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 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交通运输企业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方针政策,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合理有效使用,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其科学程度来说,还是从其实际效果来看,都远远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与会计实务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交通运输企业应该大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贯彻落实到决策、执行、控制、监督和反馈等各个环节。

一、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从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收支失控,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私设“小金库”,这些都是因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给了不法分子侵吞国家和企业利益的机会。只有依法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将会计纳入相互监督、如实记录的控制程序之中,才能有效的预防和贪污腐化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是保证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不仅仅服务于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和社会的其他方面,还影响着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的反映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会计信息失真在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同时,也使得上级管理部门在宏观上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有效、及时反映生产其经营成果的客观要求。

二、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有些交通运输企业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都比较灵丹,并且呈现出条块分割,有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互重复,甚至有些规定相互矛盾,总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将执行业务规章制度等同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够健全,使得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偏重于事后控制。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上还处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阶段,缺乏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重视有形资产的控制,轻视了人员、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职责不够明确。考核的奖惩标准不够明确,稽核范围不够广泛,以偏概全,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执行的好坏也没有一个奖惩有度的奖惩制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一定的力度

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只是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制度制定之后的执行和改进等问题。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制定的较为详实周密,但是当发生事故和处理事故时,较为随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流程沦为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刚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很多内容在制定时,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其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各种摆设,并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并非同一部门,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制度制定部门只是考虑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为内容不全而承担责任,有时候会不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有些执行部门为此索性不执行,这就造成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客观上难以执行。

(三)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监督的必要的制约机制,内部审计一方面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也能够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逐步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经济活动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更是有着重要的控制功能。但是,由于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由管理层负责,使其独立性大打折扣,不少交通运输企业还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甚至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会计人员兼任的,这样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真正发挥其监督控制作用。

(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相应的监督

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应该有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控制,监督实际上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部监督,这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良好执行效果的前提和条件,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监督的主要方面,当前有些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其负责人与财务负责人是同一个,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社会审计和政府监督。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在内的外部监督体系,但是由于监督功能交叉、缺乏横向的信息沟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不规范等原因,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五)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大都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标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完善健全,制度的执行贯彻效果如何,怎样进行评价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评价等,都还没有规范性的制度法规规定。所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是交通运输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交通运输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逐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其正常运转的制度基础,是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企业经济体制改的重要前提。交通运输企业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从财务核算系统、填制相关业务的平针以及资金管理体制等方面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度,对已经过时的和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操作规程和制度办法及时进行修订或淘汰。

(二)广泛使用会计电算化

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近些年,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有了较快发展,大部分单位已经是线路用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记账,但是距离国家的宏观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交通运输部门应该加大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指导,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工作,推动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严格落实相关的内部审计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努力克服内审机构人员的编制矛盾,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更加细致严谨。

(四)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责任会计制度,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成不同的责任中心,建立健全权责利统一的会计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一方面,能够从程序和制度上限制会计热暖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使会计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交通运输企业的财会人员获得的报酬与其责任和付出的努力相匹配。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协调交通运输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交通运输企业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恰当的选择会计政策,保证交通运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解辉.对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J].交通财会,2006

[2]古淑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1

[3]周先柏.浅议交通还有单位财务管理[J].科技资讯,2007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新形势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尝试从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会计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两方面入手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交通运输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说是机构正常运营以及企业组织决策的基本前提。一套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保障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的重要因素,更是促进交通运输企业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同比其他产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研发与结构的调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正是成长的重要时期,相关的会计控制制度与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整理。可以说,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完善,则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基本安全与科学使用,更影响到会计行为的规范操作,因此,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加强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方面缺少良好的内外环境与可操作性

在实际观察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交通运输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的计划策略缺少统一性,操作过程不能实现同步,评价与处罚也不同调,在观念以及行动上也没有将管理者的行为过渡到全员参与的集体行为上来。从企业外部方面来说,比如与会计控制相关的法规以及社会公众对于会计控制的监督等外部环境,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

(二)缺少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已经有许多交通运输企业相继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有些制度相互矛盾或者是多处重复,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与科学性,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组织机构的不系统、不健全,缺少一套完整的自我约束与防范机制,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组织网络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既定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严重失控;第二,监督不到位,偏于事后控制。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多数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通常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以事后补救为主,这种控制实际上亡羊补牢,事倍功半;第三,重经济,轻管理。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值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综合素质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控制却缺乏必要的投入;最后是内部会计控制职责方面,与考核相关的奖惩标准模糊,稽核范围有限,存在着以点代面或者以偏概全的情况。

(三)思想观念落后,已经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科学的企业理念与文化才能够引导企业正确地制定战略决策并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少与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在一些问题上认识较为肤浅,已经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整体发展。其次,我国的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实施缺乏必要的重视。第三,一些领导者与决策者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会计工作岗位上的一种相互牵制制度,对内部控制缺少一个整体的概念认知,换句话来说,就是仅仅认识到了企业内部会计的控制,却忽视了内部管理的控制;最后,一些领导者与决策者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工作的活动,与会计并没有特别紧密的业务关联,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够正确的应用内部控制,并促进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相关政策与制度流于形式、贯彻不力

我国多数交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都存在着贯彻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使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在企业遇到问题急需划分责任与查找依据时,只有采取弄虚作假等不良方式,这直接导致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严重失控,腐败现象无法得到有效抑制。

二、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切实地转变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验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先进以及贯彻力度的重要标杆。而要想验证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真正的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参考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会计信息是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决策制定,其次是是企业是否能够从实际出发运用真实的会计信息去赢得广泛的社会信任。但是上述这两点,目前我国的多数交通运输企业都未能做到。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必须要积极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内控管理制度,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管理者与内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管理说到底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完善人的管理,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才的竞争。为更好地满通运输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上的需要,就必须要不断提高交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才能把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落实的更好、更有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对现有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与后续教育,可以运用脱产学习、内部讲座等形式,努力吸纳社会上各领域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宽培训空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突出财会人员执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工作水平与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并最终打造一支专业基础过硬的人才队伍。

(三)实现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最近几年来,在全面到来的信息商务时代背景下,通过交通企业全体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学习实践,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已经普遍采用计算机来辅助企业的会计工作。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为了巩固当前的成绩、促进电算化更好的运用,我们必须要加快普及力度,将电算化工作的重点从核算转变为管理工作的全面电算化,才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奖惩机制

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并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完善,作为企业来说,必须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与考核,要重点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执行效果,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切实有效的遵循,整理并记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实质成绩。特别是对于那些执行不力或者遇到严重问题的某项内部控制制度,要及时地估量结果,做出必要的调整。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较好的,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于违规违纪的,必须要坚决予以经济处罚或者是行政处分。并将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成果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变为动力,才能更好的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完善企业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的去改进与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企业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与真实,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就必须要重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因地制宜地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与制定恰当的会计政策,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古淑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6.6.

[2]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探析.交通企业管理.2006(9):10-l1.

[3]邵瑞庆.论交通运输业会计的特殊性.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9):56-60.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交通行业 信息化 路径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它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化。信息化财务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取经济业务事件驱动会计模式,由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数据相一致,财务部门从系统中及时取得资金信息,通过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料流动和企事业生产经营情况,实时分析企事业的成本和利润,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产生。二是财务管理集成化。财务管理集成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采取科学、及时决策和最优控制的原则作为战略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根据战略的需要把诸多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机的集成,实现企事业内财务人员、资金、信息等的综合优化管理。三是财务组织弹性化。财务管理组织不再是以前传统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而是根据实际管理的需求,管理中心下移,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财务组织,加强组织横向联系,使企事业不仅上下流通无阻,横向交流也顺畅,从而达到及时反馈财务

信息,有利于企事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及财务控制。

二、实现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当前,面临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必须按照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交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对交通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的研究,提供体现行业特色的财务会计信息

当前,《新企业会计准则》较好地适应了工业行业、商品流通行业和施工行业财务会计核算的特定要求,但就交通行业来说,运输企事业、港口企事业、公路经营企事业等企事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规范财务会计行为的管理要求,决定了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对此,根据交通部“分类指导”的要求,希望针对交通行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特点,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和科研优势,对交通行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实施分类指导,并抓紧时间积极制定出台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会计核算办法,包括运输企事业会计核算办法、港口企事业会计核算办法、公路经营企事业会计核算办法等,相信对规范交通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建立交通财务信息资源安全防范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应在软硬件管理和维护,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根本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使财务软件得到数据安全保护。

(三)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交通行业应当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交通部“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发挥财会监督职能、防止资产流失”的要求,加快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交通财会主管部门应当结合交通行业特点,通过制定有关交通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对各类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资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及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重要作用。

(四)努力提高交通企业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在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入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方面又迈出了新的、重要的一步。交通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与我国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对此,交通行业的广大财会人员、特别是交通主管部门重点联系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通过会计继续教育和其他有效手段,加深对企业会计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所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培养适应我国交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提升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功能和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应用范围,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整个企事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流程改进,财会人员从会计信息日常繁杂处理流程中摆脱出来,起到一个管理员、分析员、控制员而非记录员的作用,这也无疑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财务,而且要懂业务。同样,它对非财务人员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甚至要改变日常工作管理方式。因此,交通行业企事业应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期建立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企事业员工相关业务素质,提升应用水平。当然企事业在加强对现有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和商务知识培训的同时,更应培养未来网络时代需要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高端人才。

总之,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建设全国交通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与交通财务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法规、标准、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交通财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从而切实提升我国交通财务信息化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交通事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为了维护正常的交通运营秩序,加强交通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然的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途径。交通部门作为市场主体,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效率,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本文则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与交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交通企业 内部审计 完善措施

交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不断的完善交通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是企业中具有独立监督和评价功能的机构,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来增强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交通企业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实现交通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会计信息失真、违法乱纪的现象却仍然大量的存在,古根接地,是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监督与评价的职能,则能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漏洞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当前,在大部分交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

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中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提出科学的建议来增强管理的效率。但由于领导者对内部审计没有充分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当审计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时,往往由于领导者的疏忽而无法得到采纳,内部审计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出来。

2.内部审计风险较高

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体现就是财务报告中存在着重大的错误或者是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却将其视为合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其不仅服务于管理者当局,而且也是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无法从客观的视角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当受到敏感的人或者是事件的影响,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进行科学的取证,使得内部审计面临较大的风险。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工作内容往往要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面临的审计对象也日渐复杂,这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部分交通企业中的审计人员还无法达要求,在审计业务水平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在审计工作中,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谨慎性,而使得他们对内部审计风险缺乏有效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另外,当前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对内部控制制度过分的依赖,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4.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核心,也是内部审计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只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西方很多国家,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在我国交通企业中,很多内部审计机构虽然表面看来是对董事会负责,认识实际上却是受到经理机构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内部审计机构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完善内部审计

1.加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交通部《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工作,离不开管理层的重视。只有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才能够促进交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人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能够得到重视并且合理的采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得到不断的完善。

2.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部门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养路费、航养费等规费的征收、使用的审计比较少,一般几年才进行一次摸底式全面审计或抽样审计。现有的内部审计力量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构筑交通建设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自已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应从机构编制上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条件要求,应该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3.规范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当前,我国交通系统有内部审计人员达8000多人,因此,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内部审计岗位的流动性较强,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第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上岗进行严格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要采取职业化的准入制度,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是依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而从业资格办法也已经开始实行,因此,在交通企业内部应当严格把关,优先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较高政治素养的人员进入到审计部门的工作中。对于没有取得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严格禁止其进入到审计岗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制度,确保审计人员队伍的高标准和高起点。第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审计人员还坚持着传统的审计方法,无法跟随时展的脚步,则会使审计工作出现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新时期,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审计业务知识的更新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背景下,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适应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4.加强制度创新

在新时期,要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观念的创新,对于传统查账本的方式进行改变,提供多方位的内部审计方法,同时,采用内部调查和外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竞争趋势进行不断的分析,才能够在新时期不断促进设计工作的创新。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工作,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将内部审计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逐渐向着服务转变。同时,要建立起审计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交通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的审计处理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更新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内部审计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交通内部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企业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促进内部审计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完善,以此促进我国交通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交通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巍.探讨新时期交通行业内审工作模式.经济师.2011(03).

[2]陈赛平.浅谈如何加强高速公路内部审计.金融经济.2008(16).

[3]徐宣兴.交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通财会.2009(06).

[4]朱建国.浅谈如何加强路桥收费站内部审计.交通财会.2007(10).

[5]曾戈.谈当前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交通财会.2008(05).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一、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首次突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经济体制改革刚向市场经济开了一条门缝,股份制就悄悄地溜了进来。从1984年起,上海不少企业纷纷向职工集资,有的用于和乡镇企业联营,有的用于兴办第三产业,股份制的萌芽由此出现。为了规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及其集资行为,198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制定了《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同年8月10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办发<1984>58号文件)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有关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地方法规。到1986年年底,上海共有符合该法规要求的小型股份制企业807家。这些股份制企业都是内部集资,所发行股票不能上市流通。持股者均为本企业职工或关联企业职工。发行股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福利,且职工对本企业或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很熟悉,因此股东对会计信息并无需求。股份制企业虽已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却未建立。当时规定只有新办集体企业才能发行股票,所以这些股份制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集体企业会计制度。以上事实证明:只有当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需求。为了避免制度创新的成本超过制度创新的收益,如果股东不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就可以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原有非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就没有变革的必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指导思想也使人们忽略了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的重大发展。同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1000股,每股面值50元,按面值发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发行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其中一张股票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赠给美国总统布什)。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信托部经批准办理股票转让业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布什总统访沪时曾亲自到该交易柜台将邓小平送给他的股票办理过户手续)。中国股票市场宣告诞生。  

1988年,深圳也建立了股票交易柜台。到1990年年底,深圳已有股票交易柜台12处,上市股票5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9168万元。深圳的股票交易总额1988年为400万元,1989年为2330万元,1990年为17.6亿元,股票市场发展迅猛。  

到1990年年未,上海的股票交易柜台已有16处,交易点40余个,上市股票8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7100万元,1990年股票交易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然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却未有丝毫变革,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不按“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公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却按“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的公式编制“资金平衡表”,股东权益无法单独列示,资本保全根本无从谈起。会计制度改革严重地滞后于股份制改革。  

会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尚在争论“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为了防止股票市场姓“资”,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较多,股票市场上仍然保留着较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例如,关于股利分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按不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计算股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并由董事会视公司经营情况决定红利(在企业所得税后列支),但股息与红利之和最高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15%。又如关于股票价格,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股票均按面值发行,股票交易价格为股票面值加上成交时预计的股息和红利(与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类似)。1987年以后虽然取消价格管制,但投资者仍然习惯于用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来判断股价的高低。1990年股票市场供不应求,股价暴涨,政府又恢复价格管制,限定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1%。  

在股价和股利的双重管制下,投资者只需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市价/股利比率判断股价的高低,而不必以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当时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脱胎而来的,既然投资者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小,而制度创新的成本却很高(要冒姓“社”还是姓“资”的政治风险),那么原来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就没有改革的必要。1990年1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严格限制股票发行和转让的通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寻求理论上的突破,意识形态领域中关于股票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使得制度创新的风险极大,阻碍了会计制度改单的进程。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时“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争论的否定。同年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维护股东权益,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仅有8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尚未制定,所以这8家公司只能沿袭股份制改革以前的所有制形式以及行业管理,分别执行6种会计制度。它们分别是: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凤凰化工、飞乐股份、真空电子)、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豫园商场)、集体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延中实业)、集体商业企业会计制度(飞乐音响)、合作社会计制度(爱使电子)和乡镇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申华电工)。这些适用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根本不适合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各公司之间报表项目缺乏最起码的可比性。建立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然而制定会计制度的权限在财政部,证券交易所无权制定会计制度。1991年5月,上市公司披露1990年年度报告的法定期限已过,但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仍未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只能运用法律赋予其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权利,在不改动8家上市公司6种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一种名为《经营状况说明书》的简表。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结构分析表”中,仅有“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7个项目。在“经营成果分析表”中,仅有“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4个项目。上市公司各自将原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调整并汇总后填制上述两表,以此作为1990年度财务报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试刊号上半公开披露(该专刊为内部刊物,不能公开发行。当时在上海街头零售,属于打“擦边球”),此时已是1991年6月7日。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初步尝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办法虽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却反映了当时制度创新的艰难。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继续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共有5家上市公司(发展银行、原野实业、万科企业、金田实业、安达运输)。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试验田和中国大陆第一个经济特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会计制度改革也较为大胆。深圳本地的5家上市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适合股份有限公司运作的会计制度。从深圳胶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布的1991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其财务报表的内容及项目的排列已相当接近当时国际公认的通用格式。在资产负债表中,针对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设置了“坏账准备”项目。存贷计价采用“市价与成本孰低法”,设置了“商品削价准备金”。允许对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以重置成本进行重估并调整账面价值,重估升值部分记入“资本公积”科目。在损益表中,则按行业分别列示营业收入、费用和损益,并将存货跌价损失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列作“存货折价”。  

1992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发表重要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胜利,使会计制度创新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推动了会计制度的改革。  

1992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将8家上市公司按计划经济体制下6种会计制度编制的1991年年度“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有关指标重新分类并汇总,转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格式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于1992年2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上半公开披露(当时该刊仍未获准公开发行)。虽然这只是会计报表形式上的转换,却是会计制度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尽管如此,上海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仍然落后于深圳。深沪两地会计制度改革的差异,与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相关。1991年下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逐步取消了股价管制,股票交易十分活跃,5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数千万元,最高时曾达到上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9月6目的45.66点上升至11月14目的136.94点,上涨了约两倍。而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187.35点上升至237.46点,涨幅仅为27%,8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仅为数百万元,最低时成交量不足百万元。原因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仍实行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个交易回收盘价1%的管制,股价波动较小,股票交投清淡。直到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完全取消股价管制。从深沪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中,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根据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推理: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股票交投活跃,所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股票市场发展导致日益增长的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发端于股份有限公司,而深圳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又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会计制度改革的扩大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传供境外投资者买卖并以美元报价和结算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2年2月28日,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A股和B股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股票市场从此有限度地对外开放。同年2月,上海公开发行股票认购证207万份;同年3月27日,同时有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1992年5月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1个月以来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为了适应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各自发展远程通讯系统,将股市行情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全国各地,吸引全国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各大证券公司也在全国大中城市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全国投资者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许多投资者既买卖深圳股票,也买卖上海股票。但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得许多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给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很大困难。股票市场的扩大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从地区扩大到全国,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更需要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向国际惯例靠拢,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惯例接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由财政部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登会计制度,有史以来是第一次。1992年6月25日颁布的会计制度却要求从1992年三月五日起实施,有史以来也是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一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问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名为会计制度、实为簿记制度的重大突破。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受到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约束。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根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存量;通过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增量。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二章“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隐含了会计个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规定了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重要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稳健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在其余各章中,则分别规定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在信息披露上,要求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披露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还要披露财务状况变动表;除了编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并报表。  

--------------------------------------------------------------------------------  

五、会计制度改革的发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股票市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92年11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朱熔基亲自担任证券委员会主任。证券委员会下设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此举标志着原先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区域性股票市场,发展为由中央政府管制的全国性股票市场。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即着手准备推荐国内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这是继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了适应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需要,财政部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又于1992年11月颁布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92>财会字第58号文),于1993年4月颁布了《关于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执行何种会计制度等问题的通知》(<93>财会字第19号文)、《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93>财会字第18号文)等一系列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中的会计处理方法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分述如下:  

(1)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投票权资本总额20%以上,但少于50%并对该单位有重大影响时,或虽不足20%但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原规定50%以上采用权益法)。  

(2)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除因永久减值作出亏损准备,可以按成本计列,也可以按重估价计列(原规定只能按成本计列,不能作出亏损准备)。  

(3)短期投资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计列(原规定只能按历史成本计列)。  

(4)年度终了后至会计报表报出前,如发生国家外汇牌价调整幅度较大,而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实质性的影响时,应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但不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原规定要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这次发行H股是“先立法,后上市”。与数年前相比,反映了改革者日渐成熟。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只股票。此后,又有不少公司陆续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了进一步规范外资股发行和上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1996年4月,财政部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处理补充规定的通知》(<96>财会字第7号文),规定“在香港地区以外的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其会计核算遵照在香港上市公司有关会计处理的规定”。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上市公司纷纷组建企业集团。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1992年度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不足10%,而1994年度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达到90%以上。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集团编制的是报送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汇总报表,财政部从未制定过有关合并报表的会计制度。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1995年2月,财政部颁布《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股份制试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格式》。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规度,股票市场发展又一次推动了会计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