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第1篇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考试竞赛;资源;支撑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7月1日,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以下简称“网络学院”)建成开通,开启了中国邮政远程教育培训的新航程。经过一年来坚持不懈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和创新实践,从蓬勃开展的培训、职业鉴定、学历教育,到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考试竞赛和文化教育活动,从网上不断涌现的学习热潮,到全网资源总量的迅速攀升,无不印证着“支撑企业战略,服务员工发展”的网院宗旨,透视着“求创新,重实效”的网院精神。

1 大规模远程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助力业务发展和员工成长

网络学院先进的功能和丰富的培训资源,得到了各级企业的高度认可,吸引了广大员工踊跃参与,大规模教育培训开展地轰轰烈烈。目前,全网注册学员已达83万人,较开通前翻了一番,学员在线学习量一天最高达20多万人次;全网在线运行500个培训项目,课件学时长超过1000万小时;学习点数量8200个,增幅达80%,覆盖全国市县及部分乡镇。

为适应业务发展对员工岗位能力素质的专业化要求,网络学院针对重点岗位建立了岗位资格培训课程体系和认证考试体系,满足员工对岗位技能提升和上岗、转岗等职业发展的需求,激发员工学习的主动性。为快速建立高素质的直邮团队,网络学院引进美国直邮协会培训课程,开展了“数据库商函DMA远程培训”项目,建立了培训学习、考试认证、持证上岗相结合的一体化机制,形成了员工自主学习、集团定期组织网上认证考试的直邮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组织了近万人的上岗资格考试。对新上岗营销人员、外汇从业人员也采取这种模式,开展了岗位资格与适应提高相结合的岗位培训。

围绕业务技术发展需要,网络学院采取“集中转远程”的方式,先举办骨干集中班开发课件,然后大规模向基层铺开学习,使第一手信息同步传递给最需要的基层员工,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效益。“全国邮政速递物流揽投入员远程培训”快速上线,确保了“正点工程”的实施。“邮政贺卡营销远程培训”采取网上学习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成功案例迅速在网上进行推广,有力推动了贺卡业务的发展。针对不断推出的银行新业务,先后开展个人网银、信用卡、军人保障卡等“手把手”培训。配合业务系统上线,开展了投递系统、营业系统和汇兑大集中系统等培训项目,迅速提高了一线操作人员的应用水平。

满足员工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完善学习环境。网络学院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配置学习资源,按需求类别开放课程,员工自主定制学习方案,全网优质资源集中推送等方式,让员工学有所教、学有好课。同时,加大了业务制度、案例、期刊等综合资源建设,并通过专家咨询、网院社区等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分享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网上学习环境建设,使员工能够掌握业务知识,学到岗位技能,查到规章制度,分享成功案例,使网络学院真正成为员工离不开、用得上的好帮手。

2 “以考促学。以赛促练”,快速拉动网上学习热潮

网络学院通过考试竞赛系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大规模网上考试竞赛活动,有效推动了岗位练兵,快速掀起了网上学习热潮,开通以来网上考试人数突破40多万。2010年3月“强化金融网点管理专项活动”网上考试,同一时段全网在线考试人数峰值达到2700多人,日考试人数峰值达到3.2万人。2010年8月全面启动的“全国邮政金融业务知识竞赛”,网上初赛持续3个月,有15万人参加,在全国邮政金融业务条线掀起了岗位练兵和业务学习的新高潮;历时4天,有27 223名优秀选手参加的网上复赛受到广泛关注,竞争异常激烈。2010年7至10月面向邮政企业广大生产人员,以省公司为单位,组织开展了25万名基层员工参加、形式多样的网上学习竞赛活动,省中心平台开设专项培训班481个,自主开发课程610门,组织了41场在线考试竞赛。学习竞赛活动推动了省内远程培训的组织开展,课件资源开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广大员工学习热情高涨,在基层企业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活动期间,网络学院全国中心日均访问量达到12.58万人次,各省中心日均总访问量达到9.02万人次。

3 培训资源建设快速推进,共建共享资源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建立了集团统一立项、集中优势开发,以及各省自主开发、定期评优奖励的课件开发新模式。网络学院统一部署了分布式资源管理系统,全网资源共建共享的途径和手段实现根本性突破。专门建立了“内训师之家”,为内训师参与业务咨询和案例学习交流活动搭建了平台,在全国各级企业选聘的8000多名内训师已成为课件开发的主力军。目前,网络学院建立了覆盖管理、营销、业务、职鉴、素质提升等9大专业类别的课件资源体系,全网在线课件2223门、6800多课时。

二是各类知识与智力资源快速积累,广泛共享。网络学院十分注重对经典案例、规章制度、专家咨询、图书期刊等综合知识资源的建设。目前,有5万多册电子图书、1200余篇邮政专业文献、550多项业务规章、200多个营销及管理类经典案例、300多篇人文教育作品上线,有效服务了员一工的网上“自助式”学习。

三是陆续推出品牌栏目,人气剧增。网络学院推出了“中邮讲坛”、“精e课堂”、“优e课堂”、“好书推荐”等一系列栏目,一经推出就立即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些栏目以“助力发展、推动创新、传播文化、分享经验”为目标,通过贴近企业、鲜活生动的系列讲座和汇聚全网最优秀、最实用的培训课件,不仅为员工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也传播了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第一期金融系列讲座在“中邮讲坛”一推出就吸引了大批学员,开播当天在线收看人数一就突破了2000人,一个小时内有300余人与主讲人在线互动,反响强烈,赞不绝口。

4 突出专业化、体系化,运营支撑能力全面加强

集团公司组建了以主管领导挂帅,三大板块及相关职能部门、技术支持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网络学院理事会,指导网络学院的建设与应用。为促进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集团公司统一领导,各专业有机结合,集团和省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五大分院、31个省中心、基层学习点协调统一、分层管理的网络体系。集团总部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购买相关硬件设施设备,有效提高了网络学院基础能力。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专门成立了由业务开发、资源管理、技术支持、课件制作等部门组成的网络学院运行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由上百人组成的业务支撑和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项目研发、运行维护和服务响应体系,全面支撑了网络学院的运行管理。

5 邮政远程教育培训成效显著,企业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网络学院自开通以来,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国务院主管领导半年内三次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邮政教育培训取得的突出成绩。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旧报》、《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均围绕不同主题作了深度报道。其中,网络学院建成开通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事件”之一。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召开的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集团开展大规模远程教育培训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增强了中国邮政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力。各级企业也高度重视省中心建设,在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的省投入2500万元购入设备,在全部市、县局和1500多个支局建成学习点;有的省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了网络学院的使用管理、运行维护、考核评估等。网络学院既能解决传统培训模式工学矛盾突出、成本高、时效受限等问题,又极大扩展了培训空间,增强了时效性,实现了资源共享,因此受到了广大员工的欢迎。在网络学院情况摸底调查中,大家都认为通过网络学院学习非常便捷、实用,80%的员工认为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几乎所有员工都认为对工作帮助很大。很多员工将网络学院比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目前,员工在线学习量一天最高达20.6万人次,网络学院已经成为学习型邮政建设的重要平台。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建设流程;质量评价指标;资源的使用率

电大的开放教育和传统的高等教育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它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多种媒体资源,并以共建共享的模式开展的开放教育资源展示,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在学的教育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开放性,电大以被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国家开发大学。开放大学的成立意味着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工作要求更加严格,下面笔者从实际工作过程中分析整合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网络课程就是把多种媒体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表现出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资源作为开放教育的载体,是决定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国家教育部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大大提高了高等学校建设网络课程的积极性,于此同时,开放大学的成立,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高潮,网络课程的数量迅速增长。但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又如何呢?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呢?

1.网络课程建设相关人员的沟通问题

建设一门网络课程需要有教师团队、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的三方配合,教师团队负责提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展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技术人员负责把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改写成技术实现的脚本,并且加以技术实现和测试修改;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建设过程的监管,负责监督和检查。那么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就存在:

问题一技术人员不懂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根据教师的教案改编技术脚本的时候产生的偏差,导致教师对生成的网络课程不满意;

问题二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完全就是教材,没有条目,导致技术人员分不出来重难点,生成的网络课程内容繁杂;

问题三管理人员监管不严,碍于同事的面子,不按时进行检查,结果审查也不严格,导致生成的网络课程时间、质量没有保证。

2.缺乏网络课程评价体系

现阶段国家开放大学-黑龙江分部的网络课程开发,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截止目前,共建设了4门网络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获得了国家开放大学的优秀网络课程。在这几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教师过多的关注的是获奖的课件是什么样的,评委更注重那些方面,而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流程,也没有所谓的评价体系。但是,这些课程是否真的是高质量的,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其教育价值,就不得而知了。

3.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低

由于创建一门网络课程的过程比较繁杂,而且周期有很长,教师团队制作课件的目的很多并不是为了使用,很多都是为了参加评奖,也就是为了做资源而做,而不是为了使用资源而做,导致网络课程资源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时效性。课程做完了,具体有多少学员使用,学员的使用感受如何就没有人去关心了。这样导致了课程资源建设完成后,就成了一个摆设,学员不用,教师团队自然也就没有修改计划。这样的网络课程资源就形同虚设,毫无作用。

二、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对策

网络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突破传统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扩展学员的知识面,扩大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此外,它还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在社会教育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逐渐被重视,逐渐被研究开发。那么怎样才能建设出低成本、内容规范、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对增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有深远的意义。

1.制定出严格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流程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式包括自建、引进、改造、共建共享等。

对于以上课程的建设方式,无论那一种,都需要有严格的开发流程,其中包括申报、审批、开发、开发过程的管理、验收。这些流程中,每一步骤都需要有责任人,这样在各种建设方式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才能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

本文以电大的自建项目为例介绍课程开发流程,其他几种方式大体一致。

自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主要通过申报和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等形式实施,由教务处组织网络课程项目的建设,或者是举办教学技能竞赛,省校的教学部和各个地市电大的教学部均可参加,具体流程如下:

1.申报形式(三次审批三次检查)

(1)申报

网络课程的申报,要以项目组的方式申报,项目组负责人填写《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自建项目申报表》,由项目组负责人所在的学校教学部门或地市级电大教务部门初审,初审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上报省校教务处。

(2)审批立项

省校教务处成立项目评审专家组,在项目申报后,项目评审专家对申报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进行二次评审,评审意见报请校领导进行终极审批。经审批立项的,项目负责人签定《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任务书》,保证按时完成承建任务。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1―2年。

(3)项目的过程管理

1〉第一次检查:项目启动两个月后应进行一次项目开发进度审查,督促检查项目开发建设进程。

2〉第二次检查(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应在资源建设立项后6―12个月内进行。中期检查时应该完成项目总任务的60%以上,并提交已完成的资源建设成果供检查。中期检查未获通过的项目,及时改正后在1―2个月内再申请二次中期检查。如仍不能通过,则作取消项目处理。被取消项目的建设资助经费也一并取消。审查合格的将给予一部分的资金支持。

3〉第三次检查(验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完成后,项目组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省电大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开发成果各细目进行鉴定、审查,并对照项目申报表内容验收。同时进行试用评估,试用范围应涵盖教师和学生,试用通过,该项目完成。验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项目在两年内出现质量问题由项目组负责。

2.教学技能竞赛形式

(1)教师申请参与省电大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

(2)教学技能竞赛专家组对达到合格以上标准的符合教学资源建设规划要求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推荐。

(3)教务处进行审核。

2.制定出合理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建好了网络课程资源后,需要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那么现有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五花八门,有的侧重课程的外观布局;有得侧重课程内容全面行;有得侧重团队讲座。所以按照不同的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评价也都各不相同,那么制定出合理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就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资源的的质量。

本文结合了一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制定了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过程如下:

(1)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开发和实施本科层次《英语语音》网络课程的经验,我们设计了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质量指标体系初稿,包括媒体界面的交互性、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交性的交互、教师的参与,以及学生的参与等五个维度,共25条指标,每个维度又细分为5个指标。

(2)专业人员的意见

设计好指标体系初稿后,我们首先征求10名专业人员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对指标的框架、具体指标的描述、内容做了进一步修改。专业人员基本都参加过网络课程开发,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

(3)征求专家的意见,进行指标体系的效度论证

我们将邀请12位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方面的专家或在网络课程开发、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专业研究人员,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内容效度论证,论证内容包括评价各个指标的明确性、必要性,对每个指标的修改建议、补充的指标、对主要维度权重的划分,以及对整个标准体系的意见等。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重点关注明确性不够的指标,删除必要性不够的指标,并根据专家对具体指标的建议对所有指标进行调整。

(4)指标体系的修订

我们在专家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制定出表格形式展现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3.制定出适合的课程推广手册

建设一门好的网络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建,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那么这就要求课程资源建设后必须推广使用,用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网络课程资源。因此网络课程的创建教师必须制定出课程推广手册,课程推广手册的内容包括:

(1)网络课程的概述

(2)网络课程的建设策略

(3)网络课程的推广时间

(4)网络课程的整体推广方案

(5)网络课程的个体推广方案

(6)网络课程的推广方式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第4篇

一、专家先行:项目研究先于课改实验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面的变革。实验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对象是学生,改革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我省采取了“项目研究先于实验”的审慎推进策略,针对实验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比如:2003年,在全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前一年多,我省就由我院专家牵头,组织了70多人的研究队伍,根据课改的主要方向,成立了若干个项目组,比如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改实施中的作用与角色项目组,学校课程方案的形成与学生选课指导项目组,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组,新课程传播与社会理解项目组,等。研究人员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54份研究报告、实验方案、教学制度、指导文件和操作案例,编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报告集》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手册》。对课改实验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排课选课、走班管理、学分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考试评价、实验评估、新课程宣传等,都研制了专门的指导文件、实施方案,提供了操作案例,为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二、样本先试:样本实验先于推广

为了避免课改实验的盲目性,我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自愿的基础上,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样本校,吸收样本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按照“样本实验先于推广”的思路,要求样本校先进行实验或模拟实验。

例如:选课和走班是高中教育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变革,也是一大难点。在推进选课和走班方面,我省各样本学校都进行了有价值、有特色的探索,如海南中学经过反复研究,率先创立了“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特色模式,使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的实施。

课时不足是各高中学校进入新课程后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省及时组织教学研讨会,交流破解课时不足难题、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很多高中学校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增加课时,而是科学地分析课时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课时不足问题的办法,如洋浦中学经过仔细梳理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寻找导致课时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样本校取得经验后,我们帮助学校总结提升,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的实际差异,采取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大面积推广样本校的经验。现在有多个学校的特色成果都被选为部级通识培训的案例。

三、整合力量: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推进课改的关键环节,也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此,我们组织多方力量,合力进行重点攻关。

我省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项目组、中考中招改革研究项目组、高中评价改革研究项目组、高考高招改革研究项目组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组,对考试评价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征集意见,并发挥多方面力量反复论证,仅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的研制,我们就十易其稿;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下发正式文件到各市县及学校征集意见;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征集来的意见达634条、十余万字;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经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司、考试中心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进行“三堂会审”,才获得正式批准。

由于整合力量,合力攻关,多方论证,使得考试评价制度得以较顺利地实施。在普通高中阶段,我省积极探索和创建校本评价制度,开展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实施“基础会考”制度,既减少了考试科目,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创立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2007年,海南省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四、技术突破:巧用网络破解难题

海南课程资源和教育基础都很薄弱,我们要承担新课程实验的繁重任务,深感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要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面临极大的困难。我们深知,像这样的难题,按常规办法一时难以完全化解,因此只能另辟蹊径,思考和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从信息化方面找出路。经过多方接触,我们与热心教育网络风险投资的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新思考()”网络平台,率先创建了“成长博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等网站。

如在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方面,我省充分利用“成长博客”等新课程教研网站,研究并创建了网络研修模式(包括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为广大教师发表观点、交流经验、解决问题、释疑解惑提供了一个跨时空且低成本的网络平台。目前,我院负责的教研网站一周的总访问量最多达1200多万次,仅“成长博客”一个网站的访问量就达近5亿次,在全国颇具影响,在全球专业网站点击排名中也居前列。在“成长博客”网站上,海南省教师发表的文章数、评论数和点击率都占1/3以上。我们以这种网络研修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推行的校本研训和联片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南特色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研训一体、网络支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

教育网络推广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思政 易班 创新

一、当前思政教育的改变

当前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内容僵化、理论化等问题。对思政教育形式化造成的学生 “走过场”。

自2009年开始,全国高校陆续开始使用“易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易班(E-class)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新平台,集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日常综合管理三大功能,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如何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充分发挥“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依托“易班”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瓶颈

(一)行政手段明显

目前“易班”平台的推广还较依赖上级行政命令,高校行政部门是推广和执行的主体,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形,使用度不高,因此大多数学生仍然经常使用QQ群或者微信、微博等平台。另外部分教师未改变观念,偏好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重视“易班”,影响“易班”的推广和深入发展。

(二)网络应用不便

“易班”应用的整体运行技术不健全,部分板块功能开发不合理。手机“易班”应用相对复杂,且缺乏人性化,不利于推广和吸引目标主体。

总之,不了解“易班”功能,平台用户体验不佳、内容吸引度不强、因在该平台上好友较少导致没有自己想要的社交圈、网络安全度不高等,是当前影响“易班”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高校网络平台(易班网)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方式

笔者研究以高校网络平台为基础,探究思政教育如何与网络平台进行结合,并以易班网为研究基础,提出相应的结合方式――构建一个思政育人的“生态系统”,具体包括:

(一)微社区的互动学习:通过微社区开展互动性学习,利用“易班”平台微社区功能,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话题化”,形成具有探讨价值的,能够引发议论的热点话题,在话题交流中,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开展思政学习,最终将理论思政转化为“就事论事”的话题思政。

(二)轻博客点评学习:通过“易班”平台的轻博客功能,一方面鼓励学生开设个人博客,形成学生之间的撰文和互评,同时由教师对学生博客内容进行评价式的指导,在评价中开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建立思政轻博客,不定期就教育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撰文,供学生阅读学习。

(三)公共号的传播:依托“易班”公共号功能,将“易班”的功能平台转化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定期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案例,并可配合生动的图片,令思政教育可视化。

(四)整合信息资源,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技术创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APP创意和技术开发方案,扶持一批技术团队基于“易班”平台开发应用产品。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培育出一批技术骨干。

四、结语

通过研究从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两个等角度构建一整套基于高校网络的思政教育体系,将全面改善当前的思政教育形式,实现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帮助高校建立更具有时代感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得思政教育“互动化、个性化、社交化”,令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沟通和社交过程中接受思政知识,进而令高校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增强思政教育的教育渠道,令思政教育多元化、广泛化,帮助学生获得校园课堂意外的思教育渠道,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壁垒,令学生可以更好的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随时随地开展思政学习。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社交化思政教育融合了网络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思政教育方向的设计,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学生在思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丽娟.高校思政的教育新思路[J].教育,2016,(31).

[2]郑琳川.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01).

[3]翁聪尔.O2O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科技展望,2016,(14).

[4]刘秀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5]于慧颖.学生生活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模式[J].探索科学,2016,(04).

[6]朱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微――以“易班”为中心的考察[J].科技导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