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调查分析;卡方检验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骆风认为“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 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 000年前的古埃及”①。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历时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仍无统一说法,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②;《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④。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教育大辞典上的折中定义,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国内学者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阶段。也有学者以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为对照,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⑤。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①的家庭教育内容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南昌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在65位左右。发放问卷时间是2008年10月和11月。考虑到新生入校时间短,他们和家人交流的内容还未形成稳定特征,所以未从新生中取样。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91.6%。

采用分层抽样③的调查方法,将样本划分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几个层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文中主要用到问卷人口学资料中的一道客观题:“您的生源地为:①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县城;②乡镇、农村”。家庭教育内容部分是采用五级计分法④的13道客观题,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等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分布

城乡大学生分别为156人和106人,各占59.5%和40.5%,比例约为6∶4。由于存在抽样误差,只从样本数据还不能断定城乡大学生比例是6∶4,还需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⑥。此处就是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为符合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的二项分布。零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备择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不是6∶4。检测值为农村大学生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的假设值0.4。结果如表1所示,显著性值为0.465,大于0.05的显著水平,所以只能接受假设,认为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

2.家庭教育内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大学生均值最高的前三个项目均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三个项目均为“性教育”“理财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图1中,从得分均值看,城市大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高于农村大学生,说明总体上城市大学生和家人交流比农村大学生要多。从标准差看,城市大学生分值高的前两个项目为“社会责任”和“专业知识”,农村大学生的项目为“生活意义”和“健康安全”,即这几个变量的数据比较分散,距离平均值比较远,说明城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和家人交流程度的差异比较大。城乡大学生的标准差最低得分项目均为“性教育”,即该变量上的数据很集中,距离平均值比较近,结合该变量的均值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和家人的交流都非常少。

3.卡方检验

“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用于对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进行比较判断,零假设是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⑦。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原样本分为城乡两个独立样本,样本所在的两个总体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这样可以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卡方检验,从第五列显著性值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中,有关“生活琐事、专业知识、思想心理、健康安全、人际关系、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意识、理财能力、生活意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其中“健康安全”是0.05的显著水平,其他为0.01的极其显著水平。而在“性教育、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几个方面的p值分别为0.73、0.09和0.80,均大于0.05,说明在这几个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显著性值为0.01p0.05视为显著,p0.01视为极其显著。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

调查中“生活琐事”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达175人,占总人数的66.8%,健康安全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有147人,占总人数的56.1%;而“性教育”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为134人,占总人数的51.1%,“专业知识”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有167人,达到总人数的63.7%。所以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过多注重生活琐事、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而忽略了性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理财等方面的交流,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单独生活,但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还很大,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中遇到问题,仍倾向于和家人沟通;第二,很多家长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专业发展就交给了学校,所以在专业方面过问的少;第三,有的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无法和孩子在专业领域进行沟通;第四,性教育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的问题一贯不喜欢被公开讨论和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会明白,加上受开放社会思潮影响,家长和孩子在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交流自然就少。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大学生在和家人交流的程度上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调查显示家庭教育13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大学生得分的均值全部高于农村大学生。另外从卡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内容除了“健康安全”“性教育”“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外,其他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

城市大学生得分高的原因有:第一,城市家庭中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⑤居多,家长的精力更容易集中到孩子身上,另外,独生子女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和家人的沟通比较多;第二,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基础一般要好于农村大学生,因为沟通自然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是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城乡家庭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专业知识”“风险挑战”“理财能力”等内容的沟通,都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农村的家长大多不具有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在以上内容上的沟通自然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安全”“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和“性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受文化水平的直接影响较小,所以城乡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释:

①按照大学生的生源地将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和县城的称为城市大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的称为农村大学生.

②本文使用教育内容广义上的含义,相对于学校教育中主要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内容,可以作为广义课程来理解。因此将大学生和家人交流的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来使用.

③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再随机抽取样本。吴喜之编著.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

④每道题目的选择项均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

⑤核心家庭是家庭结构中的一种,主要指由亲生父母和其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参见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社会学原理》(第五版),154.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教育古今谈[J].百科知识,1995(2):42-4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67.

[4]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6.

[5]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23―24.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目前估算家庭教育负担比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家庭教育总支出除以家庭总收人,二是用家庭教育总支出除以家庭总支出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前一种方法更为常见且为多数学者认可。本文在前一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假定大学生个人在校求学直接成本绝大部分由家庭父母承担,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资助和额外收入,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实际总支出,可以界定为家庭负担的直接教育成本(包括学费、住宿费和生活差距费等)扣除大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的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及其他兼职收人的部分。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具体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ER ( h)表示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E,表示第i个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实际总支出,1;表示第i个大学生家庭可支配收人,n表示大学生总数,本文n等于有效问卷样本数。

首先,依据城乡大学生家庭月平均收人的调查数据(见表3),计算其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依据问卷中调查对象选择的家庭月平均收人档次的中位数和该档次人数所占比例来加权平均计算大学生家庭年可支配收人,以1年12个月为准来计算,则农村大学生家庭年平均可支配收人为:

几=(1000 x 10.8%+3 000 x 33.5%+5 000 x 33.5%+7 000 x 14.2%+9 000 x 8.0%)x 12=54 024.00元。

考虑到城乡居民平均收人存在差距,若同样取中位数可能低估了城镇高收入大学生家庭可支配收人,因此,利用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人比(2.92:1 )}zz〕作为调整系数对高收人家庭平均收人进行上调,则城镇大学生年平均家庭可支配收人:

I},}=( 1 000 x 0+3 000 x 13.3%+5 000 x 24.9%+7 000 x 30.60}0+9 000 x 31.20}o x 2.92)x 12=143 824.32)石。

其次,依据问卷中调查对象选择的学费档次,取其中位数并以各档次人数比例作为权数计算学生年均学费(见表4)。农村大学生年均学费=3 500 x 1.7%+4 500 x 32.4%+5 500 x 19.9%+6 500 x46.0%=5 602.00元;城镇大学生年均学费==3 500 x0+4 500 x 23.70}0+5 500 x 20.20}0+6 500 x 56.10}0=5 824.00元

再次,依据问卷中调查对象选择的月均生活差距费档次,取其中位数并以各档次人数比例作为权数计算学生在校期间的年均生活差距费(见表5),以一学年9个月为准来计算。农村大学生在校年均生活差距费=( 750 x 57.4%+1 250 x34.1%+1 750 x 6.8%+2 250 x 1.7%)x 9=9 126.00元;城镇大学生在校年均生活差距费=(750x13.3%+1 250 x 50.3%+1 750 x 28.9%+2 250 x7.5% ) x 9=12 627.00元。由于本次调查对象生活在发达城市,生活差距费自然较高,故将“1 000元以下”选项设置为最低组。

另外,本研究利用算术平均数分别求得农村大学生在校年住宿费、获得奖学金、获得助学金约为959.66元、602.84元、693.18元;城镇大学生在校年住宿费、获得奖学金、获得助学金约为1 033.53元、551.16元、83.24元。由于大学生求学期间兼职收人数据不齐全、口径不统一,为了方便计算,本文在实际匡算过程中,并没有扣除大学生兼职收人的部分。

因此,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分别为:

 此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数值上存在差距,如,殷红霞和罗剑朝只考虑学费标准作为家庭高等教育直接成本,通过家庭高等教育直接成本占家庭收人的比例公式计算出1998年城乡高等教育家庭相对成本分别为12.33%和22.85%, 1999年城乡高等教育家庭相对成本分别为22.31%和43.65%;黄照旭以大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占所在家庭剩余存款的比例来衡量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计算出2000-2007年我国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经济负担总量比例分别介于37%-56%和74%-89%之间。但是,研究结果揭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都表明农村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要远远大于城镇大学生家庭。

由表6可以看出,分样本和总样本的偏度系数均大于0,数据右端有较多极端值;峰度系数均大于0,数据分布较为陡峭。这说明:城乡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还存在内部差距,且农村内部差距大于城镇。就农村大学生而言,极大值为1.52,极小值为一0.09,全距为1.61,标准差为0.285 4,差异系数Cv等于1.071,表明农村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两级分化严重。有些学生家庭总收人远低于高等教育实际总支出,造成极大负担;有些学生由于扣除奖助学金后的家庭高等教育实际总支出为负数,因而没有负担。就城镇大学生而言,极大值为0.65,极小值为0.02,全距为0.63,标准差为0.1564,差异系数cv等于1.193,表明内部两极分化现象不如农村严重,但差异系数大于农村,说明城镇大学生家庭负担比存在更大差异

2.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主观评价

为了较为全面地评价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城乡差异,在问卷中设计了对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的态度、对教育公平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表8所示。

由表7可以发现,城乡大学生对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态度的百分比同质性Pearson卡方检验值为48.06(自由度为4},相伴概率值P远远小于0.05,故拒绝无关联假设,说明来自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的大学生对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出身可能是影响大学生态度的因素之一。从比例上看,认为上大学期间费用“完全负担不起”,“勉强可以负担,但需要资助”和“家庭可以独自负担,但比较困难”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比例都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而城镇大学生选择上大学期间的费用“可以负担,而且对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或者“完全负担得起,甚至毫不影响其他开支”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也有少数农村大学生持“完全负担得起,甚至毫不影响其他开支”的态度,这可能与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有些农村家庭通过弃农从商、自主创业等途径实现收入快速增长有关,不过,持这一态度的农村大学生比例总体低于城镇大学生。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乡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教育 差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内涵、过程、方式、意义、目的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其基本成分是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数研究是思辨性的,仅从感性经验的角度描述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教育对策。[2-4]

城乡大学生之间家庭教育的氛围、关爱程度、文化程度均不同,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也有差异,在社会教育中所接受到的社会信息同样有所差别,因而所形成的价值观必然存在差异。而目前学界针对城乡大学生的价值观专题研究极少,现有的一些成果也仅仅是通过采用国外引进修订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量表”或自编选择题的形式调查研究所得,[5-6]且对于城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差异成因,尤其是教育层面上的因素研究不深。城乡大学生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着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他们发展的后劲。

一、家庭教育

农村大学生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差异较大,这就使得一些农村学生竞争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弱,从而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成长。

1.城乡家庭教育氛围存在差异

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从小能否正确培养竞争意识和树立自我管理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农村有着农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加之几千年来已在农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相对自主自由、且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影响,农民多为自由耕种,竞争意识不强,这样相对松散的生活状态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我国,城市既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又是文化中心。城市孩子的家长能够较早较多地接受到工业和信息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早已成为城市家庭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此可见,城乡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氛围不同,观念、意识的养成就有差异。进入高校,对于绝大多数有竞争意识且能自我管理的城市籍孩子来说,学习生活一如既往,全面发展,积极进步。而不少农村孩子由于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未能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在班级很快就会跟不上竞争的步伐,同时也会因为缺乏自我约束而逐渐落伍,偏离正常的大学生活轨迹。

2.城乡家长关爱孩子的程度存在差异

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的居多,他们背井离乡,短则数月,多则数年,见到孩子的机会都不多,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了。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都长期缺乏家长的关爱,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的性格特征和我行我素的心理特质。而多数城市家长都就近在本城市工作,基本上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从而有效地兼顾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感等。

步入高校阶段,农村家长的“终极任务”便是举家族之力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几乎没有农村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家长素质高,见识广,非常注意与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并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培养孩子的成长。心理学有关“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受到老师关注下容易取得成功。这样,城乡学生就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即一方面城市学生表现越来越好,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因受关注不足而表现越来越差。

3.城乡家长的文化存在差异

城乡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农村家长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几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更谈不上教育关心孩子心理的成长。即便少数农村家长注重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城市家长又先进一步,要求孩子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特长爱好培训,关注孩子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农村家长自身都严重缺乏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更无法将人类的文明很好地传承给孩子。

鉴于此,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同在大学的一个班里上学,从表象上看是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都存在显著差异。

二、学校教育

农村大学生从小接受到的学校教育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差异较大,这就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处于劣势,影响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1.城乡学校实际课程设置大相径庭

尽管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统一了城乡学生的教科书,表面上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实则不然,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上还是在教育的深度上,城乡的差别都是巨大的。不少农村学校从校长到任课老师为了在市县统考排名中争得好成绩,一门心思只抓语文和数学的教学,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口号喊一喊而已。相反,由于受到社会的有效监督,城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都比较规范,城市的孩子在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外,家长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式各样的素质培训。

2.城乡学校教学师资严重失衡

一方面,由于受农村学校的校舍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生活不方便等因素的制约,很少有专业人才主动扎根农村,从而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相对农村而言,城市学校有着“环境好、收入高、够体面”等明显的优势,以至于近几年出现了“教师招聘考试热”的现象,一些知名度高的学校列出一两个招聘教师的岗位,往往会蜂拥数百人前来争夺。

3.城乡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悬殊

由于受条件限制,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上级部门的督导,教学比较松散。老师也因为极少有机会出去进修学习,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相反,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单就英语这门功课而言,城市的小学早就开设了,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用简单的口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进入大学,城市和农村的孩子表面上不分上下,实则不然,这种强大的心理落差则会诱发“马太效应”:一方面,城市孩子由于素质全面而备受关注,产生皮格马利翁正效应,另一方面,原本优越感较强的农村孩子突然失宠,心理边际效应减小,心理反差加剧,从而感到失落,很容易意志消沉下去。

三、社会教育

农村大学生从小接受到的社会信息与城市大学生相比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一些农村学生社会教育比较贫乏,从而在高校产生过度且广泛的猎奇心理,影响到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生活在工业和信息双重文明之中的城市孩子,从小所接触到的先进教育信息和生活理念远比农村孩子多。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城市家庭在考虑淘汰纯平电视,更换等离子液晶电视的时候,农村还有许多家庭连黑白电视都没有;当城市家庭在考虑更换G3手机的时候,农村还有很多家庭连固定座机都没有;当城市家庭在考虑更换无氟变频空调的时候,农村还有许多家庭连电风扇都没有。农村孩子跨入城市的门槛,步入高校,往往因为见识少而自卑、嫉妒、攀比、猎奇等,心理时常处于亚健康水平,当遇到突发事件或者超出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的事情时,就会做出比较极端的事情。

农村孩子接收社会信息教育不充分的状况,直接使他们在高校“兴趣爱好广泛”,特别是对很多“新鲜事物”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甚至把持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比如对异性好奇、男女恋爱甚至对性的猎奇。相反城市孩子因为身处观念前卫而开放的大环境里,有更多的途径对恋爱和性方面知识进行正确的了解,而农村受落后的思想观念影响,谈性色变,正是因为神秘反而更加促成了孩子的猎奇心理。

四、结语

显然,由于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大学生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影响了他们早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解决由城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差异所引发的“不和谐”的现象,根本上还得统筹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从教育的源头缩小差距,同时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弥补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差异产生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6.

[2]杨松.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103-105.

[3]曹景文,韩素芝,李耀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新探[J].学术交流,1995,(5):134-135.

[4]董重转,李山岗.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18-219.

[5]许加明,秦启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迁的初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44-48.

[6]张进辅,张昭苑.中国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1):44-49.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城乡差距经济原因

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2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经济学分析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2.1需求分析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2.2供给分析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2.3均衡分析

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3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

3.1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2对策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