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全球化 自我创新 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马克思那里是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大发展和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经济已经是时代的特征,我们要想在全球化中远离经济危机、独善其身,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如何才能保护好自身,不会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太大的干扰和影响,建设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在二战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第三次工作革命作为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在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也进行了一定的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一些属于社会主义的内容,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但是不管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什么样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性质都不会改变,只要资本主义还是以私有制为其制度的核心,那么资本主义就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圈子,因为资本主义在私有制制度下的分配调整只能是一种折中的方法,没有办法使得社会化大生产真正地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主要着重研究全球化水平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会怎么样影响全世界,而在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中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国,又将要怎么样才能调整好自身,使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得到稳定有序的发展。

战后的资本主义大国,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占领了时展最前沿的技术要素,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的制度上出现了封锁技术出口的禁令,因为一旦其他国家可以享受工业革命的成果时,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会突飞猛进。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技术上占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转移,对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由本国生产出来产品再寻找发展中国家去进行销售的情况一定不会再出现,因为此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就能获得高于自己生产再销售的利润,因此,对于熟练地运用自己制定的经济游戏规则的大国而言,利用资本到各国去投资再销售到当地或其他国家,甚至于自己的国家一方面能获得超额的利润,还能使得本国的环境保护取得较大的进展,赢得本国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时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美元主导的经济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继续享受全球其他国家为其生活成本买单的同时,只有处于一种赤字的状态或是外贸上入超的状态才可能实现,因为一旦美元通通地收回到本国,美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了。与此同时,资本的输出就会更多地表现为美元的输出,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发行到全世界各地,同时由于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使得外汇等各种市场发展得比较完备,美元在各国形成的储备定然要找到一个出口,对于全球最发达的市场而言,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有投资价值了,因此,当前的许多经济危机已经发展到了金融危机的水平。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引言

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提出了剩余价值,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人民的真实面纱。本文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政治经济学中疑难点: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就下降?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价值创造没有变化,而财富生产增加了?

从根本上分析了资本家为什么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获取更过剩余价值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数学分析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设条件一: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工人的一天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每名工人每天生产馒头,1个小时生产1个馒头,每个馒头的价格是1元。

因此绝对剩余价值图形如下: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6小时 * 1个/小时 = 6 个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1元/个 = 6元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6小时 * 1个/小时 = 6 个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1元/个 = 6元

相对剩余价值图形如下:

假设条件二: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采用新机器,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生产效率提高,因而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此时,每个工人1个小时可以生产2个馒头,每个馒头的价格此时是0.5元。(因为生产馒头的总时间都是1个小时,单位馒头价值下降,总价值不变,且价值等于价格)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3小时 * 2个/小时 = 6 个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0.5元/个 = 3 元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9小时 * 2个/小时 = 18个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18个 * 0.5元/个 = 9 元

总结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生产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都是6个,劳动力恢复体力,继续生产剩余价值,但此时劳动力生产的馒头价值由6元变成了3元,虽然数量没变,但此时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了。对于资本家而言,不仅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由6个变成了18个,馒头的总价值也从6元变成了9元,这意味着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会不断提高采取新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而疑难点一得到了数学回答。

价值创造是一定时间生产产品的价值,而财富创造的物质载体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价值创造关注的是产品价值,财富创在关注的是产品使用价值即产品数量。 劳动生产率翻倍,虽然生产的馒头数量由12个(12小时 * 1个/小时=12个)变成了24个(12小时 * 2个/小时=24个),财富创造增加了,但价值创造并没有增加(6元 + 6元 = 3元 + 9元)。

从而疑难点二得到了数学回答。

三、结论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因为个别资本家不满足绝对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其他资本家也相继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在其过程中,资本家的财富创造增加的同时,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业跟随下降,资本有机成提高,相对过剩人产生,进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参考文献: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经济危机;工人运动;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D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5-0060-03

2008年夏天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短短时间内迅速席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国家,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各领域的“全面性”危机、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的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且复苏持续疲软、步履艰难,危机至今仍未过去。按照国际共运史的历史发展经验,每次危机都会带来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群众运动的高潮,给予资本主义统治以沉重打击,甚至会造成资本主义的统治危机。然而在当前的危机中,到处可见资产阶级的霸权,以致于资产阶级舆论主导了对危机的分析和讨论,工人阶级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变得很脆弱。那么这场影响深刻、破坏性巨大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为何没有如往昔那样带来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什么导致了这一“不合常理”的现象的发生?对此,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先后召开的三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它们分别是:2008年11月21―23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的第十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2009年11月20―22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一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2010年12月3―5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第十二次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站在自身独特的视角作出了精辟的分析,阐明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一、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打击沉重,各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缺乏必要共识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相对薄弱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第12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指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一个时代在世界历史上的结束。迄今为止,工人运动尚未完全从这次重大事件的影响中恢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造就了工人运动对社会主义模式有效性和可行性的信仰危机,对工人阶级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事件也意味着工人阶级在面对当前危机时,无法像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时期那样能够获得高效机构的支持来抗衡全球资本主义的攻击。1943年第三国际的解散意味着国际工人运动失去了指挥中心。同样,第三国际的解散也使工人运动失去了一个沟通思想和交流斗争经验的重要平台。[1]国家社会主义解体后,国际工人运动存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组织上的不均衡发展。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织如工会、工人党、共产党、社会党、社会运动等等要么不复存在,要么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更为严重的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迷失,甚至许多工人阶级组织倡导资产阶级政党的传统方案。

其结果是,一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给大多数人带来了重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挫败感、战斗士气低落、零散,并对建立一个以平等价值观为基础的替代性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缺乏信心。这些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劣势使得部分工人阶级在应对危机时转向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帮派主义、仇外心理和其他落后的倾向。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在第11次大会上也同样指出:“有人担心,面对资本主义危机,阶级斗争落后了。只有工人阶级感觉到政府和资本家在压迫自己,他们才会反抗。……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人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但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反对它。这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我们知道原因: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的影响。”[2]对于危机并未促进工人运动高涨的原因,卢森堡共产党代表阿里•吕克尔特更是详细分析指出:首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给各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损失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至今仍对欧洲大陆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产主义的思想清洗无处不在。其次,尽管积极致力于思想宣传,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缺乏对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成就、共产主义运动的缺点与不足、对旨在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期间所显现出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的共同分析。再次,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的标准和特征、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各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计划、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政权的机构建设和司法机制建设以及在经济和社会中捍卫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地位的实现途径方面,各国共产党之间也还未达成共识。[3]

另外,土耳其共产党在分析了此次危机与以往危机发生的不同背景的基础上指出,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相对薄弱是影响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在并不能说在过去的两年中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攻的反抗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当然,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众所周知在危机期间工人阶级的反抗并不会呈直线上升趋势。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所爆发的前两次大危机不同,当前的这场危机发生在一个反对革命的时代,这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相对薄弱。这会对危机期间阶级斗争的发展和阶级意识的增强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4]

二、资本主义媒体的虚假的、欺骗式的宣传以及目前共产党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应对策略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甚至消解了工人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指出,资产阶级利用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转移人们的视线,把公众的注意力从真正需要关注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转移开,力图掩盖危机的真正原因,并给那些反映人民大众利益的解决办法的实施设置障碍。

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代表乔斯•卡波•布罗沃认为,在这次危机中,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工具的大众媒体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们针对现实所做的支离破碎的分析,迎合了资产阶级愚弄工人阶级从而使之接受在“反恐”的旗号下镇压被压迫阶级反抗的目的。他们创造并改善所有可以利用的镇压工具来协调一致地完成削弱革命、消除反抗的宏图。[5]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巴基斯坦共产党代表伊姆达德•卡齐。他在发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的反动宣传已经发挥了既定的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美国及其冷战时期的同盟国所制造出来的宗教狂热的恐惧之中。这些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激进分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恐吓了全社会。在巴基斯坦,没有任何一个城镇和城市是安全的。以上百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自杀式爆炸袭击现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在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人民已经成为媒体宣传――它们宣传美国的军事干涉、军事基地和军队是当地人民的保护者――的受害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不是高呼反对增加军事开支、反对战争,而是已经变成了战争恐惧症的牺牲品。”[6]

加拿大共产党代表哈吉特•道哈瑞也分析认为,资产阶级的虚假的、欺骗式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工人运动。“资本主义展开思想攻势的目的之一旨在用美好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报道来误导劳动人民,它们宣称目前经济正在复苏,尽管这些报道是与事实相违背的。资产阶级的辩护者试图用‘好的经济消息’有助于激励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的论据,来使这种一厢情愿的、不诚实的报道合理化。但这也服务于一个更加卑劣的目的――欺骗工人阶级并使之相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结束,而他们只需耐心等待、共度时艰,而不是组织起来为争取其阶级利益而战。”“资本主义还试图挑起人们对全球化负面效应的恐惧,并试图利用人民的这种不安激起不同工人阶级团体之间的对立。他们指责移民是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崩溃的罪魁祸首。在关于是否继续维持养老保险制度的辩论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而且这些攻击始终伴随着对私有财产和企业家精神的赞扬。”[7]

德国共产党代表海因茨•施特尔认为,面对媒体宣传对群众运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至少在目前共产党还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一些受到这场危机影响的工厂、工业行政部门和机构的员工中以及受到危机影响的人群中有反抗思想。但是迄今仍缺乏一种全面的、团结的反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产主义的宣传――它确保不存在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替代方案的讨论――以及通过宣传使得人们认为他们自身应受到谴责并应对这场危机的爆发负个人责任。反资本主义力量、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力量的影响力还不够,他们拿不出有效改变这种状况的策略。至少当今是这种状况。”[8]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对经济危机的弱化作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因穷困潦倒而激化社会矛盾的诱因

荷兰新共产党代表威廉•凡克拉嫩伯格指出,虽然意识到在社会上仅仅是极少数人尤其是业已致富的那部分人获得了利益和好处的思想正在工人阶级中蔓延,“但是在荷兰许多工人还能够量入为出,甚至有时沉溺于生活中的许多美好事物,比如去音乐会剧院、去博物馆、出国度假等等。工人阶级的相当大部分倾向于继续过这种质量的生活,而对于这一生活背后的进程不感兴趣……这导致人民大众不思通过倡导和发动工人运动来保护现存社会中被破坏的社会福利事业。尽管在欧洲各国的政治日程中,工人政治上的无权阶段还将继续,但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都必须承认,相对美国而言,迄今欧洲的社会福利措施已经弱化了经济危机的影响。”[9]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

卢森堡共产党代表阿里•吕克尔特也同样认为,当今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比过去几十年期间差了很多,虽然有些工人正在改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并开始进行了完全不同的思考。但是,在大多数工人阶级眼里,资本主义仍然在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舒适的物质基础,所以他们看不出有何种理由去寻求其它的经济秩序。[10]

土耳其共产党代表•克祖鲁吉尔指出:作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耳其资产阶级政府正在努力用被政府所利用和授权的伊斯兰社区的“救济金”来替代公众利益的概念。因此,许多的失业者、穷人向政府乞求救济金,变得从思想上臣服于这些反动措施。[11]

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看来,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沉重打击,对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缺乏应有共识,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斗争经验相对薄弱,资本主义疯狂的、虚假的宣传以及共产党的有效应对策略不足,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危机的弱化等,是此次危机没有带来工人运动高涨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使工人阶级恢复对阶级斗争的信念,使工人阶级相信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让工人阶级有实力和勇气来抵制资本主义的进攻。正如先驱者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必须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巨大挑战,找到可行性的方案,把握住机遇,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取得斗争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 Welcome address at the Gala Dinner of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ommunist and Workers Parties by the Executive Mayorof the City of Tshwane. Clr. KgosiensthoRamokgopa..

[2] Intervention by Baudouin Deckers, Workers Party of Belgium.11imcwp.in/content/presentation-workers-party-belgium.

[3][10] Intervention by Ali Ruckert, Communist Party of Luxembourg. 11imcwp.in/content/presentation-cp-luxembourg.

[4][11] Intervention by Communist Party of Turkey. 11imcwp.in/content/presentation-cp-turkey.

[5] Intervention by Communist Party of Peoples of Spain. 11imcwp.in/content/spain-presentation-english.

[6] Intervention by Imdad Qazi, Communist Party of Pakistan.省略/index.php/pakistan-communist-party-of-pakistan/224-11-imcwp-intervention-by-cp-of-pakistan.

[7] Intervention of Harjit Daudharia, 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11imcwp.in/content/canada-presentation.

[8] Intervention by Heinz Stehr, German Communist Party. 11imcwp.in/content/presentation-german-cp.

[9] Intervention by the New Communist Party of the Netherlands. 11imcwp.in/content/presentation-cp-netherlands.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4篇

【摘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基本矛盾促使其对自身的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资本主义的不治“顽疾”――经济危机――却一直伴随。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经济危机的一个新阶段:虚拟经济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全球化 虚拟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4.009

资本主义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令其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这个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治之症――“周期性经济危机”。当代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由“实体经济危机”转变为“虚拟经济危机”,但其本质并未改变。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如何科学应对当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①但是,《资本论》出版后近150年过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近70年过去了,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仍然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应当怎样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答案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中去寻找。

当代资本主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经济金融全球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这场空前的全球化运动。全球化一方面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资本主义遇到新的危机,而且使经济危机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型的经济危机正在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以电力和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21世纪初酝酿的以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所谓“工业4.0版”。随着机器人、电子技术及人工智能所实现的跨越式进步,工业生产进入自动化与物联网及服务网络结合的时代,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环节都可以实现变换,工厂完全变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中的“智能空间”,是集成生产、仓储、营销、分销及服务于一体的数字信息链。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机制使科技和产业革命呈加速度推进,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快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利润。在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如果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个别创新扩散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行为,引发产业革命、管理革命、科技革命。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生活资料变得便宜,降低了劳动者的相对工资水平,使全体资本获得“相对利润”,即工资相对降低带来的利润增加。个别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强劲的需求,促进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和劳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资本再将科技进步纳入为自己服务的范畴,在利润的驱动下,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升级换代,并扩散至全球。

但是,这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机制,同时也是激化劳资矛盾、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机制。资本主义固有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不得不使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应对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调整,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存在。

所有制方面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加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统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为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新发展。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动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地位的措施。一是对分配关系作了一些调整。高额累进税的实行、最低工资限额以及“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推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二是职工参与决策。有的国家的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对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三是职工持股。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使其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公司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一般不再经营管理企业,成为靠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职业经理人一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以及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他们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并享有丰厚的报酬。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由于工人阶级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这又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方面进行规制。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规范金融体系,构建各层次的科技创新机制,等等。

怎样看待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一方面,当达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客观上是一个进步过程。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仍然具有一定活力的重要原因。这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正确性。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在调整生产关系、调节经济运行、激发科技创新、实行管理变革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值得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变化,无疑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吸取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营养”,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除了对立和斗争,也存在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一面。还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新变化,毕竟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提下的有限调整,而且这些调整也是被迫的、局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还将不断深化并以各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既然资本主义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那么是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国家,只要搭上资本主义的“快车”,就能摆脱贫穷落后,成为“发达国家”呢?答案是否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全球资本主义的“二元结构”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永远都只能是一小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这后一类落后的、不发达的、成长中的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或“边缘”。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落后,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继续发达的条件。资本主义周而复始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避免经济危机这个“不治之症”。

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及其特征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虽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危机进行了干预,但经济危机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复杂难治。据研究金融危机史的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统计,1618~1998年全球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38次,其中1825~1998年发生了25次,平均每7年左右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②早期爆发的经济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到了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周期性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高度集中,借贷资本进一步发展成金融资本,出现金融寡头;资本主义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内部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国内部的输出过剩变成了具有世界性质的生产过剩,终于积累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资本主x世界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最终酿成了爆发于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迅速传遍全球,又演化为“欧债危机”。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经济危机的最大特征是周期性发生,且每次大致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几个阶段,周而复始地不断运动。

经济危机的第二个特征是:贫困因为财富过剩。发生经济危机时会呈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大量商品过剩,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另一边劳动者因失业失去收入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销毁商品和设备的事情,历史上多次发生。

经济危机的第三个特征是:经济危机总是出现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1929年危机前,美国经济一片欣欣向荣,所有的经济数据都令人鼓舞。结果短短几个月后却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危机。1989年东亚金融危机前夜,日本的所有经济数据都很好,无论是GDP增长还是居民收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盈利、财政收入等都大幅提高;政府负债也在下降,外汇储备增加,日元不断升值。但这时东亚经济危机突然席卷日本,使日本经济倒退20年,至今还萎靡不振。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无不如此。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前,美国经济处于最近20多年来表现最好的时候。

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伤害。以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为例,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间,美国人遭受了超过其资产净值1/4的损失。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导致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社会财富高度向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少数富有的美国人集中。最富有的5%的美国人拥有全国72%的财富;1%的富人拥有40%的财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向世界扩散,终于在2009年12月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酿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起因于美国过度“繁荣”的虚拟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债务支持的虚拟经济来带动经济,缓解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两极分化,劳动者收入相对越来越低,而买不起住房,造成住房等商品过剩。如果没有其他的措施,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爆发。这时,有人想出了对付生产过剩的办法:信贷消费。银行借钱给消费者买房,既拉动了过剩住房等商品的消费,资本家可以继续生产,暂时避免经济危机,同时解决了老百姓无钱买房的问题。但是银行知道,大量的贷款会有很大风险,于是有人又将“贷款”等债务“证券化”,做成“金融衍生品”在证券市场销售,既分散了风险,又使更多的人参与,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繁荣了证券市场。为了使人“放心购买”,保险公司介入给“证券”提供担保,保险公司再把保险单也做成“证券”放到市场销售;花钱请权威信用评级公司将这类证券评为“优级”,于是全球畅销。金融泡泡就这样吹起来了。美国的住房信贷证券化形成的金融衍生品,经过了“四级衍生”:第一级衍生,政府住房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等率先发行基于住宅贷款的证券化产品(MBS);第二级衍生,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从一级贷款商那里购买MBS,但不想长期持有这些资产,将MBS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混在一起,做成资产抵押证券(ABS);第三级衍生,金融机构通常会对ABS再证券化:将部分低等级的ABS转售给自己所属的特设机构(SPV),由SPV将这些ABS与其他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混在一起形成新的资产池,做成债务担保证券(CDO);第四级衍生,相对独立的结构性投资机构(SIV)购买CDO作为资产,采用内部增信法,对CDO再次证券化,即对CDO重新分级后,再以这些CDO作为资产保证发行短期资产支持票据(ABCP)和信用违约互换(CDS,又称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2007年,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规模是67万亿美元,有人测算CDO是1.2万亿美元,次级贷款余额1.6万亿美元,而CDS的总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当年美国的GDP仅为13万亿美元,全球GDP也才5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对债务的“金融创新”,将债务放大了几十倍!

可是,泡沫总是要破灭的。当最初的买房者由于收入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时,这个“金融创新”链条的第一环断裂,银行收回住房,但住房卖不出去,价格下滑到底,银行只好破产。那些建立在“贷款”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瞬间化为泡影,一场金融风暴就这样来临了。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在不同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不同特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般表现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采取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措施及其他原因,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的反常现象,称为滞涨,即停滞膨胀。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金融全球化,表现为“虚拟经济危机”。但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源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个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利润。利润要靠雇佣劳动来创造。在个别资本家看来,生产规模越大,付给劳动者的报酬越低,创造的利润越多。这些生产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有相对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才能卖出去,卖不出去利润就不能实现。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生产方面则是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最终反映为生产过剩或者资本过剩;表现在消费方面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反复发作的病根正是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会存在。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不可抗拒、不可逃脱、不可避免的必然规律。随着经济危机一次次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在无法医治的顽疾的折磨下走向灭亡。

济危机花样翻新,却病根依旧

周期性经济危机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也一直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本身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新自由主义回潮以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和广度,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全球化”了。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性仍母庸置疑。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传统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转变为“消费过度”的危机;二是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表现为“消费过度”的危机,而不发达国家则仍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两个新特点说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在发达国家似乎呈现相反的情况――消费过度,而这不过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将“生产过剩”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而已。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发达国家往往“分工”生产(制造)环节,比如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发达国家“分工”设计、物流、信息和金融等服务行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际货币”、向不发达国家出售“债务”等方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商品用来消费,并以对外投资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过剩资本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当发达国家内部的劳动者收入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则使用“借债消费”和发展虚拟经济等方式暂缓经济危机的发生。

资本主义通过转移过剩生产能力到不发达国家和发展虚拟经济虽然暂时消化了部分过剩资本,但并不能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爆发,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比如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至今已有9年,还没有看到结束的迹象。这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长到大大出乎经济学家们的意外。早在2009年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们就在讨论“后危机时代”的对策了,似乎经济危机马上就要结束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今天我们也还不敢说进入了“后危机时代”。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解释这种新型的经济危机呢?

其实,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也就是说,形式上的“消费过剩”危机,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诱呤杖牍低导致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我们把“新特点”出现之前的经济危机叫作“实体经济危机”,把“新特点”出现后的危机叫作“虚拟经济危机”。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发展“虚拟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也不能逃脱经济危机,而且后果比实体经济危机更为严重。

虚拟经济的泛滥,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为对付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实体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主要形式是“信用消费”,再将信用消费经过金融工具包装发展出各种“金融创新”,推动虚拟经济发展,暂时缓解危机、转移危机,最终却导致了虚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消费”,那些过剩的商品就会继续出售,维持比较高的利润率,资本家继续生产,而且“信用消费”带动了银行、资产抵押公司、保险业等的发展,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使资本总量迅速膨胀,形成泡沫经济。当购房者最终不能履行“按揭”合同时,银行收不回贷款,并在整个经济系统引起连锁反应,于是引发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是原先实体经济危机的“推迟”,因而也积累了更大的“能量”,危机爆发的烈度和持久度自然就大于实体经济危机。

引爆金融危机的国家――美国的数据表明,虚拟经济危机的基础和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消费不足引起的。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美国的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达到了历史新高。《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他发现,两次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即1928年和2007年,美国前10%人群的国民收入比重都达到了峰值。③另据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报道,拉塞尔・塞奇基金会跟踪研究了1984年以来美国各群体财产收入变化情况。研究显示,美国最富裕群体的前5%在过去30年里财产翻了一倍,前10%人口的财产增加了一半以上,而前25%人口的财产也都高于30年前,与此同时,美国人整体的平均财产却低于30年前。最贫穷的25%的人口的财产比30年前减少了一半还多。这说明,实行新自由主义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在急剧拉大,如下图所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治的“顽疾”

20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周期性经济危机,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确实能够缓解资本主义病症,但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则“反危机”不会有实质性效果。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赤字政策,用大量增加财政支出的手段如财政投资、政府购买、增加军费等,弥补市场投资的不足和消费的不足,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在经济危机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推高物价和通货膨胀。这些措施如果运用得当,在短期有一定效果,对刺激经济增长甚至延缓危机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长期看,非但不起作用,还会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使资本主义矛盾复杂化,导致更加难治的顽症。

历史已经证明,国家干预非但没有根治经济危机,反而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停滞膨胀”,诱发了新型的经济危机。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三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扭曲,从根本上说,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伴随反危机的失败,凯恩斯主义退潮,自由主义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称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纷纷放松管制,但美国却通过“美元霸权”控制世界经济,开始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通过向不发达国家灌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诱使其按“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它主导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并推动私有化运动,控制他国经济、攫取他国利润、转移生产过剩危机。

新自由主义泛滥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等理论,试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变形”,它将成为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

自由主义经济的泛滥引爆了20世纪90年代的五次国际局部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当时都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发生,给他国造成灾难性后果,而美国等国家却从中获益。不过这几次危机最后积累成了2007年始于美国、迅速扩散全球的堪比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又演变为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比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持续时间更长、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这是一次标志性的“虚拟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结论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是经济危机这个“魔咒”一直伴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从西方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缄口不言、束手无策的窘态看,从经济危机爆发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再次走俏资本主义国家的事实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但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然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指南,是透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利器,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宝。事实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顽疾之所以不治,从理论上分析,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这个制度还在,危机就会在。尽管对宏观经济的正确干预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些局部调整能够减缓危机的发生,改变危机的表象症候,但无法根治这个顽疾。实践上分析,资本家解决危机的办法本身与危机构成一个死循环,危机爆发当然就不可避免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实行宏观调控,但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地发生;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演变为虚拟经济危机。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经济危机是无法避免的。④同时,社会主义中国有60多年的成功实践,事实说明,我国的改革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要防止滑入资本主义的“泥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

[美]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277页。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263页。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 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