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MM理论 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不同来源所各占得比重,而企业的长期资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的讨论又是企业债务资本所占比重的分析。资本是企业所有生产运作的源头,存在与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资本结构分析对企业的融资决策、项目投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资本结构的理论有MM理论、理论、啄食顺序理论。

(一)MM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的Modigliani和 Miller教授提出,因此简称为MM理论,初次提出时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 比率由零增加100 %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这是最初的MM理论,在后期修正MM理论时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不论是初期的MM理论还是修改后的MM理论都是关于资本结构的两个极端,都存在缺陷既没有考虑个人所得税有没有考虑成本,且它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然而现实中不存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且还有许多阻碍资本流动的因素,尤其是所得税对各个公司而言都是存在的,因此MM理论不适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二)理论

理论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归属权不同,且所有者与管理者追求的利益目标有所偏离。关系有三种:股东与债务人的关系、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管理者与债务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的利益不同,双方的契约不同,信息不对称,因此会产生成本。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对股权和债权结构的选择安排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了企业产权结构的关键是剩余权益与所有权相统一。

但是理论的缺陷在于它认为委托的层次和链级越多成本越多,所以降低地成本的方法在于减少层次和链级。但实际情况下,委托的层次与链级越来越多,类似于线上产品的分级越来越多,因此成本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现实相符。其次,成本的产生基于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偏离,但在现实中企业的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基本一致,因此成本非常低。且仅存的不一致随着激励体制的完善会逐渐消失,因此强调两者利益的偏离是不恰当的。

(三)啄食顺序理论

啄食顺序理论的产生源于MM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权衡理论。若MM理论严格成立,则啄食顺序理论不成立,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MM理论的假设太过严苛,因此很多情况下是不成立,于是产生了啄食顺序理论。这一理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分为:

(1)在主要考虑债务融资给企业所带来的税收屏蔽效应以及财务、破产风险和相应的成本的条件下,得出了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具有相关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论。

(2)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破产风险(不考虑破产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的价值仍然是同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的。

(3)在主要考虑企业内外关系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相应的成本的条件下,得到了企业价值同资本结构相关,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的结论。

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面对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针对具体的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理论加以分析。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具体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通常有销售增长率、融资偏好、行业特征、股权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销售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越多,企业的负债融资水平越低,负债水平就越高。对于资产结构来说,一般性资产比特殊资产更容易抵押、质押获取贷款,提高资产负债率。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通常包括行业环境、资本市场环境、企业信誉等。资本市场运行稳定完善,则利率水平低,融资渠道多,融资方式多元则可改良企业的资本成本。

三、资本结构的定量分析

运用相应理论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若仅仅从如上文的定性方面进行观察讨论,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以及主观因素而影响分析结果,与真实的结果有所偏离无法真正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起导向作用,因此仍需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

(一)资本成本比较法

资本成本比较法,是指在不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在数量与比例上的约束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异时,通过计算各种基于市场价值的长期融资组合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方案,确定为相对最优的资本结构。

(二)企业价值比较法

通过计算和比较各种资金结构下公司的市场总价这来确定最佳资金结构的方法。

(三)无差别平衡点法

当存在负债融资和发行股票筹资两种备选方案时,当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时,负债筹资方式较好,反之,普通股筹资方式较好。

尽管各个方法有其优点,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所要求的最佳目标结构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比例,而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企业的资本结构应在这个适度的范围内波动,并不是维持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是根据实际的资本结构与最佳资本结构的差别,通过调整企业负债率而不断调整资本结构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月第1.

资本结构范文第2篇

1、构成内容不同,资本结构是指公司资本的构成情况,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股本结构是股本的各个构成比例关系。如普通股、优先股、债转股等占总股本的比例关系,仅反映一种股本构成状态;

2、定义不同,资产结构是指资产的分布情况,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具体还可以再分为货币资金 、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的股东持股构成比例,比如法人股占50%,第一大股东占30%等。

(来源:文章屋网 )

资本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避税; 债务资本成本; 资本结构; 替代效应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094-04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分配与再分配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对于国家来说,税收是实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控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和手段,但是对于企业来说税收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融资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最早是Modigliani和Miller[ 1 ]于1958年提出了“MM理论”。在修正的“MM理论”中,他们提出负债越多财务杠杆越明显,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应该承担最大量的债务。关于避税的研究DeAngelo和Masulis[ 2 ]证明了非债务税盾的存在,主要是折旧带来的税收抵免代替了负债所带来的税收优惠,他们声明每个公司都有最佳的总税收扣除额,因此,当一个公司使用的非债务税盾越多,其债务水平将会越低。Graham和Tucker[ 3 ]基于对税务法庭记录和财经新闻报道的研究,确定了1975年至2000年间44个避税案例(涉及43家公司)的避税规模,以及参与避税活动是否与公司债务政策有关。他们得出当公司参与避税活动时其负债额降低,避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非避税企业的杠杆率低5个百分点以上。国内学者在考虑税负的问题时发现实际税负高的企业更偏向债权融资,税负低的企业偏向股权融资[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5 ]。

在我国避税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研究企业避税问题可以对完善税法制度及增强企业纳税筹划意识提供有效帮助。近年来,我国关于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但是专门针对避税与资本结构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债务资本成本在该关系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仍然浅显、分散,没有系统的实证分析,加之纳税人不再采取明显违背法律的偷逃税方式来减少税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隐蔽、形式上更加合法的筹划手段,因此研究避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避税与资本结构的关系以及债务资本成本对其影响这一视角出发,考察企业避税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实现最优资本结构和价值最大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一)企业避税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从修正的MM理论之后,税收对资本结构会造成影响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本文从避税对负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这一视角进行探讨。那么企业避税是如何影响负债,从而对资本结构造成影响的?

首先,避税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目前的现金流量水平。具体而言:企业避税活动最直接的经济后果是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一种在其他情况下不能税前扣除的费用,将财富从政府转移给企业,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目前现金流,使得公司的流动性增强、收益增长。由融资优序理论可知企业融资时首先考虑内部融资,经理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内部资金成为更低成本的融资来源,增加的税前可扣除项目会减少企业对债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每个企业都有最优的税收抵减额,由于非债务税盾和债务利息扣除都可以税前抵扣,当企业非债务税盾抵减额增加时,企业利用债务利息扣除的额度将降低,使得对债务需求降低,进一步影响企业资本结构。

其次,避税活动加大了企业未来利润及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效应”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避税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及问题导致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由债权人角度考虑,其收益来自固定的利息收入,风险来自企业债务违约。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不可规避,导致投资者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索取更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使得债务融资难度提高。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提高主要原因是招致税务部门处罚和管理者利益侵占。一方面,企业在进行避税活动时通常会构造复杂的交易,比如实行并购重组或者企业分立、调整成本、关联方交易等方式,以合理理由隐藏了企业的问题,使得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了解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降低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剧信息不对称,降低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避税行为背后有受到税务部门惩罚、公众信任度降低、给管理者提供侵占公司利益的便利等重大风险,管理者可能把避税中现金流储蓄转移为私人收益,从而削弱避税的信用风险降低效应。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存在的问题使得避税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有者要激励管理者作出有效的税收决策。避税情况下管理层所承担的风险也将增大,其要求的风险回报提高,薪酬契约的有效性被破坏,形成额外交易费用,增加了融资的难度。随着未来利润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和监控避税行为难度的不断加大,债权人对企业的投资受到了影响,使得债务融资更难,这与Shevlin[ 6 ]所提出的假设一致。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企业避税对其资本结构必然产生影响。

(二)债务资本成本对避税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融资成本问题,其中债务资本成本主要指的是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以及商业信用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关运作和偿还成本。权衡理论的观点表明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是税收收益与债务资本成本之间的权衡,债务的税收优惠及其资本成本创造了最优杠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减少负债的税收优惠因素主要是破产成本与财务困境所引起的债务资本成本提高[ 7 ]。负债给企业带来税收优惠的同时破产风险也增大,直到负债所带来的避税收益不能与债务资本成本相抵销时,企业价值就会下降。

随着债务资本成本提高,运用负债节税的诱因会减弱,进行避税活动带来更多现金流的动机会增强,避税提高了企业的偿付能力并且降低其违约风险。DeAngelo和Masulis[ 2 ]在其研究中发现企业所得税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导致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动机增加或减少。债务资本成本提高使得企业对债务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增大,融资更难,企业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便更倾向于采用避税来提高现金流、扩充资本。虽然债务融资存在税盾作用,但是也增大了财务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务约束问题,同时企业财富会由股东流向债权人。随着债务资本成本的提高,债务融资的动机将变弱,从而增强避税与债务融资的替代效应。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避税程度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即随着避税程度的提高,资产负债率会下降。

假说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提高会促进避税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

为了验证假说1,构建模型如下:

Lev=?琢0+?琢1*Size+?琢2*Growth+?琢3*Rate+?着 (1)

其中Lev表示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企业年度合并报表中得来,Rate表示企业避税程度。

为了验证假说2,构建模型如下:

Lev=?琢0+?琢1*Size+?琢2*Growth+?琢3*Rate+?琢4*Rate*COD+?着

(2)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Rate和COD的交乘项Rate*COD,其中COD表示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根据假说2,债务资本成本在企业避税与资本结构的负向关系中有促进作用,可以预测?琢4的回归结果应该显著为负。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

本文中Lev定义为企业资本结构,使用企业年度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该变量,公式为: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总资产。

2.解释变量(避税程度)

国内外对避税指标的衡量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率及其变体,其二是企业会计―税收差异及其变体。本文⒉捎玫谝恢址椒来刻画避税程度,用名义所得税率减去实际所得税率即Rate,差值越大表明避税程度越高[ 8 ],陈旭东等(2011)也采用了此方法。

3.债务资本成本和控制变量

在衡量债务资本成本时,由于中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不同类别的债务利息,所以笔者沿用了Pitman和Fortin(2004)的方法,通过利息总支出除以长短期债务总额的平均值来计算债务资本成本即COD。其中短期债务来自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长期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其他长期负债[ 9 ]。

由于企业资本结构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需要纳入考虑,因此本文引入了控制变量。国内外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对资本结构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企业规模Size和成长性Growth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定义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成长性Growth定义为(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10 ]。

(三)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进行了如下数据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ST、*ST样本;(2)剔除税前利润小于等于0的样本,因其生成的实际所得税率和会计―税收差异有较大误差;(3)剔除企业实际所得税率小于0和大于1的样本;(4)剔除研究所需数据缺失的样本;(5)为了剔除异常值的影响,对模型中的连续变量在1%和99%的水平上进行Winsorize处理,最后共得到7 996个观测值。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有Excel2010和Stata12.0。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显示了样本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企业的资本结构、避税程度、成长性差异均较大,说明不同的企业经营策略差异较大,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也就出现了较大差异。Rate的均值为5.72,说明大部分样本企业的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税率,即避税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相关分析

表2是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通过单变量分析,表2中显示企业避税程度、成长性、债务资本成本与企业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与假说1相吻合。单变量检验的结果可能会被高估,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三)模型回归结果

1.避税程度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为了检验假说1,表3显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避税程度、企业规模、成长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对于被解释变量Lev,Rate的系数为-0.109,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正如本文的假说1预期企业避税程度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即避税程度越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的避税行为与债务融资存在替代作用。这一结果与非债务税盾对债务利息抵减有替代作用相一致[ 2 ]。这说明相对于负债融资所带来的税收优惠,企业更倾向于非债务性的避税行为,要使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达到最优,必须把企业的避税程度纳入考虑范围,否则企业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表3还显示出企业资本结构Lev与企业规模Size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破产可能性越小,盈利能力更强,承受负债的能力越强;企业资本结构Lev与成长性Growth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源于高成长性的企业需要为未来的投资持有更多的期权,相对于债务融资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2.债务资本成本对避税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影响

表4是加入了避税程度与债务资本成本交乘项的回归结果。表4结果显示,对于企业资本结构Lev,债务资本成本COD和避税程度Rate的交乘项Rate*COD的系数为-13.3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其结果说明债务资本成本在避税与资本结构的负向关系中有促进作用,债务资本成本越高,企业避税程度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性越大,替代效应越强,支持了假说2的预期。这说明在考虑避税与负债的替代效应时,必须要把债务资本成本纳入考虑中。同时该结果再次证实了假说1,避税与负债之间存在着替代作用,表明了相对于使用负债节税,企业更倾向于避税。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笔者以我国2010―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避税程度与资本结构负相关。由此得出避税与债务融资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债务资本成本的提高将促进避税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性,即促进了避税与债务融资的替代效应。本文的结论表明了避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文对避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给予了补充,有助于企业在优化资本结构时作出决策。鉴于近年来公司税收收入急剧减少,更多地了解税收收入的规模及其对公司政策的影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如在研究避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时,只考虑了所得税费用带来的影响,对流转税没有纳入考虑。另外,对避税公司的身份给予保密也阻碍了研究。这些问题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避税行为及其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 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3):261-297.

[2] DEANGELO H,MASULIS 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under corporate and personal tax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1):3-29.

[3] GRAHAM J R,TUCKER A L.Tax shelters and corporate debt polic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1(3):563-594.

[4] 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0(5):59-66.

[5] 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6):58-63.

[6] SHEVLIN T J,URCAN O,VASVARI F P. 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public debt cos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8).

[7] LIM Y.Tax avoidance,capital structure and cost of debt:Korean evidence[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2(3):333-360.

[8] 刘行,叶康涛.企业的避税会影响投资效率吗?[J].会计研究,2013(6):47-53.

资本结构范文第4篇

摘要:本研究收集深沪两市信息技术与制药行业2001-2010年64 家A 股上市公司12 个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动态影响进行了估计,发现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有显著负影响且具有滞后性。

关键词 :资本结构;人力资本;GMM模型

现有对人力资本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方面的,或仅从微观个案进行研究,对如何优化资本结构的微观实证鲜有研究。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动态模型,收集深沪两市信息技术与制药行业2001-2010 年64 家A 股上市公司12 个变量组成的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动态影响进行了估计。

一、研究设计

人力资本的计量按李世聪的人力资本当期价值理论整理。和夫英运用风险价值模型(VAR 方法)研究了产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在时序维度的双向动态作用,从总体上得出人力资本比财务资本更重要,认为在人力资本计量中应加上剩余分配部分。因此在计算人力资本指标时,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各样本人力资本分配盈余比例。人力资本的从值等于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与人力资本分配的盈余之和。为避免数据计量的局限性,对6 个人力资本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法,为了增加数据间的可比性,人力资本采用相对指标———

人力资本占资产比例来计量,其他指标有员工人数、高管人数、人均支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等,以得出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得分来计人力资本。债务多会增加限制条款或干涉公司的经营,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的过程,人力资本的实现具有滞后性。因此假设:人力资本和资产负债比率负相关且有滞后性。

根据权衡理论,企业的目标债务由其影响因素决定(选择的变量见表1),因交易成本的存在,不会完全调整成目标结构,因此建立动态模型见式1:

二、实证过程

本研究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动态模型,工具变量为模型右边所有滞后两期的变量,为了控制时间特征效应,在研究中加入了年度虚拟变量,应用STATA 软件中的XTABOND2 程序命令,对十年间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系数估计,随后运用了5 个检验统计量进行了检验:第一个ar(1)单位根检验发现一阶序列负相关;第二个ar(2)单位根检验发现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证据;第三个Wald1沃尔德检验发现估计系数联合显著;第四个Wald2 沃尔德检验发现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第五个Hansen 检验显示在广义矩估计动态模型中设置的工具变量是正确的。GMM回归结果为:

由回归结果可知,一,目标资本结构存在滞后性,具有动态调整过程。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L.y系数为0.779(1-0.221),且显著,美、英的a 值为0.50 到0.70,我国的a 值比发达国家的要大,这表明交易成本不高,调整速度较快,其原因可能是债务构成中,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这类的私债占的比重大,公债市场不发达,私债的交易成本比公债的要小,因此我国向目标资本结构的调整度较美、英国家要大。目标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原因可能是市场的不完善性、债券发行成本的高低及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等因素。二、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近二年的人力资本对资本结构有显著负影响,原因可能是样本公司为知识型企业,公司产品和劳务的专用性高,员工工作的独特性决定了再找工作的成本要高;增加债务会增加相应的约束条款,这些高管的控制权偏好相悖,另外“知识”转化为“力量”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人力资本倾向于较低的负债。

三、启示

本文对公司处理人与财的关系有一定启示,因人力资本与资本结构的负相关故知识型行业中负债比例较一般企业要低;随着增加债务的增加,不仅会使破产危机成本和成本增加,也会使人力资本机会成本增加,在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后,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还会成立吗?这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gh-104)。

参考文献:

[1]He fuy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The 2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Management. 2013:985-988.

[2]和夫英,王红亮.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J].现代企业,2015(3).

[3]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2).36-41.3.

资本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55-04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要素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利益的追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题,追求区域经济利益已成为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基本目标。对区域经济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赖以进行的先天禀赋,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往往具有更高的发展潜力、水平和经济效率,而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消费结构和水平甚至于经济结构,还能够影响到区域的各种制度建设,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看,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决定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基础有先天禀赋和后天禀赋,先天禀赋有土地、自然资源、气候和位置等;后天禀赋有资金、技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以及生产专门化等方面。在现代经济社会,人力资本要素投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内、外部结构不同,即使区域间的先天禀赋相同,也会造成区域间在产品生产上相对优势的差异。因为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区域专门化生产会带来区域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比较优势还极易引起区域创新能力上的相对优势。即使区域间在人力资本总量上是相等的,也会由于人力资本的人口分布、产业分布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配置差异影响或加剧某些区域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因此,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在诸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单纯物质资本与劳动数量的投入已无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见,人力资本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条件。我国学者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进一步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占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19%,其余81%则要归功于人力资本等无形因素。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模式及转化路径

由于人力资本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所以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导致了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各不相同。经济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力资本结构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率差异较大。人力资本结构分布不平等的国家或区域,往往经济增长率比较低下,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是一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可见,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特别是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需要将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模式进行区分。根据上文,我们认为一般人力资本存量在中国各地已经基本具备,所以主要讨论各区域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比例结构问题。根据各个区域两种人力资本水平存量的高低不同加以组合,可以得到区域发展的四种人力资本存量结构模式,第一种是“双高型”,即区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存量都比较高。第二种为“双低型”,即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都比较低。第三种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即区域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比较充裕,存量水平较高,而专业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第四种为“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即区域中专业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而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应该向双高型的模式靠拢,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

所以,不管区域现在属于哪一种人力资本结构模式,都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多地、更合理地投资于人力资本,争取向双高型转化。由于区域的基础不同,所以人力资本转化的路径也就有所不同。

(1)从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化。从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化,有两种方式。一条路径就是逐渐向双高型模式发展,当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这样的路径显然是时间太长而无法接受的。另外一条路径就是实现从双低型向双高型的直接转变,跳跃式的发展。没有外力的介入,区域本身很难实现这样的转化。从双低到双高,在短时间内实现两种人力资本存量同时快速提升,显然要通过一个非自然发展的跨越,通过一种非常的手段,如大规模有选择的移民和大量的企业转移以及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依靠区域本身的力量循序渐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成功转型。另外的两条路径分别是向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和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区域过渡,然后再向双高型区域发展。

(2)从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型向双高型转化。这个变化过程主要是急剧增加区域内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在保持企业家人力资本富裕的前提下,短期内要实现专业人力资本的充裕,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优惠条件,吸引大量区域外的专业人力资本,提高专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这样就可以结合原本存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从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向双高型转化。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加区域内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一是靠引进区域外企业家,二是增加本区域企业家人数,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区域内产生旺盛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但这种制度建立的同时也需要适合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相关背景。

总之,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三者如果能有机配合,结构合理,则区域经济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各个区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向双高型区域转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

三、人力资本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源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其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是最重要的方面。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分析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现状和变动的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制约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经济发展因素、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等。而这些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相同。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依据自然资源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强调了自然禀赋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依据人力资本进行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则弱化了这种自然禀赋的作用,而更加突出了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对地区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差异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表明,影响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并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物质资本条件,而是缺乏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超前性。由于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使得物质资本与自然资本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先进的技术也无法顺利实施。因此,人力资本结构的滞后性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或“短边”生产要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人力资本结构状况进行的。正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促使自然资源、资金等其他资源向东部地区移动,使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所以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因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形态的演变,也标志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而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果有相当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又有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本结构,那么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比较顺利的。任何经济总量的平衡都是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因而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需要劳动者具备必须的教育水平和经验技能,要求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与之相匹配。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及其转变应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相一致,即各次产业相应比例的人力资本存量应创造相应份额的增加值。但从我国发展实践看,不同地区由于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区域,一方面,大量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低,只能就业于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短缺,从而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需求的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究其根源,是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要求,GDP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存量的产业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经济理论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作为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即作为高级劳动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也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大体上符合了这一规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GDP的产业结构变动和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动都基本遵循这一定律,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转移,但是第一产业仍滞留大量低水平人力资本,第二、三产业专业化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仍然失衡。

虽然从GDP产业结构看,我国无论东中西哪个区域,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结构正趋于合理。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的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可见,人力资本在各区域内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各区域产业结构程度的不同差别,影响了各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也影响了各区域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以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

首先,要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制度。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和政策的不稳定,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行教育投入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造福社会的重要责任及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建设上具有主导地位,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或知识资本的投入。

其次,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资。曾经发端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的民工荒,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的转换,对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职业技能投资的不足是其根本原因:一是以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高学历成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高低的重要标志,投资于高等教育成为政府和个人的主要选项。二是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弱势群体对技能培训的投资能力有限,而这实际上又导致贫困家庭收入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各个地区应当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加大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地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以改进办学形式和内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接轨,进而达到提高职业技能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二)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层次

随着各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其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日显突出。普通劳动者过剩与高科技人才短缺共存的局面将持续较长时间,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如现在的信息技术人才,专业外贸人才,金融保险人才等远远不能满足区域信息产业、商贸产业、金融保险产业的需求。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必须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从中涌现的具有较强研究、创造、管理及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地区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发达国家有一大部分的高科技人才是来自发展中国家。所以,作为发展中的地区必须创造一个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留住本地区高素质人才同时,吸引区域外的优秀人才来本地落户,或者区域外高科技人才与本地人才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学习一切国家与地区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创立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同时集中大量资金,用于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强化社会治安,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吸引和聚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创造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才能发挥的环境和机制,使高素质人才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新的一轮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突出几个重点:(1)突出抓好企业家人力资本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开发;(2)努力抓好紧缺专业技术人力资本的开发;(3)重视抓好高技能人力资本的开发;(4)改进科技人才的使用与管理。

(三)改善人力资本要素流动环境,实现区域人力资本共享

一是提供规范的人力资本流动信息指导。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就业效率,满足区域内对人力资本的有效需求,除了建立各种规范的就业市场外,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部门、教育部门和就业市场等提供的就业信息,定期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向全社会公布,并提出预测和指导意见,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提供规范、正确的信息,引导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逐步增加各级政府的投入,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率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政府、个人和单位或社会投资三位一体的投资模式,加大社会覆盖面,应将外来择业者纳入社保体系,以解决流动人口的保障问题,尤其要增加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投资比例,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既能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素质,还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是建立区域人力资本共享机制。应制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建立区域人力资本共享机制,建立人才流动库。鼓励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合理流动,深化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等体制,特别是要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郑士贵.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9(1).

[2]张俊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协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4(3).

[3]李忠强,黄治华,高宇宁.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J].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