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并购论文

银行并购论文

银行并购论文

银行并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协同效应陷阱层次分析法(AHP)

发挥协同效应是银行并购的基本理念,协同效应大于零,银行并购才是有效率的。协同效应的多少也决定着银行并购的成败。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协同效应的内在逻辑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片面地追求协同效应,最终也就导致了银行并购的无效率。

银行并购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效应的基本内涵

Igor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蒂姆•欣德尔(2004)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

(二)银行并购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

运营协同。运营协同往往基于各种有形资源共享,这些有形资源包括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要素,如资金、办公场所和设施、销售队伍、管理和研发人员等;客户或市场协同。银行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能减少市场开发与搜寻的成本,增加销售收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使客户关系更加稳定;财务协同。银行转型为金融集团,资本和规模优势增强,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降低,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使用,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可支持产生负向现金流的业务,内部资金运用更有效率;管理协同。由于效率差异与学习效应,集团中较高效率的公司通过技能转移方式提高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经营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收益。

(三)银行并购中的协同效应陷阱

对目标企业的出价过高不符合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溢价过高是公司难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许多并购项目根据溢价水平就可以判断出并购是否成功,而利用并购绩效补偿溢价是有难度的。但事实上,协同效应常常小于并购溢价甚至小于零,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陷阱。

收购对象的选择不符合收购主体的经营方向和收购主体的发展战略。并购方通过这一并购希望目标企业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收购目标企业可以在哪里获取收益,可以在价值链上的哪些或哪个环节增值,收购完成后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等。这些问题在收购前都必须明确。

并购过程缺乏操作效率。并购完成以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目标企业出现的一些或有事项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会产生法律纠纷。购并过程完成后,企业不能进入正常运转。

并购整合失败。不能够尽快形成收购主体与目标企业的有效整合,包括生产经营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整合、管理团队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等。

防范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的对策

(一)科学评估并购目标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价格区间

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以账面价值调整法为典型,即在审查账面价值的真实性后,对资产项目和负债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资产价值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所得净值即为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依据;以市场为基础的评估模式。市场比较法为该模式的代表,即选择类似企业已公开的并购案,分析采样企业的资本化市场价值=并购单价只股数债务市场价值,并计算资本化市价乘数=资本化市价税前净利等财务数值,最后以此乘数分别乘上目标企业相应的财务数值,可得目标企业市场价值;以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尤以现金流量折现法为代表,即将企业所有的资产在未来继续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预期收益,按照设定的折扣率折算成现值,并以此来确定企业价值。

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去,依据各估价方法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选择几种方法分别计算价值,然后依据其权重计算目标企业的最终价值。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评估方法层次结构。依据目标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对评估方法进行大致初选,目的是简化层次结构,提高可操作性。例如假设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可以选取整队性强的部分指标,获得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可邀请专家首先判断B1、B2、B3对于目标层(A)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比较C层的六个元素对于B层的相对重要性。为提高判断精度,应采用两两比较法,借助比较方格可获得比较判断矩阵。

3.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求方程|A-λI|=0的解,得到参数λ1,λ2,λ3,...,λn,称为矩阵A的特征根。式中A为比较判断矩阵,I为单位矩阵。从n个特征根中挑出最大解λmax,再由特征方程解出特征向量X。

4.计算各元素权重。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求得B1,B2,B3相对A层的权重ω1。

5.一致性检验。显然,所得上式符合条件,由于企业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及专家认识的局限性,专家所作判断矩阵与客观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计算一致性比例指标并作检验。

在式(2)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矩阵的阶次查表得到。当C.R.≤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权重向量ω1可以使用。

6.计算层元素时层的权重。同样方法可以计算C层元素对B层的权重向量ω2,由ω1•ω2即可得到C层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权重向量ω=(β1,β2,β3,β4,β5,β6)。

7.选择方法以进行价值评估。由ω=(β1,β2,β3,β4,β5,β6)可以得到各种方法的重要性排序。在实际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为了简化评估工作,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较为重要的几种方法进行评估。

8.得出最终评估价值。运用所选出的几种方法分别评估计算目标企业价值,然后分别乘以权重,相加可得到目标企业最终评估价值。

为了避免因协同效应而支付给目标企业过高的溢价,并购方应该提高自身的价值评估能力。首先,并购方必须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进行评估,这是整个并购价值评估的基础环节。通过测算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对比并购支付价格与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做出初步的支付决策;其次,对并购整体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并购双方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大小来判断并购所创造的新的价值大小,再结合前面对比的情况做出最后的决策。

(二)并购战略导向应追求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银行在采取并购前应当做好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竞争状况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目标企业的风险分析。其次,企业应当确定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如果并购银行事先缺乏计划,没有制定一整套的经营战略,将最终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败。因此,经营战略必须明确新企业如何在行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更加富有竞争力。

(三)有效系统整合是关键

系统完善的整合计划。并购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其目标,能否达到其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详细的系统整合计划,因此为了实现协同效应的目标,在目标银行确定后,收购方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对目标银行的文化、财务、技术、人事、会计、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购活动的整合。并购后整合的内容包括:战略整合,并购银行应以企业核心资源为导向,从计划、实施、控制所有环节对目标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把目标企业的经营全过程纳入主体企业的经营战略之中,实现“战略协同”。组织整合,并购完成后,并购银行应尽快熟悉被并购银行的人员信息,同时让被并购方了解和接受自己,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组织机构。财务整合,其目的是运用财务整合理论建立起一套高效健全的财务制度体系,实现对并购公司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的有效财务管理,最终达到并购收益最大化。文化整合,并购双方由于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两种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并购绩效。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留住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以减少因并购而引起的人员震荡,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有效的管理沟通。整个并购的沟通过程包括并购的事前沟通和并购后整合沟通,并购前就应当有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整合进行时,应当建立一个常规的沟通程序过程,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整合的原则。应该确定出明确的合并目标和战略,明确提出合并后的整合目标,并追踪目标的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银行并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并购贷款风险管理

构建完善海外并购贷款业务流程和组织体

(一)规范业务流程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提升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贷款之前,首先应对自身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健全并购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从并购贷款业务的受理、风险评估、贷款方法、贷后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见图1)。

在建立健全并购贷款风险管理制度中,银行应在并购方案和融资方式上提出预警方案,并实施重点跟踪监管;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估系统,选择好贷款品种;并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强化经营风险责任,规范审批程序。同时,必须把风险的补偿原则落到实处,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使信贷产品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地反映和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要有效防范贷款定价中隐含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水平和定价方式。因此,参与企业并购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使信贷风险量化,并进一步做好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重点分析和评估并购后企业的未来收益及现金流变化,避免向风险过大的项目提供贷款。

同时,银行应增强在海外并购贷款法律结构设计和谈判的话语权,加强与国外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质量和判断分析能力;改变银行仅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被动角色,积极参与交易法律结构的设计和谈判,并根据交易结构提出并购贷款结构和担保法律结构的安排意见;还应关注并研究并购方提出的并购方案或结构以及担保建议,并从贷款风险控制角度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应仅仅关注贷款安排本身。

(二)培育专业团队

按照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商业银行对于并购贷款在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主要业务环节,以及内控体系中加强专业化的管理与控制。海外并购贷款是一项高度包含投资银行业务的资金融通活动,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自己拥有一个很强的投资银行团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海外并购贷款业务少,没有规范的模式和规则,银行自身缺乏能够进行融资并购贷款业务的专业性人员,因此,应尽快组织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门团队,积极培养具有与其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熟悉海外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他们要对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有着清醒的预期,还要对商业模式有清醒的判断,有足够的前瞻性分析。同时,由于并购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银行应当优先选择有能力从事长远产业发展的企业与企业家,并与其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另外,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海外并购业务受理与风险评估

(一)对并购项目的评估

并购贷款通常以所并购的股权或资产作为抵押,以收购项目的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受理企业海外并购贷款业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还要对海外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高层次的分析和把握,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的行业关联问题,直接影响到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需要对并购贷款的投向进行行业干预。

并购贷款应优先鼓励同业并购行为,这是出于专业化发展优于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考虑。鉴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管理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的能力,且世界上也很少有无关多元化的成功并购案例,在确定并购贷款的优先支持对象时,要求并购双方具有一定的行业关联度,即同业并购或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均可。在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不必完全局限于同业的狭窄领域,否则无助于实现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受理并购贷款时,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优先支持的行业领域。根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对经济结构升级的推动等几方面因素,优先支持能源与基础设施等战略行业中的企业并购行为。并购方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及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国有商业银行不去支持财务性的并购活动。

(二)对防范、化解国家风险措施的评估

近几年的海外扩张中,我国企业遭遇多次因社会敌意、政权变化、经济利益和法律冲突等因素导致的国家风险。这既有他国对我国社会制度的不理解、对市场经济不承认的原因,也有我国企业对国际惯例、规则和他国情况缺乏相应的了解等自身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对并购企业防范、化解国家风险措施进行评估。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借鉴1950年和1970年代美国和日本企业向外扩张,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政府设立专门保障体系给本国企业服务的做法,建立为企业国际化服务的政府保障体系,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和海外投资提供信息、市场协调、投资担保、信贷协调乃至外交协助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持本国企业的全球化运作;此外,应为并购企业提供国际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建议,防止因冒犯当地文化制度和经济利益而遭到抵制和报复。

贷款决策和指导参与

由于海外并购贷款比传统的贷款品种风险要高,结构复杂。因此,并购贷款都应根据其特点,设计不同的贷款保证体系,如选择收购资产的抵押、各主要子公司的股权的抵押、母公司的担保和安慰函、股东贷款和次级贷款的后偿、最低财务比率限制、账户的抵押和管理等等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国外商业银行决定发放并购贷款时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将并购项目与同行业的其他并购项目作比较,看该项目的并购定价是否合理,若并购方企业出价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则银行对发放并购贷款应相当谨慎;二是对被并购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进行详尽的审查,并对并购完成后企业的收益状况、企业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测算并购贷款发放的风险大小;三是看并购方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即并购杠杆的大小(杠杆收购除外),若并购方企业并购杠杆比较大,商业银行则对发放并购贷款应慎重。

当然,在贷款决策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但也要注意保持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和自由,给企业适当空间发展业务。否则,如果贷款条款将企业的自主性完全剥夺,表面上看保证了贷款资产的安全性,但往往适得其反,在此情况下,即便给予并购企业多种选择申请豁免,但如果是银团贷款,得到多数银行同意会花费很多时间,从而导致并购企业失去最佳市场机会,最终危害贷款的安全。

现金支付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最常见的支付方式和较为稳定的支付工具,其并购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少数企业通过到国际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单一的融资手段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形成高负债率,企业再融资成本加大,再加上还本付息,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支持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并购企业创新融资支付方式以减缓融资压力:一是指导并购企业与国外企业结为联盟,共同收购。目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多是独立完成的,这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并要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我国企业可以与海外企业在业务上合作,积累与海外公司从资本到业务合作方面的经验,通过结为战略联盟来共同收购。这种联盟方式可以分散了并购资金压力、减少风险。二是利用有形资产进行产权嫁接融资。利用有形资产进行产权嫁接融资是并购公司将自己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生产线、部门等嫁接于(投入)目标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一部分,获得相应的股权以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制。产权嫁接融资利用有形资产作为并购支付手段实现并购,为大型并购融资尤其以小并大的融资提供了新模式,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贷后管理与风险控制

(一)通过股权参与加强项目监管

在企业海外并购中,国有商业银行在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应当对信贷资产保持控制影响力,对企业的运作履行一定的监管职能,监督与指导企业的贷款运用和资产运作,以防范风险。为了保障债务安全,银行还可能通过股权参与的形式,对并购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对并购实施持续的影响。

(二)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合尚且不易,海外并购中两种国家民族理念和传统文化的整合更为困难。企业文化能否成功融合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企业内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积极应对之策,并购就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运,这大大提高了银行提供海外并购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并购完成后企业文化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风险化解措施是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应有之义。

同时,银行应建议企业重视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能力。一个企业从国内企业发展为国际性企业,对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必然提高,实现海外并购的我国企业,往往会“水土不服”。因此,管理者如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并适时调整战略,挖掘企业自身优势,必然导致经营失败。同时,海外并购往往是媒体的焦点,并购中的问题很可能被媒体评论曝光乃至放大,企业管理层也常常需要面临媒体或资本市场的疑问。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促进管理层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质,适应国际惯例和法律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危机攻关能力。

(三)风险分散、抑制和规避

在贷款出现风险征兆至风险损失实际发生之前,可根据预先获得的警报信号,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和规避风险的恶化。根据贷后跟踪调查制度,银行应定期了解并购后企业经营情况,掌握还款计划执行情况,当出现风险征兆时,提前收回或部分收回贷款,追加担保方、追加资产抵押。同时,银行还可以与并购企业协商,将有相当风险的贷款转移或置换给与原并购企业相关的新借款方,起到降低贷款风险的目的,但转移风险的同时,要关注和防范新的借款方可能产生的贷款风险。针对并购完成后企业不能履行还款协议的任何情况,银行应立即找出原因。在确定贷款本息不能收回时,应立即判明原因,制定催收计划,坚决、策略地进行清收;当催收均无效时,在有效追索期内立即采取法律行动,适时接管、占有抵押物,并通过拍卖抵押物,以此收益弥补银行呆、坏账损失,但海外并购的特殊性会直接影响抵押物的有效性及变现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彪如.当代国际资本市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4

3.胡峰.银行海外并购理论、实证与政策协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郭田勇,陆洋.并购贷款“开闸”如何带来多赢局面[J].投资北京,2009(1)

5.黄嵩,李昕旸.兼并与收购[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王刚,黄旭.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策略探讨[J].金融论坛,2006(6)

银行并购论文范文第3篇

一般来讲并购经验越丰富,并购成功的概率越高,并购后绩效的提升越大。然而,这种符合直觉的观念却未必符合现实。如果将并购经验区分为短期经验和长期经验,那么并购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将变得复杂(王宛秋等,2015)。基于学习曲线理论,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接受短期经验,容易忘记长期经验,短期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更大。如果短期经验越丰富,总体上看,并购经验将对银行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基于吸收理论,结论有所不同,吸收理论认为,人们吸收和学习经验需要经历一个阶段,因此长期经验对银行绩效的作用更大,如果长期经验越丰富,并购经验将对银行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将银行规模与并购经验联系起来,或许能够对“并购悖论”以及小银行在并购上更有效率提出新的解释。有理由相信,并购次数越多的银行,其规模越大,或者说,现有的大银行大多数是由历史上多次并购形成的。显然,大银行的并购经验相对于小银行更加丰富,但是这种经验是短期经验还是长期经验,对于最终的并购绩效的影响有可能是不同的。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进入2006年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对外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并购开始加速。在此背景下,探讨以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中国是否存在并购悖论,也即并购对中国银行业绩效是提升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第二,银行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什么,是否存在规模越大并购绩效越不明显这一特征;第三,银行规模与并购经验的关系是什么;第四,银行业并购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什么。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二、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假设。基于文献分析和中国现实,本文提出四个研究假设:

H1:银行并购对银行绩效有正向提高作用;

H2:规模越大的银行,并购后绩效提升的程度越低;

H3:长期并购经验与银行规模正相关,短期并购经验与银行规模负相关;

H4:短期并购经验对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大。

2. 曼奎斯特指数(Malmquist Index)。

当EC>1时,表示由于管理方法和决策正确带来了效率改善,反之则反是。TC>1则表示生产技术进步。

本文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度量银行绩效的变化。效率分析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投入和产出,本文选择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员工数作为银行的投入,将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以及营业收入作为产出。

3. 数据选取和计量模型。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银行并购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我们选择2007年~2014年共8年14家上市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面板财务数据和并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以及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和银行年报。

本文将并购经验划分为长期经验和短期经验,根据韩立岩(2007)、Meschi P.(2013)以及王宛秋(2015)的做法,我们定义长期经验为距本次并购两年以上的并购事件的总数,短期经验为本次并购前一年发生的并购事件总数。

y为银行绩效,bg为本期并购次数,fbg为上一期并购次数,也代表短期经验,fbgw为上一期是否有并购完成,bgw为本期是否有并购完成,fbg2为长期经验,zc为资产规模。主要的控制变量有非利息收入占比(nii)、营业支出与营业收入比重(zs)、资产负债率(debt)、固定资产净值率(gd)、存贷比(ls)。

三、 实证结果分析

1. 银行是否并购、并购次数以及资产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从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本期是否有并购(bgw)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正,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上一期是否有并购(fbgw)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正,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并购对银行绩效的确具有提高作用,但是并购效果的发挥有一定的时滞性,并购整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大约一年后,并购才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我们分析了本期和上一期并购完成次?刀砸?行绩效的影响,从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本期并购完成次数(bg)对本期银行绩效的提高并未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上一期并购完成次数(fbg)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一期如果有并购,那么本期银行绩效会提高,且上一期并购次数越多,本期银行绩效提高的越明显。这就证明了假设1:银行并购对银行绩效有正向提高作用。

再来分析银行规模(lnzc)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从模型(1)到模型(4)都可以看出,银行规模对银行绩效有负向作用,且在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控制住并购次数、是否有并购以及其他条件的情况下,银行的规模越大,其并购后的绩效越差。反之,亦说明小银行在并购后的绩效提升要好于大银行。这就证明了假设2:规模越大的银行,并购后绩效提升的程度越低。

2. 银行规模与并购经验之间的关系。如表5所示,模型(5)和模型(6)反映了银行规模对短期经验的影响。模型(5)和模型(6)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经豪斯曼检验,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模型(5)。从模型(5)可以看出,银行规模对短期经验的影响为负,这说明银行规模越大,短期经验越少,这是因为规模大的银行其并购目标的规模也相对较大,整合难度也较大,以我国为例,大银行以跨国并购为主,一项跨国并购从并购公告、到经过本国以及外国监管机构的审批、再到最后的交割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大银行的一次并购不仅有并购整合的时滞还有从并购公告到并购完成这段时间的时滞。

模型(7)和模型(8)反映了资产规模对长期经验的影响。经过豪斯曼检验,我们选择了使用固定效应的模型(7)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规模对长期经验的正向作用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表明银行规模越大,长期经验越丰富,这证明了前面的分析,即大银行是由多次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的并购形成的。

模型(5)和模型(7)证明了假设3:长期并购经验与银行规模正相关,短期并购经验与银行规模负相关。

3. 短期经验和长期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模型(9)到模型(12)反映了短期经验和长期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模型(9)和模型(1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10)和(1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经过豪斯曼检验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从模型(10)和模型(12)可以看出,短期经验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而长期经验(fbg2)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负,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学习效应要大于吸收效应。这就证明了假设4:短期并购经验对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大。

四、 结论和建议

银行并购论文范文第4篇

银行海外扩张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新建与并购,其选择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本文考察了跨国银行、东道国银行及东道国政府三者之间就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方式选择的博弈过程,建立了银行海外扩张方式选择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增加银行海外扩张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银行海外扩张;博弈分析;跨国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070-05

新建与并购是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无论银行采用哪种方式都将涉及到母国海外扩张银行、东道国银行、东道国政府这几个参与者。按照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参与方都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并且三者之间的博弈最终以一种均衡状态而存在。本文延用Hotelling[1]、Kreps和 Scheinkman[2]的思路,通过修正原模型的一些前提条件,加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并从成本和收益分析角度入手,建立一个简单的“一对一”模型,研究银行海外扩张的方式选择问题。

一、 基本模型构造

1.模型的假定

(1)假定一家跨国银行(以下简称银行1)和一家东道国银行(以下简称银行2)均提供同类产品X,

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看做一种无形产品,为分析方便,以下通称为产品。但服务质量有差异,假定银行1和银行2分别有固定的边际成本Ci(i=1,2),不同银行的边际成本各不相同,这是由于银行1和银行2的技术力量不同的缘故,

这里所指的技术力量是管理水平和经营经验等的总称。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产业升级效应研究”([2011]97);东莞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东莞利用外资问题研究”(2010RY07)

作者简介:

杨建清(1967-),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发展与直接投资等方面的研究。

当然这种技术力量在银行业中可能更多地取决于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及经营经验等因素,而不同于制造业中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另外,与制造业企业有大量的固定投资不同,银行业所需的固定投资一般不是很大,因此为方便分析起见,固定成本被假设为0。

(2)如果银行1进入东道国后获取的利润超过了进入成本,那么进入就是可行的。但是进入东道国市场需要大量的投资,假设新建的成本用K表示,并购的成本包括收购价格和重组成本,收购价格用Pm表示,由模型内生决定,为研究方便,假定并购的重组成本为0,即并购成本等于收购价格。

(3)在跨国并购方式下,银行1是产品市场的垄断者,将实施垄断价格战略;在新建方式下,银行1和银行2进行类似Bertrand模型式的竞争。假设东道国市场上X产品的需求函数(以反需求函数形式表示)为:P=a-bq,a﹥0,b﹥0,其中q是产品X的市场总需求,P为产品价格。为简单起见,假定b=1。

(4)银行新建机构可以采用代表处、分行、子银行和合资银行等形式,但由于新设组建合资银行的案例没有制造业普遍,况且成功率很低,同时由于代表处为非营业性机构,故本部分分析的银行新建机构仅指跨国银行在东道国市场建立分行和全资子银行等形式的机构。另外,我们假设没有其他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即假设市场相对稳定。

(5)假设银行1以并购方式进入时在未来银行中市场利润所占份额为a,那么银行2则获得剩余市场利润(1-a),其中参数a∈(0,1),反映了跨国银行并购东道国银行后的控制程度,a值越大表明跨国银行的控制力越大,反之越小,当a=1时表明跨国银行100%控股。

2.博弈过程描述

Kreps和Scheinkman[2]模型由两阶段博弈构成:在第一阶段,银行1决定是否进入该东道国市场,若进入,银行1将选择进入方式,它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并购东道国现有银行2;二是新建分支机构。在第二阶段,银行1如果选择并购方式进入,那么银行1将向银行2发起接受或放弃要约,如果银行2接受要约,他们将组建成一家银行。否则,银行2将以新建的方式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与银行2在东道国市场进行竞争。

这样,银行1和银行2之间的博弈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银行1通过选择报价Pm(即收购价格)收购银行2进入东道国市场,或以新建方式进入,或者不进入。

第二步,银行1对收购银行2出价,银行2可接受该出价,则两家银行组建一家新银行,也可以拒绝该出价。

第三步,若银行2拒绝银行1的出价,银行1可再一次在新建和不进入间做出决策。

可以看出,跨国银行进入是一个讨价还价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这个过程可用图1简易博弈树来表示。银行2是否接受银行1的报价,主要看报价Pm与银行1在东道国新建情形下银行2的收益比较,只有当Pm不低于该收益时银行2才愿意接受报价,并购才能得以发生。

3.模型的推导

银行1进入东道国市场,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要么新建,要么并购东道国已有银行2,下面分别来求解这两种方式进入时的均衡解。

(2)银行1以并购方式进入。在并购情况下,银行1可以进行垄断经营,此时,银行1会选择如下垄断产量:

二、 新建和并购博弈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银行海外扩张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银行新建成本k、技术参数ci(i=1,2)、控股程度a以及收购价格pm,由于pm由模型内生决定,所以下面我们将逐个考察影响决策的其它外生变量k、c1、c2、a对银行海外扩张方式决策的影响。

1.新建成本k对博弈的影响

从直观上讲,随着新建成本k的不断增大,银行将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但是,当新建成本k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并购也会失去了吸引力,因为此时跨国银行可以选择不进入东道国市场。跨国银行新建机构的利润πGF1随着k的增加而严格的递减。假定存在,当k=时,跨国银行进行新建机构的利润πGF1等于0。于是,当k≥时,跨国银行不可能使用新建机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这就导致收购价格pm将会等于银行2的垄断利润,此时收购与不进入相比没有任何优势,银行1将选择不进入。

命题1存在一个和k1,对于k

2.母国银行技术参数ci对博弈的影响

由于跨国并购可以发挥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因此,一般情况下c1对跨国并购的效应要大于新建机构的效应。

命题2 在k

跨国银行的技术参数水平c1代表其边际成本,根据经济学原理,银行管理水平和海外扩张经验等因素均与c1成负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推论1。

推论1跨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越高和海外扩张经验越丰富,银行越倾向于选择并购的方式进入;跨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越低和海外扩张经验越贫乏,银行越倾向于选择新建的方式进入。

3.东道国银行技术参数c2对博弈的影响

因此,东道国银行技术参数对新建机构利润具有正效应,对并购价格具有负效应。

命题3在k< 时,东道国银行的技术参数越大,跨国银行更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东道国银行的技术参数越小,跨国银行更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进入。

类似推论1的推导,由命题3我们可以得到推论2。

推论2东道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越高和经营经验越丰富,跨国银行越倾向于选择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银行的管理水平越低和经营经验越贫乏,跨国银行越倾向于选择新建的方式进入。

4.东道国政府(并购股权参数a)对博弈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跨国银行在与东道国银行进行博弈的过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选择进入方式。但对东道国政府而言,对跨国银行的进入将围绕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来进行。这意味着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进入的相关政策将影响跨国银行海外扩张方式选择的博弈过程。为了考察东道国政策对跨国银行扩张方式的影响,我们首先来比较新建机构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福利影响的大小。

一般地,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意味着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一揽子转移到东道国,技术的投入会带来溢出效应,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东道国的福利水平。特别是新建机构会增加东道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并使东道国福利水平增加。下面我们选取跨国银行不同扩张方式下,产品市场价格的高低来考察不同扩张方式对东道国福利大小的影响。

命题4在跨国银行对外扩张情况下,选择新建方式进入给东道国带来的福利水平大于选用并购方式进入给东道国带来的福利水平。

命题4说明了跨国银行采取新建方式扩张能够使得东道国获得更多的福利。但根据命题2和命题3,当跨国银行和东道国银行技术参数水平越小时,跨国银行往往倾向于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并且根据式(9),如果变量a不加限制的话,跨国银行将更愿意完全收购东道国银行,因为此时它将获得更大利润。这样,东道国政府一般会制定相关政策限制跨国银行并购本国银行的股权份额。下面,我们来考察东道国政策规定的并购股权参数a对跨国银行扩张方式选择博弈的影响。

命题5在k< 时,东道国允许跨国银行并购的股权越大,跨国银行越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反之,跨国银行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方式。

三、 结语

上述对银行海外扩张方式选择模型的讨论从新建成本角度出发,在引入技术水平参数和东道国政策因素的情况下,考察了跨国银行、东道国银行和东道国政府三者之间就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方式选择的博弈过程。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从某一个因素出发确定海外扩张的方式,必须在考察各种因素对海外扩张方式选择影响的基础上,综合比较两种方式的收益和成本,确定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个银行海外扩张方式选择的基本模型。其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就是东道国只有一家银行,并且也只有一家跨国银行进入该东道国。若能进一步引申至东道国国内初始市场由多家银行寡占的情况,甚至进一步引申至多家跨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情况,也就是说,若能将本文研究的银行双寡占模型进一步拓展为“一对多”模型和“多对一”模型,进而改变东道国国内银行、东道国政府和跨国银行在并购和新建方式上的博弈过程,无疑将会更有意义。但考虑到相关模型参数的可控性及其复杂程度,笔者在本文中将不做深度扩展,而将其视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Hotelling,H.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Economic Journal,1929,(39):41-57.

[2]Kreps,D.M.,Scheinkman,J.A.Quantity Precommitment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 Yield Cournot Outcome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14(2):326-37.

银行并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并购效率;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01-01

1引言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股市面临严峻考验,海内外资产大幅贬值,国际银行业呈现新的格局,几家经过积极改革后上市的中资商业银行由于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受国内监管机构约束较大等因素,凭借稳健的市值跻身世界银行业前列。面对着并购成本降低的巨大诱惑,中国银行业掀起一波海外并购的浪潮。

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效率,本文将基于DEA方法的数据分析,通过是否参与海外并购行为的比较,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基于DEA方法的银行海外并购效率研究

2.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来源于《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中国并购市场统计分析报告》、中国并购交易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等权威的报刊、报告和网站,其中,各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该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

同时,本文还选择了另5家在考察期内未参与海外并购的国内上市商业银行构成参照样本组,对比发生跨国并购行为的商业银行同其他商业银行效率的差异。本文的数据处理是通过DEAP2.1软件完成的。

2.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结合建立指标评价体系的简洁性、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以及DEA模型对指标的要求,参考相关学者采用的投入产出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尚不发达,核心业务依然是表内业务,即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本文拟选取总资产、总股本、营业支出作为投入指标,营业利润、客户贷款和吸收存款作为产出指标。

3研究结果及讨论

3.1单个样本结果分析

从单个银行来看,在技术效率方面,只有中信、浦发两家银行在5年中一直保持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这两家银行却未曾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海外并购活动。可以推测,中小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保持更高的技术效率,这与国有银行规模过于庞大有关,机构冗杂反而造成了规模不经济。

3.2全样本结果分析

从样本总体情况来看,2006年到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作者推测,这与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致力的改革和治理,以及2006年我国入世后五年的保护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开启全面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而各项数据到了2008年又有所下降,海外并购效率明显低于2008年之前的并购,是由于金融危机增加了海外并购的风险,海外并购步伐有所放缓。面对着并购成本降低的巨大诱惑,中国银行业又开始掀起海外并购的新浪潮。

3.3海外并购效率的结果分析

2006-2009年参与过海外并购行为的五家银行的平均效率略高于未参与海外并购活动的银行。同时,2006-2007年,参与海外并购的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速度要低于未参与海外并购活动的银行,可以解释为2006年起掀起的并购浪潮并没有给参与海外并购的国内银行带来明显有优势的效率提高;反而在2007-2008年,由于国际经济震荡的波及,参与海外并购活动的银行比未参与此行为的银行在技术效率值上下降得更多,可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给我国国内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09-2010年,当未参与海外并购活动的银行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处于上升阶段时,有过海外并购行为的银行的相应值却趋于下降。学界有一种解释认为,发生并购行为的银行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大多处于规模经济无效的边缘,实施海外并购活动后,进一步增加了此类银行的经营规模,过而不及,反而导致这些银行不堪重负,效率降低。

4结论

通过对2006-2010年期间10个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DEA效率值的横向对比发现,参与海外并购的银行相较于未参与并购的银行,在效率上并未有明显的提高。而在纵向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参与并购的银行效率在实施海外并购后均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得出,海外并购并没有改善银行的效率,甚至对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文章还存在种种不足,希望今后可以着眼于研究海外并购对银行的长期影响,不断分析完善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从而有效提出其他外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研究海外并购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伟军.对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思考[J].青海金融,2008,(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