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2篇

《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六.预期成果: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3篇

1.CI发展状况与教学需求

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中文普遍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理念设计(MI)、企业形象设计(VI)和企业行为设计(BI)。中国的CI至1986年广东太阳神集团导入CI并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随之突显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其中最大问题就是通过CI塑造的品牌形象没有中国特色,究其根源是由CI教育界忽略了对MI和BI部分的理论教学而造成。客观上,由于CI发端于VI视觉系统,因此VI教学理论也最为成熟,并且在我国最先引进CI理论的不是企业界,而是艺术教育界,因此各大高校的CI课程体系普遍缺乏MI和BI的理论支持。这样的CI教学必然导致学生MI和BI理论的缺失,在实际操作中产生MI、BI与VI脱离的情况。随着CI热潮,CI策划与设计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在我国的CI策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CI设计的社会需求稳定增长,对CI设计人才的需求也稳定增长。这就对我国的CI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体系不完整。主要表现是课程内容重点过于强调视觉识别,忽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行为识别等理论教学体系。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恰好是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和文案策划能力,因此通过教学理论体系的调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分离。广告学的CI策划与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与社会实践相分离,设置的课题也以纸上谈兵居多。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以虚拟题目为主,不进行市场调查,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进行策划和创意,这样就造成设计出来的CI系统缺乏企业的理念、文化的灵魂,仅仅是满足了视觉的需求。第三,团队合作训练缺乏。广告学CI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I系统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和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保证CI策划与设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传统的CI课程体系,往往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多以个人独立的形式完成CI设计,这样与CI设计的实际工作情境不符,缺失了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对CI策划与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考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在课堂理论讲授部分,首先应加大对MI、BI的理论讲解及案例分析,使学生对CI系统有整体的认识,明确MI、BI和VI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其次再介绍CI手册的整体编写。在MI、BI的统领下,VI设计才更具有灵魂与说服力。同时,在理论教学中,更应该与时俱进,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理论。

2.加强广告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广告学传统的CI设计课程中,只有理论体系,没有实验教学体系,这是导致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课程被设置为32个纯理论课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基本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从笔者几年来累积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经验来看,在CI教学体系中必须增加实验教学体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

3.加强校企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CI策划与设计是一门与市场结合相当紧密的课程,调研和考察部分尤为重要。对此应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调研,对企业内部与外部展开调查,详细了解企业的现状、竞争对手现状和消费市场现状,并进行汇总和分析,准确定位企业形象,再开展CI策划与设计。同时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正在征集CI设计的企业,与这些企业取得联系,将企业CI设计的实体项目植入到实验教学体系中,如果学生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选中,则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此外,还应聘请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或广告传媒方面的专业人士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他们的CI理念与社会接轨更加紧密,更符合市场的需要,通过这些讲座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这些讲座对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学生新奇的创意也可以给企业的广告策划注入新的活力。

4.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导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则能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仿真情境中,去体验CI策划与设计的内涵、流程及评价体系,两种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快乐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组创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青年创意大赛等相关设计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宣传策划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应用能力。最后,如作品赏析、举办作品展、开展课堂讨论等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到CI的教学中。

三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教学的改革实践

在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在该门课的理论教学上,我将CI的三大组成部分MI、BI、VI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用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在讲课中注意结合实例。这样使得学生对CI理论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CI策划的顺序、VI设计的方法等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在CI策划方法的讲授上,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收集国内外成功运用CI系统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案例,从该品牌CI策划的市场调研阶段开始,包括企业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新Logo的设计、营销和推广方案的制定、为企业重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拓宽眼界,更加深刻地领会CI策划的内涵。再次,在VI视觉系统的核心标志设计的方法讲授上,我根据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色,制定了适合广告学学生的教学计划。在标志设计的授课中,我采用阶段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的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标志赏析,教师分类收集整理标志设计的成功案例,针对其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结合审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理念等进行赏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标志设计的思路。第二阶段为标志创意提案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兴趣等寻找社会实体标志设计项目,然后进行标志创意的提案,用简单手绘结合文字说明。第三阶段为提案讨论修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自己和同学们的方案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方案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设计水平。最后,是CI手册的制定,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CI设计方案,在最后这个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上机操作,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形成完整的手册。手册的制作同样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制作上力求精致,避免抄袭和粗制滥造,教师应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设计要素进行把控。

四结束语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4篇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客观性、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职高专院校,要正视学科发展规律,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的开展新专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不能盲目求新求快,打乱学科布局和建设思路。

2.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概念,应该随着行业需求导向进行适应性变化,发展。普通全日制高校目前已有自己成熟的专业体系和评价机制。但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师资又不能与重点全日制高校相提并论,因此建立适应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专业体系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虽然电子、通信专业在绝大多数综合性高校或专业型高职院校都不陌生,但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验证的过程,才能保证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建立审慎有效的评价机制,意义正在于此。

二、专业互补性研究

1.电子通信专业课程互补性研究的意义。高校的各个专业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人为设置专业壁垒不利于学科融合和学科发展。现代工业技术告诉我们,单一专业人才需求已经向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因此我们应该从全局和整体着眼,进行学科建设。

2.专业互补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不同的知识传统上,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即互补性。相互独立指知识体系具有不可互替性,相互补充作用,可以通过如下准则判断:①学习成本互补,即掌握一门知识对于降低掌握另一门知识的学习成本有显著作用。例如开设计算机程序课,有助于掌握后期的开发技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有助于理解通信系统的响应原理和编码技术。②知识继承性互补,即一门知识是另一门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一般可以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设置的互补性研究,例如电子通信最终需要掌握通信产品软硬联调的开发技术,则需要学习FPGA、DSP、嵌入式、SOPC等专业课程,而为了掌握这些需要学习电路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PLC、通信原理等前级课程,这些课程又要求需要数学、大学物理、程序类课程作为基础,依次类推可以得到课程体系的框架。

三、教学平台实践

1.硬件平台的建设。发挥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将专业学习与实践项目密切结合。对教师进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培训和提高,引入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经验人才,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相关讲座;有计划的送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进行院校级学科调研,学习其他高校或培训单位的有效经验,吸收总结他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自身建设。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一、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第10条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第9条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的创新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2、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建设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日益明显,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建设类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调研能力等实践技能均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通过法学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清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对接的新形势下,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1、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育人的意识弱化

当前,我国很多法学院系相当多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实践育人的意识,对于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育人更是如此。相当部分教师对于建设类本科法学教师实践停留在口头上和会议中,或者完全为符合实践教学文件要求,将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

2、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总体就偏少,而作为法学和工程学科交叉的建设法学实践经费就更少,对于深化开展建设法学本科实践教学负面影响较大。

3、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形式真正纳入教学环节的主要是教学实习。但是诸如法律诊所、法律援助、社会调研、实地案例教学和普法宣传等教学形式重视不够,经常性开展不足,持效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真正有教育作用的很少。此外,各实践教学环节内部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匮乏

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又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相对不足。即使部分教师具备这些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或者教师工作收益问题,也无法或者不情愿指导学生从事法学实践活动。

5、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困难

建设类高校校外实践部门和个人基于安全、公司收益等因素往往对建设法学教学实践予以拒绝或者附带条件。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各单位协助学校育人的观念和制度。当前很多建设法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都是依赖教师和学生的私人社会资源来实现。

三、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之创新

传统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在卓越计划视角下寻求突破,并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上予以创新。

1、专业实习的创新

专业实习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类高校本科法学实践教学最差成熟的实践环节。创新专业实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第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健全校园二级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制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反馈。第二,采取灵活的实习形式,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多数学生强调要在学院建立的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在实习单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分散实习。

2、专业见习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专业见习具有组织灵活、学生接触面广泛的优势,对于学生提前接触建设工程法学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专业见习的创新也具有两个途径可以操作。第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建设法学专业见习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真正参与到假期的专业见习中来,加强见习报告的考核和奖励。第二深化课程内容学习和专业见习的结合。对于建设法学各门专业课程要结合实际在开学时、学期中和期末开展。

3、法律援助的创新

法律援助是卓越计划视角下培养建设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卓越计划视角下法律援助的创新,我们认为要从援助对象、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进行创新。在法律援助对象方面,要坚持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以校外服务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校外工程建设法律纠纷法律援助的同时,要针对学校内部学生权益的保护进行法律援助,充分利用多渠道的法律援助方式。在经费和指导教师方面给予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以大力的支持,从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法律援助指导教师库,对学生的案件全程指导。

4、社会调查的创新

卓越计划视角下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卓越计划视角下加强社会调查的创新,我们认为要善于与专业教师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校外机构的专项研究充分结合。一方面使得建设法学学生的社会调查充分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和项目的科研优势,不仅降低了教师科研的工作劳动强度和成本,也对学生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调查要与校外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和项目结合,加强横向联系,在其他机构的资助下获得调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