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1160-03

1 引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它兼顾了高级语言的易用性、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效率高、可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等大部分功能,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掌握的一种程序设计工具,同时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C语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C语言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讨论如何进行C语言教学。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对程序设计没有完整的概念,学习C语言的目的不清楚,加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对学习失去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在C语言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2.1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针对初次涉及程序设计的学生,教师在讲课前应先介绍C语言的用途,例如计算机类考试都要涉及到C语言;可用C语言编写各种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小游戏;《C程序设计》是专业课的基础等等,使学生明白学习C语言的目的和目标。

《C程序设计》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些程序代码和函数使用规则,而学生对语法、函数一无所知。如果按照书本顺序进行讲解,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很吃力,就失去了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而学生一般对上机比较感兴趣,在第一节课可以先介绍C语言的上机步骤,然后调试一些现成的程序,甚至可以是一些小游戏,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使其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使课堂讲解时间相对增加,增大课堂信息量。

2.1.1 合理制作教学课件

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课件内容安排不当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的学习质量。如何制作课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在形式上要朴实大方而不花哨。适当的视觉效果和音频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过于注重。如果屏幕弄得花花绿绿的或者每次出现新内容都有响声,这虽然从心理上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但会使学生主次不分,分散了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其次,在内容上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C语言具有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双重特点,有些语句和算法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时,可以利用图形或动画效果模拟程序执行时计算机内存单元数据状态和变化过程,增强学生对程序的直观感觉。《函数》中一个难点就是对递归算法的分析。递归程序的执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回推和递推。学生对回推过程分析起来很容易,但对递推过程的分析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可借助图形来分析递归程序。以河内塔为例:

图2中每一个椭圆表示调用一次函数hanoi,程序按照箭头所指方向执行。通过这张图,学生可以看清楚程序执行时调用和退出一个函数时参数的变化和返回的结果。

还有在《指针》这一章中,对指针的操作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PPT中的动画效果简单动画,模拟程序执行时对指针的操作及相关数据的变化。

2.1.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课件是起辅助作用的,不能单纯的演示课件,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要凭借自身的丰富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例题中的算法,在讲解完以后,还可以现场调试程序,得出结果,加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直观感受,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

由于使用课件节省了板书时间,造成学生没有时间记笔记,这时可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课后教师将课件放到机房的共享文档中,供学生拷贝。在使用课件后节约了很多课堂时间,使得课堂讲解内容增加,速度加快,这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另外,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将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2 精讲算法,培养学生好的编程思想和方法

语言只是程序设计的形式,而算法才是灵魂。没有正确的算法,计算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要将分析算法作为教学重点。有一些学生对C语言的语法和句式掌握的很好,但一面对问题就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程序设计前要先介绍如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并将算法正确表示出来。

例如利用函数调用来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怎样来设计形式参数。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例题或习题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形式参数的作用――用于接收被调函数需要主调函数传给它的数据――然后分析被调函数需要主调函数传给它什么类型的数据,有几个。有的可通过全局变量传递,有的就需要通过实际参数传给形式参数,这样就设计出了形式参数的数目和类型。

在讲解解决某一个问题的算法时,可将多种算法联系起来分析,通过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编程技巧和方法。

例:猴子吃桃问题:一只猴子采了很多桃子,第一天吃了一半加一个,以后每天都吃了头一天剩下的一半加一个,直到第十天还有一个桃子,问猴子采了多少个桃子?

这个问题可以用循环结构解决:

2.3 恰当设计问题和作业,增加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也要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这样不仅能系统的学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加师生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要达到这些效果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就前面课程的知识点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作简短的点评。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错的不直接否定,只要有理就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课后温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帮助。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作业与学生交流。每次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小作业,每章结束后集中讲解,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做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编程的练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布置几个贯穿几章内容的编程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 重视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应加大程序设计方法方面的内容。

3.1 合理设置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增加《C程序设计》的实践内容,可增设《C语言课程设计》课程,用以提高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在《C语言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程序的编制过程,去设计程序、分析程序,并优化程序,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使理论与实践达到紧密的结合。

课程设计题目可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与《C程序设计》章节内容同步。在设计题目时,前面章节的基本题尽量能为后续章节的基本题作铺垫,这样,学到后面时能前后贯通,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综合题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应与现实生活相贴近。例如设计一个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要求能实现插入、删除和查询等功能。学完数组时,要求学生用数组来实现。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学生用结构体数组和函数实现,最后用动态存储分配和指针实现。每经历一次修改,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通过不断优化程序,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有一定规模的设计题可让学生分组分工合作,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C程序设计》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到的是现成的理论知识。而《C语言课程设计》则教会学生去思考、探索,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答案,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记牢所学知识,还能从反复的练习中获得成就感,并主动去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明确上机任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C语言的目的除了是要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依赖上机实验。在上机之前,教师应先研究上机内容并布置明确的上机任务,同时要求学生编好要调试的程序,为上机做好准备。上机内容除了调试程序外,还要要求学生分析程序算法结构。调试成功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优化算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好详细的实验报告。

上机实验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C语言中细节性问题的理解。例如变量要“先定义,后使用”、变量不能与关键字同名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被忽视,但通过上机调试自己编写的程序,可以加深对这些细节性问题的印象。

4 结束语

良好的C语言教学效果不仅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还能为学生学习其他高级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这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C语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C语言 教学方法 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深刻认识,计算机已应用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程序设计是人类利用和开发计算机各种功能最直接的方法。C语言以其功能丰富、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诸多优点几乎成为各院校理工科低年级必开的一门重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但它作为学生入学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有关的内容的一门新课程,本身比较难;再加上其内容的庞杂、教科书内容抽象、语言描述的灵活,更让学生感觉难上加难。对于担任该课程的老师来说,教好这门课程,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门课程的目的和宗旨。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从枯燥乏味中走出来,必须利用现有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下几点是我对C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结合案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人们在满怀兴趣时,常常学习得迅速而又牢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用从案例入手,通过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模仿,在实际应用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和概念的延伸,从而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拿到证书,为他们就业及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凡是报名参加与C语言有关的认证考试的学生,均能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得积极主动、比较深入。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

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把概念、定义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用幻灯片的形式投影出来,会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让整个课堂的效果改观。但是也不能过于依赖课件,教师如果自始至终坐在讲台前,始终以课件授课,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使用课件的同时,穿插使用黑板板书,将重要知识的演绎过程强调出来。比如算法、程序的设计,并不是只注重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程序,而更应该展示给学生一个过程、一个思想,也就是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方法,即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提供交互式环境供学生学习,并自动根据操作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将多媒体CAI课件和教师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形成最佳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手段和教学方案。

三、以学生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课堂实例设计讲解时,教师要避免满堂灌,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一是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和阅读程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二是对有些程序可故意设置一些错误和漏洞,然后让学生找出程序的毛病和不足。此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记忆,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C语言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后的知识点相关性很大,语句简洁、紧凑,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因此C语言教学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动具体的例子,有些重要内容还要在不同的知识中反复出现。温故而知新是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师应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并加以适当循环的方式讲解。

四、加强上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完全了解了实践内容和操作步骤后,就可以开始上机操作。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由浅入深,为学生逐步设置上机任务,要避免在初期上机内容太复杂,而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

编写程序是上机实践的第一步,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编写程序的能力;上机调试程序是上机实践的第二步,也是最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的一步,需要老师演示一些程序改错与调试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调试程序,为程序改错。不可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在机房内不断巡视,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讲解说明。实践完毕后,每个学生都应对实践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适当引入考核机制,注重学生知识的全方位掌握

考核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C语言课程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阅读程序和分析能力。教师可采用“模块化”的办法。“模块化”就是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都可以作为一个模块,但模块设置不宜过大。考试题型可包括选择、读程序写结果、程序代码填空、程序改错、编程题等。在考题内容上,我们应注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覆盖各知识点,各知识点的定位重点在基本概念而不是语法细节。上机考试主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上机题目,重点测试考生调试程序、程序改错、编写程序等综合能力,偏重实际应用性强的题型,编程题灵活多样,或编完整的一个程序,或补充程序的部分函数,重在考核典型算法的应用。

程序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而且切实提高其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算法的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但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而且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领越来越多的初学者走进程序设计的殿堂,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汉语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巨大,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想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断向外发展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必须不断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变。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职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中职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讥言讽语,伤害学生;网络歪语,误导学生……如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之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除的。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优化设计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一、灵活开放

曾几何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语言极具封闭性,剥夺了学生思维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策略就是“倡导建构型学习”,主张“每个学习者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知识并赋予经验以及意义”。所以我们再也不能死扣教参,再也不能苛求学生的理解高度一致了。教学语言必须开放,向鲜活的社会开放,向知识浩瀚的书本开放,向学生那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开放。这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和表达的积极性,在新课程走进课堂之际,我们欣喜地听到这样一些教学语言: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说)?你的方法是什么?这篇文章快学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这些是否正确呢?以上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了学生质疑的方向,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一起合作、共同探究,去思考、去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

二、真情感染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命令式语言、宣读式语言充斥着课堂,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儿童的心理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特点,挖掘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投入地学习,进行情感教学。教师只有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教态、动作、神采等因素来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神饱满,情绪乐观,教态要和蔼可亲,目光中充满了关怀和鼓励,声音抑扬顿挫,用自己的情点燃学生的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特别是创设情境的语言,要努力做到句式整齐、简洁优美,充分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讲究语气、语调、声调的灵活多变,学生引领到一个迷人的情境中去。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渲染,最能打动学生的心,最能使学生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呵护鼓励

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认为“严是爱”。苛责学生,学生几乎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感受不到老师的慈爱,学习被动,缺乏后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作用。

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乐于捕捉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乐于接受所有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教师还应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共同设疑质疑、平等参与、激励促进,并且融学习方法的指导于激励性评价之中,当学生的情绪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时,所总结的规律、阐明的学法等特别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用鼓励性语言必须实事求是,要真诚,说在点子上才能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和谐共振”。

四、“多”“少”适度

语言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过程,即为接受并记忆“标准”阅读结论的过程这一弊端提出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语言的意义,即为语言的习得。

这种语言的习得,不仅在于获取语言承载的情感、主旨等信息,还在于领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作用、效果等内容。我在执教四下《乡下人家》这课时,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在感受第5自然段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时,让学生紧扣“和谐”一词,展开了语言的习得。

师: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文中是如何写这幅田园风景画的和谐?

生:乡下人家能和归巢的鸟儿一起和谐共处。

生:乡下人家还能与红霞、微风、鸟儿做朋友,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吗?再结合上下文来说一说。

生:第4自然段中,捣衣的妇女与水中觅食的鸭子的和谐。

生:第6自然段中,秋天的夜晚,纺织娘为人们唱催眠曲,也是一种和谐。

师:乡下人家的和谐是那么美好,那生活在县城的我们,和谐之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上学过马路时,我按照交通规则来走,这是我与城市的和谐。

生:坐校车时,我和同学都能按秩序上下车,这是我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师:由此看来,和谐无处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带着这份美好,再来赏析这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围绕“和谐”一词,我试图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我引导学生紧紧地抓住文本语言,来理解特定语境下语言文字的美;另一方面,我又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领悟文本用语的精当之处。文本语言的习得从文中来,反观生活再回到文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二、 指向言语模仿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并挖掘文本语言隐藏的训练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文本语境,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模式来表达生活。此类言语模仿,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作句式训练,还可以抓住片段进行仿写。我在教三上的《秋天的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设语言的生长点:

师:仔细读读课文,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给了谁?

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师:课文又是如何把这些颜色写具体的呢?读读相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都把它们当作人来写。

师:除此之外,秋天的雨还会把哪些颜色给了谁呢?拿出纸,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看谁能把句子写得既生动,又具体?

……

在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写作手法,并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结合文本语境进行句式训练,试图通过言语模仿,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进而感受秋天的色彩美。

三、 指向言语创造的运用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该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是学生借助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认知,对文本语言加工、润色的实践过程。

对于言语创造的运用,可以是语言材料的重组与内化,也可以是语意内容的丰富与拓展。我在执教三下《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在反复诵读这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散文基础上,我紧扣文本语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巧构言语创造的突破点。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爸爸说的话。

生:太阳落山。

生:鸟儿飞行。

师:不管是爸爸说的,还是“我”自己看到的自然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我们也时时刻刻处在时间的河流里,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说还有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

从文本到生活的无缝对接,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意的丰富与拓展。面对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再加上有文本的示范表达,这让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上个星期,我到肯德基吃了,虽然还会再去吃,可再也吃不到上个星期的肯德基快餐了”;“今天我的本子被同学撕破了,本子再也回不到没破前的样子了”;“现在,小学生太累了,再也回不到幼儿园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了”……学生的真情流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化理解,还是内心表达情感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

四、 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

所谓的阅读策略,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示范引导,教给方法;学生利用方法,反复实践。我在教学三下《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为了体会阮恒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来揣测人物内心活动。为了教给同学们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我结合第5自然段,抓住阮恒的第一次动作描写:举――放――举,引导学生探究阮恒此时内心的想法。在学生争先恐后的角色扮演下,体会到了阮恒在是否献血的问题上,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朋友,强忍着自己的痛苦――误认为给别人献血,自己就要死掉,最后下定决心举起手来。本段文本语言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透过人物动作,揣测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我第一步的示范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第二步的自主实践――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来阅读阮恒的其他八处神态、动作描写。学生不仅读出了输血过程中,阮恒“痛苦”的加剧,还想象到阮恒内心世界的复杂(恐惧而勇敢)。在读文本,话内心的阅读策略指引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自主感与存在感,立刻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