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范文第1篇

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一首很火的歌叫《众人划桨开大船》,歌词耐人寻味:一个筷子轻轻就折断,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一个巴掌拍呀拍不响,众人鼓掌震翻天……这很形象地形容了团队力量的强大。在21世纪的今天,个人英雄主义已无法在市场上叱咤风云,团队的力量开始越来越多地展现在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在企业团队的管理核心竞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个核心元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成为各大企业管理者注目的课题。而在设计公司,由于其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很多管理者亦是本公司的设计“头羊”,这更加剧了公司的管理难度:管理与设计孰轻孰重?如何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做好设计本职?怎样增强公司成员的团队凝聚力,带出一支无往不利的优秀团队?……这些越来越成为设计公司管理者聚焦的话题。本期话题,我们邀请四位优秀设计师,同样也是优秀的公司管理者共同探讨设计与管理的最佳结合状态。

“管理”设计的蜕变转型

现代装饰杂志社:创业初期,各位的团队大概有多少人?是否便于管理?那时候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您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随着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先的管理模式是否出现了弊端,体现在哪里?针对此,您做了哪些调整?

何华武:设计行业很早就很关注管理的问题了,之前项目的设计量没有目前成长快,现在项目多,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一人员的增加,人员扩容令管理的难度增加。其实说到管理很大程度上我们还处于成长期,之前更多是靠情感在维系团队的发展,目前这种情感维系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

我讲讲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1998年我们开始从事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开始时施工跟设计结合进行。那时候人员比较少,大概五六个人,也没有明确的职位划分,大家都是画图的,对设计的系统性认识没有现在这么高。所幸的是,媒体、网络以及一些线下的活动为我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国外的信息包括一些国外好的管理理念,这样从02年开始我们的团队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人做概念、有人做方案设计、有人做施工图、有人做后期的软装物料……这些分工明确后,才有了公司职位这一说,系统管理才有了萌芽方向。那时做管理,更多的是摸索,因为毕竟设计这一行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也不长,没有标准的模式可以借鉴。包括现在,我依然觉得我的团队管理还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目前,我对我的团队最大的期待是希望他们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审美品位,不断巩固对美的信仰以及对我们团队的期望。

林洲:我们这个行业的管理者大多是从技术人员转型的。因为你个人团队运营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的增加,这就需要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事实上,在设计这个行业,设计师转作管理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之前也上过MBA的课程,那些课程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运用时很多跟设计公司搭不上边一一设计公司并不靠规模说话,而是靠作品说话,这就要求你团队的质量必须很高,而且人员也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你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设计师来管理企业的话会更加如鱼得水。我的公司现在有五十多人,分为两大体系,一是设计体系,一是施工体系,这样的明确分工令工作流程进行得更为顺利。而我自己的话,现在在企业中还是双重身份,一是管理者,一是设计师,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平衡的途径。

施旭东:设计行业在中国刚起步时,设计施工两个部分并没分家,我刚开始做旭日东升的时候也是两块一起抓的,这在项目少的初级阶段还可以应付。而且刚开始因为人员不多,所以我们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运营的,这时维系团队关系的主要是感情。但随着项目的不断增多和公司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渐渐落伍。而且,随着团队中的设计师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增加,很多人开始自立门户或者到其他城市发展,团队的人才流失开始加剧,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一一如何培养自己相对稳定的优质团队?所以,在之后的团队选择上,我开始从源头上抓起,对人员进行了解和筛选,各尽其用,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样更能保证公司的顺利运营。当然了解和筛选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容易,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但我认为,这样的成本是值得的。

在旭日东升发展迅速的时候,我最多一个人兼过三个身份,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和施工管理者,这样多元的角色撑一时还行,但时间久了分身乏术,疲惫不堪,于是2007年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从施工中抽身出来,专注做设计与管理,其他的交由团队成员来完成,这样整个公司的运营顺畅多了。

林民:实际上,不管是作为一个几十人上百人的大公司的管理者,还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团队管理者,要想使自己的队伍士气十足,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一一你大可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你必须考虑如何让你团队这个机器的各个部件正常运转,这就是头羊的重要性。

现行管理的得失谈

现代装饰杂志社:您觉得您现在的管理模式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哪里?现在拥有的团队是一支成熟的团队吗?它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它的劣势又体现在哪里?林洲:作为一个公司要发展好,执行人员团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么多年下来我的公司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骨干力量稳定,后备力量充足。除了在公司成长多年的老员工,我们还不断吸收80、90后的新生力量来形成人才阶段。这些新生力量的创新思维与老员工的沉稳结合,使公司更加富有生命力。我们现在拥有的团队总体来说是一支比较成熟的团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才阶梯状分布令公司人才不至于青黄不接。二是公司团队现有成员的工作态度都很认真严谨,这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三是我作为整个公司的总管理者,并未感觉到十分吃力,这是团队成熟的最好证明。但这些并不是公司管理耽于现状的理由,我对公司的管理模式的改进还是有很大期待的:比如说公司各部门的执行力、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施旭东:谈到公司的管理模式,我可以讲一点我自己的经验:之前我做的旭日东升等于是个人的设计事务所,人员少,事务更加具体化。而现在我重新将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唐玛空间设计,里面分为几个不同的独立设计事务所,各个所都可以独立发挥自己的价值,个人作品和能力都可以依托唐玛这个平台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唐玛更多扮演的是物业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的角色,来打理项目管理流程、塑造服务品牌,而各个设计所则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在客户需求的身上。目前,由于在成长发展期,唐玛在这方面并不算很成熟,但我们有自己的定位――我们为专注设计的设计师提供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介入施工等杂七杂八的部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最具设计价值的服务,让更多的设计事务所跟我们共同成长,成为年轻设计师们成长发展的平台。何华武:这个发展架构很好,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得很明晰。

施旭东:我现在还在跟唐玛的管理团队磨合,但到明年我一定会完全回归我的个人事务所专注做设计,让唐玛管理团队去独立思考怎样更好地服务各个设计团队,比如参赛,这么多事务所,这么多年轻的设计师,想参赛,怎么参赛,有哪些赛事值得去参加,唐玛管理团队会做相应地指导,日后我们基本上采用这种为设计师做输出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这样的服务管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如果管理与设计不分家的话,设计总监就必须承担管理的职责,他需要考虑很多设计之外的东西,但唐玛模式如果成功的话,设计总监只需要带一些必要的助理专注于设计就可以了,他可以有选择地去做项目,节约更多的精力和成本。而对于现在公司运营的状态来说,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赚取利润投资平台建设,这是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

林洲:我有一个疑问,毋庸置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蛋糕,但是这个蛋糕具体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分割,如果利益分配不均,这个管理平台是否会出现问题呢?

施旭东:林总说的是个很核心的问题,实际上在利益分成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个规划,我们采用的是阶梯分成机制:根据设计师的不同级别和所需服务的不同来分割利益,提供的服务多,则我这个平台切去的利益点就会大些一一比如很多设计总监总是疲于奔命做很多项目,那么我就希望他能慢下来筛选一些属于自己更能够发挥价值的项目去做,这时这个平台会为你提供制图、客服、项目管理、材料中心、推荐上下游产业链等一系列服务,那相应的唐玛的提成就会比其他提供的服务少的客户高些。

何华武:我们之前也说设计这个行业是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可以参考的,施总的这个模式是个大胆的尝试,也许未来会成为设计业的发展方向。而我的团队,总体来说也是个比较成熟的团队,要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设计项目的重点化一一从一开始的什么都做,做到身心俱疲,到2008年一个杠杆撬动了我们从事酒店行业,这个起点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明确的设计方向为整个团队带来了凝聚力与蓬勃的生命力,从那时起,我们的规模渐渐扩大,管理上也有了章法可循一一专人专职,分工更为明确。其实这跟施总说的设计物业平台也有一定的联系,两者都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所谓设计物业的平台,就是要提供设计师其他方面辅助流程的配合,就好比大型的卖场,提供所有的宣传、营销、市场推广,所有进货、出货的流程,销售的统计等等,这样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公司运作也是如此,各个部门的配合走向了正规,公司的市场运营也便蒸蒸日上了。

当然,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比如现在国广一叶里团队很多,有十几个,大小不一,这就需要我们来协调这其中的差距。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主线方向,解决一些设计师跳跃性大的人力资源压力。而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公司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软装和材料需求,尤其是物料方面,这使得后期整合相对比较吃力。而设计上我们碰到的问题是设计师架构中有些水平不够,这样沟通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有一些设计师在思想上还比较迷茫,这种现象在80、90后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所以,现在我们亟需针对这些问题去调整一些思路和方法,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以解决问题。

林民:实际上这便涉及到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了。

沟通与团队凝聚力

现代装饰杂志社:您的公司运营中,是否存在着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您认为造成一个公司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才能有效改善这种现象?

施旭东:目前在我公司的就职人员还比较稳定,但如果一个公司的人员流动太频繁,就说明这个公司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打造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个性,对未来的需求点也不一样,那就需要判断你的团队成员大致有些什么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提供出一个形而上的核心价值观来,激励大家共同努力。而我现在正在运作的唐玛平台,就是在梳理这些不同的需求,找到各个事务所的利益共同点。

林民:实际上唐玛平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将来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综合性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它能够把大家的优点整合在一起,并且有效配置。目前,我们这个平台正在有序运行,我们的每个环节都有人做事情,每个服务流程都有专人跟踪,硬实力方面配置已经比较齐全,现在更需要的是软实力的磨合:目前来讲我们公司几个设计总监各自的设计突出点都有,在业内的影响力也有,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样把这几个设计总监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平台,这几个总监合起来以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个还有待挖掘。

何华武:一个企业留不住人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它没有让人留下的价值,让员工看不到出路,现在我的团队也具有了一定规模,所以在留人这方面问题不算很大。而我解决人员流动的问题在于加强沟通,当然你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人人都沟通到,所以我们采取了结对子的方式,每一个新人进公司都有专门的老员工来带,一个梯队带好一个梯队,他们之间从工作到思想都会经常交流,这样有了比较大的问题也好及时解决。其实这也是对公司起步初期师傅带徒弟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的地方在于提升了企业的“人”、“情”、“味”,而发展的地方在于,加大了人情味儿的制度管理力度。

林洲:一个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有人员流动的问题,只是问题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只要公司前行的方向是对的,那么过程中零配件的微调就很正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客观情况来做一些调整。我做这么多年设计的体会是:要想留住人才,公司实际内在的东西最重要。公司的每一个环节必须是贯通的,每一个流程必须是有效的,内部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产生看得见的效益,这样才能给团队成员一种成就感,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享受自己的工作,从而形成团队凝聚力,减少人员的流动性。

现代装饰杂志社: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文化成为管理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您怎样看待这一课题?您对公司未来的走向有怎样的期许?

何华武:我觉得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执行,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在长时间内相对不变的,但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形式却可以随具体情况作阶段性的调整,以便于整合团队的凝聚力。像我们公司定期会有一些拓展训练、交流会、座谈会这样的活动以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尤其拓展训练对于我公司的员工来说更立竿见影,举个实例,在一次拓展中一个平日默默无闻的员工在训练时哭了起来,倾诉他平日里工作上得不到重视的苦闷与彷徨,并且表述了自己的优势。这样就很好,起码让人了解了你不满的症结在哪里。

施旭东: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这些组织行为其实都是为了企业能够良性发展,而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所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觉得何总用扩展训练的方式来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很可取的。因为在挑战一些高难度项目时,人的情绪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无论成功与否,都有利于激发他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目前对于唐玛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在于两点:一个是解决内务、行政的压力,一个是设法保障各个项目的顺利进行,从而打造一个向心力强、态度严谨的优质团队一一我们在某一个专业的设计领域里面做到它的唯一性,最具价值化,然后回报社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唐玛可以发展成设计界一个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够协调设计、管理设计、产品开发的上下游产业链三者之间的协调。让参与其中的设计事务所真正从“管理设计”中解放出来,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设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设计;管理;战略

设计与管理,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 计划、构思的形成;2 视觉传达方式;3 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而管理,则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等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其基本职能包括决策、领导、调控几个方面。

如果将设计与管理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变成设计管理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则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字面意思。可以是对设计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管理进行设计;可以是对产品的具体设计工作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从企业经营角度的设计进行的管理。然而不管怎样,设计管理已经发展为一个新的概念,一门新的学科,有着特定的内容与规律,并且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开发新品的一件利器,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界、设计界和经济学界的研究和重视。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产品能具国际竞争力,在设计的应用与行销上经常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掌握“设计管理”,强调在设计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体系化的整理,以组织化,制度化而进行管理”。出于使用者不同的职业背景,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一词带有广泛的含义。自一九六六年英国Royal Society of Arts首度提供设计管理奖项以来,其定义已被争论了近1/4世纪。因为该名词结合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复杂内容,所以其定义也是分别基于这两方面为出发点而进行展开的。然而不管怎样,这些定义却由此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基于设计师的层面上,即对具体设计工作的管理;而另一种则基于企业管理的层面,即对特定企业的新产品设计以及为推广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助性设计工作所做的战略性管理与策划。

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其后,Turner(1968年),Topahain(1984年),Oakley(1984年),Lawrence(1987年),Chung,Gorb等学者都各自从设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难看出,Michael Farry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提出定义的。而另一种理解———企业层面的的设计管理则指的是企业领导从企业经营角度对设计进行的管理,是以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主要包括:决定设计在企业内的地位与作用,确立设计战略和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政策和策略,建立完善的企业设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和有效地利用设计部门的资源,协调设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关系等。其中,企业品牌形象CIS战略的运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英国和美国的一些设计管理课程由此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设计管理列入现行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偏重于设计,这是属于管理系科的。另一种是将管理注入设计课程中,偏重于管理,这是设计学校开的,其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是影响创造和创新的要素;第二是产品与生产、设计之间的相关性;其三是设计程序,并对设计提供资源系统;另外还有工业创新与工业设计师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以及与设计相关的各种法律保护等。

因此,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对设计师来说,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1、设计需要建立在企业的经济基础、工艺水平、生产条件的基础之上;2、设计需要市场情报部门的支持;3、设计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4、设计必须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市场规律及相应的指导方针、设计准则的要求。5、另外,具体的设计工作,如设计方法、程序、理念等,都有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管理。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产品设计以及为推广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助性设计必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都会造成企业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由此可见,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去理解,设计管理的基本内涵已逐步走向一致。综上所述,设计管理研究的是如何在各个层次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以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沟通)。

那么,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又该如何进行设计管理呢?

首先,企业设计战略管理。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设计战略,并加以良好的管理。设计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有效利用工业设计这一经营资源,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的总体性规划。设计战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方法策略,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是设计的准则和方向性要求。设计战略一般包括产品设计战略,企业形象战略,还逐步渗透到企业的营销设计、事业设计、组织设计、经营设计等方面,与经营战略的关系更加密切。加以管理的目的是要使各层次的设计规划相互统一、协调一致。

其次,设计目标的管理。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设计目标是企业的设计部门根据设计战略的要求组织各项设计活动预期取得的成果。企业的设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近期经营目标制定近期的设计目标。除战略性的目标要求外,还包括具体的开发项目和设计的数量、质量目标、营利目标等。作为某项具体的设计活动或设计个案,也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明确设计定位、竞争目标、目标市场等。管理的目的是要使设计能吻合企业目标、吻合市场预测、以及确认产品能在正确的时间与场合设计与生产。

第三,设计程序管理。设计程序管理也称为设计流程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确保设计的进度,并协调产品开发与各方关系。由于企业性质和规模、产品性质和类型、所利用技术、目标市场、所需资金和时间要求等因素的不同,设计流程也随之相异,有各种不同的提法,但都或多或少地归纳为若干个阶段。如英国标准局的“BS7000:1989”手册,将产品创新程序规定为动机需求(动机———产品企划———可行性研究)、创造(设计———发展———生产)、操作(分销———使用)、废弃(废弃与回收)四个阶段;日本国际设计交流协会为亚洲地区制作的设计手册将设计行为分为“调查”(调查、分析、综合)、“构思”(战略、企划、构想)、“表现”(发想、效果图、模型)、“制作”(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传达”(广告、销售、评价)五个阶段。然而不管如何划分,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针对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设计程序管理。

第四,企业设计系统的管理。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设计质量管理。设计质量管理是使提出的设计方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在生产阶段达到设计所要求的质量。在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依靠明确的设计程序并在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评价。各阶段的检查与评价不仅起到监督与控制的效果,其间的讨论还能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设计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设计成果转入生产以后的管理对确保设计的实现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设计部门应当与生产部门密切合作,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生产过程及最终产品实施监督。

第六,知识产权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价值对企业经营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制度的制定与运用也日渐完善。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的侵占和模仿十分严重。因此,企业应该有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设计工作者来说,则首先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避免出现模仿、类似甚至侵犯他人专利的现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设计的某一阶段进行审查。设计完成后应及时申请专利,对设计专利权进行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设计实际上不仅与产品融为一体,也日益与管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最具潜力的工具,也正在飞速的发展,并且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设计管理的内容还有许多,对它的研究运用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并将在今后的社会生产行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1864 1996)(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2)韩岫岚.MBA管理学方法与艺术(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设计管理范文第3篇

1.图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图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图纸的收集、归档、整理、WEB查询、档案统计等,通过采用C/S与B/S相混合的结构方式进行操作,使得管理系统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能够在局域网和互联网环境下同事使用。

2.施工图的管理。该部分的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步骤:其一,由设计人员将电子图纸存储到系统当中,档案管理人员在完成对这部分图纸的审核之后,将正确的图纸档案信息归入档案库中,便于设计人员的查询和应用;其二,工程设计人员将完成签审与校核的施工图纸上交给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纸质图纸的验收,完成验收之后将纸质图纸提交给扫描人员进行图纸扫描,并将之存储到原始档案系统中作为原始记录。完成扫描之后可以将图纸发送给相关出版及图纸发放部门进行统一印刷和发放。而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则可以在各个终端随机查阅这些施工图纸,同时在授权许可的计算机下进行打印。当需要变更时,则由施工人员将相关的变更工作发回至档案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协助做好变更管理工作,及时的对图纸进行变更和修改。

3.竣工图的管理。一般由工程设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协同信息部门进行图纸的会审、验收工作。合格自后由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工程设计部门共同将竣工图纸上传给档案管理部门。上传工作包括两个部分:首先,由设计部门直接在电子版图纸上进行修改,经过相关人员审核验收之后转入图纸档案库,同时做出版本标示;然后,由施工单位在既有的施工图纸上完成竣工图的编制,在加盖竣工图章之后提交给档案管理部门,然后再有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电子图纸的整理、归档。

二、工程设计管理系统的构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逐步深入,工程设计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工程设计管理系统的功能出发,其构建内容主要包括议项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成果统计管理几个部分。

1.议项管理。该管理内容是为工程设计单位的计划组织部门提供项目的前期开发提供辅助信息,为那些需要前期规划、前期准备的工程项目提供信息支持。广义上将,其主要是完成对潜在工程市场、顾客等相关信息的挖掘和管理。通过构建起工程项目基本属性的数据库来对工程建设总量以及工程工作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然后利用自动报价系统得到工程的整体投资概算,通过计划编制出系统的总体建设计划、设计进度计划等,为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支持。

2.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包括承揽合同管理、委托合同管理以及任务书管理几个重要部分。其中,承揽合同就是工程设计单位承揽进来的任务合同,通过信息系统从每份合同中提取出固定的相关要素,诸如合同编号、甲方单位、乙方单位、项目名称、联系方式、负责人以及合同的分阶段成果等信息。委托合同部分则是随着合同的执行情况而不断发生的相关变化信息,诸如项目实际开展情况、合同履行状况、经费实际到位情况等。任务书管理部分则是合同文本管理,相关的管理工作要求实现相对应的管理功能,能够根据合同中的相关要素进行过滤查询,并形成报表。能够对合同执行的实时情况机械牛动态查询,能够对合同文本进行全文检索等。

3.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工程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围绕着项目开展的,而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则为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项目管理与集成的环境。能够对整个单位的所有项目,从项目的创建、任务分解、设计人员组织、设计进度安排以及设计档案的管理等进行整体管理。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3.1项目的初始化。当签订一份合同之后,管理人员在管理系统中将创建一个新的项目,同时完成该设计项目的各种变量的定义,包括合同号、项目完成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成果的提交等信息。同时,对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员、项目子目录等信息进行填充和完善。

3.2项目的分解。根据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以及相关技术接口程序控制,确定项目设计分工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专业、设计阶段等对项目进行分解。同时,将项目的各个子项目的名称、编号、负责人、内容梗概等信息予以充实。

3.3安排计划。通过项目管理系统与项目计划管理软件连接起来,能够将各个子项目的信息、子项的时间关系、持续时间。、资源耗费等信息传递至香港系统中,然后利用项目管理系统编制得到项目网络计划图示,获得项目实施的主要途径,为项目实施的进程优化提供参考。同时,在此集成编制《项目实施进度表》,安排得到设计计划。

4.成果的统计管理。该部分的功能主要是编制满足工程设计行业要求的统计报表,例如勘测设计工作完成情况表等。同时,该系统还应该具有成果质量的评价与管理功能,通过构建起成果质量评价模型,在输入专家的评分数据之后,计算得到设计成果的质量系数,最终确定质量评定等级。另外,依据该模型,还可以计算得到设计人员的工作绩效,并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级财务管理系统,为设计人员的薪酬支付提供参考依据。

5.系统的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安全策略应该能够保证整个工程设计管理系统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确保系统及其所存储数据安全可靠。

5.1完善的用户管理体系。所有的用户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等进入到受权限运行的系统中。同时,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引入了角色的概念,其包括工程项目总负责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负责人、图纸绘制人员、图纸审核人、扫描人员、归档人员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等多个角色,而且一个用户能够担任整个系统的多个角色。但是,在系统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下,各个不同的用户在进入系统之后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以此来保证系统安全。

5.2数据访问权限的限制及管理。通常针对工程图纸文档的管理一般是采用分级的方法来处理的,但是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过于粗糙。因此,应该通过增强文档授权机制的方式来保证各类有效文件的安全性。

设计管理范文第4篇

1、热媒设计温度散热器热水采暖系统的热媒设计温度,一般根据热舒适度要求、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原则确定。供水温度不超过95℃,可确保热媒在常压条件下不发生汽化;适当降低热媒温度,有利于提高舒适度,但要相应增加散热器数量。所以一般经常采用95/70℃,例如:作为散热器“标准工况”的64.5℃,就是水温95/70℃的平均值与室温18℃的传热温差。许多采暖系统的设计计算资料,也按此条件编制。

当然,热媒设计温度也要符合热源条件的可能性和考虑其它因素。例如:以较低温度的一次热媒进行换热所得的二次热媒,或采用户式燃气热水采暖炉的水温有限制,或采用塑料类管材为提高其耐用性时,也有采用85/60℃作为设计参数的。但是,再进一步降低散热器采暖的热媒设计参数,显然是不合理的。以95/70℃为比较基础,热媒平均温度每降低10℃,散热器数量约增加20%.

当前,存在不适当地过多降低散热器采暖热媒设计参数的倾向。原因是某些开发建设单位在提供设计条件时,按照热源的实际运行工况提出热媒没计参数,例如提出供水温度只有70℃。如不加深入分析,就直接采用这样的低参数进行设计计算,会使散热器数量增加很多,会出现同一热源的不同建筑,散热器数量相差近一倍的现象,更加剧了系统的失调度。

多年以前,就曾进行过实态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多数由城市热网或小区集中锅炉房供暖的住宅,即使设计水温为95/70℃,当达到设计室外温度时,运行水温一般只要70/55℃左右,即可保证设计室内温度。如果再按70/55℃的水温设计系统,是否运行水温又可进一步降低呢?似乎不应陷入如此恶性循环的怪圈。

为何实际运行水温远低于热媒没计温度时,也可达到设计室温?主要是由于实际配置的散热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偏大于理论所需散热面积。根据理论推导和实际工程运行验证,对于设计水温95/70℃的系统,当散热面积偏大1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90/65℃;当偏大2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5/60℃;当偏大3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2.5/57.5℃;当偏大40%时,运行水温约可为80/55℃。由于设计保守等各种因素,一般系统的散热面积均会偏大30%以上。[1]

2、水力平衡比之散热器数量的多少而言,采暖效果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水力工况。但是,心中无底又不认真进行系统水力平衡计算的设计,近来常可见到。

位于北京大兴的一幢六层(局部带跃层)单元式普通住宅,室内采暖系统为干管异程的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卫生间和厨房采用高频焊钢制散热器,其它为四柱型铸铁散热器。上一个采暖季就反映室温偏低,曾判断为建筑保温质量不好,普遍均匀增加了散热器20%。本采暖季一开始,在同一热源供暖的其它建筑均供暖正常的情况下,本工程系统末端(尤其是下层)室温仍偏低,引起部分住户向市政府投诉。经现场调查和对系统设计进行水力平衡验算,确实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度。

卫生间和厨房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15,其它立管管径不论立管负荷大小,一律取DN20,入口处较有利的53号立管带六层,散热器27片,阻力损失仅为约580Pa,系统末端最不利的64号立管带七层,散热器63片,阻力损失高达约3700Pa,加上供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此两根立管的不平衡度约高达800%。远超过《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8.6条关于“热水采暖系统的各并联环路之间的计算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15%”的规定。[2]各层均匀增加散热器,更会加剧垂直失调。根据验算结果,笔者会同几位年轻设计人员对系统进行了调节,并建议运行维修人员进行精细调节,虽已得以改善,但先天性的失调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参与调节设计人员的深切体会是:如果这种粗放设计的系统也能正常供暖,则教科书和规范岂非都得重写。

同样,北京某大学的两幢六层单元式普通住宅,室内采暖系统也是干管异程的上供下回单管顺序式,采用四柱813型铸铁散热器,卫生间为DN32光管,由小区集中燃气锅炉房供暖。据使用单位和住户反映,自投入使用以来,冬季室内温度达不到市政府规定16℃的最低标准,在严寒期内,一至二层的室温,大多在12℃以下,已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到现场对典型房间进行调查,室温和散热器温度,明显低于由同一热源供暖的其它建筑。据对设计采暖负荷进行验算,散热器数量符合常规计算结果。对系统设计进行水力平衡验算,则同样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度,不论立管负荷大小,双侧接散热器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25×20,单侧接散热器的立管管径一律取DN20×20,而无护结构的卫生间,则采用DN32的光立管。1号楼入口处最有利的7号立管阻力损失约仅为900Pa,系统末端最不利的25号立管阻力损失高达约3500Pa,加上供回水干管的阻力损失,此两根立管的不平衡度约高达700%。而卫生间立管阻力损失约仅为60Pa.加以环路划分偏大,室内系统水力失调现象必然会出现。笔者试图对系统进行调节,但质量低劣的铸铁阀门根本无法转动。除上述因素外,由于室外供暖管网的严重失调,致使1号楼和2号楼采暖流量不足,即使在入口处的有利环路,流量也明显不足。

3、系统补水某供暖建筑面积22万多m2的居住小区,存在水力失调的室内系统末端底层住户,出现以下奇怪的现象:每到晚上八九点钟后散热器就开始降温,到半夜就完全不热,而次日早晨又会逐渐热起来。据深入调查,重新热起来是由于顶层住户在每晚临睡前和次日早晨起床后进行了手动放风所致。经改装了质量较好的自动排气阀后有所缓解,但系统中还是经常因有空气存在。显然,应彻底解决系统进入空气的问题。

据查,系统未设置膨胀水箱,也未设置气压水罐等膨胀容积,只是依靠功率较大的补水泵进行补水定压,而补水泵则由电接点压力表控制启停,当降至下限值时水泵启动,达到上限值时停泵。由于设置在管路上的压力表,指针会发生抖动,上下限值的整定间距不能很小,因此,停泵后重新启动必然会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在此时段内,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和不可避免的系统泄漏,总会有空气进入系统,并积存于流量较小的系统末端顶点。

由于该工程已无条件增设膨胀水箱和足够容积的气压水罐,采取了增设一台略大于系统泄漏量的小功率补水泵(0.75kW)的方法,使之连续运行,当流量大于系统泄漏量时,通过限压阀回流至软水箱,基本上解决了问题。由此可得到启示:用合理容积的膨胀水箱或气压水罐进行定压,是十分必要的,如无条件设置,则应采用不间断运行的变频补水泵,或像本工程所采取的简易方法。

4、竖向压力分区与“分环”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3.9条规定:“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条文说明作如下解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散热器及配件所承受的压力,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暖通规范作上述限定十分必要。近年以来,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的热水采暖系统因渗漏而使家装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除散热器或其它构件的质量和施工安装队伍素质等因素外,主要由于承压过高。

某二十五层高层住宅,原室内系统设计系是按竖向分区设置的,但由另一单位设计的热源,却为同一系统。在第一个采暖季,开发建设单位就因渗漏向住户赔偿家装破坏损失的费用高达十几万元,不得不进行了困难的改造。

有些设计在热源处设置分集水器,对高低环分别接出供回水管路,将“分环”当作竖向压力分区,这是概念上的错误。“分环”可能有利于水力平衡和调节,但不可能对高区和低区分别实施定压,并不能克服低区所承受的较高静水压力。

竖向压力分区最好能从热源上就分别设置。不宜分设时,一般采用间接换热的方法。间接换热虽比较稳妥,但换热后二次水的温度将有所降低,致使散热器数量增加。

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有采用加压和减压的方法,即:热源系统按低区定压。高区系统供水经加压进入,回水则减压接回低区系统。从理论上分析,高区热媒循环水泵的工作扬程,要附加高低区系统的几何高差,不利于节能,但从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可能仍有可取之处。但采用此种方法,要特别注意减压阀的“动静压差特性”,即:当高区系统水泵停止时,减压阀后的设定压力会升高一个动静压差值,此值在阀的额定流量条件下约为5m,造成低区开式膨胀水箱的溢流,并同时使高区系统亏水和空气进入。虽然性能较好的减压阀动静压差较小,但最好还是采用闭式膨胀水箱,或采用不间断运行的变频补水泵定压。

5、散热器的选择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有针对性地提到散热器的选择问题。规定“应采用体型紧凑、便于清扫、使用寿命不低于钢管的型式”。目前,散热器品种繁多,市场竞争剧烈,有从容选择的余地,但也要看到各种散热器在应用实践中都出现过不同性质的问题。关键是要针对系统的特性,较为适当地应用,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系统的运行、保养和水质控制等环节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有生命力的产品,应该提高其适应客观条件的性能,而不是对客观条件的苛求。

铸铁散热器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它的主要弊病是:体型不紧凑,如铸铁四柱或铸铁长翼型等陈旧型号,显然与节能的、装饰要求较高的建筑环境很不协调;由于价格竞争,偷工减料,常达不到额定散热量;内腔粘砂成为系统堵塞的重要原因;落后的铸造工艺和加工粗劣,组对接口容易漏水。一些发达国家自己不生产但仍乐于采用,并看作为高档产品,当然不是这样粗陋的品种。如不开发新的品种,必然会陷入困境。可喜的是,外型可类似于高档钢制散热器、内腔无粘砂的铸铁散热器,已开发成功并已形成生产能力,由于它对各种系统及运行管理水平的适应性强,可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钢板材质的钢制散热器体型较薄且较美观,国外较多采用,引进并广泛应用以后,由于材质、生产工艺、运行水质等因素失控,八十年代后期曾发生大量腐蚀而造成过很大损失,至今,仍有过头的商业宣传误导用户,不断造成此类腐蚀现象重复发生。引进国外材料或生产工艺生产的一些高档散热器,在发生腐蚀现象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较大的集中供暖系统几乎无法达到的苛刻要求,例如:严格控制热媒含氧量、限定采用隔膜式膨胀罐定压方式、非采暖季满水保护、检修时只能局部放水、塑料管设阻氧层、内挂镁棒即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等。说明其形成腐蚀的主客观因素并未能根本解决,因此仍应慎用。但是,它还是可以应用于以燃气热水采暖炉或电热水采暖炉等分散热源的户式系统中。

按寿命不低于钢管的耐腐蚀界定标准,早期开发的钢管材质的钢制串片管式散热器和后期开发的绕片式(包括高频焊或强绕)钢制散热器,仍是钢制散热器中可放心选用的主体品种。但此类散热器水阻较大,但又常不能提供准确的水阻特性数据,在单管系统中应用,尤其是采用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时,会发生散热器进流量过小的问题。此外,此类散热器的热工性能和特定形式的外罩有关,外罩的成本占其价格的相当比例,但外观难以满足用户的装饰要求,“罩外加罩”十分常见。

铝制散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散热器,同样也发生过腐蚀穿孔问题,除材质外,碱性水质和超量的氯化物都会对铝产生腐蚀,虽对此种散热器提出了内防护要求,但工艺上难以实施,也不便于检验。因为热水锅炉水质标准要求锅水的PH值应为10—12,说明此种散热器不能用于以锅炉为直接热源的集中供暖系统,但可在热网集中供热、用户侧为经热交换的二次热媒系统,也可以应用于以燃气热水采暖炉或电热水采暖炉等分散热源的户式系统。有些产品改进为采用铜铝复合,可能是铝制散热器的主要出路。

6、关于分室温度控制无论是实施分户热计量的住宅户内采暖系统,还是其它建筑传统的垂直单管或双管系统,从节能和提高热舒适度出发,分室温度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分室温度控制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手动的。在这方面的商业误导表现为:将分室温度控制等同于采用散热器恒温阀,并认为采用恒温阀就无需进行水力平衡计算。这种误导造成了一些系统的失调和对恒温阀的负面影响。

采用质量较好的手动两通或三通调节阀实施分室温度控制,可能更适合于投资条件受限和供暖不足的普遍实际情况。即使有条件采用恒温阀时,也应该在弄清楚其水力特性基础上,正确地加以应用。

散热器两通恒温阀的高阻水力特性,适合于双管系统。为适应我国市场的需要,国外又推出了针对单管系统的三通恒温阀和低阻两通恒温阀。因此,我们要面对三类恒温阀,而不是不加区别。

用于双管系统的高阻两通恒温阀,又按不同的预置设定功能分成若干型号,其口径一般情况下应采用DN15,少量需采用DN20,无区别地采用较大口径不利于水力平衡。而用于单管系统的三通恒温阀和低阻两通恒温阀,则必须有DN15、DN20、DN25甚至更大的口径,以根据串接散热器的负荷适当选配。

双管系统高阻两通恒温阀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极易堵塞,因此对总体供热不足和运行管理粗放的系统,似利少弊多。

恒温阀在单管系统中应用,则发生问题较多,最突出的是采用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时,不适当地用了高阻恒温阀。

单管系统即使采用低阻两通恒温阀加跨越管的做法,也应该核算散热器的进流系数。散热器的进流系数,取决于散热器通路和跨越管通路的阻力比,与恒温阀、散热器和两个通路的管径匹配有关,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有些工程因散热器的进流量过小,不得不在跨越管段上再加阀门,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处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北京市分户热计量试用图集中,提出了一个界定标准,即进流系数应不小于30%,已被许多方面包括恒温阀生产厂所接受,有些国外的低阻两通恒温阀新一代产品,又降低了水阻力。

7、关于塑料类管材在实施住宅分户热计量的户内采暖系统中,已大量采用塑料类管材,与金属管件接头处漏水成为一大公害,尤以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和交联聚乙烯(PE-X)管为甚。XPAP管由于其良好的阻氧性能,相对于其它塑料类管材,本来更适合于采用钢制散热器的户内埋地管道。

有一种说法:接头处漏水是由于管道的纵向膨胀所引起,这是不确切的。管道受热后纵向膨胀形成的膨胀力,是伸长量、管材的弹性模量和管道截面积的乘积。钢管的线膨胀系数是0.012(mm/m.K),而塑料类管材线膨胀系数的概略值,按从小到大排列如下:XPAP管0.025;PB管0.130;PP-R管0.180;PE-X管0.200,当然,线膨胀系数大的管材受热作用后会有较大的热伸长量。但塑料类管材的弹性模量远小于钢管,钢管的弹性模量为20.6×103kN/cm2,而例如PP-R管,在20℃时仅为80kN/cm2,95℃时又降低为25kN/cm2.因此,在管道截面积相同时,塑料类管材的膨胀力会远小于钢管。

接头处漏水的主要原因,是管材与金属管件的配合和施工安装人员的操作经验问题。根据北京市标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对金属连接管件的要求,耐拔脱力应不小于3Mpa,因此是可以通过改进解决的。

塑料类管材的纵向膨胀特性,则应在敷设方式上有所考虑。塑料类管材在地面内埋设时纵向膨胀受限,会转化为内应力,在管道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中可以消纳,而明装时则会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且易受划伤而影响使用寿命。根据实际工程的问题和经验,北京市分户热计量试用图集中,只推荐在直埋(包括地面内或嵌墙敷设)时采用,非直埋的所有管道(包括明装或管道井内安装),仍推荐采用热镀锌钢管和螺纹连接,是很有必要的。

8、户式热源的匹配水泵问题在采暖能耗得以严格控制的节能住宅中,采用燃气或电热水采暖炉等,作为户式采暖系统的热源,采暖费用甚至有可能低于燃气或电热的集中供暖系统,本采暖季是暖冬,与北京市集中供暖上调后的集中供暖采暖费相比,更显示出其实际采暖费用低的优势,因而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户式采暖系统存在问题之一,是循环水泵与系统的配合。对于燃气或电热水采暖炉所配带的水泵,笔者曾询问过许多生产厂家,例如:流量、与流量相关的炉外剩余水头、排烟温度等,大都提不出明确的技术指标。由于住宅单户的套型面积和采暖负荷会相差较大,在同一容量循环水泵的作用下,会出现与设计条件不同的运行工况而造成失调。尤其是当采用地板辐射供暖或作为空调器的热源时,更容易发生流量不足而影响采暖效果。因此,应深入地协调系统、户式采暖炉和配带水泵的匹配问题。

设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容注意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我国近900万户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利税占40%,就业人数占75%;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占90%以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计规范、灵活、有效的会计制度十分必要。

但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如许多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企业账目混乱,财产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它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

2.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制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3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3.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

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上述会计制度的内容中,会计机构设置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重点阐述。

首先,会计机构的设置。

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会计机构,配置有关会计人员,是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设置会计机构,既要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又要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相适应。就中小企业来讲,原则上应简化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应小些,宜多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即仅在企业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并允许一人多岗。具体如何设置会计机构,则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大小、经营特征及管理组织形式等情况予以决定。

(1)微型企业(雇员1~5人):这样的企业经营规模很小,业务量少,且不大可能有大额信用交易。会计的任务只是记录营业额、控制费用、计算盈亏及纳税所得。因此,可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直接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2)小型企业(雇员6~50人):这样的企业经营业务数量少,交易简单而且交易类型有限,可能进行贷款融资,存在一定数量的信用交易。会计系统需要向贷款人提供财务报告,并要提供管理所需的简单信息,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不必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管理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太多,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要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如有些企业将会计人员放在总务部门,有的放在办公室等),并且要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可不设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代管。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一般2~4人为宜),为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岗位可设置以下4个岗位:

①会计主管兼稽核岗位。职责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组织、管理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调度,进行账目的定期核对,协助有关人员进行财产清查。

②总账报表岗位。负责成本核算,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保管和管理会计档案。

③出纳岗位。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规定保管和使用签发支票所用印章。

④明细账会计岗位。负责明细账的登记工作,申报、缴纳税金,进行工资核算等。若小型企业的规模、业务量接近微型企业,可采用微型企业的做法,或将4个岗位进行调整合并,即会计主管与总账报表岗位合而为一,明细账会计与稽核岗位合而为一。

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中,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凡涉及到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即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3)中型企业(雇员51~250人):这类企业可能有大量的信用交易,还可能有进出口业务,业务量比前两类企业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如要求会计系统提供稍微复杂的管理信息。此情况下,原则上应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可设置为科、室或部。同时,中小企业应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简单的中型企业,会计和财务机构以合并为宜。其他的中型企业,一般应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开,即分别平行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就当前组织机构的特点来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财会合一(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财会分离将成为必然)。

会计核算一般应采用集中核算形式,对于经济业务较多的中型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非集中核算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企业会计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机构一般应设置如下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总账报表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资金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保管岗位。在上述岗位中,一般来说,总账报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资金、销售和利润等岗位应当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等岗位可根据企业核算体制的具体情况或者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或者分别设置在其他有关部门,如材料核算岗位可设在供应部门,工资核算岗位可设在劳动工资部门,结算岗位中的购料结算岗位设在供应部门,而销售结算岗位则设在销售部门。至于出纳岗位,则应当统一设在会计部门。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多岗,具体设置几名会计人员,视单位情况而定,一般以4~5人为宜,但要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此外,在上述岗位设定以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其次,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

中小企业应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定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对于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可由企业负责人对每笔开支进行审批,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对于中型企业,要考虑对于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支出,实行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枝笔审批。如规定对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付款事宜,各部门办好各种手续后,将付款单送交会计部门,并说明付款理由和依据,由会计部门汇总后定期向企业负责人汇报,根据支付能力和轻重缓急,决定各个款项的付款时间和额度,并依此办理有关支出。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在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方面与大企业不同,因此,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一般规模较小,其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部运作方式也会与大企业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使设计的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中小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应简便易行,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2)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这是由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限性及其会计需求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由于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中小企业的利益高度相关,他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十分关心。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许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业主和股东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需要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符合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信息需求。比如,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费用结构等。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由于中小企业逃避纳税的愿望比大型企业更强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税收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