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05-02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制陶历史,而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延续离不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陶瓷教育形式大约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二是学校陶瓷艺术教育①。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高校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渐渐产生。

一、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在高等学校系统内进行的有关陶瓷艺术的专业教育活动。

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起源于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建国以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先辈们为我国的高等陶瓷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我国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设置了五年制本科陶瓷艺术设计系。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院校本着“科艺办学”的原则,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和地势资源优势,从社会中大量吸收了一批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他们虽没有较高的文凭和文化基础,却技艺超群,各有特色,这些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当时的院校充盈了雄厚的师资。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成立。一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都以教育模式封闭和课程单一的状态缓慢发展着。直到90年代后,全国各大美院以及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技法等方面也渐渐得到了开放和提高。

二、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稍有成果,却面临着许多尴尬问题,其背后诸多因素制约着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三大功能,即: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的功能,从这三大功能分析我国的陶瓷教育体制现状还是存在着薄弱环节。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一些新建的陶艺工作室设备严重落后或短缺,不能满足教学基本需求。扩招以来,学生逐年增加,使得各院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速度不能及时适应需求。产学结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因此陶瓷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必行之路。

我国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陶瓷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现代设计的手段,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修养,使陶瓷艺术普及并应用到各个艺术学科领域。目前各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仍以传授技艺为主,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教育欠缺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临摹借鉴现象普遍,缺乏创作内涵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置: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课程专业课为主,其中文人学科只占8%左右较少的比例。让学生在就读期间掌握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了解当代陶艺风格、流派、材料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陶艺教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处在高质量教材少,高质量教材普及不到位的现状。有些院校由于定制教材人员的不专业,不懂,造成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专业性不强,内容不详细,不深入。

陶瓷教学法:陶艺教学法主要包含理论讲授,技法讲授,教学示范,作业辅导。传统的陶艺教学法以师傅亲传亲授为主,边讲边示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将文字、图例、视频材料等多种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授,结合教师亲自示范技法,作业点评辅导,使教学过程更丰富化、多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陶瓷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很多院校的陶瓷专业只有一两名在编陶瓷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一些院校新开设的陶瓷专业中教师年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质量也悬殊巨。在这样的对比下,一些起步迟,发展慢,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院校陶瓷艺术专业状况令人担忧。

招生与就业:随着中国陶瓷产业市场的发展,陶艺生源不断增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陶艺人才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②。我国招生计划力度不断增大,虽然每年毕业生中不乏佼佼者,但由于陶瓷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的局限性,使得每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陶艺相关工作的只有10%左右,其余不得不另外改行从事其他艺术相关工作或者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培养陶艺人才的同时,处理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无论高校陶艺教育工作者还是正接受陶艺教育的学生,都应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更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者。但一味的固守传统,缺乏吸收外来营养,使我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瓶颈时期。所以,在基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吸取他国经验,使陶瓷艺术教育发展成为一个更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推行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陶瓷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有利条件融入陶艺教育的过程,它有利于减少模式教育带来的同一性,并对当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高校陶瓷艺术本土化高效与充分的利用了本土文化和材料资源,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本地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

产教结合是高教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教结合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创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处理和谐社交关系。学生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养的,并增加了就业机会,节省了找工作的时间,对企业而言,也大大缩短了招聘人才的和培训人才的时间。这种良性循环对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增强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作为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骄傲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宝藏,珍惜现有的硕果累累,也憧憬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之路。只有认清我国现行陶艺教育现状,树立明确目标,立足传统,努力创新,接轨国际,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现代陶艺与陶艺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齐皓,曹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江苏陶瓷,2007,(4).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腔工艺技术;教学现状;策略分析;课程改革

在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口腔医学也成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具有完整课程系统的专业。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创办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的专业水准以及办学水平也日益提升。然而,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口腔工艺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很明显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中,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个空口号,而是要立足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实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的态势。

1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口腔工艺技术的市场行业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是不能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传统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口腔医学产业也进行了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以及经营方式的升级,医疗卫生行业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要要认清社会转型以及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历史必然趋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否则,学校将难以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应用技能较强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

1.2口腔工艺技术的课程结构不科学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非常符合学生就业的需要。

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就业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各类高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人数超过20万。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却非常不科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院校都将理论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学校在专业实习教育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在设置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定为8;2。这就导致理论学习过长,实践训练的机会太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学生实习教育中,学校只是安排部分学生进入到相关医疗卫生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而大部分学生还需要自己联系企业。

2 优化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1完善实训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口腔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疗卫生部门。因此,学校要优化专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原则,提高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引导性。因此,要优化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制定出科学长效的课程机制,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实训课程的教育,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口腔工艺技术专业“ICS”(模拟、合作、服务)的实训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训平台。在实训课程的建设中,要围绕学生的就业状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学习中。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学习的机会。形成“校企双向联动”的实训教学机制,同时,学校和企业也可以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利用专业技术和资源,这样就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2.2关注市场发展状况,调整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优化专业教育体系和结构,提高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领域的特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专业课程建设不必贪大求全,而应该追求小、尖、精。学校要关注市场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例如,近年来,疗卫生市场对新药的研发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学校就可以根据这个趋势,设置口腔医学研发、口腔卫生物学、口腔临床药物等课程。同时,也可以优化专业教学结构,淘汰陈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根据口腔医学产业的相关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就能够增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也能够有一技之长。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宗旨。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职业道德素养关键,努力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扎实,业务能力超强,职业素养过硬的转业实用型人才。只有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模式,树立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发展,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秦爱华.口腔工艺技术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J].才智,2015(29):84.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工艺 风险识别 生产

1前言

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包含较大危险性,做好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风险识别以及优质安全评估,则成为化工事业安全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针对项目风险的评估识别分析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进程,逐步构建了完善健全的工作体系以及实践方案,然而对于化工工艺的相关危机风险识别,却并没有构建系统集成性评估方式,为此,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尤为必要。

2化工工艺内涵及危险性

2.1化工工艺内涵

化工工艺主体将各类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处理进而形成化工产品的方式与主体过程,其涵盖化学变化进程中需要应用的整体措施。通常来讲,生产过程涵盖三类步骤,首先应进行原材料的科学处置,为令其满足化学反应标准状态以及参数规格,应就具体状况、原材料特性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做好提浓、进行优质混合、全面乳化以及粉碎,完善预处理质量。而后需要完成化学反应,该步骤为化工生产核心关键。通过预处理,原材料基于相应的温度标准以及压力状况产生反应,进而实现符合要求的反映转化水平以及最终收率。反应的种类丰富多样,可以为氧化,分解,还可以为还原、聚合等。完成化学反应,最终将获取目标产物以及相关混合物。为确保产物的精致性,还应在完成反应的混合物实施必要的分离处理,将副产物有效去除,或净化处理杂质,进而得到符合既定要求规格的化工产品。上述各个环节步骤需要用到特殊的工艺设备,应在相应操作标准下实现符合规范的物理以及化学变化。

2.2危险性化工工艺

化学生产与工艺应用阶段中,由于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变化,因而可导致火灾事故、中毒以及爆炸危害等。依据我国监管机构的化学危险工艺名录,主体涵盖电解生产工艺、氯化、合成氨生产、加氢处理、消化反应、裂解变化以及氧化生产工艺等。同时各个工艺生产均需要应用典型的处理技术手段。为提升化学工艺安全生产水平,应明确该类危险性工艺,掌握必要的风险识别策略手段,方能营造有序可靠的生产环境,创设显著效益。

3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技术

参照化工工艺生产应用技术相关操作规范,以及日本实行的六阶段评估衡量资料,我国编制了化工工艺生产危险识别的相关数据表格。其内容规定,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危险性由其物质自身的温度水平、压力数值、腐蚀性影响以及具体操作等七类项目构成。危险性的总量分值则可依据十分、五分、两分以及零分进行赋值分析,并通过分值的累积明确化工生产工艺应用的危险等级。通过将各个参数相应数值同其对应性权重的乘机之和便可明确化工工艺产生的危险影响,可就其相应的等级程度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般总分值在五分之上可确认为一级高度危险等级,分值在两分到五分范畴则可将其视为二级中度危险等级,低于两分则为三级低度风险级别。

4完善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4.1化工生产设施安全状况

基于化工生产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影响,国际领域各研究单位均对化工生产应用设施存在的爆炸、中毒以及引发火灾危险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分析评判,通过大量辨别处理,从定量视角审视,并就具体的设备风险等级进一步明确,该方式实现了广泛的推广与价值化应用。

4.2科学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化工工艺应用中,化学反应相关设施仪器安全性、应用材料的运输、属性、冷凝处理、过滤操作、干燥处置、反应混合等环节尤为重要。化工生产中连续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优质的生产效能以及安全等级,因此该环节成为安全评估的首要因素。当然,不同化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进行比对分析不难看出,间歇工艺体现了更为简单便利性,其操作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阶段中,可应用精准度有效的数据资料,体现了良好的通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关注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具体路线。一般来讲一类反应会呈现出若干工艺路线,因此我们应比选出应用路线可降低危险物质的总体用量、预防危险事故的模式,并尽量选择无毒害、危险影响低水平的材料。还应有效的掌控过程条件要求的苛刻性,令其限定在较低水平。例如,在应用催化剂对各类化学危险材料进行稀释处理,可有效的降低反应呈现的剧烈现象。还可积极采用新工艺科技手段,降低危险介质的总体藏量,并提升原材料整体应用效能,降低形成废料量。对于各类过程用料以及化学反应辅助剂,应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进而有效的抑制化学反应变化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破坏与污染影响。

化工工艺设施在化学反应处理阶段中,还会呈现出偏离健康运转状况问题,进而导致超温超压的危机现象。为此,在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阶段中,应注重选择优质的压力管控装置,并做好各类排泄阀门、防爆安全板、通风连接管路、安全阀门的评估判断,做好关键环节的维护保养。同时应评估各类稳定装置,例如紧急操控设施、冷却系统有否会对化工生产工艺产生危险影响,具体的等级标准。就化工生产中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全自动智能管控体系,也可引入程序控制系统。当产生爆炸以及安全火灾等危机事故,则可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的不良蔓延与扩充。另外应全面考量管理维护的可靠性,各类设施管路均应配设必要的阀门装置,令其同检修部件可有效断开,确保操作员工自身安全性。另外还应考量进行安全救援系统设备的科学配设,例如布设洗眼区域以及安全淋雨系统设施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新工艺;技术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逐渐富强,科技获得迅猛发展,我国园林施工工艺正在不断进步,在园林施工中,许多新工艺被广泛运用。使用新工艺,有利于增强施工单位施工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优化园林工程品质。但是新工艺应用环节,经常出现管理问题、技术难点。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园林施工经验,主要分析园林施工新工艺与技术问题,提出一些优化解决措施。

一.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分析

首先,合成土工材料技术。对于土工合成材料而言,主要使用三维网防护技术,而三维电网属于新型合成材料,适用于植草固土,且土壤需疏松与柔软,预留85%空间,以充填土壤与细石,且植物根部可穿过他们,促进舒适与均衡生长,待草皮成熟之后,紧密连接网垫、泥土与草皮。由于植物根系可深入至地下35cm左右,可形成一层复合型保护层。因此,使用合成土工材料技术,主要是环山路侧护坡,可达到较好绿化效果。

其次,高边坡防护。对于园林工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边坡高度与低脂环境,以及边坡坡度、危害度、坡长等,选择最佳防护措施,以提升软土结构面抗剪力、地层滑移面抗剪力,有效改善地层力学性质,使结构层、地层形成共同作用,提高边坡稳定性。

第三,施工测量技术。对水平仪进行反复校验,保证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根据设计图纸平面点,实施反复测量。若测量结果不同于提供值,必须给予重新复测。如果数据资料错误,必须要求设计单位到场,双方进行重新复测病确认。如果检测结果等同于设计结果,则设置护桩。

第四,土方施工技术。在土方施工中,主要为存放、倒运与回填工作。根据园林工程具体状况,可选择机械设备操作与人工施工方式。针对土方集中、大规模施工现场,可选择机械设备进行施工。若园林工程规模较小,施工点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且机械施工不方便,可采取半机械化作业、人工作业方式。

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问题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已发生实质性转变,就我国城市建设而言,城市化进程呈现生态性、科学性特点,城市发展不再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数量工程,在建筑园林绿地、花卉种植方面,为城市建筑添加独特魅力。所以,在园林建设中,花卉造型、花卉种植对居住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积极促进作用。立足科学发展观角度,园林花卉种植是相关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涉及园林植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相关学科。

现阶段,虽然园林新工艺不断更新,但利用率较低,主要因为施工管理、技术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植物种植、园林建设与管理方面。针对植物配置问题,园林景观四季感、层次感有待丰富,在植物品种配置、选择方面,可选择多样式、搭配性组合方式,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包含落叶乔木、草地植被、花草树木与水生植物的有效组合。按照不同生活特点,按照不同植物品种,充分表现其习性。同时,在生存环境中,不管是土壤、温度与水分,需按照不同要求,合理考虑各项因素。针对景观效果而言,需结合草灌乔、花果叶合理搭配,保证季节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园林植物层次感。在改造湿地景观时,园林施工新工艺、技术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管理与技术问题优化措施

首先,提升新工艺预见性。有效开展深入调查,方可进一步提升新工艺预见性,全方位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开展现场试验,利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试验,方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提高园林公益性效果。针对园林施工,需实施全面规划,提高新工艺实用性、可行性。例如石材新工艺运用,需选择最佳新工艺石材,按照一定审美要求、质量要求,加强审美能力,确保新石材形状、清洁度、放置地、颜色等指标,与顽石、卧石审美标准相符合。按照整体设计要求,确定石材定位与走向,针对放置基础,需考虑水流冲刷、震动等侵蚀影响,考虑安全标准,在新工艺方面,可选择搭接缝隙,确保石材有效勾嵌。另外,在园林施工中,需按照整体图纸,提高园林施工适应性,提升园林施工预见性。在实际施工、设计中,使用新工艺,想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实际情况,给予灵活、及时调整。

其次,资源合理配置。在园林施工方面,需积极探索新工艺,达到园林资源配置要求,确保土地、湿地与林地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在新工艺运用过程中,需加强检验,有效解决传统工艺、新工艺质检的矛盾,按照具体状况,提高园林资源有效利用。在确定园林工艺中,需选择低消耗与高产出工艺,摒弃高消耗与低产出工艺,加强技术革新力度,确保新工艺的有效运用。同时,针对新工艺、传统工艺,需持一种客观、合理态度,传统工艺不一定是落后工艺,也不能完全依赖新工艺,无论是新工艺、传统工艺,均有各自优点,应按照施工具体状况,灵活选择工艺。

第三,遵循工艺内在规律。无论是新工艺、旧工艺,均需按照园林施工工艺、自身内在规律,针对材料路面,确保园林施工,满足路面整洁、安全耐用等要求,即符合工艺内在规律。在园林施工中,只有掌握好工艺规律,方可解决新工艺使用管理、技术问题,把握新工艺方向。若引进新工艺,需考虑园林施工要求,掌握园林景观效果,确保园林新工艺科学合理。因此,在园林施工中,需遵循新工艺内在规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工程施工中,新工艺的运用,包含景观管理、技术问题,对新工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园林新工艺主要包含合成土工材料、高边坡防护、施工测量、土方施工等技术。在园林施工中,需进一步提升新工艺预见性,优化配置园林资源,遵循新工艺内在规律,通过更加合理、科学的优化措施,方可提升新工艺使用效果,让园林规划环境与植物生长需求相适应,在园林规划、植物生长习性方面,需达到完美融合目的,促进园林建设的长远、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运旭.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1,(15):72,74.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专业教师的成员结构与教学状态问题

若将现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构成关系作一个剖析,其大致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层次。从发展态势来看,这是一支迅猛增长的庞大的工作队伍,但就艺术设计教学状态而言,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老”年群落(泛指年龄,实指生存状态),主要由长期从事纯美术创作或具有“美院”教育背景,但通常不注意业务学习,离校门二三十年也没有进修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这么一批同志组成。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而纯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大幅收缩,致使“老”同志纷纷改行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然而他们最擅长的教学方式是课堂式纯粹的美术教学。或许,他们都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坚信能固守纯艺术理论研究或美术创作的“一席之地”,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艺术设计的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也不能胜任包括计算机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教学和工艺制作,更没有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和生产操作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造就了他们特殊的专业背景,高等艺术教育的迅猛变化,也导致了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尽管人们常说,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如果不善于学习,岁月的演绎,就会磨平他们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激情。所以,教学中往往呈现陈旧、滞后的学术态度和知识面貌。由于他们通常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新观念、新工艺知之不多,人云亦云,甚至是因循守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正常合理地开展。“中”年部分(不仅指年龄,更指生存状态),往往是由具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背景的同志组成,由于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能用,所以应该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生力军。并且由于他们年富力强,容易接受和领会艺术设计学科的新思维、新成果,往往会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并不专心本职工作,不钻研教学艺术,其最乐于做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艺术教育的这个平台,承揽自己的创收项目,“私活”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占据了主要的工作精力。就专业智能而言,这部分同志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在高校接受专业教育后又回到高校从事专业教育,很少有社会实践和教育科研工作经历,其最大的不足是对艺术的认知既不如老一辈教师执着和深刻,也不如新生代教师们那样敏感,但无论如何,中年教师仍然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教学状态的优劣直接影响艺术教学的发展。然而,笔者遗憾的发现,潜心于教学研究,为了搞好教学,积极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全力探究教学艺术的中年同志极为稀少,较多的是一批平庸度日,不思进取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这也应该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一族(常指年龄,但以生存状态为特征),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师中最积极活跃的成分,主要由“80后90后”新生代组成,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同志都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班”出身,虽然所接受的不再是老一辈那样的精英教育,但学历层次往往是最高的。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会促使他们尽心尽力投入艺术设计教育,否则难以在高校艺术教育平台上立足。但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从艺术院校中来,又直接回到“高等”艺术院校中去。因此,与中年同志相比,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也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或艺术教育的科研经历,他们往往不会艺术设计教学,也不懂教学规律,缺乏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应用的历练,教学状态经常表现为“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离题万里,不得要领等。显然,当前高校艺术教师面临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向他们提出了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是课堂上的教师,又是一线的设计师、工艺师的要求,比照社会对高校艺术教师迫切的教学要求和标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那种因循守旧,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状态是难以胜任的;那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教学状态也是格格不入的。

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定向培养问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操纵者和评价者。而现代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却认为仅仅搞好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并向教师提出,为了实现教育的指向性、职业性目标,为了建立和实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应用,都要求突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训和实践过程。因此,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多重专业能力和复合型的专业智慧。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组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展开实地教学,进行实习和实训;要求教师学习和领会教学改革思想,能构建或实施行动课程内容,为了完成设定的“行动项目”,让学生组织起来,整合“行动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实践,边干边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突出实干,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鲜明的职业特性等。在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术理论的教学能力和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能力同等重要,而实践教学能力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而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缺失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真正具有“双师”[4](p125)资质的人才不足5%,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实用技术的人员奇缺,懂生产、懂工艺、能够实操的专业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高校,其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主要方式是从课堂到课堂,其所有的见识和技能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等。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原有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师培训和选拔的方式很难产生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要的高品质的艺术设计专门教学人才。因此,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多途径、多层次地培养艺术设计教学人才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专业教师的知识状态与智力结构问题

与普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相似,“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定向性的特征,这一定向性表现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应用型人才”[5](p12)。其实,现有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背负就业压力,也在设置和实施自己的不同层次的应用性、定向性教育目标。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一样,都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艺术人才的多种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都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明确教学目标,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而且,所有的高校艺术专业教师都同时同样地面临知识、智力结构调整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必须具有职业的定向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符合本专业、本职业的特定性要求,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师的专业学识必须能满足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或管理技能的要求,能为培养学生服务”[6](p101)。而且,其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还要深化到实践层面,要对本行业、本区域的职业特色,要对生产流程、工艺特色有足够的认识,具有专业智能、方法智能和社会智能。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能满足其能用职业分析的方法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据此探寻最佳的教学实施的方法。总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并存,逐渐形成新的知识状态和智力结构,并能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充实,并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四、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要求与老问题

面对日益发展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态势,专业教师的职能定向应完成由“纯艺术”向专业应用,普适艺术设计教育向职业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知识理论教学向应用设计实习、实训教学等的转换;专业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完成由画家、艺术家向设计师、工艺师、技师等的角色转换。为确保这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体现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施考评和重申以下方面考评的“老”标准。“德”: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进一步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目标和课程标准;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努力进步等。“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而强调实习、实训,实施实践教育,在导向性、应用性教育目标的关照下,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为考核专业教师教学表现“勤”的新角度。“职”: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忠于职守。为合格履行教师职能,教师应具备多元智慧,多种技艺,多种职称。要求既是专业教师,还是设计师、工艺师等。能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将“教”与“训”相结合,“应用理论”和“工艺技能”相转换等。“能”: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做艺术教育的能手。做到教书能、动手能、实训能、操作能,教师应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地将自身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这些是在课程改革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老问题与新要求。五、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建立等问题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是角色转换的驱动力。毫无疑问,要迅速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搞好高等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改革的根本和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果仅仅靠教师本身的努力和探索还是不够的,如若从全局作全方位考虑,做以下方面的配合与调整,形成合力,各自做好工作,会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1.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结合起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建设的能力,这样的课程系统应具备就业导向,具有定向性、导向性,体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应用特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基础学力,包括通用学力和职业专业学力。艺术设计教师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活动,形成教学的整体评价、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

2.与艺术设计实习、实训教学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建设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与基地的建设和工作,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践的历练,增长才干。同时,在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还要引入大量的具有实践经验、生产技能的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而应该把那些不称职教师调离教学岗位。

3.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编写教材,这项工作最具建设性意义,让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投入到课程建设和教材的编写中去,是培训专业教师的好办法。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然会对整个课程的构成机制、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方法与模式,实习与实训的安排等系列问题进行论证与处置,使专业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中得到历炼,其教学的适应性、定向性能力,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水平等都会从中得到大幅提升。

4.与教师的专业进修、考核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每年各有关高等院校都会安排大量在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业务进修,以促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以满足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但问题是教师进修培训单位选择的往往是“美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以“考研函授”等为主要方式,以获得相应的“本本”为主要目的。人们质疑这样的教师培训究竟对教学的改进,教师的能力提升有多大帮助。笔者认为,为加强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的指向性和职业定向性,教师进修应该首选相应的艺术设计生产企业或工厂。在艺术设计、艺术施工、产品生产的第一线会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在深度、广度上获得更为直接的提升。这样的进修选择,应该成为长效机制。以往的教师专业培训一般着眼与解决教师的“文凭”“学位”等问题。其实是为了评“职称”晋级等而设定的。其实,专业教师眼前最急切获得是应用性、指向性的能力教育和提高,因此,建立独具特色的,满足教师知识、能力构成需要的培训机制十分必要。

5.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规定性要求结合起来。通常高校教师会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教学,完成好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二是科研,展开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对本专业的教育状态起推动促进作用;三是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与社会需求相联系,产生社会效应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定专业科研课题,能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构成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深化,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训与实践推导,产生社会效益和影响等,通过完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规定性要求的努力,使专业教师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成长。

6.与评职称、评优秀、评先进等行政制度结合起来。评价教师、评价教学,应该与教师每年一度的评定“职称”、选评“优秀”的工作结合起来,相应的评价标准的建立能有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