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45-1

在科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社会中,横亘在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现实中有形的距离在无形的网络信息化充斥的社会环境下被大大的缩短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和文化存在较大冲突和差异的国际环境中,交流的方式和方法称为了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一、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地球村”的出现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全球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间的国际性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潮流,跨国际文化交流全球化浪潮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国家阵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典型,再加上中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化,直接导致了在跨国际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交际中的矛盾和冲突逐步升级,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源。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成为了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问题的唯一途径,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减少冲突和矛盾,缩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化的不良影响,推进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艺术性、文明性、高效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现阶段的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导致了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中双方沟通的效果差强人意,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无法达到预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效果。

二、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的实践模式分析

(一)以扎实的跨文化语言知识为基础,为跨国际交际艺术的实践提供可能

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方式是多渠道、多方式进行的,比如:单纯的语言交际就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口头语言交际,即为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口头语表达的沟通和交流,表现为谈话、面谈等形式;书面语的交际方式为通过书信、电视、商品等物质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往的方式等。多样的交流方式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沟通交流的双方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不断扎实中美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到中美两国文化知识的差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才能够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有效沟通、及时沟通的目的。

(二)构筑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双层体系,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保障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将世界上的国家有机的联系成为了一个主体,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成为了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语言文化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所在。中美跨文化交际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交际的双方对于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和掌控能力的素质上。这并不只是意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方式能够准确熟练的将两种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素养,这仅仅是对于文化交际的要求体现,同时,更加的体现着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把握上。前者注重的是对于外来文化的交际中是否能够将对方的意思表达出来,后者注重的是具备一定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构筑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知识与文化交际的双层体系,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保障。

(三)以跨文化交际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目标

中美两国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阵营,是两种不同的知识冲撞。只有不断的拓展交际双方对于对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程度,以跨文化交际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跨国际交际艺术模式提供目标,注重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加强国际交往实践,构筑跨文化交际交往的新模式,建立健全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的实践模式。

三、结束语

总之,在科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化社会中,中国和美国作为东西方国家阵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典型,直接导致了在跨国际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的现状,并就如何构筑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实践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水平,保证跨文化交际中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有效沟通和理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零障碍,掌握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艺术,促进国际间合作和发展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艺术的实践类别探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2004:4.

[2]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6.

[3]关世杰.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8.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翻译; 动态对等;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关联翻译法

    Abstract :Both Nida and Newmark are outstanding western theoris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y have many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content. Their constant effort to develop their theories deserve our respe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尤金·奈达( Eugene A1Nida) 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 , 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 同时又各具特色。

    一、对翻译的认识

    对翻译性质的认识, 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 他认为, 翻译是科学, 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 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 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阶段, 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 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 他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 年代, 奈达又提出,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 翻译既是艺术, 也是科学, 也是技艺。

    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 他认为, 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 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 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 有规律可循, 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 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 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 同时要行文自然, 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 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 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 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

    二、理论核心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 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翻译理论也就各成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 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

    奈达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if !supportLists]-->1           <!--[endif]-->(1) 传达信息;

    <!--[if !supportLists]-->2           <!--[endif]-->(2) 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

    <!--[if !supportLists]-->3           <!--[endif]-->(3) 语言顺畅自然, 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if !supportLists]-->4           <!--[endif]-->(4) 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 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 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 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 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易于理解; 形式适当, 吸引接受者。

    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 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 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重在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 讲究准确性, 倾向于超额翻译, 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的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 较主观, 讲究通顺简朴, 合乎习惯, 倾向于欠额翻译, 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 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 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 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 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无所知的读者, 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 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 即再现并传递信息,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 , 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 就必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

    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 奈达的翻译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 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翻译《圣经》以及类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 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 则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 形式上的非文学化, 失去文学应有的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翻译方法时指出, 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 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 其核心是表情达意, 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 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 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 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 应采用交际法; 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如通知、广告等, 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 去思考, 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三、不断发展的理论

    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界的评论中, 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己的理论。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丈通过对广西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了解艺术专业李生英语应用能力杜会常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新时期高校艺术专业在校生培养过租中的英语教学探索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策荣和国际交流的全面发展,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更孺要有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一在中外艺术交流中,要能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的艺术,用国际化的语言,介绍到全世界。因此,英语能力已成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索质条件之一,成为艺术专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然而,在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属于特招专业.高校艺术专业中的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该专业的招生门槛对文化科目要求特别是外语耍求较低才报考该专业,结果招进来的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大多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只占少数。结果导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落、厌学情绪浓厚等种种不良后果。所以,担任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常常感到勉为其难。“没有良好的外语墓础,势必影响学生未来的视野和发展可能。…艺术类学生外语基础薄弱是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与我们国家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形势很不适应。墓于以上背景,本次调查旨在探索出一种能适合此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教学方法。

一、理论依据

(一)动机理论。所谓动机,就是激发人们去实施行动的动力,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城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指动机来自外部,通常指动机与学习者前途直接相关.包括与学习者将获得的薪水、奖金、工作岗位的安全性、各种物质条件等利益相关;内在动机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来自对英语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学习者希望通过成功的学习获得自我满足,进而达到自我完兽和自我成长。

(二)输人假说。美国语言学家邝目翻的“输人假说”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人材料。认为单纯的语料输人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是指输人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翰人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因此,输人还要有趣味性或相关性,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三)“输出”理论。的提出了艳出理论,即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认为,仅有语言输人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然而,仅仅鼓励学习者说和写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必须要通过交互式交际、回馈和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从语义处理层面深人到句法处理层面。“箱出假说”指出语言抽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擂入的理解和巩固。由此可见语言输人与语言输出的紧密关系。

(四)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理论。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来看,一般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Gen-eial Purposes,以下简称EGP)和ESP成为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伴随着英语成为最普及的国际交流工具,英语逐渐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等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ESP就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它有两个明显特点:具有明确的特殊目的性,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具有特殊的内容,即专门化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分析

调查对象来自广西部分高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已毕业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效问卷191份。被调查者有学校教师、各类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及自由职业者。他们毕业于5所广西院校、18个专业.包括美术、设计、中国画、音乐、舞蹈、文化艺术管理等。问卷中问翅的设计以“是否储求.、“需求什么’、.而求是否得到润足”为三个基本点。第一个问题调查毕业生“是否摇求”使用英语,第二、第三个问题各自包含八个小题,分别调查毕业生“需要什么”英语内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前面的需求。

以下是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的统计:(以下表格中的数据均为百分比)。

(一)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以下称毕业生)在工作中是否使用英语?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各项英语的水平是:

从以上兰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中礴要用到英语,这是动机;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常用听说、有关专业内容的听说、有关专业内容的翻译;总体上.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比常用英语的使用比例大;从英语水平看,毕业生对自己的各项英语水平评价较低;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的水平低于常用英语的水平,其中关于专业内容的听说的水平是毕业生评价最低的。

在这次调查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毕业生对有关专业内容的英语.无论是听说、翻译、写作、阅读的使用和需求都比较高,基本上超刘口寸各项常用英语的需求。另一方面,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专业方面的各项英语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常用英语的水平,还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这说明广大毕业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比较薄弱,也可以看出当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而盲,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注重了通用英语的学习,强调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水平评估较高,而在有关专业内容的英语和口语、听力水平则重待提高。

三、启示

(一)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大学英语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社会需求与教育的错位。由于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都投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去,而对专业教学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投人。这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际上变成了通用英语的独角戏,抑制了学生用英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实现英语作为工具的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仅让学生学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英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能应用到专业工作中的英语。专业英语的发展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属。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把专业英语放在和墓础英语同等重要的位,认丈研究其裸程设里、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

(二)提高语言翰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语言物人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主要形式是教学输人,主耍内容是阅读材料,而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和听力教材相对固定,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而且作为通用英语.它们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的专业无关,因此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和学生的需求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Krash即的“输人假说,,粉人要有趣味性或相关性,还要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口味,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因此,让学生接触一些真实的、将来的工作很可能用到的、关于自己专业的语言材料很有必要。

(三)强调学生的语言翰出,重视输出质量。乐佣的“翰出假说,指出语言愉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翰人的理解和巩固。相对而言,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较重视语言箱人,而忽视语言抽出,这就导致了学生口头表达、写作和翻译能力的相对薄弱,这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论证。“当学生发现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时,他们那种学了无用的失望忿是很强烈的。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语言水平,最需要的是有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的机会,有强烈的文际和使用语言的愿望小。因此,教师应该在提高语言抽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重视语言柏出,并注重提高其质t。除了开展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回答问题、分组辩论等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大胆采用国外通行的研究型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选与专业相关的研究主题,搜集有关资料,以学生用英语发言或上交研究报告等形式休现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为发言或写作作充分的准备,提离语言抬出的深度与准确度。

(四)围绕专业特点,不搞大而全,突出少而精。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裕求,遵循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最大化地扩展专业英语的接受以及应用程度。艺术专业英语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绝不是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专门词汇的堆砌,而自有其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用语、语言结构等,以及独特的文体风格等等。因此,艺术专业英语教学应始终坚持以英语语言训练为基本宗旨,以专业知识为中心内容,一方面教师精讲,另一方面学生多练,绝不可走回“满堂灌”或“哑巴英语”的老路子。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更适合学生尽快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要求。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陌生化理论英语教师课堂语言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原本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术语,是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二十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Art as Technique)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一个主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而所谓的陌生化就是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变形,从而使原本为大家所熟悉,甚至熟悉的有些不以为然的对象重新变得陌生,使读者在欣赏和还原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别致和新颖的力量。

什克洛夫斯基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指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必要条件。换句话来说,语言的陌生化是实现艺术陌生化的必经之路。在这一前提之下,什克洛夫斯基将语言作了划分,他将语言分成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两个大类。他把文学语言描述为“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就是说通过对语言的变形人为地将人们对语言理解和接受的自动化的过程破坏,延长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的过程。从而使人们对文学语言的形式产生关注。他进一步指出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双重功能,而文学语言却只有能指功能。他认为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不是从内容到形式,而是从形式到内容。

我们现在可以把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大致简述如下:

1.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

2.陌生化是通过对艺术语言的人为变形和加工达到的,因为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是从形式到内容。

二、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什克洛夫斯基所规定的文学语言有着相通或相似之处。

韩礼德认为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七种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到了成年阶段,功能范围逐渐减少,最后减少到三个意义丰富且更加抽象的三个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主要指(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在目前所有的语言运用中,概念功能是一种意义潜势。这是因为,一个人无论对语言进行何种具体运用,他都必须参照他对自己的经验的分类。

概念功能主要包括“及物性”和“语态”。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就这一方面来说,所谓功能并不仅具体指定对意义的有效选择,而且决定该结构得到体现的本质。

交际功能主要指充分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的和个人的关系,包括讲话者进入语言情境的形成。子句并非仅仅局限于及物性的表达系统,而是在成人的语言系统中同时存在着非概念性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语言的人际功能,从而涵盖了语言的各种特殊用法。

人际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语气表明讲话者选择了某种言语角色,同时也赋予了听话者一种言语角色。

语篇功能主要指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机制,将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组织成连贯统一的语篇,这种机制使实际的言语区别于一系列随意的句子。尽管两个句子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可能完全相同,但就语篇功能而言则可能存在较大区别。

语篇功能满足了使实际应用中的语言前后相关联的要求,使实际的上下文具备一定的结构,从而使实际的篇章区别于语法或者词典中一个个孤立的条目。它提供了一系列潜在的可用的意义,使语言结构的组成成为可能。

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教师课堂语言,尤其是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具备的上述的功能。但是由于教师课堂语言的特殊性――教师课堂语言更多地承载着传递新信息和未知信息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次之,人际功能再次之――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构成和表达方式势必与其它语篇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正视这种不同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

三、陌生化与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

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信息的传递的任务,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的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将新信息和未知信息成功地传递给学生,并为之所接受。那么这里就涉及一个困扰众多教师的问题――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所传达的信息?什克洛夫斯基所谈及的陌生化理论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人讲话都有着自己的个人习惯,包括词汇的使用、音调的高低、停顿、语速等诸多因素。如果一个教师长期教授同一群体的学生,而在上述方面没有任何变化,很容易使听课人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进而影响其听课的积极性及接受的效果。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更是如此。当学生面对全新、陌生的语言时,如果语言教师无法使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产生兴趣,课堂收效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课堂教师语言实现“陌生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一些方法:

a.在讲解到重要的地方改变惯常的声调。

b.改变惯有的词汇。

c.改变停顿方式。

d.改用母语。

四、结语

我们知道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课堂效果的好坏直接受制于教师课堂语言的使用,如何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授产生兴趣,“陌生化”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同时也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的水彩画语言自西方传人以来,经历了萌芽、成熟与发展等多个发展时期,在经过不断的融合,集散与发展后,又加上现代科技与西方先进文化艺术的不断影响,完全融汇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语言。黑龙江的水彩画语言就是这种中国特色水彩画语言的一种地域分支,它既具有东方的抒情化语言特色,又涵盖了西方浪漫主义语言特色。

二、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的特征与功能分析

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的根本是它的水语言,源头活水,酣畅淋漓,水色交融,运笔如风,它的透、薄、轻、秀、空、灵体现出大自然的流动性和谐,给人以高雅灵动、若虚若实的感受。水语言具有很大的精神灵性,它离不开色的印染衬托,在水色交融的过程中又体现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行云流水的运笔过程中,又给人一种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内化效果。水彩画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始终保持水的通透和色的凝练,不断地升华水彩画的艺术品位。

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灵活多变,它不仅是为了赏心悦目,更为了借物抒情,通过独特的创作意旨来突出主题内容与特征,着重于水与色的交融对比,呈现出显著的色差和虚实对照,同时以水彩画的语言特征来彰显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个性,采用各种技法来丰富水彩画语言特色,在精雕细琢中发挥水彩画语言的特征。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黑龙年画家张玉新,他在水彩画语言表现方面总是以灰色的语言风格来体现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感觉,绘画过程中尤其注重细节的刻画和饱满的水和色的渲染,来渲染语言的细密特质。不管是大色块的天空还是小人物的刻画,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全局,无一不是在精心雕琢,正如它的水彩画语言一样来抒发个人的艺术追求。

黑龙江的水彩画语言的特征之二是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材质和手法,锻造出的带有韵律流动、连续重叠、粗细交叉及疏密错综的肌理之美,来体现水色语言的感观审美效果。这样的创作需要构思具体的水彩技法,还要有独特的表现力,通过材质和技法的综合来体现水彩语言的特殊效应。

水彩画语言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统一的艺术空间效果,这是黑龙江的水彩画家们所追逐的最高境界。从近几年黑龙江水彩画语言的发展来看,以黑龙江水彩艺术家赵云龙先生为首的新的一批水彩艺术家们,极其注重水彩画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动机。他们通过运用各种技法及具象、抽象或意象艺术形式来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在不断研究改良中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水色交融的意象性风格,超写实的具象风格以及以主体感官为主的抽象风格,来升华艺术层面,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创作中实现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艺术创作。

随着黑龙江地域水彩画的多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水彩画语言的流变也给他带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水彩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脱离了常规的局限性,带有强烈的实验性和随意性,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种水彩画本体创新。水彩画语言源于艺术家们的创作主题表现和他们自身情感理念的表达,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也为水彩画多元化发展进行了可能性探索。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一方面通过融合多元文化、渗透现代意识、加强国际交流来适应水彩画多元化、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发展。

三、黑龙江地域水彩画语言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研究走向

水彩画种之所以存在,因为有它语言上的不可替代性:透、薄、灵、动、流等特质。为了充分发挥它的特点,画时以“气韵生动”作为指导思想,强化“写意性”和画面的灵动感觉。因此意象和意境必然是自然地写出来,而不是描出来或抠出来。运用其个性特点,又要拓展水彩画风格面貌却是需要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作品题材的广泛性、表达的多样性,才可真正让美的享受激于情怀。

现代水彩画作品的表达方式,应该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一条路线来,从观念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现在,在继承和创新上作探索,创出一套独特的理论。在视觉写实的方式上要有所发展,将感觉往内心深处凝视进去,寻求新的表达方法,将感觉性的纯粹美表现出来,以笔触、色彩、构成、形状来诠释纯粹的空间感,还可以把非实体的东西如疼痛、伤感、寂寞、孤独、潜意识等表现出来。水彩语言又是极其丰富的,水彩画家也应当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和辛勤耕耘者,并借助探索、创新的表现形式展示自己的情感,形成观念和风格,开创出水彩画更宽大的领域。开拓、创新、探索、勇于表现。时代将赋予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