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1设计美学的概述

1.1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个性化 民族化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得我们的国产漫画一下子被遗忘在角落里,中国漫画市场也基本被日本漫画所占领,漫画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很大了,还没有算漫画的产业连,这些不仅是我们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经济的损失。日本原来的绘画艺术相对中国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础上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的漫画表现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他们的漫画手法可以应用到我们现代设计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工业产品效果图的表现,当然我们国画的技法更是值得我们做设计的人来潜心研究,使之被应用到现代设计的效果图表达中。有些作品又把传统文化的东西与现代设计的新生事物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日本在后来的漫画开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反观我们的国画艺术,其潜力是相当具有开发价值的。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的结合会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设计倾向现代设计的未来趋势是提供和产生创造潜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应该汲取精华,然后溶入个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个性化。个性化的设计追求,一是体现在视觉效果的“个性”上。二是体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带来审美、语言沟通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指出:“一个强大的文化几乎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力。”的确,美国许多企业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独物的民族特色的设计也是推陈出新的设计思想源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许多我们值得吸引的精华。曾经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锐地评价说;中国没有设计。尽管说得有些片面,但这也是给众多设计师敲的一个警钟,设计师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必须有民族的特色。 转贴于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相互的关系

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设计的任务是要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美.创造美。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作品经常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影响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传承并表现传统文化,设计是一个载体,体现着文化的发展。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却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更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者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文化中的中国风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 “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而今在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 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因此设计不仅仅需要我们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要在 设计中得以体现,并且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不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有不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那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

西方文化与艺术,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艺术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事实上,两种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就已经开始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甚或直接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似乎都无大碍,也并不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艺术——现代设计的另一层面文化,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艺术与设计界,我们常常听到有关两种文化与艺术碰撞引发的争论。这种争论,也常常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实践。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现代设计,藉此找寻出一条中西文化与艺术融合影响下的、现代设计的正确之路。如果我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很多元素可以为设计带来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例如水墨画、剪纸艺术、中国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良好运用。

面对全球设计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流失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劲敌。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冲击的同时,要学会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使我们设计在“国际化”中大放异彩。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不要墨守成规,有的设计师背着沉重传统文化包袱,对新的东西作了否定,这是不利于设计发展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甚至达到了农业文明所能及的巅峰,但是也正是这些令我们陶醉不已的伟大遗产,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民族文化艺术的前进。因为我们的肤浅和无知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盲目陶醉的后果只能导致一种文化的衰落。

总言之,我们的设计理念应是“继承传统、取精弃粕,与时俱进、个性鲜明”。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传统艺术是促进现代设计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设计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在对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促进现代平面设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1997.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2003.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建筑装饰,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这一行业在很早前就已久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建筑装饰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一种典型的新兴设计风格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结合所形成的,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上。因此,我们在探讨建筑装饰特点和建筑文化的关系的时候可以从建筑的风格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文化的概述

纵观古今,建筑装饰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建筑本身而言,它体现的是一种时代地域背景下的文化,建筑作为人类劳动结晶的一部分,可以说建筑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更加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品位。设计师们将自己的创意和对文化的理解,增加到建筑装饰的设计中,让建筑变成一个充满艺术文化气息的空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对建筑进行装饰设计也是一种人类本性中追求舒适美感的表现,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空间合理利用、美观舒适的要求。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建筑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不断前进、不断更新。建筑文化的形成依赖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 内核可以理解为长期形成的古老文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 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所谓外缘可以看成是从外来文化中吸收形成的年轻文化,“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 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 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两条途径往往同时存在, 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以及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新时期下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日渐加强。如今是要发展“五位一体”的新型社会,一上台,就提出了“中国梦”的新概念。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绿色”将成为建筑装饰设计新的设计风格导向。我国城市住宅建设速度在迅速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响应时代的要求,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发展绿色建筑装饰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和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新时期下的主要目标。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是当今社会追崇的热门话题,人们已不仅仅只是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不仅仅只注重结构安全,还要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总之,新时期下建筑装饰要环保、健康,“绿色”是其主要的特点。

建筑装饰设计与建筑文化的关系

建筑装饰的特点体现在独特的风格上,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 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当然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构思和造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管是物质技术的, 还是精神文化的, 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长廊回顾,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会发现建筑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建筑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的, 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在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后, 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 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建筑装饰以及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当然建筑装饰的发展与建筑文化也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建筑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收并蓄的状况,既吸取传统特征,又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人们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讲究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结 语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系统设计与研发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衢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截止目前,衢州市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7项,其中扩展项目8项。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和测绘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测绘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有关电子地图的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电子地图产品开始为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便捷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在对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与研发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一、设计原则

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系统是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应用系统,它应该具有简单易用、准确、详细、查询速度快等特点,系统的设计与研发遵循了以下原则:

(1)标准性与规范性原则。

系统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研发过程中,数据规范、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和接口标准等都应该遵循国家及行业规范要求,保证系统整体的协调性和兼容性,便于规范化处理。

(2)实用性与先进性原则

系统首先要满足实用。建设本系统要在遵从实用性的基础上,力争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理念进行平台的设计与建设,确保项目建成后的应用延续性与先进性。

(3)可靠性和安全性原则

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保证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系统结构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使系统在设计、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达到需要的安全级别。

(4)友好性原则

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应用和维护的方便性、灵活性,提供简洁、方便的操作方式和可视化操作界面。

二、系统设计

1.总体框架设计

系统采用开放性的面向服务SOA的架构体系,基于衢州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搭建,有运行环境层、数据层、服务层、用户层等组成多层架构的系统。系统总体框架见图1:

图1 系统总体框架图

运行环境层包括软、硬件环境及网络环境。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系统充分利用了衢州市测绘院现有软、硬件环境及网络环境,综合考虑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存储能力和维护性等多方面因素,对衢州市测绘院现有主要硬件设备进行合理规划使用。

数据层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其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前者主要为系统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后者是系统应用和示范的重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类别,位置和历史等)。

服务层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其中信息服务系统包含了网络地图服务、空间查询服务、空间统计服务、日志服务,用户权限管理服务等;运维管理系统包括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监理管理;门户网站包括地图展示、数据编辑、服务注册等。

用户层是社会公众能够使用的应用系统。用户能够通过使用应用系统的功能,获得需要的信息。

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SOA的架构体系,系统整合衢州市测绘院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地图服务,为公众了解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出行等提供参考服务。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

图2系统功能结构图

1)地图浏览

地图浏览功能主要向用户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的浏览功能。打开系统,显示的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专题地图。

2)地图操作

该功能主要实现对地图的浏览操作,可实现衢州市以及周边县市的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全屏、鹰眼等基本功能。

3)兴趣点查询

该功能实现关于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糊查询、定位。具体兴趣点查询分为关键字查询和周边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用户只需输入查询内容,就可以查询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内容。

关键字查询中,用户直接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例如需要查询“烂柯山的传说”这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搜索栏中输入“烂柯山的传说”,即可搜索到与“烂柯山的传说”有关的信息,并在地图上高亮显示,点击结果标题或点击地图上的定位图标即打开该点的详细信息框,通过信息框就能看到关于“烂柯山的传说”的所有信息。

周边查询中,该功能支持用户搜索所查地点周边的所有兴趣点信息或者某个类别的兴趣点信息。在默认状态下,选择类别为所有类别,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和搜索半径,即可搜索到所查地点周边的所有类别的兴趣点信息。

4)路线查询

路线查询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到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点的路线,包括公交路线和自驾线路的查询分析,可查询市区任意地点到遗产项目地点之间的最佳路线。系统能够在获得用户输入的起点与终点后,利用空间网络分析功能,获取两点之间的最佳路线,并在地图上进行显示。

5)信息查看

信息查看主要是在地图上查看指定对象的信息。信息查看提供了两种查看方式:以“南孔祭典”为例,一是鼠标悬浮在查看对象上,此时地图上会用简易信息框显示“南孔祭典”的简单信息。二是鼠标点击对象,此时会弹出详细的信息框显示介绍有关“南孔祭典”的详细信息,包括“南孔祭典”的文化背景、类别、位置、历史、图片等。

三、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更新

1、系统运行

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环境、客户端环境和软硬件环境。在系统部署中,要综合考虑到用户数量、网络、软硬件资源等情况;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可重复利用性。

2、系统更新

系统更新包括平台更新和数据更新。系统平台更新内容包括功能增加,系统升级等。数据更新包括兴趣点更新、路线更新、对象信息更新等。

四、结束语

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系统推出后,能够填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电子地图的空白,对于目前的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有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古一鸣、林富明、李梅.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第28卷第3期

张震辉、谢超.智能化电子地图设计系统研究.北京测绘,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