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范文第1篇

驾驶员培训市场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驾驶员业务水平,关系到运输市场发展的大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车辆驾驶员训练方案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车辆驾驶员训练方案范文1为保障我局日常工作行车安全,以提高驾驶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按照机场局及有关上级部门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现将我市二0__年驾驶员安全培训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方针,规范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以培训质量为基础,促进驾驶员素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建立安全行车动态管理体系和监管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和考评使我局驾驶员达到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资格条件,进一步规范化驾驶员安全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学时和培训记录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安全培训,为安全行车有效监管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三、职责分工

机场局办公室负责制定培训方案,协调组织驾驶员培训,汇总上报培训计划。

四、培训范围

全体驾驶员

五、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道路安全知识手册和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等学习材料。

2.车辆安全驾驶技能及安全驾驶理念、安全驾驶习惯培训。

3.车辆基本日常保养、维护培训。

4.观看事故录像并进行分析。

六、培训方法

1.采取集中培训和组织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自发通知之日起每月举行一次安全学习,每季度组织考核一次,根据成绩进行奖罚。

2.结合我局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对我局驾驶员安全驾驶技能专项培训,开展有特点、有针对性的训练比武活动,加强领导,活动中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七、培训时间

1.每位驾驶员培训时间每月4个学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时间。

2.驾驶员安全技能培训初定为6月14日,地点312会议室。

八、具体要求

(一)加强宣传。大力宣传驾驶员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引导广大驾驶员提高培训的自觉性和工作热情,办公室要制定培训工作方案。(二)组织实施。驾驶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法律专家、交巡警等交通安全专业人士对车队负责人、驾驶员、安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集中培训并作好培训登记工作。办公室必须在9月29日前把三季度驾驶员安全培训统计表上报分管局领导。并示情况进行抽查。

车辆驾驶员训练方案范文21、总则

1.1

为使公司的员工培训工作长期稳定统一和规范地进行,使员工培训管理有所遵循,特制定本制度。

1.2

培训的目的在于开发公司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工作绩效,使员工获得公司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与企业共同成长。

1.3

本制度中的培训是指公司员工在特定的场合就某一主题进行的学习、讨论、演练等各种旨在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的活动。

1.4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2、培训机构与职责

2.1

公司的培训工作实行政工人事部归口管理,各部门配合实施的原则。

2.2政工人事部为公司的培训主管机构,政工人事部应依据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及公司的全年工作安排制定出公司总体的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考核。

2.3公司的各部门为公司的培训分管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向政工人事部提交本部门的培训需求计划,并积极配合政工人事部开展培训工作。

各部门内部应定期组织交流会,相互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4

政工人事部在培训中的主要职责:

2.4.1

公司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制度的制订与修订;

2.4.2

公司培训计划的制订与组织实施;

2.4.3

对各部门培训计划实施督导、检查和考核;

2.4.4

培训教材、教具的购置、保管;

2.4.5

培训所需仪器设备的申购,保管;

2.4.6

培训教材的组织编写及相关教学资料的制作分发;

2.4.7

对培训师的选聘,确定及协助教学;

2.4.8

外派培训相关事项的管理及外派参训员工的管理;

2.4.9

年度、月度培训报告的撰写、呈报,培训报表,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与归档。

2.4.10

参训员工的出勤管理。

2.5

各部门在培训中的主要职责:

2.5.1

本部门培训需求计划的制订;

2.5.2

积极配合政工人事部实施培训工作;

2.5.3

本部门年度、月度培训工作总结与培训资料的汇总、整理及归档;

2.5.4

本部门员工的上岗、在岗培训及其考核;

2.5.5

本部门参训员工的组织与管理;

2.5.6

培训工作报告的撰写与呈报。

3、培训方式与内容

3.1

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方式分为内训(内部培训和外聘培训)和外训(外派培训)两种。

3.2参加外训员工必须在本公司工作满一年(含)以上。

总监级(含)以上员工参加外训由总经理审批,总监级以下员工参加外训由总经理负责审批,必要时,公司需同参加外训的员工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合同的具体格式见附表。

3.3外派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以后,必须及时将培训期间的学习笔记和培训资料上交到政工人事部进行归档,作为培训素材供公司内训时使用。

否则对外训员工予以记过处分,并且不予报销相关费用。

3.4

依据公司员工的不同级别和岗位,员工的培训内容分类如下:

3.4.1

总监级以上人员的培训:

3.4.1.1

考察本行业先进企业或国内外知名企业;

3.4.1.2

新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施行;

3.4.1.3

国内外专家主讲的有关专业的讲座、研讨会等;

3.4.1.4

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培训。

3.4.2

部长和主管级人员的培训:

3.4.2.1

公司的重大改革;

3.4.2.2

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新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施行;

3.4.2.3

综合技能的提高培训;

3.4.2.4

参加政工人事部组织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培训、讲座等。

车辆驾驶员训练方案范文3为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查处取缔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

(一)查处取缔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开业的驾校和培训点,或已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驾校超越许可范围擅自设立的培训点。

(二)查处取缔各种超越许可范围和脱离属地监管的跨市(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设立的招生派出机构、机构。

(三)查处采用虚假广告和虚假信息招揽学员、欺骗误导学员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查处取缔非法擅自挂靠的教练车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教练车,以及未经许可擅自新增的教练车。

二、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11月15日至25日)。市交通、工商部门对本市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排查摸底,结合本市驾培市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召开动员会(11月26日至30日)。召开全市有关单位参与的专项整治活动动员会,安排部署专项整治活动。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举报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三)各市检查整治(12月1日至31日)。对本辖区专项整治的重点驾校、重点内容和重点路段,进行明查暗访、认真检查,不留“死角”,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取缔。

(四)检查验收总结(20__年1月1日至31日)。在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迎接省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对本市专项整治活动的检查指导,同时对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对检查指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整治措施

整治期间,市交通局、工商局等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采取明查暗访和专项检查,上路检查和上门检查,普遍检查和重点检查,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各自的职责联合进行检查。检查将深入到驾校、教练场、培训点、招生点、报名点、代办点等源头部位。查看《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原件,教练车标识。交通稽查要积极配合交通运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到源头检查,并上路检查教练车,查看教练车是否贴有教练车标识。

对无《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开业的驾校和培训点、或已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驾校违规设立培训点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查处取缔。正在培训的学员,由违法行为人全额退款,学员自主择校。

对驾校超越许可范围和脱离属地监管的跨市(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设立的招生机构、机构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参照《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进行查处,所招收的学员一律不予办理培训记录等有关单证领取使用手续。

对采用虚假广告信息招揽学员、欺骗误导学员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进行查处。

对非法擅自挂靠的教练车,由交通运政、稽查参照《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五十三条进行查处。

对未贴全省统一教练车标识的教练车以及未经许可擅自新增的教练车等违规行为,由交通运政、稽查参照《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进行查处。

对查处的驾校和培训点以及乱设点招生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在、网站上予以曝光。

四、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市范围内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协调配合。各市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政府和其他部门的支持,交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协作,开展联合整治,提高专项整治效果。

(二)加强社会监督。市、县都要公布投诉举报电话,主动与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对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跟踪报道,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市交通局投诉举报电话:,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举报投诉电话:。

(三)加强宣传报道。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整治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查处行为,通过典型案件的曝光,揭露违法违规经营的危害,提高群众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的自觉性。

(四)坚持整治与规范结合、查处与疏导结合的原则,对查处的驾校、培训点、教练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资格条件,能够列入当地驾校规划的,应当列入规划,并督促、引导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合法经营。要进一步完善进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服务监管大厅驾校的招生报名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适时启动网上招生报名工作。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范文第2篇

为规范*市中小学、幼托园所的校车运行,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和*市有关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管理的规定,中小学、幼托园所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校车必须每学年向教育、交通和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并申领校车标牌和校车标志。现就200年度*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登记备案、标牌与标志申领及退出工作等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校车登记备案、校车标牌与标志申领工作

(一)校车信息登记。需在200年度使用校车的中小学、幼托园所,向所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信息登记表》(以下简称《校车信息登记表》,见附件1)。国际学校向市教委国际交流处提交。

(二)驾驶人安全经历查询。对具有*市公交、出租汽车及省际客运从业资质的校车驾驶人,由学校或客运企业统一到驾驶人管辖地交警车管部门查询其安全驾驶经历,并领取《机动车驾驶人安全驾驶经历查询结果》。

(三)校车登记备案及驾驶人培训

1.自有校车登记备案及驾驶人培训。中心城区(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虹口区、杨浦区、闸北区、普陀区)中小学、幼托园所自有校车登记备案及驾驶员培训由市运管处负责,郊区县(松江区、青浦区、浦东新区、金山区、闵行区、嘉定区、奉贤区、宝山区、崇明县)由所在区县运管署(所)负责。自有校车驾驶员培训自*月*日开始,校车备案登记自*月*日开始。

2.租赁校车驾驶员培训及备案登记工作。全市所有租赁校车由市运管处负责备案登记,租赁校车驾驶员培训合格证由市运管处核发。

(四)校车临检。申请校车资格的车辆须增加一次临检,由学校或客运企业到车辆管辖地机动车安检机构进行专项检验,并取得车辆临检合格证明。校车临检自*月*日开始。

(五)校车标牌申领。学校指定专人持《校车信息登记表》、交强险保单复印件、车辆临检合格证明,到学校所在地交警车管部门申领校车标牌。校车标牌申领自*月*日开始。

(六)校车标志申领。学校凭200年度校车标牌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取(新增车辆)或更换(非新增车辆)校车标志。自有校车每车1张,租赁校车每车2张。

(七)办理地点

1.登记备案:*市城市交通业务受理中心;各郊区县运管署(所)(地址、联系电话详见附件2)。

2.驾驶员安全驾驶经历查询:各区县交警支(大)队车宣部门。

二、关于校车登记注销工作流程

由于部分学校生源变化、拆并或所有制性质改变等原因,部分20*学年度申领校车标牌的校车若200年度不再作为校车使用,应办理注销校车登记手续。各相关中小学校要根据《*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注销登记流程图》(见附件4)实施注销校车登记备案(备案表见附件5)。

三、工作要求

各中小学、幼托园所要根据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印发的《*市中小学幼托园所校车管理若干规定》〔沪教委青(20*)16号〕安排*校自有或租赁符合校车安全性能的车辆用于校车,加强对自有校车车辆及驾驶人管理,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不断完善校车运行管理。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学校性质及招生范围,把好校车使用关,要将学校校车管理工作纳入中小学、幼托园所安全管理范畴。

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好校车备案登记和驾驶人培训工作,加强对客运企业校车的营运管理,不断提高校车安全保障水平。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范文第3篇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规范性,为实现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而建立校局合作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需要从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个方面探讨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

关键词:

校局合作机制;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公安交通管理

为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公安部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公政治[2011]137号)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公安院校教育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构建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作为切入点,突出学科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这样的背景,根据目前各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及实践教学的普遍情况,结合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引发的启示,本文旨在探讨在校局合作机制与条件下,如何开展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安交通管理专业校局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构建与落实。

一、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公安院校制定的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公安交通管理基层部门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的,其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合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实战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笔者多次深入到公安交通管理基层部门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表的有关反馈信息来看,交通管理实战部门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业务工作能力方面,更侧重于具体岗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来逐步培养和提高。虽然在交通管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强化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课时和力度,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不能落实到位目前在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系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用最短的时间传递较丰富的知识,课程容量大、效率高。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系统理论讲授法往往由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和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1]制约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无法落实。

(二)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与效果因教学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往往处于落后状态。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与当前的交通管理应用技术设备、一线交通警察的执法装备配备存在很大差距。虽然目前添置了一些新的实训设备,但由于缺乏外聘实战教官的现场指导,具体的实训内容和项目也往往局限在观摩或模拟的初级阶段,缺乏交通管理的具体实战性和真实情景感,往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课程实训项目往往与交通管理实战岗位工作内容存在偏差由于公安工作性质和公安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学往往与公安实战部门存在脱节现象,[2]致使校内专业任课教师的交通管理业务的实践经历与能力相对有限,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与内容,一般根据校内现有实验实训设备与条件,以及任课教师相对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实训项目、内容与交通管理实战工作内容并不能达到一致性。

二、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目前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短时间内仍无法改善的现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各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特别是随着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推进,对于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与毕业顶岗实习三个项目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课内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与层次来分,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和实训目的不同,可以开展下列不同组织形式与层次:1.实地观摩或观看案例视频资料。对于一些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等综合认知方面的实践内容,可由任课教师(必要时可由教官)带学生到具体的道路上进行现场实地观摩。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设置的实训,可以选择典型路段(包括城市道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组织学生现场参观与讨论,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对于一些不便带学生进入现场,或事件是瞬间发生等有关内容的直观认识等内容的实践教学,如重大交通事故现场、驾驶人酒后驾车对于交通安全的影响、拨打接听手机或不佩戴安全带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等等,则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看有关真实案例的录像资料后,再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2.课堂模拟角色演练。对于有些相对简单而又便于操作的实训项目,可以在教室、校园或模拟街区。让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实训项目,比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中关于执勤执法规范的实习与实训,以及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用语实训项目等,通过对具体设定的违法行为(如酒后驾驶、违章停车、不系安全带、超速行驶等)处罚过程的模拟角色(交通警察、驾驶人及其他交通参与者)演练开展实训。为此,需要学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根据模拟扮演角色的不同,将前期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如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交通警察指挥手势等内容,与执勤执法规范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违法行为查处过程的实训。并且通过实训分组和违法情节设定,让每个学员都参与其中,以保证每个学员都能体验到实习与实训感受与效果。[3]3.通过教官的现场指导与示范开展实训。对于一些有专业工作深度或操作相对复杂的实训项目,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交通事故认定等,需要经过从实战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官现场示范,在教官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再由教官对学生模拟实训过程进行评议。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增强实践教学与交通管理工作的对接,让学员把书本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又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为日后的毕业顶岗实习和履行岗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先模拟场景实训再进行真实现场观摩或参与。如车辆登记内容的实训,在理论上掌握车辆登记内容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在校内模拟车管所进行车辆登记项目的实训,然后通过到真实车管所的观摩或参与,完成车辆登记内容的实训。又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实训,首先是在校园模拟事故现场处理的实习,在已经熟练掌握其工作内容和流程基础上,由教官带领学生观摩真实的事故现场,现场观摩教官的事故处理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与教材理论内容以及校园模拟现场处理过程进行比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事故现场处理的基本工作要领和技能。

(二)综合实训上述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列实训项目的不同,逐个进行项目实验或实训。而综合实训则是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在所有课内实践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技能训练。根据我校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训一般分为下列不同的层次:1.多个实训项目综合进行。为了丰富实训内容和便于教学组织,可将不同课程但又有关联性的实训项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初级综合实训项目。如对于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课程中“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观摩”实训,与道路交通控制课程的“交通信号灯设置观摩”实训,二者都需要到具体的道路上进行现场观摩,可以整合在一起通过“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观摩”综合实训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样的初级综合实训既丰富了一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对道路交通设施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2.某一课程综合实训。通过课程综合实训将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立不同的实训项目进行课内实践教学和实训,但这些实训均为某一知识点或能力服务,往往不具有交通管理实战的综合性。而当这些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开展课程的综合实训可以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某一具体业务的基本能力的综合实训。如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综合实训、机动车登记综合实训、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综合实训等。3.专业能力综合实训。根据交通管理的工作过程,基于交通管理实战岗位任务的要求,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实战基本技能和能力而开展的综合实训。如道路执勤综合实训、车辆管理综合实训、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综合实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综合实训等等。

(三)实战部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课,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必要实践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顶岗实习也是公安院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顶岗实习才能进一步了解公安工作对于专业技能的需要,加深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增强对公安工作的适应性,进一步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察意识,缩短学生从一名学生到人民警察之间的思想意识与业务技能距离,为学生毕业后警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推广“2+1”模式,即学生的顶岗实习期为1年,其目的是通过为期1年的定岗实习,将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实战进行深度融合,并从顶岗实习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和提升交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校局合作机制下的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建立与完善校局合作制度建设促进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制度建立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保障。只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确保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健康发展。为此,在确定实习基地及校局合作单位的基础上,需要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官聘请、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等工作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其中,校局合作协议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校局双方通过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同时也对校局合作中的条件、实习岗位要求、目标、职业纪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

(二)通过校局合作等措施落实双师型教师和教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已经聘任教官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助推作用,通过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实训项目的参与指导等方式实现校内教学内容与交通管理实战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实习带队、实践锻炼或挂职等方式丰富交通管理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全国公安院校与公安业务部门人员互派“双千计划”的通知》为契机,制定计划安排交通管理专业教师分批深入到交通管理实战部门6-12个月,切实增强专业教师的交通管理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对公安交通管理业务有较深入研究、能够承担公安交通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到交通管理专业任教,借助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在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补充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战性。

(三)通过校局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文件1.制定课程标准及实训指导书。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及实训指导书编制过程中,要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校局合作理念,充分考虑实践部门人才岗位技能需求,通过《校局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局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讨论和论证,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增强实践效果;在课时分配方面,突出实践教学学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确保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量。2.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方案。校内专业教学团队要积极主动与交通管理实战部门合作,共同研讨开发基于交通管理工作过程的典型的综合实训项目,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3.“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根据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能力的特点,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校内与校外实训条件,通过校局合作部门教官团队的积极参与指导,逐步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建设。逐步将课堂置入真实的交通管理环境,如交通事故现场、交通执法现场等,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与开发,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4.考核与评价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突破原有的期末笔试考试的单一模式,强化过程与阶段性评价,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减少结果终结性评价。根据不同课程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尝试新的考核与评价模式。期末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书面考试,如:基本知识通过口试强化学生的记忆与消化;基本技能则通过实训过程或实训结果检验学生的掌握能力与水平;基本理论则通过研讨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能动性。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得出综合成绩。

(四)通过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建立与完善顶岗实习校局管理制度为了能充分熟悉和了解具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与任务,熟悉有关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掌握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等,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交通管理专业学生定岗实习期限为1年,为此,实习期间学生要轮换不同岗位。为了便于学生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必须由校局双方根据学校学生管理手册、顶岗实习计划、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等,联合编写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内容与实习纪律等内容,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局以及带队教师与实习教官双方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基于大公安专业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2.

[2]路峰.在《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6(3):60.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意识 培养 训练

安全对汽车驾驶员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保障安全才能出效益,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职业学校培养汽车驾驶员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娴熟的驾驶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我校在十几年的汽车驾驶教学中,从理论教学到实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为社会输送了许多安全意识强、事

故发生率低的汽车驾驶员。

一、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前提

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就是人、车、路,其中驾驶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据交通事故统计表明,在发生车祸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中,有80%―90%与驾驶员有关系。因此,在汽车驾驶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1.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规范》。在汽车驾驶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汽车驾驶员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逐条学习《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规范》,让每个学生均明白将来在这一岗位上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确保安全行驶。为了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我让学生将《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规范》抄写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要求每天看,经常交流学习体会,如此耳濡目染,安全意识将一天天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立起来。

2. 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再联系交通事故案例,让学生从许多美丽如花的少年在车祸中丧身的悲剧,从许多交通事故给家庭造成家破人亡、对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的事实中,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从而领悟到将来作为一个汽车驾驶员自己身上神圣的使命感和重大的责任。常此以往,学生的安全意识将会日渐生长。

3.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施行以来,在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宣讲法规,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大部分肇事驾驶员都是先违章后肇事的,违章是肇事的前因。如果一个驾驶员心中有“法”,安全自然就有了保障;反之,法盲上路驾车犹如瞎子走路,随时都有触发事故的危险。因此,《安全法》及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不容忽视。我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搜集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来让学生看,使学生深入理解政策法规;还张贴了一些交通法规宣传画,让法规走进课堂、校园、宿舍等场所;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掌握了《安全法》相关内容后,作为宣传员向其它专业学生、社会群众等广泛宣传。这时,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将日渐渗透。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在汽车驾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载体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2)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娴熟的驾驶技能和车辆维护技能,为今后安全行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4)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我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我经常带领驾驶专业的学生走进咨询室,请心理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扫除心理上的障碍。为他们开心理学讲座,教会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养花、钓鱼等培养自己优良的气质和性格,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特征,在今后的驾驶生涯中,才会控制自我,克服不良情绪,保证安全行车。

二、规范驾驶操作教学是培养安全意识的基础

对初学汽车驾驶的人来说,其驾驶技能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上车前对车辆安全检视、正确的驾驶姿势、各操纵装置的正确操作方法、规范操作顺序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学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确定每个训练课题的操作规程,学。教练员认真讲解、严谨示范,让每个学生熟知操作规程,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们将操作规程编成口诀让学生去记。例如,起步的操作步骤为:一看(即安全确认)二打(即打左转向灯)三鸣(即鸣喇叭)四踩(即踩离合器)五挂(即挂起步档)六松(即松手制动)抬(即抬离合器)加(即加油);通过铁路道口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将谙熟各操作规程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课后,教练员还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不按照操作规程去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操作规程每一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动作定势”转化为安全第一的思维定势,将安全意识教育寓于驾驶操作教学之中。

1. 重视安全确认教学环节。在起步、停车、会车、超车、变更车道等训练课题中,都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安全确认。我校在教学中,将安全确认编在操作规程的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车内外后视镜、起步前转头看或将头伸出窗外看、必要时甚至要求下车察看等确认方法,做到对车前后左右的交通情况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另外,在操作考核时,把安全确认这一环节的评分比重加大,使学生意识到安全确认的重要性。

2. 坚持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确保上路车辆的技术性能。日常维护是指驾驶员在每日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对车辆进行的例行检查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车辆以良好的技术状况运行。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在训练中,我校教练员都能坚持带领学生对车辆进行日常维护,保证不让“带病车”上路。学生在训练结束时,安全检查习惯已经养成,安全意识已经牢牢树立。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安全意识的关键

学生的安全意识是无形的、抽象的,培养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地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叫个案或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我校在汽车驾驶教学中,长期和市交通事故科联系,获取第一手资料,建立交通事故案例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从案例库中提取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以案论理,教师变教书匠、讲解员为指导者、推动者,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思考者,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效果十分显著。

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我校在汽车驾驶教学中,采用大量的图片,运用幻灯片、多媒体、驾驶模拟仪等,创设逼真的交通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安全驾驶的乐趣,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另外,我校在训练场地还设置了许多安全标识、宣传标语,通过以景激情,在情境中渗透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培训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在职民警;双语培训;价植确定;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国在职民警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培训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要求,特别是拉萨“3・14”事件之后,藏区民警培训的重要性突显。青海警院专门针对政法干警培训相关问题组成课程组深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贵德、兴海、贵南5个县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这些地区双语政法干警普遍缺泛,在职干警培训大多以学习汉语知识为主,有关双语尤其是藏语的业务知识培训机会很少,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据此,民警培训双语教学价值突显,如何面对藏区公安工作和警察培训现状,站在全国民警培训发展的高度加强双语教学,成为当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在职民警培训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价值确定

(一)青海“多元文化”的民警培训价值需求

了解一个民族,掌握其语言,懂得其风俗习惯是交流的前提。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汉藏文化并存,藏族人口在青海占了很大的比例,如青海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六个藏族自治洲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5,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藏族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交流工具主要是藏语,其他语言很难流通。另外,这些地区汉藏民族双语教学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同样,在这些地区,要开展公安工作,就需要一批懂双语、了解藏民族多元文化的高素质警察队伍,这些警察的培训就要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然而,在全省政法系统中,懂汉藏双语的民警只占总数的15.6%,兼通汉藏双语并具备双语文字能力的民警仅占5%,所以,对于在这些地区已经从事公安工作的在职民警双语业务培训势在必行。[1]

(二)青海民警培训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需求

在职民警教育培训中一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究竟当前青海民警培训要培训哪些业务知识,哪些知识是民警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这实际也是警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青海的民警在职业素质方面缺泛哪些培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警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警培训的质量,也可以为今后警察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的要求。警察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法律决定了警察的性质,也决定了警察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确立了警察职业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也确立了警察培训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警察担负着多种职业的角色,不仅要打击犯罪,同时也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从工作角度看,还要懂法律、懂心理、掌握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高强的警体技能,综上所述,警察的职业素质可以归纳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职业素质。[2]

警察的政治素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的荣誉、职业的身份认定、职业的道德观、职业的责任感、职业的沟通、职业的公共关系建立等多项提升执法能力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要求。从警察教育培训来看,民警的职业知识需要有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铺垫,是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青海藏区需要一批懂双语的民警从事业务工作,这个学习的过程还必须包括藏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中摸索,做中体会,不断练习中达到精熟。这也是警察教育培训必须遵循的规律。

2.民警职业素质培训缺失的环节。民警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没有永恒不变的民警职业素质,一定的民警职业素质是与时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特别是当前和谐社会对民警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综观近年民警培训的现状,在职民警的素质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新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安系统的改革和公安工作的发展,一些培训机制、体制和培训保障性问题还制约着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民警培训未能凸显出全局性、先导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培训认识存在偏差。警务实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民警的职业素质,培训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在实际培训中,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通过培训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培训被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希望教师能准确定位每一位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来传授知识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民警心理课程的开设不可能解决每一位培训民警的心理问题,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也不能迅速提高每位民警的沟通能力,真正做好沟通还需要其他因素,如民警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对培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活动。

(2)团队教学没有形成。影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教官的选择,当前青海民警培训承担课程的教师有三种,实战派、学院派、外聘专家。实战派是来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容易和学员沟通和交流,但缺泛理论的高度和教学的经验。警察院校的教师理论性较强,有较高的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传授能力较强,但他们缺少实战经验。而外聘专家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的高度,但缺泛对本地区民警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的了解,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低,况且对他们的聘请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这种情况造成对教官的选择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二者的结合为上策,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中还没有形成警院教师和基层教官教学团队的有效结合,还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基层教官愿意成为团队的成员,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组成一支合作式的双语培训教师队伍。[3]

(3)对培训民警岗位现状调研的缺失。公安民警的培训应立足于民警执法意识的养成和警务技能的规范,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培训应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掌握公安业务部门的工作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分警种、分层次地确定培训目标,量身定做,以达到较好培训目的。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前期的岗位调研工作开展的还不竟如意,存在较大的漏洞,调研流于形式,基层民警对培训调查热情及重视都不够,调查结果还不能真正反应民警的培训需求,制约了民警培训的效果。

(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少藏区双语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是制约培训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在职民警对公安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培训的重要目的是更新知识,补充尚未掌握和掌握不好的技能,所以,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要紧贴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但近年的培训效果可以看出,虽一直强调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战性、超前性,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未完全落到实处,培训内容缺泛新意,导致民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青海民警培训在内容论证方面较前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还不能做到充分调研和严格论证,针对藏区民警特别是藏区藏族民警在培训中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他们往往受汉语水平的限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学习掌握较慢,如不使用双语教学,培训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内容双语教学,能够增强培训效果。

(5)考试方式形式化。考核一方面能够反映学员的整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教官的教学水平,在职民警培训由于受年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学员之间个性差异较大,采用闭卷考核方式,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有效地与公安实践相结合。整体把握培训目标,贴近实践的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反应学员的素质,展现个性的差异,并且还可以通过考试,达到进一步交流经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青海民警培训的部分考核方式近年有了较大的转变,从注重理论考试到注重实操训练考核,但较多还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警种、岗位和职级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模拟演练、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核会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使培训更加贴近实践。

二、建立突出实践合作式的民警培训双语教学模式

民警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培训的根本,学历教育要充分体现公安教育的特色,要打好公安的坚实理论基础,而民警培训则要分警种、分层次,深入研究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以职能需要的知识、技能实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教学训练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是对在职民警培训的一种变革和挑战,也是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对警察执法能力发展的需要。青海民警培训当前已经分为新警培训、晋升培训、各种业务培训、新知识培训四种类型,其中业务培训初步做到了分警种、分层次展开,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前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培训模式一直是困扰教官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采用何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突出实践需要的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冲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以及教学人员的限制,采用实时教学与非实时教学的不同方式。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青海民警在职培训质量的关键。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内容,应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紧贴实战,突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能引起民警强烈的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在教师配置上应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基层一线聘精通双语、业务强的兼课教官与双语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团队完成一门课程内容的培训,既有理论,又是实案,既有教师讲授,又有教官示范,不仅能提高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双语公安专业教师溃泛又缺实践经验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与训练工作,使培训更加突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要贴近实战,双语教学突出重点。[5]充分调研培训对象的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培训目标,如新警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是刚毕业的警察学院民警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且培训期短,警察学院毕业的民警,理论学习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弱,对他们的培训应侧重于技能的教育,操作性和程序性双语教学必不可少,而普通高校毕业生专业较杂,应依据学科不同分成小班有针对性地选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训练共同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个性差异,分层次进行培训。依据区域、警种、岗位、年龄、职位、知识水平等,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双语教学与训练。对在藏区工作的民警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业务训练更要强化双语教学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民警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推行“分警种、小班化”,改“大灶”为“小灶”的培训模式,实施岗位核心能力教学训练,帮助民警掌握实战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岗位核心能力,使教学从“懂不懂”向“会不会”转变。

3.聘请有经验的双语兼职教官,注重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平时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发现和聘请有经验能解决实践问题的双语兼职教官,经常性地与教师共同探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焦点和亮点,教学中结合这些进行讲解与训练,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亮点。这些焦点和亮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新的培训内容,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

4.结合科技发展,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民警培训要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治安形式不断变化,如何掌握前沿知识,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民警培训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随时调整和添加新知识、新信息,以便民警在培训中及时获取,从而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与深度提问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通过教师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民警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度提问则是教师运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案例相关知识,不断地向受训民警提出开放式问题,以促使大家进行思考,参与教学讨论的活动过程。由于民警一般都是来自于基层,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是要选择藏区疑难案件,教师要明确,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受训学员能够理解知识点和解决的实践问题是什么。在受训民警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性地展开提问,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遂步将学员引入知识的纵深,并通过实案的剖析,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分析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你将怎么做”和“为什么”,受训民警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开放式的提问一般围绕新知识和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在提问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受训民警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模式又具体分为:

1.“案例评析”式。就是根据民警需掌握的技能训练内容的需要,从藏区日常工作中筛选和设置出若干个疑难案件和案例的教学情境,由学员代表讲述案件的侦破经过,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学员和教师对案件进行讨论、点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员学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从而对各种问题进行主动地体验、交流、探讨和研究,以达到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训练效果,促进参训学员研究创新能力的提高。“案例评析”的训练模式,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充分发挥参训学员在训练中主体作用的同时学员间也形成了交流和互动。

2.练习互评式。即在案例评析课后,教师将事先选择和收集好的典型案例分发给大家,案例中没有结果,需受训民警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受训民警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结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民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互评,以便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一个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媒体展开式。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搜集各种视听、录像案例资料,搬进课堂,组织观看和讨论;或者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组织民警通过电视等观看案例影像,组织讨论和分析,其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增加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单项训练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课堂单项训练式,是指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课堂讲授后,立即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再现实践活动情境,使民警设身处地的积极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共同研讨,通过教师与民警及民警与民警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重点培养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民警对课堂知识要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模拟实践训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民警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使民警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模式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对阶段知识和课程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很好地解决理论知识要点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将课堂知识完整地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同步提高受训民警技能水平的问题。

1.课堂单项训练式。课堂单项训练法是一种讲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的方便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帮助双语民警透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技能的单项训练,促使民警对的所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民警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课堂知识掌握的不足,通过训练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民警培训的目标,在训练中,要注意双语教师与教官的有效配合,不仅使用双语开展教学,而且技能训练也同步跟进,使双语教学与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单项训练教学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民警应有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还应该保证课堂上有时间开展训练;最后还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2.模拟实践训练模式。模拟实践训练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案情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案发的时间、案发的地点、现场情况、侦查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及确定嫌疑人的依据。模拟接近现实,这样能够使民警很快进入角色,并能真正感受到案件侦查的情景。同时,该项教学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民警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模拟实践训练式在开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训练方案。在方案中要根据所训内容做好案例及现场设计,案例设计带有典型性;要注意结合藏区多发、常见的案件设计,要以真实案例为模板,角色扮演要有真实感;模拟现场设计要科学。(2)做好训练准备。要充分考虑学员意愿,确保每人均能积极参与,可采用自由组合方式,按4-6人一组将受训民警分为若干组,由民警自由推选指挥员,并由指挥员决定小组分工。同时,要对模拟实践所需物品等进行充分准备,以保证训练的有效开展。(3)教师与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在训练中,教师和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以教官为主,教师辅助,要注意双语教师与双语教官的搭配,以保证双语训练的实际效果。(4)总结评比。采用受训民警汇报的评比方式。每一组将自己的训练结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民警和教师及教官共同参与评比,评比采用开放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能考评民警实践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上述各种模式在民警双语培训过程中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选择藏区培训民警较多的班级展开。一方面,在试点过程中教学相长,弥补双语教学之初经验与准备不足,多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试点班受训民警能力的提升,会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立群.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林华瑜.信息时代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2).

[3] 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考察[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3).

[4] 王彦吉.中国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永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公安教育模式[J].公安教育,2007,(4).

[6] 王卫国,李晓鹏.关于青海省汉藏双语政法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

[7] 桂萍.警察职业素质教育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