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作改善建议

工作改善建议

工作改善建议

工作改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救助保障档案 管理工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29-01

社会保障工作中所记录形成的数据是社会保障档案,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档案是政府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客观上的依据。完善的社会保障档案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保障工作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档案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改善民生生活质量。本文从加强档案信息化、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完善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度探析。

1 根据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在自动化办公和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档案的管理要求统筹设置、同步安排,以及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为响应便民服务宗旨的号召,制定电子档案和电子管理系统也已渐渐在全国社会保障档案部门范围内普及应用,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越来越被更多的工作人员接受。根据以上我国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现状,相关部门应建立统一使用的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以及完善全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使得档案信息的记录和查询更加的便捷。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到遵循社会保障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进行社会保障档案数据的录入与扫描工作,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2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提高对爱岗敬业的认识

我国民政部门是社会救助保障管理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对社会各界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的重视程度。为进一步的加强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立安装有档案盒和集约式档案柜的专门档案室,并为其配备相应的信息化管理设备。(2)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范畴,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3)规范档案的整理要求和归档范围,使得社会救助保障工作中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有一定的秩序。(4)加强对社会救助保障工作人员热爱工作、忠于职守的教育工作,对工作态度出现问题的人员及时的进行引导或是再次培训。对表现较好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或是大力的宣扬、赞美。(5)将社会救助保障档案保管在民政局,并实行乡、镇和街道的分类保管,保证社会救助档案的统一化、逻辑化管理。(6)社会救助保障档案整理遵循使用性原则,就不同类型档案要分门别类的处理,确保档案整理的规范、有序。做到以上几点,相信可使档案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以、有规则可循,使得社会救助保障档案走上标准化、制度化的道理。

3 政府加强对社会救助保障档案工作的重视

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极其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全面考虑历史意义、人们群众的利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问题,加强各界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将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和全年工作考核中,呼吁各个有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理解和帮助,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需注意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业务的实施与多项工作相关,有关单位应明确部署、检查、实施、监察的分工,并落实到实处,避免责任的推脱。

4 培养相关工作人员进取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众所周知,档案登记和管理工作较为繁琐和枯燥,因此需要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和探索能力,善于在繁琐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探析解决之法。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要积极面对并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服务态度解决,切记不可互相推卸责任,耽误有困难群众的时间和利益的维护。当然,先进且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以上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和谐之路做贡献。

5 实行严谨的管理,推行法治观念

社会救助保障档案属于最原始的档案,并且具有种类繁多、信息面广、利用率高的特点。因此,实行并执行严谨的机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每个档案工作人员都应有较强的保密观念和最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重点记录。每个工作人员均应牢记,不许在公开场合谈论有关档案信息内容。社会救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档案的录入、整理、检查和提交都能准确无误,确保统计的数据均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同时,针对随时随刻均会有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的更新,相关工作人员要随时删除旧档案和添加新档案,保障新档案的及时录入和上报。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更应该知法、守法,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避免、的现象发生。必要时,针对部门内法律知识淡薄的现象,组织定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的培训以及大家易于接受的讲座活动。

6 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学习新政策、新内容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有关社会救助保障的政策和救助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政府应及时并有针对性的对社会救助保障档案记录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有关社会救助保障新政策和新内容的学习,保障他们紧跟政策的变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社会救助档案,,对新纪录的档案重点鉴定、立卷、整理和归档,并定时的进行回访工作。以此,来确保社会救助保障档案更加的详细化、规范化和准确化,最终保障救助对象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和维护。总而言之,社会救助档案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是其工作的关键之处,而这有赖于工作人员对操作的熟练化和对工作内容的熟悉程度。因此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新内容、新政策,并对其有良好的掌握能力,这需要政府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社会救助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以利民和便民为宗旨的工作项目,只有将“为民服务”紧紧地与档案工作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救助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的展开对社会救助档案的收集、开发和记录工作,并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待接受社会救助的弱势群众。这样有助于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便利的服务为和他们提供切实自身利益的服务,有助于社会发展的长期稳定以及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工作改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层管理者;企业管理;武汉城市圈

中层管理人员是指一个组织中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政策,行使高层授予的指挥权,并向高层汇报工作。故中层也称为执行层[1]。很显然,对一个企业而言,高层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决策无论多么英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层来有效贯彻落实,那么,这些思想和决策就就无法转化为预期的经营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中层管理人员,其素质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然而,笔者近期在武汉城市圈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很不容乐观,已是一个普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武汉城市圈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只是上层领导的“传话筒”

据调查了解,相当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表现为对上层领导是言听计从,说一不二。有时,上层领导的决策安排有明显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他也照单全收,并强行执行。这种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是:(1)工作中各种浪费现象普遍。如:重复劳动带来的浪费、资源使用不合理带来的浪费等等。(2)基层员工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动机等产生强烈质疑,以致抵触其领导,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效率以及干群关系。笔者分析以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中层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学习,对管理中的“下级服从上级”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以致错误认为,任何环境下,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领导。二是一般而言,企业中层管理岗位比基层岗位拥有更优越的工资等待遇,相当部分中层管理人员为了保全自己的位子,保持即得的优越待遇,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迎合上层领导。三是部分上层领导很喜欢下级的这种迎合,认为这样才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权威。他们对来自下级的不同意见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给予非难。长此以往,中层管理人员就不自觉的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传话筒”了。

2.事必躬亲

据调查了解,很多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习惯于事必躬亲。只要是本辖区的事务,无论大小,他都要一一亲自过问甚至处理,以至于每天忙得脚不着地,甚至焦头烂额。这种行为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三不满意。一是所辖员工不满意。因为中层人员工作太深入、太具体,员工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其智慧、才能没地方展现,因此工作没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只有压抑。二是领导不满意。因为中层管理人员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日常具体事务中,对工作、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缺乏考虑,也没有相应的工作业绩。三是中层管理人员自己不满意。他们以为自己在工作中这么勤奋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得到的却是肯定少、不解和批评多。笔者分析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层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作有效的角色转变。据调查了解,企业95%以上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从企业基层优秀员工提拔起来的,他们过去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已经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现在虽然岗位调整了,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没有相应改变。二是中层管理人员对下属缺乏信任。有时是担心下属的能力不能胜任工作,有时是担心下属的态度不认真、不积极。总之,自己只有亲临现场、亲自指挥和监督,才觉得踏实放心。

3.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管理需要

据调查了解,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有下列共同的特点:都来自企业基层;基本都是技术出身,本身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岗位调整后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这些人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工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控制,资源得不到高校利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经常关系紧张等。笔者分析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受晕轮效应的影响,错误地将本不适合做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用到管理岗位上。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再从这个判断推断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也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2]。这也是企业领导人在选人用人时普遍容易犯的错误。二是受企业员工单一发展通道的局限。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成长发展路径只有一条,即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这就将企业员工无论专业、特长、性格等都逼到管理这座“独木桥”上。三是企业缺乏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很多企业领导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片面认为技术实管理虚,技术能直接解决产品、设备问题,而管理不能。因而在工作中要么对中层管理人员不培训,要么就只是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很少或不做管理方面的培训。

4.容易患“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3]。据调查了解,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在上任初期工作还是饱含热情、干劲十足的,但经过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后,从前的热情和干劲渐渐消退殆尽,继而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工作被动、脱岗缺勤,甚至离职跳槽等不良现象。笔者分析以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中层管理人员个人方面的。如:由于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感觉工作起来压力大,不顺手,时间一长,就觉得身心疲惫,因而厌倦工作。还有的是由于其心浮气躁,刚刚基本适应工作,就盲目自我满足,不求上进,对工作产生倦怠。也有的是因为自己在家庭、个人情感方面出现危机,以致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并产生职业倦怠。二是来自上层领导方面的。如:部分领导习惯越级指挥和越级听取报告,使中层管理人员对工作缺乏控制感和效能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还有相当部分上层领导工作方法不当,工作中对下属批评多,肯定和鼓励少,使下属经常缺乏被认同感和成就感,因而产生职业厌倦。三是来自工作方面的。如:有的中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同一熟练工作,工作缺乏挑战性。有的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工作失去信心甚至希望等。四是来自企业环境方面的。如:部门岗位职责不清;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措施;缺乏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等。

二、改善武汉城市圈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工作现状的建议

1.高层管理者应彻底转变两个观念

一是彻底转变“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对一个企业来讲,技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技术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不善的原因不是没有技术,恰恰是缺乏有效的管理。管理是技术效能的倍增器。当然,管理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做的,一方面需要他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他有从事管理的欲望,即热爱管理工作。因此,高层管理者应提高对管理作用和管理人才的认识,将管理与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彻底转变“武大郎开店”的用人观念。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者不可能是精通各种事(下转封三)(上接第252页)务的全才,因此,应该充分信任、尊重那些优秀的下属,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授权,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2.完善企业用人机制,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

如: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晋升通道,让那些有良好管理素质或管理潜能的员工走管理晋升通道,让专业技术人员走技术晋升通道。当然,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优秀人才,为更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带领作用,应将他们优先安排到管理岗位。另外,进行适当的管理人才储备。如:可招聘企业管理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将他们做为管理干部储备对象进行定向跟踪和培养。也可将企业现有员工中有管理潜质的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途径进行定向培养。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

3.重视和加强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要求和培训

一是在干部选拔录用时,重视对候选人员的管理素质要求。将那些具备较好管理素质或管理潜能的人员择优选拔到中层管理岗位上来,而对那些根本不具备管理素质、对管理工作没有兴趣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予选用。二是在对新上任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入职培训时,应重点对其进行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帮助其完成由基层员工向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三是对在职中层管理人员,应根据管理发展和工作需要进行管理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与技术,为其有效开展管理提供思想和技能支持。

4.多措并举,积极预防和消除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症

对中层管理人员自身而言,一是加强学习,努力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增强适应工作和环境的能力;二是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更远大的个人目标,以提升自己的工作动力。对组织而言,一是严格贯彻统一指挥、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组织原则,尽量避免越级指挥和越级报告现象发生,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控制感和效能感;二是主动关心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家庭及个人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等,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和下达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分配制度,以及通过岗位轮换或提升工作目标等,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五是尽量使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避免大才小用和小才大用,减轻工作压力,提升工作价值感;六是给予中层管理人员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提高,及时弥补他们的知识能力消耗。

参考文献:

[1]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晕轮效应[DB/OL].[2011-9-18].

[3]职业倦怠症[DB/OL].[2011-10-10].dict.省略/w/bk%3A%E8%81%8C%E4%B8%9A%E5%80%A6%E6%80%A0%E7%97%87/#.

工作改善建议范文第3篇

9月27日,全市优化政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后,88镇按照会议要求,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全面推动优化政务服务,努力改善营商环境。

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全市优化政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后,党委副书记999同志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党委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9月27日晚,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后,又召开了党委会议,友999同志将会议精神向党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党委会分析了当前我镇的软环境工作情况,就下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9月28日上午,我镇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了潍坊市软环境办的明查暗访情况通报,要求对号入座,抓好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全力改进和完善服务,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进一步深化服务大环境创建。

二、明确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了软环境建设工作力量,除原有的党建办一套人员外,从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充实便民服务中心力量,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

二是改进机关作风,主动服务企业。一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建议意见,找出了机关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的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落实班子成员和经贸办工作人员每人跟踪联系1个企业,至少每月到企业中去1次,一方面帮助企业及时协调与部门、村的关系,另一方面听取企业负责人对投资软环境的看法和建议,随时了解企业对改善经营环境的反馈意见,真正做到了“帮忙不违规、服务不添乱”。

三是建章立制,做好信访投诉。建立并认真执行首问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制度。凡是企业和群众来办事,镇党委政府都要求办事人员做到热情、礼貌,能够当场办理的就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要说明办理时限,不能办理的要说明原因、作好解释工作;对企业和群众办事拖拉推诿、踢皮球的“二传手”干部和态度冷漠的“衙门”干部进行严肃处理,绝不手软。

三、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力度              

完善制度机制,定期督查通报。镇党委明确专门牵头负责人,将推动优化政务服务,努力改善营商环境活动纳入全镇重点工作督查督办事项,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形成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让软环境硬起来,推动优化政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工作改善建议范文第4篇

今天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动员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年以来我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今天的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内容较多,也十分重要,希望与会同志关掉所有通讯工具,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开好会。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政府副市长李绍彬,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纠风办主任时兴功,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各县(市、区)教体局局长,纪检组长、局直学校领导班子和市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和市区学校负责人。今天的会议主要有五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市教育局局长张治国作动员报告,大家欢迎。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市教育局纪检组组长凌德功宣读《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大家欢迎。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各县(市、区)教体局局长发言①扶沟②*③川汇区④商水⑤项城市⑥淮阳⑦沈丘⑧郸城⑨鹿邑⑩太康会议进行第四项:请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纠风办主任时兴功讲话,大家欢迎。会议进行第五项:请市政府副市长李绍彬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按照会议既定的议程已经结束。今天的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内容很重要。张局长做了很好的动员报告客观总结了20*年度教育行风建设工作,对20*年度教育行风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时局长就抓好教育行风建设了很好的建议。特别是李市长的讲话,客观分析了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今年的行风建设工作了很好的意见,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坚定了信心,开阔了思路。希望同志们回去后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为落实好会议精神,

下面,我就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再几点:

第一,要加强学习抓行风,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在这次行风整改活动中,首先要抓好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把学习贯彻活动的始终,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行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要明确责任抓行风,在落实责任制上下功夫。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立足教育实际,强化行风整改责任制。明确单位主要领导是行风整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行风整改全面负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对行风整改负有直接责任;所在单位的党员干部是政风行风建设的主体,要对本岗位的整改负责。对自查出来的问题、群众反映和行评代表的问题,认真梳理,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的整改目标和要求。要做到“五定”:定整改方案、定分管领导、定整改责任、定整改内容、定整改时限,保证行风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要求真务实抓整改,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行风整改要以群众反映的热点、社会上的焦点、工作中的难点作为整改的重点,切实加强市、县两级局机关思想纪律作风建设,着力解决机关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质量、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现实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文明规范公正的服务环境,以高效的工作,便捷的程序,热情的服务,展示教育的良好的形象。

第四,要强化监督抓行风,在完善监督机制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整改监督机制,通过聘请政风行风监督员等方式,吸收各级党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征求意见,改进加强监督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和明察暗访等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对突出问题进行跟踪整改。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推行整改公开,做到“四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发现问题不核实不放过,纠正处理不到位不放过,行评代表和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第五,要坚持不懈抓行风,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完善行风建设责任制,把行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分解到科股室,落实到人头上,实现行风建设目标管理的精细化、定量化和规范化。抓好考核评比。完善作风整改创优机制和激励机制,认真开展评选教育系统行风最佳科股室或最差科股室评选活动,先进的通报表扬,负责人优先提拨重用,后进的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整改效果不好的,其负责人免职或调离。抓好日常检查和督查工作,完善行风作风建设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用制度来管人管事。要坚持把政风行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单位建设相结合,并与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挂钩。

同志们,抓好今天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对进一步推动全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议结束以后,希望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好会议内容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及时召开班子会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贯彻落实措施和方案,把全市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推动教育行风建设,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作改善建议范文第5篇

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健全常委会组织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依法行使人大监督权、加强常委会信息化建设、加强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和反映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亮点的“他人之石”等七个专项调研课题。党组成员分别领衔前六项课题的调研工作。各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通过座谈、走访、赴兄弟省市人大学习、查阅分析资料、内部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研究。8月中旬,殷一璀主任专门听取了课题调研推进情况汇报,并就进一步做好调研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各调研组落实常委会领导要求,深化调研工作,有的课题组注重及时转化调研成果,即知即改相关工作。目前,各专项调研推进情况良好,均已形成专项调研报告。

交流会上,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姚明宝简要介绍了该会开展研究工作的情况,副会长孙运时介绍了各地方人大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自身建设方面的新探索、新经验。做实立法的立项论证工作、对监督事项开展满意度测评、组建代表专业小组、建立人大工作基层联系点……,一项项探索创新,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杨佳瑛交流了“健全常委会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就完善党组会议与主任会议制度、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加强专门委员会专业化建设等,提出了改进工作和健全完善有关制度的意见建议。

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吕贵交流了“提升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完善代表履职学习安排、深化代表专题调研、加强书面意见办理和督办、提高闭会期间代表活动质量、制定修改相关制度等,每一项建议都结合代表工作实际,务实可操作。

法工委主任丁伟交流了“坚持科学立法,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课题研究成果,就在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通过等环节,如何加强人大的组织协调、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等提出了建议,并介绍了拟制定的“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若干规定”的主要内容。

副秘书长林荫茂交流了“依法行使监督职权”课题研究成果,就完善常委会监督议题的提出和确定机制、探索询问常态化、改进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整理审核公开工作、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加强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完善市区县人大联动机制、改进人大工作等提出建议。

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徐季平交流了“加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课题研究成果,就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建设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建立高效勤俭、管理规范的服务保障机制等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