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投资论文

资本投资论文

资本投资论文

资本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需要决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Weiner,1985)。按照心的解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主要由其性决定的,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社会性主要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知觉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需要的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种类。按照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阿尔德佛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简称ERG理论)。麦克里兰也从管理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权力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简称成就需要理论)。他们虽然对需要的分类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围绕满足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提出的,只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正是人们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合理的需要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行为效益。

二、需要对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行为,从广义而言也是一种行为。知识经济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交换与分配的经济,而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人,其核心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和积累的。它表现为人们所具有和运用的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专门的职业技能、健康等等。与物质资本相似,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的行为都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把人力资本投资归纳为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形式。“对卫生和营养的投资可以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对个人进行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能力的增强;而对和开发的投资可通过外部的效果来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1]。这些投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不同层次的各种需要。

需要决定人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行为产生绩效。人的行为效果是导致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当然,这包括个体的行为也包括群体的互动行为(群体内部的个体与个体的互动行为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行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需要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掌握和了解人类的各种不同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投资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满足人的正常的生理需要,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可以根据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满足人的需要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技能,启迪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本质上就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所以对人的投资可以分为生理性投资、精神投资、教育投资和社交投资等形式。

生理性投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投资,是保证人具有健康的体魄,从而能够发挥人的正常的社会功能的基本投资。这类投资又包括饮食营养方面的投资、健康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分为家庭生理性投资和社会生理性投资。在基本生活需要未达到满足平衡点之前,每满足一些这方面的需要就能提高一些人力资本存量。关于饮食营养方面的满足有人在塞拉里昂针对农户劳动力做过一项调查,农户劳动力摄取的卡路里水平每提高10%,家庭农产品量就增加3.3%。[2]另一项对斯里兰卡涉及营养水平与工资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显示,对于男性劳动力来说,卡路里摄取量每增加10%,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就提高2%。[3]有人估计,卡路里摄取量从1500千卡提高到4000千卡,对于人力资本的效果,相当于从文盲进步到高中毕业的水平。[4]另外,疾病对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世界银行1991年对9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秘鲁平均每个成年工人每个月要生病4.5天,并误工1天;加纳平均为3.6天和1.3天;美国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工人平均每月损失1/4个工作日。8个发展家因疾病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相当于全年收入的2.1%~6.5%。[5]。

医疗保健投资是保证人力资源优良的体质所进行的投资,分家庭性和社会生理投资。它包括个人、家庭、地区、组织和社会等为此所付出的投资。具体地说,有个人影响着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力和精力的费用,国家建立、疗养院以及购置医疗设备和建立疾病(流行病)控制中心,培养医务人员等的费用等等。

安全投资是社团等支付的医疗保险、保健及工作安全、养老保险等费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生理性投资的总体水平上升,但是占GDP的比例会有所减少。这可以从不同国家的居民生活的基尼系数可以推出。

以上是人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投资。除此之外,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投资,即对人交流、理解、教育发展和成就需要等方面的投资都是精神投资。它可以分为有形的精神投资和无形的精神投资,它主要包括教育投资、文化娱乐投资、信息交流与社会交往等投资形式。其中教育投资是精神投资中最主要的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之所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由于它是人类社会化的基本行为改造过程。人类和其他动物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良好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教育达到的。没有教育我们的祖先也是在原始森林里和其他的动物同处一处。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素质的总和。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萨卡罗普洛斯的估算亚洲国家个人投资教育私人收益率初等教育为31%,中等教育为15%,高等教育为18%,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6]读书与文化娱乐需要方面的投资,也能使人寓教于乐,拓展视野,扩大交流。

社会交往投资与群体交流投资既不能在数量上进行统计,也无法用货币所以也称无形精神投资。如工作中人际环境的投资、社会风气的投资等等。社会交往投资也会增加人力资本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个性心理、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认知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所谓“物以类聚”,说明人际关系网中的各个成员具有某些共性,他们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制约着每一位成员。学校中无论是学生群体还是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校教育的主流文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投资效果,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际关系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网中各成员人力资本差异的缩小。人际关系可以减少迁移、流动成本,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际关系会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马太效应”,即好者更好,坏者更坏。[7]

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对人力资本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及各地发生的事,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量;通过信息交流,获取各自感兴趣的信息线索,减少信息搜索成本;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技巧,增强各自的学习能力,提高接收与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关系网中成员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功能。只要一个成员提出感兴趣的信息要求,其他成员就会在自动检索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库后,直接提供相关的信息内容。而其他的信息库大多要读者自己去检索信息。随着交流的增多,信息交流程序会逐步简化,容易直接切入感兴趣的内容,增强信息交流功能。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交流为组织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本存量。组织内部非正式群体成员会讨论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交流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尤其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更会增强这种交流的气氛,相互之间提供经验、献计献策,集众人的智慧,往往给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增强了组织的人力资本,这样就无形中形成学习化的组织。任何组织都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建设好组织文化,使组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优势,以便在组织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对人力资本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三、需要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与特点

需要决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持续性。无论是从组织、社会还是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全过程。

首先,人的生命健康保健和人的生命相依存;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健康需要的投资会和人的生命相始终。人生对健康需要的投资呈倒U型趋势,越是年少或年老的时候健康保健的投资越多。少不更事时,是父母对其进行健康投资;年轻时精力旺盛,常常缺少健康意识但是锻炼身体等必要的保健投资是不可缺少的;到老年时感觉生命有限,健康被提到生活日程,这时是自己主动对健康投资。

其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也使人的教育或学习持续一生。1972年UNESCO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正式确认了终身教育理论。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从广义而言,教育将是终身教育,即学习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有句名言“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知识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由教育投资为核心形成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竞争加速教育的发展,竞争加速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竞争主体为了不被淘汰,就不断地追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出现高等教育逐渐升温需要,学历追求不断攀高的需要。个体终身学习化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张扬。在学习内容上,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塑造经世致用的改造社会的竞争性人才。学习终身化显著表现在家庭对教育投资逐渐成为各种投资的首选。

再次,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交往、联系的持续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是社会的成员有各种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人在改造自己、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和他人发生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与时俱进的,并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而转移的。它也伴随着生命相始终,具有时间广度上的持续性。

不同的社会导向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偏向。个人的需要因社会制度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导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心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也不同。集权制国家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需要服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成为个人需要的导向。西方国家讲究自由、民主、博爱,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导向。但是西方社会也吸收了东方的集权治理机制,加强了国家的集中权力,也倡导个人需要服从国家需要。集权制国家在民主的浪潮中,也加强了民主的进程,在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允许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个人需要的层次不同,人力资本具有个人投资偏好的选择性。有人曾经作过“钱该怎么花?”的专题调查,结果是钱多和钱少选择大不一样;有钱人投资方式也不一样。有人挣钱投资房产,有人储蓄养老,有人投资股票,有人投资教育,不同的人根据个人的需要有不同的投资偏好。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需要具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递进规律。大多数人只是满足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越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的人越少,只有极少数人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氏认为只有像爱恩斯坦那样的才是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呈现金字塔型。大多数人选择物质需要的投资和心理需要的投资,少数人选择精神需要的投资。这就形成了纷繁复杂而又五彩缤纷的世界。

总之,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满足人的需要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双重功能。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了解人的不同需要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与管理、培养与投资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对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投资,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愉悦精神;对人的教育需要的投资可以提高知识技能,形成直接生产力。:

[1]胡鞍钢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J].第5页,2003,4-5期

[2]侯风华,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第60页,转引:斯特劳斯,更好的营养能提高生产率吗?学杂志,第94卷,第2期,1986

[3]侯风华,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第61页,转引:萨恩•阿尔德曼,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和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发展经济学杂志,第29卷,第2期,1988

[4]蔡肪,穷人经济学,第168页,湖北:武汉出版社

[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M].第5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6]曾满超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15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资本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那么,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呢?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资本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资本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

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4]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NBER#9296,2003.

资本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飞速发展为居民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卫生保健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保障制度覆盖率低、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等问题①。居民医疗负担沉重,从1990年到2011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由5.1%上涨到8.4%,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由2%上涨至6.4%,增幅达225%。“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看病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支出不断上升,医疗资源的地区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不公平性等问题凸显,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公共健康支出差距扩大。1990年城乡卫生费用相差无几,到2011年,城市卫生费用总量和人均量均是农村卫生费用的三倍以上②。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历一系列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大幅度增加财政支持的医疗卫生支出。固然政府承担大部分医疗卫生费用能较好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并减轻居民医疗卫生支出负担,可事实上高比例的公共卫生支出导致医疗价格昂贵,也使医疗卫生支出成为这些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居民收入国家之列,公共卫生支出占总卫生支出比重在同等居民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鉴于欧美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曾出现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支出的同时提高健康卫生投入的效率无疑是极为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基本肯定健康人力资本对国家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然而经验研究却不尽然。一方面,以发展中经济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健康人力资本对国家经济增长存在巨大的推动效应。Fogel[1]考察工人能量和营养摄入的增加对英国1780年后两百年里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可以解释自1800年以来英国经济增长50%。Arora[2]考察10个高居民收入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100多年发展中的长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健康状况的改善所导致的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解释这些国家经济增长30%~40%。Fortson[3]根据次撒哈拉非洲地区15国157个地区人口统计与健康调查(DHS)的截面数据,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发现流行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直接影响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部分经济学者针对高居民收入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健康投资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存在潜在阻碍效应。Knowles等[4]经验回归结果表明,22个高居民收入国家1960—1985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对人均收入水平的贡献可忽略不计。Acemoglu等[5]认为高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导致人口规模增加将抵消其对GDP的正效应。Ashraf等[6](P1)认为健康水平改善在很小程度上提高GDP,但会降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称为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经验研究结论存在分歧很可能源自所选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变量的筹资渠道差异。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依据筹资渠道可分为私人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简称“私人健康投资”)和公共健康人力资本支出(简称“公共健康投资”)。前者包括家庭营养保健支出、医疗的私人支出部分、居住环境改善以及一切维护健康的私人投资部分;后者主要指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环境建设和维护、医疗工作者的薪酬支付以及居民医疗补贴等政府支出部分,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私人医疗和健康投资提供的相关基础设施环境。这两种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可能不同,在不同经济阶段其产出效率也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将利用CHNS的1991—2006年微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区分来源于私人和公共两部门的健康投资分析我国居民健康投资与居民健康水平和收入的关系,一定程度对已有分歧提供合理解释并为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推动城乡间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政策参考。

二、计量模型、变量指标和数据描述

居民的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私人和公共健康投资水平,同时还受众多个人因素的影响,构建考察健康水平与健康投资的模型1:Hi,t=α0+α1IHi,t+α2GHi,t+α3Xi,t+ei,t其中Hi,t表示第i个人t时期的健康水平(即健康人力资本),IHi,t和GHi,t分别表示第i个人t时期接受的私人健康投资和接受的公共健康投资,Xi,t表示第i个人t时期的个人特征变量,其中年龄变量含有二次项。α0、α1、α2和α3是待估参数,ei,t是服从独立同分布的误差项。考虑到私人健康投资和公共健康投资对居民健康水平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修正模型1修正可得含有私人健康投资二次项的模型2和含有公共健康投资二次项的模型3:Hi,t=α0+α1IHi,t+α2GHi,t+α3Xi,t+α4I2Hi,t+ei,tHi,t=α0+α1IHi,t+α2GHi,t+α3Xi,t+α4G2Hi,t+ei,t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居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是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参考Barro[7](P1)构建包括健康人力资本的短期收入决定模型4:lnYi,t=β0+β1lnKi,t+β2lnHi,t+β3lnEi,t+β4Xi,t+εi,t模型4反映当期的物质资本、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当期收入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资本,健康人力资本对收入的效应可能短期无法完全显现,基于模型4加入健康人力资本的滞后项以考察上一调查年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对当前收入的影响得到长期收入决定的模型5:lnYi,t=γ0+γ1lnKi,t+γ2lnHi,t+γ3lnHi,t-1+γ4lnEi,t+γ5Xi,t+δi,t模型4和模型5中,Yi,t表示第i个人t时期的收入,Ki,t表示第i个人t时期的物质资本拥有量,Ei,t表示第i个人t时期的教育人力资本存量,Hi,t-1则表示第i个人(t-1)时期的健康人力资本存量。β0、β1、β2、β3和β4,以及γ0、γ1、γ2、γ3、γ4和γ5均是待估参数,εi,t和δi,t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误差项。本文实证研究使用的CHNS数据全称是“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该数据库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建立,涵盖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等九省、自治区1989年至今共8次长期固定追踪调查。样本覆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高、中、低等收入家庭,其调查数据能较好代表中国整体情况。衡量健康水平的指标选取自我评价指标(简称“自评指标”)和人体测量变量,两者差别在于前者是调查者主观评价指标,分值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越差,而后者属于客观健康指标。调查对象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较真实地反映其健康水平,大量经验研究采用该指标衡量居民的健康水平。部分经济学者认为自评指标具有主观性,较易受其他社会经济指标干扰[8]。本文将依据被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地区特征等变量修正自评指标以尽量减少或规避主观性,同时选取人体测量变量进行强力检验。一般而言,幼儿期的营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医疗服务和社区基础设施等均影响居民成年后的身高和体重等变量,人体测量变量一定程度上是私人和公共长期健康投资的结果。已有文献发现,BMI指标所反映的经济效应呈现两个不同方向:高收入国家BMI越高的劳动者易遭受不公平待遇,收入越低[9];而低收入国家BMI越高的劳动者收入越高。结合研究样本的经济情况不难发现,高收入国家居民BMI较高是由于不健康生活习惯所致,而低收入国家居民BMI总体水平较低则是因为物质贫乏、长期营养不良,营养状况较好的劳动者人自然能够更好地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从而获取较高收入。鉴于BMI的弊端,本文将BMI指数调整为肥胖指数:据BMI值将样本分为18~24.99、17~17.99和25~26.99、16~16.99和27~29.99以及小于16和大于30共四组,依次将肥胖指数赋值“1”至“4”,从小到大依次表示形体“正常”、“轻微偏瘦或轻微超重”、“中度偏瘦或中度肥胖”、“重度瘦弱或重度肥胖”,因此肥胖指数也是健康的负向指标。选取“治疗感冒费用”衡量私人健康投资变量,并以厕所类型作为修正变量。长远来看,私人健康投资越高,个体疾病抵抗能力随之增强且感冒治疗费用相应越小,即该变量是私人健康投资变量的减函数。在感冒治疗费用随感冒严重程度上升的假设前提下,以“治疗感冒费用”变量衡量私人健康投资水平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居民接受的公共健康投资由“去经常就诊医疗机构的单程时间”来衡量,并以饮用水类型、家庭照明类型作为修正变量。该变量既反映居民居住地拥有医疗机构的数量和服务水平,也体现居住地的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去医疗机构的单程时间越长,表明当地的公共健康投资水平越差,即该变量是公共健康投资的减函数。以2006年CPI指数调整后的个人当年纯收入衡量居民年收入,“接受正规教育年限”衡量居民的教育水平。由于居民对固定资产的估价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将样本中不同资产的估价水平取同类资产的均值加总得固定资产拥有量。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户籍所在地、家庭规模等,地区特征变量包括居住地和省份等。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厕所类型、饮用水水源类型、家庭照明类型均为负向指标。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健康水平与健康投资实证分析选取的自评指标和肥胖指数分别作为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观和客观指标。由于自评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易受周遭环境影响,先对自评指标做出调整以消除其环境因素影响,再以肥胖指数作为健康指标进行强力检验以考证自评指标的回归结果,私人健康投资变量和公共健康投资变量也作相应修正以增强其统一标准下的可比性。本文采用世界银行对家庭调查数据的修正方法*对自评指标做如下调整:Hzpi=+∑nj=1φjXji+εiH~zp=Hzpi-zpi+珚HzpHzp表示居民自评健康水平,X是可能引起居民自评主观性的特征变量,包括居民的年龄、年龄平方、性别、居住省份、户籍所在地和家庭规模等,和φ是待估参数,ε是随机误差项,修正后的自评指标以H~zp表示。采用相同方法相应得到修正后的公共健康投资G~Hi和私人健康投资I~Hi。为研究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从总样本中划分出农村样本作对比研究。针对总样本和农村样本,分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修正后的自评指标、公共健康投资和私人健康投资回归,经Hausman检验,总样本和农村样本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强力检验采取相同方法,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表2显示,总样本和农村样本中两种健康投资变量均能显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且公共健康投资变量的健康产出效应远大于私人健康投资。与总体情况相比,农村公共健康投资变量的健康产出效应较小而私人健康投资变量的健康产出效应较大。目前我国的公共健康投资水平较低,按联合国标准,2007年最欠发达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总医疗卫生支出比例为45.403%,高于我国同期的44.742%**。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医疗资源配给向城市倾斜,在公共医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健康投资,从而很可能抑制农村低收入的物质资本投资和积累,形成“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农村公共健康投资不足和效率低下可能是模型3中加入平方项后公共健康投资变量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与表2相比,表3私人健康投资变量均显著且农村样本中该变量的平方项显著性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健康投资变量及其平方项除了农村样本模型3的结果外基本不显著。肥胖指数的改善是长期过程,而公共健康投资变量对人体测量指标的敏感度较小,同时长期以来面临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居民更习惯自我健康投资,政府的公共健康投资不足使得公共健康投资变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这些可能都是模型1和模型2公共健康投资变量对肥胖指数不显著的原因。强力检验结果表明,自评指标与肥胖指数均肯定私人健康投资和公共健康投资对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重要作用。

(二)居民收入与健康水平居民的健康状况可能对短期和长期收入存在影响,模型4与模型5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表4模型4短期收入决定模型中,总样本健康改善对收入的贡献达19.3%,略高于农村样本的16.8%,但远高于杨建芳等[10]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6%的结论,充分显示出微观数据全面衡量居民健康状况变量的优势。与总样本相比,农村样本物质资本变量对收入的贡献较高*而教育人力资本变量对收入的贡献较低,收入与年龄呈凹函数关系且总样本年龄的拐点晚于农村样本。模型5长期收入决定模型结果显示,总样本上期健康状况变量对收入的贡献显著而当期健康状况变量不显著,农村样本结果恰好相反,物质资本变量和教育人力资本变量变化不大。农村样本中健康人力资本对收入的长期效应不显著可能是农村居民的健康折旧低于城市居民所致,现有文献已验证健康折旧率会影响健康的产出效率[11](P1)。我国农村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平均水平低于城市,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相对较差且可供选择使用的医疗卫生资源较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加速了农村居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折旧,减弱农村居民通过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提高收入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削弱健康投资积极性,使之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