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流通理论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精选

资本流通理论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第1篇

一、新时期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经济格局对经济学理论,对各国的经济运行模式,对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亟待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实际上不仅关系到世界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历程,回顾流通领域60年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未来30年,我国将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的转型期。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我国表现得很出色,国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世界也对中国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流通理论和流通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对一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世界看,还没有一门成熟的现代流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有微观经济学,还有各种门类的经济学,但是却没有一整套的现代流通经济学。

从世界发展的进程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先于流通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0%,但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严重滞后,流通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

大家知道,尽管发生了金融危机,尽管美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的是,美国目前仍然是第一经济大国。本人认为,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不仅表现为它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它还有一个很突出或者说非常突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流通竞争力。现代流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是软竞争力。目前,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比重是25%,但其流通中的货币占世界货币储备量的60%以上,占世界贸易结算货币分布的60%以上,其资本市场的市值加上期货市场的市值,再加上债券市场的市值也占全球的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国际上仍然具有最大的优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美元就会贬值;石油价格上涨的时候,美元就会贬值;而美元价格上涨的时候,石油就会贬值。控制美元货币币值以及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是哪个国家呢?本人认为是美国。

因此,在经济方面美国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表现在它的GDP和生产制造总值上,而是表现在它的现代流通竞争力上,也就是说表现为美国在全球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流通资源配置领域的组织能力和流通的现代竞争力方面。因此,本人认为,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如果不能解决流通竞争力落后的问题,不能解决现代流通软竞争力的问题,那么这个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可以成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GDP总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三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三位,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可以达到世界第一位(2007年4月就达到了世界第一位),我国有规模的优势,我国有总量的优势,我国有数字的优势,但我们的这种优势是积累起来的,是静态的,是一种基本上不流动的量的改变,而不是快速流通的概念,不是在流通中产生增值的概念。比如,我国的外汇储备2007年4月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位,现在我国外汇储备是2.2万亿美元,但这种外汇储备是一种货币结算的存量。

本人曾去美国进行社会信用体系调研,调查过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其中有一项数据叫整个社会资本的总周转,美国社会资本的总周转量是很高的。而货币流转速度越快,流转次数越多,产生的增量货币就越多,这就是流通的力量。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我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提高流通竞争力,并努力使流通竞争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这是我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是国家战略必须作出的选择,而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流通、要不要发展交易的问题。

二、现代流通的特点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经济的全球化在各个方面对传统流通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来认识现代流通的本质,诠释现代流通理论。

首先我们要从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这样的误区中真正走出来,不能就国内市场谈国内市场,不能就部门谈流通,不能就单个产业来看待商业。现代流通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我们过去研究的是有形的、刚性的物的流动。

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有形商品的流通和有形资产的流通。现在越来越多的无形要素进入流通,对此我们缺乏研究。比如,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要素的进入,它们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是引领性的,还是爆炸式几何增长的状态。再比如,就贸易来说,有形商品我们有货物贸易,无形商品我们有服务贸易,但无形的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都比有形的货物贸易快得多。

所以,我们的贸易转型就是要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带给我们的附加值比货物贸易更多,发达国家就在服务贸易上获取了更多的利益。比如,无形货币的流通比有形货币的流通快得多。马克思曾经讲过,有形货币经过商业资本到货币资本,通过生产过程产生形态的变化。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无形货币以资本的形态、股权的形态、债券的形态进入流通,产生的是从货币到货币的流通过程。美国之所以会发生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数量远远高于实物商品的流通规模。再比如,过去工厂、厂房都是固定的,现在无形资产进入了流通,证券进入了流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厂房仍然存在,企业仍然存在,但产权关系会随着交易而发生变化。

第二,现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全开放的流通。

过去的流通受世界容量、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而现代流通通过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电子化把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交易都纳入了国际化的大范畴,并由此形成了全开放的流通。比如,波音飞机,有将近200个国家为之进行零部件生产,它在美国西雅图完成的只是组装过程,其生产过程已经并且开始了流通的过程。

第三,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流通全过程的流通。

过去传统的流通边界日益模糊,日益一体化,生产过程就是流通过程。本人曾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本部进行过考察,丰田汽车公司近几年最大的革命就是生产流程改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现代流通来改造生产流程,把整个组装车间变成物流的供应链。目前丰田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生产组装车间,汽车与零部件通过两条传送带进行匹配。通过利用物流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使丰田汽车所有的规格品种都可以同时在组装车间下线。本人曾到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过考察,它采用的是柔性生产线,这个生产线可以生产组合各种汽车,但只能在一种汽车组合完成之后才能更换另外一种模型,组装另外一款汽车。而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本部利用现代流通改造生产流程,现在可以同时下线不同款式的汽车。生产与流通的边界日益模糊,日益一体化。

第四,现代流通是以消费为起点的周而复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

现代流通的起点是消费过程,而且是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流通的基本动力,是现代流通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人认为流通是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以生产为起点的政治经济学,也颠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东西。比如西方经济学讲边际理论、均衡理论,但现代流通受需求决定论影响,恰恰使经济产生了不均衡发展,不均衡成为一种常态,而均衡只是一个点上的一种状态。边际理论讲的是,在边际投资成本与管理成本相交的边界点上,投资得越多,边际效应递减得越厉害。现代流通催生了许多现代新型业态,如连锁经营模式就突破了边际理论,因为它可以输出管理模式,可以输出品牌,可以输出管理文本,其品牌输出的过程就是收取费用的过程,它的品牌可以变现,它的品牌可以卖钱,加盟是需要交品牌费用的。这个品牌的费用需要一次性支付,也有些可以分年度支付。这就突破了边际理论,品牌扩张越快,连锁店铺越多,寿命越长,投资收益越大,而不是导致投资成本加大。

第五,物流是现代流通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商流的过程可以不断缩短,商流的成本可以不断节约,甚至可以消失。信息流成本,比如过去经济学讲的搜寻不对称信息的成本极大减少。这是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许多信息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使用价值不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递减,而是递增,使用频率越高,信息的价值越大。

因此,商流的成本、信息流的成本以及资金流的成本都可以降低,资金的支付方式可通过电子支付、无纸化支付瞬间完成,唯有物在物理意义上的移动不能被消灭,只能被设计,其流程需要合理设计,物流方式需要合理设计。因此,现代流通的商流、物流、现金流、资本流,再加上人的流动,最主要的成本支付就变成了物流成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本是决定流通成本、流通速度、流通效益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现代流通是决定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而现代流通的决定性力量就是物流。物流的流程需要合理设计,只有信息流先行,借助信息流改造整个流程,才能达到合理设计的目标,降低物流成本。

三、未来流通体制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大国关系的变化、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未来流通体制可能会发生以下八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1.国内与国际流通的一体化,即国内外流通的一体化。

这种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人反对就内贸谈内贸,就外贸谈外贸,而是应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国外跨国公司特别是流通企业,基本上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流通企业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像跨国公司等大流通组织那样进入全世界,成为全球性的大型流通跨国集团。当然这与我们的眼界有关系,与我国现代流通业的落后有关系。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许多重大战略的调整,流通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的现代流通组织,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区域流通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沿海经济带,从最南端的北部湾到珠江三角洲,到海峡西岸,到长江三角洲,到江苏沿海一带,再到黄河三角洲,然后到环渤海经济圈,到辽宁的新经济带。与此同时,我国内地也形成了一些经济带、经济圈或者经济走廊,比如武汉的“1+8”城市经济圈,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河南的中原经济带等,这些新的经济带、产业经济区就是未来流通的经济圈。在这些新的区域战略布局中,流通能力特别是跨行政区的流通能力一体化设计非常重要。这些区域一体化的流通能力或者整体的流通能力,将决定这些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以前,我们经常讲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的比较,而今后将是一个经济区与另外一个经济区整体经济的比较,其中流通能力是决定性的力量。

3.城乡流通一体化。

今后的流通是城乡一体化的流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一体化”,其中也包括市场一体化。以前的流通是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是基本分割的,今后我们这种城乡一体化的流通和市场就是中心城市多功能的、极具竞争力的市场向农村延伸的过程、向农村拓展的过程、与农村需求相连接的过程,这将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

4.制造业与流通业的融合,也就是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一体化。

制造业与流通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十分迫切,用“微笑曲线”来分析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两端分别是品牌设计、营销渠道,或者说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是流通能力、品牌流通能力、能不能在流通中变现、有没有渠道。现在我们没有渠道,渠道实际上掌握在了国外经销商手中。本人曾到浙江义乌市场进行调研,它在212个国家进行采购,其小商品指数是世界小商品市场的最低点。我们现在没有渠道,我们只是在生产产品,我国的浙江义乌市场就是一个批发市场,价格最低。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与流通业还没有实现融合,没有实现低端和高端的一体化,这样的话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

5.现代流通将是立体化、混沌化的流通。

过去传统的流通是一个平面的流通,是伴随着物的流动过程中其他流的分流或者合并而进行的,而未来的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它们是相对分离的,是只在一定时点上集结的流动。因此,有些时候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单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企业内部流程和社会化流程的连接会发生变化,独立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业形态会发生变化。从物流的角度来讲,会形成立体化的物流体系,其中包括信息流,物流的各种运输方式,包括空中的、海洋的、陆地的、管道的,也是立体化的、混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对于流通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6.现代流通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

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中就包括现代物流业,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从人的流动、商品的流动、信息化等各个方面推动现代流通将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只有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使现代流通成为引领性的力量,才能促使我国真正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出来,以新的形式参与世界财富分配。

7.流通整体再造。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是大国在新一轮竞争中新的选择。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进行流通的整体再造。这里所讲的流通整体再造指的不仅仅是商务,资本的流通方式、商品的流通方式、无形的服务流通方式等,都需要进行整体的再造。比如资本流通,我国目前的流通方式是不是可以呢?我们的制造业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不到两次,我们的商业资本周转速度一年不到三次,资金利用效率非常低。此外,我们大量的外汇实际上也在流动。马克思曾经讲过,资本在流通中增值,由于我们的资本没有流通起来,是静态的,是存量的,因此难以实现增值。所以,需要对整个流通进行整体再造。

8.流通理论的整体创新。

我们面临着整个流通理论的创新,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济学理论,也要研究世界新经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诸多我们自己的新经验,要形成新的现代流通新理论,以引领整个流通领域健康发展。

摘要: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必须用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全球性的战略思维考虑流通的战略定位。美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它的现代流通竞争力上。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提高流通竞争力,使流通竞争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家的软实力。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全开放的流通,是涵盖生产、流通全过程的流通,是以消费为起点、周而复始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而物流越来越成为流通中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股权证;理论价值;时间价值;融资决策

一、认股权证的价值分析

认股权证本身包含有期权条款。因此,认股权证的价值包括两部份:理论价值和时间价值。

理论价值是一种履约价值,即只要认股权证到期日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有差异,投资于认股权证就能取得收益。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由下式决定:

其中:为每份认股权证能购买的普通股股数;为普通股的每股市价;为购买股普通股的执行价格(履约价格);意味着取和零的最大值。

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是认股权证通常出售的较低价格,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认股权证的价格低于其理论价值,那么购买认股权证并执行其期权出售股票的套利行为将消除其差价。当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低于其执行价格,那么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为零,这时认股权证是以“减值”交易;如果标的股票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那么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为正值,在这种情况下,认股权证是以“增值”交易。

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是理论价值的溢价,即随着时间的延续,标的股票市价的变化可能使认股权证增值,认股权证投资者愿意付出的超过理论价值的超额权利金金额。理论价值是认股权证价值存在的内在原因,如果理论价值为零,认股权证价值也就应当为零。但实际上,认股权证价格总是高于理论价值,其原因就在于标的股票市场价格对理论价值存在着杠杆作用。例如,某公司每份认股权证能以10元的执行价格购买一股普通股。如果普通股当前价格为每股12元,那么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为2元。然而,假定股票价格上升了25%,达到15元一股。这时,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将由2元上升到5元,增加了150%。

认股权证的市场价值超过其理论价值的原因在于:认股权证价值有潜在的上升可能,而同时下跌程度是受到支撑的(即最大程度为零值)。特别是在相关普通股的市场价格接近于认股权证的执行价格时,投资者在认股权证上的投资收益往往会高于在普通股上的等量投资获利。[1]

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离到期时间越多,投资者选择交易机会的时间也越多,从而认股权证价值越高,结果是离到期日越远,认股权证的市场价值线比理论价值线越高。如果标的股票价格低于认股权证执行价格,认股权证的市场价值高于其理论价值。随着相关股票市价的上涨,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通常向理论价值接近。这个简单规律表明若认股权证价值可能的上升比例越高,它就越高于认股权证理论价值。

二、认股权证对公司融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分析了认股权证的价值形成机制之后,那么,公司发行认股权证进行融资,究竟能对公司融资带来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我们首先分析在引入认股权证后融资契约理论的发展,然后分析它在公司融资中的作用,最后分析融资契约工具的选择。

(一)引入认股权证后对融资契约理论的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已经改变了公司融资的基本约束条件。认股权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必然对企业传统融资契约理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在公司融资中,传统融资渠道如图2所示:

在引入认股权证后,公司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认股权证和传统证券的各种组合及变化大大扩宽了融资渠道,如图3所示:

与衍生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创新趋势相一致,国际市场上认股权证的种类也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现为:

发行人的范围得到了扩展,从最初的上市公司扩展到公司大股东和投资银行;

标的物涵盖的范围得到了延伸,从单一股票延伸到一篮子股票,甚至是股票组合;

执行条件日益多元化,在传统的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基础上给予投资者更多选择。如股票壁垒权证(在执行条件上附加有诸如“赎回权条款”等给予权证发行人选择余地条款的权证)、分期付款权证(一般为看涨型备兑权证,标的股票由信托机构或存管机构保管,持有人可在有效期限内分期付款来购入标的股票)、捐赠权证(为欧式执行权证,发行时需要投资者支付相当于标的股票价格30%-60%的资金,此后执行价格的高低取决于股利支付率和利率的相对高低,执行价格甚至会降为零)、资本附加权证(以一揽子股票为标的物的欧式执行权证,发行时投资者需要支付相当于股票组合价值一定比例的资金,如果权证到期时组合价值增加,投资者除可行使认股权外,还能获得增加价值一定比例的收益;如果价值下降,投资者将被返还到初始投资)等。层出不穷的认股权证创新品种必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融资渠道,为公司筹措外部资金提供更多的选择、创造更好的理财环境。

2.资本结构的变化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由于传统上企业的长期资金仅仅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往往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

在轰轰烈烈的金融创新浪潮中,金融资产不断多样化和多元化,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长期资金筹集来源发生了剧烈变化,资本使用者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手段吸纳社会资本,并根据资本成本、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选择不同的融资形式,以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资本结构不再只是解决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问题,而要解决企业资本在各种融资契约之间的分配问题,如认股权证、股权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认股权证、普通股、优先股、长期借款、普通债券、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可转化公司债券等融资契约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认股权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假设某公司通过发行附有认股权证的债券而筹集了资金2500万元,该信用债券的利息率为11%。每份认股权证允许投资者用每股30元的价格购买4股普通股,而每份债券(面值为1000元)附有一份认股权证。则该公司资本结构变化情况如下:

该公司的留存收益没变,发行的信用债券既没有到期也没有被赎回。认股权证持有者以每股30元的执行价格执行期权,购买10万股普通股,价值300万元,因此,公司总资本也增加了300万元。

在实际运作中,认股权证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在融资成本、税收和控制权分配等方面存在着重要差别,使得这三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和收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存在一个外生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选择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应该有效地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控制权分配、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总体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二)认股权证在公司融资中的作用

1.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十年时间,在这期间,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并且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经济建设的资本需求。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市场的承受能力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市场面临的扩容压力正逐渐增大,融资成功率也逐渐降低。[2]

在这种资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发行认股权证是提升融资成功率的策略之一。上市公司往往把认股权证与其他证券(如优先股、普通股和债券)搭售发行,当前证券的投资者能获得未来认购标的股票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是认股权证时间价值的体现,因此提高了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助于发行人顺利实现融资目的。同时认股权证本身的收益也可以抵减发行公司的费用支出。更重要的是发行认股权证能满足企业更多的资金需求。公司发行的认股权证等于现在就预约了一批未来新股的潜在认购者。一旦将来投资者行权,公司就能够增加新的股本额,从而增加公司的资金来源。

2.保护老流通股东利益

在增发或配股方案下,老流通股东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对公司股票看涨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决定取舍,这不仅增加了老流通股东误判的可能,而且在老流通股东无力参与再融资的情况下,只能遭受利益损失。另外公司发行新股会稀释老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控制权。

研究表明,配股方式下参与配股的老流通股东有3.85%的超额收益,不参与配股的老流通股东有-3.70%的超额损失;增发方式下参与增发的老流通股东有-1.37%的超额损失,不参与增发的老流通股东有-5.97%的损失,同时,参与增发的新股东却获得了13.26%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非流通股东不论是配股还是增发都能享受每股净资产的大幅增长。配股方式下,非流通股东参与配股能获得28.22%的每股净资产增长,不参与配股能获得33.06%;增发方式下,非流通股东能获得72.20%的每股净资产增长。[3]由此可见,在股权分置情况下,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老流通股东的利益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因此,上市公司配股时按持股比例向老流通股东无偿发送认股权证,增发时向老流通股东无偿发送部分认股权证是确保公司老流通股东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认股权证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时间价值,因此老流通股东可以通过出售认股权证来弥补股票损失,也可以在标的股票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相机行权来获利。同时可以解决老股东不愿或无力配股又无法将其配股权利予以转让,而愿意认购的投资者又无权购买的现状。权证的分期实施还可以减少过于频繁的再融资行为对市场的冲击。

3.改善资本结构

如前文分析,投资者行使认股权证时公司会增发普通股,从而给公司注入新的股权资本,但原有的负债筹资额保持不变,权益资本比例上升,债务资本比例相对下降,权益负债比例得到改善,因此改善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增加了公司的负债筹资能力。另一方面,再融资中引入认股权证后,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就可能导致大量权证不被执行,发行人募集不到计划的资金规模,因此发行人自然会在认股期限内提高经营效率以维护公司股价。

(三)引入认股权证后的融资契约选择

公司发行认股权证融资,使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多样化。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融资契约工具的选择和组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发时发行认股权证

(1)发行方式。上市公司增发时,向老流通股东免费发送部分认股权证,同时向其他投资者定价发行权证。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老流通股东的权益。发行时可由权证所对应正股的承销商代为操作,发行规模与拟增发的新股规模对应。发行后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在发行、交易、执行等方面应遵循交易所制定的统一规则。

(2)权证类别。应以认购权证为主。认购权证属看涨期权,指发行人对持有人具有在一定时间内(执行期)以一定价格(执行价格)卖出股票的义务和持有人具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发行认股权证的最终目的是发售出本公司普通股股票,认购权证满足了公司再融资的目的。

(3)执行方式。认购权证有美式和欧式两种执行方式。美式期权合约是指在到期日前的任何时候或在到期日都可以执行合约,结算日则是在履约日之后的一天或两天。欧式期权合约要求其持有者只能在到期日履行合约,结算日是履约后的一天或两天。目前国内的认股权证都是采用欧式期权合约方式。但无论在欧洲、美国还是在其他地区,美式期权已经成为主流,并且交易量已经超过欧式期权。欧式权证的操作更简单,在我国引入权证的初级阶段可以欧式权证为主。但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逐步转向美式权证。美式权证能有效地防止价格操纵,有利于投资者随时套现,并能降低到期日集中交易对股价的冲击。

(4)发行价格。增发过程中认股权证的发行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老流通股东按持股数量免费发送,对其他投资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同一只权证存在两类发行价格。为了使持有人成本大致相同,必须准确制订向普通投资者发行权证的价格,尽力做到同证同权。同时应恰当划分免费发行和定价发行的认股权证的比例。如何准确制订价格和如何恰当划分比例还需要技术上的探讨。

(5)变更。认股权证是普通股股票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它的价格和交易情况都受到标的股票的显著影响,因此当标的股票因信息披露、异常波动等原因发生停牌等情况时,权证交易也应采取停牌等相应措施。当发行公司发生公司合并、变更交易方式、停止买卖或终止上市等情况时,权证也应做相应处理。

2.配股时发行认股权证

上市公司配股时,无偿向流通股股东派发认股权证。老流通股东若愿意配股可持配股权证在限定期限内按配股价(一般低于股票当时市价)认购公司股份;若不愿或无力配股,可将配股权证在二级市场上出售。配股方案与增发方案除发行方式不同,在运作原理、产品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可参照增发方案执行。

3.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

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是指上市公司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同时附上认股权证。给债券附上认股权证,不仅可降低债券的资金成本率,还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与单纯的可转换债券不同,债券加认股权证的方式由于可以拆开单独交易,市场流动性更好;同单纯的债券相比,实际上加大了对筹资公司的担保力度或质押比例。香港的经验表明,与其他承销方式相比,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的承销费用是最低的。

(1)发行方式。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的承销机构与发行程序可类比可转换债券。但在捆绑上市发行后分为可分离型和不可分离型。可分离型指上市后实行分离交易,成为认股权证和公司债券两种产品,单独在流通市场上自由买卖。不可分离型指认股权证无法与公司债券分开,两者存续期限一致,同时流通转让,自发行至交易均为一体,不得分开转让。可分离型灵活性更大,更为市场喜爱和接受。从实践来看,美国、日本等国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都以可分离型为主。因此我国也可选择可分离型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

(2)定价方式。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可采用两种定价方式,一是认股权证与公司债券分别作价;二是两者一并作价。一般采用合并定价,债券票面利率可因无偿赠送认股权证而得以降低。

(3)认购方式。认购方式也可以有两种,现金汇入式和抵缴式。现金汇入式指持有人在行使认股权时,需用现金认购股票;抵缴式指债券票面金额本身可按一定比例直接转股。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业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以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和探索流通领域的社会生产关系。计划经济的转轨决定以历史的方法,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商业发展规律。

关键词:商业经济商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方法

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学派或流派。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经济理论以及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诸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或经济学,大体上包括三大类别: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区别;纯经济分析与制度、结构分析的差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同时在社会制度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决定了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辨证统一。

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当前我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危机,表现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涌入,反映西方经济思潮的市场营销学替代了商业经济学,而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流通领域人和物的关系,忽视了流通领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在揭示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商业经济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的商业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取代的。我们认为,作为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国有商业的地位、商业劳动的地位、商业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表现在它提出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类似的理论命题。但是,它不能揭示劳动价值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据“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假设”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观点,商业劳动价值同样也是商品流通领域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流通产业要充分肯定商业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保护和解放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固有职责和根本任务。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承认商业企业独立商品经营者的地位,同样也承认商业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作用,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表现为企业人格化资本的特征。也必须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商业劳动者在分配领域的合法权益。

比较的动态分析的历史方法

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岗(2005)的研究表明历史方法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学界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国情,发现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应特别重视历史方法,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不容否认,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结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理论,离不开计划经济商业的历史背景,一味否定并不是历史辨证的观点,既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就要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相结合。既吸收历史的长处,又展望未来。我国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课”,是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是对计划经济流通模式的第一次否定,是极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商业的竞争必然走向商业的垄断则是第二次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是计划经济时期流通模式的扬弃。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流通观点,经过所有制改造以后拓展为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之势。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内部化理论作为FDI的一般理论,突破了传统FDI理论的适用范围,开创了通过市场内部化动机解释FDI的一般模式。然而,由于缺乏对形成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特性的认识,使内部化理论在面对日本特有的综合商社FDI现象时,无法用FDI的单纯内部化动机作出完整合理的解释。本文中笔者从日本综合商社的FDI行为入手,通过对其FDI的特点、动机、成因与稳定机制进行剖析,阐明内部化理论所存在的缺陷,并依据商业垄断资本与产业垄断资本的不同特性尝试对其进行必要合理的修正。

一、内部化理论概述

内部化理论亦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和卡森(P.J.BuckleyandM.Casson,1976)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1981)在对传统FDI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将科斯的交易成本学说融入其中而形成的一类现实意义更强的FDI理论。由于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类FDI行为统一于同一理论,因此,内部化理论又被视为FDI的一般理论。

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有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内部化理论在这一基础上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而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则是导致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里的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它不仅包括半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更重要的是各类知识产品。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时,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面临很多障碍,从而提高了交易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异地建立分支机构,使各类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的企业间内部市场中进行,从而可以弥补外部市场机制的缺陷。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就产生了。据此,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内部化是企业进行FDI的主要动机的结论。

然而,由于内部化理论过分追求对所谓FDI行为一般形式的分析,力图以单纯的内部化动机解释各类企业的FDI行为,却忽视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的国际垄断组织的行为特征研究。事实上作为战后FDI主体的跨国公司,不但服从国际生产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作为垄断资本的典型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对国际垄断资本行为特征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其对跨国公司FDI行为解释的简单化。因此,当面临一种诞生于日本的综合商社FDI现象时,内部化理论却很难以单纯的内部化动机对其加以合理完整的解释,这使内部化理论的缺陷明显暴露出来。

二、日本综合商社及其FDI

综合商社是一类以贸易为主兼具金融、信息、组织与协调等多种职能的巨型跨国企业。综合商社最早诞生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财阀集团中,战后,综合商社在重组与合并中,逐渐发展成为以贸易功能为主的多功能跨国企业,在贸易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各大综合商社分别担当日本各企业集团内联属企业的贸易人,并成为各企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以1963年~1976年度为例,日本九大综合商社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平均为51.4%,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比重平均为54.4%。由此可见,日本综合商社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异常活跃,它往往以流通领域为依托获得多种持续经营利益,从本质上看,综合商社是商业垄断资本,具有商业垄断资本独特的运作方式。虽然战后日本的综合商社已成为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商业垄断资本,但它以流通领域为核心的经营方式并没用发生变化。

综合商社的销售利润率往往很低,平均只有2%~3%,其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低的利润率下持续经营并壮大,是因为采用了加速资本周转扩大销售额的方式。为了确保一定的总资本利润率,在销售利润率低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资本的周转率。从加速资本周转角度讲,综合商社的FDI并不符合其经营要求,因为FDI意味着资本的固定化,这无疑会降低资本的周转率。然而,日本综合商社却无不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日本对外投资过程中它们始终发挥着领导与协调作用,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至1980年3月末,日本综合商社的FDI占日本海外投资累计额的15%、投资项数的27%。如果把日本厂商与综合商社合资的部分算入其中,大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金额的40%,其中,综合商社对北美的FDI更是占到了投资金额的84%。

综合商社为什么要进行规模如此巨大的FDI呢?如果用内部化理论加以解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导致相关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使综合商社在进行相关中间产品的交易时,产生了较高的外部成本,为降低这一成本,综合商社力图以FDI形式,将部分交易环节内部化,以消除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那么,如果要将此类交易由外部国际市场交易转化为跨国企业内部交易,一个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获取海外投资企业的直接控制权,即综合商社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控股或采用独资形式,否则,它就无法进行这种内部交易。因此,控股是内部化的核心问题。

然而,事实上,在日本综合商社进行FDI的大多数企业中。采用独资或取得控股地位者只占少数,商社仅拥有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却广布于各个领域。仅仅依靠少数股权显然难以通过操纵投资企业以获取内部化收益,那么综合商社为什么还甘于降低资本周转率,积极在海外进行无法开展企业内部化交易的少数股权投资呢?这一现象是专著于单纯投资动机的内部化理论无法解释的。

三、日本综合商社的FDI模式

笔者将从日本综合商社在海外贸易网、制造业、资源开发业、非贸易服务业四大领域的FDI入手,逐步阐释国际商业垄断资本跨国投资的动机与目的。

1.建立海外贸易网点的FDI

此类FDI又可分为综合商社海外支店和海外专业销售公司两类。

海外支店是综合商社国内经营机构向海外的延伸,这些海外支店担当起各地区贸易网的中枢。它们由综合商社全额出资,这类FDI可以用内部化理论进行较好的解释。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商业信息与技术这一重要中间产品的不完全,为了避免在其跨国经营体制下的商业信息和技术因外溢而导致的高额成本,综合商社有必要将这一市场完全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交易,只有牢牢控制了海外贸易网上的各中枢节点,信息与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才会获得基本保证,综合商社的跨国经营体制才可以保持高效灵活的运转,这也是其进行全额出资的直接动机。如三井物产在纽约的子公司美国三井物产公司,是由商社掌握全部所有权的海外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员工达六百人以上。上文中商社在北美地区的高额投资,也印证了其利用美加两国发达的信息渠道获取商业信息并力图将其内部化的事实。但随着世界各地海外支店的相继建立,贸易网的节点逐步趋于饱和,上述的此类投资呈缩小的趋势。

另一类是对海外专业销售公司的FDI,这类FDI更多采用了拥有部分股权的合资方式。综合商社或与本国生产商或与东道国生产商或三方合作设立销售企业,以尽可能多的利用生产商所具有的专业产品知识,而这正是商社所欠缺的。同时,依托这类企业,综合商社获得了销售合作者产品的商权,为商社寻求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2.建立海外制造业的FDI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国内生产商与综合商社开始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大批制造类企业,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建立采用了所谓“三人四脚型”企业的模式即由综合商社、日本国内企业或第三国企业、东道国企业三方合资共建企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既可以利用日本企业成熟的适用性生产技术,又可以通过东道国投资者更加便利的利用当地生产资源,同时可以依托综合商社强大的流通体系。

在商社协调下三类投资者的有机结合为这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如由帝人出资25%、伊藤忠商事出资24%当地资本出资51%的泰国帝人纺织公司就是此类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商社在这类投资中往往仅占有少数份额股权,至1980年,在九大综合商社参与的制造业FDI中,综合商社的持股比例在30%以下的占全体的74.8%。这主要是因为综合商社作为商业资本,它并不具备产业资本的生产能力与技术,产品的制造环节并不是商社所关注的,商社真正的注意力是在商权的获取上,它虽然只拥有少量股权,但是商社却可以通过生产线的引进、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融资实现对企业的控制,一旦商社的跨国体制与企业相结合,它就可以凭借这种控制力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

3.海外资源开发的FDI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重心向重化工业的转移和70年代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日本国内的资源供需矛盾,综合商社开始积极联合国际资源型企业进行此类资源型海外投资。显然,商社获取开采资源的专营商权仍然是其对该类企业进行少量股权投资的目的。“三人四脚型企业”仍然是FDI的主要模式。不过,由于巨额的投资和高难度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商社在这类投资的数量上远远少于对制造业投资的数量。三菱商事对文莱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69年三菱商事同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文莱政府合作成立了文莱液化气有限公司,三菱拥有公司的少数股权。通过对这一项目的投资,三菱商事获得了为期20年的可向该企业每年购买500万吨LNG的大额长期合同,这一商权的取得为三菱商事带来了巨额收益,使商社的平均利润率一度高达9.4%(同期九大商社的平均利润率为2.8%)。

4.非贸易服务业的FDI

日本综合商社还积极投资于贸易领域以外的多种服务业,涉及建筑、工程、物流、海运、保险等多种业务。这些业务往往是确保商权潜在收益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业务。商社的投资份额因具体情况的差异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海运业中商社更乐于采用独资形式,因为海运服务本身属于流通领域的一类商业技术,这正是综合商社需要通过内部化交易以避开外部市场不完全的领域,对运输服务的内部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在保险业中,商社则倾向于与相关金融资本合资,以充分利用它们的专长。虽然此类FDI涉及领域众多,但由于这类FDI的辅助性质,其投资数额不大,在综合商社的四类FDI中所占比重最小,因此FDI并不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以上四类FDI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综合商社的FDI动机是复合型的,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突破了强调单纯内部化动机的传统内部化理论。在这些投资中,少量投资是以内部化为动机的独资或控股型FDI,而大量投资是以获取商权为动机的低股权型FDI。

四、对日本综合商社FDI模式的成因与稳定机制分析

笔者认为综合商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复合型的内部化动机,归根结底是因为综合商社作为商业垄断资本具有与产业垄断资本不同的特性:

1.商权是商业垄断资本实现利润的核心

相比于产业垄断资本,商业垄断资本在流通领域更具效率,这种善于在流通领域创造利润的优势,为其实现自身的增值提供了基础。为此,只有获取广泛的商权,才能为商业垄断资本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多的机会。

2.商业垄断资本拥有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

商业垄断资本可以凭借其在流通供销环节的控制力,对与其有关的产业资本进行间接控制,因此它完全可以通过企业间有计划的协调合作方式对非商业信息类中间产品实现可控的市场交易,而不必采取内部化的形式。

3.商业垄断资本的资本金比率偏低

一般情况下,商业垄断资本的资本金比率低于同等规模的产业资本的资本金比率,以实现内部化为动机的高额投资将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这一客观现实又要求其尽可能多的将资本分散在多个投资领域中,以谋求广泛的商权。

正是由于商业垄断资本这些不同于产业垄断资本的特性,使它产生了FDI动机的复合化,而其一切FDI都是以负载于商权之上的潜在收益的最终实现为最终目标的。

既然在商社的跨国经营体系内存在着大量的低股权型FDI,那么是否会因合资对方的投机导致这种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发生危机呢?事实上,存在着如下制约危机发生的因素:

(1)商社以与其它企业建立长期互利关系为目标

商社所谋求的商权并非是为获取一次性短期利益的交易,而是可获取长期稳定利益的交易,企业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商社的供销能力,利益的长期性客观上要求双方建立长期互利关系。

(2)投资者间存在着共同的股权投资利益

投资各方均拥有合资企业的股权,任何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都将导致自身股权利益的损失。

(3)投资者采用机会主义的方式是对等的

商社拥有在流通领域的优势,生产型投资者拥有在生产领域的优势,这使双方在面对一方的机会主义时,都有对等的机会进行还击。双方在这种机会主义的博弈中实现了均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社的传统贸易职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综合商社开始了合并与重组的历程,它们中的一些由综合化转向专业化。如今,昔日的九大综合商社仅剩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五家。各综合商社都开始了由贸易型利益向投资事业型利益企业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发生是否意味着综合商社FDI动机开始由复合化转向单纯内部化呢?笔者认为现在做出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虽然商社中存在贸易收益份额下降,FDI收益份额上升的事实,但贸易收益仍然是其主要利润源,投资收益与贸易收益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况且,正是由于商业资本的经营成果被产业资本所吸收,产业资本才获得了持续成长和收益提高的保证,这种经营成果正是基于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的专长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综合商社的跨国体系中,贸易与投资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现阶段,商社投资收益比重的提高,客观上反映了其针对经济环境变化进行局部调整的能力。然而综合商社作为商业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未发生变化,那么,其在流通领域就依然保有优势,进而导致其仍然要进行大量的以获取商权为动机的FDI,只要商业资本不完全转化为产业资本,综合商社的这种复合化的FDI动机就依然存在。当然,由于综合商社业已形成的与流通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完全转化从现实讲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对内部化理论的修正

针对传统内部化理论FDI动机的单纯化和缺乏与跨国垄断资本特性相联系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对修正后的内部化理论作出这样的表述:

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为消除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产业垄断资本将其内部化,变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为企业的内部交易。单纯的内部化行为导致产业型跨国企业的形成,生产领域成为其持续经营利益的主要来源;商业垄断资本将商业信息与技术类中间产品内部化,变商业信息与技术类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将其它中间产品通过诸企业间有计划的协调合作方式进行可控的市场交易,内部化与获取商权的复合行为导致商业型跨国企业的形成,流通领域成为其持续经营利益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冼国明:国际投资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大楷刘庆生刘伟:中级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春寰:日本综合商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5](日)小岛清,小泽照友.日本的综合商社[M].何薇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小岛清,小泽辉智.总合商社の挑战:经济开発のマーチャント[M].东京:产业能率大学出版部,1984

资本流通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小非,分离均衡,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全流通,并购重组,资本市场

一、研究背景

大小非的逐步解禁对我国的资本市场有着怎样的影响,业界和学术界众说纷纭。安信证券(2008)认为减持对市场的影响更有可能是通过"挤出效应"来体现的,减持对市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效应",减持规模的积累令投资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担忧。

从长期看,陈晓升(2008)认为应该对大小非进行客观认识和估计,在享受了股改红利之后同样不应忽视股改的"下半场"大小非本身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有自身的话语权。我们也于2008年初撰文从托宾Q理论的角度对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套利进行了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套利观点,进而通过博弈论讨论这种行为为后市场带来的主要的变化:市场分化将逐步加速,出现一批业绩优良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蓝筹股和大量的廉价的"仙股"分化并存的现象。

二、非流通股股东与现存流通股股东的博弈模型

(一)模型的假定与说明

将A股的上市公司分为优质公司和劣质公司两类,其中具备以下两条件的为优质公司:(1)遵循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无套利的定价。(2)在所属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业绩优良、红利优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否则,为劣质公司。

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指出,大股东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就会透露出关于公司状况(博弈论中的类型)的信息(博弈论中的信号)。那么,普通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观察那些交易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情况(类型)。在模型建立之前,对基于此理论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下述假定:首先,假设非流通股股东拥有信息优势,对于公司股价是否合理、公司是否优质具有较多的信息。而市场流通股东较少地知道公司的真实经营信息,不能简单地观察出公司的优劣,他们主要观察大小非股东的减持与否来大概地推断有关公司的信息。这种情况极大地增加了现存流通股东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形成市场的恐慌和低效率。其次,按照初步测算的2008年6月中旬A股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20多倍左右来看,优质公司的大小非解禁对市场的冲击理论上来说是有限的,优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并不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这个阶段的错误定价反而可能带来投资的机会以及并购的机会等。而劣质公司的重置成本很低,所以,取得股票的成本会成为左右他们是否减持的决定因素之一。劣质公司的大小非减持会显著伤害到现存流通股东的利益,打击市场信心。再次,模型中假设非流通股股东先行动,流通股股东总是观察非流通股股东行为后行动。

(二)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