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贸易论文

食品贸易论文

食品贸易论文

食品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的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食品 对外贸易 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 AA级和 A级标准 ,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 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 AA 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 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 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3.健全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我们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积极制定有关防止化学品污染、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农药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等环保部门规章。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提高我国环境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及时全面公布相关法规,使环境管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上。 4.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食品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食品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贸易 人口 资源 环境 老龄化

一、前言

食品贸易既是保证食品安全,各国利用各自优势获得利益的经济活动,又是和人类健康安全、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相联系的社会问题。而中美两国之间的食品贸易对两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中美食品贸易,对于中国和美国两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来往,保证食品的安全等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食品贸易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扩大,但在扩大的同时,两国之间的食品贸易矛盾也进一步扩张。各国都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来限制进出口的食品贸易,这对两国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各自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从人口、资源和环境视角下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食品贸易问题。

二、人口对于中美食品贸易的影响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中国人口的一个特征,而美国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尤其是每年都接收很多的中国人,呈递增趋势。人口多给中国和美国各自国家的人民的生产、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压力。中国两个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各国的食品安全,推动食品贸易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增长的人口角度来看,必须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

老龄化问题是中美两国人口问题的一个共同特征。而中国的老龄化来的更早。因此,为老龄人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将成为中美食品贸易发展的大好机会。另外,通过加强中美食品贸易交流,建立政府间或民间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对于食品贸易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资源对于中美食品贸易的影响

自然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的人均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少,而在美国由于气候的变化,各种污染及人为破坏现象使其生态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生物资源。所以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的自然资源,对于两个食品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另外,中国的水产品比较丰富,可以利用这些丰富资源来发展两个的食品贸易,从生物资源的有限性来看,中美食品贸易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环境对于中美食品贸易的影响

现如今,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对于中美食品贸易来说,环境污染也对其影响巨大。对于环境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们为了提高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另外,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人为污染更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危害。

为此,为了发展食品贸易,中美两国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强化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控制,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

五、促进两国食品贸易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促进两国食品贸易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为:深化互补食品贸易结构,利用利益关系来有效解决摩擦,食品企业要尽快树立掌握解决争端的机制规则。

(一)深化互补食品贸易结构

中美两国食品贸易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在同一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合作分工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深化互补食品贸易结构,两国才能共同获利,有效提升中美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

(二)利用利益关系来有效解决摩擦

加快食品贸易的合作速度,对于两国都有巨大的好处,美方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大和中国的合作。同时,这种日益发展的对华利益集团将是中国可充分利益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

(三)食品企业要尽快树立掌握解决争端的机制规则

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不仅可以使东道国对进口的保护措施失去原有的威力,而且还可以打开新的市场,将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降至最低。

六、总结

总之,为了中美两国食品贸易的美好前景,两国应不断的加强教育与学术机构的交流,培育绿色食品理念;加强食品管理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构建食品安全现代控制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中美两国的食品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素华,尹翔硕. 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约束与发展对外贸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2]韩擎.从产业结构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原因及趋势[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4(07)

[3]柳延恒.论我国食品企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以对日食品贸易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食品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定位;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48-02

一、引言

全球的饥荒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96年的世界食物峰会确定了一个目标:截至2015年,全球的饥荒人数要减少一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1―2003年间世界上年均有8.542亿人没有得到基本的食物保障(日均摄入热量低于FAO的最低标准),而2002―2004年间这一人数上升为8.616亿。若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则这一数据会更大。可见,世界上的饥荒问题正变得更为严峻,而不是变得缓和。1996年世界食物峰会的目标的实现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在面对饥荒这一全球性问题时,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见解,而一些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则表现更为积极,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如为了实现1996年食物峰会的目标,每年将安排40亿美元专门用于解决饥荒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诸如援助等措施也正在得到实施[1]。但另一种解决饥荒问题的呼声却更高,那就是通过贸易自由化来降低发生饥荒地区的食物消费支出。持这种观点的人坚持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入,通过进口获得更为便宜的食物,从而减轻甚至解决饥荒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国内的饥荒问题远没有世界上如非洲等地区严重。但从营养状况来看,根据FAO的数据,中国2002―2004年仍有12%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同期,印度是20%,巴西是7%,大部分发达国家则低于2.5%,可见,中国虽然已经不存在食物方面的生存危机,但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国内学者尤其是农业经济学界的人士在研究农产品贸易时,多从比较优势出发,利用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测算我国相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是利用CMS等模型来测算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等相应措施。

那么,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否真的是医治世界饥荒的良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是否利大于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能否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就有充足的理由实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农产品贸易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农产品贸易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依照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本文探讨了农产品贸易的定位,为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为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提供一个合理的前提。

二、农产品贸易定位的前提――农业的特殊地位

从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减轻世界的饥荒程度。这其实是由农业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当进口农产品使得当地农业几乎崩溃后,大量农民就成为失去购买力的群体。

1.农业是维持人类生存的产业。自从人类进入到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就成了生活之不可缺少的产业。农产品为人类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必需的养分,并成为人类健康的基础。当粮食作物的产量不足以维持人类健康生活时,饥荒就产生了。因此,全球农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粮食作物的产量,必须能足以维持全人类的生活,这是消除世界饥荒的最根本前提。

2.农业在维护国家中处于战略地位。在如今经济、贸易全球化,世界和平的年代里,提出这种观点是有点刺耳,但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反面证明这一点。假如一个国家,无论其整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但假定这个国家的农业很弱,或者说粮食自给率相当低,国内居民的生活基本上依赖进口来维持,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各位读者是否认为这样的国家还很安全?这样的国家,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粮食供给。如果其粮食来源于少数几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生存就依赖于这少数几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的细胞――居民的生存依赖于少数国家的供给。如果其粮食来源较广,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很安全,只要其中一些来源渠道堵塞,这个国家就会面临饥荒问题。因此,对外粮食依赖严重的国家,将不仅会失去贸易,国家整体都会受到威胁。何况,饥荒通常还会引起战乱。对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三、农产品贸易的定位――粮食安全先行

根据前面的分析,一个国家合理的农产品贸易应该是根据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来决定的。

1.确定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的国家是以不同的粮食作为主食的。各国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证本国主粮的生产,以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更为现实的做法是,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对粮食安全的预警。粮食自给率的确定可以依据世界局势、自身资源禀赋、国家大小等来进行,世界局势稳定、自身农业资源不足、国家较小就可以将粮食自给率定得稍低一点,否则应定得高一点。粮食自给率具体的合理值还有待进一步从实证层面作考察。

2.依据本国资源,生产除主要粮食品种外的农产品。在保证本国主要消费粮食品种的生产之后,就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其他的农产品。如果这个国家的优势就在于其自己的主要食物品种,那么这个国家的农业将以生产其主要食物品种为主。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测定有关农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各种农产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结合世界农产品需求变化走势及本国的潜在优势来制定农产品生产、农业发展计划。

3.适当进口农产品。为了提高本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进口农产品是必要的,可以满足人类的多样性偏好。对于工业用原材料(相关农产品)的进口我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讨,这种农产品的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来说是没有直接关系的,除非是本国的主导工业品的重要原材料,因为这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购买力。此外,由于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农产品产量相对来说并不稳定,通过贸易来调节余缺是必要的。

4.出口国内剩余农产品。将本国的农产品进行出口,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业的创汇收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也有所裨益。尽管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收益却不高,但考虑到农业的特殊地位,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并通过技术改造,增加农产品的价值,提高农业收益。这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得到诠释,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不仅工业、服务业相当发达,农业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为农产品贸易做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农产品贸易首要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过程,先消除饥荒再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农产品贸易的次要目标是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农产品贸易还要为其他产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提供一个渠道,为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作出贡献[2]。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定位

自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下滑后,政府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出台了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领导人是很清楚农业的战略地位的。在我国粮食基本能够自给的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应该怎么定位?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定位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世界农产品贸易状况来具体确定。

我国粮食自给率目前为95%左右,在量上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即使完全按照加入WTO的条件来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放政策,有关专家的预测显示粮食自给率会降低到88%,这并不构成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是营养不良问题。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需从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出发,增加相关农产品的进口。

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技术远比发达国家要低。在生产成本方面,我国仅在劳动力成本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农产品贸易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农产品贸易重点应该在于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加速农业知识的积累,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贸易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否有利。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某些年份发生较大波动,但总体上是处于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工业等其他产业比农业发展得更为迅速,对相关原材料(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使我国许多农产品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由于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于2004年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意味着农产品贸易对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30.

食品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典论壁垒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形式,其通过一国媒体有意的负面宣传报道,贬低他国的产品质量,使他国产品声誉受损或消费者时其产品误解,从而达到限制他国产品流入和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典论壁垒的产生有其深刻原因,具有区别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特征,对出口贸易危害性极大,需要认真加以应时。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往往采取各种贸易政策措施如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以保护本国利益。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看,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纷争此起彼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并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交流中的重大障碍。特别是在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产业发展萧条,在一系列压力之下,不少国家纷纷构筑起许多新型的贸易壁垒,这些形形色色的新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主要障碍,这其中就包括本文要探讨的舆论壁垒。

    舆论壁垒也称为传媒壁垒,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软贸易壁垒”,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一国媒体有意的负面宣传报道,贬低他国的产品质量,使他国产品声誉受损或消费者对其产品误解,从而达到限制他国产品流人和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舆论壁垒通过媒体宣传影响舆论,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以达到贸易保护的实际效果,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另一隐性手段。

    一、舆论壁垒的成因分析

    1.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一些国家的产品享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其他国家构成较大的压力。生产能力的优势必然冲击那些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劣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当然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蓄意炒作、夸大其词,妖魔化外国产品,希望借助这种手段一举将该外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这些不实宣传的背后实际上是出口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市场之争、利益之争。例如,2004年越南报纸、电台大肆宣传中国水果“有毒”,事实上中国水果进人越南时都经过了越方严格检疫,进人越南本身就说明了产品的质量没问题。但越南政府无意进行调查为中国水果辟谣,甚至放任越南一些媒体,对“中国毒水果”流言推波助澜,以达到利用流言打压中国水果、保护本国水果市场的目的。

    一些媒体对外国产品质量的报道以偏赅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外国产品的做法,其实质不过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翻版而已。

    2.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的盛行。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近年关税壁垒的作用在逐步削弱,各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传统的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小,国际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由于gyro对使用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发达国家转而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反倾销等花样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替代关税壁垒对进口的限制作用,使其成为各国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免受他国产品损害的最主要手段。作为众多非关税贸易壁垒中的一种,舆论壁垒与其他措施只是手段的不同,其本质都是要达到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这一目的。

    3.信息传播方式的发达。

    要将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来使用,前提是高度发达的传媒产业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社会。这是因为:只有国内媒体的高度发达,影响力强大,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一突发事件传播得更广,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也只有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社会中,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多,信息来源更广,对媒体的信任度更高,受舆论影响的程度更大。科技的不断昌明使得当下信息传播方式愈来愈多元,传播内容愈来愈丰富,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提供了一个最快捷、最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人类也借助着这个虚拟空间,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与此同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也为各种虚假消息的传播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通过网络传播的传言误导了一大批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

    二、舆论壁垒的特征分析

    1.方式的隐蔽性。

    传统贸易壁垒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舆论壁垒最大的效力在于通过不实宣传使消费者对外国产品望而生畏,从根本上消失了购买的欲望。试想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如果报摊上摆满了非议某外国产品的报纸,那么该国产品打人这个国家市场的难度可想而知。舆论壁垒正是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引导民众对特定当事国的整体形象产生抗拒,打击他们的购买信心,降低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消费偏好,从消费者这一终端抵制外来产品,迫使出口国自动减少乃至停止出口。负面舆论在发酵之后以所谓“民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极其隐蔽的形式造成竞争对手的产品逐步丧失市场,达到最大程度地占有国内市场,抵制同类外来产品的目的,同时不会有任何贸易保护的嫌疑,使得出口国往往“欲诉无门”,难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