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知识

设计知识范文精选

设计知识

设计知识范文第1篇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设计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组织结构信息成本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考察组织状态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组织状态由强健到肥胖再到强健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轨迹。这是令人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问题。从组织演变中可以看出组织类型大致分为两种: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流程高效的强健型组织和机构臃肿、人员冗余、流程低效的肥胖型组织。首先,从对组织的影响因素来看,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组织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

因此,根据组织类型和所处的环境的组合,一个组织可能处于4种状态,组织在4种状态转变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转变一强健的组织处于有利的环境。会表现强劲的状态。增长的客户加速组织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使组织能力提高,投资者的关注使组织资金充裕。

转变二有利的环境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成功也潜藏着危机,如员工的加薪幅度大于公司的生产力,办公室日渐奢侈。这样,强健的组织变得日益臃肿。一旦出现市场萎缩,组织很难维持原先的市场优势与成功。于是渐渐听不到客户的声音,组织变得摇摇欲坠。

转变三这时,组织面临两个选择:死亡或者生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组织必须彻底改变其原有的工作习惯、文化、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

转变四组织经过市场的锤炼,总结出最好的管理策略以及合适的组织结构。经过痛苦的转型阶段后,组织从新变得强健起来。

彼得.圣吉认为:组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演变现象,关键在于组织本身没有从系统结构层次来考虑问题,缺乏系统思考能力,基本上是一种面向环境的就事论事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被动的改变着组织结构。我们需要拨开复杂事件的迷雾,透视背后的简单结构。如何才能避免组织陷入“强健—肥胖—强健”的死循环状态呢?那就需要重塑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重塑的本质就是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二、影响组织结构重组:知识与权力匹配

在组织结构中,权力往往与其职位是分不开的。职位越高,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对组织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当信息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流动时,当合法行为只有通过权力部门授权的特定领域才能获得时,知识市场或者说创意市场流动性就被限制了,于是组织就会变得保守。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大,对知识的收集也变得简便,组织向扁平化发展。随着层级的减少,权力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而不是限制作用。

哈耶克(F·A·Hayek)首先提出了经济效率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他认为,某些与特定地点、时间和环境相关的知识,本质上不能进入统计,并很难以统计的方式传送到任何集中的权威那里,因而最终的决策必须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并知道资源可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来做出,即采取权利分散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Jensen和Mecking(1992)进一步发展了哈耶克的思想。他们认为,尽管有关特定时空环境的知识不能被概括成统计数字,但他们却能被传送到决策机构中的其他位置。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被转移,而是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保证有利于决策的知识与决策的结合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传递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一方面在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由知识传递导致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将决策权分配给组织中拥有较多相关专门知识的人时,面临着由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在这里,信息成本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进行知识传递引起的成本;而成本则是由决策授权的人具有与委托人自身利益相背离的目标而产生的,指的是在合作行为中,由于这种目标冲突所引起的成本(我们认为,在组织内部上下层决策者之间,实际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相对于上层决策者而言,下层决策者就是人,上层决策者就是委托人)。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提高,信息成本增大,委托成本减少;而分权程度提高,信息成本减少,成本增加。决策总成本即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组织设计过程也就是信息成本与成本之间的权衡过程。提高决策效率的关键在于将决策权转移到某一层次上,从而使信息成本与成本之和最小。

三、组织结构调整方向的建议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造财富的活动既不是为生产性使用配置资本,也不是配置劳动,现在价值来源于生产率和创新,两者都是知识的运用。知识应当是一项得到妥善管理的重要资源,对知识的管理应当如同管理生产资料、人力资源那样。特别是对那些使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更是经理人员关注的一项关键工作。学习型组织能在整个组织内有效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并且依据新的知识和见识来调整每个人的活动。

知识管理是关于如何组织和共享企业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指这样一种努力,即系统地发现,组织和运用企业的智力资本,培育持续学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从而使组织的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里,企业的智力资本是拥有的信息经验、见解、关系、流程、创新、发现等的总和。

哈耶克说:哪个体制更有效,主要取决于在什么体系下,我们能更全面地利用存在的知识。反过来,这取决于在单一集中权威下,处理这些最初分散于许多不同个体中的,本应使用的知识,我们更有可能成功,还是把个体需要的额外知识传递给他们,以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计划与其他人配合好,我们更有我可能成功。对于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组织质量将直接体现在过程性、时间性、关系性方面的能力。

组织的过程质量表现为组织的纵向结构被逐渐压扁,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再到扁平化矩阵结构。以及网络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结构,它是组织的过程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组织的时间质量表现为组织决策方式的变化,存在3种基本决策方法,即独立的分散式决策由于通信需求的限制,无法充分感知外界的变化,难以实现即时响应,而集中式决策由于考虑了多方面的信息,相对于独立的分散式决策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但是,以牺牲决策的灵活性和实时性为代价。连接的分散式决策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运用而得到实现,为提高组织的时间质量创造了条件。

组织的关系质量表现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的消除,最终实现无障碍、无界限。如果将制造企业比喻为一间房子。无界限就是要打破“三维障碍”。首先,是水平界限——墙将房子水平隔开,在企业中,它指的是职能之间、部门之间、产品线之间或地理位置之间的界限。应该将墙打倒,市场营销应该与产品、产品应该与设计结成紧密的关系并在一起工作。其次是垂直界限——天花板和地板将房子垂直分开,在企业中就表现在等级的分隔阻碍了开放的交流,应该打通天花板,实现和谐的上下关系。第三是外部界限——外部的围墙将房子和邻居分隔开。在企业中,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撑,要与顾客、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等其他人结成密切联系、充分交流,这就需要拆除围墙。

经过重塑企业组织结果,使其在形态上具有了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分散化、实时化,多维关系紧密化、开放化等特点,而知识管理则是企业实现组织过程、时间以及关系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推动器,它通过确立终生学习机制,使组织实现可持续改善,在这种知识型组织中,大到整个企业、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个体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具有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具有三维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固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也没有恒定的价值链,输入输出是在世界范围内动态展开的。同时,就像人类身体复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可以联系各部分细胞组织一样,知识型组织的互联结构为在组织不同的细胞之间传输血液——知识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型组织的学习机制作为造氧机、净化器为细胞以及整个组织的发育、成长提供了连续不断的养料,最终使企业走上茁壮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M].三联书店.1999.

[2]刘小平,马凌.企业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

[3]刘艳巧.扁平化组织的实践基础[J].经济论坛.2004.

设计知识范文第3篇

本文将国学分为两大类:观念类和现象类。观念类是指因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一方面是对人活动方式的抽象化和理论化,另一方面是活动方式得以运作的基础,因而是国学系统的核心要素。现象类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人们在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所形成和塑造的结果,具有个别、具体、直接和经验性等特点,它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观念类和现象类相互依存,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则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前者的内涵和魅力,是前者实现的载体。

二、关于工业设计学生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的调查

本文以学院近三年毕业的214名工业设计学生的毕业创作为调查对象,有74人在毕业创作中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约占总数的35%。其中,选择和使用观念类的有44人,选择和使用现象类的有48人,两类均涉及的有25人。

(一)观念类

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观念类主要有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思维方式、美学思想、伦理道德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不同的主题内容。1.哲学思想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哲学思想主要有:(1)天人合一思想。(2)“和”的思想。(3)“道法自然”的思想。(4)“无”和“无为”的思想。(5)返璞归真思想。(6)“虚静”的思想。(7)中庸思想。(8)“礼”的思想。(9)“格物”思想。(10)“器—道”思想。(11)人本思想。(12)阴阳五行思想。以上内容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的思想谈及次数最多。选择的原因是为了论证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和”的思想时在内涵和目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2.宗教思想宗教思想中,调查对象只提及禅宗思想。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其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不仅对汉传佛教影响深远,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把个体的内心体验投射到自然、山水等外物上,而禅宗思想中的“自性论”“顿悟说”等则将此一特点更加深化,并对中国特有的“意境”思想注入的更多的内涵,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回味悠长的“禅趣”和“禅味”。调查对象关注禅宗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受国学热的影响;第二,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工业设计的影响;第三,禅宗思想本身具有的特点。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观点形成了特有的禅意精神,即直面内心,直接面对自然和事物的本质,且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大到山川天地,小到一花一叶,都能以禅的精神将天地万物与人融为一体。有部分调查对象甚至认为,禅宗对于生命、质朴、回归本真、自然的思考和西方的“简约主义”在精神本质上有契合之处。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系统思维方式。强调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2)简约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形成了重视“素”“简”的审美心理。4.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塑造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如重视主观体验,崇尚自然、注重神韵,和谐的美学思想等等。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美学观点主要有:(1)善美结合、情理合一思想。(2)意境思想。(3)重视“神韵”。(4)重视主体内在体验的美学观。(5)形神观。(6)虚实观。(7)中庸的美学观点。(8)“和”的美学观。5.伦理道德自从周朝确立起有秩序的生活后,伦理道德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它既凸显了主体的理性意识,也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紧密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独有的韵味和特点。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对“礼”的重视,无论是建筑、装饰、绘画、服饰,都能看到“礼”的影子。调查对象中就有探讨“礼”的观念对明式家具的影响。

(二)现象类

现象类范围广泛,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现象类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汉字的结构。(2)饮食文化。(3)传统图案和纹样。(4)传统包装设计。(5)传统工艺和材质。(6)生肖文化。(7)民乐文化。(8)传统的器物,如青铜器、文具、家具等。

三、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

国学知识的特点综合起来看,调查对象在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道”与“器”的关系

由于工业设计的特点,调查对象不管是选择抽象的观念类还是较为直观具体的现象类,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器物”身上。因此,设计作品、现象类、观念类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等领域中流行度、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来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国学知识。既为主题寻找国学依据,也能进一步深化主题,并为国学注入新内涵,推动国学内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例如,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物、资源、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受到关注。因此以人为本、环保、低碳是调查对象关注的主题。在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时,也会偏重于以人为本、和谐、天人合一、自然等思想观念,并对竹文化、藤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观念类的集中性和现象类的非集中

设计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创新;校企知识创新联盟;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型组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并且使高校科研水平受到挑战。所以企业和高校寻求合作,以发挥各自优势弥补知识创新能力的不足。

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我国学者姜照华(1994)等归结出产学研合作的15种类型和模式…,包括:产学研联合体、联合科技攻关、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科研院所办产业、校办产业及各科研机构的企业,等等。发展至今,这仍然是目前对校企合作模式最为全面的总结。

众多合作模式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发展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平台。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于2O世纪50年代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研究园,孵化出了一大批在全球具有深远影响的企业和产业,同时也为美国人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并促使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和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为了追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自80年代中期,我国也开始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历史进程。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开的,在1991年,东北大学第一个建立了东北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随后也建立了科技园。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

大学科技园是目前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且致力于校企的长期合作,以知识创新为特征,所以是校企知以创新联盟的主要研究对象。

1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构建模式

1.1校企合作联盟的传统模式

传统校企合作联盟的实现形式灵活多样,如:一所高校同一家企业联盟,一所高校同多家企业联盟,一家企业同多所高校联盟,多家企业同多所高校联盟,等等。大体可以分为对等型、星型和网状联盟三种组织类型。

(1)对等型联盟。企业与高校在联盟中是平等的,双方投入相等,责权利也是平等的(不一定完全一致,可以是转化为资金以后的平等)。企业以资金肜式投入,高佼以对等的知识产权资产投入,当一方投入发生变化,另一方也应随之改变,以保持平等的地位。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用图1表示。

(2)星型联盟。企业或者高校同时与多家高校或企业结盟,发起者作为盟主,吸引各方面形成互补的其他组织加入,这些组织围绕发起者的需要来投入。此种组织形式对发起昔的要求较高。以高校为核心为例,其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

(3)网状联盟。多家企业同多所高校形成联盟,各成员相互都有联系,其内部关系复杂但多变灵活。在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活动时,这种类型的联盟非常适用,有利于综合多方面的信息,风险分散很好。网状联盟的形式如图3所示。

传统的校企合作虽然采取联盟的形式,但极少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各利益相关暂(包括企业、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等)本来都是各自“独立”的组织,因为个组织的功能不同和能力的有限而组成联盟,形成简单地包含各利益相关者的组织。这样的联盟以短期的合作为目的,联盟各方的关系不够紧密,从而无法实现联盟的长期发展。

1.2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构建模式

结合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模式,并综合以上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参与成员包括:(政府)、大学、大学科技园和企业。校企知识创新联盟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分工,做到优势互补。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是网状的(如图4)。

对校企知识创新联盟进行界定:校企知识创新联盟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达成联盟协议,以企业为主导,以长期合作和争利技术为特征,以产权机制为保障,以股份制为实现形式,以创造成员最大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的产学实体。

校企知识创新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在政府的介绍引导下与高校结为联盟。高校在企业出资的帮助下负责研发产生专利产品或技术,企业把专利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完成商业化。高校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企业为研发以及知识成果转化费用出资,政府则充当服务和引导的角色,不参与投资以及利润的分配。校企知识创新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种,是一种网络组织,要素之问不仪有信息的集成、知识的集成、资源的集成、资金的集成,而且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委托关系、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因此,本质上,它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成员间边界模糊、资源共享、信息对流和联动互进。以联盟形式开展知识创新,能突破单个规模和能力对知识创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率,降低创新风险;还有可能依靠联盟在行业内的巨大领先优势,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构筑静态技术壁垒,减少竞争对手,取得战略主动权。

2流程型组织结构

哈默与詹姆斯·钱皮(1993)在《公司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指出,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建立全新的流程型组织,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根本性的改善。而流程的优化CTN-L原来职能制组织的角色定位,并重新组合新的角色和合作关系。“业务流程再造理沦”反映出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及管理的人性化等未来管理要求和特征,为流程型组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流程型组织结卡勾,即以组织的各种流程为基础来没置部门,决定人员的分工,在此基础建立和完善织的各项机能。

流程型组织结构,即以组织的各种流程为基础来设置部门,决定人员的分工,在此基础土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机能。流程型组织结构侧重的是目标和时间,将组织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项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要求。

与传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相比,流程型组织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扁平化,即减少组织的管理层级,更快、更灵活地响应市场、技术变化,组织结构向矩阵或网络型过渡;

(2)分散决策,即通过合理授权和信息共享,鼓励一线员工在授权范围内自主决策(使知识创新更为广泛);

(3)基于团队,即团队由跨部门、多专业人员组成,在团队中创造跨越部门边界的横向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

(4)灵活性,即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机构具有灵活性,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组织更要快速灵活地响应环境变化。

3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组织结构

流程,是指一些连续的、有规律的活动按规定的顺序出现和执行,并导致一些期待结果的产生和完成。知识创新的流程包括:数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成与共享,知识的产生与应用。

知识不同于信息和数据。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汛的知识,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相结合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从而产生了知识。

知识创新流程的规模取决于它包含的活动的多少与复杂程度,可以只包含几个简单的工作,也可能由成百上千个高度复杂、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其范围主要考虑流程跨越组织单位(功能或部门)的多少。组织内部较大的流程可能会跨越多个功能部门;而流程的规模和范围越大,通过流程再造获得改进的机会就越大。

校企知识刨新联盟的组织结构设计应把握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原则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1)以流程为中心。知识创新的流程决定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组织结构,相应地,联盟的部门没置及分工应以流程为中心。

(2)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团队式管理是由组织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强调团队作为组织活动的基础单位,而不是以个人的专业活动为基础,团队能够创造跨越职能边界的横向信息与知识共享与合作。流程由人执行,每个人对流程的关注是保证流程合理化的关键。领导的责任是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和价值观,指导员工关注流程的最终结果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知识创新足从发现市场明显或在的需求所开始的,并以迎合市场需求为目的。根据知识创新的流程、流程型组织的特征并把握其没计的原则,从知识创新的各个流程角度,对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组织结构进行设汁如图5所示。

董事会:是校企知识创新联盟业务执行机关,行使经营管理权,包括拟汀联盟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制定联盟的基本管理制度,决定总经理和主要部门负责人的任免。

总经理:负责皎企知识创新联盟日常管理,对董事会负责,决定部门经理的任免等工作。

人力资源部:负责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人员招聘、培训、劳资管理,在企业中创立有意义的考评和激励机制,负责保管本联盟的人员档案,为联盟提供合格的人材。

财务部:由财会核算部门组成,做好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有效利用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各项资产,保证联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研发部:由各研发团队的负责人组成,管理各研发团队以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负责从各项研发工作启动到成果保存的支持工作。

市场部:包括市场调查部门及销售部门。对市场进行细分,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发掘,并负责创新产品的销售及售后信息的采集。

知识交流服务平台:是各部门以及校企知识创新联盟内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是各部门知识成果的汇集地,各创新团队可以从此得到市场需求的信息,并通过以往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来更好地完成知识创新工作。

校企知识创新联盟的主体是各研发团队,各有团队负责人进行管娌,团队成员包括高校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技其他研发人员,还包括企业的研发工作者,针对不同的需求来组成团队,例如:需求一对应队,需求二对应团队二……各团队的研究开发工作按照知识创新的流程:需求、数据的搜集和处婵、信息的形成与共享、知识的产生与应用、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行研发工作,许最终将知识创新成果反馈到知识交流服务平台,为校企知识创新联盟进行知识的积累

设计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与管理系统性科学性社会性艺术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设计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成为了必然,传统的设计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设计管理时代。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Michael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DesignManager),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Gorb(1990)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也是手段(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态度管理”(调整公司的观念)。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案子就算结束,如果没有完成,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是客户的角度,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广泛性(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基础性(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设计是以人为本,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设计针对性产品,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