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范文第1篇

广东个人消费贷款破万亿

2010年,全国各地区存贷款增长整体呈现高位回落、增速趋稳的态势。各省份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最低为吉林15.4%,最高为海南32.8%;本外币贷款增速最低为上海15.1%,最高为新疆31.9%。

从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4%、30.9%、31%和32.5%,比上年末分别下降19.0个、13.1个、17.1个和12.1个百分点。各省份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最低与最高同时出现在西部地区,15.1%、甘肃45.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各地区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分别为27.2%、46.3%、46.4%和42.2%,分别比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速高出2.4个、13.8个、12.5个和5.1个百分点。人民币消费贷款增量超过1000亿元的4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增加最多,为2212.5亿元;而成为唯一一个负增长地区,同比增长-1.7%。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的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其中广东余额破万亿,达11361亿元。

内蒙古涉农贷款同比增长59.9%

各地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力度,如涉农贷款、助学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等。另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77万亿元,全年新增涉农贷款2.63万亿元。分地区比较,内蒙古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入,涉农贷款同比增长59.9%;青海生源地助学贷款余额增长1.54倍,满足率达到100%;福建逾六成新增企业贷款为小企业贷款,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江西农业保险费增速居全国第一

2010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在政策引导鼓励下,农业保险经办主体从最初的6家增加到18家。目前,开办的险种已达14个,并覆盖了所有粮食主产区。安徽农作物的总承保覆盖面达72%;内蒙古、吉林、新疆的主要农作物承保覆盖面均超过了70%;江西重点产粮县水稻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9.6%,增速居全国第一。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71-02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stats.省略/.

[2] 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 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

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1}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的需要

中国自建国之后一直是重积累轻消费,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于两条路径:一是出口,二是投资。但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的贸易环境,这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进口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中国与贸易国的政治关系等,因此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比较脆弱的。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的财力。经过多年的连续投资,中国政府继续大规模投资在财力上已经难以为继,同时政府投资还带来了资金利用效益低下、形成劣质工程、可能带来官员腐败等问题。因此,在中国的出口环境恶化,特别是经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带动了当地的投资,也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也离不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中国农村,很多地方仍在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造成了农业单产低,农民人均收入低的问题,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但由于中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农民各自承包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更无法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运作。而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形成了土地的集约经营,节约了土地,也明确了农民将承包的土地进行出租经营的权利。这样,既节约了土地,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农村居民可以就近到一些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工作,而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进行成片经营,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的人进行规模经营,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可以将原来传统的种植模式改为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既能提高农业产量,也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总之,这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量和产值。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别非常明显,特别是城乡的收入差别导致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虽然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若干年里,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并没有彻底扭转这一形势,近年来,这一趋势还有更加明显之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414亿元,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亿元,增长14.5%。而同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2}据此测算,中国城镇人均消费25626元,而农村人均消费为4343元,也就是说,城镇人均消费额是农村的5.9倍。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从四个方面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在农村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农村社区建设会使农村住房的商品化流转成为可能,有可能会带来财产性收入;四是农村社区建设会促使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农村进行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将更加方便,会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投资理财收益。

二、金融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是如此。金融至少从三个方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一)金融业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有三大资金需求。一是农民从分散居住转向社区集中居住所需要的住房购建、装饰装修、家具家电的购置、搬迁所产生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更新,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居民个人需要的资金。根据测算,一个四口之家,这部分费用将达20万元。由于中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中国农民的积累有限,这部分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依赖外部的支持,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为其提供贷款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二大类资金需求来源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社区绿化等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幼儿园、运动场馆等配套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资,另外还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资金,这些都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第三大类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的大量二三产业的投资,也需要先期的资金支持。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通过贷款直接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融资的中介为这些项目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等服务。

(二)金融业发展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

随着社区的建设,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会产生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投资理财需要。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缺乏投资品种和投资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根据笔者对河南省巩义、荥阳、新密三个县级市的调查,当地农民的资产中,能够带来收益的只有银行存款,而农村银行营业网点少,一般一个镇只有一家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和一个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能够办理的业务也仅限于存取款,连台ATM机都没有,所以农民的货币性资产中,也仅有约1/3为银行存款,绝大部分都是现金。这既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需要在农村发展金融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同时,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投资教育,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和投资能力。

(三)金融业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险保障

保险是对风险事故的承受者进行经济补偿和给付的制度,在经济发达国家像美国,已经做到了人人有保险、事事有保险、时时有保险。但在中国,保险保障的范围还非常有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得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增加了其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使得很多进行农村土地租赁经营的企业需要投保农业保险。因为农业是风险比较大的产业,农业经营者除承担农产品和各种农作物面临病虫害、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外,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如经营产品的市场状况等,所以农业保险的投保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相比原来的农民单门独户的经营,投保能力有所提高。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建设、保险产品品种的增加,都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支持。

三、金融业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一)增加金融业分支机构网点数量

根据中国银监会编制完成并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在2007年末,中国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另外还有3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6%,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个。{3}这样的网点布局既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也不利于通过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所以,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政府部门规划时,就要将增加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作为一个要素。

(二)增加金融产品品种,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贷款支持。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更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如贷款支持,农村地区需要教育贷款、住房贷款、装修贷款、家电贷款、经营性贷款、创业贷款、消费贷款等,而目前能够提供的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经营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贷款品种单一,贷款获得不易,所以,城乡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到2007年末,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万元。{4}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对农、林、牧、渔业的贷款占比只有2%左右{5}。因此,各金融机构在扩大网点建设的同时,应该增加金融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投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使农村居民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民的消费方式,需要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过去,中国的农民由于没有投资知识、投资产品供给缺乏、风险意识过度而投资意识不足等原因,几乎没有投资收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各金融机构推出各种投资产品,如股票、债券、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农产品期货产品、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项目融资券等,一方面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三产业先期投入等融资,另一方面也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种融资提供担保支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种融资必不可少。但融资中存在担保形式单一、担保品不足的问题。如农民因为孩子上学需要教育贷款,但缺乏具有较高资信状况的担保人;因为进行农业投资或工商业投资需要经营贷款,却由于缺乏足够的初始投资和固定资产而没有抵押品;因为购建社区住房需要住房贷款,但农民没有住房公积金,不能用公积金贷款,社区绝大多数住房没有产权证而不能进行住房抵押贷款,等等。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农村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为各种融资方式担保,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担保形式和担保品品种,如发动民间个人之间互保、推行用社区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品或质押权等。

保险支持。在中国,农村保险保障程度较低。如在农业大省河南,2009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3亿元,仅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5.4%,2010年上半年,能繁母猪保险承保率仅为18%左右,截至2010年8月底玉米保险共承保295.5万亩,承保率仅为6.7%,2009年,河南省农村人均健康险保费仅有4.8元,意外险保费仅有2.3元,远低于城市水平。{6}因此,要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种保险业务,如农业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既应该包括人身的商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险,也应该包括各种财产的商业保险、农业产业的政策性保险等。

(三)提高服务质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金融业的融资、担保、保险等支持,同时也需要金融业的服务支持。首先,农村由于金融基础薄弱,居民的金融知识严重缺乏,需要在农民中普及金融常识,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金融知识培训,让农民了解简单的金融产品,了解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知道自己平时都需要跟哪些金融机构打交道以及需要怎么利用金融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还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投资咨询、信息数据、信息分析等,以使社区建设中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四、发挥各种主体在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需要各级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不仅包括各级政府、各类金融经营组织,还包括金融业的监管机构。

(一)各级政府

中国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快速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该在其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业更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通过准入门槛降低、财政货币政策引导等方法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普及和完善,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农村社区去设营业网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社区开展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社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如社区居民的住房贷款、农户的小额经营性贷款等。同时,各级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的利息补贴,增加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让农户敢贷款、农业经营者能够买得起保险,能够放心进行农业经营。

(二)农村各类金融组织

各类金融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大基础建设。对已经设立基层网点的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要结合实际增加费用投入,增强人员配备,加大技术支持,强化内部管控。计划设立基层网点的金融机构,应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经营场所建设、硬件配置、人员选用,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大金融创新。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金融需求,要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方法,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种金融业务的特点,寻求能提供更好服务的工作方法和路径。

(三)监管机关要加强农村金融业的监管,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在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风险防范的问题。监管机构既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立、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同时还要严格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准入、业务准入等,科学掌握农村金融业分支机构设立的节奏,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拟任高管人员的任前测试和资格审查。组织开展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适度提高基层金融机构现场检查频度。开展分支机构发展情况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示风险并采取监管措施,在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利益。

五、结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和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必要举措。中国的各级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监督,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彻底走出农业缺投入、农村缺资金、农民难融资的农村金融困境。

注释

{1}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站:。

{4}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国银监会网站。

{5}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 年第三季度),中国银监会网站。

{6}抢抓机遇成效明显 基础薄弱问题突出——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报告:http:///tabid/106/InfoID/154576/ frtid/3871/Default.aspx。

参考文献

[1]周立,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09,(8):22-30.

[2]吴艳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成效与问题[J].经济导刊,2009,(11):77-78.

[3]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

[4]河南省保监局.抢抓机遇成效明显 基础薄弱问题突出——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5]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中国银监会网站.

[6]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银监会网站.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范文第4篇

一、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深刻领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2012年,全县信贷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增幅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进信贷营销、激励和授权授信,抓进度、求均衡、重落实,务求实效。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要予以信贷支持,与企业共克时艰。我支行将通过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综合评价等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情况的评价。

二、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促进辖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涉农贷款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县域金融机构要将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对支农力度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人民银行将给予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微型金融服务方式,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率。扩大农村有效担保品范围,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有效信贷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占涉农贷款的比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有机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配套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促进辖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围绕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技改项目、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特别是对今年县政府计划安排的47亿元投资项目要积极给予配套的信贷支持,主动与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对接,加快贷款审(报)批,明确授信额度,加快信贷发放进度。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要利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模式,增强贷款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期,越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2012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量要不低于上年水平。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增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弹性,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完善审贷模式。健全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科学独立的考核机制,形成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应的差别化风险拨备制度。强化并理顺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动产质押、第三方保证等方式构筑多层次的风险共担体系,满足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创新和发展基于价值链、供应链的贸易融资业务,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成长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对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冲击仍在加剧的背景下,尤其要加强对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贷款审批制度,积极争取扩大业务审批权限。在确定外经贸企业的授信额度时,充分考虑企业的订单情况、出口收汇情况、还款记录、发展潜力等,与外经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关于调整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做好出口退税账户托管信息登记备案工作,继续拓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对于优质外经贸企业,可发放信用贷款,实行利率下浮。

五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县服务业发展已处于加速阶段,各金融机构要主动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特别要支持辖区外贸出口、进口及内贸、运输物流、金融服务、会展、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和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中介、高端培训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针对服务业的特点,加快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生产性的农村服务业、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的融资支持。

六是坚持“绿色信贷”原则。各金融机构要增强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信贷投入机制,充分运用征信系统,将企业和建设项目通过环评审批作为贷款发放的前置条件,改进授信措施,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扶优限劣,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发挥金融资源的导向和集聚作用,拓展节能环保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十大节能工程”和“24·10”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

七是强化房地产信贷管理。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人民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的各项政策,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运行变化,适时反馈房地产金融政策效应,进一步提高房地产金融服务工作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廉租住宅项目、经济适用房项目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做好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的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积极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的住房消费,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的贷款需求,尽量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上按照优惠条件给予支持。

八是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继续大力推动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加强对消费信贷借款人资信状况的调查,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改进消费信贷管理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发展文化、旅游等潜在消费市场,扩大银行卡消费市场。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配套金融服务,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九是改善对就业、助学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深入学习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2〕4号)精神,积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切实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重点就业人群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和金融支持帮扶工作,推动小额担保贷款逐步向个人创业贷款过渡。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和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

三、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稳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渔船捕捞证、林权抵押贷款以及股权、专利权、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探索农房、宅基地抵押等业务,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方式。把握股权投资试点契机,搭建信息对接平台,促进股权投资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进一步发展表外融资业务,发挥票据承兑、信用证、保理、保函、信托理财等表外融资业务的贷款替代功能。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稳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充分发挥民间金融、民间投资和微型贷款组织在支持小企业、“三农”以及扩大民间多样化需求中的独特优势。

四、主动适应市场改革,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县农村信用联社地位的长期稳定,确保支农方向不变。县域涉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化经营机制,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防止不良??经济社会发展。县农村信用联社要认真配合当地人民银行扎实做好专项票据兑付后的监测考核工作,改革进程中的典型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认真做好农村经济金融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财务状况数据库统计工作,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要求,认真、准确填报农村信用联社经营财务状况相关数据,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各金融机构要认真执行利率政策,及时反馈政策效应和利率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在利率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主动完善内部计结息操作规则,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增强利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继续按时向人民银行报送各类利率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即将出台的Shibor建设工作推进方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大应用范围,拓展以Shibor为基准或参照其定价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五、扩大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强化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创新,扩大市场规模。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申请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和外汇交易市场,拓宽金融机构投融资渠道,疏导流动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利用发行金融债、次级债的机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补充资本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人民币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力争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业务上取得进展。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培训、创新产品宣传、投资者风险教育等活动。

二是强化内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在货币市场低利率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要适当平衡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加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完善市场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切实防范风险。参与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业务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尽快在交易中使用该协议文本。要根据创新产品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同业拆借管理实施细则》、《辖区金融市场业务信息报告制度》(修订版)等有关要求,合规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及时上报业务信息。已加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向市场披露信息。承办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试点的金融机构应按季向人民银行报备新增或减少的网点数、具体增减的网点名单。各银行间市场成员要将业务开展情况、内控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市场交易出现的异常情况按年报送人民银行。

农村消费金融报告范文第5篇

陕西省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陕西各金融机构陆续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目前,陕西省消费信贷余额为8000余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12.6%。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0.3%。消费信贷的增长,对住宅建设、装潢、建材、钢铁、化工、交通运输、汽车制造等相关行业和产业的连锁启动和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陕西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信用卡透支、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从消费领域看,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方面,有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贷款期限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宽,从一年短期到20年中长期贷款不等;同时贷款保证方式方面,保险贷款合作方式有较大幅度上升,占比在12%左右。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有:

(一)消费信贷地区发展不平衡

陕西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使规模经营难以开展。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于城市,加上商品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商业银行都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重点放在了城市,而忽视了广大农村这块消费信贷市场。2010年末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增加667元,增长19.4%,增幅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8.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发展呈强劲上升势头,农村开始追求都市化消费趋向,这样就出现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民急需更新换代生活消费用品,而没有消费信贷市场的环境和条件,形成求贷无门。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经饱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而出现消费断层,造成了消费信贷品种单一。

(二)信贷品种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陕西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很大比例,信用卡发卡量日益增多,信用卡消费余额也屡创新高,也逐渐成为消费信贷的主力军,助学贷款份额较小,发展较慢。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为抑制房价过高,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国家多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出台调控住房信贷的政策,2010年末住房信贷的占比略有下降。以201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为例,居民住房消费信贷余额占居民消费信贷余额的近40%,比前一两年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信用卡消费余额位居第二;而汽车消费信贷次之。这几年,住房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各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放松了发放住房贷款的条件,导致不良贷款率有所增长。从国外经验来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10年左右中逐步显现,我国现在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超过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将有增无减。

(三)银行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

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金额小、笔数多,银行在抵押物保管和贷款档案管理方面,还缺少科学严谨的管理方式,对借款人的有效贷后监督使用和跟踪管理等,尚未形成指标体系和问责制度。尤其对于借款人与银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银行无法把握和掌控。在同业竞争中,只追求贷款数量和指标完成,不求贷款质量提高,一味粗放型经营,带来的违规操作风险时有发生。典型的就是对借款人的借款材料审查不严格,高估其信用度,加上客户经理风险意识较差,从制度和管理上放宽了贷款要求而造成个人贷款业务风险。银行缺乏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是制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信贷操作的规范性不够,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

美国发展消费信贷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1、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在美国,信贷机构通常依靠信用报告机构来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三大个人信用报告公司(TransUnion、Equifax、Experian)的数据库涵盖美国上亿消费者的信用档案,每年出售数以亿份信用咨询回复,各信用报告机构与银行和零售商之间都实现了电脑联网,一次信用查询在线答复时间不超过几秒钟。美国还有一些公司专门搜集个人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信贷机构提供了解个人信用的重要依据。完备的个人信用报告体系,为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为解决消费信贷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保护消费者隐私权、正确报告消费者信用状况、公平授信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国会开始制订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律,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前,美国有16项关于基本信用管理的法律,这些法律与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构成了美国消费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美国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3、丰富的消费信贷品种。美国的消费信贷品种极其丰富,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缮的贷款;用于其他服务的贷款;二次房屋抵押;学生贷款;个人信用额度、个人资金周转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等等,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4、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在美国,消费信贷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授信机构通过高科技,许多信贷决策在几秒内做出,较复杂的家庭财产抵押决策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做出,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在微观上是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和住房长期消费的持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宏观流动性过剩的基础上的。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不断推动房价上扬,在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使提前置业者获得可观资产增值收益的情况下,刺激了消费者提前和过度置业的热情,推动了消费信贷业务的上涨。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提供的过度衍生的金融产品,在满足投资者分散风险和债务投资需求的同时,促成了消费信贷规模和隐含风险的无限扩大。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通道过程中,消费信贷业务长期性与次级贷款短期性的错配风险,会由于宏观流动性的过剩而不断得到支撑。但在突发状态下,这种错配性以及其内部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会发生突然逆转,并且不断扩散,届时流动性短缺与信用危机将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在借鉴美国发展消费信贷经验的同时,也要吸取它过度开发消费住房信贷,过度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教训,发展好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

发展消费信贷的建议

(一)协调发展各地区间消费信贷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地区贷款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在信贷品种、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设计和推出不同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如陕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要消费倾向,不断开发适合当地居民消费需求习惯的信贷品种,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应制定相应扶持政策,积极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特色产品:一是大型农机具和农用汽车消费贷款。可以采取抵押和担保方式,也可以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贷款期限以3-7年为宜,利率给予优惠;二是农户建房购房贷款。农村居民住房类信贷应该重点支持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住房信贷需求。同时,对于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房的信贷需求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在贷款方式上可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贷款金额不超过建房和购房的50%为宜,期限为5-10年,利率实行优惠;三是小额家电贷款。适用于一般农民家庭,并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结合起来,期限为1-2年,实行农户联保方式,亦可采用商家分期付款方式。金融机构应该与国家的这项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二)积极创新消费信贷品种

陕西消费信贷发展呈现住房信贷占据比重最大,而信用卡、汽车消费信贷、助学贷款等发展缓慢,甚至鲜有新的信贷品种。但从美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看,美国的信贷品种非常丰富,如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缮的贷款等,陕西省应加快创新信贷品种,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创造出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住房信贷的过度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风险。从2011年起,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严格的房地产控制措施,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监察厅就进一步做好确定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联合发出通知。西安部分银行已经暂停发放房贷,建行等多家银行首套房贷优惠暂时取消执行基准利率。西安市政府下发通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信贷、税收、市场监管、预警等方面再次加强西安楼市调控,暂停本地居民三套房贷和外地人二套房贷。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应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购买首套商品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30%;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外地人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暂停发放住房贷款,本地人购买第三套商品住房暂停发放住房贷款。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建立健全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等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将房产价格控制在居民可承受范围内,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对有效启动居民其他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消费信贷也要配合这一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