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范文第1篇

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关系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意义重大。生态产品是生存之本。生态产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大自然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正是它产出的生态产品哺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人们须臾离不开空气、水源和食物等生态产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生态产品是生产之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生态产品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等必需品,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产品可以显著提升生产竞争力,有利于把资源环境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刺激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创造新的绿色增长点。比如南京的高淳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际慢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9%和17.7%,很好地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是生活之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人民群众在期待安居、乐业、增收的同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期待拥有优质的生态产品,期待享受良好的生态红利。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重生态”摆到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同等重要的位置,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0.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提高6.5个百分点;478个省控断面中,水质优Ⅲ比例上升3.7个百分点,劣Ⅴ比例下降4.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达86.5%。与此同时,对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迫切期盼,良好生态产品供给已成为突出“短板”。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生态产品品质和供给质量不断下降。一些地区领导对政府应当提供生态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责认识不清,对生态产品产权价值重视不够,缺少相应措施;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违法排污、损害生态产品的行为时有发生;全社会呵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有待提升,无节制、无约束消费生态产品等现象依然存在。

新时期,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既顺应中央的改革趋势,又契合江苏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求。总的看,无论是“补短板”、“促供给”,还是“绿色化”,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都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基本、优质、高效、永续”的标准,努力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保护为基础,促进生态产品基本供给。生态空间是生态产品的“主产地”、“富集区”,必须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坚持保护优先,守住“三条红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保障生态产品基本供给。一要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区是生态产品最重要的“原产地”,要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建立生态红线保护监管平台,严肃查处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和擅自调整边界等行为,完善生态补偿及绩效考核制度,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2%,不断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二要划定并严守城市开发边界红线。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防止城市生产开发活动过多挤压、侵占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产品的产地安全。三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升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为农业生态产品留下更多良田,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保护任务,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占用率显著下降,产出效率明显提升。

坚持治污为核心,促进生态产品优质供给。生态产品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要紧紧立足需求端,坚持人民满意的工作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减煤、控源、禁烧等举措多管齐下,推动空气环境全面好转,确保到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淮河、南水北调沿线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治理黑臭河流,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70%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深化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好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城市病”,加快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协同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成1万个左右的美丽宜居乡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禁开山采石,推进丘陵、荒山、滩涂植被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增值为目标,促进生态产品高效供给。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促进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和供给效率。一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能为环境减负,又能为生态增值;人们对优质、高端生态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也会极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推动“产业生态化”,又要推动“生态产业化”,真正促进“生态”与“产品”高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强化结构调整“调绿”的鲜明导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充分依托环境禀赋,把生态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地区,也要善于挖掘生态财富,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刺激旅游、房地产、养老、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有机统一。二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实践证明,能源资源消耗越少,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就越高。能源资源节约力度越大,对生态产品供给的贡献就越大。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努力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革命可以倒逼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更加绿色。要加强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省情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珍惜生态产品、爱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莲花 红色资源

论文摘要: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段,是萍乡这片政治底蕴与经济底蕴深厚的热土的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县,主要景点景区有1O多个,如莲花一枝枪纪念、花塘官厅等。本文主要着重介绍莲花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状况,并结合本地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提供一些建议,为发展本县旅游资源提供条件。

莲花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莲花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县数千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在册革命烈士3481人,开国将军13名。本地红色资源十分宝贵,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现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清理、重建、保护、整合,进而推动莲花红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

一、莲花红色资源的地位 莲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 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莲花县境。26日,毛泽东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莲花县,毛泽东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莲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莲花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莲花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莲花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县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资料记载:安源路矿工人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仅1930年5月、6月和9月,就有35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2和1933两年时间,仅莲花县就有4574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其中涌现了朱辉照、朱云谦等13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支部队其前身就诞生在莲花县。 二、莲花红色资源概述 莲花花塘官厅:位于莲花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莲花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中共湘赣苏维埃政府一大会议在此召开。彭德怀、王震、肖克、王首道、陈毅、项英、曾山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战斗过。后又为“列宁学校”,官厅现存1986年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其亲笔所题的“列宁学校”牌匾。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位于神泉乡境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二是陈毅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同时,棋盘山自然风光独特,原始生态优美,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景区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于一体。 莲花垄上村新四军组编及驻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l937年l1月底,在湘赣边坚持战斗三年多的红军游击队员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九龙山、五里山、牛形山、柑子山、太平山等地下山,向地处武功山的莲花垄上村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部队。部队由延安派来张秀等人负责培训、指导。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莲花县是全国有名的红色县和将军县。馆内陈列着该县大革命时期被敌人用惨无人道手段百般折磨数千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陈列了共和国莲花县十三位将军的生平简介、丰功业绩。是瞻仰先烈、教育后人的一个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革命标语:在莲花的一些革命遗址以及邻近的一些地方,都保存着一些革命标语,有秋收起义时期的,有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比如莲花花塘官厅的后墙上、莲花路口村的民房墙壁上等处都保存着一些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标语。这些标语以及标语墙都应该是很好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军园:座落在玉壶山中心景区,是全国闻名的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安息之地。甘祖昌将军高风亮节的事迹曾感动了整个中国。在将军园瞻仰先烈,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对教育后人意义十分重大。

总之,莲花的红色资源丰富又富有革命历史文化价值,但目前在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保护等各个方面,有喜有忧,其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秋收起义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

未开放

高洲乡

秋收起义

莲花花塘官厅

未开放

琴亭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医院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修械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被服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硝盐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

可以接待游客

神泉乡

井冈山斗争

莲花垄上新四军驻地

未开放

垄上村

抗日战争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三、莲花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

莲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时代久远,而且都有所保存,特别是它们能够反映我国革命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事迹,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莲花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发掘利用工作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起来,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只有少数景点能接待游客,还有大量红色资源未被开发,造成红色资源的浪费。同时,未能将这些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削弱了它们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例如高洲军事会议地址,花塘官厅和红军医院等都没有被开放。

(二)当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利用有所行动,但还没有完全摆上议事日程,有些红色资源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比如花塘官厅里里外外杂草丛生,门窗破旧不堪,屋瓦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简直变成了危房。

(三)当地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或是根本没对一些红色资源采取保护措施。例如,高滩军事会议旧址多年成为一户人家的住处,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店。从房子的外部看,很难想到它会与红色景点挂钩,即使走进里头,也只能看到毛泽东头像等褪色的牌子。

(四)红色景点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例如,目前可以称上莲花县建设程度最佳,游客人数最多的莲花一支枪纪念馆,二楼被闲置,堆放木头等物品。

(五)红色资源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莲花革命烈士塔四周被涂涂画画,布满粉笔字迹。

(六)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虽然莲花县已经成立旅游局,但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负责红色资源的人员没有。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没有讲解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七)红色景点附近的交通,饮食和住宿等没有保障。多数红色景点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直达的车次,而且没有路标指示其存在。周围几乎是居民住宅,没有提供食物的餐馆和提供住宿的旅店。

(八)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需求不大。红色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等价值,应该得到当地人的高度重视。而且,红色资源没有突出其井冈山斗争和秋收起义等特色,品牌效益低,整体吸引力低。

四、对莲花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莲花经济的发展是发展莲花的红色旅游资源先决条件,因而开发和利用起莲花的红色资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同时也会带动莲花经济的发展。同时,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宣传莲花的红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贡献力量。因此,莲花有必要为本县的红色资源开发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前,最关键的是莲花要把本县的红色资源保护起来,同时提高当地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以下是我们经过置身莲花调查后,结合所学知识,提供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莲花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完善红色资源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到具体的个人的制度,抑制进一步的破坏现象。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红色景点安排讲解人员,或挑选优秀的志愿者,为游客进行讲解。

(二)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完善红色资源场馆的建设。可以在红色资源场馆内装饰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图片等艺术品,调整灯光设置,播放相关革命历史和文化宣传短片;设置感言台或留言簿,让游客各抒己见,抒发感慨,留下宝贵的建议;进行“真人秀”比赛,让游客或模仿革命人物,或演出相关历史事件,通过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在娱乐中了解相关历史,学习相关红色文化。

(三)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色诗歌创作或朗诵比赛,红色歌谣大比拼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像广大群众征集富有莲花特色的红色资源口号,宣传册,红色主题曲等等;充分利用莲花雪鸭等名菜的知名度,举办厨艺大赛,吸引各方游客的到来,在大赛环节上加上红色景点的宣传。

(四) 提高莲花的地区接待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景点旁是满是当地人生活和休憩的家园这一特色,发展富有莲花风情的饮食和住宿服务。游客可以在当地人家里了解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加其旅游的含金量。

(五)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性,注重县内外交通的连接。整修破损的路面,加快县内公交车的普遍化;在通往红色景点的路上,设置路标,可以通过路标设计大赛,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路标。结合景区周围路窄不宽的现状,可以设立自行车租借点,让游客边骑车边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观,快快乐乐的到达景区;也可以成立一批特殊的高素质的摩托车或小三轮车驾驶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六)充分利用莲花多山多树的优势,发展果树种植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设置山中寻宝(仿制的革命红品等),开发革命根据地等游戏,提高红色之旅的趣味性。

(七) 将莲花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例如分为秋收起义红色景点,井冈山革命红色景点等等,提高莲花红色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八) 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一方面旅行社可以促进莲花红色资源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红色景点游客的增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外资,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组)

2.《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论文集》

3. 《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2006.2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范文第4篇

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新视角下,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应坚持纳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即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依靠科技进步和生态创新,统筹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社会、经济成本实现最大综合效益的发展。只着眼于反贫困,而不承担保遗产的使命,或者过于强调保遗产而放弃旅游开发的努力,均为偏于一隅、因噎废食之举。

总的说来,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新视角下,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应为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元目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即政府、企业、居民多元主体,适应市场、创新开发、注重保护、穏速高质、尊重文化个性特色的一种模式(见图1,图略)。图1老少变穷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变

上图可以看出,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完成反贫困与保遗产两项艰巨任务,复杂的现实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发展的核心实力,找到适合各自客观情况的发展保护途径。

其一,与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是发展红色旅游,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视角下革命老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为:红色资源(利用+保护)+其他优势资源+社区参与+区域联动的主题服务模式。

加强红色资源与区域内其他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要注重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延长产品链,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一是“红红”组合,将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起来。如武汉农讲所—黄麻起义—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探寻之旅”;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大洪山生态旅游;三是“红古”组合,即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古迹古址旅游相统一,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两汉文化旅游;四是“红土”组合,将其与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相融合,例如,贵州的“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实现旅游收入大幅上升。[1]由此,有助于克服革命遗物量少陈旧、零星分布、主题单一的难题,全面提升革命老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开发与保护,形成联动效应。比如,2004年1月,赣、京、沪等七省市签署了《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10月再次联合15个省市成功举办了“新世纪、新长征、新旅游———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大型宣传活动。诸如此类的举措大大有助于区域形象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业发展。

在红色产品深层次开发和革命文物古迹保护中实现社区参与。根据《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旅游社区的政府及非政府介入社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方法和手段,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旅游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是居民对旅游业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旅游业发展成果的分享。这一概念说明在传统的强调政府及相关文物保护部门作用的基础上,社区参与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和开发、致力于革命老区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

其二,少数民族地区应以发展民族旅游为主导,其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视角下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为:整合细化的各项民族文化旅游要素+生态博物馆模式。

民族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主线,以民族风情、民俗传统、自然风光等为内容的旅游形式。关于民族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较为深入,著述颇丰。例如,丁健、彭华(2002)通过分析,影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民族特色与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感知形象空间集聚与竞争力、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态度等,并认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从空间上可分为原地开发模式(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地自然式和原地浓缩式)和异地开发模式,从时间上可分为短期节庆式和长期固定式。

观察文献,发现有大量的研究是研究者结合具体区域,选取民族民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若干组成要素,通过个案分析而成。这些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量体裁衣”地规划了旅游开发模式。例如,龙先琼、蒋小梅(2010)在以土家族为个案的文章中考察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活体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旅游开发中的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应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认并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开发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大原则以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三种路径模式。民族文化事像,在旅游开发中既是本土生活所需,又是旅游市场所需,号召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文化持有者形成合力,完整地把握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根据系统结构特征选择不同的适当方式进行保护和开发。

实践中,我国曾经出现过民族博物馆、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开发形式并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但它们缺乏真实性和参与性,流于商业化和庸俗化。生态博物馆模式则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条件下民族旅游持续发展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乔治•亨利•里维埃界定了生态博物馆概念,即生物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修建、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民族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某一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采用生态博物馆模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遵循其保护性、原生态、选择控制、社区参与和效益回报原则,实现民族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共同发展。这一模式在原地内生于民众的社区里,可提供整体的、自觉的、发展的保护,因而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毋庸置疑,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原生态土壤,民族旅游之树才会长青。

其三,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视角下边疆、边远地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既在文化自觉的涵义上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又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对美轮美奂的边塞风光、淳朴善良的边疆人民和美妙隽永的神秘氛围的描述和赞美,这对于居住在都市、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由于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以边疆地区旅游开发也应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以实现旅游发展、脱贫致富的目标。但是,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原始村落、民族文化遗址遗迹遭到器物性破坏;民族文化简单、粗放开发带来的过度商品化、肤浅化、庸俗化;外来高势能文化影响下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淡化,诸如此类的报道常见诸报端。费孝通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意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无疑为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发人深省的视角。#p#分页标题#e#

其四,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视角下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PPT+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复合型扶贫方式。如云、桂、鄂、贵、甘等贫困人口较多、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视角下探寻其旅游开发模式,就要求在减轻贫困压力的同时又不损害其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研究者业已提出的有益旅游开发模式有:政府主导模式、亦农亦旅模式、景区帮扶模式、异地安置模式、整体租赁模式、城企相助模式、先富助贫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利益分配模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地方自主开发型旅游扶贫模式、政府扶持国际援助型旅游扶贫模式,等等。[3]但贫困地区旅游业开发尚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教育落后导致人才资源短缺,信息落后导致观念闭塞,贫困人口和社区承担了开发的机会成本却享受不到其所产生的利益,存在只注重当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导致资源、文化、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

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开发需要建立起自成一体的体系,包括目标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执行系统、成本系统等。选择何种开发模式,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旅游的扶贫效果。因此,除了坚持PPT+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区参与+复合型扶贫方式,这一总体设计思路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必须贯穿于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这一系列活动的始终。

其五,事实上有一些地区是由以上类型地区不同比例地混合而成。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视角下混合地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在科学规划、健全行业管理体制、保护旅游赖以存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可酌情综合上述几种模式,如整合始祖文化—民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旅游开发中的实现路径与机制设计

上述关于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在探讨其实现方式时,一直存在着两难抉择———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机制?

旅游业是老少边穷地区至关重要的经济部门,关系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遗产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旅游生产和消费环节存在着外部不经济状况。旅游产品是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统一体,旅游活动也是跨区域和跨产业进行的。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只有政府才能在如此广泛的区域范围和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加以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政府可以采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调节目标。(1)经济手段,包括观念引导和资金引导。政府应当以各种宣传媒介向包括居民、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宣传讲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环境意识,使社会公众群体形成绿色旅游消费方式与行为习惯,爱护遗产资源。还可以建立和增加关于环保旅游、遗产维护、旅游公益设施建设以及支持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科学研究的专项资金,对老少边穷地区重大旅游发展项目、遗产维护项目给予直接拨款、政策优惠。(2)行政手段,包括政策法规规制和管理引导。例如,政府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开发,尤其是符合老少边穷地区开况的法制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有序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发展规划,力争从法律层面事前地减少直至杜绝旅游开发中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得当的拆迁破坏行为。其次,对旅游管理部门、环保管理部门、旅游咨询机构进行体制创新,运用问责制、考核表等形式实现奖惩分明、合法合规和公开公平。最后,培养旅游开发、遗产保护方面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加强对旅游开发、旅游环境、遗产资源的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步设想的汇报>的通知》指出:“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西南、西北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其培育成西部的支柱产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并保护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不难发现,在开发老少边穷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反贫困目标具有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在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领域依旧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个旅游企业和游客,都是旅游活动的直接行为人和旅游效益的直接相关方。第一,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明晰产权,健全价格机制,使遗产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内在化。第二,通过消费需求加以引导。旅游通常具有视觉享受、娱乐消遣、探险、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用,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出于养心、启智、怡情的情感需要,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遗产资源,捍卫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三,景区、餐饮业、旅行社、交通运输、住宿业、旅游购物以及旅游娱乐等旅游企业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环境和遗产资源的保护,承担相应的社会文化责任。开发过程中尊重遗产资源的原生态性、多样性,保护过程中注重其整体性和传承性。第四,市场在产品开发和促销方式上形成合力,引导旅游市场朝着环境友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贫困与保遗产的双重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按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确立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实现方式,要防止“一刀切”地看待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观点。前者不是排斥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者也不是完全与政府职能割裂开来的自由放任主义。一般来说,旅游业在发展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旅游投资、产品开发、市场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范文第5篇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和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二、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观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深入研究和探索应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1.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又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1)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力避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2)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开发红色旅游产品。

2.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1)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因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2)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就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传承。

(3)实现五个效益。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统一。

3.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强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地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应加强营销和宣传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