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实验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60—01

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师越来越关注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问题。绿色化学是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建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要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尤为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废气不加以吸收,废液、废渣随意排放,所有这一切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污染严重的实验以及随意排放实验废物的行为给学生传递的不良信息是: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并无大碍。应该看到,实验教学过程中随意处理“三废”,不仅直接影响着环境,更对学生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教师应把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指导化学实验的设计,在实验中减少化学用品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并规范自己和学生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让学生知道随意排放污染物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2.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是开展实验探究、实现学生人人动手实验的重要保证。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提倡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实验的数量大大增加。但由于许多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不够了解,对人身安全有所担忧,造成了有些学生只希望“看实验”而不愿意“做实验”的现象。化学实验“绿色化”,既能减少化学实验室的污染,又能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几率,减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感,为实现学生人人动手实验提供了重要保证。

按照绿色化学的思路设计,改进的化学实验往往更加安全、更加环保,同时也更加适合学生动手操作。这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为有利的。

3.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有利于控制实验室的污染,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当前中学化学实验产生的大量有害废弃物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处理办法。许多学校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相当随意,不经意间就对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造成了污染。有统计显示,在我国学生的高中阶段,人均有害废液的排放量大约是100 mL/年~400mL/年,因此,中学化学实验室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之一。以高中化学中“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为例,如果每个实验小组取2mL浓硫酸,则会产生400mL左右的二氧化硫气体,一个班(24个实验小组)的实验就排放出9600mL二氧化硫气体。按实验室空间为90m2×3m=270m3计算,实验期间,实验室内二氧化硫气体的质量浓度约为100mg/m3,是我国规定居民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最大允许质量浓度(0.15mg/m3)的667倍。这些气体扩散到大气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化学实验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主题】化学 家庭实践 意义

化学家庭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如初中化学九年级教材中就编入家庭小实验10多个,在整个实验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理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当然,首先应该注重有关的安全教育,并最好得到家长的同意和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素材,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与相比的。 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直接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的“老师”。教材中的大部分实验主要以演示为主,学生只能在分组中作个别实验,化学家庭实验主要由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实验,这样学生能充分体验化学实验实践带来的快乐,化学家庭实验可以通过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爱好和钻研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有用,由此我开展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小讲座,开阔了学生视野,初步了解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有成就感。在课堂上,只要是条件许可的话,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当小老师,自主完成演示化学家庭小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化学学习兴趣。

(三)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堂小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而家庭小实验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都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家庭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辨别纤维种类”“调查食品的酸碱性”等课外实验,学生不仅印证和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区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知道空腹不适合吃酸性太强的水果——苹果等实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化学实验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教学优化;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各大交通工程中积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逐渐提升了交通工程的建设效率。然而,在交通工程进步的同时,却缺乏具备专业素质与较高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现实意义

交通工程学科中,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帮助学生记忆概念,而无法使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如果教师不能对此予以重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建立实验教学模式并对教学进行优化之后,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课程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通工程各类技术,如交通工程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运营管理等。同时,交通工程专业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是因为教师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丰富交通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的措施

在交通工程专业实验教育模式建立与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适应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

在构建交通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框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层次: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模式、专业技能实验课程模式、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模式、创新研究实验课程模式;每个层次都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方案与应用实践等设置成若干模块。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交通工程基础概念与理论后,逐步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此时,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设计与演练情况,培养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

2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是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基本概念的依托。教师在设计此类课程模式的时候,必须融入一些基础的实验课程作为教学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交通学、调查与分析等实验课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雷达测速仪或仿真模拟软件等工具,引导学生参与到交通调查实验中,学生在参与实验的时候,教师要细致编排基础实验流程,在各个内容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紧扣交通专业课程教学,并且可以与后续的专业技能实验相互衔接,这样才能提高交通专业实验课程实施质量。

3交通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设计

在交通专业开展实验课程期间,教师必须重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此时,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实验课程与基础实验联系起来,利用基础实验的理论等,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技能实验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同时,交通专业教师还要制订专业基本技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交通专业基本技能。例如:交通专业教师为学生设置调查、分析交通数据的实验活动,下发一些雷达测速仪器,要求学生在街道上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器测量车辆的瞬时速度,在测量之后,要求学生将数据录入软件,然后利用软件分析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Y语

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专业技能情况,培养学生具备交通工程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浩,池秀文,陈先锋安全科学卓越工程师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193-197

化学实验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实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究实验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传统的极其有效的途径。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增设了探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然而,光有实验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有必要对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探索化学实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验与思考,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设计策略作一番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当前,有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如有的教师把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能力画上了等号,有的人甚至把实验能力仅仅归结为实验操作的能力。这些观念上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化学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培养出一些“照方抓药”的操作员或动作熟练的“机械手”。要提高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考虑,除了改善实验条件外,还应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和改进。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总之,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化学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验教学。当前的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象。有的学生也认为做学生实验既耽误时间,又太麻烦,不如直接看书效果好。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符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型的人才。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实验教学更能充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不可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三、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应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

目前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次去听一位老师上课,这位老师把各个小组的探究实验步骤全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最后教师把各个小组所得的结论进行整合,完成了一节课的内容。让我们来反思一下,既然是探究为什么都要按教师安排好的进行实验呢?为什么还要分组?老师直接演示效果不是更好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每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同时得出全部的结论。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应当让学生主动参考设计,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做结论性的评价,可以给些参考性的意见,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学生最后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四、引导学生做实验,学习新知识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实施计划,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和教师个别的示范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探究所需仪器及药品齐全。在学生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适时进行提示和指导操作,并对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说明。实验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会得出结论。结论的正确与否,可以直接评价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如果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的一致,则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反之,学生应先反思自己设计的方案缺陷在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施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了解问题背后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的结论远比老师演示来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在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这样才会对整个实验过程非常地清楚。

化学实验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针对外语学习者在文化负载词层面对文本理解上出现的常见错误的讨论,本文展开实证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外语教学中讲解典型词语的文化含义,揭开词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词汇层面上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文本理解;文化意识;词汇层面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20—02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简介:赵璞(1979— ),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语用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必然会在词汇层面上有所反映。学习英语文化负载词在理解和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是:被语言概念意义对应所迷惑而把握不住它们与汉语在社会文化背景意义上的差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除介绍词汇的字面意思及词的搭配方面的知识外,还应指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不同于汉语之处,纠正学习者目的语文化的错误定型,逐步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所暴露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是词汇教学,而词汇恰恰是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教学除了对所学词语进行必要的讲授外,还应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强化词语的认知功能和文化功能。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联想和理解。当遇到生词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或自己去查字典,得到一个词语的概念意义,而很少去了解词语的文化负载意义。尤其是在阅读文本时,经常会因为不知道词汇的文化背景意义而曲解文本。教师在教授文化词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也应教学生遇到文化词时要怎样去查找,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文化词的敏感性。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

(一)实验目的

本文通过准实证研究,初步探讨在词汇层面上加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文化意识与文本理解的关系的认识。

(二)实验设计

文化负载词为实验的自变量,文本解读为因变量。本实验为准实验研究,在两个自然班中分别选取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整个实证研究包括实验和访谈两部分。

(三)实验对象

该研究的受试对象为东北某高校国贸系的2011级大二学生。

(四)实验工具

1.测试试卷:研究者自行出题,两次测试题型和难度保持一致。试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句英译汉。主要测试学生对文化负载词语的掌握情况以及文化负载词语对单句理解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多项选择。主要测试学生是否把握此词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是两篇英译汉小短文。主要测试文化负载词对短文整体意思的影响。测试时间为100分钟。

2.访谈手稿:采用结构化访谈,研究者事先规定好题目,采访时让学生作答。学生对研究者所提的问题做出的回答将作为定性分析数据。

3.在实验过程中,还使用了如下工具:录音机,秒表等。

(五)实验过程

实验从2012年9月8日开始,至2012年10月21日结束,共7周。研究者对两组受试进行每周四个学时的授课。与对照组不同的是,实验组除了讲解大纲要求的英语课文之外,还添加了文化负载词部分。研究者充分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通过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在词语层面上的比较,深化了对词语的认识,达到个体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教师应该构建学生的文化图式,并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把文化教学变成一个意义产生的过程。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研究者采用spss软件对两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和后测是否各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运用成对样本检验单实验组和单对照组前后测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从P值=0.095>0.05可以看出,在实验之前,两组受试者缺少对于词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分析表明,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单因素方差分析了后测两组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验证了研究者的假设:实验组在理解具有文化负载词的文本时明显不同于对照组(P=0.001<0.05)。经过一段时间对文化负载词的讲解,丰富了实验组受试者的背景知识,培养了其文化意识,提高了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程度。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词汇层面上文化意识的加强,是提高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成对样本检验用来分析单实验组和单对照组前后测是否各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结果分析表明,在实验结束后,目的语学习者的文本理解能力显著提高(P=0.000<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研究者没有激发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不能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研究者经过7周有目的的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是明显的,在对实验组进行第二次访谈时,研究者针对实验目的,让访谈对象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文化负载词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必要吗?2.学习文化负载词在英语学习中重要吗?3.学完文化负载词后感觉自己的文化意识提高了吗?访谈对象一致认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讲解文化负载词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掌握了词语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认为,文化负载词在英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了解了文化词可以克服阅读和翻译文本时遇到的文化障碍。访谈对象还认为,文化意识有所提高,但不明显,进而说明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培养起来的。

四、结论

(一)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与文化水平不成正比。语言水平高的同学如果没有掌握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

(二)从后测看出,实验组大部分主体对于文化负载词不从字面意思的角度去理解,并开始注意到这种现象。而对照组在两次测试中,大部分同学还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强调了词语的文化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研究者的指导下找到了理解文化负载词的途径。

(三)通过对实验组受试者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受试者的文化意识有所提高,但不明显。虽然文化意识极为抽象,但通过合理有效的测试手段,文化意识对外语学习者文本理解的影响是能够直观反映出来的。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需要研究者的继续努力。

(四)教师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文化词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是零散的,教师要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不能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应该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而学好了文化知识又会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张学宾,邱天河.词汇知识和阅读关系的实证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