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范文第1篇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继续增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达15649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见图1)。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作用比较均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三者关系处在比较理想的区间。投资平稳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93亿元,增长13.8%。消费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5亿元,实际增长14.1%,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出口增长稳中略降,外贸出口达1009亿美元,增长31.4%,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374亿元,增长19.9%。加大提高农民素质工作力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0.2万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对1441万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进行免费体检。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完成852个示范村、8236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干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92.3%和96.3%,解决了农村1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7.5万,完成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建设改造12000公里,实现全省农村“户户通电”。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台金高速公路东段、丽龙、龙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滩坑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动异地脱贫,全省异地脱贫6.5万人。加大山海协作工作力度,签约山海协作项目876个,协议金额44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3.7亿元。

(二)经济效益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3%;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收入分别增长21.7%、19.3%和21.6%。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3772.2亿元,比上年多增1631.3亿元。工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信贷支持的重点;短期贷款增长迅速、占比大幅提高,贷款的期限结构有所优化。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稳中有升,全年利润总额达1325亿元,增长23.4%。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均增长30%以上;2005年利润降幅较大的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3.8%、52.2%和1.2倍。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实际增长10.9%;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长60.7%,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5%,人均达到364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达49.7%。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加快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强龙兴农”等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88万亩,粮食总产量176.8亿斤,均超过计划目标。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9547家,带动农户707.3万户,连接生产基地1828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43家。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加快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积极做好开发区(园区)的保留争取工作,全省共有14家部级开发区、103家省级开发区(园区)通过国家设立审核并予公告,为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条件。镇海炼化年产10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获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开工1046项,当年完成投资724亿元。组织实施以软件、数字电视、工业自动化、生物技术等专项为重点的105个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新争取14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并获国家资金支持;13个国家项目竣工投产并通过验收。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制定建设科技强省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4.3亿元,增长21.7%。启动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等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现代纺织技术装备、软件产业、环保装备等13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组织实施24个重大科技专项和585个重点项目,省本级科技计划投入5.87亿元,其中当年投入3.47亿元,带动市县和企业科技投入137.6亿元。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8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日益繁荣,全年签约项目2590项,合同金额22.2亿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3%和28.3%。

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商贸、旅游、金融、通信、文化传媒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增长16.5%;义乌陆路口岸、舟山省级储备粮库一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

“五大百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五大百亿”工程投资89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五大百亿”工程四年累计完成投资3140亿元。基础设施、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等建设工程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06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华能玉环电厂百万千瓦机组、大唐乌沙山电厂等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新增统调发电装机容量789万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总容量超过3700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电力装机容量比2002年翻一番、缺电情况基

本缓解的目标;新增22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1140万千伏安。天然气工程实现宁波北仑一绍兴管线全线贯通,宁波、绍兴等城市用上东海天然气。交通建设力度加大。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6公里,建成申苏浙皖、杭徽等高速公路和浙赣及沪杭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新增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7个。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舟山煤炭中转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杭州地铁1号线等项目获国家核准或批准可研,沪杭磁悬浮、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白沙关段等项目获国家批准立项。水利项目实施顺利。全年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4座;曹娥江大闸等工程加快实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河道部分)等开工建设;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启动实施。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有力推进。浙二医院急诊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西湖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浙江华联三鑫PTA二期、大榭PTA项目等建成投产,杭氧空分制造设备迁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继续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编制实施“十一五”改革规划,探索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动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协调和实施保障。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继续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研究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要素资源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研究和试点。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出口结构继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传统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8.9%和40.1%,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37.5和8.7个百分点,出口额分别达101.7亿美元和423.9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8.9亿美元;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99个,比上年增加239个。“走出去”发展迈出新步伐。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425家,华立集团、康奈集团在泰国和俄罗斯设立的工业园被列入全国首批境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对内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北京举办了推进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推介签约大会。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援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六)和谐社会建设力度继续加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大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部分困难群众生活补助、企业最低工资等标准,出台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等政策。全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244亿元,增长21.8%。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87.6万、91万、59.7万、151万人。62.9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全省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902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96万平方米,完成611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制定实施节能降耗政策,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机制,全面开展“522节能降耗年”活动,启动“十百千节能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省建设,深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完成339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治理和25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的建设。建成富阳八一污水处理厂、新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瑞安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台州黄岩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5万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0、吨,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58%和80%。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化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省教育、卫生事业支出分别增长16.2%、28.8%。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210亿元,增长28.6%,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考录取率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初中升高中比例94%。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省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计划生育率达94%以上,出生性别比比上年有所下降,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加快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组织实施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大力实施“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进一步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奥运争光工程”和“体育产业培育发展工程”,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

在充分肯定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在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适度合理增长的任务较重;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消费环境也有待继续改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压力较大。二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保护的压力还很大等。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改革新突破的难度较大,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城市拆迁、土地征用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仍需高度重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密切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展计划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安排,建议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上述主要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省内发展条件后提出的,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进行了衔接,兼顾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简化了一些预期性指标,强

化了节能减排、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节能减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是预期性的、指导性的。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政府的意图,以引导各方面转变工作重点,真正将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现对有关主要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0%以上。近几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将有利于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目标是有基础的。同时,为了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宜安排过高。把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安排为10%以上,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新的发展要求,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把质量和效益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根据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长的预期目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

为了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做到有保有压,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继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全省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全面贯彻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完善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积极实施“品牌大省”战略,制定和落实“双千品牌培育创建工程”有关措施。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958”技术赶超计划。

(二)关于三大需求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今年影响投资稳定适度增长的因素仍然比较多,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政策处理难度加大,项目审核更为规范,前期工作要求更高;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峰期基本过去,房地产投资仍将处于调整期,这些都给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难度。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稳步推进,我省投资增长仍有较大空间,而且要保持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保持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大致相当的水平。我省投资由高位增长回落到平稳增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是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成效,是适应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理性回归,但我们也要防止投资进一步回落,要在调整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保持投资的适度稳定增长。

投资工作方面,将努力通过优化存量、调整增量来改善投资结构。精心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全面完成“五大百亿”工程本届政府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政府投资将进一步向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2%以上。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有所增强。但农民增收难、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将制约消费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推进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扩大文化、教育、旅游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以上。今年外贸出口受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增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我省出口企业应对能力较强,竞争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而且要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外贸出口应该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

扩大外贸出口方面,将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三)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控制在3%以内。全国粮食连续三年丰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将抑制价格上涨。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效应会进一步释放;部分公用事业价格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因改革的推进会有一定幅度的上调,环境治理成本、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及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也将推动部分产品价格上涨。

价格调控工作方面,将进一步健全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完善调控手段。加强农资价格监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的价格和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价格违法行为,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进一步完善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补偿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和配套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继续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完善教

育收费政策,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实际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实际增长6%。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增收方面,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实用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4%以内。今年全省计划出生数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出生49.5万人,跨省流人人口出生5.5万人,据此推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目标控制在5.04%以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0万人。今年被征地农民、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特别是将认真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农村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以及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努力保持全省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6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5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转移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以外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其他城镇非从业人员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全面推进以农民工为重点的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额度,积极推行大病住院统筹为主,兼顾小病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不断扩大受益面。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制度和政策,逐步提高救助和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六)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目标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去年各地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步伐加快,全省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是一些企业对节能减轻方面的技术改造力度还不够大,有些技改项目见效也有个过程,要完成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还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围绕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年”活动,积极实施“十百千节能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继续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完成1278个规模养殖场治理和300个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专项,引导和鼓励用能排污单位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达标排放。进一步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力度,通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调整小火电上网电价以及“上大压小”等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八人水系的污染控制和整治工作,不断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加强污水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若干意见》,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

为实现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将全面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管理,认真组织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改革。

二是深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建立水、电、气等能源、资源使用差别化价格、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水、电、气价格政策。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改革。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调节机制,研究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

四是深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推进公平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扶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完善重大疫病防控运行机制。研究健全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研究完善村企合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推进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制定和完善中心镇培育政策。

三、2007年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一点项目建设计划

2007年是“五大百亿”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计划投资625亿元,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33亿元,“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99亿元,“百亿科教文卫体建设工程”56亿元,“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84亿元,“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53亿元(见表三)。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初步考虑安排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125项,计划投资830亿元,建成投产55项。

(一)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继续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

能源项目。建成浙能兰溪电厂、桐柏抽水蓄能电站、镇海

电厂油改气、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工程等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50万千瓦左右;加快北仑电厂三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台州电厂五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一期、秦山核电一期扩建、乐清电期、舟山六横电厂、温州苍南电厂、嘉兴电厂三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舟山大陆联网、温东变、玉环电厂二期送出工程等重点电网项目的实施,新增22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80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40公里。争取增加东气、西气资源量,千方百计加快落实LNG资源,积极推进川气入浙工程;统筹规划建设输气管网,确保钱塘江管线穿江工程、杭甬线绍兴至杭州管线等项目按期建成;结合川气入浙规划,加快推进嘉兴天然气管道的布局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

交通项目。建成嘉湖高速公路嘉兴和湖州段、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北接线、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等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建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7000公里,大力开展已建成通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温福、台温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黄衡南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舟山煤炭中转码头、杭甬运河、温州状元岙深水泊位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做好沪杭磁悬浮交通项目可研报告的报批工作。争取宁杭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段、嘉兴至绍兴过江通道、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丽龙庆高速、温州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金塘大埔口集装箱码头、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至开化白沙关段等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尽早开工建设。

水利项目。继续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到农村的受益人口新增100万,解决1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0座。加快建设浙东引水、金华九峰水库、龙游沐尘水库等工程;开工建设合溪水库;推进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先进制造业及信息化项目建设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有效集聚。

先进制造业项目。大力实施“十一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大产业带规划。抓好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工业投资项目,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加快镇海炼化年产10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等具有特色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技术装备的发展。组织实施以生物质、生物疫苗和检测试剂、软件、汽车电子、电子商务等重大专项为重点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一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山海协作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和实施。

信息化项目。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加快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推进财政税收、环境保护、防台抗洪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地震监测台网、无线电监测工程等项目建设,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积极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数80万户以上,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安全系统及数字认证平台,深化数字证书的推广应用,推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三)科教文卫体项目建设

围绕建设文化大省和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项目。以节能降耗减轻增效为重点,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动物、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等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启动建设汽摩配、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皮革等一批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培育4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3家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以上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培育和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重点科研机构,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5家以上;建设和完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继续建设和繁荣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快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继续推进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

文教卫体项目。加快浙江美术馆、温州大剧院等项目建设。基本建成杭州、宁波、温州省级高教园区,加快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校9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55万平方米食堂改造。加快全省各级疾控中心建设,建成省疾控中心等项目。推进省体育运动训练基地的建设。

(四)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围绕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强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能降耗和生态保护项目。推进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电力行业等十大节能工程,组织实施百项左右的节能技术推广、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抓好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化改造试点、农村清洁能源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前期和实施。计划全年封山育(护)林2850万亩,人工造林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1000个示范村和1万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

城市污染物处理项目。建成浙江春南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东阳横店污水处理工程、绍兴污水处理三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金华婺城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上虞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污水处理项目;启动环保重点监管区及钱塘江流域上游段部分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台州椒江沙北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湖州、丽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项目。钱塘江流域靠江的乡镇基本完成生活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全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00吨。

(五)帮扶致富项目建设

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海洋经济开发。

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台金等高速公路。争取建成衢常铁路。加快滩坑水电站建设步伐。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大岛建、小岛迁”工程,加快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洞头半岛工程建设进程。大力扶持库区和高山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困难群众下山异地脱贫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异地脱贫5万人以上。

山海协作工程。引导发达地区和企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的力度,争取签约合作项目300个,项目资金到位30亿元,新增劳务合作人数3万人。加快舟山嵊泗、普陀六横、台州玉环等海水淡化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完善结对帮扶制度,继续实行省级部门和发达地区挂钩支持欠发达乡镇的政策措施,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范文第2篇

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全面和超额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开局。

一是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五个大幅增长: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总量突破5000亿元,达到5469亿元,增长13%,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超过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646亿元,增长28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3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大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600亿元,达到16831亿元,增长179%,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进出口大幅增长,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美元,增长53%。其中,出口突破50亿美元,达到546亿美元,增长455%。

二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实施省重点工程93项,总投资1435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61亿元,是近几年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一年。并形成了四个明显标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的骨干工程相继开工,第一批列入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今年汛前可基本完成。

三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三个积极变化: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517∶316,二产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7%,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14%,提高2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出现了积极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200%,达到203%,提高27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2%,提高1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38%,提高2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薄弱环节、重大产业投资力度加大,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在城镇投资中,工业、科技等领域投资增长都在40%以上,非国有投资占647%,提高7个百分点。

四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取得重大进展。突出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到去年底,已淘汰水泥生产能力265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67万千瓦。污染物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当年建成南昌、宜春等设区市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座,新增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66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030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达到772%,11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五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八个方面、52件实事全面完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教育和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达到298万人;人才流动实现了进大于出的突破,流进流出比转变为115∶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省977%的城市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个县(市、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成功争取到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举办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7‰以内。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万个,200万城乡低保对象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143%。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机制体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基础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极为重要的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省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达到4%以上,虽然较上年有所放缓,但仍属较高水平。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海内外投资向环境优越地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省由“承接基地”变为“承接热地”,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承接,更有效益的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三大需求的协同拉动,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前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出口增幅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三大产业增长潜能的逐步释放,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当前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全省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会逐步恢复,棉花、油料、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增长加快。从汇总各地、各行业上报的情况看,去年全省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今年还有一大批企业建成投产,将推动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有利于商贸、旅游、餐饮等消费业持续繁荣;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产业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综合上述情况,可以预见今年一、二、三次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根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部署,今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6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财政总收入772亿元,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655亿美元,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力争8%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总量1935亿元,力争2000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的部署,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努力在构筑江西崛起的大格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创新充满活力的大机制、拓展更高水平的大开放、优化投资创业的大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1着力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80亿斤以上。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食用植物油、奶业等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油菜种植面积56万亩;继续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工程,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80万亩;加快生猪繁育基地建设;力争奶牛养殖达到48万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力争新增耕地1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提高1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汛前基本完成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续建山口岩和伦潭水利枢纽工程。积极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做好鄱阳湖湖控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建设,改造7座大型泵站,启动中型灌区建设,力争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推进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开工建设8—10条保护1—5万亩圩堤,加固保护5万亩以上圩堤。加快五河整治步伐,重点解决沿岸城市防洪问题,建成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在20个县启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二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16亿元,再选择90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坚持把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村路电气、商业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力争建设15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按照长远目标、分期实施的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铜、钢铁、光伏三大产业发展,力争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50亿元、750亿元和200亿元。铜产业,建成贵溪冶炼厂高纯阴极铜、电子铜箔二期、金田铜业铜棒,续建江钨集团新型合金铜杆、上饶线材厂特种漆包线,开工建设华赣电解铜、德兴铜矿扩产改造等项目。钢铁产业,基本建成新钢300万吨薄板,建成南钢高速线材、新钢中厚板、大洪人管业钢带,开工建设洪钢无缝钢管三期改造等项目。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西赛维高纯度硅料、江西格美多晶硅切片、天能硅光伏多晶硅料、圣德科技太阳能多晶硅、赣能非晶硅、晶湛科技多晶硅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医药与现代中药、重大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项目由去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资金扶持规模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单个项目扶持力度由平均5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左右。进一步密切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促进自主创新,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推进高新矿产经济工程。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控制资源开采,促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推进铅锌资源整合,采取合理方式整合岩盐资源。重点实施江铜铅锌冶炼、江锂电解锌等项目。推进江钨金属镍铬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抓好重点骨干企业裂变扩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3个,总数达到10个。抓好重点园区做优做特。加快推进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樟树及新干盐化工基地等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20个,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突破500亿元。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部署和政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供气、税费征收等方面,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加快组建江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发展银行、安康人寿保险公司、江西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抓好南康、修水两家村镇银行开办试点。推进江南证券、瑞奇期货、省国投和国信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积极争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香港大新银行、渣打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推进泰豪软件、赣锋锂业、三川水表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年内实现5家以上企业上市。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工业设计平台、信息咨询、数字媒体、中介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培植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业集群。加强软件外包基础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依托金庐、中兴、先锋三大软件园,努力把南昌建设成全国性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支持巴士在线与央视合作,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数字内容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移动媒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建设山人文化产业园、共青影视基地、萍乡动漫产业基地等,进一步做强搞活电视、报刊、出版、广告、演艺等产业。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围绕打响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陶瓷特色游、乡村民俗游、度假休闲游。精心办好“2008·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婺源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宾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游、购、娱、食、住、行配套功能,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7%。进一步繁荣城乡市场,精心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30个配送中心,力争全年对农家店的配送商品增加20%。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繁荣、文明、整洁、优美、可持续和创建园林城、生态城、花园城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重点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重要规划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多方案比选。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抓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积极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高中心城镇承载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集中,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1%。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县增强发展能力。对税收增幅高、增量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力争财政总收入超2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0个。加快推进南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建设,支持其他设区市完善功能配套,壮大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积极有序推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沿京九线、浙赣线城市带的发展,积极推进昌九工业走廊等经济带的建设。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对城市经营性用地坚决实行“招拍挂”制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抓好城市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经营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5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支持和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战略重组,积极探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股票期权激励等实施办法。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深入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等各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体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备案、核准和审批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工作。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设区市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县(市)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小火电降价、脱硫加价政策,分步推进工业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费制度,做好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核定工作,出台资源有偿占用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推进融资担保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提高产业对接的层次和水平,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承接转移、主动对接,促进一批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落户江西;通过建立孵化园区、股权出让、嫁接改造、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江西;采取提供科研条件、给予高薪报酬、利用猎头公司推荐等多种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构建外贸出口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加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能力和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纺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利用煤炭、矿产和林木等战略性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抓好南昌、九江、赣州出口加工区和新余、吉安加工贸易集中区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巩固“铁、空、水、海”联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落实支持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搭建和完善“百姓创家业”平台,放宽全民创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不利于全民创业的限制性规定,努力为创业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创业舞台。

6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主要是建成铜九铁路,续建昌九城际铁路、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向莆铁路,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衡茶吉铁路,推进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实施京九铁路、武九铁路和横南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展杭南长客运专线、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地方铁路专用线规划工作,开工建设樟树新干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公路,主要是建成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续建瑞金至赣州、萍乡至洪口界、景德镇绕城湘湖至丽阳段等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隘岭至瑞金、九江至瑞昌、上饶至武夷山、石城至吉安等5条高速公路,推进吉安至莲花、抚州至吉安等8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继续安排农村公路改造1万公里,启动县到乡公路改造工程。水运,重点是建设九江城西港区等四个码头,开工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南昌赣江东河四级航道,开展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前期工作。民航,主要是建成赣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北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昌北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景德镇机场扩建前期工作。管道运输,主要是基本建成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天然气入赣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南京—九江—武汉原油输送管道。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是建成华能瑞金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新昌电厂、贵溪电厂、华能井冈山电厂四台60万千瓦级机组,力争开工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超高压50万伏输变电“八站十线”工程。配合中央有关企业,续建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实施286个城镇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力争今年新增日供水能力35万吨、供水管网120公里,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污水日处理能力34万吨、管网210公里。抓好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工程、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宽带网村村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

7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江铜贵溪冶炼厂废渣选矿扩建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景德镇陶瓷窑炉改造、九江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龙南和利稀土技术改造、峡江雄狮造纸废水“零排放”等清洁生产项目,组织实施好萍乡市、星火工业园、华春集团等部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加强生态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按照“七个不准”的原则,加大鄱阳湖、“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十大工程”。选择3个市、11个县、20个乡镇、10个工业园区,开展创建生态城、生态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加强环境保护。按照“五个一流”目标和“五个零排放”要求,组织实施工业园区超标污水零排放等七大专项环保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火电厂脱硫改造。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九江、赣州等城市建设危险物、医疗废物处理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关闭调整3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和淘汰其他落后产能。抓紧修订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行业发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管网,按建成长度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奖励;对已纳入规划的在建配套管网,按公里补助。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设施建设。

8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今年省财政再新增50亿元,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八个方面60件实事。重点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来抓,新增小额贷款50%,扩大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规模,确保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力争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的规模和范围,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扩大到510万人、260万人、6万人和260万人。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低保人数,提高财政对城乡低保对象补差标准。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争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410万、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将新增的5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继续推进济困助学,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民办学校学生进行补助;完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给予适当补助,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构建高、中、低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价格体系,力争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6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23万户以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贫,将移民搬迁扶贫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完成5万人搬迁。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解决好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2万户;开通463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接通4000个行政村的网络宽带,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调控好重要商品的价格,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防止大米、肉类、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范文第3篇

——20__年2月1日在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__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顺利开局。20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31.2%,完成年计划的109.3。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39.4,完成年计划的131.6;二产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同比增长31.8,完成年计划的104.7;三产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年计划的106.4。实现财政总收入104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31万元,比上年增收2191万元,同比增长26.6%,完成年预算的11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8万元(所得税按100计算),同比增长28.3%,完成年预算的12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招商引资7.2亿元,同比增长7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0元,同比增长12。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作物总产达9.2万吨,增长20.7,再创历史新高。蔬菜生产稳中有升,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达24万吨,增长14。养殖业快速增长,建成养殖小区8个,新增家禽养殖能力2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27万吨,增长17,禽蛋总产量达0.26万吨,增长10,水产品总产量达0.34万吨,增长12。林业生产明显加速,实现产值1250万元,增长15。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先后实施了小蚌埠排灌枢纽新建、小蚌埠大堤加固、新河沟3.4km清淤整治及湖滩、陈郢、陈桥站更新改造、陈桥站西干沟拓宽疏浚等一批市区重点水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0余万方。扩建、更新改造泵站5座,维修泵站10座,新建维修涵闸60座,改善除涝灌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开工建设了梅桥朱海路、小蚌埠-汤家湖路、曹老集金山湖路等18条乡村道路,其中梅桥-周口路、苗台路等11条道路已竣工,完工路程42.1公里,完成投资872万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协会已发展到1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个,其中梅桥大青豆协会被评为省十佳农业技术协会和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0强。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全区劳务收入达1.84亿元。

(二)二、三产业快速增长

20__年,全区二、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0.4亿元和5.2亿元,增长31.6和1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已发展到40家,新增19家,实现产值17.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1.2。落实对骨干企业的扶持政策,奖励和兑现扶持资金1410万元。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创业纺织、恒意环保等企业产值同比翻一番,金洋家用机床、华艺压铸、液力机械、安瑞科压缩机、经纬轮辋钢等骨干企业产值增长40以上,并实现了产值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园区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园区累计引进项目67个,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30个,完成投资3亿元。20__年实现产值5.9亿元,增长14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9.2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安徽蚌埠工业园,并被确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商贸物流园区迅速启动,现有在建项目2个,签

约项目4个。20__年完成投资1.2亿元。总投资4.6亿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通成国贸广场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两个项目一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二期扩建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的安徽联合商品交易所已完成工商注册。(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

20__年全区引进市外项目42个,实际引进资金7.2亿元,增长71.4,其中引进国外资金606万美元。充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进入招商项目库,共推出各类招商项目40个。全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9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2个,工业项目45个,农业和农田水利项目24个,商贸物流项目9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2个,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38.5。有11个项目列入省“861”和市“3461”项目。一批前期工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汊河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湿地公园;北淝河洼地治理项目已列入淮干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积极编制和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市各类建设资金3050万元。

(五)城区建设步伐加快

开工建设城市道路6条,竣工面积6.1万平方米,完工路程5343米,建设排水管网6773米,完成投资2174万元,X-3路、X-4路等已建成通车。农民新村建设进展顺利,6.1万平方米桂花园小区一期21栋多层住宅楼已全面竣工交付使用;桃花园小区规划建设面积4.7万平方米多层住宅楼和槐花园小区规划建设面积5.6万平方米多层及两层联体住宅楼正在积极建设中。第三污水处理厂和35千伏变电站已开工建设。125路公交车正式开通,全区公交线路开通已达3条。小蚌埠镇政府等六家单位办公楼已基本竣工。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的金地苑小区主体工程已封顶;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丽景天成小区拆迁工作已基本结束,即将开工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征地拆迁780亩,安置拆迁农户870户。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项,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推广种养新技术20项,引进新品种12个。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合并中学2所,小学4所,目前全区共保留中学7所,小学35所。消除D级危房6799平方米,其中,20__年鉴定的D级危房全部消除,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2312平方米。失地农民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就业岗位2611个,安置失地农民1289人,新增劳务输出4084人,累计劳务输出总量已达14859人。全区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已达13747户,24503人次,年实发低保金222.82万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44‰,增幅0.64,政策符合率92.1,提高了1.79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6.7,同比下降了2.43,较好地完成了市下达的人口计划目标。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文化、体育、民政、环保等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的一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量不大,特别是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不多,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__年是我区奋力崛起、创造辉煌,推进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增长22.4,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增长6;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增长27.9;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增长19。

财政总收入达到12500万元,增长19.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00万元(所得税按25计算),增长17.8。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增长11.1。

完成招商引资8亿元,增长11.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增长8。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20__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壮大经济实力

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培育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电气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全民创业园、再就业园、昊方产业园建设。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入园项目的开工率和投产率,引导入园企业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年底园区建成投产企业达到50家以上,实现产值7亿元。积极引导“退市进园”企业落户园区,扩大园区的规模,提升园区企业的质量。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30个,建成投产企业25家,完成投资3亿元。

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抓好通成国贸广场和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力争一期项目8月建成投入运营。开工建设通成国贸广场、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二期项目。积极运作生猪交易市场、农机市场,策划建设建材、汽车、农资、花卉苗木等一批专业市场,鼓励发展仓储运输、配套加工等专业化物流企业。

(二)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

加大对骨干企业特别是正列举企业和园区企业的扶持,注重扩量提质。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完善和落实规模企业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扶持资金,促进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生物化工、纺织服装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并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增长30。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和模式,围绕蔬菜、养殖、良种繁育、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裔湾-王小沟蔬菜生产、梅桥大青豆等七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养殖业,新建养殖小区8个,优先发展三元杂交猪、家禽、甲鱼、小龙虾等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品种。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和引导农村能人在优势主导产业生产集中地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和运销组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重点培育10个示范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全年“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民3000人。切实推进“凤还巢”工程,实现我区由劳务输出地逐步向劳务输入地的转变。继续实施淮北大堤加固、北淝河洼地治理、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村安全饮水、大型泵站改造项目。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完成小蚌埠-汤家湖、金山湖路等9条道路续建项目,开工建设杨楼路、李湖路、卢小庙路、九台路等19条道路。

(四)强

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努力把意向变为合同,把合同变成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商在我区投资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以商招商。选择和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项目促招商、以项目促经济、以项目促发展,努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的转变,确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8亿元。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省“861”和市“3461”行动计划,着力抓好通成国贸广场、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场、优质小麦示范基地、蚌埠第三污水处理厂等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工作机制,继续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加强协调配合,保证重点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抓好项目的储备和谋划工作,一手抓在建项目,一手抓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推进格局。积极做好北淝河低洼地治理、淮河北岸防洪和生态治理世行项目以及城市水环境治理日元贷款项目的资金争取和前期启动工作。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启动民间资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已落户我区企业继续加大投入和开展产业合作,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力争完成投资10亿元。

(五)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城区投资环境

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完成全区城乡一体化规划、核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梅桥曹老集两个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城市排水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继续抓好新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解放北路、朝阳北路、物流路、马园路等11条城市道路,拓宽改造淮上大道,力争贯通双墩路。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建成商贸物流园区35千伏变电站。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完成金地苑小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丽景天成小区以及桂花园二期、桃花园二期、槐花园二期、荷花园一期、梨花园一期项目。实施亮化美化改造,完成淮上大道工业园区段拓宽改造以及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的美化、亮化。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加强城区环境保洁工作。加强桂花园、山香、荷花园等农民新村社区建设,提高街道、社区管理水平。

(六)关注和谐,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范文第4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永城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和谐有序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我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32亿元,增长9.6%,居直管县第一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2.69亿元,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21.09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8:43.8,第三产业占比突破40%。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48.6%。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导产业链得到了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大力实施“三大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20家。面粉食品转型加快,鑫鼎食品二期、麦客多食品二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食品产业园年产值实现7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到25.0%,总量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升到11.0%。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了“四优四化”及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先后组织实施了“3030”优质小麦工程,“10010”优质大豆花生工程;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15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90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供给质量。农业生产总体良好,全年粮食再获丰收。

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点、知名品牌。第三产业增长平稳,全年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总部型企业达到近300家。全市电商企业年销售额30亿元。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共接待游客321.18万人次、增长27.8%,实现综合收入5.89亿元、增长30.9%。

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聚力推进“双创”,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6548户、增长45%,新发展企业3745户、增长75%,市场主体总数达78648户。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协鑫光伏、林洋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协鑫垃圾发电等项目进展顺利,4个风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复。

产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夯实。实施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对标改造升级,实施服务业“两区”优化提质升级,经开区和商务中心区双双晋级全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在全省三星级服务业“两区”中排名第一。经开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6%,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5%,税收增长10.8%。商务中心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亿元,税收3.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新入库企业104家,全部法人单位达到325家。

(三)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

招商选资成效突出。2018年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84个,新开工建设招商项目69个,续建投资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6个,建成投产及开业运营招商项目5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9亿元,利用外资4468万美元。

重大项目强力支撑。2018年谋划八大类工程133个项目,总投资416.17亿元。其中,安排较大项目68个,总投资321.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5亿元,完成投资116.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7.6%,建成投产或竣工项目21个。省下达我市A类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3.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3.2%,综合排名位居十个直管县市第一位。

    (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

强力推进百城提质建设工程。编制、修订完成了《永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32项专项规划。围绕打通城市外环,加快构建城市交通环路闭合圈,实施了东环、西环、南环等项目,累计完成市政道路26公里。汽车物流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双十双百”工程。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提标工程,实施城市水系工程、雨污分流工程、城区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总目标。2018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计划完成投资76.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7.7亿元。

规范有序建设特色小镇。拓展特色小镇功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转移延伸。芒山镇被命名为中国汉文化研究基地,在以汉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下,全镇经济转型升级。

(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

    强化农村产业支撑。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动力,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部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电商进农村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实现了“农产品走出去”和“工业品下乡”。

加快乡村绿色发展。突出抓好农村“四大革命”, “厕所革命”上,农户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保洁革命”上,全市29个乡镇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的保洁机制;“乡风革命”上,推进“敬老尚俭”工程,倡树文明新风。“道路革命”上,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 启动了“庄庄通”“户户通”工程。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道路、水利、能源、

信息等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升抗旱应急能力。实施了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高工程、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治理水系连通工程、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六改一增”工程,高质量完成2099户5446人脱贫任务。

(六)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实施了“全面改薄”,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了公办幼儿园建设,12所农村中小学改薄项目、650套教师周转宿舍项目进展顺利,城区“大班额”问题持续破解。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文化大院建设,推动我市优秀文化资源下沉。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扎实推进我市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1175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4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26人;全市登记失业率3.83%;外出务工53.5万人次,人均务工收入3700元。

    (七)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合作空间。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标准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网站一体化,持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主动防范金融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犯罪,立案查处案件26起,有效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政府债务平稳、无风险,争取各项地方政府债券15.71亿元。

(八)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狠抓农村新能源革命,推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7%。“四水同治”初步构建了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所有因子达标率100%。PM10、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三项指标全部走在直管县、商丘市最前列。

(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社会治安持续强化,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广技防联网报警技术,深度推进“平安大喇叭”,持续推进“一村一警”综合联动,积极防范行业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煤炭、煤化工、电解铝、钢铁、面粉食品等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压力巨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仍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不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发展软环境还不够优化,平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等。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146”定位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航向,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开展“三大攻坚战”,聚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加快推进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五专案为作战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当好全省县域经济的领跑者、走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增幅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空气优良天数和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2019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突出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狠抓项目保障投资。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按时序、按节点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推进第一批7个省重点A类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年度投资目标38.5亿元。加快八大类185个市属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年产20万吨乙二醇现代煤化工项目、阿凡达机器人高科技项目、孟氏门业(三期)等项目。

精准加力有效投资。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勇于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垄断,向社会资本和外资开放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扫清体制障碍,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服务振兴实体经济。紧盯国家、省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向我市倾斜。准确捕捉国家投资动向和政策信息,全力以赴争资争项争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对接,保持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动能。

积极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争取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引导骨干企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积极实施“永城制造2025”行动;建成并网发电龙源风力发电、协鑫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长青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打造豫东新能源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成长型项目,加快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我市科技人才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智力支撑。

(三)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转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实施好“3030”和“1010”工程。大力发展符合我市特点的具有农业特色的田园经济、林果菜蔬,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效益。持续推进中粮佳家康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项目。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依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继续做大做强铝精深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带动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经开区承载功能,年内计划投产奥赛精密机械项目(新建)、苏美达二期项目(续建)等。积极改造提升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抓好煤矿改扩项目投产达效。积极稳妥化解落后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

促进服务业提速提质。重点抓好服务业“两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河南金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招商和运营管理工作,加快中原医院、教育园区、健康运动中心、欧蓓莎三期等项目建设。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培育“千年运河”文化品牌,建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精品文化带。深入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加快旅游“三大支点”建设。推进日月湖景区、时庄申报创建国家4A级景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健全大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发展。突出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现代内贸流通体系。持续推进电商示范创建工作,培育一批本土知名品牌电商,加快电商提质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发展新动能。

(四)突出百城提质,推进新型城镇化。

持续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水平,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继续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全国生态城市创建活动,以创促建、以创促管,提升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城区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继续以开展“城市双修”为抓手,重点实施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过程等,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环境、完善热力燃气设施、完善宽带网络设施。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大力支持重点镇发挥优势、特色发展,打造相比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优势,建设一批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镇。以一镇一业为导向,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历史人文小镇。把高庄、陈集、顺和、十八里等乡镇打造为工业强镇,把城关、酂城、马桥、裴桥等乡镇打造为商贸重镇,把芒山、陈官庄等乡镇打造为旅游名镇。

(五)突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乡村。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切实保障有效供给,增加紧缺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种养加一体化,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抓好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一批“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和“五美庭院”。持续推进“四大革命”,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总体能力、建立完善保洁革命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乡风革命精准程度、全面决胜道路革命。加快供水供气、宽带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共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加快乡村低值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强镇域经济引乡村人才。壮大乡镇工业园,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工业园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壮大乡镇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返乡创业的“凤还巢”政策,打造一支乡村振兴职业农民队伍。

(六)突出基础设施,强化支撑能力。

加强交通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抓好永城段三洋铁路、沱浍河复航工程、连霍高速芒砀山站拓宽工程等一大批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设S316线豫皖交界至永夏界段改建工程、G343豫皖界至永夏界段改建工程、东环路大桥工程;争取开工建设S201济祁高速至六路环岛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S202线永夏界至G311线段改建工程、S202线G311线至S201线段改建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能源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生物质、风力、光伏、垃圾等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建成运营110千伏蒋口输变、35千伏秦竹园输变、35千伏十八里输变和35千伏太丘输变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永城市永夏矿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

加强水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启动引江济淮永城段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蒋口、马桥、双桥三个项目区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包河刘庄-贺庄段治理工程。维修重建中小河流危桥50座,小型涵闸30座。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护长效机制。

加强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持续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和网络优化升级,实施电子政务重点专项,推进服务平台、数据平台、机构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渗透融合能力。

(七)突出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配套支持优质企业科技投入、研发投入,增强企业主体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畅通企业家沟通渠道,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家队伍。推进麦客多食品、鑫鼎食品、卢师傅食品、帅翼驰、闽源特钢、科源电子铝箔等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二次创业和转型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方面网办优先,能上尽上,一方面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

突出招商选资实效。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重要载体、重大平台,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突出招商实效,注重财税贡献,聚焦高新技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成长型项目,持续引进“三高四化”企业,争取全年利用省外资金70亿元以上。

(八)突出人居环境,打造生态之城。

抓住和用好国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改善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强化城市扬尘污染和农业污染防治。强化节能监察,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把确保水质达标、治理黑臭水体、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抓紧抓实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确保水质达标、保障饮水安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全域生态屏障。

(九)突出民生保障,共享发展成果。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持续抓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以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能力为抓手,大力发展养殖、种植、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项扶贫,对脱贫户持续扶持,对新纳入贫困人口精细管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关注妇女儿童、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严格落实低保“兜底”政策。保证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对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实行财政补贴。积极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重点实施城区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及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永城市中心医院老年养护中心、永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楼项目建设。

国民经济计划报告范文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嗜血妖娆”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1-8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全县在县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七一”讲话精神,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为契机,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细落实“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稳中加固。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54.1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年计划的42.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2.1%、21.9%、13.6%;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4.73亿元,同比增长2.9%,占年计划的39.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亿元,同比增长37.0%,占年计划的4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年计划的45.7%;出口总额29101万元,同比增长13.2%,占年计划的55.9%;实际利用外资30万元(验资口径),占年计划的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1元,同比增长11.1%,占年计划的5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4元,同比增长14.1%,占年计划的43.7%。1-8月,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30.9%,占年计划的79.9%。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34.4%,占年计划的76.3%。

(一)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始终把绿色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更高质量培育“1+3+N”生态食品产业梯队。全力支持圣农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派驻招商、服务专员进驻圣农,全过程全周期对接服务。“十四五”期间圣农拟实施产业项目35项总投资270多亿元,2021年计划开工14项总投资13.4亿元,圣农生物质发电厂项目顺利开工,圣农肉鸡加工六厂、圣农(光泽)鸡业产业化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圣农发展”品牌价值首次突破百亿。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产销分离,带动批发业新增销售额8000万元以上,为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积极推进水、渔、茶、蜂等产业系统发展,加快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武夷山矿泉水生产加工二期、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即将投产,光泽县“稻花鱼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推广。

(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围绕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建立重点工作“三化”管理机制,出台了《光泽县规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从策划、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等项目成长全链条考核。安排23名县处级领导牵头挂点26个省市重点项目,共选派143人次参与项目推进、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牵引各乡镇各部门系统化系列化谋划推进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以来,共谋划生成项目428个、总投资238.4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40个总投资90.8亿元。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共集中开工项目5批、82项、总投资107.33亿元,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53项,总投资88.13亿元,占82.11%;年度计划投资33.8亿元,占38.35%。1-8月,26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9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4.0%。在全省第二季度“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中获得第4名。

(三)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研究出台《光泽县促进平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机制,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联合预审等服务。创新活力持续激发。申报2021年省级科技项目9项,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福建圣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围2021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南平市唯一一家)和2021年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光泽青年创业孵化园入选2021年度省级众创空间。持续深化科特派机制,打造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现场教学点4个,新选任县级科特派40人,建立利益共同体19个,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探索,启动水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围绕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目标,组织编制《光泽县碳中和先行行动方案》。

(四)宜居品质加快提升。深入推进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出台了《2021年光泽县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攻坚方案》,重点围绕“五个提升,十个试点示范工程”,生成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94个,总投资约10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建项目64个。相继建成岭崇撤渡建桥、中山南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梅树湾大桥、乌君山大道等项目建设,贯通东方路、洪济路,加快实施外环东路。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中山南路、城东、二一七路、坪山、镇岭、武林路等六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深化“九局六长”网格员巡查队伍建设,深化“好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抓实市容环境整治,推动沿街店面环境、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9个省级试点村及以华桥—官屯—吴屯示范带、油溪—饶坪—上屯示范带、小寺洲—桃林—百石示范带、石城—管蜜—增排4条示范带为重点,推动乡村面貌向“绿化、美化、花化”升级。

(五)民生福址加快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8月,全县重点民生支出8046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6%。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谋划教育基础类项目10个,总投资2.98亿元。有序推进校舍维修和附属设施建设,校舍维修2600平方米,城北小学建设基本完工。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止8月底全县累计接种19.5335万人次。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与省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建立县总医院“外聘名医工作室”。县康养中心基本建成,精神卫生防治院正在基础施工,县医院住院大楼改扩建项目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8月新增城镇就业6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9%。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鸾凤乡油溪村农村幸福院评为五星级农村幸福院,是南平市唯一一家五星级农村幸福院。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我县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工业增长动能不足。工业增长缺乏新动能,龙头企业偏少,我县的工业产值增长主要依靠圣农企业带动,圣农发展和圣农食品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87%左右。相比之下,县内其他几大产业,如:中药材加工、水饮品、竹木加工以及茶酒食用菌等产业的产值贡献小,难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县39家规上工业企业尚有8家企业减停产,减停产面达20.5%,年内要全部实现增速转正存有一定困难。

(二)三产发展提升不快。金融、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缺乏大型企业的有力支撑,观光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营实力较弱,竞争能力不强。主要的指标完成依赖于一两个大企业、大项目,增长支撑点不多。目前尚无新入统规上服务业企业,存量规上服务业企业数也仅有3家。限上商贸企业少、规模小,对社零总额拉动不明显。全县限上商贸企业仅21家,去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餐饮住宿行业经营情况不如往年,导致限上商贸业增长乏力,社零指标增幅不大,且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存在结构不合理,限上和限下的比重分别为20%和80%左右,限上企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项目投资后劲不足。项目谋划水平低。普遍存在为完成谋划任务而谋划。没有按照“可上报争取资金、可推出招商、可落地实施”的要求,导致谋划的项目质量普遍不高,谋划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深入,421个谋划项目八成属于概念性项目,长期停留在纸面上,项目转化率低,难以争取资金、难以推出招商、难以转化实施。省市重点项目数全市末位。项目推进速度慢。在土地要素上,征地拆迁缺乏系统性安排,土地报批困难,土地储备不足,普遍存在项目等地的现象。在资金要素上,由于项目策划水平不高、成熟度不够,融资难度较大。

三、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全省、全市上半年经济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围绕年初人代会审议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持续推进“五促一保一防一控”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乡村振兴,塑造美丽乡村新格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机关联乡村”机制,重点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衔接,持续促进脱贫村、脱贫群众发展。积极推广“民企带村1+1”、华桥村物业经济等模式,扩大“民企带村”覆盖面,争取年内“民企带村”建制村达60%。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全力对接服务圣农,加快圣农公司改(扩)建养殖场和新建肉鸡养殖场选址建设工作,实现白羽肉鸡出栏3亿羽以上。加快泽汇现代渔业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建成并投产。持续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四好”农村道路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供水第二水源引调水工程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止马镇、鸾凤乡11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动乡村面貌显著改变。

(二)突出创新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用足“一关一树、一瀑一园、一陶一街、一山一叶、一羽一水”等资源禀赋,抓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集群。继续开展重点企业增产增效行动,加强对年计划新增产值超2000万元的新增长点项目的服务指导,积极帮助减停产企业恢复产能、挖掘潜能,促进增产增效。持续发力,积极培育打造杉关、油溪3A级景区,打造圣农食品、丰圣智能蔬菜、矿泉水等工业游。力争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业10家、规上服务业2家。加快圣农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平台提升为产业(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优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争取省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2项。组建成立“邮储行光泽县支行金融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团队”。

(三)加速项目攻坚,坚决稳投资保增长。落实项目闭环管理机制,抓实项目“三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十大提振”“12345”攻坚行动和“五赛五比”活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持续招引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力争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签约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健全完善规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做好用地、用林、资金等要素保障,强力推进2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5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1个省重点项目和1个市重点项目竣工,争取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1.6亿元以上。持续优化项目审批和前期服务,推动已谋划项目、市重大前期项目快转化,实现亿元谋划项目转化率达30%以上和市重大前期项目转化率40%以上,争取更多新谋划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列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盘子。积极帮助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17个重点项目征迁,完成土地征收2314亩、房屋拆迁10233平方米,确保全县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四)加快功能完善,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城市西拓北进战略布局,高标准制定城西新区规划,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更新并举,加快城西新区、城北新区开发,推进原林化厂等地块老城更新,推动中山台公园、城区景观提升等7处立体绿化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外环东路、城市棚户区改造-林业综合厂地块安置房、城南社会停车场。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将城区老旧43个小区,9064户纳入老旧小区微改造范围,补齐水电路气讯短板,打通消防通道,配建适老化设施。开展坪山、镇岭、寺前街、城西等集中旧屋区成片更新研究,结合防汛排涝城市路网、滨水空间、城市停车场建设需要,科学确定更新范围,通过回购安置房、货币化安置、小地块就地建设安置房等多种手段实现旧城区整体更新。推进城南片区慢行系统建设工程、城市排水提升建设项目、城区污水管网提升工程、城区杆线设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