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一、计划要求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干部要联系岗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每个专题要形成个人学习成果,以心得体会方式记录。2、科室讨论。各科室围绕专题,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集中讨论,每名成员都要围绕专题进行发言,并在讨论基础上形成支部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活动专班。3、中心组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事先准备发言提纲,交流时要紧紧围绕讨论的专题,紧密联系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注重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体党员集中研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专题研讨会,开展集中交流。并邀请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代表参加。分局讨论形成的成果,要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

二、检查情况

好的方面:一是组织严密。各科室及时召开科务会,传达学习4号文件及计划要求。在工作之余,专门安排时间组织科室讨论,针对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照专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了工作规章制度。二是态度端正。在讨论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思想重视,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我反省,查找差距,每个专题都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三是材料齐全。科室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会议讨论记录,上报了科室讨论成果材料。大部分党员干部按照要求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组织讨论较好的科室:办公室、法规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党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参加讨论态度不端正,具体表现在笔记记录随意、参与科室讨论发言有走过场的现象。二是成果材料和心得体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容篇幅较短、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按照专题讨论,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成果材料质量不高。三是讨论内容落实不全。有的科室和个人没有按照计划要求,而是选择其中内容组织了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完学习讨论内容。

三、下步工作要求

1、继续完成“6个专题”讨论内容。未完成六个专题讨论的科室和个人按照要求继续完成讨论内容,成果材料收集整理好上报活动专班。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追问:学生是主体吗?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吗?为了更好地解答该问题,笔者就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学为中心”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是“圆”这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苏教版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练习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3课时,练习1课时。笔者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安排做了调整: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1课时,练习4课时。这样处理,一是避免了学生学一个问题练一个问题的单调模仿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意识,并在周长与面积的对比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各自的意义,掌握算法。二是可以更从容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练习,关注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匆匆赶路”中难以实现,“慢慢走,才有风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师是不可缺位的。关键是,教师做出教学的调整,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

要说明的是,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份“研究学习”材料。材料1:选择两道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并解答,选择两道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问题并解答。材料2:搜集两道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好题”。材料1中,每位学生所选的有关周长与面积的题目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学生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新授课之后第一节练习课主要练习的内容。但这一课时,并没有将这份材料完全用透。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练习课。课前,学生完成了材料2。这里,学生各自选择的问题,其中有将周长与面积综合起来的习题。所以,这节课前,学生手头有两份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的“研究学习”材料。

学生带着题目,也带着想法走进课堂。教师课前研读学生的材料,了解学生搜集的问题,并从学生的分析与解答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薄弱点,从而在后续的练习课中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与练习。

课堂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同桌间把之前的两份“研究学习”材料进行交流,了解自己和同桌各有哪些题目,并准备在课堂中把各自最合适的题目,在合适的时间推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他们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主见又不失深刻性地表达,每一个都是知识、思想与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

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

1. 教师,积极地“在场”。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需求,但不代表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也不等于教师不作为,完全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无论如何突显学生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只要“学”而忽略“教”,而是通过更高水平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表现得更为“后退”与“即兴”。但教师,需始终积极地“在场”。

后退,但不离场。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内容的安排,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在“教”学生思考、研究的路径,也提供了学生课堂中交流的线索。与学生按照有关提纲与问题对相关内容做探索性理解的“在前台呈现”相对照的是,教师的“教”退到了幕后。在本课中,学生的“研究学习”材料,有的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的,并没有看到教师的“设计”,其实,学生恰恰是在以往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感悟研究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前进,但不越位。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推进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更多地充盈学生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声音”,不仅仅是指学生外在言语的声音,更是指学生内在的想法。作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点拨与引导不可或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样的“相机”,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兴”。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在听了之后是否有补充、纠正、归纳、肯定、赏析;既要关注哪些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还要关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课中,不能任由几位学生一说了之。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以及建设性的互动方式。教师积极的“在场”,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场”。

2. 教师,恰适地“发力”。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恰适地“发力”,以让教师的角色到位。

组织,在本节练习课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自己去找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学生选题时,他们会浏览教材、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练习课的题源,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就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是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

引导,在学生供题之前,教师也需要进行合适、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所选的题目,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和另一道题目看似很像、其实有较大差异的题目,那些解题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题目还可以变化、再改编也就是具有生长性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也就是我们要供给全班交流、研讨的“好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如在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于相互争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集体性的错误想法,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又如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其发言中精彩的部分提纲挈领地强调,对其叙述不清晰的地方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做出的介入性点拨与引导。

促进,即对学生的选题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与措施。如,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业都是精彩的。使学生意识到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3. 教师,持久地“相伴”。

本课呈现出来的改变,源于之前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

先说“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不应当像打乒乓球似的在师生间你来我往。

首先从学会“听”开始,专注地听他人的发言,不仅是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接着,听后要做出回应,从能够复述他人的发言,到提炼出他人想法的要点与关键词,继而,对他人的想法,或质疑、或补充、或修正、或赏析。笔者很儿童化地将学生紧接着同学之后的发言概括为“四有”,即我有补充,我有提问,我有提醒,我有表扬。进一步的,要学会将不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思考,或比较、或综合、或延伸。

再说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推荐自己的“好题”,其也是教师多次指导之后,学生才具有的意识与能力。以往练习课中,学生的“优秀”表现就是把教师预设的想法说出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想法覆盖、屏蔽了学生的想法。笔者的尝试是,每位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题目走进课堂,在课上某个问题呈现后,要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题目与正在研讨的题目有联系,并能在当下的题目研讨结束时,适时向教师和同学推荐自己的题目。如果自己搜集的题目与展示的问题暂时没有关联,那可以思考怎样对所展示的问题进行改编。这样,既让学生在课上更主动,也让学生更深度地关注、思考题目内在的结构。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

研讨环节的实录: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和保育员彭老师对区角活动分别做了执教反思和配教反思,现进行集体研讨,请各位老师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发表意见。”

高老师:“我观察的是益智区的整体情况。亮点:(1)材料的投放关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有兴趣。(2)幼儿初步养成了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对操作活动专注,积极动手动脑。需要探讨的地方:(1)材料投放的有序性和逻辑性不够。材料的摆放位置不够合理,如操作材料离记录单较远,不便于幼儿操作。(2)今天教师区角活动指导重点是益智区,那么教师的指导能否更深入和具体一些?”

周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玩‘找规律’的情况。我发现:幼儿比较投入,教师能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值得探讨的问题:(1)个别幼儿完成一种材料操作后,不知道应该再换一种材料,而是等待老师的指示,这说明幼儿不清楚‘找规律’活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2)找规律有多种方法,但孩子的表现比较单一。(3)材料不具备引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功能。”

史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在数的守恒与排序活动中的情况。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由浅入深地呈现出材料?投放新材料的时候是否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和了解材料后,再进行操作?”

赵老师:“我在观察益智区的同时,还观察了相邻的建构区。有两名幼儿进区活动,这个区投放的材料是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废旧纸盒、纸箱。幼儿先观察了盒子,然后有两次合作平铺了一些形状,有创新。需要探讨的地方:材料的投放数量过多,影响了孩子的操作专注性和收拾整理。”

陈园长:“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对区角的观察要点面结合,虽然重点是益智区,但也要兼顾到其他区角幼儿的活动。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想法,如投入了许多低结构材料等。我探讨的问题是:(1)如何把握新材料投放的量?(2)怎样区分材料的层次?(3)游戏评价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幼儿的自主评价。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发现幼儿错误时如何及时纠正等。”

全体人员都交流了自己的观察信息和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展开深入讨论。

主持人:“对于今天重点探讨的内容,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1)尽量多提供低结构层次的材料、半成品材料。(2)对投放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并要有层次。(3)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的取放等。最为重要是必须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添加材料(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和把握幼儿的经验和能力的发展变化)。(4)活动材料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投放,但不能局限于此。毕竟活动区还是以孩子的自由游戏为主,多种材料和常规材料都是必要的,要留给幼儿足够选择的空间。下两周,中班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还是在区角材料的适宜投放和教师观察的方法上,由年级组长主持教研活动。请各位老师撰写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案例,并在月底的‘我的教育故事’活动中交流。”

市教科院幼教教研员彭老师:“今天的教研活动关注细节,参与者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到位。王老师的区角活动的亮点是:(1)活动中有规则,活动有序、流畅。(2)活动材料丰富,尤其是低结构的材料较多,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关注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3)考虑了当前的课程主题,使区角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4)幼儿的作品得到了较好的呈现,成为环境布置的内容。(5)生本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小组的合作和组长的作用。(6)区角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保育员的作用。需要改进的是:(1)区角活动评价的话语权要多交给孩子。(2)教师区角活动观察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要加强,如每周重点关注一两个区,关注点不同,如这周关注幼儿的活动兴趣,下周关注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等”

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一致认为,本次教研活动是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讨,对各年龄班区角材料的有效投放都具有指导意义。这次教研活动是我园众多教研活动的代表。我们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是:

一、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功在平时

我园日常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全园性集体教研、年级组教研、班主任大组教研和配班教师大组教研等。方式也有多种,如专题式研讨、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研讨、观摩活动研讨、叙事研讨等。每次教研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教研主题确定后,针对不同的主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会取得较好的实效。能者为师、对者为师,从园长到教师都可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对整个活动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如本次活动中业务园长是主持人,她首先是确定教研活动的目的、提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对参与活动教师的具体分工,确定重点发言人。然后召开活动前的碰头会,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任务,哪个教师观察哪个区角、记录的对象是谁,研讨的问题和讨论时发言的顺序等,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重在积累

教研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因此,活动要有阶段重点,及时发现本园教师在某一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如上上学期我们着重解决了教师对区角活动究竟是学习还是游戏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上学期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游戏区角的分类和设置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教研过程中帮助教师逐步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次次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史老师在发言中就说由于她的任务是观察益智区中数的守恒与排序的活动,活动前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数的守恒和序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以便观察幼儿活动时记录和分析得更准确和科学。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三、教研活动的是否富有成效,要务实反思

务实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为教师创设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注重活动“研”的过程,分析和评价都是对事不对人,使所有参与人员在教研活动中没有顾虑,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困惑,并把好的做法和想法毫无保留地与同伴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切磋、交流,快乐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才有教师们在活动前的积极准备,在活动中的踊跃发言,在活动后意犹未尽的个别交流。如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针对主持人的提问陈述自己的见解,为此每人事前都要去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做好发言准备;另外还要根据分工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区角活动中幼儿活动情况并做记录;每个参与活动的人员都要带着问题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再经过集体交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提升。其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也要重视来自教师的反馈,反思每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可取之处与不足,不断调整教研的方式,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建议。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工合作以人为本开发潜能认真倾听培养创新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经历了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科学探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安全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我们幼儿园在苏州市教科院戈柔老师引领的“园本教研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子课题任务——“专题研训式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开展了以班级管理者为主要成员的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大家努力用科学、规范、有效的方法建设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从细处提高保教人员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在上学期末,我对幼儿园所有教师进行了一个调查问卷,了解了老师工作的现状和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对于以间接指导为主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环节,如何组织管理比较科学、合理?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重点探究的一个管理环节。新《纲要》也提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为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使幼儿在自主安排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要,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们的研讨活动。

一、在自由探索和现场观摩中积累经验。

自由活动环节在我们幼儿园是指点心后、午餐后、领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有效的自由活动组织,不仅可以使幼儿在自主安排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也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矛盾,有助于建立自由、和谐的班风。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鼓励幼儿园班主任在一日活动组织中,重视自由活动环节的组织,带领班级保教人员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自主探索自由活动环节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班主任不仅是幼儿园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让班主任认识自由活动的重要性,可以带动班级其他保教人员参与自由活动组织策略的实践,有利于规范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也有利于增强以幼儿为主体的的班级管理意识。

同时,在预先通知和定期安排下,全园教师进行了3次观摩活动,分别观摩了小班、中班、大班的自由活动组织现场,并围绕环境、幼儿活动、教师活动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

现场观摩活动使老师们亲身了解了同龄班、不同年龄班的自由活动组织现状,丰富了班主任组织自由活动的经验,为研讨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经验交流和引领探讨中形成共识。

其实每个班主任老师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想法,集中班主任一起坐下来分享交流、引领探讨,不仅可以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探讨比较科学、合理的组织策略,而且也可以增强班主任的研讨学习能力,提高管理自由活动环节的能力。

首先,结合经验自由谈。

老师在自由谈的时候,所谈到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有些是有人抛困惑有人回应,有些是共性的困惑。

从老师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忽视自由活动的三因素:教师——材料——幼儿,在此基础上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概括,如:师幼关系、空间布局、物质材料、活动规则,并以图文的形式记录我们的研讨、思考的过程。

其次,逐一探讨,梳理观念。

(1)师幼关系

我请老师们自由结伴讨论,两人一组,找一个恰当的词或简单的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对师幼关系的理解,并记录在“心型树叶”上。交流时一人贴,一人介绍。在轻松的氛围中,以不同的语言诠释了对自由活动师幼关系的解读;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可信赖的朋友;平等尊重等。记录着老师们观念的心形树叶也暗示着在自由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需要耐心、细心、恒心。

(2)空间布局

我想大家应该都清楚:自由活动——区域活动——创游活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自由活动有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幼儿要完成生活需要,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在这样的认识上来想想自由活动的空间布局,怎样布局才是合理的?也请大家以两人结伴的形式讨论,并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记录在“树叶”上。然后也是一人贴一人介绍。两人再次合作,彼此有了一定的默契,也能用各自的语言来概括;因地制宜;自由活动材料的摆放位置不能影响孩子的生活活动,与幼儿生活区有一定的距离;自由活动的空间应该相对分散、相对开放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基本上就可以避免幼儿边吃边玩,或者没吃好就玩等现象,另外班级保教人员注意合理分工,做到“孩子在老师的视野内”,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安全隐患。

(3)物质材料

我们都知道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水平还有班级幼儿的实际需要、兴趣,但同一个年龄段肯定有共性之处,何况我们实施的课程是相同的,所以我请大家分小、中、大年级讨论,由组长记录在“大的树叶”上。然后由组长介绍讨论结果。

各年龄段投放的自由活动材料也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在实践中还是要随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水平,进行调整、更换和有目的地投放。

(4)活动规则

建立合理的活动规则就是为了实现自由,让幼儿共享规则带来的文明秩序以及规则对彼此的约束力。经过交流和讨论,我们对自由活动规则的共识为:

A.做好自己的事情(主要是生活活动)才能进入区域活动。

B.建立班级“小管家”,引导幼儿参与自由活动的管理。

C.爱护自由活动材料,正确使用和取放。

D.“三轻”,即轻轻用、轻轻走、轻轻说。

E.听到信号迅速归放好手中的材料返回自己的座位。

我们都觉得这是最基本的自由活动规则,当然大家在实践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反思、细化、丰富自己班级的自由活动规则,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并且要善于用图、文、符号等标记隐性地暗示幼儿注意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