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调查、思考、讨论”的教学观念已经得到广大教育研究学者、一线教师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讨论环节,其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不断上升,尤以“问题”较多的历史课堂教学为代表,讨论式教学方法更是得到普遍应用,有效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我们也看到,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由于应用方法、策略的不够科学还没有真正发挥讨论式教学方法应有的作用,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甚理想。笔者欲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并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

(一)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严重误解

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中应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部分还没有真正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内涵,有诸多的误解;如:有的教师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是所谓的“讨论”,不管哪怕学生“鹦鹉学舌”或者“照抄照搬”念课本上的答案,或者重复教师之前讲过的答案或者回答,都被认为是“讨论”。

(二)停留在问题设计、提出上,忽视讨论组织

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引入讨论环节,并且讨论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的是引导学生可以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是部分教师在讨论实施过程中,过于重视对问题的设计、提出,主要以“提问题”方式进行,学生迫于教师压力只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参与”,讨论的也都是一些表层、粗浅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学生并不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组织。

(三)教师过分追求唯一、统一的问题讨论答案

新课程标准之所以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过于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习惯于讨论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四)教师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指导经验不足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用讨论式方法开展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一些较为简单“问题”的讨论能够做到较好的组织和指导较好;但是当遇到一个较难“问题”时,如大的历史性问题,教师就会在指导学生讨论步骤、应用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价值观方面表现得难以把握,最终导致讨论失败,甚至中途放弃讨论活动。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对策

(一)教师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内涵

既然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离不开“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个别学生、少数学生发表看法,或者引导学生发表某一看法,这些形式上看像是讨论,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必须是大家的共同参与,发表的看法必须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并且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互动的,如小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同交流、对话。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科学组织讨论

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在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老师做总结发言。

(三)精心准备,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

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之一。

(四)丰富教师讨论式教学方法指导经验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是保证讨论最终成功的关键,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方法。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觉得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或者没有什么意义、进展时,教师要能够巧妙点拨打开“尴尬”。在指导讨论过程中,针对学生表达的不同观点、看法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理由,不能因为观点错误就否定学生观点,或者轻易的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做只能会“凝固”、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元观点的形成,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针对学生观点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先表示“怀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最终对看法、答案做出调整。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正确观点,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提供证据,不能任性的认为某一观点正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观点进行权衡、评估、比较或者争辩,目的是让学生确定价值更大的观点,明白其观点价值大的哪里,为什么自己的观点需要改进、哪里需要改进,从而形成主动认知、思考、改进的习惯。最后就是讨论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观点之间的“冲突”,要让学生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冲突”,保证讨论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石怀周.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教师,2014,(27).

[2]李晓梅.初中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19).

[3]程蓓蓓.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4.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应用现状

一、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天,它逐渐成为备受广大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那么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到底怎样呢?笔者经过大量听课后发现,其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但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质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讨论法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使用了讨论的课堂常出现的问题有: 1、学生预备不足。2、缺乏有效的分组和明确的分工。3、讨论题的设计不尽合理。4、很多教师在讨论进行前自己已预备好了讨论题的答案.5、一些教师对于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很有见地或进一步讨论价值的看法、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丧失了学生进一步探讨以获取新知的良好机会。6、教师对总结重视不够,总结有欠火候,少有点睛之笔的效果。

二、为何多数教师拒绝讨论法或是使用了讨论法,但效果不理想呢?

(一)旧课程内容的影响。(二)现有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三)教师熟悉上的误区和缺乏对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四)学生因素的影响。教师成功应用讨论法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得到学生的。

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而讨论法又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现状。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学改革成败的要害在于教师,要改变目前高中阶段课堂讨论法的应用窘境,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努力。

(一)合理取舍教材知识,为讨论法的实施赢得时间。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大大减少了知识量,使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实施有了更多余地,也为讨论法的较多应用挤出了一些时间。但目前我省尚未使用新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教材知识的取舍。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假如教师以本为本,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向学生讲到,要求学生把握,那么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徒增自己和学生的负担。对于教材中纯记忆性的、陈旧的、缺乏现实意义的知识要大胆舍弃,即使使用新教材以后也应作相应处理,努力为讨论法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

(二)消除熟悉上的误区,充分熟悉和重视讨论法的功能,坚持应用讨论法。 1、正确估价教师发言的价值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低估学生和高估自己会使讨论法难以开展,即使进行讨论,也是在教师的绝对控制之下。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拥有知识、专门技术和经验,而这些正是学生缺乏的,从这一点上讲,教师拥有权力。在学生眼中,教师之所以是教师是因为他们博学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不管教师知识多么丰富,可以成功传授给学生的只有一小部分,课堂上过多的发言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教师的权威必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工具,以最具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尊重学生所坚持的关于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要多,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来展示所知道的一切。当学生走到一起探索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展示出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集体聪明,极大地超过了他们作为个体所显示出来的能力和才干。假如教师们都能尊重每一个学生,正确估计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多提供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剥夺任何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能适时、有效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有难度、看似高深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在教学中开展讨论,真正发挥出学生的潜能。2、正确熟悉知识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并不是以大量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和接受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据此我们认为,完全按照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确定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完全按照我们所接受的理论来决定我们对待一个主题的方法这些割裂了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受它赖以形成的不同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合作创造出来的,为大家共有的。协作(即讨论、交流)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有了这样的熟悉,我们就会对讨论法另眼相看。

(三)改变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办法,挑战学生的犬儒哲学,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假如教师非常重视讨论而学生成绩报告册上的历史成绩就是考试成绩,那么学生就会把精力放在考试上而不会全身心投入讨论。教师既然要求学生在讨论时投入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应在讨论中和讨论最后依照他们所做的评定他们的成绩,并作为他们的学科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在学期刚开始时向学生公布这一原则,学生知道他们参与讨论的表现将作为历史学科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完全是考试成绩,他们也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了。对学生参与讨论的评价需要教师不断摸索,不能单凭他们在讨论课上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等主观印象打分,而应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可以采取百分制的方法,把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总结成几个方面,如资料搜集、报告撰写、意见发表、讨论笔记等,每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分成几个档次相应赋分,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给出学生讨论课的成绩,然后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这个比例不能过低,否则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15%--25%之间可能较为适宜。

至于学生的犬儒哲学(即胆小、缺乏主见,唯教师是从,对教师的依靠等表现和心态)是教师长期传统教学方法的恶果,解铃还得系铃人,需要教师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来挑战。而强调民主、平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法无疑是挑战学生犬儒哲学的有效方法,只要教师坚持应用讨论法,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状况会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反过来又促进了讨论法的有效实施和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正是教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Brookfield、Stephen Preskill:《讨论式教学法》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 物理教学 实践运用

讨论与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或相异特征的讨论与比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物理中有大量知识之间具有可比性。讨论与比较教学法运用于物理教学中,实质上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运用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抓住本质特征、触类旁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上应用,更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一、讨论与比较教学法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统称为教学方法。讨论与比较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认识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某一标准分别进行归纳和区别,从而确定其属性、作用、性能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着讨论与比较对象、讨论与比较标准、讨论与比较方法和讨论与比较结果四个要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用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在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价值。

1.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用“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可使物理一课一授的方式演变为课内外联系,新旧知识贯通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增强。

2.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3.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二、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形式

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怎样具体地运用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呢,在课堂上施行的方法与形式有哪些?下面主要介绍四种形式:

1.教师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讨论与比较的各种方法,例如扩增法,给授课内容增加某些课本外的内容,再把它与实际进行讨论与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讲课效果。

2.师生讨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对篇章进行讨论及讨论与比较,教师邀请同学发表意见,然后再由教师加以补充及订正。在讨论过程中,准确选择讨论与比较点,要科学地组织用来讨论与比较的材料,选取和组合作讨论与比较的材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才能突出本质,达到最佳效果。

3.小组讨论。教师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着每组分别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与比较。讨论后由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作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学习效果,要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

4.家庭作业。教师在堂上讲授,并与学生讨论,然后给家课让学生联系。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注重材料的对比性,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在参与中受教育、启迪,并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系统。

三、讨论与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引入新概念,化解难点。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概念和新旧知识点之间都有许多类似之处,隐藏着某些规律。在教学中,学习了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后,对一些知识点可用讨论与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把规律揭示出来。如功、功率概念的建立,这两个概念是学生学习功这一章需要重点理解掌握的两个概念,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讨论与比较,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深刻体会这抽象的概念。

(二)深化知识点、巩固应用。在物理复习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点多而零乱,只凭简单的重复记忆,很难对知识有深入地理解,学生在应用时常感到有一定困难,为此,可采用讨论与比较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复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时,可通过对两种电路中电流的路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和电阻特点等加以讨论与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三)抓住区分点,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但也有许多相反或差异的地方,也可用讨论与比较法理解,着重区分知识间的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知识差异。

四、几点体会

本法以学生自学和讨论为主,适应初中生好奇、好胜、喜欢表现自己,但有意注意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遇到挫折容易自卑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而是教师及时启发、学生眼看、脑想、手动、耳听、口议,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能够较好地处理“教”,一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讨论是本法的中心环节。讨论时必须以教材为本,精心设疑是本法的关键。“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热情,“疑”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讨论法;商法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15003

案例讨论法最早来源于西德,是由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这种教学方法又被称作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注重从实践中选取案例,再通过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来揭示科学的真相。最初在商业和企业管理学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该种教学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直到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道尔将其运用于法律教学中,至此,案例讨论法在法学教学中才逐渐被认可并发展起来。在法学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明白复杂深奥的法律条文,学会准确适用法律,就会以实践中选取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中心,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进而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

众所周知,商法的技术性、实践应用性非常强,并在法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法学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不利于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塑造。而案例讨论教学法,是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和创新,这种方法,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而且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有一定价值,并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枯燥、沉闷的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为更好的成为一个具有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新型人才而服务。

1 案例讨论法教学的功能和意义

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中,案例教学法曾被广泛应用,该种教学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重难点时,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进一步说明、解释,案例是为理论讲解而服务的,所以其处于辅助的地位。虽然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某种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参与案例的分析,交流,讨论等,以此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掌握重难点,但是和案例讨论法相比,传统的案例讲解法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并进一步举例说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为了不扰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学生往往只能就个别的问题在很小的程度上参与有限的讨论,而往往不能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深入和透彻的讨论与分析,并且学生因为参与度不高,往往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和谐的互动,教师通常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缺乏兴趣,实践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相反,案例讨论法在原有的案例教学法基础上,打破了原来课堂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设置,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辩论,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生动,效果显著。

1.1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教学地位的主导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因此,在学习枯燥的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越发的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对法律条文产生一种厌烦感,进而使得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整个法律职业失去了兴趣,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商法是一门逻辑严谨、思辨能力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根据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选择案例讨论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条文产生好奇和兴趣,而且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法言法语表达能力和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等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法学理论、法学方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法律职业人才。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即我们的法学教育人才,虽然有很多是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的记忆高手,但是一旦走人社会,进入到司法实务当中,他们却成了不会运用法律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因为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在中,他们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没有学会灵活应用的技能。而案例讨论教学法,其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各类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的案例讨论,学生可以学会把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对模拟的实务中案件做到正确、准确的适用法律条文。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课前对案例的查阅、分析掌握相关法律条文,培养自学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还可以进一步学会运用法律法律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3 培养学生的法律综合素养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教学中基本没有多少表达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学计划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太多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既没有机会也没有多少时间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长此以往,本应该是能言善辩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却发现不会运用法言法语来表达和陈述,更不会从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案例讨论法在教学中转变了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师给了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机会,锻炼了学生法律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论的各种技巧,这些技巧不但是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且也是作为一个法律职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案例讨论课的具体实施

随着法学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始结合部门法的要求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然而,案例讨论课的组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次成功的案例讨论课需要从课前、课中到课后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和严谨的设计。

2.1 选取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讨论课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如果案例选择不当,不但不能使讨论课顺利开展,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兴趣,进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案例讨论课之前,要针对授课学生现有的法学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选取适合讨论的经典案例。案例的选取不能过于简单,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可争辩性。“相对于简单的案例而言,该案件将导致两种以上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可能被适用,不经仔细辨别和严密推理难以给出确定的结论。”这样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选取的案例最好是司法实务中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因为此类案例既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热切关注的焦点,并且案件具有一定的争辩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的热情,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案例往往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权威性,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法律知识于实践,感受到法律的实用性,并学会举一反三,对此后的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助益。比如在讲授《商法学》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会以国美电器集团创始人黄光裕和国美前董事会主席陈晓之间的股权之争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来组织一次案例讨论课。该案例在我国公司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辩性和讨论性的案例,案例争议的最终结局也非常发人深省和值得借鉴,对于学习《商法学》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既能足够引起他们兴趣的案例,又是一次能令他们体验理论联系实践,学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的好机会。

2.2 课前准备

在正式组织讨论课之前,将案例讨论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是顺利开展讨论课的一个重要的课前准备环节,因为这将影响着课堂讨论能否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下去。由于选择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比如查找、收集相关案例前因后果的资料;阅读、分析适用的法律条文;分组讨论、撰写结论报告等。为了便于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笔者一般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比如正方组、反方组等,然后至少提前两个星期将具体的讨论内容和要求传达给各个小组,要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布置任务的时候,笔者一般会对案例中重点讨论部分、法律条文适用等内容给出一定的提示,明确大概的参考资料范围,并在准备阶段能随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心得,以便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进度和准备情况。只有课前准备充分和详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案例进行清晰的阐释,透彻的分析和准确的运用。

2.3 讨论课的组织

案例讨论课的核心在于对课堂讨论的组织。案例讨论教学法的目的不在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塑造他们的综合法律素养,从而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奠定基础。基于此目的,笔者以一次《商法学》课程的案例讨论课为例,来论述课堂案例讨论的组织设计。在《商法学》的分论公司法学部分,股权和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这部分的重难点,如果只在课堂做枯燥的理论性讲述,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内容的精髓,更无法掌握法律条文的准确适用。因此,在讲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笔者按照教学大纲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组织设计了一次案例讨论课,本次讨论课选取了我国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代表性案例。该案例发生在2008-2010年间,基本案情如下:2006年7月,永乐电器被我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电器收购,永乐电器的董事长陈晓出任了国美集团总裁,与国美集团创始人兼大股东黄光裕共同执掌国美电器。2008年黄光裕因经济犯罪入狱,陈晓临危受命,接受了黄光裕对国美实际经营控制权的委任。为了帮国美摆脱因黄光裕入狱引发的国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陈晓引入了外国投资贝恩资本,并实施了一系列高管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威胁到了大股东黄光裕的利益,因此引发了黄光裕的不满。2010年8月4日,黄光裕提出召开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并提出了5项议案即要求撤销增发股份(增发股份会摊薄黄光裕股份,威胁其大股东地位)的一般授权和陈晓在国美董事会的职务等。在之后的一个多月中,双方矛盾继续恶化,2010年9月28日,国美在香港召开了特别股东大会,该次会议上,大股东黄光裕要求撤销增发股份的一般授权获得了通过,但撤销陈晓职务的议案被否决,而陈晓则继续留任国美董事会主席,可以说双方打了个平手。2011年3月,陈晓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国美控制权之争最终以陈晓的黯然出局落下帷幕。国美股权之争彰显了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必然性,同时也给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正式组织讨论课之前两周,笔者已经先将本次讨论课的案例和需要准备的讨论报告,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并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根据案情需要笔者设置了正方组(代表黄光裕――家族创始人兼大股东),反方组(代表陈晓――职业经理及中小股东利益)。如此分组,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身处真实角色的感受,体会真实的案例情境,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案例。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讨论流程:(l)根据之前的准备情况,由各讨论小组发表各自的讨论报告,并提出课前准备阶段遇到的疑难点问题。(2)针对各小组的发言情况求同存异,对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不再赘述,对该部分明确适用的法律条文并对涉及的股权和公司治理问题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但对大家普遍存在疑问的未决问题,可通过限制时间再次进行讨论或进一步的辩论,已达到明辨真理的目的。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中立地位,既不能过于主导,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不能顺利展开讨论,也不能过于武断,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适时的引导学生的讨论,防止学生偏题,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掘学生的潜力。(3)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笔者进行总结点评。在讲评中,教师尽量要做到全面、客观,既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也不要随意武断的用“错误”去评判学生的发言。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存在的方法错误问题要指明其根本原因。学生的某个见解偏颇往往是因为生活或实践经验的不足,因此在评价中应多多鼓励学生参加课后实践,多多体验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真理来源与实践”的道理。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讨论法 步骤 注意事项 辩证关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5-0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讨论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和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上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准备。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电脑上网或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上课时,先将班级学生分为8―10个小组,每组3―5人。各组成员就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在此之前教师可作简短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随时补充。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各组选一位代表提出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最后予以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并对各组所进行之讨论情形评估其优缺点。

2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放”。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要放手让学生学。课堂上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从讲的模式中跳出。二要精心准备。在实施讨论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积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胆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做准备,上课多鼓励学生说话;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时聊;设计简单的话题,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后逐渐提高难度和深度。三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讨论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式的交流、探讨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否则就不是成功的讨论。

3 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辩证关系

所谓“放”,也就是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其实质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放”,学生才能自己去动脑,去思考,因此也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这样,在讨论时,也才有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听取不同发言时,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收到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效果。所以,“放”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怎样“放”呢?要最大可能的“放”。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展开思维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讨论问题的难度控制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准上,即学生可以达到又不易达到的程度。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猜测、探索和联想的广泛可能性,要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而不应该暗示或明示思考的方向和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