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自2007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当前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这里我们首先简单回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然后分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通过这些分析说明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中矛盾的积累与当前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

资本主义范文第2篇

资本主义正在进行又一次变异。

20年前制度上的现象——显眼的国内商业精英、对企业的稳定管理控制以及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关系——很大程度上正消失在经济历史的长河中。在另一方面,我们见证了全球对地方、投机者对管理者、乃至金融家对制造商的胜利。我们正见证着20世纪中叶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转变。

金融业“松绑”

金融资产爆炸式增长、交易活跃、“衍生品”问世、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资本全球化,金融业“松绑”让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体现在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所持有的资产性质方面

最主要的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饱受遏制的金融行业再次摆脱了束缚。许多新的进展源于美国。但它们正越来越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有新的经济活动和新财富,还有新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首先,金融资产出现了爆炸式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全球金融资产占全球年度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109%飙升至316%。2005年,全球核心资产存量已达140万亿美元。

金融资产的大幅增长在欧元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地区金融资产占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1995年的180%升至2005年的303%。同期内,英国也从278%升至359%,美国则从303%升至405%。

其次,金融资产的交易驱动型特征远为明显。1980年,银行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的42%。到2005年前,这一比例已降至27%。在银行体系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中介作用。而凭借其向客户的长期贷款和与客户的持久关系,银行业已从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变。

第三,大量复杂的新型金融产品从传统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外汇中衍生出来。“衍生品”由此诞生,其中以期权、期货和互换最为知名。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利率互换、汇率互换和利率期权交易的发行在面价值达到286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6倍),远高于1990年的3.45万亿美元。这些衍生品改变了管理风险的机会。

第四,出现了新的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据估计,对冲基金的数量已从1990年的610家,激增至2007年第一季度的9575家,其管理下的资产价值约为1.6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扮演着典型的投机和套利角色,这与共同基金等“只做长仓”的传统基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传统基金一般投资于股票和债券。2006年,私人股本筹资总额达到创纪录水平:私人股本情报的数据显示,684家私人股本基金的筹资总额高达4320亿美元。

第五,新资本主义越来越具全球性。高收入国家居民拥有(或欠下)的国际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额占累计GDP的比例,从1970年的50%,跃升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0%,并在2004年达到330%。

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既体现在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所持有的资产性质方面。大型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也日益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2005年,北美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40%(低于2000年的68%),占全球筹资总额的52%(低于2000年的69%)。同时,2000年至2005年,欧洲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17%升至43%,该地区占全球筹资总额的比例从17%升至38%。同期,亚太地区占全球私人股本投资的比例从6%升至11%。

金融业地位上升的解读

自由化(监管的取消或放松)和技术进步(电脑和通讯革命),让金融业地位上升

如何解释金融行业金融中介作用的增强和该行业活动的上升?答案与经济活动全球化大致相同:自由化和技术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前,全球各国的金融行业都一直受到严格管制。在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区别开来。几乎所有国家都对居民持有外汇以及外国资产实行严格控制。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是相当平常的事情。其中最为着名的是美国的利率上限规定(Regulation Q)。该规定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这个规定还推动了战后第一个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

然而,在过去的25年,几乎所有这些监管规定都被取消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外汇管制从高收入国家消失,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大部分(甚至完全)放开。1999年欧元的诞生加速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元区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如今,全球许多国家的金融行业开放程度已达到了100年前——就在一战前——的水平。

电脑和通信革命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它创造出了一系列复杂交易,特别是衍生品交易,使我们能够为其定价。这也成就了巨量金融资产的24小时不间断交易。基于电脑的新风险管理模型在整个金融行业得到了运用。如今的金融行业,是电脑革命一个极其活跃的产物。

另外两个长期进展有助于解释所发生的一切。首先是金融经济学的革命,特别是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和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设计出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成为如今庞大期权市场的技术基础。其次是各国央行在为全球经济、同时也是为全球金融体系创建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方面取得的成功。法定货币(Fiat money,指政府创造的货币)如今已良好运转逾四分之一世纪,提供复杂金融体系一向依赖的货币体系稳定性。

短期理由

资本主义范文第3篇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达上千年之久。诸如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壤盐化等问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是,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的是:更多的人口占据了更多的土地;我们所掌握的技术较以前而言,其破坏性更大,破坏速度更快;同时,我们拥有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经济制度。目前的环境问题既不是人类的无知愚昧或天生贪婪造成的,也不是因为个别公司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道德和良知;相反,我们必须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运行方式中寻找答案。对于那些关心地球命运的仁人志士而言,现在面对现实的时刻已经来临:不仅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恐怖现实,而且还面临社会制度变革的迫切需要。只有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找到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方法,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地球和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生态危机

生态科学中最新最重要的概念――“地球环境安全界限”认为,地球系统中的九大关键界限或阈值对于维持过去两千多年相对温和的气候与环境条件至关重要:(1)气候变化;(2)海洋酸化;(3)同温层臭氧消耗;(4)生物地球化学流动(氮循环与磷循环);(5)全球淡水利用;(6)土地使用变化;(7)生物多样性受损;(8)大气层悬浮微粒与(9)化学污染。其中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干扰的氮循环三大系统的合理性界限可能早已经被打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目前全球环境的迅速恶化。

1.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等)增加所导致的全球变暖正在造成全球气候的不稳定,这对世界上多数物种以及人类本身都会产生极其可怕的影响。北冰洋的冰雪在夏季融化。白色的冰雪被黑色的海洋所取代,这就降低了对阳光的反射,因此又增加了全球变暖。卫星显示,200年北极夏末海冰比20世纪70年代开始准确测量时相比减少了40%。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原终将消融,这就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即使海平面上升1-2米,也会给生活在地势低洼国家中的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例如,孟加拉国、越南和许多其他岛国。古气候记录显示,海平面每百年上升几米并非罕见,因此,就目前全球变暖趋势来看,不得不承认海平面上升是有可能的。目前,4亿多人口生活在海拔高度5米之内的区域,10多亿人口生活在海拔高度25米之内的区域。

地球上的冰川在迅速消融,如果温室气体还一如既往地持续排放的话,在本世纪内大部分冰川(或者说全部冰川)都将消失。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增温,世界范围内90%的冰川已经在明显地消融。喜马拉雅山冰川在旱季为许多亚洲国家中的数十亿人口提供水源。它们的消融会引发洪水与严重的水荒。安第斯山冰川的融化引发了该地区的洪水灾害。然而,随着冰川消亡――在今天的玻利维亚和秘鲁都已经显而易见――所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从长期来看,就是水资源短缺。如果情形照此发展,在几十年内地表大约有70%的土地将会面临毁灭性旱灾;而且这种毁灭性旱灾在印度北部、非洲东北部和澳大利亚都已经显而易见。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提高某些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稳定的气候会伤害这些农作物,因为气候不稳定会导致旱涝灾害出现。在东南亚某些地区已经发现稻米产量降低,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夜间温度较高,导致植物夜间呼吸作用增强。这就意味着植物会更多地消耗掉在白天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物质。

2.工业污染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后果以及其“邪恶孪生子”海洋酸化(也是由碳排放造成的)给全球物种,包括人类,带来迄今为止最大的威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其他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包括由工业污染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某些工业污染物(比如金属汞)顺着烟道排放到空气中,然后会下落并污染土壤和水,而另外一些则会通过贮存设施渗透到地表水中。许多海鱼和淡水鱼都受到了水银以及其他大量工业有机化学品的污染。海洋漂浮着许多大型垃圾“岛”,这些垃圾“岛”的面积每隔10年都会翻一番,而且据信现在有大致两个德克萨斯州的面积。

在美国,数百万人口的饮用水受到了诸如阿特拉津这一类杀虫剂的污染,同时也受到了硝酸盐和其他工业化农业污染物的污染。作为陆上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地区的热带森林,正在被快速地毁灭。在东南亚,土地正在变成油棕的种植园――这种植物油可出口用作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在南美,雨林通常先是被转变为粗放经营的牧场,而后则用来种植诸如大豆之类的出口农作物。据估计,这种滥砍滥伐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和缺乏有机质而造成的土壤退化严重地威胁着全球大面积的农业用地的产出率。

人类正遭受着各种各样化学品的污染。最近,有20名医生和护士接受血液和尿液中有关62种化学品――其中大多化学品属有机化学品,例如阻燃剂和增塑剂等――的检查,结果发现,每位测试者体内至少含有24种单独的化学品,其中两名测试者被检测出高达39种化学品。每位测试者体内都含有双酚A(双酚A,用来生产防碎塑料,工业上又叫聚碳酸酯。应用于饮水机水桶、婴儿奶瓶、多数金属食品包装内衬――包括这些包装中的食品赠品,厨房用具等)、邻苯二甲酸盐(常见于许多消费品之中,例如:发胶、化妆品、塑料制品、木质抛光剂)、多溴联苯醚(用作电脑、家具、床垫和医疗器械中的阻燃剂)以及全氟碳化物(用于不粘锅、地毯防护涂层和纸张涂层,等等)。

尽管医生和护士通常比普通大众接触更多数量的化学品,可是我们也都接触这样或那样并不属于我们身体的化学品,而且这都很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副作用。在美国,有8.4万种商用化学品,我们甚至无法知道其中20%的化学品(近2万种)的成分及其潜在危害――这些化学品的成分被置于“商业机密”范畴之下,并得到合法隐匿。

3.物种减少

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过快,使物种没有时间迁徙或者适应,因而导致依赖于这些物种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同时也导致了更多物种的死亡。同时,由于全球变暖,海洋增加对碳性物质的吸收而引起的海洋酸化正在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最新的迹象表明:海洋酸化反过来也会降低海洋对碳性物质的吸收功效。这

就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速度有可能加快,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正在加速消失。栖息地的破坏不仅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而且与人类的直接影响有关。最近的调查估计,超过1.7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根据调查,超过1/5的已知哺乳动物,超过1/4的爬行动物,以及70%的植物都面临危险。这项调查与2008年的调查数字相比,面临灭绝的物种新增了2800种。该项数据调查者克雷格・希尔顿・泰勒(Craig Hilton Taylor)评论道:“这些结果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表示,还有很多待调查的物种也可能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中。由于物种消失,依赖于大量物种才能够发挥功效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始退化。退化后拥有少量物种的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众多恶果之一就是传染病更加容易传播。

世界著名气候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主任詹姆士・汉森(JamesHansen)认为:“地球行星,天地万物,这个文明诞生之世界,这个拥有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气候类型和稳定的海岸线的地球,正处于迫近的危险之中……我们令人吃惊的结论是:如果继续开采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不仅威胁着无数的地球生物,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并且时间表比我们料想的还短。”再者,这一问题并不只是限于化石燃料,而是延伸到整个的人类一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无可争议的是,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遭到人类活动的持续而严重的破坏。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受生物圈的限制,地球不可能以所谓的西方“中产阶级”生活标准养活近70亿人口。以现今美国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地球只能养活14亿人。目前,大约一半的地球人口(30多亿)生活极度贫困,靠着每天不到2.5美元的生活费过活。如果事态照此继续发展的话,这些穷人注定成为牺牲品。

二、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资本主义是统治着几乎整个世界的一种经济制度。随着世界经济的扩张,人类对地球新陈代谢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而且破坏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就是追求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即便富裕国家也是如此。所以,世界经济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只追求利润增长的经济制度便不可避免地超越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1.资本主义是一种必须持续扩张的制度

资本主义的自身膨胀是没有极限的。无增长的资本主义是一种矛盾修饰法:资本主义发展的脚步停滞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陷入了危机。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及其生存条件在于通过资本增益过程(储蓄与投资)来完成利润与财富的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并不是作为一个人类必须与其他物种并存的天然疆域而存在,而是一个在经济不断膨胀的过程中有待开发的领域。

从资本的内部逻辑看来,竞争推动了企业发展。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一样,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发展,要么灭亡。如果企业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发展,那么靠生产来提高利润也是无济于事的。像沃尔玛这样的大企业,参透了供货商害怕失去客户的心理,于是强迫供货商降低价格。但是,这种做法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追求更大利润的贪婪欲望。于是,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厮杀来提高其市场份额与销售总额。

资本主义制度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金融投机的结果。甚至在基础经济缓慢增长的态势下,债务增长对金融投机也起到了杠杆作用。可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泡沫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最终的崩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体经济”在无限膨胀,无视人类的需求、消费及环境承载量。

资本主义经济的零增长仅仅在理论上可以站住脚。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资本家就会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竭尽全力地使利润最大化。如果资本家将企业赚取的全部利润都用于个人消费或作为工资与奖金发给工人,而后被消费掉,那么,资本家与工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就买走了所产出的商品与服务,于是经济就处于稳定状态,即非增长水平(即马克思所谓的“简单再生产”)。然而,这种所谓的“资本主义非增长的理想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只有将经济与资本本身的社会关系进行分离,处于静止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经济才会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2.海外扩张投资的目的就是寻求原材料来源、廉价劳动力和开发新市场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国内市场开始饱和,或接近饱和,于是,它们开始寻求新的海外市场来销售产品。而且,这些公司及其所属政府(政府代表了这些企业的利益)掌握并控制着关键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和各种矿物质。

我们遇上了“陆上霸王”,因为个人资本和政府财政资金控制着世界上的大部分土地面积,用以为国内市场的食物生产和生物燃料生产提供原料。据估计,世界上约3000万公顷的土地(大致相当于欧洲可耕土地面积的2/3)近来被富裕国家和跨国公司所霸占或即将被霸占。

全球土地被霸占(即使是通过所谓的“合法”手段)可视为帝国主义历史的一部分。欧洲数百年来的扩张与掠夺有详细的史料记录。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都遵循着同样的历史轨迹。很明显,这与美国的企图息息相关――控制世界上的石油与天然气等主要自然资源。

目前多国公司(亦称跨国公司)走遍世界各地去寻找自然资源与机遇,开发贫穷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加强而不是削弱了帝国主义组织。其结果就导致了对于全球自然界更为贪婪的开发,加速了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这样的公司只关心它们自己的利益,而对其他事情则一概不顾。

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面临自然资源有限的现实

自然资源的最终枯竭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商家与经理人在经营企业时一般只看重短期利益,大多只考虑未来的3年至5年,连考虑未来10年的都很少。由于企业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如商业周期的阶段性、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资金再投入等等),商家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即使他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但这也仅仅是加速了他们对已有自然资源的尽可能快的开发而已。

不可再生矿藏还能被人类用多久?这取决于矿藏的数量和开发的速度。某些自然资源可能还能用上几百年时间(如果开发资源的增长速度保持不变的话)。可是有些资源则不然,如石油与部分矿物质。如果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来计算,已探明的石油储备还可用50年。许多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在它们的报告中都规划了石油最高储备用完的前景。可目前的问题并不是石油有可能很快被用完,而是多快被用完的问题。再比如,磷是制造化肥的重要元素,如果按照目前的技术和速度去开发的话,已经探明的磷矿储备将在本世纪内枯竭。

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富裕国家用经济作为杠杆,通过市场来分配商品,所以根本没有合理的方法将

它们按其优劣性进行排序,在不久的将来,对石油的开发将开始降低,石油价格将会上涨,这就对那些一直鼓吹世界资本主义的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这些鼓吹者正是那些世界核心国家中的“中产阶级”。

许多海洋鱼类正在消失,几乎到了灭绝的地步,这就足以证明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枯竭。捕鱼人只考虑到眼前的短期利益,某些人捕鱼的规模甚至达到了工厂规模。他们先捕鱼,然后进行加工,最后将鱼冷冻,其目的只是要将利益最大化。所以,最终鱼类灭绝了。没有人保护大家的共同利益。如果一种制度只满足了个人利益与个人收益,那么政府也就无济于事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众悲剧,也可以被称作个人剥削集体的悲剧。

三、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

资本主义要求增长的必然规律、刺激人们的消费、海外扩张、滥用自然资源而不为子孙后代考虑、超越地球的承载能力等特征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直接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背后还隐含着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公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障碍。

1.资本主义是集经济、政治、司法和社会于一身来进行财富积累的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服务于经济;同时,人需要消费以确保经济运行。个人贪欲(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体制的驱动力,而人类的需求则是作为副产品而得以满足。资本主义制度下培养起来的个性特点通常被视为与生俱来的“人性”,这就抹杀了我们共同的人性和共同的需要。人类并非天生自私自利,而是迫于压力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而变得自私起来。

资本主义制度因其主动地、无止境地开发个人利益(或称其为“占有式个人主义”)而在众多的社会制度中鹤立鸡群。然而,事实是:自从所谓的身体结构上而言的“现代人类”出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体制长期繁荣,同时还倡导“现代人类”的应有美德,比如,与他人分享、承担责任等等。毋庸置疑的是:类似情况会再度出现。

今天,大多数观察者都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即在商业利益、政治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有一种“文化模式”在政治领导者的头脑中悄然形成:凡是对资本主义企业有利的事物也一定会对国家有利。政治领导者们逐渐把自己视为“政治企业家”或企业家的搭档,就连法律体制也为资本家与企业的利益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既然商业集团可以对经济、国家和媒体行使权力,那么要想实现商业集团所反对的根本性变革便极其困难。如此一来,要制定合理的、生态友好的能源政策、医疗制度、农业制度、食品制度、工业政策、贸易政策与教育制度等便变得几近不可能了。

2.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然运行产生了财富和幸福的重大差距

资本主义的成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世界大量人口所饱受的贫穷与苦难绝非偶然,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意间造成的副产品,也不是稍作修补就能消除的现象。巨大的财富积累是资本主义在国内与国外运作方式的直接后果,与此同时也对世界上的大量人口造成了灾难,比如遍地饥荒、营养不良、健康问题、缺水、不卫生,等等。少数富裕的人把贫富悬殊看作是当然的事情。例如,高盛银行顾问布莱恩・格里菲斯(Brian Grimths)曾说过:“我们必须忍受不平等,因为忍受不平等是为所有人实现更大繁荣与机遇的方式。”即使许多人已经永远地陷入了贫困的泥潭,但是,在他们看来,凡是对富人有利的事物恰好也对整个社会有利。

2007年,在美国排名前1%的最富有的人控制着整个国家财富的33.8%,而占全国人口50%的社会底层仅拥有全国财富的2.5%。2007年,美国前400名最富有的人的净资产加起来总共1.5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社会底层1.5亿人加起来的总资产(该群体的净资产总和为1.6万亿美元)。就全球范围而言,目前,全球793名亿万富翁的财富总和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约整个世界人口总收入的5%(2008年世界人口总收入为60.3万亿)。世界范围内仅有900万人被指定为“高净资产人群”。目前,它们的财富加起来总共35万亿,相当于世界人口总收入的50%还要多。随着财富更为集中,有钱人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不惜以损害经济地位低下人群的利益为代价,尽其所能地去积累更多的财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力,例如工厂、机械、原材料和土地,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3.周期性经济衰退对穷人造成永久伤害

资本主义经济衰退有其周期性,而经济萧条则不太频繁。大多数人需要工作来挣钱购买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许多人工作不稳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济增长时,他们就有工作;经济发展迟缓时或者出于某种原因不再需要他们的劳动时,他们就失业了。马克思曾经把这个群体称作“劳动后备军”。在经济要么猛增要么急剧下降且优先考虑利润的经济体制下,拥有这样一批“劳动后备军”不仅方便,而且对于该制度的顺利运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资本家可以控制工资成本。在不受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该经济体制导致了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创造出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巨大的贫困,这绝非巧合,因为财富与贫困体现了同一事物的两面。

穷人住不上好房子,也吃不饱肚子,因为他们没有“有效”需求(即钱)――尽管他们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足够的钱就没有权利享受任何商品,无论是奢侈品(诸如钻石手链或者豪宅),还是生活必需品(诸如健康的外部环境、可靠的食物供给与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能否享受到所有的商品,并不是欲望或需求决定的,而是金钱或存款决定的。因此,导致不平等并压低工人工资的社会制度使许多人(在某些社会中是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或者无法享受到我们所谓的体面的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在工会与政党强大的那段日子里,与美国相比,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例如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等。这样的社会福利制度正是人民斗争的结果。当时,人民要求政府提供生活基本需求,而这些需求正是市场所不能提供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从生态角度上讲,尽管严重的经济衰退会给许多人带来重大灾难,但这样的经济衰退是有益处的,因为低生产不会导致空气、水与土地的严重污染。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改革

有些人已经完全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这些人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够而且也应当进行改革。这些人认为,我们一定会变得富有,经济会持续增长,消费量会无限提高;同时,我们一定能挽救地球!还有一些真正善良的人,他们关心地球的“健康”,也关心与社会公正相关的问题。然而,有一种“限制”他们是无法躲避的,那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

制。评判资本主义和批判“市场失灵”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些人通常是以这样的“解决方法”而收尾――这些方法旨在牢牢地控制着所谓“人道”而非营利性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能挣脱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他们甚至都想不出有哪一种经济制度具有不同目标,具有不同的决策过程,更不要说去创立这种经济制度了。

1.技术

有些提议是关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这些提议只是普通无奇的见解,例如:加固旧房子,以便冬天时减少取暖燃料的使用。机器(包括家用电器和汽车)的功效在逐渐提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该领域还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但是功效的提高通常会导致成本降低、利用率提高(通常汽车的尺寸也会变大),如此一来就会导致能源使用在事实上的增长。误导之下就会迫使人们使用“绿色”农业燃料,而这对环境极其有害。这不仅以损害粮食为代价,使食物与汽车燃料形成直接竞争,而且实际上有时会降低整体的能源效率。

2.核能

关注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们认为,核能既是一种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也比使用煤炭更有优势。然而,尽管核技术已经有所提高,人类目前已经拥有了第三代核电站,第四代核能也有可能实现(尽管还未成事实),但是核能的危险却是巨大的――包括持续数万年之久的放射性废弃物,复杂系统的社会管理及其潜在的绝对风险程度。另外,建造核电站需要10年之久的时间,耗资巨大且经济上并不合算。种种原因表明,尽管核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要慎用,尤其是对后世子孙而言。如果继续使用核能的话,那么无异于一种“浮士德式交易”。

3.工程

为了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或者为了增加阳光反射回太空的反射率,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庞大的工程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固碳计划”和“提高阳光反射率计划”。比如,从发电厂“捕捉”二氧化碳,而后将其“注入”地球内部;或者用铁作为海洋的肥料以刺激海藻生长,从而增加碳吸收;再比如,在海洋上部署巨大的白色岛状物或制造巨型人造卫星来反射阳光,以及在同温层中撒布反射阳光的微粒。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计划会导致什么样的有害副作用。比如,海洋对碳的吸收量增大会加大其酸化程度,而把二氧化硫排入同温层来阻挡阳光可能会降低光合作用。

也有人建议使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方法进行固碳,比如,增加植树造林、采用生态土壤管理办法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土壤的有机质主要由碳组成)。这些方法大多都应尝试(在很多方面,有机物都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某些方法有助于降低大气层中的碳含量。因此,植树造林因为从大气中吸收碳而有时被认为构成负排放。但是,在经济扩张制度之下,技术含量较低的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情况有变,今天种下的树木日后就被砍伐了;作为土壤有机物而储存的碳日后也会转化为二氧化碳。

4.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

资本主义制度中颇受欢迎的限制碳排放的经济手段被称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这包括在温室气体排放许可水平之上加了一个总量控制,然后给各个工业机构颁发(要么缴费,要么拍卖)排放“许可证”,限制它们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凡是有较多排放许可量的企业,可以将自己过剩的排放许可量卖给其他需要额外排放的企业。诸如此类的计划总是包含了“补偿”,就像是欧洲中世纪天主教颁发的特赦令一样,允许企业继续污染,其前提是通过购买的方法而剥夺其他地方的排放权,比如,第三世界。

从理论上讲,

“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应该能够刺激技术革新以提高碳的使用效能。实际上,在诸如欧洲等实行“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计划的地区并没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结果是导致企业与个人获得了高额利润,并产生了次级碳市场。至今没有有效的“补偿”效果核查,也没有禁令阻止那些以后可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变化条件。

企业在互相竞争,目的是为了把自己标榜为“绿色”(环保)。只是因为古驰公司用纸量少,保护了热带雨林,人们便可以问心无愧地购买古驰服装并穿在身上。《新闻周刊》声称,诸如戴尔、惠普、强生、英特尔和IBM等商业巨头被评为2009年五大环保公司,只是因为这些企业不仅使用了“可再生”能源,而且还通报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执行了环境政策以及企业固有的品牌形象。无论你去哪里旅行,只要你购买了“碳补偿”,你就会“无罪”――你所购买的“碳补偿”与旅行期间个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相互抵消了。

五、从资本主义到非资本主义

事实上,所有改革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这些改革措施都允许经济沿着与目前相同的恶性循环轨道继续向前发展。我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只要收入与财富允许),耗尽自然资源,驾驶着“燃油车”越行越远,享用着那些所谓的“环保”企业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等等。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支持所谓的新“环保”技术(例如,用农作物制造燃料,事实上也并非环保!),“善于”将垃圾分类,以某种形式混合与再利用。我们的生活几乎与以往无异――依然生活在利润永远增长的经济体制中。

历史和现实均表明,现有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逻辑体系无法解决生态危机,对其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也无济于事。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追求永无休止的资本积累,导致必须扩大生产来追加利润;(2)资本主义的农业体系与食品体系污染了环境,不注重食品的量与质;

(3)资本主义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4)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继续制造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分化以及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而且加深了这种分化;(5)资本主义制度寻找技术“障眼法”来遮掩其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

1.生态革命

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一种生态经济――我们认为也必须是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并非像十月革命一样可以在一朝一夕完成。相反,这种过渡要为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契约”和新的生产制度而奋斗。这种过渡首先要反对资本逻辑、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罅隙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新陈代谢。这种全新的社会新陈代谢思想源自平等主义、共同体以及与地球的可持续关系。创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源自以资本为主导的制度内部,而不是成为其组成部分,正如资产阶级本身就源自封建社会的“毛孔”一样。最终,创新力量在增大,奠定了足以掀起一场新的革命运动的基础,也奠定了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会模式的基础。

全世界范围内,在资本主义社会罅隙中的斗争现在正在打响。这些斗争数量太多、太复杂以致无法在此全面展开。今天,玻利维亚原住民由于不断的革命斗争而具备了新基础,同样他们也加强了对地球的责任道德意识。农民之路是一个全球的农民组织,目前正在推广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巴西的无地

农民运动(简称MST)也是这样,古巴和委内瑞拉的情形同样如此。最近,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强调:作为一个主要石油输出国,委内瑞拉要消除“石油食利”模式。气候正义运动要求从平等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解决气候危机的办法。本质上属于反资本主义的激进做法正在各处涌现,生态村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其他道德和形式为基础的组织。巴西东南部的库里提巴市等地在倡导新的城市环境。委内瑞拉也在倡导永久性农业革新、社区支持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联合体等。世界社会论坛也对这些做法表达了由衷的称赞。正如美国首席环境学家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斯(James Gustave Speth)曾经提到:“全世界的社会变革运动(自称为无法阻挡的反资本主义运动)史无前例地高涨,且愈演愈烈。”

如果我们所知的地球和人类自身想要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反对资本主义并最终设法取代这种制度的狂潮就会日趋猛烈,理由就是我们别无选择。因此,生态与社会主义就有必要结伴同行。事态日趋明显:土地、食物、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配给应当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前提,而不是基于市场动力。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意味着要通过各级民主进程作出经济决定。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包括:(1)我们如何为每一个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比如水、衣食、住房、医疗和文化教育?(2)到底应该消费多少经济产品?怎样投资?(3)怎样来引导投资?在此过程中,人们一定要找出更好的办法来开展这些与自然积极互动的活动,以此来改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新的民主形式,同时还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责任以及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当然,完成这一切需要有地方、地区、国际和国际的各级社会规划――只有“民治、民有”而不是表面上的“民享”,这一切才会成功。

2.生态经济

一种民主的、平等的、而且能够对消费加以限制的经济制度,毫无疑问意味着人民将生活在远远低于富裕国家“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来也没有在这些社会中得到普及)的那种消费水平之下。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家用器械和超大奢华住宅方面显得“比较贫穷”,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更加富有,在与他人和自然交往方面更加富有,因为人们可以工作更短的时间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富裕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的工作不具有生产性质,因此可以被取消,这表明工作时间在一个组织更加合理的经济中可以大幅度地缩短。有时在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发现的口号――“简单生活以便他人生活简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个口号在社会(而不是私人)控制之下的社会中却具有真实的意义――尝试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也许委内瑞拉社区委员会――当地的人们决定他们社区中的社会投资的优先顺序以及实现这些社会投资的资源――是在地方层面计划人类需求的一种典范。这种方式可以满足诸如学校、诊所、道路、电力以及供水等重要需求。在一个真正转型的社会中,社区委员会能够与地区和多地区的努力相互作用。而且关于社会剩余产品的使用――在解决了人们的主要需求之后――必须建立在他们的决定基础之上。

这种新型的可持续性制度――无数斗争的必然结果(从人类潜能的生存和实现的角度而言都是必然的)――的真正目的必须是要满足所有人的物质和非物质需求,同时保护全球环境以及地方和地区的生态系统。环境并不是像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外在”于人类经济,它构成了所有生物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要医治经济与环境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就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加工方式、食物生产方式、运输方式等等。这样一个社会必须是可持续性的,而且可持续性要求真正的平等,这种平等根植于生产和消费的平等主义模式。

具体而言,人们需要居住在工作场所附近,生活在符合生态设计原理的既节能又舒适的房子中,所居住的社区应该有诸如公园和社区中心等充足的场所以供公共参与,以便大家聚会和娱乐。更好的城市内和城市间的公共交通要求降低对汽车和卡车的使用。轨道交通比卡车在运输货物方面更加节能,并且较少引起伤亡事故,同时排放较低数量的温室气体。一辆火车可以运载280-500辆卡车所运送的货物。据估计,一条轨道线运载的乘客可以与无数高速公路相当。工业生产应该遵循“从摇篮到摇篮”的生态设计原则,其中的产品和建筑需要设计成较低的能源输入,要尽最大程度地依靠自然光和自然加热或冷却,要易于建设和重新利用,而且要保证生产过程只产生少量甚至不产生任何废物。

以生态原则为基础、并依靠家庭农场主自己或者同时使用牲畜耕种、从而与生产他们粮食的土地重新统一的农业,已经被证明不仅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样多产、甚至更多产,而且对地方生态较少具有负面影响。实际上,由点缀着原生植被的小型农场组成的马赛克拼图有利于濒危物种保护。人们需要小城市,并居住在粮食生产区域的附近;工业应该分散化,而且拥有较小规模。

结束语

20世纪的革命主要兴起于贫穷的不发达国家,而且被国外快速封锁并持续威胁。这种革命后社会通常因为严重的而消亡,因为只有少数掌握国家的人统治着这个社会的其他人。许多同样的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等级关系被复制,工人仍然被无产阶级化,而生产只为生产自身而扩张。

苏联式社会的经验表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非资本主义将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概念,完全不同于那些先前失败的尝试。今天我们必须为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其中,被控制,而将生产和政治的权利真正赋予人民。正如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我们的时代在不停地变化一样,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同样如此。

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在他评论有关从资本主义向提倡“生活得好”而不是“生活得更好”的制度转变的讲话中抓到了事物的本质。正如他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所述:“生活得更好就是去剥削人类,就是抢劫自然资源,就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承诺中,没有团结和互助,没有互惠。因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正在尝试思考其他生活方式、而且是生活得好而不是更好的原因。生活得更好总是以某些他人为代价。生活得更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资本主义范文第4篇

所有制形式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有序地运行,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方面,私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对立的,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是严重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不可能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自然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来源:文章屋网 )

资本主义范文第5篇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在纺织工业名城、宪章运动的中心曼彻斯特生活了21个月。在这里,他比马克思更早地接触和研究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问题。通过研究英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斗争,考察并参加当时世界上组织得最好的工人阶级政治斗争--宪章运动,钻研各种社会主义著作和经济学著作,恩格斯独立地发现了经济事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并遵循这一观点,深入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以及工人阶级的历史和现状,在深入研究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材料和文件的基础上,从1844年9月到1845年3月,用了7个月时间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共产主义名著的写作。

1.通过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奠定科学社会主义坚实阶级基础

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特别是为了给社会主义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批判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切空想和臆造,“研究无产阶级的境况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当时的英国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状况也具有完备的典型的形式,分析和研究它,对德国工人阶级以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斗争具有普遍的意义。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阐明了工人阶级起源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他指出:“我主要是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而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证明无产阶级的这一斗争是完全合法的,是要用英国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来戳穿他们的花言巧语。我写的这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2.通过考察产业革命的历史,揭示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产物。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恩格斯指出,机器工业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英国工业的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产业革命对英国的意义,就象政治革命对于法国,哲学革命对于德国一样。而且1760年的英国和1844年的英国之间的差别,至少像ancienregime(旧制度)下的法国和七月革命的法国之间的差别一样大。”在这里已经蕴含了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及其一切社会关系变化基础的唯物史观重要原理。

作为产业革命最重要产物的英国工人阶级命运如何,已成为当时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因为英国工人阶级日益认识到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而自己却日益沦为穷苦不堪的赤贫者,他们日益迫切要求取得社会财富中的一份,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经济利益推动着英国工人阶级考虑自己的命运,关心自己的未来。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极大愤怒,“这种愤怒经过不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几乎是可以算出来的)就会爆发为革命,和这个革命比起来,法国第一次革命和1794年简直就是儿戏”。在这里,恩格斯发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使命,第一个说明了工人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必定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3.通过实地考察工人的生活状况,论证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合乎规律的

恩格斯运用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戳穿了种种美化资本主义剥削的伪善,指出尽管现代工人在表面上有某些自由,但却仍然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雇佣奴隶。因此,为了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必须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剥削工人一一作斗争”,否则,就不可能改变现状。

“工人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在工业发展开始后不久就已经表现出来,并经过了各种不同的阶段。”恩格斯通过考察工人阶级在不同阶段上斗争形式的演变,认识到在斗争中,工人的觉悟会越来越高。“资产阶级脚下的基地就这样逐渐地动摇起来,总有一天,资产阶级的整个国家的和社会的建筑物将连同它的基础一同倾覆。”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阶级斗争的规律。

4.通过科学认识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本质,阐明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

依据对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本质的认识,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工人阶级要想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必须“是有自己的利益和原则、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独立的阶级,是和一切有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同时也是国家力量所系并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阶级”[1,p529]。为此,恩格斯坚信未来属于工人阶级,并且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抽象性和脱离实际的本质,提出要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1.《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的写作背景

F.A.哈耶克(1899-1992)是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在理论心理学、政治哲学、法律人类学、科学哲学、思想史等领域,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因此曾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分裂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鼓吹者有感于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处于攻势而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守势的不利现实,为了抵消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建立了以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为主要成员的学术研究组织一朝圣山学社。

1951年,哈耶克在法国召开了以“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为主题的朝圣山学社会员学术研讨会,探讨历史学家是如何记录工业革命历史的问题。1954年,哈耶克将提交会议的关于工业革命历史研究的论文编辑成论文集,以《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为书名出版发行。

2.《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的写作目的

纵观《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人们不难发现哈耶克从极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提出校正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扭曲认识问题,其目的主要是要扭转历史记述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利看法,向人们说明资产阶级并没有历史学家在历史书中说的那样坏,他们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臣,是劳动群众生活状况改善的救星。

哈耶克之所以要从历史的角度改变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资产阶级的认识,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学家对工业革命苦难的强调和描述以及关于工业革命历史充满偏见的叙述,对于人们选择现实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宣判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资本论》写作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第一手实证资料。因此,通过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的历史,就会否定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罪恶的控诉,从而动摇甚至铲除了马克思主义赖以创立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根据,进而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在《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的导论中,他强调“政治舆论一向、并将永远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紧密相关。……然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却并非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而取决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关于历史的记录和解释”[3,p1]。为此,他要通过《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这部论文集集中探讨历史学家为了曲解工业革命历史如何刻意地描述工业革命的苦难、劳动者的繁重劳动和悲惨生活、残酷的工厂主和罪恶的工厂制度的,以便还工业革命历史记录的本来面目,进而从正确的历史记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改变人们以往的政治观念与信仰,走出极权社会主义的“黑洞”,摆脱“通向奴役的道路”。

三、关于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两个对立视角的思考

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

早在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的初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就开始对其罪恶和弊端进行直观的、感性的揭露和批判,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原因和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到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进一步目睹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的破产,看到了“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因此这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条件克服以前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往往停留在某些现象上的抨击而缺乏深入分析的不足,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可以在他们著作中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各有侧重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材料,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罪恶。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批判是建立在理性和人性论的基础上,他们或者主张采取局部改良的方法(如圣西门、傅里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或者主张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如欧文主张进行共产主义新村的实验),而坚决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因此,他们的批判虽然尖锐而深刻,却不能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真正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有益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问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力量。这样,他们使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最终找到了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自身解放的正确途径。

2.人类社会发展总是与一定代价的付出相伴随的

人类社会始终处在发展之中,处在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因而它总是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又由于人的认识局限性、阶级的狭隘私利、党派斗争的需要和利益集团的操纵而得到放大与强化。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劳动者也毫无疑问地享受到些许社会进步带来的普照阳光。但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是以无偿地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唯一动机。因此,从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之日起,不仅承继了以往社会和阶级的某些弊病,而且还孕育了许多“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上的新的罪恶和灾难,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承认的客观事实。而承受这些社会弊病和灾难的广大劳动者,从自身利益考量,不断产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的情绪,不断产生改变现实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产生了消除贫富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和运动。社会主义制度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通行的原则和制度根本对立的,反映着人类思想中追求普遍利益而不是狭隘的局部利益的努力。尽管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但更重要的是,它又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革除资本主义固有弊端的新型的社会制度。只有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在社会制度层面上根除以往一切社会弊病存在与滋生的土壤,尤其是能够根除那些由剥削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弊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最大限度地使人类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惠及到最广大劳动群众身上。

3.应从多维视角评价工业革命的历史如果仅仅局限于从社会制度层面评价工业革命的历史,就会将工业革命所带来一切,特别是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简单地归罪于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工业革命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和为了增进资产阶级利益而兴起的,巩固与强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工业革命的种种不良后果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以后,不仅没有受到社会制度的抑制,反而进一步放大了其负面效应。但是,人们不能不看到,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经济方式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环节,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阶段,是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劳动为主向机器大工业为主转变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进而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对于人类还进行了从生理到心理、从肉体到精神、从体力到脑力的重新塑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创造出了不同于以往过去时代的全新人类文明,形成了新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历史叠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重变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本身的发展进程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因此,只有从多维视角评析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后果,才能客观地认识它的实质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