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高校;体育教学

从“双基教育”“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国学科课程在实现“立德树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路径上不断发展。从理念到现实,从活动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先天性+后天到后天,体现了学科培养人才的价值认同,是中国几十年来通过实践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是我国对当前教育的整合和提升,培养完整人教育的一个前进步伐。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体育核心素养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与人的生活、工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面对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为此,本文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定义,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原因,在教学上明确培养方向,使体育课程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内涵的外延,体育核心素养中的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都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

1.1美国、加拿大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美国将有关体育健康相关的知识均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首先,人的基本健康信息,通过信息获取,学会如何锻炼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将会出现的问题的采取的保障措施。其次,通过学习,“学以致用”,对自己以及家人的锻炼做出正确的决定。最后,了解和掌握有关健康的国际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掌握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运动习惯是加拿大的体育核心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目标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最终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参与体育生活。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学生体育的核心素养都要掌握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健康常识。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家人能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见体育核心素养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都处于实用、稳定、核心的关键位置。

1.2中国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意见》,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和健康行为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锻炼的兴趣,形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对象,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开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健康水平应作为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评价标准之一。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健康知识,面对体育运动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吃苦耐劳、团结的体育品格。体育核心素养定义目前争议较多。体育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情感三个方面定义。虽然定义不统一,但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发展健康的运动行为习惯,为个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根据现有的研究调查,笔者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个体通过体育运动,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最终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它应该由基础体育常识、运动技能和方法、健康知识和行为、体育品德和情感组成。首先要培养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在运动的同时,掌握项目规则、保健知识,预防运动损伤,了解体育安全防范等。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专业对学生品格和情感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借助体育教育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体育态度,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

2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根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品质体育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行动指南》报告书指出,学校体育是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价值观的学习和交流结合起来的唯一方式,是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理想之路。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锻炼两个模块,学生作为体育锻炼的主体,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学生体育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这两个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实影响。

2.1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

体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最突出的学习平台。现有调查显示,各大学通过体育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比例达到89%,体育课程正在不断改革,但效果甚微。“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引体向上学生的近一半是0”“12年来学过的体育什么都不会做”等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偏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1)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明确。学校开展的项目和课程内容千年不变。体育教师可以一本教案可以十几年内容不变,学校方面体育课随便安排只要安全,搞形式化的教育和形式化的活动,这样形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课程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能,加强体质,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促进心理健康,学习到体育的品质和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2)项目开展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兴趣。学校开设体育项目保守,与时俱进的项目由于安全问题无法开展,开设课程的时间固定,58%的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很好奇,比如滑板、登山、旱冰、hiphop等,由于教师和场所的原因,很多项目无法开设,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度,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由于标准的统一,学生没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没有选择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发主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3)在评价过程中追求分数,评价方式单一。为了在体育评价中通过评价,教师对运动功能的简单化、模糊化让很多项目失去了自己的魅力。为了评价而评价,12年来所学的体育没有学到任何技能,这种体育课也失去了教育价值。

2.2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之一。调查显示,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现有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达到100,98%的高校通过举办校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大约89%的学校开设普通大学生运动训练队,满足了部分体育爱好者的兴趣要求。体育培养大学生自律,调查显示,79%的学校实行早操制度,适当合理的早操,一方面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通过督促学生锻炼体育的手段,为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打下基础。为了扩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月活动,体育文化月时间跨度长,活动形式多样,开展项目繁多,参与人数不限等措施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更能体会运动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3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为主线。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应从单纯的技术教育逐渐转向技能和感情。这种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和学生体育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障。

3.1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

以体育为手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大学生处于探索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体育发展学生的必由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体育品格。其次,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形成策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尽可能“动”,“动”要有效,“动”要养成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多方面地学习。最后,要将运动项目与健康保健知识联系起来,提出正确的锻炼方式,落实到现实中要切实可行。课外体育活动时体育课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平台之一。体育素养的培养应外延到体育课外锻炼当中。课外体育活动相较于体育课具有时间、空间和项目等的开放性、灵活性、丰富性的特点。在具体的学校体育锻炼当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体育课。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激励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满足自己的体育锻炼需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3.2坚持有的放矢,制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活跃度可以很好地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参与课外活动的锻炼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将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列入学校体育当中,形成早操-体育课-课外锻炼“三位一体”的锻炼形式。学校要在学生刚入学时,强迫所有学生参加某一体育社团,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单独划出某一时间段为自由活动时间,确保学生课余锻炼时间充足。

3.3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实行“体育部-指导教师-学生”全面管理体制

课外锻炼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以鼓励对某一项运动感性兴趣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规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的设立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效果。在社团的建立和发展上,学校团委和体育部要给予社团的指导和支持,确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弄清社团的发展方向。设立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在这方面,体育部要发挥师资优势,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发挥特长优势,立足社团的发展。要想社团发展的有活力,除了学校扩大相关宣传之外,应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为社团注入强心剂。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加大学生的自由度,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形成健康行为。

3.4参与校外组织的体育活动,扩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锻炼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目前,很多社区。大集团的场区都开设了很多健身活动,高校更是集中在大学城内,可以形成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利用校外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参与多种体育需求,还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5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否成功,离不开学校制度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的扶持和重视程度,是相关部门、教师实施培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实现培养起到提高和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和领导要表明支持的态度。创新大学体育培养管理,坚持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形成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的同时,提高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坚持学本开发,创新发展开放的培养氛围,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无限动力。重视新媒体力量,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形成开放的锻炼氛围。将体育的外在功能不断扩大,促进培养方式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洁.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8.

[2]素梅.学生体育专业的核心素养培养应掌握的关键和有效战略[J].体育杂志,2017,(06):84-88.

[3]马孝志.学校体育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2):261-264.

[4]陆平.都均市高中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D].都匀:贵州民族师范学院,2019.

[5]李群龙.云南省大学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6]岑艺生,张守伟.在国外核心素养框架下探索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学刊,2018,25(01):104-109.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教学的方式来呈现。这就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呢?首先作为教学的传播者,引导者,我们要知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它不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在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之后,其核心素养都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所以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需要提高。

一、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情感和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部分学生自发的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热情就很高昂,但是大部分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有所体现。兴趣的激发要讲究方法。首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特征来制定,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中学生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恶;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候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果断、自信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

二、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如生活中的散步、慢跑、跳跃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可以作为终身锻炼或参加比赛的足球、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学生整体的运动能力如何,对教师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日常运动能力差距是很明显的,从身体的各项身体素质来看,一目了然。所以在课程选择以及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尽可能的选择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学习。并且走进课堂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会考虑到发展运动能力的具体措施,例如,在跳远课上,采用不同长度、远度以及长远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感以及挑战感。这些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式,是经过有意设计并且科学的、有计划的实施的过程。形式多样,反复练习,其运动能力就能慢慢提高;同时长期练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运动习。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它是通过一段时间,加上兴趣的刺激,并在业余时间进行加强锻炼所形成的。并且一个人的运动能力和习惯也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学生在篮球上有很强的专项运动能力,他就极有可能将其发展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爱好。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他只注重一时的运动能力的强弱,而没有坚持锻炼下去,也是无法形成运动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的最终目标的。可见运动能力与习惯是体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指标要素,也是终极指标。

三、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培养

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身的相关知识,比如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又如实心球投掷时候不能侧身进行投掷,要做到全身协调发力,一定要做好收腹动作拉回重心防止犯规等。健康行为指的较多的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比如早睡早起,保障优质睡眠,饭后不进行剧烈运动,保障身体器官不受无畏伤害等。通常学生掌握了哪些健康知识,掌握了解的程度如何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都会与他的健康行为相对应。就比如体育课上,教师经常单方面强调安全,但是是否落实具体应该怎么做意义就不一样。准备活动做的是否充分是进行安全运动的前提保障,但是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安排和设计理由学生是否了解才是他们最终是否认真对待准备活动的一大关键因素。再比如球类课,很多学生习惯的累了就把球当凳子坐,如果不小心球滑掉了,是不是就会有安全隐患了呢?软是排球很轻、很有弹性,学生很喜欢把它们当炮弹一样瞎垫,就会有打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安全隐患,很有可能导致受伤之类的影响。但是如果老师提前进行引导,进行提醒和教育,学生就会以意识引导行为,进行距离的拉开和合作练习等更安全的方式。所以,体育课上一定要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健康行为。

综上所述,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他们是不是独立存在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三个维度应该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的某一方面的体现而已。并且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渗透,于有形和无形中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壮、健康的体魄来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引导下,积极转变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进一步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他们更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国学校体育.理论争鸣(2016年07期)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 职业核心力 素质教育

1、“职业核心力”和素质教育

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给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诸多教学任务所需要调整的重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针对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说,从原本的完全不重视,到现如今的着眼点放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转变,从表象上来看是好的,但是根据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总结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2、“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差,主要是因为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很多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老师而言,就将其片面的理解成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局限到体育课来说,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是极为肤浅和片面的。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力”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其存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抓大放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仅仅是一个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其适应工作环境的基本体能素质和能力,这才是关键的内容。

3、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表现形式

一些接触过素质教育的“新生代”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的解读可能比较清晰,但是有一些老师对于其具体表现的方式还略有存疑,在笔者看来,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该秉承着四个大的方向。

其一,立足于夯实身体素质基础,适应专业技能的需要。在应试教育阶段,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离不开“两跑一跳”,课外活动也无外乎是篮球和足球。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规划而言看似是有帮助的,但是当这些学生走出校门,迈入职场之后,这些相关内容势必会很快丢掉。夯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职场专业规划来有侧重点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极为明确的一点是,所选的内容要与专业知识贴切。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美是很关键的一个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健美操、韵律舞的学习是极佳的;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工作环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鼓励学生参与游泳和竞走的锻炼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如果把上述二者颠倒过来,那么就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

其二,立足于发掘身体潜能特点,适应职场多变的形式。高职专业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比较大,迈出校门之后,面对的职场挑战是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通过体育课程的相关规划,让学生具备一个比较健康的体魄,能够适应较强的职场变化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出的一点是,根据学生个人素质的不同,老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计划,切忌拔苗助长或者提倡平均主义,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和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的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生理机能。

其三,立足于规划身体机能变化,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前一点的发掘潜能是基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说的,规划身体机能的变化是基于心理角度来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很关键的,体育学科中的健康教育规划,提倡的是学生拥有一个与身体机能完全相匹配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楚,文化知识的专业能力是职场工作中的必需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场工作中的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情况下都缺一不可。

其四,立足于理顺身体持续发展,适应突况的锐变。高职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现实,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较多,但是同样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其在五年之内选择放弃创业的也不少。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学生的耐心与耐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表面上来看,这与体育教学关联性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学生的体能锻炼存在偏差其实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学校期间老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多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其效果或许就好的多了。

4、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重要意义

从上文中阐述的几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来,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让学生的“职业核心力”越来越扎实之后,对于文化内容的学习是极为有帮助的。再配合上学生一个强健的体魄,新课改工作中强调的让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就一个水到渠成的局面了。

5、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展望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职业核心力”是新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学生的职场甚至是人生都是有很大影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并不多。在下阶段的课改工作调整中,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课程性质和职业性特点要

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下面,仅结合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体育与健康课改革的必要性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满足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力求以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体育与健康教学还应加强数控的专业性操作动作规程要求,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灵敏、准确、人与机床位置关系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和竞争意识,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

培养。

二、实施教学大纲方面改革

在教学大纲方面,我们编写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体育教学实施大纲。本课程分七个阶段进行,第一、二阶段田径、体操基本技术学习和考核,第三、五阶段球类基本技术学习和考核;第四、六、七阶段球类教学比赛和考核。

三、教学内容方面改革

1.在教学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器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灵敏、准确性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球、接球、双手运球(这三项结合学生数控专业钳工——双手用力平衡、协调等)、单手运球上篮、抢篮板球,如手指灵活练习——二打三、转髋练习等(锻炼学生的上下肢协调性、钳工的准确性、电工设计线路线长的空间距离等)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尽快地学好体育技术、技能并运用到实践学习、工作中。

四、体育教师应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由于学生非常缺乏体育理论知识,教师应认真备课、写教案,让学生了解体育健康锻炼、卫生、自我保护和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认识水平,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较好地完成现代体育教学任务。教师既要“一专多能”,还要不断地锻炼、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满足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

五、考核方面改革

自我评价10%(平时自我锻炼情况)、小组长评价10%(上课时是否能完成各项任务、课堂纪律等)、体育委员评价10%(课外体育活动表现)、体育课表现和出勤情况20%、体育技术、技能考核50%。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锻炼积极性、发扬团队配合精神等。

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航海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5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基于航海职业的动荡性、风险性、艰苦性和独立性等特点,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突出航海职业特点,努力提高航海人才的素质,以满足航海职业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

一、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应突出航海职业的特点,遵循教育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课程内容五大主要原则

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必须以健身为主线,紧紧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基本目标,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团结协作、服从意识、吃苦耐劳、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包括生理、心理、保健、养身、医疗等,展开多学科的教育,扬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新知识,减少竞技性运动实践课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开设水上运动项目,如游泳、跳水、水上急救与求生等训练。同时,还必须安排一些与航海专业相关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课,扩大体育知识覆盖面,提高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健身和适应航海职业的需要。

二、高职航海专业体育教学。要与职业相关的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职航海专业健身体育教学,必须尽可能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相结合。如开展游泳教学的同时,要与跳水、水上急救与求生相结合;开展身体与大脑平衡训练时,要与浪木、旋梯、伏虎圈运动相结合;开展铁饼、标枪教学时,要与撇缆技能训练相结合等等。由于高职航海专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其它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鉴于航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学制的限制,使得体育课程的日常教学总学时偏少。所以,为使体育教学能紧密地与航海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我们建议选择“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即:在一年级中根据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除实施必修体育项目的教学外,还需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实施选修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以补充学时的不足。

(一)必修项目的教学安排

首先在确定必修项目时,应选择与航海专业密切相关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因为航海专业的职业能力非同一般行业,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非常高,而且还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这是由于学生的未来工作环境和条件、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其在运动机能素质上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他们必须学会游泳、水上求生与急救、爬梯登高等技能,能在大风大浪中保持身体和大脑的平衡,不怕晕船,坚持工作。如:1.爬梯、爬竿――登高(上桅)、爬竖软硬梯、船体维护;2.身体平衡、防晕――浪木、旋梯、伏虎圈;3.原地掷铁饼――撇缆等。所以,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项目和内容,进行职业所要求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既能达到健身与健康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这些项目有的虽具有竞技性质,但学起来富有刺激、快乐,还可以达到配合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攀登、爬越、平衡、防晕、操艇、撇缆、驶帆等技能打下基础。

(二)选修项目的教学安排

选修项目也要尽可能地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利用课余时间(课外或校外)实施教学。通过建立各种俱乐部,开展选修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意志,适应航海职业的半军事化管理需要。由于有多种俱乐部,对运动项目选择余地大,而且多数项目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倍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自由地加入各种俱乐部,如球类运动、野外生存训练、定向(按方位角)运动、划艇等,通过这些锻炼,能较好地达到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和增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体育理论教学安排

高职航海类专业的体育课程在进行必修和选修教学的同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在一年级中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如:现代健康标准、现代健康理念、卫生保健常识、增进健康方法、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常识等,开设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能力和其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三、建立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科学、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

建立体育与健身教育体系,健身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所以,为了真正把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主动体育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最终达到符合海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有效的成绩考核体系。改变以往体育课考核都是以达标、技术评定为主来评定学生成绩,有的甚至以个人运动素质的达标程度去评定学生成绩的单一方法,这种做法是难以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必修项目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标准的掌握并不难,只要我们贯以健身为目的这根主线,考核要求既不求高,又不贬低,既体现有努力的目标,又体现具有一定的难度,绝大多数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锻炼,是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的。根据每个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程度和参加体育理论讲座等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成绩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健身、健康的效果。同时,还可将学生的体质状况也列入体育考核范围,这有利于全面地评价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将上述的评价成绩送到体育教研室,给出一个综合考核成绩。简而言之,对必修项目的考核成绩以考核计分,选修项目的考核成绩以评价计分,它们之间的成绩评定比例建议为8:2。

四、结束语

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树立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终身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协调美化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的观念,紧密结合专业与职业的特色,开辟适合高职航海类专业体育教学的路子,以实现航海体育的总目标,探索出指导当代高职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合理有效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的途径,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航海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