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第1篇

(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说明:适用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本科和教育管理专科学员国开网形考任务考试。

形考任务1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思名著________。[答案]《论语》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答案]《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答案]《大教学论》

从根本上说,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有________。[答案]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结构上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答案]基本功能;

衍生功能

从作用[答案][答案]对象上看,教育可以分为哪两种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答案]负功能;

正功能

[答案][答案]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_________。[答案]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应该包括(

)。[答案]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

音乐智能、人际智能;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答案]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答案]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受教育者;

教育者

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答案]孔子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的制约。[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

)。[答案]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交流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的是:_______。[答案]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答案]夸美纽斯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答案]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体现在(

)。[答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手段、设施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答案]人的现代化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表现状态。依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和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等,教育形态可分为______。[答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正规的教育和非正规的教育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答案]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

)。[答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答案]社会生产力

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时,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道德两难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答案]劳动起源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图式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答案]平衡;

顺应;

同化

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答案]基本学科

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中。[答案]《学记》

青少年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答案]不均衡性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答案]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答案]人的个性化活动;

人的社会本性;

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素质有哪些特性(

)。

[答案]个体性;

基本性;

稳定性;

内隐性

人口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

)。[答案]人口的就业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数量的多少;

人口质量的高低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答案]社会生产

人类身心的成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通过教育人才能成长为人。这是因为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在生理上有一个特性是(

)。[答案]有漫长的不成熟期

认为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华生

社会[答案][答案]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答案]生产力水平

社会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人口;

生产力;

政治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答案]《学记》

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杜威

我国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

)。[答案]个体差异性

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答案]许慎的《说文解字》

下列说法中属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论点是______。[答案]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布鲁纳

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哪些(

)。[答案]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

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理由(

)。[答案]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较强的计划性;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实践活动

一个地区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的(

)。[答案]人口功能

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

。[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答案]关键期

以下[答案][答案]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答案]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

以下[答案][答案]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答案]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以下哪项没有体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案]提高人口素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多因素论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遗传、环境及活动综合作用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答案]赫尔巴特

在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中,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是处于(

)。[答案]前习俗水平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处于什么阶段(

)。[答案]感知运动阶段

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

)。[答案]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在西方,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有________。[答案]夸美纽斯;

斯宾塞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答案]不均衡性

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答案]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________。[答案]循序渐进原则

政治制约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答案]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领导权;

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宗旨和目的;

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

)。[答案]人口数量与增长率;

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

)相隔离了。[答案]教育与生产劳动

作为“传统教育”流派代表的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主张________[答案]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______。[答案]儿童中心;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二、判断题

《论语》的产生标志中国教育学的萌芽。

[答案]对

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动物界中也存在。[答案][答案]错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对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答案]错

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答案]错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答案]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答案]错

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答案]错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体格匀称的婴儿和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那么,我保证能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想要选择的那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是的,甚至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和贼,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天才、爱好、脾性、能力、禀赋,也不管他是什么种族。”他的观点属于学校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错

普通教育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错

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错

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答案]错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答案]错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指产生于现代社会时期的教育观念。

[答案]错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对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答案]错

形考任务2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答案]19世纪末

下列属于隐形课程的是(

)。[答案]班级布置;

校规;

校园规划;

学校建筑

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是(

)。[答案]表现性评价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

)。[答案]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别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答案]成人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学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答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

)。[答案]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前教育;

中等教育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可分为(

)。[答案]初等学校;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幼儿园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答案]国家课程

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答案]地方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答案]校本课程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答案]定向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调控功能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是(

)。[答案]公开课程;

官方课程;

正式课程

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是(

)。[答案]非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

无形课程

隐性课程也被称为(

)。[答案]非正式课程;

潜在课程;

无形课程;

自发课程;

隐蔽课程

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答案]活动课程

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答案]综合课程

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答案]学科课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答案]分科课程

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福禄贝尔;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萨特

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可将课程评价分为(

)。[答案]工作性评价;

决策性评价;

研究性评价

显性课程也被称为(

)。[答案]公开课程;

官方课程;

正式课程;

显露课程

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答案]癸卯学制

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的总称。[答案]教育机构;

运行规则;

组织的体系

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答案]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答案]诊断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可将课程评价分为(

)。[答案]诊断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答案]形成性评价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凯兴斯泰纳;

孔德;

那托普;

裴斯泰洛齐

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答案]课程计划

(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答案]课程标准

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答案]修业年限

二、判断题

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课程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答案]对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

[答案]对

分科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答案]对

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答案]对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

[答案]对

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答案]错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答案]错

教育目的是[答案]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方针和道路的总要求。

[答案]对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答案]错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答案]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答案]错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答案]对

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答案]错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对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全部分工。

[答案]错

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大类。

[答案]错

学科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

[答案]错

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

[答案]错

学制即修业年限。

[答案]错

义务教育即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强迫教育。

[答案]对

在我国,特殊教育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也包括天才教育和品德不良儿童少年的教育。

[答案]错

在五育中,智育对应着数学、语文课,体育对应着体育课,美育对应着美术课,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错

智育就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

[答案]对

形考任务3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从实践角度来讲,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

)。[答案]把德育目标变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

创造良好条件给予相应的人、财、物保障;

让家长和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认同感;

通过强化措施和机制把德育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将德育目标层次化、系列化、具体化

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答案]德育班会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就是(

)。[答案]班级授课制

通过[答案]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答案]品德评价法

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答案]心理咨询法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认知明理法包括(

)。[答案]报告;

讲解;

谈心;

座谈讨论

德育实施过程中,常用的品德评价法包括(

)。[答案]表扬和奖励;

操行评定;

批评处罚;

评比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答案]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谈话法

下列哪些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际锻炼法(

)。[答案]各种学习活动;

规范训练活动;

交往活动;

文体活动

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

)的内容。[答案]意义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答案]教书育人

德育过程的操作特性是(

)。[答案]德性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

德性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

德性之教是心灵交往之教

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答案]科学性;

基础性;

时代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学习进行的形式,学习的方式可以划分为(

)。[答案]发现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方式可划分为(

)。[答案]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

)。[答案]讲授法

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答案]对文本、内涵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的教学新理念,属于(

)新理念。[答案]体验教学

我国当今推崇的教学新理念,除了有效教学、反思性教学外,还包括(

)新理念。[答案]对话教学;

生成性教学;

生命化教学;

实践教学;

体验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属于我国当前推崇的教学新理念中的(

)新理念。[答案]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知行统一

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答案]陶冶教育法

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答案]长善救失

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

)的德育原则。[答案]疏通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疏通引导;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长善救失

“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答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施加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包括(

)。[答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以下哪些属于品德行为类目标?(

)。[答案]礼仪要求;

生活习惯;

文雅健康;

职责规范

德育的实质在于(

)。[答案]育德

二、判断题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案]错

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答案]错

对学生进行疏通引导要注重正面事实或道理的作用,尽量不要使用负面的事实或教训。

[答案]错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答案]错

教学就是上课。

[答案]错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答案]错

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展现给学生的知识、观念。

[答案]错

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带有综合性。但实践中,由于总体目标比较笼统、抽象,所以各个学校往往要根据总体目标和本校的可能性[答案]对德育目标进行程度和水平上的再选择,提出本校(或本班)的具体德育目标。因此,就实际而言,德育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答案]对

所谓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也要[答案]对他们导之以行,使学生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

[答案]对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

[答案]对

学校德育活动都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的。

[答案]错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答案]错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错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

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

一、选择题

(

)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答案]教师

(

)也是学校的民主管理机构,但最后的决策行为,则由校长采取。[答案]校务委员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答案]长期性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有(

)。[答案]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无歧视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是针对(

)时期学生提出的教育重点。[答案]童年期

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

)方面的差别。[答案]方向;

强度;

性质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在下面的(

)这部法律中做出了规定。[答案]教师法

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表现为(

)。[答案]教育信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

)。[答案]以上三项的集合

教师法中赋予教师的权利包括(

)。[答案]报酬权;

参与权;

发展权;

教育权

教师继续教育,是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主要包括(

)等类别。[答案]骨干教师培训;

教师职务培训;

新教师见习期培训

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

)等。[答案]辞聘;

招聘、解聘

教师职业的作用有(

)。[答案]传播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传播主流文化、意识和道德价值的作用;对个体的潜能和智力培养的奠基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答案]职业准备阶段

教师专业知识中“怎么教”的知识包括(

)。[答案]关于儿童的知识;

有关教育的知识;

学科教学方法知识

教学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的职责。教学管理主要包括(

)。[答案]教务管理;

课程管理;

课程评价

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答案]工程师;

临床医生;

园丁

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

)。[答案]伴奏者;

促进者;

领导者;

协助者

目前得到共识和认可的学校管理原则主要有以下(

)原则。[答案]导向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

)时期的表现。[答案]少年期

童年期的教育重点是(

)。[答案]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答案]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正面鼓励为主,锻炼意志品质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

)。[答案]人身自由的权利;

生存和安全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下列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答案]动机;

情感;

性格;

兴趣;

意志

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时期。[答案]少年期

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答案]合理编制学校预算

学校管理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地进行,形成一套合理、稳定而有序的规范,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确保学校工作稳定健康地发展。这是(

)原则。[答案]规范性原则

学校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答案]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增强办学整体效益

学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这也是学校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答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这是(

)原则。[答案]导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以(

)为出发点和归宿。[答案]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人事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师所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答案]教师考核管理;

教师聘任管理;

教师资格管理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期,是(

)。[答案]童年期

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是(

)阶段要面[答案]对的教育问题。[答案]青年期

在情绪控制上,由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属于(

)的年龄特点。[答案]青年期

在认知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答案]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是(

)的年龄特点。[答案]青年期

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

)之间。[答案]90-110

二、判断题

“班”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基层组织单元。[答案]对

《教师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答案]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和结果的处理。具体来说,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面、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和升学率。[答案]错

班主任有义务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以期形成教育合力。[答案]对

办学效益主要考虑社会效益,学校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答案]对

对待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我们要早发现、早培养。[答案]对

对于教师来说,文凭是必要的,但为了获得文凭而实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体验才是其收获的专业发展本身。[答案]对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与智力发展无关。[答案]错

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答案]错

教师中心论只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客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答案]对

教学在学校里进行,教学管理是学校的职责,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不大。[答案]错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答案]错

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答案]错

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答案]错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合理、高效,适合小学特点、符合现代科学管理要求的领导体制。

[答案]对

学校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指教学管理。[答案]错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 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 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第3篇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社会背景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逐渐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扎下根来,从而引起对各级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需求。中国的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从20世纪初由官办的师范学堂附设体操学堂或体操科开始,至今已历时百余年[1]。解放以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直是指导我国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师也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理所当然的重要成员,成为主司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职能的社会职业。体育教师由于其工作性质和社会职能所决定,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的职责,这就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过程。

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大力兴办体育教育专业。在50年代初期最先创办的六大体育学院和部分师范院校里,体育教育专业是最早设立和举足轻重的专业。根据李鸿江汇集的材料,到2004年,创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已达208所[2],其势头方兴未艾。据此可以推断,截至目前为止兴办本专业的学校或多达300多所。60年多来,体育教育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数十万合格的各类学校体育师资人才,为我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历了5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均会推出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3]。这些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实施,对于保证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规格化、科学化和整体优化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最近一次出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是在2003年[4]。它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颁布的,也是在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以及本专业人才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时期颁布的。该课程方案是现阶段指导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的基础。据黄汉升等人研究,该课程方案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特点。发展个性,全面育人,推进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为重点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计划,大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出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整合主干课程,突出课程弹性;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规范任选课,课程小型化;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型课程等基本特征[5]。

武汉体育学院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成立的六所体育学院之一,一直是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据统计,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二万多名各类学校体育师资人才。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经具有了优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成为湖北省第三批高校品牌专业。该专业的体操课程、篮球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部确定的部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

然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同全国其他体育院校一样,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许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仓促上马”和“盲目扩军”,造成本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使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扩招”后直接导致的教学资源过度开发和超负载使用,使得教师队伍和原有学科的优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体育师资人才新的要求,使得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并日益尖锐起来。作为传统的老专业,既有文化积淀深厚、教学资源丰厚的传统积聚优势,也有接受新事物迟钝、改革创新迟缓的传统思维定势。因此,本专业的发展必须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找准培养方案新的突破点和创新面,着力培养学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本专业培养过程进一步优化完善,从而在新的形势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有鉴于此,当务之急就是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落实。

2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

专业培养方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严密科学内涵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从纵向观察,由上至下可以包含四个基本层次。其中,第一层为专业人才定位,即专业人才的职业定向、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定位等,它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第二层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学时安排等,它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思维。第三层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建设(教材、技术与理论)、教学过程(教、学、传播媒介)和养成教育等,这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第四层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控,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质量调查、就业率等(图1)。由此看来,培养方案居于人才培养系统的第二层,上达人才培养系统的顶层设计,下接整个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以及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承上启下引领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处于核心位置。一方面,各种人才培养措施,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培养目标的定位,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需要,同时也要受到专业和学科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培养目标又直接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的实施和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当然,要制定好科学实用的培养方案,还要考虑是否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只有切实解决好以上诸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图2)。

可见,科学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顶层设计,又与人才培养实施和反馈相通连,因此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就说明,本专业以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师资为基本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职业活动需要的体育操作技能。然而,仅有专业技能还不够,当代学校教育要求体育师资首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体健美的塑造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因而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广泛渗透教师职业活动的多元性知识。同时,“复合型”是本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利器。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哪怕学生在体育师资岗位上不能充分就业,依赖其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完全有可能在广幅的“体育”岗位上就业。因此,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当注意克服“只注重专业技能,不注重全面发展”的偏向,坚持“文理兼修、多专多能”的专业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不断丰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以知识、技能为专业载体,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把学会做人做事和适应就业创业有机结合起来。

3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修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握体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一般而言,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必须涉及如下一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问题,即通识课程与专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以及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破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1通识课程与专修课程

通识课程又称公共课程,或称思政课+综合素质课,是涉及到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素质和人格培养知识。在我国,通识课程主要涉及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语言类、计算机类相关领域的知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本专业通识课程(公共课)有专门的规定,并规定总学时为720学时。该类课程具有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训练课程。专修课程则是专业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的门类和学术水平,是专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经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需要的有力武器。

从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运行情况来看,学生对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倚轻倚重现象。在总体上对通识课程不太重视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偏重于外语学习,部分学生偏重于计算机学习。这就说明,如何真正发挥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促进通识课程的实用化,以及课程内容学时的弹性化和个性化,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专修课程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就业形势不够明朗,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专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如何通过对此类课程的优化设计,促进其专业课程适度简约化和功能最大化,是方案修订者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3.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教育部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将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规定为1126学时,6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为880学时,50学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大约为5.6∶4.4。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趋向是稳定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这种趋向在本方案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研究认为,必修课程大都为专业主干课程,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无可取代。鉴于当前必修课程过泛过滥的情况,有必要对本类课程加以整合,科学地精选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反映专业特色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其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为专业课程,可以被置换但不能或缺;自由选修课程为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而自由选择的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相关度不大,但与素质与人格培养和社会需求有关。因此,应当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当扩大选修。同时,必修课程需要强调整合,选修课程需要强调多样化。

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修订思路上可以有一个重要转折,就是由学生选择方案,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由方案约束学生。也就是说,可以在牢牢把握必修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把选修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可以从总体上控制必修课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总量,督促学生学精学深,而将其他课程列入选修课程菜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享有这类课程的选择权利。这样,学生自己主动选择了某门课程,就会认真对待和认真学习,少数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态度和“逃课”现象就会大为减轻。

那么,哪些课程可以列为必修课程呢?通过分析,以下十一门课程,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最为重要,应当列为必修课程,即技术课中的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大球一项、小球一项;理论课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学校体育理论、教育学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本专业教育立身之本,舍此则树动枝摇。就目前而言,这些课程的份量可适当加重,促进其“领域化”。有的课程,如理论课中的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体育健身学等,技术课中其他球类、游泳等,其地位也很重要,但带有性质,甚至可以被取代。这些课程有则如虎添翼,缺则影响不大。有的新兴项目课程,如攀岩、定向、毽球、跆拳道等,其地位带有拓展性质。这些课程有则枝繁叶茂,缺则亦无不可。有的课程则要拓宽,如融通课程、顶点课程、实践课程等,从而架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3.3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

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即术科与学科)的划分,是体育教育专业特有的课程划分方法,也体现出体育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在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训练中,有必要强调学习领域的实践性质。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操作性、技艺性、表现性和直观性,没有这些特性,也就丧失了体育和体育专业存在的价值。因此,应当把技术课程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在学时比例上给予充分保证。

同时,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己任,带有明显的师范性质,教师的理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一般运动员要全面得多。因此,将术科与学科二者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培养方案修订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教育部分布的五套课程方案中,似乎有一种偏向,即过分强调理论课程而对技术课程重视不够。比如,从1980年“课程方案”中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基本持平,到了2003年,理论课程的比例竞达到60.8%,技术课程却只有39.2%,二十多年来理论课程大约增加了11个百分点,而技术课程却减少了一成多。这种情况,对于入学前未从事体育专项训练而进入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保证技术课程的学时,是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在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克服长期存在的“竞技中心主义”和“学科中心主义”倾向,加强能力培养、教法研究和学习指导,真正把专项教学发展成专业化教育的科学轨道上来。

3.4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

技术课程中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和见仁见智的问题。所谓专长课程,即本专业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和自身条件,在个别项目中运动能力突出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实践课程,或理论学科中的优势课程。专长课程因人而异,各有各的专长,有更多的学时保障。由于几十年来专业人才培养的积累,体育院校与一般师范院校相比较,在专长课程方面具有优势,这已为业内所公认。所谓普修课程,则是大学生适应教师职业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多项运动技能和理论课程。由于体育教师担任着多种体育课程教学和全面育人的任务,有必要掌握适应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广泛的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因此,正确处理好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的关系显得极其重要。

武汉体育学院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种创新思维是将专长课程由原来的“一专”合理设定为“二专”,即使学生担当二个运动专项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一专项是学生本人所具备的运动优势项目,反映出体育技术训练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专项往往是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或是原先在中小学阶段所重点形成的体育运动优势项目。而设置第二专项的目的,则是灵活地反映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趋向,紧贴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便于学生因势转轨和另辟蹊径。从目前的社会反馈意见来看,社会对“二专”设置构想和实践持充分肯定的意见。同时,在实践中还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对普修课程的重视程度,防止专长课程学习面过窄而缺乏社会适应力的偏向。

3.5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

本文所称的传统课程,是指那些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较为稳定并逐渐形成传统的体育技术课程。时尚课程,即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逐渐开展或拓新的体育项目课程。由于体育运动的生活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确立,时尚运动项目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过去称之为贵族性的时尚运动项目,正在逐步地回归到普通人群的生活中,并逐步演变成体育课程。任何一种专业培养方案,都会存在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的合理配置问题,人们需要保持传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和紧扣时代脉搏,既不离“源头”,又要有“活水”。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田径课程和体操课程。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最基础的运动项目,它包含参加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跑、跳、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然而,田径运动又较为枯燥,缺少像一般球类运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传统体操课程基本上由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组成,这些运动项目由于其难度偏大而与普通中小学生渐行渐远。因此,对田径和体操课程,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使其适合普通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近年来在田径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在传统徒手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美操,为传统课程的现代性改造开辟了新路。

时尚课程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培养的要求而开发的课程,如网球、高尔夫课程等。与时俱进地发展时尚运动课程,有助于提高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促进体育运动生活化。许多时尚运动项目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而得到广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喜爱,成为确定运动专项时的首选运动项目。但是,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时尚运动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所限制,许多项目难以成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更是难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对时尚项目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克服“跟风”和“赶时髦”的倾向。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体育校本课程方案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四、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