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发展论文

银行发展论文

银行发展论文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经营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除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经营,完善了中国金融体系外,主要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解决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支持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开发银行,其在国民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作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发银行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开发银行成立10年来,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开发银行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成长和优化。(2)开发银行在区域政策上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开发银行调整了东西部地区投资布局。(3)开发银行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建设。

2.倡导作用。开发银行的倡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风险投资和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给予优惠贷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都在寻找或选择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开发银行的投资方向既表明国家对这一行业的支持,也表明该行业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其产品处于短缺状态,存在着潜在的获取高额利润的可能性。开发银行首创先行投资后,民间金融机构纷纷协同投资,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对某一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起来,开发银行就逐渐减少其份额,转而扶持其他行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可通过资本金比例和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等方式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投向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中去。

3.补充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始终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补充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承担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盈利性差,商业银行不愿承担而又是国有急需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二是不与商业银行争利,商业银行以为有利可图愿意承担的项目,应优先让商业银行承担。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在补充完善商业银行机制与作用的不足,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商业银行主要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而长期资金融通不足这一情况,开发银行主要以提供中长期资金为主,有的甚至为超长期贷款。可见,开发银行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商业银行不足,进而完善金融体制的整体功能,增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4.服务作用。开发银行对于所支持项目不仅应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从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和实施到投资等各阶段提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和服务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世界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一是实事求是地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帮助借款国按计划实现项目预期的效果,保证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借款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把项目管理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反馈到未来项目的设计和准备中去,反馈到改进银行的贷款政策和贷款程序中去,使新项目的选定、准备和评估工作能做得更好。三是向借款国传授技术和管理知识,协助借款国处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目前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权虚置的状况下,开发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培育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建设项目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行为,协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

二、当前开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必须具有政策性,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专门从事政策性投资与融资活动,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在经营上不以赢利为最终目标。但同时它又是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银行,是政府设立的银行,既不同于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商业银行,具有机关与企业的双重性质。因而,开发银行应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目标调整业务经营范围和支持的重点。但迄今为止,不管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是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开发银行都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因而显示不出政策性银行的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管理是开发银行的中心工作。开发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对信贷管理实行授权经营、分级管理,虽然有利于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防范风险,但造成责权不对称,分行开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贷款扩展性缺乏动能。这是造成目前开发银行地方分行金融市场份额不大、贷款投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其次,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实现全过程风险监控,风险责任不清。严格说来,开发银行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更大、更具隐蔽性。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这一点,易使开发银行成为企业躲避市场竞争的保护伞。开发银行所有的项目都要体现风险和效益的原则,要面向市场,加强对市场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开拓项目来源渠道,加大项目储备存量,摆脱项目受理的被动局面。再次,开发银行对在建项目的资金拨付过于集中和滞后,审查及监督有待加强,贷款本息回收仍未实现经常化。

3.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潜存一定的经营风险。开行的主要资产经营业务是中长期贷款。由于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目前大部分借款尚未到期,贷款资产质量不能准确判断。虽然目前开行不良贷款比例很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贷款基本都无风险。另外,开行负债主要来自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向央行长期借款,负债渠道单一,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目前只是借款期限未到,负债风险尚未暴露出来而已。几年后开行面临大量债务到期,很可能要依靠“借新还旧”的方法偿债,这将暂时掩盖了负债的风险问题。

4.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单一,金融职责和运作手段不配套。目前,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品种过于单一,主要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大额贷款承诺、发行债券等几种形式,缺少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手段,呈现出单一、局限性的特点,已经不适应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开发银行同样只有健全功能才能适应这些变化,更好地保证开发银行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三、政策建议

1.确定国家开发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总分行体系,采取了“开拓业务、完善功能、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已初露端倪。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应基于以下3个方面:(1)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信贷投向,支持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此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的流向。(2)开发银行是在“市场条件下、银行框架内”运作,开发银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则,承担市场风险,接受市场检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业务,要遵循国际惯例,建立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3)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银行,重点开发大型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投资银行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4)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业务上会出现交叉、竞争的局面。

2.完善授信功能,拓宽信贷领域。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家全国性以批发业务为主的批发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将直接面对国外批发银行和其他经营批发业务的大银行的激烈竞争,必须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完善业务功能,调整经营策略,增强竞争实力。首先,完善授信功能。开发银行可以借鉴世界银行实行行业贷款比例控制的办法,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和不同时期信贷政策的要求确定授信比例和授信原则。其次,进一步明确总、分行职责分工。总行要给分行信贷管理“松绑”,留出一些空间让分行在信贷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分行在授权范围内,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负责业务拓展、客户和项目的开发、受理与直接管理。第三,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第四,拓宽信贷领域,积极探索新型的委托业务和批发业务;同时,规范“快通道”,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3.完善开发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政策上扶持其发展。如在没有商业性银行为开发银行项目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时,允许开发银行自行发放短期贷款,以进一步改善政策性建设项目的融资环境。又如,可以考虑允许开发银行对政策性很强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从利率上体现国家该项目的支持以及政策导向;提高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的比例,以增强开发银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保证开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乃至超过国际标准,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开发银行的筹资渠道,逐步改变目前开发银行单一的筹资方式。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成功应对“入世”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是开发银行分行一级,其大部分员工由原投资银行并入,分行运行时间不长且处于体制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员或工作经验不足,或对开发银行的业务了解尚需要一个过程,信贷管理的深度、管理的规范性和对管理原则的把握都存在一些问题。应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地优化人员结构,以适应业务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华炳.政策性银行与金融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城镇个体工商企业“开户难,结算难、存款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当时城市信用合作社总体的状况可以概括为:机构数量多,经营规模小、人员素质低、资产质量差。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增加这些机构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为了方便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城市商业银行113家,资产总额达到18833亿元,占所有银行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1%.营业网点数接近6000个,从业人员则超过了1O万人,业已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国的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所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诞生之初起就具备了其先天不足的弱势:

(1)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普遍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特别是目前资产质量不高直接成为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造成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大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就是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初期,由于缺乏管理和有效的制度制约,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不严密、资产质量风险、财务风险没有得到充分披露和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准备造成的;另外,地方性行政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及社会总体信用不佳造成的银行资产状况的恶化,加之近些年监管不力所导致。

(2)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市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由于其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决定了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因此,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的地域限制将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却没有一家实现跨区经营,而全部是局限于所在城市的“盆景式生存”。

(3)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未能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较高,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违规、违法经营情况比较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金融分析和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也亟待提高。这一切都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4)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突出

由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前后没有按照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剥离和处置历史遗留的包袱,加上个别银行在经营管理思路中存在的问题,一些银行的风险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商业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呆帐核销的力度明显不足,这无疑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埋下了隐患;另外,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难以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抗风险能力弱,又缺乏科学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越来越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导致进一步瓜分国内市场的加剧,各家银行将倾尽全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这对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外资银行先进经营理念的实施,先进管理模式的引入,先进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展开,先进人力资源战略的运用都将给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2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定位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它们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以及机构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经济这一根基;其组织形式、经营规模等决定了它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的特性;员工素质、内部管理、经营水平以及风险控制等与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不相适应。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性决定了立足地方、服务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

首先,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开看,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各种经济成份中的最具活力的部分,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已是势在必行。中小企业虽然存在机制灵活的优势,但是在发展中经常遇到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需求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就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作为一家地方性金融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国家这一经济发展脉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其次,从金融行业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的金融格局基本上仍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而且国有银行出于规模经营的利益考虑,主要以国有大中企业为客户对象,为其提供信贷资源。广大的中小企业则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这种情况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针对此状况,国家在近期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措施之中强调“应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实现多种形式并存、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这表明,改革旧的金融体制,建立非国有独资的甚至是完全民间经营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金融机制机构在所有制上的多元化和经营规模的多样化,是新形势下的需要。随着这项改革的全面推行,将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发展的宽松环境。

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思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就推动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和改革创新指出,城市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加快实施改造和重组。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手段,综合化解历史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银监会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实施联合重组。通过联合、并购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从而突破单个城市的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

因此针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增强资金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扩大规模,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提高盈利能力,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4城市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资产重组手段进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不良资产比重过大、资本充足率较低是目前压在城市商业银行头上的两座大山,而通过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的问题。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在2002年,山东省交通厅与威海市政府签订了《贷款置换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协议》以解决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和累计亏损严重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威海市政府指定具有贷款资格的承贷单位,向威海城市商业银行借款人民币8亿元,收购该行等额不良贷款本金及表内、外利息。由于该贷款是专项用于剥离不良资产,不同于一般经营性贷款,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和威海市财政的承受能力,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同期同档次法定利率计收利息,其中超出成本利息部分在扣除按规定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由银行回购核销等额不良贷款本金;贷款利息列入威海市年度财政预算按季支付,本金通过逐步核销及政府享有的投资分红逐步偿还。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以政府贷款置换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有效的化解了银行的风险,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以体制联合与合作形式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大

从当前商业银行的状况看,彼此间加强联合与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选择。这不仅是顺应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和银行业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入世”挑战,寻求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客观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结成战略联盟是一种较为紧密的联合形式,成员之间从业务往来、经营战略,对外关系上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首先,联盟成员间业务上加强合作,建立联盟内统一的电子联行系统,开办通存通兑等业务。其次,在经营策略上,联盟成员应协调一致,避免内部过度竞争。这一种做法就是在全国按大经济区组建城市联合商业银行。该银行按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设立,为一级法人,总行设在区域内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在辖区内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这样,全国可组建5-8家城市联合商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公会,形成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联合体。城市联合商业银行,仍以辖区内各城市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大企业、大项目的生产和建设。各城市的政府部门通过行使股东权力参于对城市联合商业银行的管理,不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比如,2001年,深圳、南京、贵阳、大连、武汉、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发起构建了“六行战略合作体系”;2002年,以大连市商业银行为联盟主席的东北地区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同组建了“东北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2005年12月,在吸收合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北、蚌埠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徽商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应该说,对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类似的业务合作和合并来提升自身实力,争取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做法。

(3)采取市场并购手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追求成长有两条途径可循,一是寻求内部增长,即在内部追加投资,扩充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生产规模;二是追逐向外扩张,通过并购迅速提高资本和资产规模,并借助协同优势提高竞争力。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之间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本和资产的优化和重组势在必行。城市商业银行属于银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除与不利地位,因此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迫切要求通过资本和资产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整合。

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军突起,成为继外资之后介入城市商业银行充足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兴业银行跨省收购佛山城市商业银行就这一重组方式的典型。因其首开股份制业商业银行跨省收购城市商行的先河,备受各方面关注。兴业银行2004年9月中旬进入对佛山城市商业银行的尽职调查阶段。收购完成后,佛山城市商业银行所属二十多家机构网点全部改换兴业银行的招牌。兴业银行希望通过收购佛山城市商业银行,进入佛山金融市场,促进兴业银行进一步做大做强。除了看好发展前景,将佛山市商业银行二十多家机构网点尽收旗下,是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城市商业银行获得的最快的回报。在这一点上,兴业银行的收购举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长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苦于经营机构网点太少,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不仅投入大而且业务走上正轨也需要假以时日,至于跨区设立新机构更由于监管部门设立的门槛较高而难有一个理想的发展速度。而通过介入城市商业银行重组,不仅可以相对低的成本实现机构规模的扩展,而且可以迅速进入当地市场,这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机遇。

(4)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是很明晰,内部治理机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地方政府仍然在各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它们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较多。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优化股权结构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起点,城市商业银行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内外高素质的战略投资人,就可以实现股权的多元化,降低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一股独大”的地位,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另外,如果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上市就可以建立起常态的资本补充机制和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国内实现上市的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这两个方面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上市为其保持快速扩张势头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外力的推动,通过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城市商业银行至少可以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是可以引入先进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度;三是学习国外同业产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四是补充资本金,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进行更有效的资本运营,进而更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联合以及并购重组。比如,北京市商业银行在准备上市之前成功引入荷兰国际集团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外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这无疑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有理由相信,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逐步开放,城市商业银行业这种内外资的嫁接还将不断的上演,这也必将给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兰州市商业银行:《准确定位规范经营科学管理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材料[R].

[2]陈愚。在深化和加快金融改革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广西金融研究[J],1998,11.

[3]赖小民:《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三次会议材料[R].

[4]刘剑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及策略选择。金融研究[J].1998,9.

[5]王辉民。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济南金融[J],2000,12.

[6]阎冰竹。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金融[J],1999,1.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强强联合;以人为本;集中管理

1网上银行的定义

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Internet)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更通俗地讲,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

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2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同时,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我国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接近7500万,达7495万;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8%。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笔,比上年增长161%。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我国网上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的网上银行,其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网上银行已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渠道。并且基于网上银行的特点和优越性,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网上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维持等创造很好的条件,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各个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放在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了未来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闭门造车的营销理念不复存在,一个组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强强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制胜法宝。网上银行的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强强联合。因为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3.2以人为本,个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首先,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网上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时刻要以客户为中心,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和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应当充分的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运用CRM来管理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这样也为银行更有效的拓展中间业务,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网上银行和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增强对于高端客户的吸引力。其次,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为客户即时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的多样性需求。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应该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放在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全面进步和革新。最后,根据调查显示,银行客户对网上银行满意度指标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发展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和核心。

3.3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对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庞大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阻碍了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集中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管理手段,在网上银行业务管理中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扁平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也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学术天地,2002,(9).

[2]李治.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出路[J].中国信息导报,2006.

[3]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4]周勇.国有银行基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5).

银行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成立资产重组管理公司,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掌握该公司49%的股份。同时出台了附有详细指导方针的公司债务重组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资产重组管理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向社会发行可公开买卖的有价凭证,一旦投资人认可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价值,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凭证当作可兑现的资产。

(二)加强公司治理,减员增效。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从而改善银行效率。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1992~2002)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私人银行效率最高,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降低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活跃了市场,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含国有控股)、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兼顾政策调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暂不涉及,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打破所有制偏见,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对此却未有涉及,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WBES)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