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邦 安全环保文化培育 模式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发生着火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此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了整个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安全环保问题上的反思。痛定思痛,这一事件暴露了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较低水平,尤其是安全环保意识的缺位和忽视,凸现出石化企业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不足的“硬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安全环保文化培育既是势在必行的客观需要,也是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在。本文以享誉全球的美国杜邦公司为对象,探讨安全环保文化培育的相关问题。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管理者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需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领导感;员工个人需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需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环保文化是:致力于安全、健康和环境、正直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以及公正和尊敬地对待他人。这一文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由安全环保理念、安全管理原则共同组成,其培育过程经历了自然本能反应、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和团队互助管理4个阶段。

一、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的互动对应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是指:安全理念与安全管理原则。见表1。

表1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互动表

建立“所有事故伤害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观念

安全视为所从事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立关心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的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必须优先其他目标

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遵守一切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并努力做到高于法规的要求

员工是公司的最重要财富,每个员工对公司做出的贡献都具有独特性和增值性

员工在非工作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我们关心的范畴

为了取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管理层针对安全生产必须做出承诺,并做出表率和榜样

认为管理者伤害和职业病的预防负责,对工伤和职业病的后果负责

安全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在社会公众和顾客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需求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安全知识来帮助我们的客户和社会公众

为了有效地消除和控制危害,应积极地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

要求每一个职员都有责任审查和改进其所在的系统、工艺过程

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确立安全和健康作为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职工都必须对此条件负责,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对其自身的安全负责,同时也必须对其他职员的安全负责

积极参与安全活动,有助于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对危害的识别能力,对预防伤害和职业病有极大帮助和作用

使所有员工参与到职业安全卫生活动中去并使之成为产生和提高安全动机、安全知识和安全成绩水平的手段

在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原则中,是互动对应的关系。安全理念是安全环保文化的精髓和指导思想,安全管理原则是安全环保文化的内容和操作标准,二者呼应互动;而且,八个理念元素与八个安全管理原则是对应的关系。组成了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的骨架。

然而在我们国内,这种明确的安全理念还有待概念化和提出实施。

二、杜邦公司安全环保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美国杜邦公司在其200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培育出了安全环保文化。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见图1)。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

图1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表2就是这四个不同阶段的安全文化培育措施和特征汇总。

表2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四个阶段汇总表

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本能保护

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

个人知识、承诺和标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做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

帮助别人遵守——员工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

确定安全为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任何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被解雇

个人价值——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和亲人

留心他人——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而且留心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

将安全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怕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实践和习惯行为——安全无时不在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外,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团队贡献——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

高级管理层给予安全口头或书面上的支持

监督控制、强调和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门的安全,不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

内在化——把安全意识深入员工之心

,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关注他人——关心其他员工,关注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提醒安全操作

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员工和管理层

集体荣誉——员工把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显然,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告诉我们,国内石化行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前文中提到的吉林石化的苯胺装置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到我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的严峻形势;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安全环保经济的提倡,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安全环保文化和意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培育模式和做法。美国杜邦公司不管在安全环保文化理念上,还是在文化培育的措施上,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学习。其两极互动的文化要素给我们在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上以思维的启发,即: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灌输安全和环保概念,另一方面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践行这一文化。而其四个阶段的培育发展道路,为我们培育自己特色的安全环保文化提供了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2] 姜国军,董国治.石油石化业构建和谐企业初探[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01).

[3] 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徐德蜀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新论[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6] 董国永,吴苏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策划与建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青藏联网工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实践“责任基建”模式的榜样工程,被誉为是集“民生工程.平安工程、高效工程、共赢工程、绿色工程、和谐工程、人文工程、阳光工程”于一身的“责任工程”表率。

自2008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了将社会责任根植于各专业和各层级的攻坚战。本文旨在以青藏联网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公司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电网建设,积极探索“责任基建”模式的创新实践。

国家电网公司的“责任基建”模式

2007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要求将“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履责要求全面融入电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以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公司自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电网建设的有效路径,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总结了“坚持一大目标、贯彻四大要求、覆盖四大环节、落实五大支撑”的“责任基建”模式。具体见图。

坚持一大目标

电网基本建设具有特殊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家能源发展全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因此,项目建设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或财务价值,而且要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推行“责任基建”,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电网建设,坚持以全力打造“责任工程”,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贯彻四大要求

“安全、高效、绿色、和谐”是国家电网公司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企业的总体要求和全面体现,落实到电网基本建设领域,就是要求电网建设要从项目论证开始,至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建设、投运移交,乃至生命周期评价的项目建设全过程,全面考虑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因素,切实做到安全健康、建设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诚信透明,保证建设项目与利益相关方、社区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覆盖四大环节

推行“责任基建”模式,将社会责任需要全面融入电网建设,要求将社会责任理念与要求全面融入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目标:

一是项目论证与核准,要做到:项目论证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依据和标准;项目论证全面考虑经济、技术、安全、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有效预防社会和环境风险;项目论证全面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期望,保持决策过程的公开与透明;项目论证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和接受有关各方监管与监督,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项目设计与招标,要做到:项目设计全面考虑安全、健康、环保、生态等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项目设计立足发挥国家电网的能源优化配置功能,服务国家能源发展全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透明运营,加强与设计方、建设方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招标标准不仅考虑价格、质量、服务和交货等传统要素,而且高度重视安全健康、能源效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社会和环境因素。

三是项目施工与建设,要做到:全面落实基本建设项目的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保证公司员工、承建单位人员、社区居民等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全面落实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制度,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全面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保持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积极争取各方对项目建设的理解与支持;妥善开展征地、拆迁和补偿等工作,切实保证各方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和环境风险管理,制定部署相关应急预案。

四是项目投运与移交,要做到:项目建设考虑运营生命周期,对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健康、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和科学决策;项目建设充分考虑未来运营的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并为未来运营人员创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面加强与运营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全面地移交有关项目的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资料;在项目投产后落实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责任回溯和追究机制。

落实五大支撑

一是落实制度支撑,既加强和落实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电网建设的通用制度建设,为其全面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提供制度支撑;又加强和落实针对特定项目的项目制度建设,为开展的各个电网建设项目全面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有效解决与项目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供制度支撑。

二是落实技术支撑,既着眼电网建设特征,积极开发有效管理电网建设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通用技术、工艺和设备;又针对特定项目,为有效管理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开发相关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三是落实管理支撑,探索推进全面责任基建管理,切实在电网建设过程中有效管理电网建设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控制社会和环境风险,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四是落实文化支撑,牢固树立责任基建、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等理念,培养利益相关方视野和环境视野,全面建设以“诚信文化、合规文化、人本文化、透明文化、合作文化、环保文化、和谐文化、创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文化。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生问题;构成要素;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35―04

近年来,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线。本文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等对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为民生发展的制度设计和科学度量提供理论支撑。

一、我国民生问题构成要素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为基础研究民生问题的构成。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意愿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主要包括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需求;社交需求主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因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问题就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二)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见,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民生问题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人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的需要是有递进层次的,也就是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生活需要具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改变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的对立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劳动的产品将由劳动者自己享用,超出他们生活需要的剩余产品,将用来满足工人自己的各种需要,用来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用来平等地享受科学和艺术的一切成果”。因此,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二、我国民生问题构成要素及内容

根据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分析,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生存民生、安全民生、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四要素既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

(一)生存民生是民生的生命基础

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个体人的存在,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吃喝住穿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后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就会随之产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基本的目的和归宿是维系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就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满足人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

1.生计来源。人们基本生存的关键问题是收入问题,收入关系到其生活质量,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决定收入的流向及其合理性与公平性。就业是人们获得收入的最基本来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是衡量人们获得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人们是否“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民生问题,是民生层次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社会救助是保障人们维持基本生计的最后一道制度性防线,可以有效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因此,社会救助是民生之伞。

2.生活状况。生活状况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层面上所达到的生活水平,包括消费、住房、交通、医疗卫生四方面。首先,消费方面。消费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确保稳定收入的同时,合理的消费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证我国扩大内需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消费与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住房方面。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前提条件是安居,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和兴业。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重要因素。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住房是民生之基。再次,交通方面。交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出行难是各个城市普遍存在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激增,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压力。同时,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等商品走人大众消费的视野,城市居民家用汽车增长很快,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加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交通出行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交通也是关系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最后,医疗卫生方面。健康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是民生之根,医疗卫生与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疾病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重要因素,医疗卫生的职能就是与疾病作斗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罗斯曼认为健康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投资品,健康既能使人们感觉更好,还能增加人们的工作时间,从而增加收入。因此,医疗卫生也是基本的民生问题。

(二)安全民生是民生的生存保障

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另一重要需求。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安全需求就会出现。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民生。安全是其他民生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安全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安全民生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因此,着力解决安全民生问题,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安全民生建设,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使人民群众面对生活和工作中诸多不确定因素时减少恐惧和后顾之忧,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可见,安全稳定是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生存状态的客观要求之一。

1.公共安全。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保障,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不仅能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还可以化解由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群体的矛盾。安定团结是民生之愿。

2.环境安全。环境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和空气受到污染,必然影响到居民生活并损害居民健康。因此,保持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民生问题的应有之义,这里主要指环境质量方面,包括环境污染程度、环境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求、解除后顾之忧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是基本民生问题。

(三)发展民生是民生的价值旨归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存与安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发展民生的基础和保障。发展民生是在满足基本生存和保障的基础上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必不可少的民生内容。现阶段,我国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问题已不再是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人民群众对生活有了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表现为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都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这些都是当前重大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离开发展,民生就是不完善的民生。发展民生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和公平正义两方面。

1.教育发展。教育是民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把教育作为衡量民生发展的一个方面,是我国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是人们获得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的最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求得生存与发展。教育能够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同时,教育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因此,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保证,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

2.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强烈。人民群众的尊严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环境。因此,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四)公共服务民生是民生的主导领域

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民生最能突出民生问题的直接相关性特征。民生问题虽然涉及广泛,但最重要的并且让人民群众感受最实在的是那些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生活状况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民生。而现阶段民生的重点领域是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主要特点是公共性,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其主导作用非常突出,建设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民生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能。公共服务民生体现政府保障和促进民生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进度,涉及政府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保障能力方面的多项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基础设施指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设施。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观要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对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2.教科文卫建设服务。教科文卫建设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民生科技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的科学与技术,民生科技直接服务民生,造福百姓。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力量。解决好教育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等,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是民生之魂。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民生之根。

3.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生态文明是提升民生的环境保障。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包括新鲜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4.住房保障建设服务。住房是人们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住房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住房保障建设就是为买不起住房的低收入居民提供房子住,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

5.社会保障建设服务。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它对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改革,取得明显改进,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国家应加大社会保障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促进我国民生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民生问题的大民生观

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民生改善能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就是人民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领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国家层面讲,民生问题是个大课题,是一个国家前进或倒退的重大核心问题,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大民生观问题,必须树立大民生观的理念和战略思维才能把民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

(二)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化

大民生渗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需要认真、全面的把握。经济领域需要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重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与建设;政治领域需要加大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民生问题的思想理念宣传教育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民生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文化领域需要发挥新闻出版等媒体的特殊宣传教育作用,形成强大的服务民生舆论态势;社会领域需要积极的民生政策,衣食住行全方位服务民生,民间活动围绕民生开展,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空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的健康开发、利用和保护,严肃立法执法监督,严惩破坏环境和人身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民生工作是一项大系统,需要全面、科学、有序的系统化推进。

化工安全与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杜邦 安全环保文化培育 模式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发生着火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此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引起了整个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安全环保问题上的反思。痛定思痛,这一事件暴露了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较低水平,尤其是安全环保意识的缺位和忽视,凸现出石化企业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不足的“硬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安全环保文化培育既是势在必行的客观需要,也是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在。本文以享誉全球的美国杜邦公司为对象,探讨安全环保文化培育的相关问题。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管理者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需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领导感;员工个人需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需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

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环保文化是:致力于安全、健康和环境、正直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以及公正和尊敬地对待他人。这一文化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由安全环保理念、安全管理原则共同组成,其培育过程经历了自然本能反应、依赖严格的监督、独立自主管理和团队互助管理4个阶段。

一、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的互动对应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是指:安全理念与安全管理原则。见表1。

表1 杜邦安全文化培育的两极互动表

建立“所有事故伤害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观念

安全视为所从事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立关心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的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必须优先其他目标

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遵守一切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并努力做到高于法规的要求

员工是公司的最重要财富,每个员工对公司做出的贡献都具有独特性和增值性

员工在非工作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我们关心的范畴

为了取得最佳安全生产效果,管理层针对安全生产必须做出承诺,并做出表率和榜样

认为管理者伤害和职业病的预防负责,对工伤和职业病的后果负责

安全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在社会公众和顾客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需求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安全知识来帮助我们的客户和社会公众

为了有效地消除和控制危害,应积极地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

要求每一个职员都有责任审查和改进其所在的系统、工艺过程

制定严谨而广为认同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确立安全和健康作为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每个职工都必须对此条件负责,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对其自身的安全负责,同时也必须对其他职员的安全负责

积极参与安全活动,有助于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对危害的识别能力,对预防伤害和职业病有极大帮助和作用

使所有员工参与到职业安全卫生活动中去并使之成为产生和提高安全动机、安全知识和安全成绩水平的手段

在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两极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原则中,是互动对应的关系。安全理念是安全环保文化的精髓和指导思想,安全管理原则是安全环保文化的内容和操作标准,二者呼应互动;而且,八个理念元素与八个安全管理原则是对应的关系。组成了杜邦安全环保文化培育的骨架。

然而在我们国内,这种明确的安全理念还有待概念化和提出实施。

二、杜邦公司安全环保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美国杜邦公司在其200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培育出了安全环保文化。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见图1)。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

图1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表2就是这四个不同阶段的安全文化培育措施和特征汇总。

表2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四个阶段汇总表

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本能保护

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

个人知识、承诺和标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做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

帮助别人遵守——员工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

确定安全为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任何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被解雇

个人价值——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和亲人

留心他人——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而且留心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和条件

将安全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怕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实践和习惯行为——安全无时不在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外,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

团队贡献——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

高级管理层给予安全口头或书面上的支持

监督控制、强调和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门的安全,不断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

内在化——把安全意识深入员工之心

,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关注他人——关心其他员工,关注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提醒安全操作

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员工和管理层

集体荣誉——员工把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显然,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告诉我们,国内石化行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前文中提到的吉林石化的苯胺装置发生着火爆炸事故到我国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的严峻形势;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安全环保经济的提倡,都能得出一个结论: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安全环保文化和意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培育模式和做法。美国杜邦公司不管在安全环保文化理念上,还是在文化培育的措施上,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和学习。其两极互动的文化要素给我们在安全环保文化培育上以思维的启发,即: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灌输安全和环保概念,另一方面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践行这一文化。而其四个阶段的培育发展道路,为我们培育自己特色的安全环保文化提供了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韩燕晖.石化企业安全危机管理问题多[j].化工管理,2005 (10).

[2] 姜国军,董国治.石油石化业构建和谐企业初探[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01).

[3] 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徐德蜀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