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感受困难的社会成员,增强其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达到增进其福利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将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解决问题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务能力。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据此将专业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助人自助专业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操作技能,在专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此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实际紧密结合,搭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完善管理文件,规范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学校社会工作自2003年招生以来目前已有近十届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中一直进行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严把质量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从专业实习初期就开始下达任务书,到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及最终论文归档共设七个环节。为了更好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就以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梳理,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原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又增订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对学生的出勤、写作态度,教师指导形式、职责及论文写作步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另外又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该文件对论文的规范撰写提供了依据,大到选题方向、论文框架,小到标点、空格、注脚、图表、案例、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等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附有毕业论文模版及调查问卷模版,确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规范有序,为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把质量关。

二、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培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及水平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改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巧,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社工实务能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就是对所学专业一次整合和提升过程,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三位一体的一次综合考查评估过程。如何从专业的视角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如何构思论文构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如何体现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具体分析论证过程中如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SPSS统计分析等等,这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好就是一次整体实力水平的学习提升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毕业论文的水平,专门安排了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方法及相关软件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对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访问提纲的设计、图表的制定及规范性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说明。

三、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奠定实践基础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没有社会工作的实习,就无法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习基地已经由原来的单纯依赖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体系:一是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签约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常态化的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依托学校以教学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三是依托社工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工实务组织微澜社工服务社;四是依托人文学院以教师为主导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已承揽多项不同层次社工项目。学生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务活动,同时也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确定论文的选题,开展实务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也逐渐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框架体系,为学生进行实务训练、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社工实务活动提供了平台。这种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整合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确保了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条件和质量,保证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

四、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务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采用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三年时间里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的学习。将原来分散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重新整合为综合实践环节,并将此教学环节集中放在大四一整年的时间在社会这一大课堂来完成,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其中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即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岗位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试用期统一并行,而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去实习,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综合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然后在实习工作中开展相应的个案项目、小组活动、社工项目等社会工作实务来撰写毕业论文,从而使毕业论文突显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特点,学生毕业实习、论文、就业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这既体现了专业实习的效果、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而这种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五、毕业论文与综合实习岗位有机结合,突显社会工作的实务性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而实务性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上尽量突出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以强化论文的实用价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尽量避免学生撰写空谈理论的文章,使其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也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由于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因此学生从专业实习开始就与指导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讨论研究,特别是在社工机构实习的学生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个案、小组等实务活动,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对实习期间所接触项目活动的思考及实习机构运作模式的研究,这既具体落实了3+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应用性,突显了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实践性的专业特色,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突破,强化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教学研究,2011,5

[2]初智巍.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毕亚斐.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李金娟.高校小组社会工作课实践教学的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4

[6]魏斌.论职业指导的人本服务[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依据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12〜17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这个环节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旅游专业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实践教学过程。通过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学生可综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长时间的独立研究与学习,掌握与应用本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快适应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

二、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园林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承担社会生产实践题目  此类题目多由生产单位向园林学院提出要求,学院根据题目的性质、规模、要求统一安排计划。此外,学院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广泛联系,解决了许多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2)参与教师、设计院主持的生产实践项目  此类题目是指由园林学院的教师或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的生产实践项目。教师或设计师根据任务的要求,将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有机地与其承担的项目结合起来,既完成了生产实践任务,又使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髙。

(3)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论文题目,结合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划分不同的单项或子课题,由学生负责完成。

(4)科技扶贫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题目,由学院与各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工作。我院唐学山教授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区规划设计项目,瞿志、李雄副教授承担的北京市远郊县的风景旅游规划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真题假做”的题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由于其它类型的题目没有联系好,一般采用“真题假做”的方法解决。即采用已完成的生产实际项目的图纸,采用同样的甲方要求,由同学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再与已完成的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比较,找出毕业设计中的差距。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

园林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前接受综合能力的训练,提前接触社会与生产,使同学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社会效益  学生承担了大量的生产实践项目,完成和解决了地方生产建设的需要,得到了大多数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扶贫项目,其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2)素质效益  学生通过毕血论文(设计)提前半年走上了社会,走上了生产实践。这对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业务素质、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实践表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经济效益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部门的实际题目相结合,由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缓解了学校教学经费的紧张。据统计,我院99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为生产实际题目,共计18项,以每个项目平均3万元计,就有50-60万元补充到教学经费中来。每年园林学院派5~8名学生赴深圳园林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直接节省教学经费1~2万元。同时,学生也为设计单位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4)能力效益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是最根本的目标。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髙。①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学生由原有单纯的课程设计改变为面向社会、生产的综合设计。因而在方案构思上,学生可了解到甲方的要求,懂得把主观的构想与客观条件相结合,了解了主观设想与方案的可实施性相协调,了解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的整个环节。②绘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校内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部用计算机绘制图纸,而目前社会所要求的图纸大多要用计算机绘制。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强化自己的计算机能力。而结合生产实际的设计项目可为学生租赁计算机,或直接使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③方案汇报能力的提高。学生过去由于缺乏接触生产实践,往往形成了图面较好,而方案汇报时口语表达较差的状况。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其实践过程中,学生已通过了多次方案汇报的锻炼。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口语表达通顺、流畅。

(5)压力效益  学生承担生产实践题目,可以使其明确生产单位的要求,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责任心,改变以往课程设计的拖拉问题。

四、面临的问题与今后改革探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生产的方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其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1)市场竞争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关联,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有时难以承担到生产实际题目,不能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需。

(2)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局限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一般在每年3~7月进行,而一般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多在年底和春节前进行设计和报项,时间的差异造成了较大的矛盾。

(3)规划设计项目的难度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受题目的难度限制较大。题目难度过大、面积、规模过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难度小、面积规模不够,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题目的来源  调动学院教师的积极性,进行广泛的业务联系,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

(2)改进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布置工作,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进行。由于目前新形势的要求,已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时间改在7月底进行。一则可以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南方综合实习为毕业论文(设计)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二则延长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  由于学生目前所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设计),使第八学期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査势在必行。每年4~5月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1~2次的中期检査,督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对不够认真或进度较慢的同学应提出批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4)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定环节  应制定统一的学生答辩事项、答辩委员事项、评分标准,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国家近期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对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显得更加重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和死抱书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满足这一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作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纽带,学生可先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一、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是由指导教师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出现多个学生做同一题目、一个指导老师连续几年题目不变现象,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真题少,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紧缺已成为众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如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只能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对于毕业论文这样特殊的教学环节略显不足;还有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的现象;经费不足,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学数据的获得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有的还需要进行实验、试点、走访、调查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由于体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时间不足,因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忙于求职应聘,一部分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考试,以扩大他们的就职面,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忙于研究生的复试、调剂。

3、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增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书本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很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优势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是指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费、场地、设备优势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拟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主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监管。

1、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的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习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并深入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拓展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毕业生从企业中获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预演,缩短了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增加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在现场工作的表现对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聘用适岗的员工,降低了企业人才聘用的风险和成本。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尽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都设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不注重题目更新,在提供的论文题目上表现为部分题目或大而空,或缺乏新颖性,或没有紧扣时代的脉搏。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匆匆随意选一些题目。有的题目范围太宽,学生仅是泛泛而论;有的范围太窄,以致毕业论文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有些学生则将选题完全寄希望于指导教师,让指导教师帮助自己定题。可见,由于部分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投入精力较少,加之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比较随意,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论文写作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较弱,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例如,有些论文仅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缺乏数据、模型及案例分析;理论分析没有与实际分析相结合,或实践分析没有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前者仅为泛泛而论,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后者则因没有专业理论为基础,使论文研究的深度较为欠缺。

3.存在论文抄袭现象

许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对他人论文依赖性过大,存在一定量的抄袭、拼凑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固然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论文抄袭提供了便利,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抄袭论文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较高,许多学校对论文抄袭行为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

4.论文格式不规范

每年的毕业论文中,总会出现包括引文注释、图表、字体等格式不规范现象,且打印错误也较多。

二、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较少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教育在形式上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高校要真正实现这一转换还有一个过程。学校入学标准的降低,使得过度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的“放羊式”教学管理弊端凸现。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惯于考前突袭,对毕业论文的“应对”也沿袭了这一习惯。部分学生缺乏日常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论文中大段引用各种抽象空洞的理论,缺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而且,随着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陆续毕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时间提早,难度加大,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发生较大冲突。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生基本上要修完4年学业才能本科毕业。在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同时又是毕业生寻找工作单位的时期。许多学生四处奔波,就业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就是今后的工作单位。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与毕业论文主题的相关性较小;二是部分学生提前就业。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之时就己与用人单位签好了合同,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己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而且,在后者情况下,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就业,故不少学生仅是匆忙应付,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就业率指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

2.教师因素: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増加,造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来讲:一是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导致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从而在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也担任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近年来,学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因而他们有规范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和教育。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由此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个别指导教师本身科研能力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的指导。

3.管理因素:组织管理上的困难和不规范高校扩招和学生毕业找工作等因素,给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1)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一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检查督促。(2)学生为撰写论文既需要通过毕业实习和社会调研收集资料,又需要到图书馆、资料室等查阅文献等,时间跨度大、环节多、活动地点变化较大,过程管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这使部分不自觉的学生的论文资料的收集得不到保证。(3)尽管一些学校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制度健全,例如,毕业论文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和论文初稿、一稿修改的记录等,但在制度的执行上得不到切实保证,检查力度不大,对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上述的制度仅流于形式。

三、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毕业论文撰写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把握上,更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1.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2.重视毕业论文选题环节,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把好毕业论文选题制度关,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自己的兴趣而定。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1)毕业论文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通过学科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某些专题研究的兴趣,为日后论文的选题做好准备。(2)不断完善本科导师制。使学生较早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做好选题的准备。(3)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及时了解实习基地的工作需求,努力将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编写和实施细则。选题应围绕本专业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规范化。

3.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

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论文中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完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关键环节要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力度。具体可分为初期检查,即对论文选题和开题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期检查,即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为达到通过检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学校须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

(1)要求指导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2)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实习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问题,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校内指导教师则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阅读相关期刊和书籍,了解社会前沿问题及焦点问题来源、现状和走势,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并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3)建立和健全导师遴选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政策和措施,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5.加大学校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就业观;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社会资本是一个跨学科概念,由经济学家格林洛瑞(Glen Loury)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年发表《社会资本随笔》,首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三十多年来,一大批学者对社会资本开展了广泛研究,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等主要从集体层面研究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亚历山德罗・波茨(Alejandro Portes)、林南、边燕杰等主要从个体角度探讨社会资本的投资和功用,均取得丰硕成果。一般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人们所能动用的为自己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社会资源,其核心要素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能够接触到并动员的结构性的资源,这种资源不直接为个体占有,而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体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不会因使用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社会资本难以观察和度量;社会资本不容易通过外部干预而形成;全国和区域性政府机构强烈影响着个人追求长期发展目标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的类型和范围。[1]

对于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联性,人们关注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社会资本理论也都源于此。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弱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弱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提供具有价值和帮助作用的求职信息[2],通过弱关系力量可能得到工作机会[3];随后林南提出社会资源理论,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弱关系理论[4];边燕杰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强关系理论,认为社会资本不仅仅能传递职业信息,而且能帮助求职者得到雇佣方及其决策者的照顾和偏好,强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影响决策者,从而让求职者获得更好的职业地位[5]。我国人情传统浓厚,研究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具有特殊意义。张应强(2012)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阶层结构性问题,就业难易程度与个人及其家庭的社会资本密切相关。[6]围绕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陈成文(2004)[7]、姜继红(2007)[8]、管静娟(2007)[9]、乔志宏(2011)[10]、苏丽锋(2013)[11]等学者主要从就业机会、求职形式、就业质量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部分研究涉及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如郑洁 (2004)指出,高校毕业生社会资本水平越高,选择企业就业的意愿越强,期望的月薪起点越高,求职信心也越强[12];闫凤桥(2008)认为,家庭和个人社会资本广泛度越高,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的几率越高[13];尉建文(2009)提出,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入企”意愿越高[14];高耀(2012)指出,低收入家庭的高校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大[15]。现有文献缺乏对社会资本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专题实证研究。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就业观是社会资本影响就业结果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了解社会资本对就业观的影响,对于理解就业观形成机理、社会资本影响就业质量等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拟通过实证调研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和验证假设:社会资本存量显著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变量界定与操作化

自变量为社会资本,它是处于社会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高校毕业生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声誉。因变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它是高校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总体态度,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个体接触、参与求职就业相关实践经验的观念化。控制变量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确保变量测量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本文采取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将初步设计的所有变量指标以及研究假设、研究背景材料,用通信的方式分别寄给国内有经验的7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专家进行函询调查(专家间不存在横向讨论),然后收集、归纳专家们的答复意见,再将综合修改后的意见反馈给专家们,来回反复四次,最后专家们对变量测量指标设计形成了较为理想的一致看法。在指标提出初期和专家反馈过程中,笔者还组织部分专家(不包括7位函询专家)进行座谈讨论,对变量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发挥了一定作用。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最终操作化为三个方面10个子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进入高校学习前的城乡背景、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与年收入等;在高校学习期间积累的社会资本,包括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资本自评项,测量个体自我感受到的社会关系广泛度。就业观测量指标操作化为四个部分17个子项:就业条件观,包括就业形势与指导服务认知、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母校与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就业价值观,包括就业目的、工作类型取向、择业决策首虑因素、就业质量期待;就业目标观,包括单位性质取向、期望月薪、就业地域取向;就业伦理观,包括就业诚信态度、求职正当竞争态度、就业自主性、就业代价观。

・教师与学生・社会资本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实证研究

2.分析工具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因变量之分为虚拟分类变量、二元分类变量特点,相应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就业政策认知与评价、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母校及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就业伦理观(4个)等9个模型为线性回归,其他模型为二元逻辑斯蒂回归。表2、表3、表4、表5中的38个回归模型的综合Sig.值均小于0.05,模型总体有效。

3.数据来源与分布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专项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毕业一年的201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我们在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中,按照一定比例,分别从不同学历毕业生样本人群中,依据身份证号码的后四位编号随机抽取样本个案。调查采用面访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6-8月进行。具体实施中,先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被调查者进行初步沟通,再约请被调查者当面填写调查问卷。部分被抽样本个案不能接受调查的,按照同伴推动抽样法(RDS),由被调查者推荐同质(如性别、学历、就业地等均需相同)、有限(不超过3个)样本接受调查。调查最后有效样本为1030个,其中男性487人,占47.3%,女性543人,占52.7%;独生子女379人,占36.8%,非独生子女644人,占62.5%,系统缺失7人,占0.7%。具体分布见表1。

三、社会资本影响就业观的回归结果分析

1.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条件观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有8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条件观,总量达15项次,就业条件观的7个操作项均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条件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

具体而言,从就业形势认知来看,参加志愿服务、父亲职业与就业形势严峻取向显著正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就业形势乐观取向显著负相关,城镇背景、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形势严峻取向显著负相关。在严峻取向回归模型中,父亲体制内从业的幂值为2.433,这意味着该值每提高一个单位,毕业生严峻取向就提高1.433倍。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有更深切的实际体会;父亲在体制内国有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工作,传递给子女更多的是体制内单位就业形势与期望;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就业要求与期望往往也越高:这三类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自然更严峻更不乐观。而城镇生源、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或者由于对城镇就业有充足的认知和体验,或者由于有足够的求职资源与渠道,他们对就业充满信心,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从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服务认知与评价来看,城镇背景与就业政策认知显著正相关,参加社团组织与就业政策评价、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等显著正相关,母亲职业与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显著负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就业政策认知、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母校就业指导服务评价等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政策认知、就业指导服务认知显著正相关。大学期间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毕业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就业指导服务,能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换位思考和体验,能更客观更正面地认知和评价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他们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认知程度更高,对就业政策、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更满意;而母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对政府公共就业指导服务评价趋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不太关心就业政策与服务,相关认知不足,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评价趋低;求职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希望也更有条件用足用好就业政策与服务,他们更关注就业政策与服务,相应的认知更高,这符合人们的经验常识。

2.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价值观

社会资本有8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量达27项次,就业价值观的18个操作项有15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价值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见表3)。

从就业目的、工作类型和择业决策首虑因素来看,城镇背景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个人发展机会等显著负相关,参加志愿服务、父亲职业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显著正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就业目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显著正相关,与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择业决策时也不首要考虑个人发展机会,而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父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求职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却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其就业目的趋向于发展型(注重个体兴趣爱好和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从就业质量期待来看,城镇背景与工作条件环境好显著正相关,与有合适的组织文化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条件环境,不注重组织文化。在工作条件环境模型中,城镇背景的幂值高达2.149。担任学生干部与劳动报酬高、工作条件环境好、工作稳定性高、晋升培训机会多、行业岗位好、地理位置好、社会声望高等显著正相关,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加重视上述指标。在劳动报酬高模型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幂值高达2.006。参加志愿服务与晋升培训机会多、有合适的组织文化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年收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期待,父母亲年收入与组织文化合适显著正相关,父亲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保障健全指标显著正相关,而母亲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保障健全、晋升培训机会多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广泛与工作稳定性高、社会保障健全、晋升培训机会多、人职匹配度高、成就感及价值实现等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越广泛,毕业生越不重视上述指标。

3.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目标观

表4显示,社会资本有7个操作项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目标观,总量达13项次,就业目标观的9个操作项有7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目标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

具体而言,从就业单位性质取向来看,城镇背景、社会关系广泛与非国有企业显著负相关,担任学生干部与自主创业显著负相关,参加社团组织与政府机构显著负相关,父亲职业与事业单位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事业单位显著负相关,与非国有企业、自主创业显著正相关。城镇生源、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不倾向于到私营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就业,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到政府机构就业,父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到事业单位就业,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不倾向于到事业单位就业,更倾向于选择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从就业地域来看,城镇背景与大城市选项显著负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广泛度与大城市选项显著正相关,担任学生干部与中小型省会城市显著正相关,父母亲年收入与内地中小城市显著负相关。城镇生源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就业,而母亲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广泛度高的毕业生更可能选择到大城市就业;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中小型省会城市就业,父母亲年收入高的毕业生不倾向于选择到内地中小城市就业。

表4社会资本影响就业目标观的回归结果

4.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伦理观

母亲职业与就业诚信态度、求职正当竞争态度显著正相关,社会关系广泛度与求职正当竞争态度、就业自主性显著负相关。母亲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更赞同诚信就业、正当竞争求职,反对诋毁求职竞争对手和拉关系走后门。社会关系越广泛,毕业生越不赞同正当竞争求职,更赞同拉关系走后门,求职就业决策时越不自主。作为女性,母亲更赞同诚信就业、正当竞争,体制内从业的母亲更有规则意识,在家庭中更有话语权,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她们的诚信就业、正当竞争态度必然潜移默化正向影响其子女也形成相应的态度。社会资源丰富的毕业生更期望发挥资源优势达成就业愿望,求职中拉关系走后门就在所难免,他们也更倾向于听取和尊重他人尤其是关系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的意见,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更可能“啃老”吃救济。就业伦理观的4个操作项有3项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见表5),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伦理观的研究假设得到了绝大部分验证。

四、实证结论的就业观教育意义

1.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社会资本测量维度存量不同,毕业生就业观差异显著,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区分不同毕业生群体,采取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实效。实证结论显示,与农村生源相比,城镇生源毕业生更了解就创业政策,能更乐观地看待就业形势,但他们过于关注与就业相关以及由就业带来的外在条件与好处,对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组织文化、发挥才能、发展机会等因素并不重视。高校应注重引导存在类似倾向的城镇生源毕业生树立和强化职业理想,把当下工作条件环境选择与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个人工作生活需要与国家民族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艰苦奋斗意识、生涯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回归结果显示,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愿选择到中小型省会城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就业,尤其重视劳动报酬、工作条件环境、工作稳定性等就业质量指标,不愿意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学生干部又是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理应带头创业,成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高校应在改善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广大青年想创业敢创业创成业的同时,切实引导学生干部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积极投身创业,引领和带动更多毕业生创新创业。

2.创新就业指导的活动载体。就业指导的体验性、实践性极强,其实施成效离不开活动载体、实践平台及各方教育合力的助推。实证结论显示,参加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与收入状况均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观。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就业指导老师,他们对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不可小觑;大学时代是个体步入职业社会的过渡期,更是个体就业观形成的关键期,毕业生在社团或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积累就业服务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就业观。高校应充分挖掘社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的就业指导功能,通过打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就业能力素质提高的各类活动品牌,组建职业发展类社团组织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用人单位,了解社会需求,体验求职就业过程,改善能力素质结构;应创新开发家长资源,通过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家长学校等方式,有效利用网络QQ、微信、报告会、座谈会、咨询会等渠道向家长介绍就业形势政策、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求职渠道、就业信息等,与家长商讨就业方略,合力引导和促进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及时就业。

3.引导毕业生辩证看待和有效开发使用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从整体上已经证实社会资本显著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在具体子项上,社会关系广泛度也显著影响其就业观。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等级制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具有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和强化等功能和作用[16],既能直接增强行动效果,也影响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看法和态度。高校应通过各类教育和实践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掌握社会资本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社交能力,积极参与各类有益交往,利用学缘、业缘、血缘、地缘等积累社会资源,主动开发同学、校友、亲友、同乡等社会关系,为自身求职及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空间。同时,还应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社会资本在求职就业中的作用,既清楚和重视其积极作用,有效开发和使用社会资本,也清醒知道其消极影响,不迷信不依赖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美]A.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M]//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31.

[2] 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6):1360-1380.

[3] Granovetter,M.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1-22.

[4] [16]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31,18-20.

[5] 边燕杰.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J].国外社会学,1998(2):50-65.

[6] 张应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后续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3):37-54.

[7]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4):29-32.

[8] 姜继红,汪庆尧.社会资本与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0-74.

[9] 管静娟.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07(2):30-33.

[10] 乔志宏,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24-28.

[11] 苏丽锋,孟大虎.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资本利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55-162.

[12]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13] 阎凤桥,毛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