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方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源于英美法学教育传统中的判例教学法,从实际案例出发探寻法学原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1.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作为出发点,一个好的案例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故事”,较之枯燥的法学原理来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法学原理,而是在“提问——讨论”过程中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答案的宣示、法律原理的告知,而是引导学生剖析案例,找出案件涉及的法律原理、法律关系及相关法律条文,解释法官的裁判、推理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就具体案例而言,人民法院所作的生效裁判并非唯一的、绝对正确的答案。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主要目的,答案本身尚在其次。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当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的意见,鼓励学生对已经存在的概念、定义、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师要做的是对其逻辑推理的过程进行评析,能否自圆自说是判断正误的标准,这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立足真实的案件展开讨论,学生需要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法学原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件中的纠纷,使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而法律思维恰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此外,由于案例通常已有司法机关或其他部门做出的结论性意见,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对比自己的答案与既有结论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有效连接“书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交际式互动教学法

交际式互动教学法的基础,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知识的分类:(1)对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即法科学生既要具备普通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又须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分析具体法学、法律问题的能力);(2)对法学学科的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其中主要是对法学主干课中的重点知识(即法科学生必须掌握且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正确的筛选。交际式互动教学法的关键,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使参与者能够就有关的法学问题或者案件处理问题形成对话局面,实现平等交流。(1)组织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体和个别的评价,区分出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从而为交际式互动教学奠定基础;(2)从重点知识中进一步筛选出可供交际式互动的重点话题,选择典型的或者疑难的案例,为交际式互动教学选定主题;(3)除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外,选择可参与交际式互动教学的专家学者和司法部门的法律工作者,作为交际式互动教学的辅助教学人员。

交际式互动教学法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专题讨论式。以专业课主讲教师或者有关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者对专业课重点知识的疑难问题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对话为辅助,从而达到学生在专题讨论和与专家的平等对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的启迪。疑难案例研讨式。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运用。而在校大学生只有通过了解和参与司法实践,才能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运作,也才能进一步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在目前,疑难案例的研讨不失为在校学生了解和接触司法实践的最便捷的途径。学习心得报告式。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上述专题和疑难案例的研讨,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智慧,为此,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智、体现智慧的机会和场所。这种方式将以学生的心得报告为中心,辅之以教师的点评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提高。模拟法庭指导式。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受到了普遍的青睐,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校大学生的法律实践问题。但由于它需要特殊的场所、精选案例、且耗时长、参与人数有限等局限性,因而只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之一。在此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

3、诊所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把小学生作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舍弃,学会放手,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例如,精度、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寻找契合点,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对于学生不喜欢的文章,只要我们找到某个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契合点,一样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把“烦恼”变成“乐趣”。前文提到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就是将马克思对职业的考虑与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相结合,通过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的乐趣。活动中,运用游戏、竞赛、表演、歌唱、改写等多种形式,还从室内到室外进行活动,形式多样,既注意了语文能力,比如阅读和朗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实际体会和延伸,寓教于乐,让学生兴趣盎然,从中得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学以致用。

(二)名人对对碰,作品找不同

“作品找不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同一作者的两篇内涵相类的作品。这里用到的课外文章一般选用学生在预习阶段找到的材料,或是《语文练习册》里的拓展阅读文章。另一种是两位名家同一类主题的文章,主要是课本里的,也可能是学生找的预习资料。通过比对主题、风格、语言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语文(上册)》中的两篇文章《我很重要》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讲》则告诉我们烈士们主动放弃生命。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懂得质疑:个体生命重要,烈士为何又不珍视生命呢?再联系当前世界形势,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问题,黄花岗烈士明知不可而为之,以卵击石与清军作战,这跟的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比对,学生真正深入到文章的灵魂深处,理解更透彻,同时与时事联系进行分析,又让学生学得了观察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会觉得这个很实用,因为它的“实用性”而喜欢上这种上课方式和上课内容。而时事的引入,让学生借古鉴今,更有代入感,还会觉得这样的思维使自己深刻、成熟,获得成长的满足感。这种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相当常见,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的做法稍特殊的一点是,用来对比阅读的文章经常会选用学生自己挑选的课外文章,学生容易有认同感。有时两次语文课时间隔得比较近,教师可准备的时间不多,会有需要现场发挥的时候,因此比较考教师的实际水平。有时教师故意不让学生提前交预习资料,现场看文现场点评,彰显实力,更能得学生好感,并有一种跟老师朋友式地“肩并肩头碰头”阅读的亲近感,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塑造出一个有水平又亲切的老师形象,让学生心甘情愿跟这样的良师益友共同阅读,分享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课堂往往洋溢着温馨宁谧的气氛,让师生的共同阅读成了知己间谈笑风生的聊天模式。

(三)加分激励,引导学习和思考

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很长,而且科学术语比较多,学生连书都不想翻。笔者干脆将文章的要点和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类题目,让学生抢答。一类是书上可以找到的数据和相关知识,1分;一类是需要归纳的内容,两分;还有一类就是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问题的,含金量高,所以分数也大幅提高,大概5-10分。这样一来,学生把上课当作抢答游戏,为了得分,拼命翻书,积极讨论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引导着读透读深课文,而学生也因为自己的努力获得许多加分而快乐满足,下课铃响了还要求老师继续出题,卯足了劲要把分数提上来。

二、由课内到课外,引导阅读趣味,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一)建网络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交流,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了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是当前丰富阅读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室里电脑的上网功能,使得师生对话的对话教学方式得以更好更全面实施。学生爱上网,除了网上聊天,也喜欢上论坛看看网络或朋友写的帖子,还会跟帖评论。教室里学生无法做到人手一台电脑,但人手一部或多部手机却是事实。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QQ,每个班级也有Q群。教师可利用Q群论坛发表文章,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相关文章,甚或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写的下水作文,让学生阅读后在后面跟帖。教师适度引导,在回帖中引导话题,把握谈话方向。以聊天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论坛上欢声笑语,唇枪舌剑,大家热烈争论,教师虽然也参与,但大家都忘了师生之别,各抒己见,甚至因为教师故意提出的意见,学生们齐心协力攻击教师,而在争辩中,也被有心的老师塞过去许多知识和方法。课堂是无声的,然而会心的微笑在教室里蔓延。

(二)用预习资料,分享阅读的快乐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很多语文教师都会使用诸如:课前十分钟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制作读书卡片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着重介绍比较有笔者个人特色的促进阅读方法———课前预习。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上课十分钟进行预习竞赛。具体做法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前准备与新课有关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文章简介等,课前各组长将本组收集的资料交与教师。教师从中选取最合适或最有趣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述,引入新课。每被教师选中一个材料,该组全体组员可加1分,制作该条材料的学生加2分。为了取得更多的预习加分,学生主动出击,单独或合作,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寻找“最合适”或“最有趣”的相关资料。因为每周只有两次语文课,而且一个单元只有一半时间是阅读课,因此学生大约2-3周合共只需准备3篇阅读课文的预习材料,而且还可以小组合作找资料,所以任务不算繁重,既能轻松完成又可轻易得分,学生很乐于去完成,因此每回的预习资料都准备得特别丰富、精彩。被选中材料的学生既可得分,又有了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的愉悦,格外地有成就感,下次的预习就加倍认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性循环,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知识教学习题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系统教学法

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3.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6.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7.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1.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对我们所倡导的“系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健词:地质实习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地质类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野外实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实习经费的匾乏,在实习学时不断减少,实习任务重的情况下,根据“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的主题”和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教育思想,围绕着如何保证实习质量,防止教学滑坡等间题,实习队除了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培养能力,制定新的实习计划和实习成绩评定系统;重视发挥野外实习自身的育人功能外,还不断加强野外实习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讨,把启发式教学运用到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野外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克服平坦直述的简单讲授,而是针对观察的地质现象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联系课堂理论,最终由学生自己说出间题的答案。实践证明,在野外教学实习中坚持启发式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意义

一、野外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真观察

地质科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必须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这不仅是要求未来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千里迢迢来到实习区进行教学实习的目的所在。因此,能否在野外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影响到学生地质现象感性认识和有效信息的获得,也影响到教学实习的质量。因此,在实习前,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加强对地质现象的认真观察。然而,在教学实习中,总有部分学生把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视为“软”任务,而把带队教师口授内容记录下来视为“硬”任务。实践证明,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运用“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提高教学实习质量有效的教学方法。

野外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带队教师在讲授地质现象时,不能像讲解员、导游员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而是针对发现的地质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注意,进而引导学生对现象由表及里地观察与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课堂理论,最终由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南京汤山地区为广泛的沉积岩分布区,偶尔有少量的闪长粉岩(岩浆岩)以岩床产状侵入在沉积岩层中。当对其进行观察时,教师不是首先说出闪长粉岩的名称,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岩石的问题。激励学生纷纷采集标本,拿出放大镜争先对标本进行认真观察。由于岩石类型由沉积岩大类突变为岩浆岩大类,学生一时很难辨认出岩石确凿名称。带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岩石学理论对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很快,由学生们说出岩石的名称—闪长粉岩。教学实习的实践充分证明,野外实习中的“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观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观察的科学习惯。

二、野外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野外实习中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现与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要说区别,那就是两者实施教学的环境截然不同。野外实习观察和探索的对象决定了野外实习环境的艰苦性。野外实习往往是在顶骄阳,冒酷暑,攀陡崖,穿密林的艰苦环境下实施教学。为克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和部分学生因怕苦怕累引起的“厌战”情绪,甚至擅自离队情况的发生。因此,在野外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保证教学实习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组织野外实习的实践充分证明,采取“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在野外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野外“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地质现象观察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间题,在教与学之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筑起一条相互联系的纽带加大了学生在教学实习中的参与,克服了因实习环境的艰苦和教师教学方法单调而引起学生“厌战”情绪和由此导致的学生擅自离队情况的发生。其次,野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改进了教师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平坦直述,枯燥无味的讲解员式的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在实习中只管记录而忽视观察的偏向,由于教学方法得当,野外实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艰苦、单调的野外实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在野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保证教学实习的质量。

三、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间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实习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野外教学实习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对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联系课堂理论,正确找出问题的答案,既强化了学生在教学实习中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南京汤山教学实习过程中对陈家边一狼山斜断层进行观察时,教师预先没有告知学生前面有断层。而是要求学生认真测量高丽山组地层产状并沿其走向向前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高丽山组地层突然消失而面前出现的是青龙组地层。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学生经过一番分析思考后,便异口同声回答是断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断层,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间题的实践能力,又对实习学生学好地球科学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大自然是地球科学教学偌大的天然实验室,这个天然实验室保存了数亿年以来的古海洋遗迹和各种地层,古生物化石、岩石、矿产及各种构造现象。在野外教学实习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现象,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间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例如,在对实习区志留系、泥盆系层面上的波痕、雨痕和交错层理等层面原生构造进行观察时,教师通常不首先把“是什么”的现成答案交代于学生,而是把“有什么”和“是什么”“如何形成的”等问题交代于学生。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发现、观察,联系课堂理论,很快就能说出原生构造的名称和成因。教学实践证明,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既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分析间题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