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卡产业论文

银行卡产业论文

银行卡产业论文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商家扣率纠纷

一场来自银商之间的纷争惊动了业界。继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对万事达、维萨信用卡组织提起集体诉讼,要求降低商户扣率之后,类似事件也在我国深圳发生。其实,抵制刷卡并非始于深圳。003年,上海、成都等城市的_些商家就曾因商户扣率摊薄其利润而采取过类似的行动。但是在成都等地的拒刷事件只局限在一二个商家范围内.相比之下,深圳银商刷卡扣率纠纷所涉及的规模远远超过成都等地。这﹁国内首次零售商联合挑战银行的事件涉及深圳市46家零售商,其年销售总额超过300亿元,占深圳市年零售总额的70%以上,并且几乎涵盖了深圳各种零售业。如果出现全面停刷银行卡,那么深圳银商的利益之争,将会危及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我们看到拒绝刷卡事件正在向全国范围蔓延,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会影响整个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在整个事件中,银商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银联的经营模式是否涉嫌垄断。

.国外银行卡产业的费率纠纷及其启示

然而,这场银商之争并非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纵观全球银行卡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银行卡产业的集中定价机制不断受到来自零售商、管制机构以及学术界的挑战。在美国,以沃尔玛牵头的几百万家零售商维萨、万事达对签名借记卡交易收取了过多的费用,这场官司历经7年之后,维萨、万事达最终同意降低签名借记卡扣率,并支付高额赔偿款项。在英国,英国公平竞争局(theOfficeOfFairTrading)于003年月得出初步结论:认定万事达的交换费违反了英国的竞争法案。在西班牙,有关监管部门正根据西班牙商业联盟的投诉对信用卡交换费展开调查,初步结论也认为交换费偏高。欧盟对银行卡组织的定价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后,认为现存的交换费具有限制性合谋定价的性质,最后作出分阶段降低交换费的决定。澳大利亚联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凯兹所提出的“凯兹报告”对澳大利亚银行卡产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引入竞争,打破银行卡组织的垄断;取消银行卡组织反额外收费规则,并要求交换费降低约40%。由于在众多有关银行卡组织的反垄断诉讼中,澳大利亚信用卡改革是继美国沃尔玛案、欧盟维萨案后,全球银行卡市场监管领域最为重要的进展,并且其改革力度相当大,因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澳储改革以及银行卡支付系统的系列讨论。盖斯和肯(GansandKing,003)针对澳储的改革措施,分析认为,取消反额外收费规则以及降低交换费的措施并不必然导致交易费用的降低,引入竞争不一定能提高产业的效率。诺切特和泰勒(RochetandTirole,00)认为,在反额外收费规则下,银行卡组织设定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是一致的。施马兰西(00)、瑞特(Wright,003)对交换费的集中定价机制进行研究,所得结论与诺切特和泰勒相同。可见,交换费是商银争论的真正焦点。

二、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与一般的产品不同,银行卡产品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由发卡行和收单行共同提供,由消费者和商户共同消费,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见图)。

在图左边,发卡机构和消费者构成了发行市场的供需双方。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消费者使用银行卡。消费者基于银行卡方便、安全等优点选择银行卡,并向发卡机构支付一定的卡费(如年费)。在图右边,收单机构和商户构成了收单市场的供需双方。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电子收款(POS)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从资金流动看,消费者刷卡消费后,发卡机构将扣除了交换费的交易资金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扣除收单服务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后,将剩余交易资金支付给商户。可见,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扣率为“交换费+银联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在整个交易中,卡费由发卡行根据市场情况确定。收单服务费通过商户和收单机构谈判决定,交换费一般由银行卡组织设定,最具有刚性。在我国,发卡行收取的交换费和银联网络服务费属于我国《价格法》规定的政府定价。银行卡组织或者政府通过设定一定的交换费将发行市场和收单市场联系起来,并通过交换费对两个市场进行收益分配。由于交换费是商户扣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交换费才是商户与银行卡组织及其会员争论的焦点。

三、银行卡组织运作机制的经济学

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双市场网络产业。根据诺切特和泰勒等学者对双市场网络产业的研究,银行卡产业的经济特征介于多产品寡头垄断产业和网络产业之间。许多经济学家对前一类产业都有深入的研究,比如包莫尔、威尔逊等。多产品寡头垄断产业最大的特征是消费者可以将外部性完全的内部化,比如,互补性产品(刮胡刀和刀片)的消费者通常是同一人,他根据互补性产品总效用最大化来决定是否消费。对于多产品的定价通常是根据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进行的。而在双市场网络产业中,两个市场虽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其外部性却不能完全内部化。比如,在银行卡产业中,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取决于受理银行卡带给商户的收益是否大于其他的支付工具;或者通过受理银行卡是否有助于保留现有消费者,甚至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整个决策中,商户几乎不会考虑受理银行卡带给银行卡另一需求方(消费者)的效用,以及带给整个网络的价值。具有双市场网络特征的产业不能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首先,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若商户要求消费者为其获得的刷卡效用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么商户将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合约成本。该交易成本限制了商户向消费者的要价能力。其次,两个市场的需求方承担的成本差异较大。商户作为银行卡服务产品的需求方,他承担了终端费用(押金)、扣率等,该费用远远大于持卡人的卡费,但是过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商户很难将其所承担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双市场网络定价与单市场网络定价不同。在单市场网络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网络运营者不能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叉补贴,交易量主要取决于价格水平,与定价结构的关系不大。而在双市场网络中,比如银行卡产业,银行卡组织需要设计一种价格机制促进消费者和商户参与到网络中。因此,银行卡组织的定价不仅与银行卡交易的价格水平有关,而且更依赖于价格结构,通过将总价格在需求方之间合理分配来促进双边市场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个网络交易量最大化的目标。

从社会和银行卡业务的角度看,双边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很强。首先,对银行卡产品的需求是持卡人刷卡需求和商户受理卡需求的综合反映,只有协调一致,持卡人和商户才能从中受益。其次,银行卡产业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即某种银行卡带给持卡人的效用随着受理该银行卡的商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户受理银行卡获得的效用也随着持卡人刷卡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足够的持卡人和商户参与到网络中,银行卡支付系统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见,对于银行卡组织来说,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发行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协调运作。

银行卡组织促进两个市场相互作用主要通过交换费来实现。一方面,交换费随着发卡机构的成本上升而上升,随着收单机构成本的上升而下降。若发卡机构的成本高于收单机构,由于银行卡服务产品需要两个市场相互作用来提供,为促进交易量上升就需要成本较低的一方分担一定的成本,这就产生了由收单机构向发卡机构支付的交换费。另一方面,交换费是发卡机构利润的来源之一。当交换费上升时,发卡机构可以降低卡费,增加消费者刷卡的净效用,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刷卡需求上升。但是,由于交换费的增加,商户扣率也增加,商户从刷卡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小于持卡人收益,这样导致两个市场的需求增长不一致,因此,需要通过交换费将消费者获得的较多的效用转移给商户,从而保持两个市场的平衡发展。

交换费通常是由银行卡组织集中设定的,因此它不断受到来自于反垄断机构的质疑。在商户拒刷银行卡的风波中,大多数认为银联是垄断定价,迫使商家接受过高的扣率。但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表明,由于银行卡产业具有双市场网络产业特征,网络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银行卡组织运用垄断力量的能力。网络外部性迫使开放型卡组织的运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具体来讲,如果银行卡组织试图从一个市场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比如,设定较高的交换费,收取较高的商户扣率,那么对于银行卡组织来说,它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策略。因为,虽然可以从价格过高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但是该利润是短期的。过高的价格必然会减少该市场的需求,由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商户对银行卡需求的减少会降低持卡人使用银行卡的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刷卡需求,其结果是整个网络的交易量大大降低,这是违背银行卡组织初衷的。在激励相容约束下,银行卡组织不会运用垄断力量从任一市场获取短期利润,而是以社会最优的方式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决定了其运作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

四、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规模分析

当前普遍认为银联运用垄断力量操纵市场,应该打破当前银联的垄断局面,引入竞争。但是,在现有的市场规模下,并不适宜打破银联垄断,引入竞争。

首先,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

所谓自然垄断产业,包莫尔等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见图。

图中AC:表示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显然,当产量小于Q,时,由一家企业生产能使成本最低,在这一产出范围内,成本是弱增的。为了考察当产量大于Q,时的成本最小化的方案,我们引入两个企业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数。在图中,假定两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同,AC表示这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AC和AC在产量Q*点处相交,Q*决定了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当产量小于Q*时,由单个企业生产的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围内成本是弱增的。尽管在产量Q'与Q*之间存在规模不经济,但是,从社会效率看,由一个企业生产效率最高。因此,在成本弱增性的产出范围内,为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由一家企业经营;当产出超过成本弱增性的范围后,引入新的企业增强竞争才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

银行卡产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对于管制者来说,是否引入竞争以提高产业的效率,关键是考察当前的产业规模是否超过成本弱增性的产出范围。

我国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联的成立和“34”工程的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我国银行卡的受理环境,各发卡行的大力营销使得相当部分的消费者已形成了刷卡消费的习惯。截止到003年底,加人中国银联的发卡机构共有09家,比00年增加了87家,银行卡累计发行量达到6.48亿张,比上年同期增长30.6%,人均持有银行卡0.48张。近三年,每年交易金额的绝对增长额都在万亿元以上,并且呈加速增长趋势(见图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信用卡》003年各期及中国银联网站相关数据与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远远低于美国银行卡产业规模。美国998年的银行卡发行量就已经达到7亿张,截至00年,美国信用卡交易总额到达.3万亿美元,每笔交易大约为78美元,人均持有银行卡在5张以上,远远大于我国银行卡同类指.标。00年美国仅信用卡交易就占到居民消费支付总额的5%,而我国003年消费者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仅7.58%。可见,与美国银行卡产业相比,我国不仅发行总量低,而且通过银行卡实现的消费额更低。再来看美国银行卡产业结构,维萨和万事达占有美国信用卡市场88%,借记卡市场75%。虽然近些年,维萨和万事达屡屡受到反垄断诉讼,但是这些诉讼案几乎都没有认定维萨和万事达运用垄断力量操纵市场。可见,在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规模较低的情况下,断定银联是垄断组织,从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但不能提高银行卡产业效率,反而会造成重复建设。

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适于目前产业发展

从发卡市场看,我国银行卡存在较大的结构问题。截至00年底,我国已经发行的银行卡中95.9%为没有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持卡消费较低的情况。此外,发卡市场一直维持“粗放型”推进模式。各家银行为抢占市场,片面追求发卡数量和规模,营销手段以集团式捆绑销售为主。在已经发行的银行卡中,因银行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搭售的银行卡居多,居民主动申领的很少,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睡眠卡”产生。据农业银行广西分行统计,该行发行的300多万张银行卡中,有35万张银行卡的余额不足0元,其中余额为0元的就有95万张,占到总发卡量的/3还多,但余额仅仅只有0.55‰。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银行的发卡成本、数据管理和客户维护成本,造成整个发卡市场的单位成本很高。

从收单市场看,银行卡的受理环境不太理想。POS数量超过5000台的城市有7个,其中只有北京、上海、广州超过0000台,其次是成都、深圳、天津、西安,分别在5000台~7000台之间。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在9%以上的只有深圳、厦门、上海、天津、长沙。异地交易成功率最高的是厦门、上海、大连、天津,但也只有70%左右。银行卡特约商户少,POS密度偏低及交易成功率低,导致持卡消费较低,其结果是整个收单市场的单位交易成本很高。

可见,目前银行卡单位交易成本偏高,产业效率较低主要是持卡消费比率偏低造成的,而不是垄断引起的效率损失。

银联是提供刷卡服务的服务主体,如果它们试图运用垄断力量从某个市场获得短期垄断利润,结果必然偏离其经营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激励相容约束下,作为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不存在运用垄断力量获取短期利润的动机,当前其最大的目标仍然是迅速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为实现该目标,004年年初,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根据央行新的收益分配办法宣布商户费用总体下降30%,家电、超市、百货扣率分别调为0.6%,0.5%~0.8%,0.9%。相对于国外%一3%的商户扣率(即便是在价格非常低廉的沃尔玛,扣率也不会低于%),目前的扣率已经比较低。当然,应该看到,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而且随着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增加,连锁化经营显著增强了商户的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这将大大提高商户在商户扣率谈判中的地位,商户被动地接受银行卡组织设定商户扣率的历史即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卡商户扣率的设定将逐渐市场化,通过商户与银行协商而确定。但是,降低当前银行卡商户扣率,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降低整个银行卡产业的成本,从质的方面扩大整个产业规模。如果一味地单方面强调降低商户扣率,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将成本转嫁到持卡消费者方面。由于持卡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弹性远远大于商户的需求弹性,因此,卡费的上升将引起更多的消费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放弃使用银行卡,从而导致整个产业规模迅速萎缩,社会福利降低。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

 

银行卡产业作为典型的双边市场,具有网络外延性。因此衡量银行卡发展水平时既要考虑发卡市场,也要考虑受理市场,发卡市场是发卡银行向银行卡用户发行银行卡与用户进行账户结算。受理市场则是收单机构向商户推行pos机、同商户进行结算、布置ATM机等。银行卡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银行卡网络外延性是指银行卡的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具有规模效应,伴随着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为用户带来的效益会越来愈大。但伴随着pos机具的普及,大部分商户选择拥有pos机具,则银行卡对每一个用户的价值效用将大大提升。

 

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银行卡渗透率表明用户日常用卡的习惯越高和用卡环境越好。

 

综上所述,提出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cn),通过发卡市场、受理市场、用卡环境三部分来衡量。其每部分选取权重为1/3。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数据选择

 

选取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第三产业产值和银行卡产业的季度数据,数据来源国研网数据库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与第三产业产值实证检验

 

由于第三产业产值数据(third)与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cn)数据的选取都是季度数据,有明显的季度波动趋势(见图1),所以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其线性趋势,得到消除季节波动的hpthird和hpcn。

 

为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分别对hpthird和hpcn取对数得到lhpthird和lhpcn(图2)。可以看出lhpthird和lhpcn之间的走势比较一致。对lhpthird和lhpcn进行单位根检验,他们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示平稳。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AIC、BIC可以判定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在滞后3阶的情况下格兰杰英国检验的结果为 通过以上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与银行卡市场发展指数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的关系。

 

三、结论

 

本文在综合银行卡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我国银行卡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能够使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提升对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兴海,我国银行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11.

 

[2]苏昌蕾,中国银行卡消费信息指数的实证研究[J].金融观察.

 

[3]王利民,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M].2009. [4] RoChet,Jean-Charles and Tirole,Jean.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The Eeonomies of Payment Card Assoeiations,workingPaPer. (2001).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卡类业务 DEA

一、引言

自从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开展以来,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更为突出。然而在银行卡类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时,我们必须看到银行卡类业务面临的隐患与挑战。一方面,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存在着技术和规模的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发卡规模巨大,但是很多情况下银行只注重量的扩大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动,金融脱媒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将对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产生一定的压力。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卡类业务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外对DEA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在银行效率研究方面,对于银行卡的研究则侧重于银行整体效率、银行卡市场和银行卡业务机制的研究。

Robert(1998)运用 DEA 方法对1984年到1993年的美国银行业的技术及生产效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良贷款、人均营业费用与银行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规模、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axter(1983)研究了银行卡交换费的问题,他假设即使在发卡和收单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社会最优交换费也不为零。Wright(2012)运用古诺模型对商户受理银行卡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王雪萍,张成虎(2007)研究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发现我国的银行卡市场正向垄断竞争型市场转变。并且,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卡企业的绩效与其市场份额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程贵孙,孙武军(2005)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交换费和价格结构是银行卡产业市场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文永明(2004)利用经济学中的各个领域知识对银行卡的主要经济现象进行解释。

三、基于DEA模型的卡类业务效率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为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进行评价,本文选取了银行2012年的发卡量、营业网点个数和自助设备数量作为投入量。

本文将各国有商业银行的2012年的银行卡消费额和非利息收入中的银行卡业务收入作为产出变量。

(二)实证评价

1、样本数据选取

为了尽可能准确可靠的反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卡业务的效率,本文选取了我国5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评价决策的单元。为了更好评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期的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本文选取了2012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2012年的各家银行的年度报告。

2、数据计算

通过将上述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根据结果整理得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首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处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前沿面上,由于这些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都为1,所以这些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是相对有效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说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从技术水平到规模经济,再到经营管理都是相对最佳的,其规模和投入、产出相匹配,所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中,新增发卡数量、营业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按目前的发展状态是相对最佳的,不用改变目前的卡类业务的发展策略。

其次,农业银行卡类业务为DEA无效。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DEA无效,纯技术效率为DEA有效,说明银行卡类业务的技术效率无效是由其规模效率无效引起的。其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其卡类业务的主要问题在于规模过大,其规模效率处于递减的状态,显示其卡类业务并没有发挥出它的规模优势,通过一定的改变,其在业绩上仍然有可能有大幅的提升。

再次,中国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是DEA无效的,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其技术效率无效是由纯技术效率无效和规模效率无效共同导致的,所以中国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问题在于投入产出不匹配和规模不经济。

中国银行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纯技术效率为DEA无效,也就是中国银行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由于银行卡类业务中的银行卡消费额和银行卡业务收入两个产出变量是决策单元不可决定的,而银行卡新增发卡量、营业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量三个投入变量是决策单元可以决定的,因此,可以改变中国银行的投入变量的数量来使其卡类业务达到DEA相对有效。如果中国银行在减少1310个网点、16194台自助设备时保持银行卡新增发卡量不变,其卡类业务仍能到达目前的盈利状况。而在目前的投入下,中国银行的银行卡消费额应达到24766.718亿元和银行卡业务收入应该达到152.395亿元时,中国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才为相对有效。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发卡机构管理

首先,发展银行卡新领域。银行卡类业务需要挣脱传统领域的束缚,开展新领域的业务。其次,提高发卡质量。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一直以来以数量取胜,银行卡的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卡方式亟待改善。最后,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风险防范和管理系统着手,将银行卡类业务可能遇到的重要风险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改善用卡受理环境

改善用卡环境的主要目标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股东价值。改善用卡受理环境可以从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以及改善交易网络运行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分布。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分布的不合理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因而加快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的分布有利于提高银行卡类业务的利润。第二,改善交易网络运行环境。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网络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卡类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改善网络运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提高产品盈利能力

银行卡类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的代表,其收入成为各大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银行争夺业务的焦点。首先,创新银行卡产品。任何一个企业在想获得长久发展时,都必须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创新。银行卡产品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又要有一定个性化的设计。其次,提高服务质量。对客户的服务体现了整个银行员工的素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提高服务质量,主要在于改善员工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服务态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户对银行卡产品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2] 帅青红,刘国祥.银行卡理论与应用[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自从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开展以来,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更为突出。然而在银行卡类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时,我们必须看到银行卡类业务面临的隐患与挑战。一方面,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存在着技术和规模的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发卡规模巨大,但是很多情况下银行只注重量的扩大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动,金融脱媒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将对我国的银行卡类业务产生一定的压力。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卡类业务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国外对DEA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在银行效率研究方面,对于银行卡的研究则侧重于银行整体效率、银行卡市场和银行卡业务机制的研究。

Robert(1998)运用 DEA 方法对1984年到1993年的美国银行业的技术及生产效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良贷款、人均营业费用与银行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规模、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axter(1983)研究了银行卡交换费的问题,他假设即使在发卡和收单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社会最优交换费也不为零。Wright(2012)运用古诺模型对商户受理银行卡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王雪萍,张成虎(2007)研究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发现我国的银行卡市场正向垄断竞争型市场转变。并且,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卡企业的绩效与其市场份额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程贵孙,孙武军(2005)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对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交换费和价格结构是银行卡产业市场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文永明(2004)利用经济学中的各个领域知识对银行卡的主要经济现象进行解释。

三、基于DEA模型的卡类业务效率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为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进行评价,本文选取了银行2012年的发卡量、营业网点个数和自助设备数量作为投入量。

本文将各国有商业银行的2012年的银行卡消费额和非利息收入中的银行卡业务收入作为产出变量。

(二)实证评价

1、样本数据选取

为了尽可能准确可靠的反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卡业务的效率,本文选取了我国5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评价决策的单元。为了更好评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近期的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本文选取了2012年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2012年的各家银行的年度报告。

2、数据计算

通过将上述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根据结果整理得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首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处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前沿面上,由于这些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都为1,所以这些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是相对有效的。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说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效率从技术水平到规模经济,再到经营管理都是相对最佳的,其规模和投入、产出相匹配,所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中,新增发卡数量、营业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按目前的发展状态是相对最佳的,不用改变目前的卡类业务的发展策略。

其次,农业银行卡类业务为DEA无效。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DEA无效,纯技术效率为DEA有效,说明银行卡类业务的技术效率无效是由其规模效率无效引起的。其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其卡类业务的主要问题在于规模过大,其规模效率处于递减的状态,显示其卡类业务并没有发挥出它的规模优势,通过一定的改变,其在业绩上仍然有可能有大幅的提升。

再次,中国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是DEA无效的,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其技术效率无效是由纯技术效率无效和规模效率无效共同导致的,所以中国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问题在于投入产出不匹配和规模不经济。

中国银行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的纯技术效率为DEA无效,也就是中国银行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由于银行卡类业务中的银行卡消费额和银行卡业务收入两个产出变量是决策单元不可决定的,而银行卡新增发卡量、营业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量三个投入变量是决策单元可以决定的,因此,可以改变中国银行的投入变量的数量来使其卡类业务达到DEA相对有效。如果中国银行在减少1310个网点、16194台自助设备时保持银行卡新增发卡量不变,其卡类业务仍能到达目前的盈利状况。而在目前的投入下,中国银行的银行卡消费额应达到24766.718亿元和银行卡业务收入应该达到152.395亿元时,中国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才为相对有效。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发卡机构管理

首先,发展银行卡新领域。银行卡类业务需要挣脱传统领域的束缚,开展新领域的业务。其次,提高发卡质量。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类业务一直以来以数量取胜,银行卡的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卡方式亟待改善。最后,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风险防范和管理系统着手,将银行卡类业务可能遇到的重要风险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改善用卡受理环境

改善用卡环境的主要目标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股东价值。改善用卡受理环境可以从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以及改善交易网络运行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分布。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分布的不合理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因而加快合理规划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的分布有利于提高银行卡类业务的利润。第二,改善交易网络运行环境。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网络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银行卡类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改善网络运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银行卡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那个银行卡市场拓荒的年代,“龙城花穗”的确在广告与文化方面引领风气之先。很多人至今依然记得长城卡“廊桥遗梦”式的经典广告(亦可谓“布拉格之恋”――拍摄于当时的捷克布拉格):男主角的一纸“我会重来”和女主角的期待的眼神,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忧郁和感伤更衬托出长城卡“天地有情、承诺无价”的服务理念。然而那个时代毕竟已经逝去,当年广告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和长城卡一道“年华不在”。

大道至简,品牌的内涵有三种类型的核心价值:功能型、情感型和自我表达型――以及由此而生的三种广告诉求。新兴的中国银行卡市场由于市场培育和竞争者甚少等因素一度成为银行以自我表达为品牌价值的舞台,“龙城花穗”作为民族文化符号正因应了那个卖方市场的时代。即使如此,那个时代的银行卡从业者在品牌文化上依然演绎过至今令人回味的经典。所以,若干年后,有人提出“创建自主独立的民族银行卡品牌”并笃定一副“民族品牌”舍我其谁的姿态。有识之士对此不禁暗笑其对产业历史的无知。试问招商银行的VISA双币卡和渣打银行的银联借记卡孰为“民族品牌”银行卡?人们是应该指责招行不支持民族品牌还是应该欣赏渣打银行“深明大义”?银行卡的品牌属性究竟归发卡银行还是归其他第三方机构?品牌与名份若狭隘以论之,实则处处悖论!

20世纪90年代末,广发银行在信用卡、招商银行在借记卡市场纷纷跳开文化图腾的窠臼,转而以功能和理念表达来定位其品牌战略。广发强调自己“真正的信用卡”;而招行很快就将熊猫弃置代之以“因您而变”的向日葵,只不过它的名字叫一卡通而不是向日葵卡――不以三位一体的品牌模式来固化自己。

2003年中国信用卡元年带来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黄金时代,银行卡品牌伴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出现了明显的“品牌归一”特征。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品牌就是“招商银行信用卡”,它并没有冠之以“一卡通信用卡”或“葵花信用卡”这样的名字。紧接着其他新兴的信用卡发卡行基本上均以银行一级品牌“贴牌”信用卡品牌。2003年中国银行发行双币信用卡之时自弃长城而复回“中银”,长城目前仅是借记卡、准贷记卡和国际信用卡的品牌;农行的金穗品牌在其银行卡宣传体系中已相对弱化;中信银行信用卡一度移植中信嘉华银行的STAR品牌也逐渐终止;浦发的信用卡也不再像借记卡一样冠名以“东方”;光大银行的阳光卡品牌并未延展至信用卡领域。在所有银行卡品牌归一、二级品牌纷纷式微,“明月不再照长城”的形势下,依然坚持的似乎只剩下牡丹卡、龙卡及太平洋卡。而它们在21世纪的近几年中也不得不接受这个时代的涤荡,让巨人姚明、飞人刘翔、快乐猪等“时尚达人”成为它们卡片的新主角。三位一体的品牌模式已经彻底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