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突发事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10.041

〔中图分类号〕G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71-03

,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政府应急信息公开问题成为学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对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日新月异,取得的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既能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状况及最新发展,也能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展望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 国外研究进展

笔者分别以“emergency information”、“government emergency information”、“crisis information”、“government crisis information”、“publicity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information”、“publicity of government crisis information”等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了截至2010年12月的Academic Search Premier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ProQuest下的“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和“Dissertations & Theses”数据库,找到了1 439篇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筛选与整理,阅读摘要及部分全文,总体看来,国外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公民信息自由及公民知情权 有学者站在充分保障公民信息自由与知情权的高度,阐明了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如Morehead,Joe认为,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是一项国家宪法应予以承认的基本权利[1]。2003年,Zachary Sheaffer和Rita Negrin在“面向执行官的危机管理政策和实践指南”一文中谈到了企业危机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问题,强调需要对危机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等[2]。

1.2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

部分学者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与渠道,极大地改进了政府应急信息公开。Ka-Ping Yee学者认为,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应急信息服务,通过建立信息中心,及时公众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要保证真实可信[3]。2004年,美国安全技术研究机构(Institute for Security Technology Studies)的一份报告《危机信息管理软件(CIMS)的互用性》指出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互用性,并认为借助危机信息管理软件可以管理许多应急组织内的关键信息流[2]。

1.3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国家公共政策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与国家公共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Sureshandar G.S.论述了政府公共信息沟通政策首先应使政府不仅要预见公众的信息需求,而且要有预见公众对突发事件可能的观点。Herman,E.分析了后911时代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与敏感信息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4];Charles R.McClure and Paul T.Jaeger简单介绍了政府信息政策研究的方法和现实意义[5]。

2 国内研究进展

笔者分别以“应急信息”、“政府应急信息”、“危机信息”、“政府危机信息”、“应急信息公开”、“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危机信息公开”、“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等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了截至2010年12月的CNKI下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 112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政府应急信息管理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上,主要是围绕某一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公开展开,如谭春梅等作者在《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文中,便提出切实加强对各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报告网的建设[6]。2003年“非典”危机以后,学界开始意识到政府信息公开对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向突发性事件中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深入和拓展,柳莎[7]、李薇薇[8]、刘光亮[9]等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作用及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2.2 研究视角逐渐广阔

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法学、行政学等学科的众多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展开专门研究,研究视角呈学科多元化发展趋势。譬如:侯保疆等人[10]从传播学视角对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政府与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上应建立良性互动合作关系;李琴等人[11]从行政法的角度,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分析了在公共危机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石奎等人[12]基于政府管理视域对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等等。

2.3 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学者们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由于学科背景广泛,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宽。有的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制度展开深入探讨。譬如:赵永新[13]、张占杰[14]、张昊[15]等学者以《条例》为参照,对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缺陷、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完善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措施。王守海[16]、齐丽文[17]等学者根据对中外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范畴。赵双阁[18]、于燕云[19]等学者关注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媒体的关系。刘铁民[20]、陈安[21]等学者关注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任冰[22]、周小鹏[23]、彭晖[24]等学者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专门研究。

3 研究述评

尽管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针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目标取向、影响因素、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公开平台与机制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概括起来说,目前学界对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3.1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目前,学界主要围绕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作用、问题、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还不能非常有效地指导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怎样使公开的信息发挥出最大有用性,提出的解决策略仍处在一个较抽象和宏观的层面,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入化。学界对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公众获取有用信息或是公众如何从公布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充分了解信息等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制度以及我国信息公开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等问题的研究上,学术界在与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上仍处于一个初步探讨的阶段,大多数学者均只是指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信息公开法的研究并不深入,具体的可操作程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研究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制度、问题及对策等,对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目标取向,基本要求、公开平台、行政问责等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

3.2 研究视角比较狭窄

学界主要基于新闻与传播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视角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研究,缺少从系统科学、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研究的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研究十分稀少,缺少综合性、交叉性研究成果,致使目前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研究中存在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问题。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主要在于: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整合与融合研究,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开展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健康发展。

3.3 研究方法略显单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促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获取。目前学界对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笔者认为,政府应急管理信息中信息公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多,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以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求获得理想的研究效果。譬如:加强系统方法的应用,在进行问题研究时,既在微观上注重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也应该从宏观角度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与其他应急管理工作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法、层次分析法,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建立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绩效测评模型对信息公开工作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4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学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4.1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制建设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集于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制度研究,不少学者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并且指出信息公开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但对应急信息公开的法律可操作程序的研究甚少。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公开法,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研究主题应该主要集中在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法律建设中可操作程序、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以及基本内容等方面。

4.2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内容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原因、问题对策与制度等方面。除了这些研究内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原则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更进一步加强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建设,增强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此外,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哪些信息需要公开?哪些信息不宜公开?怎样公开?什么时间公开?由谁公开?对谁公开?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应该亟待加强。

4.3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

目前学界关于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机构等内容,而对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比较少。笔者认为对于政府应急信息公开机制的研究,需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政府应急信息的上报机制;二是政府应急信息的对外披露机制;三是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4.4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需要构建起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是政府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建立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决策的时效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主要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功能需求、体系结构等内容,较少地从宏观视角研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内外环境、基本动因、框架体系、技术支持、政策建设等内容,应该立足于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于应急管理流程,从宏观视角系统研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供一套科学的理论支撑体系和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Morehead,Joe.The myth of public access to federal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s a constitutional right[J].Serials Librarian,1995,26(2):1.

[2]章钢,谢阳群.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8):24.

[3]Ka-Ping Yee.Operating an Emergency Information Service[J].Communications of Tme Acm,2001,44(12):25-28.

[4]Herman,E.A post-September 11th balancing act:Public access to U.S.government information versus protection of sensitive data[J].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2004,30(1):42-65.

[5]Charles R.McClure,Paul T.Jaeger.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Importance,approaches,and realitie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8,30:257-264.

[6]谭春梅,等.广西校园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广西预防医学,2002,(12):342-345.

[7]柳莎,陈泽华.论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190-192.

[8]李薇薇.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9):23-27.

[9]刘光亮,赖俊.从“三聚氰胺”事件探析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3):195-196.

[10]侯保疆,吕玉姣.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J].太平洋学报,2009,(4):1-6.

[11]李琴,龚永博.从行政法视角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以汶川地震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18-20.

[12]石奎,磨玉峰.跨越数字的鸿沟——基于政府管理视域的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7,(2):42-45.

[13]赵永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评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3):14-18.

[14]张占杰.论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经济管理者,2010:165-166.

[15]张昊.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9-53.

[16]王守海.紧急状态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1-43.

[17]齐丽文.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1-43.

[18]赵双阁,强月薪.论政府信息公开对大众传媒的建构性影响[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66-72.

[19]于燕云.政府信息公开对传媒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0,(12):45.

[20]刘铁民,李湖生.应急信息系统高端设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4):24.

[21]武艳南,陈安.构建城市应急信息系统[J].信息方略,2008,(22):19.

[22]任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中美信息公开制度比较视角[D].西北大学,2009:1-64.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完善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目前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的现实考虑,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因为政府掌握的信息最全面,因此政府应该统一、及时、准确地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的信息,并且要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透明度,本着社会公众有利于及时、全面、准确了解事件信息,增强危机意识,协助和监督政府。《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都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问题进行不同程度规定,但目前我国在政府应急管理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尚处于探索阶段。

2、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理论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

2.1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理论研究也还比较少,且对于“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这一概念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都是在借鉴西方学者学说的基础上,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一般概念和理论性的阐释,较少对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体制构建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内容介绍文献颇多,但如何构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体制的研究成果甚少。结合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是指社会突发社会公共事件发生的前期、过程和结束中,国家组织体系(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及委托),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赋权,经法定形式和程序,依职权主动或依申请及时有利于事件的及时解决,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允许公众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由政府掌握的应急管理信息。

2.2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2.2.1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1)人民理论――公民政治参与

根据“人民”理论,公民有权利要求政府在做出行政行为的前后公开相关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也是建设国家的要求。“应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民主、法治和人权。民主是的基础,法治是它的重要条件,人权保障是的目的。” [1]建设民主国家,就应当需要公民积极参与,而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逻辑前提。

(2)基本人权理论――公民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信息公开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是其依法行政;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是其知情权的体现。就其属性而言,知情权兼具公权与私权的双重属性。“目前知情权已经演变为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是民主的要求与监督的手段,而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前提。” [2]因此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应依职权主动进行信息公开。

(3)公共治理理论――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理论是在现阶段兴起的政府管理的新方式和新过程,被看作是行政生态变化而引起的统治创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3] “善治理论”要求公民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利参与政府应急管理,才能与政府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

2.2.2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体现

(1)政府信息公开利于公共危机预测与预防

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测是我国在政府应急管理的首要环节。为了对突发事件的及时了解,尽早地发现危机的征兆信息和解决,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来临的信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就是让民众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最大程度地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让民众及时准备,并有效预防突发公共事件。

(2)政府信息公开利于公共危机辨别和心理预期

政府信息公开应该有利于查找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并对其进行性质的识别和根源的分析。“突发公共事件识别包括描述突发公共事件特征,确定突发公共事件来源和产生条件,分析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危害。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如果被主观的夸大或缩小,是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和处置时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4]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性质识别后,进而通过对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危机要素的分析,对危机大小、结果范围和危害程度、持续发生的时间、发生频率等内容进行评估。

(3)政府信息公开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加强社会稳定

危机发生后,如政府不及时将信息公开,民众安全心理防线易击垮,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性的时代,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媒迅速发展,这为事件的扩大化和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谣言的广泛传播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应。因此,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及时地将真相告知民众,增加应急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众的了解度,以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及时有效的处理事件,加强社会稳定。

(4)政府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能激发公众理性

“公众理性,就是公众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客观的解读了解事件的本质,不被无关因素所干扰,从而对突发事件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能采取适当行为应对和处理。” [5]突发事件的发生既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又考验民众在危机前的理性选择。政府及时、权威公开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能给民众稳定和理性的预期,能有效调动社会的集体智慧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5)政府信息公开利于提高应对危机效率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在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危机的难以控制、破坏性强的特点同时又要求政府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必须迅速有效,否则延误时机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6]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公开可以提高社会民众对政府行为的配合与协助,从而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行政效率。其中民众的理解和配合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因素。

3、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域外考察――以美国、日本为例

3.1美国政府应急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览

(1)美国突发公共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美国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通过四个阶段为公众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①减除阶段:推动旨在减除未来灾难中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战略、技术和行动的落实;②准备阶段:沟通准备信息,鼓励和教育公众预先做好灾难事件的准备;③应对阶段: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提供公共通告、预警、撤离和形势报告;④恢复阶段:为受灾害影响的社区和个人提供怎样登记和接受救济的信息。” [7]

(2)与媒体等大众传媒合作实现信息管理

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信息公开:①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的人员安排上相互出任;②对媒体的工作提供全面的配合。多次举行新闻会,或为媒体提供录像画面;或邀请媒体采访;③在合作中实施对媒体的引导。

3.2日本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览

以东京市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例介绍日本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根据规定,灾害发生后,宣传和信息披露体系分为宣传报道活动、听取居民反映活动和请求媒体报道活动。区市盯村在其行政范围内或所管辖的设施内发生灾害后,或在发生灾害的危险时期,立刻与警察署、消防署以及其他的机构合作,进行必要的宣传报道。” [8]

4、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4.1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央以及很多省、市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探索,比如我国各个省市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网站、新闻发言人制度、记者招待会等形式进行政府信息的公开。

4.2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4.2.1立法层面

从立法层面来说,我国在此方面并不是一片空白,现行有多部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都存在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存在诸多缺陷。体现在:①内容主体定位不明确性和针对性不强。例如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许多规定都是从宏观上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甚至有些主体定位是模糊的,由于没有明晰规则,这就为行政机关在具体执行中造成了困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0条中:“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但对于信息公布的主体、内容、方式、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事件处理的责任倒查制度和事后救济措施等内容并未明确规定。②责任机制的不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对责任主体依法终究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③对公民知情权的忽视。体现在对于公众申请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没有明确赋予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知情权。

4.2.2体制层面

①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关系不顺、上下级,同级权限不清,经常出现因职权交叉和部门分割没有理顺而相互推诿不信息,造成要么不公布任何信息,要么公布的信息不统一,这样就会对的信息的权威性产生影响。②政府网站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将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绩。但是一些政府网站对民众提出的意见、反映的问题,要么不及时反馈,要么推诿塞责,或者杳无音信。③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我国政府绩效考评中,经济指标成为地方干部考察选拔任用中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等因素却难以体现。④政府与媒体等非政府组织缺乏良性互动,社会监督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5、完善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

5.1宏观层面完善对策

5.1.1树立服务行政理念

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公众二者之间的沟通区别于普通沟通,它是一个特殊的沟通、反馈再沟通的一个过程,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果。因此政府在应急管理过中应该重视公众对事件和政府的公开信息做出回应来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通过公众对事件的回应、立场,政府做出决策。政府主动公开,是服务行政理念的反映和政府职能的价值转换。十之后,中国现行政府加强了行政体制改革,这是个积极的信号,也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性,建立法治政府,这为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5.1.2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

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法》以及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首先,应确立知情权是首要原则,而限制是例外。增强政府公共政策运行的透明度以及保障民众对政治的最大限度参与程度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应中之意。对于政府而言,“信息公开不是政府的道德义务,它应该成为政府的一项法定义务,要用法律的手段促使政府依法公开信息。”[9]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原则、适用机关、公开和豁免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及其申诉和诉讼等各项具体法律制度。其次,修改《保密法》,科学地界定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5.2微观层面完善对策

5.2.1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层面完善对策

(1)突发公共事件初期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①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类似经验教训、相关专家意见等;②告知公众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预警级别,以及影响的范围、产生的危害、起始时间和延续时间等;③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

①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性质、等级、影响范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危机进展,商品供给、社会综合治安、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信息;②行政措施的实施;③专项经费的分配与使用,接受社会捐助的资金、物资的分配与使用等财政信息。

(3)突发公共事件消解后的恢复重建中政府信息公开

“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将调查评估的结果情况公之于众。” [10]

5.2.2政府应急管理具体机制层面完善对策

(1)建立独立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务处理和协调作用的统筹机构

应急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通常需要各部门协作、配合。为快速高效地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布,我国应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机构。

(2)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

由于危机发生的紧迫性,在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应当拓宽信息渠道,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新闻通稿、新闻会、情况介绍会、接受记者采访、声明、网络在线交流、阳光政务、电视通告、记者专访、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拓宽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

(3)改革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提升政府部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绩效和水平,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并使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对政府信息公开执行状况作为一重要的指标。

(4)保障公民与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建立政府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发达法治国家,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积极参与应急管理,社会公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形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机制。非政府组织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大众传媒会极大影响公众对应急管理的理解和判断。

6、总结

通过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法律规范,建立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以满足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新要求。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提高行政公信力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许崇德.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

[2]张琼.论宪法学视野下的知情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6.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

[4]Ronald Sylvia.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M].Belmon,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9:48.

[5]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6-428.

[7]夏保成.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8-50.

[8]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1.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特征以及理性决策的特点,描述了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普遥适用性,论证了卫生应急管理决策的动态系统和决策内涵的层级变化以及动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管理中的适用性,构造了卫生应急动态决策系统,提出了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关健环节,对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已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四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卫生事件备受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闭。因为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很可能同时也对当事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同时也可能是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就是决策”,应急管理就是应急决策。及时科学的卫生应急决策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核心,也是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因素,认为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具有局限性,不应作为核心的决策方法,本文即从理性决策和卫生应急管理的内在倾向性分析出发,来论证理性决策在卫生应急决策中的普遍适用性以及优化。

1理性决策

    最早关于理性的论述应该说是隐藏在哲学理念中。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指出,自然真理“隐藏”在事物之中,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它。赫拉克利特所指的“思想”其实就是“理性”。

    18世纪的哲学家们将“理性”从认识论引申到其他领域,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后来的经济管理学者们认为个体人的决策行为应该是合乎理性的,决策者在决策时可以获得完全的信息支持,个体根据完全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在既定方案集中选择决策方案,获得最优结果。这种完全理性假设是传统管理科学的逻辑起点,但超越现实的完全理性假设显然是绝对和理想化的。于是,有限理性、过程理性、渐进理性、适应性理性等理论紧随而出,其中以赫伯特·西蒙等为代表的有限理性最具影响力。享有“决策之父”之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取决于理性,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决策就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较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比较其他各种“理性”流派,论述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理性的实质就是基于某种原因的逻辑性分析。

    有限理性为人们决策提供了一个更契合实际的参考点和新的思维框架,同时也为管理决策指出了一条通途,有限理性与决策的藕合机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者乐此不疲探讨的领域。根据对“理性”概念的历史分析,可以认为理性决策是一种有明确的决策目的,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对决策对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理性决策实现的要素有: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完整性,推理的逻辑性,决策的客观性。同时分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理性决策依然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的主要决策方式。

2理性决策在公共卫生应急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具有内在特殊属性,适用于理性决策,现分析如下:

    (1)决策者身份的特殊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公共决策者、政府,这和私人决策是不同的,应该更加重视强调程序性、合法性、合规性、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虽然也受到普遍意义上的个性气质、心理特征、偏好习惯的影响,但是理性客观依然是公共决策者的核心要求。

    (2)卫生事件特定的目的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牵涉到人们的健康,而健康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逆转、不可弥补的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要有更高的成功概率。而理性决策在众多的决策方法中,由于其逻辑的推理性具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3)执行决策的约束性。决策的执行力往往取决于决策的可操作性。应急处理中的约束因素,如人力,财力,地理方位,信息管理、技术等都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而不是主观臆断。

    (4)决策者知识和认识的限制性。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起因可以说纷繁复杂,有毒物质的威胁、传染病的快速传播、水和空气的污染、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或者故意制造的卫生安全事件、环境灾难等,作为安全管理者很难对每一种情况都很熟悉,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客观危害的分析和评估,经验和直觉往往和现实会有偏差。

    (5)决策目标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决策目标系统各要素的权重分配,而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性很确定和统一。人民的健康总是第一位的。这也符合理性决策的一个必备条件。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新异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疾病的发生已经不再是稳定的和容易预见的。人口的激增、工业化的普及、迅速的城市化、恶化的环境、药物的滥用、生物世界平衡的破坏等,特别是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出现的传染病即以空前地、每年新增一种或者多种的速度被发现。现今有近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些都对决策者提出了挑战,决定了决策不能是随意的、主观的,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推理、参考咨询、统筹择优。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点符合理性决策的适用条件和需要,理性决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水平,进而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水平。

3动态理性决策框架设计

    决策大师西蒙在指出“决策即是理性”的时候,同时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应该在理性决策前加一个限定词。作为卫生应急理性决策,决策过程绝不是静态和一劳永逸的,根据卫生应急事件的特点,动态理性决策方法就是对理性决策的补充和优化。

    卫生应急决策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具有明显的动态特性,是阶段性处置结果和突发事件发展趋势的动态博弈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有利于提高决策准确性和事件处理效率,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3.1基于决策目标变动性的框架设计

    “应急动态决策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程序非常规化、目标动态化以及信息稀缺性等特征”。由于时间、资源的限制,卫生应急管理决策者们往往可能需要在决策的程序和步骤方面有所调整,虽然决策的核心方法依然是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但在决策的具体方式就要有所优化和完善,强调动态性和调整性。

    在卫生应急管理系统中,目标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关键,综合智囊系统,管理者作出决策,然后付诸实施,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丰富认识,根据实施过程和结果,把信息反馈到信息系统,管理者根据信息的变化调整决策目标,再次综合智囊系统,进一步作出决策调整,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动态循环系统。

 

3. 2基于决策内涵层次性的框架设计

    “突发事件本身的随机变化与动态性质决定了应急决策的资源调度是一个动态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在卫生应急的实际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重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转危为安、化解危机的良好契机,使管理陷人被动。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的不同时段和阶段,决策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决策内涵的变化,决策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非常注重及时性和即时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突发事件初期,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决策者总是尽快控制局势,及时救助,防止事态的恶化,决策强调要“快,’;到了“事件处理层”,随着信息的增加和深人了解,进人事件的实质处理阶段,这时的决策要求就强调“优”,决策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到了应急事件处理的后期的“改进提升阶段”和“追本溯源阶段”,工作要求就要强调“实”和“真”,工作重心也相应调整。如图2所示,应急管理决策在不同层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决策要求也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

4完善卫生应急动态理性决策系统的途径

    虽然动态理性决策是卫生应急决策的必然选择,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影响理性决策;而且无处不在的媒体效应使恐慌疑惑情绪的传播比卫生事件本身传播还要快,决策者有时也难以获得客观全面的信息并难免不受舆论情绪的影响。因此,实现科学合理的对应急事件的理性决策,还必须优化整个决策系统。从各个环节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图3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动态理性决策系统分析图。如图所示,明确决策目标系统,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完善决策支持系统,强化决策保障系统是实现动态理性决策的重要环节,其中,优化决策主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是保证理性决策成功的关键。

4. 1强化决策主体专业化倾向

    中国的管理学专家这样来给决策下定义:“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国外关于决策的权威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从两种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或领导者,同时也是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决策的水平,应急决策的非程序化和时间的紧迫性,未来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应急决策的专业化倾向。

    决策者的心理倾向、经验气质、人格魅力、知识智慧总会影响到决策过程,作为卫生应急管理的决策者,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卫生知识,还应懂得管理学的理论,学习教育、经济、传播、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科学。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策。这些都决定了卫生应急管理的专业化倾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科学及时地处理卫生应急事件有待于专业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的设立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卫生应急反应机构和负责人,负责以各种形式集中处理疫情信息,突发卫生事件信息的获取、诊断、病例管理、控制、风险评估、舆论沟通、组织分析、评定、检测以及,同时协调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卫生事件的应对事宜。

4. 2完善决策支持系统

    理性决策的前提就是信息准备。现在所有流动的要素中,信息应该是最快的,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提高群体性事件应急决策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决策者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能够成功实现理性决策的关键环节就是及时、客观地获取信息。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既要强调信息的搜集提供,也应该根据管理科学,设置相应的参数和处理程序,在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智能决策结果。实现通讯指挥调度、医疗救治资源管理、医疗救治情况分析、健康随访分析、公共防治分析、物质保障分析、防治隔离分析、政府文件管理、疫情动态分析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采集、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展现等功能。进而在完善数据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全国疫情、化学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环境相关卫生事件、群体卫生事件预普及反应系统等。此外,理性决策的时间要掌握合理,理性决策并不是充分考虑后的决策,而是及时科学的决策,因此,智囊团的作用也很重要。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安全官员要科学沟通,智囊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的作用,为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4. 3融合辅助决策方法

    动态理性决策过程并不排斥其他决策方式方法,其中直觉决策就是动态理性决策的一个可选补充。虽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直觉思维不是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但直觉思维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盲目决策,而相反,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下,未经逻辑推论而突然跃出所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它不仅是基于现实观察的结果,更是人脑在既往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判断。“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在充分肯定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取最优化决策结果的合理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卫生危机中的一些微观决策或者即时决策是纯理性的方法所较难解决的。事实上,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利用超理性和反理性决策方法的次数,远较用纯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为多”。这种理性决策的优化模式—“超理性和反理性”的思想基础就是直觉。直觉在理性决策中的补充应用就是决策者基于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或灵感来对头脑中即存的理性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是理性决策水平得以飞跃的重要条件。

5小结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系统,完善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对应急物流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3年SARS的爆发使得我国才开始重视。2006年底,经国资委、民政部批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从2008年初的雪灾、汶川地震等公共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应急物流方面做出的努力,但也暴露出应急物流系统一些不够完善的问题,因此构建健全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灵敏快速的应急物流系统势在必行。

一.概述

突发事件是指突发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1]。应急物流就是为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而对人员、物资、资金进行紧急保障,以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受损的程度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应急物流供给活动。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除了具有普通物流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和公益性等特征。

与之相配套的应急物流系统则是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将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喝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一般说来,应急物流系统有四项主要功能:一是快速抢救受灾的人员、物资和设施设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二是及时补充物资,保证抢险救灾活动顺利进行;三是维持灾区的秩序,稳定灾区的民心;四是适时供应物资毕业论文怎么写,帮助灾区重建。由此可见,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政府部门、军队、社会团体等不同的系统,也涉及到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不同物流环节,还涉及到人才、技术、信息、法规、资金等不同的组成部分。

二.构建健全的应急物流系统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虽然应急物流系统得到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越来越成熟,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给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发展一定的支持,但对比国外应急物流的成功经验,存在信息不畅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均存在改进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应急物流系统。

1.应急物流系统中的政府管理和社会资源的不协调

社会救援力量如民兵组织等,和红十字会、志愿者、物流协会等社会团体的重要性在几次重大的突发事件中日益突出,对政府应急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补充,但也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组织方面的不足,如社会团体筹集的救灾物资找不到发放的渠道,志愿者们热情而盲目地进行救援却帮倒忙等,不仅影响救援进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暴露出政府管理和社会资源的不协调问题。

2.应急物流信息不流畅,缺乏共享机制

信息流的流畅是应急物流有效运作的基础[2]。在我国目前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不完善,影响政府做出科学、果断的决策小论文。而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杂乱,虚假信息和谣言等问题,严重影响灾区民众情绪的稳定,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

3.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不健全

完整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包括基础设施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和应急物流人才。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骨干运输通道、铁路网络和民航支线的存在支持能力不足,衔接度不够等问题;第二方面,虽然有统一的指挥,使得物流运作过程更加紧凑,确保了应急物资的迅速到位,但缺乏权威性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容易出现秩序紊乱,导致了成本高、效率低的结果。

4.应急物资储备不合理

应急物资是应付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基本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出现如下问题:一是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自唐山大地震之后建立的救灾储备中心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毕业论文怎么写,根据物流合理化的角度来看,当在中东部以外区域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难以做出快速响应,且仓库中救灾物资储备量少,物资品种少,多为帐篷、被子,其他如药品、粮食等较缺乏;二是救灾物资储备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供应组织协调难,物资保障成本高;三是救灾物资供需失衡,由于我国救灾物资很大一部分是应急捐赠,这样就容易出现救援初期应急物资真空,而后期物资饱和,甚至是供应过剩,浪费严重等现象。

三.完善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若干建议

一个有效的、完成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应急物流组织系统、应急物流物资系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运输配送系统、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和应急物流回收系统。

(一)高度重视应急物流,构建系统、协调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

国际经验表明,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袭击,需要建立一个全统一高效、责任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来进行组织协调,做好分析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制定协调保障计划、应急物流调度、收集物资供需信息等工作。而这个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公共权力部门,所以必须由政府来领导和实施,在政府的机构中建立一个常设专业的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国家、军队、地方的相关机构,建立专业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同时引入专家辅助决策机制,通过专家参与决策活动,避免政府领导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候非专业的指挥所带来的不利结果,有助于决策者准确分析和判断,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指挥。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可以组建一个类似联盟的组织,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等可联盟之中,开展协同式配送,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实现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协调广泛的社会资源,保证应急物流的通畅、快捷、无误地进行。

(二)加强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组织管理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极端恶劣的环境和作业条件,通信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往往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为不影响和延误指挥控制,要适当保留和利用传统甚至是原始的通信手段,积极搭建高端与低端相结合、高科技与传统手段并举的多样化营救物流信息网络,提高应急物流信息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流畅。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进公共信息系统的畅通,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毕业论文怎么写,筹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能进行信息共享;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信息归整集中,使得各类信息能集中呈现,利于决策部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有效做出决策[3]。

建立严格的信息公开制度, 将真实情况及时传达到民众, 制止谣言和虚假消息的传播和蔓延,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这样可以稳定民众的情绪,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同舟共济” 的团结局面,有利于救援活动的进行。

(三)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建设,整合社会资源

1.转变实物储备方式,实行市场化储备和政府储备相结合。市场化储备方面,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等企业的加入,利用物流企业专业化的设备和人才的优势进行存储,势必会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应急物流运工作效率。政府可根据市场化对等原则,对在应急物流中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政府储备方面,加强物资储备管理,对于待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做到物资储备分布、规模及结构合理化;改善已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基础设施设备,合理安排存储计划,优化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增加储备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应急物流前期阶段必须使用的物资如医疗物资、防护器材等的储备量。

2.发挥市场机制,转变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实行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储备的救援物资,如饮用水、方便面等生活用品实行动态储备,可由民政部门提前与提供主要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采购合同,一旦需要,签约企业迅速提供价廉优质的物资,这样既可以保证应急物流的需求,避免商家趁机涨价,又可以减少因储备物质的资金占用。

3.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实现储备信息的共享,定期汇总更新数据库信息,加强应急物资的运作和监管,实现储备库之间的联动,建立一种层次简洁、反应快捷、动态化的应急储备机制。即有利于有关部门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的了解,也有利于政府在号召捐赠物资时,明确捐赠重点毕业论文怎么写,避免出现物资供需失调的情况。

(四)建立供应链应急物流管理配送体系,提升应急物流运作能力

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整合现有国内外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大型物流企业尽心共同配送,利用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网络及时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五)加强应急物流的保障系统建设

1.完善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系统

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系统包括具有应急物流功能的站台、码头、交通航线和路线等各种固定设施,以及运输、库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等相关设备和工具等,它构成了应急物流体系有效运作的物质基础。所以通过系统各要素进行改造与重组,使之有机融合,实现整体优化与协调发展。

(1)构建立体网络化的应急物流通道

打破常规建设思路,立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以城市、乡镇等人口密集聚居区为节点,综合考虑运输方式的特点,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码头,车站等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小论文。

(2)整合现有物流通道,建立应急物流“紧急通道”机制

整合现有物流通道,充分挖掘其应急功能,建立应急物流“紧急通道”机制,实现常规物流通道与应急物流通道的资源共享。一旦需要,能组织好各种应急物流方式转换节点的协调衔接,实现通道的高效率,避免出现影响通道正常运作的情况。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采取优化措施,简化作业程序,降低应急物流的制度成本,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海关、机场、铁路、地区检查站等,在制定时间内到达受灾地区。

(3)完善与应急物流通道机制相配套的设施设备

完善和建立一批设计合理、经济适用的固定设施,配备实用型便捷话应急物流设备,研究开发用于应急物流的适应时代需求的装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物流支持能力,大幅度提升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

2.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保障应急物流的有序进行

当前我国的突发事件呈现频繁性、强破坏性及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各级政府应对管理的难度加大,必须建立完善统一、协调一致的应急物流法律和制度体系,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机关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范围,以及企业和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应急物流各环节标准等政策措施。要求在灾难发生时,政府在动员相关人员和社会资源时候,能够有法可依毕业论文怎么写,有章可循,在协调上畅通无阻,在预案上有所准备。同时按照法律法规,强化地方政府在平时对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4]。

3.加快应急物流专业队伍的建设

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系统应包括应急物流指挥决策人员、科研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使用人员等各级各类专业人员,他们是应急物流体系的中间力量。所以在专业团队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物流专业人员自身技能的巩固,提高操作执行速度,提升应变能力,培养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候能审视夺度,能灵活机动地处理并化解危机。除了物流专业队伍外,工程技术、医疗卫生、救助救援等方面的人员也是应急行动中的成员,与他们有效沟通,密切配合,增强应急物流系统实施的效果。

(六)制定回收制度,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制定回收制度,将可回收利用的物资如帐篷及未发放完的应急物资,由相关部门将其回收,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回收后的物资统一进行清洁、维修,方便下次使用。然后根据各个应急储备仓库的库存重新进行调配补充,以此实现应急物资区域性的均衡配置,降低应急物资投入的成本,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释与配套[M].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程琦,云俊.论自然灾害营救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1)18-22

[3]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薛梅,胡志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论坛,2010,(7)145-147

应急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建设;科学发展观

1冶炼厂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

通过对过往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结合冶炼厂的日常生产情况,对冶炼厂安全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构建,具体构建流程如下:通过上述流程,完成对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信息收集模块以及信息处理模块的设计,以保证冶炼企业中信息的共享。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型技术,保证冶炼厂的技术革新及时有效。

1.1构建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框架

对于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应发挥现代企业管理优势,强化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调能力[3]。将整体安全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为3层,分为信息采集层、信息处理层、信息回馈层,并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设立相应的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管理、电子公共服务等多个子平台。通过信息采集成完成对冶炼厂生产原始信息的采集,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采用数据库进行存储。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将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及时回馈[4]。通过上述平台层级,设计完成对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框架的构建。

1.2设定信息数据处理中心

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为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稳定的支撑[5]。为保证日后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正常使用,需要将其与最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对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规划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整体服务器计算能力、信息存储与备份等。通过对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设计,可以保证安全管理的及时性,在冶炼厂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时,通过监控设备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采集并将信息上报信息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处理将信息备份[5]。通过其他子模块的共同作用对安全动态信息进行。保证安全管理的时效性。于此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计划进行也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1.3增加应急管理模块

根据以往对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研究,在进行冶炼厂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构建时,基于冶炼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增加应急管理模块[6]。应急管理模块是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重要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通过设定的预案组建管理机构、人员、设备。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冶炼厂应急救援体系,并将应急预案与专项应急管理预案及时通过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通过应急管理模块,实现突发事件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并定期对应急安全预案进行演练,保证所采用的设备及人员安排满足应急管理的实际要求。

2实例论证分析

为保证本文设计的现代企业管理背景下冶炼厂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性,进行实验论证。实验对象选择某冶炼厂的3个车间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采用本文设计管理平台与原有安全管理平台进行对照实验。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选取采用对比信息传播速度的方式进行评估。进行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采用本文设计的安全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冶炼厂信息传播速度。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我们在实验时进行多次信息传播过程。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其速度平均值仅为63s,采用本文设计的安全管理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平均值为52s。且本文设计安全管理平台信息传输速度波动较小,原有平台波动较大,不利于日常的使用。同时,将本文采用的平台与原有平台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出,本文设计平台可以使信息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冶炼厂原有水平,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