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任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放养”的教学模式,包括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与“阳光教学”等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提倡与应用。
一、集体训练——规范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就像是活动课,能够让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是解放天性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虽不像文化课那般“拘束”,但是训练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进行训练时,倘若单独训练,很容易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任务完成度大打折扣,但是集体训练的模式,能够以“团结,不落队,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训练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终身运动,受益终身”,但是需要加上“健康”这一前提,用规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去开展锻炼活动,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巩固,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1]。例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时,要向学生示范标准的动作,并配合语言讲解,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后,再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训练。首先让男生按压女生的脚背,使女生先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再进行位置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运动。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虽然仰卧起坐能够锻炼腹部力量,但是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脊椎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二、实践活动——提高体育文化与身体素养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既有生理卫生知识,也有体育人文知识;既有运动技巧,也有运动评价。而身体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两个层面,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总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地基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心理自信心,同时也要健康运动,帮助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在教学“跳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跳绳动作,同时也要讲解跳绳的好处,如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思维能力,通经活络有助于减肥等。其次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落实理论知识,如“跳绳接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与身体素质都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游戏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度。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用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此外,教师需要注意,选择的体育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枉顾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性与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点也有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用快乐的氛围去感染所有的学生,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捕鱼者”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中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游戏的规定范围,然后再挑选出5~6名小学生作为“捕鱼者”,其余的学生作为“鱼”,当“捕鱼者”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捕鱼”时,需要手拉手不能松开,否则捕到的“鱼”视为无效。该游戏简单易懂,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短跑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更好地“捕鱼”或者“逃跑”,也会一起商量对策,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四、体育竞赛,增强学生体育品质
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发展体育品质。体育品质是体育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它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能够更加规范、积极、健康与高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后,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竞赛活动,首先在分组时,男女比例应该相同,确保两队之间能够势均力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然后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避免被胜负欲冲昏头脑。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比赛行为与状态,并及时做出评断。如A学生为了抢球,不惜将B学生撞倒在地,虽然得球了,但是教师应该对A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A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B学生道歉。总之,体育品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明确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始终紧跟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一直致力于探索“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两个基本的教育命题。为了更为清晰地回答新时期清华附小“育什么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审慎地研究清华附小学生如何发展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特点、学校的百年文化和办学思想,拟定了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明确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回答“怎样育人”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地。
一、“四园”构筑儿童成长新天地
新修订的《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指出,要把学校建成“一所生态田园、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近年来,清华附小人为着这个理想的校园而不断智慧地创造。下面以生态田园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校园建设。
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不会有真正的童年。清华附小打造生态田园就是要还儿童以泥土,还儿童以自然。生态田园给儿童以自然的滋养、探索的空间、发现的奇妙、想象的天地、创意的灵感。清华附小人不满足于原来校园里的植物品种,移植与插种了梧桐、白皮松、桃树等50多个品种。丰富的植物品种吸引了多样的动物品种,儿童、植物、动物融为一体。于是,从这里诞生了酷爱植物研究、钟情昆虫研究、痴迷花鸟写生等成志少年,他们从兴趣起步,找到乐趣,形成志向。一切素养都在与生态田园对话中悄然生长。
二、养成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身心健康、成志于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其重要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要求,我们在不同年级重点落实一项养成教育主题,通过行为规范和内在约束,逐步将外在要求内化为素养。我们拟定的六大养成教育主题是: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诚实守信、自律自强、勇于担当和尊重感恩。围绕主题,我们会开展系列活动,将素养的培养自然融入。
如六年级尊重感恩,我们确立5个二级主题:阅读尊重、讲述尊重、体验尊重、书写尊重、表达尊重,通过阅读经典、讲述故事、在足球中外对抗赛中体验尊重对手,在创作中书写心中的尊重,在毕业典礼中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之情。
为了让儿童能够将养成教育六大主题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集教师和学生智慧创作了《清华附小三字口诀》并谱曲,旋律优美,易唱好记。如勇于担当的三字口诀为:“讲正义,有正气,明事理,晓是非。讲平等,创和谐,凡遇事,正思维。讲参与,肯付出,尽己能,心无愧。讲公益,喜奉献,乐服务,主动为。讲智勇,敢承担,遇险恶,巧面对。讲责任,尽全力,做善事,心灵美。”
三、“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供给力。核心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动力。核心素养是整体的、综合的、交融的,无法分解到各个学科去一个一个实现,必须依赖课程整体立人。课程必须超越于学科的知识、能力,指向于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近年来,清华附小不断推进“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
(一)结构深度优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X课程”首先撬动了课程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结构,促进“1”(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构成趋于合理的、有机整体的课程结构。既使学生学好国家规定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在这个基础上,使知识得到拓展或深化,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提升,满足他们的个性需要。“1+X课程”体系旨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创生意义,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具备核心素养的现代小公民。
(二)内容深层整合
清华附小在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立足清华“大、中、小一条龙”人才培养战略,重点推进三大核心课程。
健康体育课程。我们认为:身体是最好的教育学。我们充分运用身体这一教育资源,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能锻炼两小时左右,每天完成“三个一”(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晨练微课堂,每天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帮助学生把体育当做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健康体育课将意志品质、心理健康、自救自护能力等以主题融合。
主题阅读课程。阅读,是点亮儿童核心素养的“明灯”。清华附小的阅读,站在历史的时空与世界的原野上,通过传统文化著作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两座灯塔,照耀儿童的心灵世界。各任课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为儿童推荐书目,坚持经典性、序列化和趣味性。我们通过指导阅读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等促进深层次阅读的不断推进。六年的全阅读课程,将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化、系统化,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科普、艺术等经典的兴趣,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和实践能力。
应用创新课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在于应用与创造,清华附小立足清华大学的科学沃土,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整合全面融通
在实践深化中,我们探索出整合途径的三种方式:渗透式整合、融合式整合、消弭式整合。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立足某一学科,体现学科的独特价值,依据主题,将学科内的相关知识、能力等组成一个有联系、有逻辑、有层次的系统,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课程。整合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技能间的共通之处,同时情境的创设,更贴近了学生生活,更符合儿童本身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儿童核心素养整合发展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式整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特优势,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为研究同一主题、解决同一问题提供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比如数科整合课,科学为数学提供研究的背景、现象和问题,数学为科学提供研究工具、视角和模型,在解释和应用中,数学获得了现实的价值意义,科学的研究得到了有力的量性刻画。跨学科整合让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围绕同一主题,超越学科边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主题来源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由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或者由学生自觉发现。超学科的消弭式整合把诸多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东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统整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敢于创新。比如,戏剧是我校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的重要形态。我们认为:戏剧是儿童的第二重生活。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的路径为儿童创设完整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整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剧本改创、角色选择、道具服装自制等一系列课程实施中,让其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素养得以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素养;人才培养
体育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的体育技能,它还包括体育知识、体育审美、体育修养、体育感知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性素质。体育素养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必备素质,应该在学生的培养中获得足够的重视。
1体育素养的概念和结构
体育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体育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审美、体育修养等方面。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体素质也已经定型。在步入社会之后,由于工作应酬等因素,学生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保持身心健康的体育意识。
(1)体育知识。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三个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体育活动对于人类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从而科学、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赛事具备初步评价能力,能够体会到体育的价值。
(2)体育技能。体育技能既是锻炼技能和评价技能,学生应该在了解和学会多种基本运动的前提下,熟练地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基本健身运动。对于一些在体育运用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能够熟练地进行处理。
(3)体育审美。体育审美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欣赏重大的体育赛事并且做出基础的评价。对体育运动可以从体育美的角度上去分析和欣赏。
(4)体育修养。体育修养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尤其是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谨记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目的,不要因比赛成绩而与对手产生冲突,而是要抱着切磋探讨的心态来对待比赛。
2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有大约四分之三的职业学院学生认为户外体育课和体育理论课不重要,对待体育课也不是很积极,而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很少有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最注重的是就业问题,看起来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体育则受到了学生的忽视。就学校方面来看,虽然有些高校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不够和学生的态度不积极等原因,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院校尚未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需要让学生和职业院校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认识到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和学院方面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在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上面。
3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式
(1)培养的重要性。职业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多为技术类的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这是需要学生在学校中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才能为技术性的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用来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因为工作、应酬等原因一缩再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障。而具备良好体育素养的人,会形成一个终身的体育思想。即使是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会因为体育思想而注重这一问题,从而去改善这一现状。
(2)培养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需要提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类的选修课程,每项体育运动都有专门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分类具体的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学习体育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体育知识。
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组织一场规范有序的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体育修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研;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47-03
体育课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与内容不同则方法各异。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本文以此抛砖引玉,从教师教研的视角探讨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培训途径较多,有自我研修、学历进修、集中培训、骨干培育等,其中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1.全员培训,提高参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培训任务不轻,教师每学期参加16学时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每5年参加一次90学时培训。我区的教师素养提升培训采取“专家引领,理论浸润;教学实践,议课研讨;挂职锻炼,自我反思”的形式,将任务落实到各合作小组上。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各团队要完成策划、磨课、组织、宣传和活动日志撰写,在活动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新教师培训要求站稳讲台,为人师而不误人子弟,为正确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保障;中、初级教师培训要求提升课程理念解读的能力,做到即教书又育人,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供帮助;骨干教师培训则为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最后使之成“样子”,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与能力。
2.校本研训,促进区域体育教师互动交流
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各校体育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各教研组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逐步形成校本培训机制。同时在校本研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行联片教研形式。联片教研就是几个相邻或相关的学校联合组织的教研活动,是校本研训的深化,也是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因此,活动更有主动性,更加突出主题。相关学校开展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等合作方式。活动由一所学校的体育组负责组织和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和主题,突出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开展有主题的联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互动与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中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着重研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形成互补性,活动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3.网络研讨,提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开展主题网络研讨,有效利用体育教师企业云盘、QQ群、博客、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图1),学习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参与浙江教育资源网及天天公开课进行研讨活动,真正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有效运用现代网络提升研修效果。在网络研讨中实现互动交流并进一步借鉴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二、教学研讨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新课程以来,体育学科出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有趣有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游戏竞赛法,能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以赛促学,提高运动强度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合作练习法,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考虑育人的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锻炼;三维融合法,即“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度融合,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锻炼学生体能、运用所学技术进行体育运动三个维度有效地融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尝试“三字经”教学,有效融入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体育教研工作中,我发现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和教学策略单一。基于此,笔者将“师之道,生为本;新时代,体育人;知学情,懂策略;评价好,促发展;教得好,为不教”五个方面编成“三字经”供老师参考学习(表1)。
2.开展学科团队赛课,合力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以教学设计评比为先,筛选部分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参加说课,再进入最后一轮上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整个比赛下来既很辛苦,收获也不大。自2012年开始,我区体育学科开展团队赛课的新尝试,逐步形成研、训、赛一体化的比赛模式。
团队赛课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评比模式(图2),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比赛,各项比赛都凝聚集体的智慧,比赛结果既体现个人魅力也体现集体的荣誉。
F队赛课比赛体现了校本研训的一个完整过程,各团队将赛前的研训、研讨、研磨过程再次呈现给大家,有助于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贯穿于团队赛课的整个过程中。团队赛课改变以往个人参赛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人人参与、团结协作,在合作交流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校本研训的开展和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3.开展“议课”研讨活动,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在各种体育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简单易行的听评课,但其活动方法单一、形式传统。其程序是先由授课老师作课后说课,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课;或事先指定几位老师进行评课;或现场点名进行评课。这种模式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教师应付了事――“这节课很成功,好的地方盖过不足之处”;有的老师“卖弄才华”――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建议;还有的老师闭口不言、心不在焉,等等。总之,常规评课的效果不太好,评课的气氛总是很沉闷。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效果,改变教研活动模式,我们进行了“以议代评”的新尝试,即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成为学习者,首先,议课老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我觉得……”变为“我发现……”“我觉得”是议课者的主观判断,而“我发现”则是课堂的事实存在;其次,议课的对象从原来的人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是对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件的审视与追问,议课高度聚焦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上;第三,议课时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是一种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对话,有助于从大家的议论中改变教学设计,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三、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他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公式:成功=经验+反思。基于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深度的反思过程,还能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基于首次备课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改进,运用更有效的方法让教师专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立足教学方法,养成撰写课后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教师养成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在教案中必须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其实就是研究自己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从教学反思中总结自身的动作技术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队伍调动能力、组织游戏与竞赛能力等,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的内容力求精准,以便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先“三个教”即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从“四个W”思考教学过程:What这节课教什么,反思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How怎么教,反思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Where教得怎么样?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Why“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下次再教同踊蛲类的内容,将会作如何的调整?”多一些问号,多一些思考,就会有更多进步。
2.开展挂职锻炼,导师跟班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挂职锻炼是我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2012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90学时培训中安排一周时间的“赴杭挂职锻炼”任务。期间聘请了杭州市江干区优秀教师进行结对跟班指导,每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派到一个学校,并由正副两位导师进行指导。
自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来,挂职锻炼过程中导师指导体育教师需要着手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备课要体现“技术、体能与运用”的教学理念;其次,学员上课,导师和其他学员议课,帮助授课老师进行磨课,磨课中要突出“教材三个一”和“复习成环形”的设计要求;第三,授课教师在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根据导师和同伴的议课情况反思教学得失,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与策略。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探索,我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模式。其核心在于每次培训活动中落实以体育教学方法研讨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自我反思中追问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在沙龙式、论坛式、主题式的团队活动中发现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解决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掌握其技巧与策略,共同进步,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关键词:品质;课堂;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4-02
一、研究目的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新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则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努力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1.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
2.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标准与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体育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体育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
2.调查访问法(调研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指研究内容确定之后,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的过程去进行研究。为了使研究尽量地逼近目标,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实验方案的做法。
五、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六、结果与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
(一)专业性
1.专业素养好。教师体育专业底蕴丰实、技能熟练、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普通话)、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以及亲和力;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精神饱满,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善于调控、评价,示范规范正确,富有教学机智和激情,视学生为朋友、善于与学生沟通、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强。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使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2.设计能力强。准确把握体育教育规律和特点,正确理解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准确分析和把握学情;课时目标定位准确,不能过大或者过小;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型特色突出;有正确理解、独立处理、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过程简约;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游戏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规律和特点,年段目标明确。
3.学习行为实。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包括教师提出的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
(二)全然性
4.思想观念新。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有针对性、多元化和层次清楚。
5.主体意识强。积极参主动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
(三)趣乐性
6.民主氛围浓。善于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善于挖掘教材和器材资源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趣味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善学、乐学、好学品性。
7.学习兴致高。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
(四)思辨性
8.问题设置巧。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要科学合理,能激活学生思维;还要具有引导性,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9.思考辨析灵。能积极主动练习,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并能找出锻炼规律,围绕学习重点积极互动,善于评议,有效进行合作探究。
(五)践习性
10.训练意识强。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课堂引导、指导、训练、帮助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11.实践时空足。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练习密度达到30%~40%,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积极尝试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解决练习中的实际问题。
(六)化成性
12.教学效果优。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目标达成率新授课不低于60%~70%;复习巩固课不低于90%。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1)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提升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力。(2)针对差异,分类辅导。教师要从知识、技能、能力、学风、方法等方面去分析学生学习质量和状况,对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和知识与技能辅导。(3)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明星的条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扩大阅读量。(4)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根据教材要求及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七、实施策略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具体目标责任和要求,全面理解实施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办法。
2.研制《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矫正功能,边实践,边研讨,边改进,不断完善《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有力推进九龙坡区品质课堂建设。
3.全员培训,重点打造一批体育领军人物。围绕《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全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每校至少重点打造一位领军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学校建立健全《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考评、激励等机制,持续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品牌。
总之,研究和建立《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是实施和落实我区“品质课堂”建设的根本,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这个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克.塔克.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M].柯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