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社区营造;方略

一、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在当时只是个别种植户为适应个别的市场需求而单独经营的生产模式。至21世纪,全球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生态农业在全球多数国家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普及。据人民日报报道,截止2014年全球已经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在耕地面积上,2020年前后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在销售额上,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1]“生态农业”一词首次在我国使用是在1980年银川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此后,生态农业在我国有了新的定义:生态农业就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为基本手段,以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在传统农业技术经验建立的集约经营,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2]研讨会结束不久,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在300多个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其中部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这些示范县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从生态农业内部优势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论述生态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生态农业自身优势强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自身有多重优势: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能适应多变的地域特征、生产回报效益高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第一,生态农业是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传统农业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农药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改变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导致突然板结的情况;另外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的河流、湖泊和海水中会导致水藻营养过剩等环境问题,传统农业中的化肥使用问题会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严重的损害。[4]据估计,每一立方米土壤的形成过程,需要328年。而生态农业是一个主张采用开放、平衡、综合、环保和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在种植上,生态系统认为不能滥用化肥,种植业中的所有能源都是可以循环利用,能够平衡转化的,重点关注环境和人类生产的平衡、可持续发展。[5]在我国,已经有稻萍鱼共生、茶胶相依、桑基鱼塘等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这些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还进一步缓解了传统农业污染环境的问题,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第二,生态农业能够适应多变的地域特征。我国农业种植的地域条件差异明显,加之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所以需要在我国研发多样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它可以根据地形和相关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城镇近郊可以发展多功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村可以进行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区可以开发综合效益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能够根据农业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经济发达程度、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产业组织发达程度等相关条件的差异从本地农业经济资源的现状出发,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制度、农业产业组织去发展具有循环、集约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6]第三,生态农业的经济回报效益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高明表示:通过11年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亩均经济效益是普通农田的5-10倍,是美国工业化农田的50-100倍,收益的明显提高是传统生态农业无法匹敌的。[7]第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明显。相对于传统农业更关注当下利益,没有顾及现在的种植方式给土地等自然资源带来的伤害,给未来农业大战带来阻碍。生态农业就以集约、绿色、环保、循环利用、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宗旨在未来的农业大战中能突出明显的发展优势。人的传承也包括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传承,生态农业就能凭借绿色环保等可续持发展的优势将各类资源永久地传承下去。

(二)生态农业外部支持力度大

除了内部优势之外,生态农业也得到了国家和其他学科的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论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8]生态农业在传统农业中脱颖而出,形成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生态农业系统,有赖于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原理等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学术力量。另外,因为生态农业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有很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对农业的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视,对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我国农业部选取了“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渔业模式等涵盖南北东方和农林牧业全方位大范围的十大生态农业发展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是国家农业部对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并且付诸行动的有力证明。

二、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生态农业在系统论、生态学等学科支持下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社区营造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科学的帮助。现在社会的治理规划中,社会系统的最基本、最底层的组成部分就是社区,社区不仅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因此,社区治理创新就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所以国家在政策层面为社区营造提供支持,社会工作机构也积极普及社区营造。在我国,社区营造是指通过外在的资源引入和主体介入,结合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建构和社会资本培育,既形成了社区运作实务的关系联盟,又培植了社区自我造血的持续发展能力,最终能够促成社区整体的发展和社区治理创新局面的形成。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营造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发展方式,其关注的是整个社区包括“人、文、地、产、景”等五大方面,因此除了社区营造本身的发展优势之外,本文还将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地区性特征与社区营造在地性特征吻合以及社区营造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观念一致两大方面论述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可适性问题。

(一)社区营造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创新”概念以来,围绕“何谓社会治理创新、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讨论和实践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而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既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与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更好地经营社区,提高社区的自助治理和发展能力成为国家更好完成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区营造不断得到学者重视和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社区工作方法之一。我国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和台湾的社区营造模式,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区营造的实践。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就有:2005年江苏旧村改造社区营造经验;2008年浙江聚集发展社区营造经验;2012年安徽古村保护社区营造经验和2016年四川乡村旅游社区营造经验。[9]四川省在2016年社区营造取得巨大成果后又在2017年招标了107个社区营造项目,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社区营造给成都市带来的效益使得成都市能坚持并且加大对社区营造的投入。社区营造在我国从零开始,到成为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法,为具有特色的社区进行社区营造,使得社区可持续发展,最后受到国家的重视去配合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力量。这一步步的发展都见证了社区营造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在未来的社会快速发展,社区迅速整合形成的情况下,社区营造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呈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集约特征与社区营造

在地性特征吻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约程度高,即资本集约、劳动集约、技术集约三个方面。所谓资本集约就是指产业像集中化经营,产业经营所得资金用于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劳动集约主要是对生态农业劳动的集中讨论,即是通过对劳动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于生态农业经营的技术;技术集约主要是指集中精力研发生态农业高效模式,通过技术提高转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10]生态农业的这一特征与社区营造的在地性特征吻合,社区营造中的一大主旨就是限制地域进行集约化营造。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对社区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和资本进行清点,明确社区的优劣势。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够把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的资本集约进行营造,集中社区的资本向农业生产倾斜,促进农业生产。另外,社区营造前期也会进行社区走访和社区访谈,主要是了解社区内居民的情况。在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登记有技术的社区居民,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技术集约要求的支持;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劳动集约也是社区营造中期的重点,在社区营造关键的中期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集合社区内全体人员的力量推进社区营造。同时,社会工作者会针对营造需要技术技巧进行集约培训,提高社区内居民的技术技巧以便社会工作者日后撤出社区时,社区能够正常维持营造中的良好状态。这一点与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劳动集约要求相吻合。

(三)社区营造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观念一致

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观念无论在行动上还是主旨上都是一致的。在行动上,系统论视角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需要兼顾不同系统间的运转情况,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在社区营造中,这三个系统刚好与“景”“产”和“人”相对应。生态系统对应的是“景”,即是独特生态景观和社区生活环境营造;经济系统与“产”相对应,即是生态农业的产业经营造,实现系统性经济创收;技术系统则与“人”相对应,即是增强居民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提高居民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生态农业通过社区营造能够更好地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发展;在主旨上,生态农业的主旨是绿色、环保、循环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为了能够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友好相处而形成生态友好型农业,这一点与社区营造的观点是相吻合的,社区营造同样主张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究其根本,社区营造就是一个认识社区、改造社区、稳定社区和发展社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又分为不同的阶段:前期调研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中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区营造和后期巩固社区营造成果。其重点是要稳固社区营造成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一个社区营造的全过程都是基于该社区可以接受为标准进行营造。社区工作者会在“人”“文”“地”“产”“景”这五个方向进行社区营造,提升社区在这五个方面有活力和吸引力,维持社区的长久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观点上,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不谋而合。

三、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

社区营造本身的迅速发展是社区营造能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集约特征与社区营造在地性特征相吻合是社区营造能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点睛之笔;社区营造和生态农业建设的高契合度是社区营造可以实现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上文论述了社区营造可以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三大原因,下文主要是通过社区营造的营造前期、营造中期、营造后期和营造结束的四大阶段融合“人”“文”“地”“产”“景”的五大营造重点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方略探析,为更好地结合社区营造来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营造前期把重心放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人”的身上;在营造中期则把生态农业中的“产”放在关键位置;在营造后期明确“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地位;在营造结束期重点关注“文”和“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可持续作用。由此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营造的作用来助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营造前期:协调人的发展意识是重心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是在农村社区进行,但一直以来,农村社区居民被认为是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11]在生态农业兴起前,农村社区居民为了提高产量和“美容”农产品都会进行大量的化肥耕种,没有经过处理的化肥和过度使用化肥都会伤害土壤的循环再利用、打破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要对生态农业进行推广使用,营造居民的人与环境的协调意识十分重要,也是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心。社会工作者在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后,第一步就是进行社区内的基本情况调研,通过接触社区的领袖人物和社区内的居民掌握一手资料,因为社会工作是承接政府项目而进驻社区进行工作的,所以社会工作者比起一般的生态农业建设的专家更加容易被居民接受;并且在社会工作者走访社区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了解社区基本情况为载体,对居民进行相关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知识,潜移默化居民的协调发展意识,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居民环境行动技能、创造生态文明型社区环境、营造环境友好的社区氛围、促进居民对环境友好行为的采纳;[12]最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营造前期会通过相关的小活动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同时通过小活动间接了解社区的相关情况,因此,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营造前的小活动引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概念,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优势。通过营造前社会工作者的走访社区和领袖人物、接触居民了解社区一手资料和通过营造小游戏这三步帮助居民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和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促使居民接受和践行生态农业。

(二)营造中期:建设产业品牌优势是关键

经历了社区营造初期的意识传播,居民对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接受,下一步就是进行社区营造了。由于社区营造的营造点不能面面俱到,要以特色营造点为主其他营造点为辅来进行具有特色的社区营造,因此社区营造会根据前期的调查情况,选出该社区在“人、文、地、产、景”这五个方面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作为主要的营造点进行社区营造。生态农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科技问题、资金来源问题、规模化问题、市场竞争问题和产业品牌优势问题等等,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一环,但是社区营造要做到的是精准。因此在社区营造助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应该关注其中最关键的问题——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品牌优势问题。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品牌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的农业势力和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营造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农业,提高居民的生产积极性,配合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例如山东按照“唱响昌乐特色农业,打响昌乐西瓜品牌”的指导思想建设的“昌乐西瓜”品牌,体现了建设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的重要精神。[13]巩固生态农业产业品牌优势这是社区营造在介入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环,有了产业品牌优势才能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亮点,为生态农业提供长远发展的动力。

(三)营造后期:整合地区农业资源是核心

生态农业的主要大前提是改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其能够依靠系统论、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系统研发经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此可见,生态农业更加关注将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综合开发经营的生态农业体系。同时,除了生产之外,生态农业系统还牵涉对生态农业产品进行加工、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一条龙生产经营线。[14]所以,在社区营造后期,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前提,对社区内的全部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保证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效益,提高居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获得,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一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可以借鉴学习的有:稻萍鱼共生的发展典范;茶胶相依的成功模式;桑基鱼塘的和谐生态系统;[15]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营造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例如可以在适宜牧业的地方,放弃粮食种植,进行人工种树、种草,发展棚舍畜牧产业,将畜牧业与抗风、抗荒漠化的生态防护林业建设相结合。[16]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应时刻遵循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和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的原则。基于此,他们才能够在社区营造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链接整合资源的作用,将其与综合农业资源技巧相结合从而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平衡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景观农业的含义及特征

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特罗尔(C.Iroll)被推举为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他把景观定义为将底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的人类建筑和制造物综合在一起、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实体,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代表一个区域整体。从景观定义出发,景观农业(Landscape Agriculture)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多种景观斑块的镶嵌体,表现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破碎化栖息地的空间网格。从影响因素看,景观农业是人类为其生存通过较完善的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经营的结果。从系统角度出发,俄国生态学家A.P.谢尔巴科夫(A.II.III)提出“景观农业是在农业景观中调节物质与能量的一种系统,它可以保证农业景观中资源的再生产能力,首先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也就是说,景观农业的本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景观上的有机结合,它是按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高稳定性和实现能量与物质平衡的一种新型农业。

景观农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空间异质性。它是指在景观中,对各类景观单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异质性是景观功能的基础,它决定空间格局的多样性。

2 循环再生性。构成空间镶嵌体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生态流,它包括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景观农业在确定景观中能流、物流动态基础上,尽量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3 人类主导性。景观农业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干预。其中,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是景观农业演进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土地经济收益、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

4 价值多重性。理想的景观农业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保健价值等。

(二)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中国景观农业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景观农业、传统景观农业和现代景观农业。从根本上讲,农业前景观和原始景观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景观农业规划更无从说起;在传统景观农业时代,几十年的集约化经营方式造成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景观农业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提出农业发展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完全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从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得出传统景观农业仅仅体现了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的功能,而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农业生产功能外,更强调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规划应能体现出农业生产、环境维护和旅游开发三个层次的功能。

二、景观农业构建

(一)构建目标

景观农业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点,又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俄国生态学家W.L泰勒(B.)结合景观农业的特征,提出了实施农业生产与满足景观农业要求的三项原则意见。根据W.L.泰勒的三项原则意见,我们提出,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追求以下目标:

1 提高景观内各系统总体生产力。正确估价各项农业要素,合理配置作物品种,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强度,改良土壤和耕作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能量与物资投入的效率。

2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控制肥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3 发挥景观农业的综合价值。保护和促进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景观多样性,并为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提供资源保证,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应该追求经济价值(经济活力)、生态价值(环境优美)和社会价值(社会期望)三者的统一。

(二)构建原则

1 提高经济价值

经济产出作为主导功能,要求整个景观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以及容纳更大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结构。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系在一起,延伸农业的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学习和应用新的概念和模式,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等,以此来提高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1)加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增强农工商的紧密结合;(2)提倡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3)实现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真正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共同发展,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2 维持生态价值

生态平衡功能要求景观农业具备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较少的废弃物和多余能量排放,对人类环境具有正面生态贡献,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小的环境负效冲击和较小的非农产品投入。同时,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比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此,生态价值的维持措施可以走“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道路,按照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的目标集来设计最优的土地利用格局和资源生产方式,规划土地优化利用的满意景观。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措施:(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入居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才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

3 提升社会价值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wwW.133229.cOm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 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 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观光农业;现状;中长期规划;问题;对策;江苏新沂;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06-02

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一项长期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已广泛被农村广大农民所接受,理应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4.5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8%。自1997年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治理丘陵岗地5 333.33 hm2,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的11.7%,对改善山区经济面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夯实了基础。

新沂市依托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结合国家对山区的整体开发,努力打造生态牌、旅游牌。截至目前,这一规划和发展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1 新沂市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京沪、连霍、宿新高速,249省道、徐连公路、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古马陵山脉贯穿南北绵延逾400 km,植被覆盖率达87%,有逾1.33万hm2的骆马湖水面,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发展当地服务业,近几年来提出在做好“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发展丘陵山区观光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山区观光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新沂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和徐州市丘陵山区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原则,积极整合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山区规模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显著提升了丘陵山区高效、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水平。目前,通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逾7 5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7万元,自筹资金4 195万元,吸引“三资”1 300万元以上。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共开挖土方263万m3,修建拦水坝30座、揭盖井10座、蓄水池8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488座,新铺砂石路45 km。栽植各类苗木逾300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逾130万株,栽植景观树170万株。同时,新沂市委、市政府又围绕马陵山4A级风景区新修了6 m宽的水泥路逾20 km,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马陵山林场、棋盘镇、马陵山镇、唐店镇、新店镇项目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连成一体,相互贯通。项目区内无公害桃、梨、板粟、黑莓、特色蔬菜等果蔬品种齐全,桃花、梨花盛开时节桃园、梨园自成一景,采收季节游人进园采果。5月初,香花、槐花飘香,游客络绎不绝,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1.2 观光农业特色明显

近年来,马陵山4A级风景区,在重点做好景区景观质量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和内涵,先后投入逾5 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开发和保护,使景区景观质量不断得到提升,景区游览品位不断增强,山水风光、休闲旅游更加突出。基本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旅游、观光、休闲景区。据了解,随着马陵山部级旅游区的创建成功,马陵山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观光客慕名而来。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突破1万人,带动了新沂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马陵山风景区的优势,紧靠风景区的丘陵山区观光农业采摘园也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媒,由地方各级政府搭建平台的各类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不断涌现,如马陵山镇的梨花节、马陵山的民间特色小吃节、邵店镇的板粟节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与,对于本地区的农产品推介,吸引各类资金合作开发,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特色农业大量涌现

新沂市农业综合开发经过多年支持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征比较明显、生命力较强的特色农业。高流镇把花木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首要产业,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花木产业链,建成花木科技示范园5个,花圃园20个;马陵山林场依托风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鲜果采摘园,林果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1],建成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采摘园3个;踢球山林场依托开发资金的扶持做大做强干鲜果基地逾200 hm2,建成了无公害鲜桃采摘园2个,杂果采摘园1个。

2 新沂市观光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沂市坚持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统筹规划。多次聘请专家召开论证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二是多方并举、齐头并进,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东方花厅文化城由4个园区组成,分别是“马陵山金土地生态园”“花厅风情园”“东方影视城”“东方养生园”,总投资规模150亿元人民币。目前,投资6.5亿元的金土地生态园一期已竣工并投入运营。投资55亿元的花厅风情园正在建设中。窑湾古镇的建设和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三是突出特色。已投入运营的金土地生态园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园,集生态观光、餐饮、会展、住宿为一体,日接待游客近1 000人,吸纳和拉动相关就业2 200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厅风情园依托原花厅新文化遗址进行拓展和发掘,主要是革命主题教育、大型娱乐等旅游项目建设。

3 存在的问题

新沂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刚刚起步,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不成熟,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规划起点低,定位不明

新沂市10余家休闲观光企业的旅游园,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设计,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由于对建设休闲观光园没有正确的定位,建园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烧烤等上,缺少对全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

3.2 规模小,品位不高

全市缺少功能齐全、档次高、服务好的观光园区。因缺乏宣传,在社会上知名度小、影响小,从而导致游客数量少,经济效益有限。

3.3 特色不明显

新沂市观光园游玩项目比较单一,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和风味,吸引力不强。

3.4 宏观管理无序,投入偏少

目前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存在随意投资决策、盲目开发现象。政府除少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余投入极少,对景区的发展、壮大影响力、推动力很小。

4 发展对策

4.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科学规划相结合

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结合实际,重点围绕以踢球山林场为中心,建成踢球山生态、旅游、采摘、观光旅游圈;以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为主,打造瓜菜精品观光农业区;以马陵山丘陵山区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创建部级森林公园,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力争实现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拉动消费,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积极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3],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把马陵山打造成为集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和餐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

4.2 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以丘陵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为契机,有重点的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上,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4]。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景区。

4.3 突出功能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支持观光农业发展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突出文化功能,展现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挖掘乡土风情的文化积淀;突出生态功能,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辅以园林绿化,结合发展特色农业、田园景观、生态保护区、植物园等;突出科教功能,突出“农”味科普教育,展示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展现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突出载体功能,以现有的各类农事节庆、节会为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5]。

5 结语

生态观光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在新沂市的传统农业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山一湖一古镇”的发展思路和正确区位定位得到专家的肯定。新沂市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结合农业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成效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发展势头和前景十分光明。

6 参考文献

[1] 王浩.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8-104.

[2]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协调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88-96.

[3]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6-79.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74--04

一、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1  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

在一些书籍和报刊杂志中,往往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混为一谈,其实,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既有其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区别。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业态,它是生态捉业与旅游服务业的一个融合体,是农业功能从“一生”(生产功能)到“三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一种陌展,也是产业链的一种延伸(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将一产即农业、二产即农产品加工业、三产即旅游服务业打通合一了);而乡村旅游既是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以乡村贤源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涵盖面比休闲观光农业更广、内容更为丰富。但不管是休闲观光农业还是乡村旅游,它们都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作为主体,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来达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城郊以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的一些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正是休闲观光农业驹一种模式,也是乡村旅游的低级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分属省农业厅、省旅游局和省农办管辖与扶持。目前,三个职能部门根瞎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资金方面拘支持,政策方面的优惠,产业方面的引导和市场方面的拓甓,还就这些产业发展连续召开了现场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多个会议,推动力度很大。但由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是紧密相联,当前却分属三个职能部门管辖,难免产生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弊端。所以,建议整合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省农办等多方面的力量,成立一个休闲农业(涵盖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休闲、观光、旅游形式)领导小组,共同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进行管辖与扶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便于形成合力,组成“集团军”,实现农村旅游资源更合理的统筹利用,使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得以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 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内涵应该包括对旅游过程、旅游产业和旅游系统的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产业化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在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生态旅游中,当前做得比较好的首推农业生态旅游,而且已形成一定气候。而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应该加以培育、引导和规范,使其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仅仅把休闲观光农业定位成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是不全面的,休闲观光农业应该是生态农业(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二产业)+旅游服务业(第三产业)。

同时,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生态旅游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其中,使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更具有生态、景观、扶贫、教育、科研、科普、示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虽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乡土风味的保护,避免村落与旅游设施建设中的高档化与城市化,盲目的求洋、求大、求奢华,这样带来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城市居民之所以到农村来旅游,就是要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以放松紧张的神经、带来身心的愉悦。他们平时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面,看不到绿色,看不到蓝天、白云,所以他们一旦看到山里人认为很平常的一条山沟、一泓清泉、一片森林,就会兴奋不已。这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和其他的旅游景点、景区一样,项目是否成功,在于是否能为游客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休闲旅游带给游客的快乐正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的忘我感觉和体验。如果将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或景区搞成像城市里的那种公园,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原则。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需要突出五个要旨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保护、教育、责任、社区参与、环境伦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关于保护

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和特色已众所周知。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有效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则是实现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样要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几年来,在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安徽等一些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省份,并发了不少与农业、乡村、生态相关的旅游景区或景点,这些景区或景点,他们的主要“卖点”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适当地结合了当地的人文景观。

但是,当前许多景区经营者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而只是机械地将“生态”一词作为前缀。他们非常清楚“生态”这个词用到旅游上面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游客以及更多的利润,所以他们不管是否真正的懂“生态”,都时时刻刻地把“生态”挂在嘴边,把生态作为招徕生意的摇钱树。而事实上,有不少景区或景点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生态”,更有甚者,他们一边在贩卖“生态”,利用“生态”的名义大把赚钱,一边却在做破坏“生态”的事情。如在生态公益林区将大片的森林砍伐以后修筑一条与环境很不协调的盘山公路,在项目区采用全伐全垦的方法,破坏了很好的自然植被,种上了并不适合于本地种植的一些外来树种,以及任意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这是很要不得的。

上述经营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从旅游产业中剥离出来,认为两者是冲突、矛盾的,“是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保护的”。而事实上,只要坚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根本宗旨,“走真正的生态旅游道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一个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浙江临安太湖源景区与白沙村农家乐为例,在太湖源 景区开发之前,白沙村村民以砍树为生,“山越砍越秃,人越活越穷”,后来自沙村村民依托太湖源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村民们也不再上山砍树,“山越来越绿,农家乐越办越富。”生态保护与农家乐旅游的和谐发展在白沙村与太湖源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应该让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等所有参与者,都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始终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和旅游过程当中,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景区或景点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2 关于教育

教育是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教育的方式包括对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给游客分发资料,利用影视设备播放生态科普宣传片。通过景区标牌系统和相应设施给游客提供即时解说,以及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寓教于乐,以增强旅游参与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的对象面很广,可以是管理者、服务人员、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甚至可以通过政府与商业运作上升到全社会的范围。浙江省绍兴县的夏履镇是全球环保“500佳”之一,该镇长期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的开发已成为夏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村容镇貌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该镇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如夏履镇中心小学为了增强全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从娃娃开始抓起,使孩子们从小自觉养成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他们通过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读本》等乡土教材,开展课堂教育和一系列的兴趣小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的科普教育,并通过小学生将生态环境意识灌输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临安市的太湖源景区通过“给我一袋垃圾,送你一份礼物”和“给我五节废电池,送你一张景区门票”等活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广大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许。2006年,该景区更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关爱社会民工”为主题,联络了浙江16个城市的总工会,发动了4 000个民工来太湖源景区旅游,公司承担全部费用。这个活动不仅扩大了景区影响,还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官方媒体报导,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宣传与教育效果。

3 关于责任

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同时承担着帮困扶贫、改变传统观念、传承传统文化、引进先进文化、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责任。浙江的桐乡华庄、奉化滕头、中南百草原、萧山传化大地,四川成都的郫县友爱镇、锦江区三圣街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对于带动当地的科技进步、产业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区为例,该旅游区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同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旅游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主要领导始终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该旅游区的建设不但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以及作为土特产品销售的山货等,基本上由当地农民提供。农民从农业旅游的发展中吃到了甜头。据统计,仅每年举办的杨梅节就为当地果农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当前,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时,应当强调上述责任,并在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上予以更多考虑。

4 关于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保持旅游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原真性、减少旅游区与社区矛盾、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政府部门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社区参与这个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旅游景区或景点经营的水平甚至成败。社区参与发展得好,当地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到旅游三产中,从而实现致富,而景区也可以因为社区参与而在乡土特色、环境保护、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当地更多、更积极的支持。反之,当地农民将会游离于景区发展之外并引发各种纠纷。有不少旅游景区或景点因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最终导致无法正常经营或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浙江临安的太湖源景区是正确处理与当地社区关系的一个典范。由于经营者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该景区与当地社区白沙村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唇齿相依的关系,真正的达到了景区和社区的双赢。白沙村社区参与景区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参与管理和经营,如在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中有70%左右是当地居民;二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加公司分红;三是通过销售农产品;四是依托于景区的客源,经营农家乐。第一种与第二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经营业绩直接与当地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第三种和第四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游客数量与当地社区的农产品销售量和农家乐的客源数量直接挂钩。通过景区的开发,使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开发前的几千元上升到目前的15 000元以上。

5 关于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规范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据之一。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景区中的一草一木、一只鸟、一只虫子、一只小动物,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善待它们,与他们和平相处,而不能任意伤害他们,这是旅游环境伦理所倡导和要求的。

同时,环境伦理更注重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护,认为人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滥用资源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从小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习惯,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应该加以弘扬。环境伦理是指导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个理论基础,必需深刻领会其要旨。

不少管理者认为环境伦理是“故做姿态,没有真正的经济效益”,其实不然,作为生态旅游者,游客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置身的景区是一个“和谐自然、尊重生命”的世界。景区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在开发与维护中注重对生命的关爱,会在无形中唤起游客们对景区生态的认可与赞美,使景区得到游客们更高的评价。

三、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开发中亟待破解的若干难题

1 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在政策方面对商用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土地以及固定建筑物的审批有所缩紧,从而部分地制约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土地和建筑物的审批问题一直是困扰投资者是否投资和是否扩大投资的一个大问题。再加上土地租赁时间的限制,使投资者在准备投资和扩大投资的时候总是心悬两头,犹豫不决,不敢贸然投入。还有一些投资者,希望通过地产与旅游业的结合,来降低旅游业投资量大和周期长的风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囿于政策所限而无法实行。

2 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在项目实际操作的时候,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往往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他们的行动,使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感觉无所适从。如证照规费和前置条件问题(比如说,在办手续和收税的时候,是按旅游业还是按农业对待?两者差别非常之大,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与纯粹的旅游业相比,其盈利率有很大的差别)、贷款问题(是按农业企业还是按工商企业对待,情况也大不一样)等,使投资者望而生畏,或虽有好的想法,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或没有条件实施而只能放弃投资,这种半途而废的例子有很多。如金华婺城区有一个休闲观光项目,规划已经做好了,土地租赁问题也基本上谈妥了,但因为企业性质问题一直确定不下来,最后投资者损失了几十万元钱以后,还是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