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规划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精选

国民经济规划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第1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请连同《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工作回顾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等省藏区发展的有利机遇,应对危机,破解难题,扎实苦干,顺利完成“”规划的各项任务,一些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4224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28.4%,是“十五”末的3.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年均增长24%,是“十五”末的2.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年均增长17.6%,是“十五”末的2.2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立足“小财政”办好“大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62亿元,落实了一大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73元和5450元,年均增长10.9%和16%,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区功能布局不断提升优化,中心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较“十五”末,建成区面积增加2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加1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城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城市文明创建再结新硕果。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抓重点、攻难点、增亮点,不断掀起创建热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城市品味,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发展信心,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不断突出保障民生这个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五年来,围绕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全域规划城市,加快建设城市。海湖新区整体开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形象初步显现;工业园区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升;旧城改造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旧城拆迁面积72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2009万平方米;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兰青铁路二线、丹拉国道过境线建成通车。火车站综合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西格二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机场扩建等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农村公路162条,建设里程达1865公里,实现全市乡村全部通公路的目标。畅通交通工程启动实施,新开辟公交线路12条,开通三县公交专线及高速公路快客,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城市供排水设施不断完善,新增管网198公里,改造管网70.7公里;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集中开展湟水河流域排污口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湟水河小峡出口断面水质明显改善。

五年来,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思路,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6万栋,养殖基地103个,有效提高了农副产品供应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5家,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490个村级规划,实施了32个村新农村建设和62个村“三集中”试点工作。加快三县县城防洪、盘道水库灌区一期、人畜饮水安全、县乡道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累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10.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万人(次),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5.9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异地扶贫等项目,4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农村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五年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支持和服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积极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实施,初步形成了以硅材料和光伏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藏毯绒纺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2%,园区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工业体系。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75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4.2%提高到44.2%。全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打造“大美、夏都”品牌,建设“环夏都旅游圈”,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6.4亿元,年均增长20.9%。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完善商贸服务设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服务全省的能力不断增强。成功举办和承办一系列大型会展活动,对外开放形象得到全方位展现。启动了朝阳物流园区、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现代化物流园区雏形正在逐步形成。金融服务业体系逐步健全,交通银行分行、天源证券期货公司、新华寿险、低碳产业基金公司、中国五矿国际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落户,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0万户,连接全省的信息传输网已经形成。

五年来,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贯彻“生态立省”战略,全面推进大南山绿化、生态造林、城区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建成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及黑泉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等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5平方公里,新增绿地8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6%。实施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加大煤、油、烟、气污染治理力度,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3%,餐厨垃圾处理创造了独特的“模式”。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谋划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先进、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工业项目;加快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实施了城区铬渣处置等重点减排项目,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22.3%,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荣获“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五年来,围绕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整体推进。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50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两基”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布局调整初见成效,新增校舍面积7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顺利实现931个行政村每村1所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不断改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各类赛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深入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力改善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7958套,203.1万平方米;农村奖励性住房19700套,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7281户,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可调控的住房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连续19年全省目标考核名列第一。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年来,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改革开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全市36个部门240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政务公开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强化了部门责任,理顺了部门关系。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治理化解乡村债务,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提高县乡财力保障管理水平,增强了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了与国内外友好城区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进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五年共引进省外资金227亿元,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得到显著增强。

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平安”活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推进宗教场所社会化管理和法律进寺院,提高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强化各项维稳措施,做好涉藏维稳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五五”普法总体考核全省第一,双拥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听取各派和工商联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五年来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6件、市政协委员提案79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6件,制定、修订政府规章27件,反映民声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依法行政的成效更加显著。

去年以来,面对依然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沉着应对,迅速部署,妥善处置,全力做好玉树灾区来宁伤员救治和学生就学安置工作,加大对口援建玉树州撒呼腾镇各项工作力度,切实发挥了后方基地的作用。“7.6”洪灾发生后,迅速开展救灾和灾后生产生活恢复工作,有效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同时,我们狠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各项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新成绩。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确保物价总体稳定。圆满完成了年初承诺的10大类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10大类48项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工程,实现了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天的,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通过努力,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得益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和支持,得益于人民政协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向中央驻宁单位、省直各部门、人民解放军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时期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实属不易,取得的经验尤显珍贵,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不足,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龙头带动效应不强,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日益趋紧,实现绿色发展的难度增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等,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全省发展呈现新的特点,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科学把握形势,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审视市情,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围绕推动以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一统三基”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第一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民生第一追求实现和谐发展;坚持稳定第一责任实现统筹发展;力争在实践“四个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按照“打基础、重积累、创财富、扩总量、提人均、变位次、做贡献”的总体要求,具体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3%;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2万人,实现24万人农村人口脱贫;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以内。经过五年努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努力把建成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和服务保障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引领全省东部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城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繁荣靠产业、美丽靠建设、宜居靠管理”和“财政保民生、建设靠经营”的工作思路,为使人民群众更多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幸福美好和谐地生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

为此,政府将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重点,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调结构的重大项目,编制好项目规划,争取一大批重点项目、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确保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政府投资着重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和薄弱环节,争取办成一批群众期盼,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实事。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寻求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加大消费性基础设施投入,以改善投资结构带动消费空间拓展,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完善特色产业体系。加大工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特色产业体系,在欠发达地区探索走出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为动力,以引进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壮大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园区跨越发展,按照重点发展甘河工业园区和南川工业园区、提升东川工业园区和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思路,积极做好为园区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园和资源禀赋条件,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使其成为各县经济发展引擎和集聚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努力扩大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服务业。一是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打造“大美、夏都”品牌,重点围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促进旅游均衡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会展业,打造“青藏高原会展中心城市”、“中国夏季会展之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建设朝阳物流园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等物流园区,启动建设甘河滩等专业物流园区,改造提升公、铁、航物流业,推动物流业发展。三是加快“三网融合”,提供便民利民的信息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城市规划、治安管理、应急指挥等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四是努力扩大消费,活跃市场。将稳定物价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按照“广覆盖”的要求,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在城市社区连锁店、直销店销售,降低经营成本,适度扩大“早市”覆盖面,稳定市场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群众基本生活。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积极实施“一统三基”战略,推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分散式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围绕“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市区农业技术服务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带、远郊设施农业带和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带。按照“工业的理念、生态的要求、园区的模式”,加快部级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园、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城北区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二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以增加生产、加大调剂储备、广泛建立直销体系为手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制种基地,实现菜、肉、奶、蛋总量增加、品质提升,努力把建成高原都市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科技先行区、居民“菜篮子”保障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壮大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全省特色农产品向聚集。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做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城乡统筹水平。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服务覆盖农民,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以强化产业支撑为手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为中心,力争在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信息通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规划、自来水、通路、送电等“九到农家”工程。推广建立农村社区,力争每个行政村都配置标准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若干代表民居特色、富有新农村建设特点、传承河湟文化特色、体现自然人文风貌、展示民情风俗精华、能留下历史印记的村落,努力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发挥中心城市龙头作用

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群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城市群规划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科学规划城市。围绕把建成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目标,用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的标准完成总规修编、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做到控规覆盖主城区和三县县城,修建性详规覆盖主城区的重要街区。依法加强规划管理,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强化各领域规划执行和效果考核评价,提高规划对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西扩、南活、北优、东延、中疏”的空间定位,优化和完善功能,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海湖新区建设步伐,按照“建设好、管理好、爱护好新区”的要求,全面实现生态、宜居、时尚、人文的新区建设目标,适时启动多巴新区建设。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南川综合开发,积极建设塔尔寺民族文化风景旅游区。优化整合北川区域,形成生物产业、装备制造、科研教学等功能分区。中心城区适度疏减居住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东区打造客流商贸中心和未来新地标;城中区打造公共服务中心和核心商务区;城西区打造行政科研办公区、环境最佳居住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城北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农村示范区和山水生态宜居区,形成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实施项目带动,以新区和重点片区建设为突破,以片区改造促进街道整治,打造精品街区和地标性建筑,充满创意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好看耐看、经济实惠的公益性建筑。

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为中心连通省外、辐射省内的交通网络,加快南绕城高速公路等环高等级路网建设,规划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火车站综合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全力打造青藏高原交通中心枢纽。大力实施畅通交通工程,继续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立体停车场、换乘中心等交通设施,实施凤凰山快速路等贯穿东西、连通南北的人车分流主干道,打通断头路,优化静态交通,进一步提高畅通能力。加快建设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骨干水利工程,尽早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调水工程,确保城市生活、产业发展和农业灌溉用水。改造延伸城市供排水管网,扩大管网覆盖面。优化供水结构,稳妥推进关闭自备地下水源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加快县域和卫星城镇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非均衡发展,县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村示范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卫星城市;县建成现代农村示范县、藏传佛教旅游圣地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展示中心;县建成全省农区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县和文化旅游名县。完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县城整体形象和聚集人口、产业及吸纳就业的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近郊重点城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精深加工业,建设产业集中区,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载地。远郊县镇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设施农业产业带,成为都市区的生态后方基地。

通过五年持续不断的建设和改造,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让更加现代、更加大气、更加靓丽,更具魅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构建高原山水城市。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为目标,构建以城区为核心、南北两山为屏障、县域为纵深的三环生态布局。大力推进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城市绿地、主题公园和休闲场地建设,继续实施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营造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强化湟水干流及支流污染源管理及治理,加快实施零排放,持续改善小峡口断面水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生态湿地等项目,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把建设成为高原山水花园城市。

做好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快水源地保护区、应急备用水源和水源特殊安全保护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加大汽车尾气治理,逐步提高排放标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工业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强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促进工业废渣循环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要通过不懈努力,如期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探索建设低碳型社会。培育以低碳产业为特征的绿色发展体系,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制。推广低碳技术,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公共建筑物和民用住宅节能改造,全面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促进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努力把打造成国家太阳能示范基地。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型社会建设。

全市上下要以愚公移山的气概,脚踏实地的作风,始终不渝地坚持“治山”、“治水”、“治气”和“减排”,使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让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空气更加清新、人民更加健康、社会更加文明的幸福家园!

五、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祉,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专门用于民生工程,努力创造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和谐新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学生受益原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走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全面消除学校危房。大力实施标准化和示范性学校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理顺以县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适时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完善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进入西部先进城市行列”的目标!

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按照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和“把握政策、巩固成果、扩大覆盖、激发活力、体制惠民”的原则,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加强市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疾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到2015年,在普遍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开创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医药卫生事业新局面。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创业培训工作,鼓励支持民众创业,帮助群众自主创业,设立创业奖励基金,以创业促进就业。发挥政府、工会、企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财富共创、利益共享机制。认真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覆盖面广、保障程度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着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增强造血功能。做好扶贫工作,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推动社会养老、社区托老,健全老年人活动中心,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有特色的保障房体系,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做好棚户区综合整治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奖励性住房政策,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精心策划和实施新一轮民生工程,继续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破解一批难题,全心全意把事关民生的工作做好,全心全意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

六、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发扬“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诚实守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关心下一代成长成才,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引导和扶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倡导互助互爱、扶弱济贫的良好道德风尚。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创新中心功能,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创新活力,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建成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及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依托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精品剧目打造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繁荣演出市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幸福家园。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做好特殊人群帮教和服务工作,建立公益性心理康复所。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加快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社区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按照权随责定、费随事转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巩固餐厨垃圾回收处置成果,推动环卫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加人性化。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建立自然灾害预测、预警体系,有效遏制各类突发事件,力争在创新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明显变化,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努力实现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处于西部城市前列,向“全国文明城市”迈进!

七、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更加重视改革创新,更加主动地对外开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深化行政事业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合理划分事权,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加强技术队伍和技术规范建设,探索设立“总师”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前的技术标准审查制度;在条件成熟的部门试行“政府雇员”制度,竞岗竞聘,培养、引进和留住爱岗敬业、专注事业的各类专业优秀人才。

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健全森林管护长效机制。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采取贴息、补贴和直接投入等措施,在园林旅游、文化体育、便民服务、设施农业等行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力抓好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将国有优良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注入到发展前景好、融资能力强的实体公司,做大做强投融资发展平台,集中力量在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三农”、生态环境、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政府预算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进城落户人口子女教育、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福利待遇。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改进和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高层互访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与企业互动机制,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提升开放水平,让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的发展之中。

各位代表,“十二五”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群众五年的扎实苦干,“十二五”规划描绘的蓝图一定会实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十二五”远景目标,各级政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要始终坚持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法治”政府的目标,把政府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执行力建设,把落实和效率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改进作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坚持优化环境,坚持提升效率,全面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解放思想,把工作重心充分聚焦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上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难得的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冲破妨碍科学发展的落后观念,革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各级干部转变工作理念,破解工作难题,提高对政策和决策的领悟能力,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做好上情与下情互通,吃透上情增强执行的自觉性,掌握下情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扬民主,把工作方式充分转变到依法行政、民主理政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政府决策机制,确保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坚持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处理政务、开展工作。

心系群众,把工作目标充分落实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上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体察社情民意,保障群众利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多办惠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在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公共设施管理、公共服务改进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方面的方案确定或改革措施出台时,在坚持事先公告,广泛征求意见,问计于民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听证会现场直播、政府常务会议现场直播制度和市民代表列席制度,广泛提高市民参与度,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真抓实干,把工作作风充分体现到求真务实、廉政勤政上来。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加强现场意识,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提高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始终保持“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贪图虚名,确保每件实事都建立在“当前立的住,长远是财富”的基础之上。认真落实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廉政勤政。

完善制度,把工作结果充分锁定在执行有力、务求实效上来。加强制度建设,下大力气克服不敢负责、不敢定事的行政不作为行为,下大力气克服大而化之、蜻蜓点水式的应付式作风,下大力气健全“言必行,行必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的工作责任体系。坚决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加强沟通协调,AB角替换”的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强化各层级责权,不断提高各级行政部门的执行力,强化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

全力做好开局之年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们牢牢把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新的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以内。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项目建设。认真谋划一批优势项目,搞好项目储备,抓好可研论证,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热电联产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南绕城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单晶硅、多晶硅、化成箔、电解铜箔、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推进特色旅游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下大力气抓好环境建设,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更为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融资工作,推进融资创新,做大做强城投公司融资平台,更多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努力缓解项目资金不足的压力。

二、大力优化产业结构。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项目的落实,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协调,力争工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认真协调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土地资源、规划调整等问题,大力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园区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三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与园区及企业的协作配合,谋划一批优势工业项目,重点抓好PVC等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着力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抓好奶源、肉源、生猪、禽类基地和蔬菜冷藏保鲜库等项目的落实,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500栋、大棚3500栋、牲畜暖棚4000栋,力争蔬菜和畜产品自给率达到65%;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早餐工程、社区便民直销菜店、连锁便利店及“早市”建设,建成300个社区直销店,为市民消费提供便利条件;确保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今春投入使用,实施60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和6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北川河生态旅游健身长廊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宾馆酒店提升和改造力度,举办好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与管理,新城区着重提升品质,打造精品,老城区着重改造完善,提升服务,重点推进“中疏”战略。海湖新区抓紧实施供排水、通信、电力等基础建设项目,创造入驻条件,不断提升人气。启动南川综合开发,开工建设以中心广场北侧改造为基础的中心金融商贸区项目。实施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环境改造和柴达木路、八一路等城市道路大修整治工程,加快祁连路西段、享堂路等道路改造项目进度,开工建设三其西路、新庄路等道路新建工程,打通七一路东延长段、夏都大道东延长段等城市主干道断头路。统一规划,制定标准,分阶段实现市区主要街道、河道、重要节点、景观建筑亮化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认真实施“畅通交通”工程,新建8个停车场、10座人行过街天桥,开工建设2个交通运输枢纽中心,改善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深入推进“创城”、“创模”等创建工作。

四、积极探索实践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实施“治山”、“治水”、“治气”等措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和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二期工程,完成造林28.8万亩。开展“主题公园建设年”活动,完成10处城市主题公园建设与改造,加大公共休闲场地建设,适时将5个市级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促进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着手实施“清水入城”工程,重点推进湟水河支流河道采砂场整治工作,实施北川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湟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作,基本消除排污口,加快实施零排放,持续改善小峡口断面水质。着力推进废气污染整治,加强煤烟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的绿色发展。

五、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认真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抓好学校危房改造、教育布局调整及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完成危房改造任务30万平方米;实施好五中、十四中、聋哑学校迁建等重点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医疗设备和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加快市中医院、和县医院综合楼建设,实施市级三所医院二期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城北等区县卫生监督办公用房及9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围绕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快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抓好图书馆、影视剧院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第2篇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经济强区。推进三产优化升级。加快建设长沙*中央商务区,完成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中央商务区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突出发展楼宇经济,商务楼宇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培育20栋税收过亿元楼宇、40栋税收过5000万元楼宇。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综合体,吸纳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三湘南湖、马王堆等市场群提质改造和万家丽国际商务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巩固传统商贸业领先地位。集约提升都市工业。谋划隆平高科技园产业转型升级,由传统产业向楼宇工业、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与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有机对接。加快建设隆平总部工业园,大力发展总部工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15个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8个以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整合区域优势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搭建公共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增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区域经济外向度。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中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突出引进金融产业、高端商业地产、现代服务业、总部工业等方面的战略投资者。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提升*形象,打造*品牌。

(二)建设精美城区。推进全面城市化进程。隆平新城区按照“一带、两圈、三轴、四区”的功能分区,建设好浏阳河东岸休闲风光带,构建马坡岭商圈、望龙商圈,形成营盘东路、远大路、人民东路发展轴,推进科研教学区、高科技园区、商贸物流区、生态居住区四个片区开发。完善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成“一环线二高架三隧道四横五纵四桥”的路网配套建设(一环线:东二环改造;二高架:人民路与红旗路口高架、人民路与万家丽路口高架;三隧道:解放路下穿京广线、竹园路下穿京广线、荷花路下穿浏阳河隧道;四横:营盘路东延线、远大路东延线、荷花路东延线、人民路东延线;五纵:滨河路、农园路、双杨路、京珠双辅道南延线、红旗路南延线;四桥:营盘路浏阳河大桥、京珠辅道浏阳河大桥、红旗路浏阳河大桥、望龙路浏阳河大桥),形成东接黄花航空港、南承武广新城、西连中央商务区、北通长沙经开区的大交通格局,完善内外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市政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社区、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承载功能。基本完成中心城区特别是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完成马王堆、东屯渡、东岸乡的“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建设,实现“五个转变”:乡转变为街道、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农民转变为市民、村民转变为股民。打造宜居城区。继续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浏阳河水域生态治理,推进东岸雨污分流工程。加快东湖湿地公园、东岸社区公园等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景观绿化品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加强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8%,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升城市常态管理水平。以全国先进城市管理水平为标杆,以文明创建为总揽,开展渣土扬尘污染等综合整治,抓好景观街建设等市容提质工程,提升市政、环卫、园林等日常维护管理水平,打造城管巡回法庭等特色品牌,推进“数字城管”进程,对开放式社区全面推行物业服务,巩固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领先地位。

(三)建设和谐名区。拓展社会公共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建西街小学等8所学校,改造大同小学等16所学校,新增13所以上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公办或民办公助幼儿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成高水平教育强区,教育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广泛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15分钟医疗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人口工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构建适度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统筹解决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社会防范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充分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政策促进就业,以培训帮扶就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保持在1万人以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通过住房货币补贴、住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途径,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推进依法治区,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法治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变革、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深信,通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一幅灿烂*的画卷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城市化水平全省率先。公共设施综合配套,城市景观精致优雅,人居环境温馨舒适,优美的浏阳河休闲风光带蜿蜒区内,中央商务区和隆平新城区交相辉映,洋溢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区域经济实力中部领先。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消费中心流金淌银,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工业蓬勃发展,品牌企业扎堆聚集,产业品质优化提升,区域经济更加繁荣,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全国争先。生态环境良好,公共秩序井然,文化生活丰富,都市民风清新,社会大局安定,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生活怡然自得、工作安心舒心的幸福*!

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三届十七次全会精神,按照“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促发展,重民生、促稳定”的思路,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城区品质,创新社会管理,改善人民生活,提升执政能力,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为此,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项目建设

今年项目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商务楼宇和高档住宅建设。全年实施续建项目35个、新开工项目104个,计划总投资达到170亿元。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地铁、城际铁路、营盘路浏阳河大桥及东延线、红旗路二期、滨河路、东二环改造、解放路下穿京广线隧道、荷花路下穿浏阳河隧道、竹园路铁路涵洞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全年新建道路9.5公里。完善隆平新城区排污管网,加快长善垸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滨河路截污管道工程建设。完成浏阳河西岸风光带二期建设,打造全省一流的生态景观示范带。结合滨河路建设,启动浏阳河东岸风光带的规划设计、方案论证。

建设高端商务楼宇。按照“投资高强度、建设高品质、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楼宇。全年实施各类商务楼宇项目35个,力争新增竣工商务楼宇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东牌楼、肇家坪棚改项目在精心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建设,打造长沙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加快潇湘国际、东方*、东郡华城广场、湘邮商务楼等商务楼宇建设进度。尽早促成马王堆蔬菜市场和长株潭汽车站外迁,盘活土地资源,再造新的发展平台。

发展精品住宅项目。全年实施房地产项目53个,力争竣工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以上、销售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区,突出核心区位优势,推进湘域城邦一期、丰盛时代、万象新天二期等高端住宅项目建设;中部区域,依托浏阳河休闲风光带的环境优势,加快湘域熙岸、鑫科明珠、长房白沙湾、旅游之家等精品住宅项目建设;东部城区,突出生态和宜居品质,加快辉煌世纪城、华夏城、东湖一号等超大型住宅项目建设,打造全市新的精品住宅消费热点。

(二)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

以商务楼宇为发展平台,以金融、商务办公和高端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全省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和消费中心。

加快棚户区改造征收。完成九如巷、擎天广场、白果园等项目的征收,争取土地挂牌出让。推进报业大厦等项目征收安置进程并启动建设。加快办理蔡锷中路两厢、黄土塘、三湘南湖市场周边等项目拆迁补偿方案评估论证和用地审批手续,争取启动拆迁。完成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所有具备棚改条件存量土地的前期调查和手续办理,抓住机遇,加速全区棚改进程。加大棚改融资力度,力争完成融资15亿元以上,保障棚改资金需求。全年完成棚改征收15万平方米以上,腾地约150亩。

做大金融产业规模。将中央商务区定位为全省的金融运营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年内启动长沙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为金融企业量身定制高品质楼宇。出台金融产业扶持政策,推动金融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企业——尤其是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规模较大的保险、证券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金融企业聚集度,全年力争引进省级金融机构3家以上。优先引进会计、评估、审计、经纪等行业的省内领军企业,提升金融配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楼宇利用效率。从规划、建设、招商、服务等层面入手,加大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力度,力争楼宇经济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35%。支持引导低品质楼宇进行提质改造,完善电梯、停车、空调等设备设施,提高装潢标准,促使旧楼宇焕发新活力。提升楼宇产业发展层级,着力引进高端产业,打造金融、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楼宇产业集群,有步骤地转移业态层次低的行业。引导楼宇业主逐步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尽可能引优引强,对占有楼宇资源多而效益差的企业,要有步骤地迁出,新引进500家以上品牌企业入驻楼宇。引进1—2家国家一级资质的物管公司,带动全区楼宇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完善的楼宇服务体系,楼宇联络站在商务楼宇的覆盖率达到100%。

巩固提升消费中心区地位。牢牢抓住长沙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的战略机遇,全面提升消费吸纳力、辐射力和支撑力。将地铁修建期间定位为五一商圈的战略调整期,鼓励各大商场实施提质改造和环境优化。完成亿万豪乐和城改造工程。依托文化大厦二期、中国城等项目,全年引进1—2家五星级酒店。依托区内优质商贸资源,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和形象店,巩固高端消费中心区的地位。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50家以上。启动8个地铁站口商业商务节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发展地铁站口经济。抓好城际铁路拆迁期间三湘南湖市场部分搬迁过渡,并做好市场改造提质前期工作。推进马王堆陶瓷建材城二次提质,加快万家丽国际商务中心、旺德府大厦、*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市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引导新的商业圈发展,加快万家丽商圈、马坡岭商圈、望龙商圈等商业项目建设,完善商业配套。加快浏阳河产业带建设,完成婚庆文化主题园、湘菜文化街、时尚娱乐街等近1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启动婚庆、旅游、休闲、餐饮等方面的产业招商,促进相关产业向该区域聚集。推进特色街市建设,扶持品牌休闲娱乐企业发展,形成精品消费与大众消费、传统消费与时尚消费、外来消费与本土消费相结合的商贸格局。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消费欺诈、假冒伪劣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诚信经营、安全消费的商业环境。

(三)加快隆平新城区建设

将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丰富隆平新城区的产业内涵,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机融合。

加快征收腾地,妥善安置村民。完成隆平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统筹安排好用地指标申报审批、拆迁补偿、融资社保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争取新增保障用地指标近3000亩。完成营盘路东延线、苏宁物流园等8个执行103号令项目的征地拆迁,确保腾地3000亩以上,完成近2000亩土地挂牌出让。加快农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1号安置点主体竣工,2号安置点完成拆迁,3号安置点启动建设,建成高层保障性住房17万平方米以上,确保安置农民3500人以上。加快拆迁遗留问题处理,完成东岸乡60号令生产留地的拆迁安置工作,并抓紧进行土地处置,力争基本实现土地挂牌出让。

发展高新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测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能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具个性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促进园区经济转型并与中心城区逐步接轨。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5亿元、增长25%以上;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增长28%以上。

提高投入产出,发展总部工业。加快东湖总部工业基地建设,新增4万平方米高层厂房。依托金丹科技大厦、湘茶产业园高层厂房等工业楼宇,发展高密度都市工业。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年内引进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总数达到120家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

(四)提升城市品质

今年是长沙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迎检之年,要围绕创建达标,按照“常态化管理、高标准改造、全方位整治、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提高日常维护水平。探索“两天三班”清扫保洁和水车夜间冲洗作业工作模式。落实“3531”工程,进一步修缮改造主次干道的路面、排水、人行道、盲道等基础设施。完成营盘路两厢边坡绿化、屋顶绿化,开展浏阳河风光带一期园林绿化整体提质修复和韶山路花卉特色景观路建设。

实施市容提质工程。加快开放式居民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万家丽路匝道、火炬二片南路等路段的交通疏导工程,完成东荷路、维力巷等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危旧房屋改造,完成东二环沿线等20栋房屋的“平改坡”工程,启动韭菜园路等特色景观街建设和改造,建设社区公园6个、绿岛8个,新建改建站厕210座、地下通道8座。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东屯渡及农科村、新桥村的农民安置房建设,全年建成安置房25万平方米以上。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落实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畜禽养殖业基本退出。推进“两型”社区建设,实现东二环以西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加强扬尘污染源头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加大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削减二氧化硫、工业废水等污染物排放,加快东岸地区雨污分流的进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交通秩序集中整治,纠正和查处乱停、乱放、乱行等各类交通违章行为。加强广告招牌整治,建设一批广告招牌示范街。严格控制违章建筑搭建和违法住房改造。整治规范流动摊点、店外经营和早夜市。加强主干道两厢建筑物立面综合整治,取缔道路沿线城市乱象,规范市容秩序。

树立社会文明风尚。开展“老街巷学堂”、“白领互助社”等市民教育活动。做好各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宣传载体,进行文明创建的正面引导。开展“真情互助,爱撒空巢”、“小红帽义工在行动”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共管城市、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

(五)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为重”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确保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

改善人民生活。深入开展创业富民活动,推进“十百千”工程,加快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区。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2000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0人以上,巩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力度,落实困难职工和伤残军人医疗保障工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加强住房保障,加快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1000户以上。

夯实社会事业。新建古汉城小学等4所学校,提质改造火星小学等7所学校,加强危旧校舍改造,推广“二小”和名校联合办学模式,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促进均衡发展。加强科普示范阵地建设,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健身活动,提升群众文体生活品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化计生综合改革,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物业小区计生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奖励扶持政策。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各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止重特大案件发生。加强舆论正面引导,防止重特大舆论炒作事件发生。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信访问题,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防止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

此外,要加强国防动员和教育,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社区居民自治。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做好物价、工商、史志档案、机关后勤、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六)加强政府管理创新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第3篇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突破,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目标,加速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市场导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三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

生产基地、矿产品采选冶加工基地、进出口易货贸易基地),壮大四大支柱产业(矿产工业、电力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业),实现五个目标(生态重旗、

养殖大旗、工业强旗、文化新旗、旅游名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必须贯彻以下发展方针: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高举发展的旗帜,唱响发展的主题,抓牢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质量,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胆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企业为

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富民为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树立新的用才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努力营造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全面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托口岸优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资源利用渐趋合理,环境质量明显

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

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全旗GDP年均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7%,第二产业37%,第三产业3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年均1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0:23,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高,竞争力显

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功能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达到38%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到35%以上。个私

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过上比

较富裕的生活,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

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旗内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撤乡并镇、财税体制、乡村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二篇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章巩固和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以农田草牧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和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五配套草库仑建设投

入。到2008年全旗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建设五配套草库仑7万亩,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进一步以农村牧区电网设施

、乡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抓好山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生

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节调整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灌区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到2008年粮经饲比例达到20:20:60,规模饲养肉羊200万只,肉牛

2万头,奶牛2万头;山旱区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小杂粮等旱粮生产;牧区要突出草原的保护与建设,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生活方式,

形成以建设养畜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其中边境牧区以退牧休牧、还草增草为重点,走生态移民的路子。内地牧区以划区轮牧、短期育肥为重点,走草场轮牧

、牲畜半舍饲的路子。

第三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高起点、规模化、优质高效地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饲草料(包括玉米)、10万亩优质小麦、10万亩

优质葵花、5万亩优质马铃薯、120万只优质肉羊、100吨二狼山白山羊绒、1万头奶牛七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多形式的龙头企业,加快农畜产品加

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强化订单农牧业和创汇农牧业。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示

范项目。

第四节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农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协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等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

作组织,建立与农牧户利益紧密相联的运行机制,拓宽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改革农牧业科技和牲畜疫病防治管理办法,改进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和科技服务方式

,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引进人才,调整优化农牧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力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牧

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覆盖涉农涉牧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

第五节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草原双权一

制”政策。在坚持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使用权流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形式。按照规范化、企业化的原则,鼓励土地

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各种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落实以草定畜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

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应补贴,以解决减少牲畜后牧民的生活问题。继续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牧业建设资金。认真落实

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做好农村牧区税费制度改革,确保农牧民利益,切实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第四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按照调整布局,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要求,加快水利、公路、能源、市政、通讯建设,缩小与全市发达地区的

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第一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努力解决旱涝灾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和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的建设

与管理,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和经营管理。全面实施韩乌拉、狼山、石哈河、秦达门、二牛湾、新忽热、桑根达来等七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沿山山洪

沟口防洪治理和滞洪区规划搬迁工作。建立高效合理的水利管理机制,使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节加快公路建设

交通建设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三横三纵九出口”公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重点加强与周边旗县和旗到苏木乡镇的路面等级改造,努力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善村村通路工程,方便劳动力与人才的往来和

交流,保障农畜产品、工业品调运。2008年前,重点扩建海五线二级油路72KM,新建白新、哈石、海温、海达、临巴线等三级油路349KM。同时积极做好国家对边境

地区边防公路和对外贸易口岸公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公路专项投资的争取建设。

第三节搞好能源建设

加大主干电网建设和城乡配电网的投入力度,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适应全旗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用电需求,调整电源结构,优化

发展煤电,积极发展风电,加快新能源发电,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农电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大小电网关系,实现全旗统一联网。到2008年,利用巴音呼都

格煤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4×30万千瓦火电站一座,总投资45亿元;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建100万千瓦风电站一座,总投资100亿元;投资7.4亿元,完成德岭

山500KV输变电站,乌不浪口220千伏输变电站,楚鲁图、新忽热、石哈河、甲胜盘、乌加河、甘其毛道110KV输变电工程,新忽热、石兰计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

第四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重新修编的《海流图镇总体规划(2005-2020)》,有效地解决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坚持高起点规

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抓好一批以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绿化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骨干项目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

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

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计划五年投入5亿元以上,在道路工程方面,重点新建绕城油路30公里,人行道硬化74.5万平方米,桥梁工

程5座,新上路灯852盏;在污水处理工程方面,新建管径dn300-dn800的排污主管道28.71公里。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技术,建成处理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的

污水处理厂一处;在供热工程方面,新建3×58MW热源厂一座,供热站20座,供热管网29.25公里;在环卫设施工程方面,新建总库容量为104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厂

一处,处理能力200吨/日。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进一步加大给水扩建工程、园林绿化美化建设,完善镇东北生态旅游园区的绿化、美化及民族旅游设施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阴山岩画博物馆、**奇石馆及青少年文化宫、配套体育场设施等文化体育事业设施的建设。

第五节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网络教

育,远程医疗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

高生产效率。

建设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目标,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

,加快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政、电信条件。

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抓好移动及固定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

第五章积极推进工业二次创业,确立工业主导地位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方针,加快工业发展,进行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全旗经济工作的重心要向工业转移,领导力量向工业集

中,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工业倾斜,各项生产力要素向工业流动,各种资源向工业配置,形成主攻工业的浓烈氛围。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

国有企业的发展;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处于支柱产业范围的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控股、参股、国有股权委托管理等方式组建大企

业集团,一般骨干企业实行股份制,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名牌产品开发,加快现有企业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全旗的比较优势,举全旗之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一批支柱企业和骨干企业。整个工业要高速度大发展,实现二次创业、产业升级,确立

在全旗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增加值要以年均40%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10亿元,占GDPR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企事业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对财政的贡

献率达到60%以上。

第一节强化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要把抓重点项目作为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和优化工业结构的着力点。实施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首先,要抓好项目的调研、论证

和储备,坚持推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不断有新项目推出并上马。对重点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要做为勘探工作重点,为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摆布提供充足

的依据。二是加大重点项目的培育扶持力度。对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要有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切实抓好项目的审批、列项,帮助项目单位争取配

套工程、优惠政策、贷款支持等。三是切实落实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要继续实行四大班子领导、相关单位包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认真落实新上项目

旗乡两级财政分成、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超前跟踪抓好项目论证、审批、建设、试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四是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

有力保证。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行办事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办理时限制、投诉反馈制等行之有效的制

度,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工作,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各类收费项目以最低标准收取,营造优越宽松的投资环境,确保外地客商能进来、留得住、肯

投资、谋发展。在硬环境建设上,对工业项目配套公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超前争取,优先安排。为促进发电厂、中蒙合作项目

的顺利实施,争取建设巴音忽都格至电厂运煤专线油路、甘其毛道----西小召一级公路、塔本陶勒盖煤矿至西小召铁路、甘其毛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全旗经

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要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办法处理,可以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要切实加快项目争取、洽谈和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

利建设,按期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金泉工业基地为平台,围绕煤矿、铜矿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一个集焦炭生产、铜矿冶炼、化工、电力等多位一体的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工业集群,打造和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一是电力产业集群。千方百计落实华电2×30万千瓦发电厂和富汇风电有限公司大型风力发电场等重

点项目,加快建设500KV、220KV输变电工程,着力解决用电的瓶颈问题,这不仅是能否保持工业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而且将全面带动多种产业的协同高速发展;

二是焦炭产业集群。在积极争取神华集团进行开发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的同时,尽快促成三和公司、普兴公司建设焦化厂;三是高载能产业集群。加快煤炭、电力

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开发硅铁、电石、硅钙、铬铁、金属镁等高载能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煤电高载能一体化产链条;四是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白

音查干油田勘探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原油产能,积极争取新建石油精细化工厂,实现原油就地转化增值;五是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绿色、

无公害、品质优良等优势,加快发展以牛羊肉为原料的肉食品精深加工业,以羊绒、羊毛、羊皮为原料的绒、毛、皮革加工业,以荞麦、莜麦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

工业,以生物血清、动物脏器为原料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六是有色金属冶金和贵金属产业集群。利用甲胜盘锌、铅精粉资源及开发蒙古国境内铜锌等有色金属资

源,建设大型铜锌冶炼项目,加快新忽热217金矿勘探开发进程,整合巴音杭盖等地区的金矿资源,把我旗建成国内重要的黄金采选冶基地。

第六章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

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一节调整提升商贸业

加快建立以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为重点的现代高效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发展已形成较大影响的商品批发市场,完善锦海、兴海、富海三大市场,壮大建材、农

畜产品等一批具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和口岸边贸市场。创新经营手段,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

场和专卖店、精品店发展。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

第二节培育壮大金融业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拓展银

行服务领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形成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旅游精品促销力度,分层次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以**草原、同和太奇石林、甘其毛道口岸、**中旗阴山

岩画群等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注意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突出精品意识,建

成巴彦淖尔市乃至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佳草原景观、阴山岩画观光、蒙族民俗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内蒙古西部著名的边境旅游区。同时,积极开发大众化旅游休

闲项目,大力发展假日旅游。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8年,到我旗观光旅游

人数达到1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9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40%左右。

第四节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开拓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企业建房和小城镇住宅市场,进一步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

业管理业,培育一批房地产销售、抵押、托管、置换企业和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五年内,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第五节着力开发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民族和地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竞

技体育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市场,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旗文化品位。

----打造草原文化艺术品牌。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品牌。每2年举办一届"**中旗那达慕"或"中国?**中旗国际那达慕";民族风情品牌。加强对**蒙古族

衣、食、住、行、婚嫁等方面的独特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整理,建造一处"**民俗村";民族民间艺术品牌。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基层演出场次不低于50

场;同时,大力开拓旗外演出市场,确立乌兰牧骑在区内外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牌地位。大力培育以马头琴演奏、蒙古族长调、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乌力格尔、好来

宝说唱等为代表的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著名品牌。

----建成具有**中旗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到2008年,争取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现在的9处,增加到11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前,集中力量新建或改扩建影剧院、文体大楼、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广播电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赛马场等;加快基层文

化设施建设步伐。实现"苏木乡镇有综合性文化中心"的目标,70%以上的嘎查村建有文化室建设和完善广播电视网络。

第七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可持续

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2008年,全旗非农产业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

第一节大力发展小城镇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人口、产业、市场方面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旗城和小集

镇的建设。把海流图镇建设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矿业发展的服务基地,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边贸旅游城镇。到2008年海镇人口增加到4.6万人,

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之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油路铺张率达到90%;排水受益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达到60%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供热普及率达到55%;供水普及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乌加河、德岭山、石哈河及

甘其毛道口岸等重点镇加快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通讯、文教、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在全旗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比重。全旗城镇化水平以年平均1.5个百分点增长,到2008年达到38%。

第二节依法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必须依照《海流图镇总体规划(2005-2020)》,做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科学论证,精心组织,分期进行。严格执行城市管理的地方性规

范文件,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城市规划的行政,技术规定和实施细则,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节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已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村牧区人口,优先落户,放宽政策,给予“农转非”;调整就业政

策,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对农村牧区经济的带

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

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城镇化的管理水平。

第三篇推进改革开放

第八章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我旗资源、区位优势,坚持“拓宽领域、改善环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努力扩大

出口,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我旗建设成为国家新的能源接续基地、储备基地及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第一节对外开放

要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咎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在电力、高载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重大项目、重点产

业引进上力求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加快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构建政策推动、政企互动、全民发动的整体招商格局。要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以

资源引项目、引资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对重大项目要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

第二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高层次宽领域拓展中蒙经贸合作,加快建设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抓住中蒙经贸合作日益密切,重大项目的争取建设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以蒙古国的煤铜矿产、

农畜产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神华、中信、中国有色等大集团企业密切配合开展蒙古国资源开发的洽谈工作,超前谋

划,提前做好中蒙合作项目实施需要配套的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的争取工作等,努力把建设大型焦煤生产基地和建设铜冶炼厂等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实现

进口资源在我旗境内的加工增值,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积极参与呼—包—鄂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开放。要抓住呼—包—鄂地区经济带迅速崛起的机遇,加快中蒙大通道和能源原材料加工生产基地的建设,

为呼—包—鄂地区以及更广泛地区提供能源支持。抓住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投向的转变,积极承载转移产业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提

高产业层次,加大本地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乘势做大做强,实现地区经济优势互补。

第三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抓好政策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优化政策环境,就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我旗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用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

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拓展投资发展空间。优化行政环境,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开放促监管,深入实施警务、关务、检务、税务等制度公开

。牢固树立多种经济主体平等保护的意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抓紧建立快速、高效的外商投诉案件接收处理机制,使外商投诉讼明确统

一的受理部门和规范的处理办法,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优化政策环境,要加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三乱”现象。优化信

用环境,要健全信用制度,加强信用教育,强化信用理念,整肃信用秩序,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优化人文环境,要大力宣传“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使全社会普遍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的意识。对于在营造对外开放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公民,进行表彰奖励,对有损投资环

境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

第四篇发展教育科技

第九章大力发展教育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最现实、最根本的生产力。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规模适当,

素质优良,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0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年以上。

第一节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2008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重点使我旗教育实现“四大跨越”:

----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跨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0%

以上,全旗普及高中段教育,形成比较合理的普、职高招生比例。

----实现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健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推进托幼一体化,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构建起比较完

善的终身教育网络,形成覆盖全旗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使教育更好地向学龄前和学龄后两端延伸,为城乡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受教育机会。

----实现从承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跨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职业中学要和各类

高校试行弹性教育制度,促进普高和职高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拓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实现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积极构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的教育结构,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旗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和重要突破

口,到2007年建成覆盖全旗的教育科研网,全旗各地学校初步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小学以上实现“校校通”;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优化和重组

,扩大并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行优势互补,鼓励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蒙古国教育的合作交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

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要形成全社会投资教育的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发展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教育。解决好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学生辍学问题,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节优化学校布局,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

2006年把旗蒙中建成盟级重点民族中学。2007年把旗一中建成盟级优质高中,旗职业中学建成盟级示范职业高中。2006年把旗民族幼儿园建成自治区级示范骨干园

,旗幼儿园升级为盟级一类甲级幼儿园,2008年建成自治区级示范骨干幼儿园。到2008年,全旗学校总数稳定在40所左右。

第三节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大胆创新培养选拨任用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系统。营造用好、留住、培

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体制环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尊重爱护人才,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用人氛围,充分调动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引智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格局。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评聘使用工作。

在充分发挥旗内各级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外部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

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体系及其上岗资格认证体系,培养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懂经营、

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高度重视优秀领导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建设,扩宽渠道,不拘一格,务求选拨工作有新突破。积极选拨和使用一批具有开拓、创

新能力的少数民族、妇女和党外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跨世纪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开发农村牧区人才资源,造就一支用

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第十章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教兴旗”,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要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机关为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服务的新观念,力争通

过五年的努力,在**中旗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要求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08年产业化有较大

突破,全旗科技对农牧业的覆盖率达40%左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

第一节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

抓好农业种植和现代科技示范建设,促进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旗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试验推广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设施技术、生物技

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力争在发展优质高效农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为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

。同时,在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普及、技术创新、企业制度、观念、机制及管理上.不断探索高科技示范经验,树立全新农牧业科技产业形象。

第二节加大科技引进与合作力度

实行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尽快掌握机遇,引进国内外生产要素开发我旗资源,嫁接我旗企业。特别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实行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引进国内外与吸收旗内相结合。靠环境、事业吸引人,靠待遇、情感留住人,培育和引进中青年技术带头

人,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农牧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兴牧,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坚持把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科技进步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牧业。要大力推进种植业、农区养殖业、优良品种、耕作方式、规范栽培、科学施肥、速生丰产、科学养畜、饲料开发、病虫害及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

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益。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旗属企业、乡镇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技术依托单位。鼓励支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

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制定实施相应的技术开发规划和计划,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第三节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

传科技人员“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第五篇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人口?资源?环境

第一节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全旗低生育水平,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重点做好

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生殖保健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

会公益事业,开发老龄产业。到2008年,全旗总人口控制在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第二节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法加强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

护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垦复,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全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勘

探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视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减缓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发展气

象、地震和测绘等事业。

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对公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

化,建设“绿色通道”。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采滥伐等工作。采取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到2008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55万亩。

第四节保护治理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把防治工业污染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重点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

工业污染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加强水资源保护,抓紧治理水污染源,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有机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切实保护好饮用水

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开展农村环境监测,重视防治乡

镇企业污染源,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开展环保教育,完善地方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六篇改善人民生活

第十二章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初步建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多渠道扩大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力度支持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创造更多的就

业岗位。提倡自主就业、家庭就业、非公有制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就业方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职工

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实

行自谋职业的小额信贷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二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范围,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的运行,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分摊机制,保

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下岗职工

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农村牧区救济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第三节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发展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积极发展慈善

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的监管。重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

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动员

各方面力量对口支援,扶贫济困。

第十三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合理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

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采取大力发展服务业,多渠道扩大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措施,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机关公务员和由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

职工工资发放,以及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的后续效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

农民余粮;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牧区服务设施建设,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第二节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把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屗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

入力度。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繁荣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保证城

乡人民的基本卫生需求,进一步降低婴幼儿、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加强农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加强三级卫生网,发展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牧民基本

医疗问题。抓好疾病、疫病控制、医疗应急体系,远程医疗及卫生信息管理网络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抓好农牧民健康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公共

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加强防灾减灾

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一起抓,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防御地震、旱涝、白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搞好预测和预报。逐步健全责任制和

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防灾减灾工作。抓好救灾物资储备仓储设施紧急救援体系和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加大重灾户救济力度。推广防灾

减灾科技应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增加安全设施投入,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重点改善居民住和出行条件。促进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和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扩大服务性消

费。消除不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障碍,改革福利型消费方式。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拓宽消费信贷。积极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商品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和覆盖率,提高电话普及率。提高城市供水质量和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供电质量,实现城乡

同网同价。

第七篇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爱国爱乡,知难而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塑造**中旗“山川秀美、经

济繁荣、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新形象。不断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弘扬主旋律,培养“四有”新人。进一步强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探索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

方法;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加大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体活动,倡导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和引导。加强对新闻舆论,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公民

诚信教育,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

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全旗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心中,继续抓好“文

化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繁荣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抓住建设“民族文

化大旗”的机遇,把握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

利用,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使文化产业的增速接近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规律与文化规律的统一,充

分发挥我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注意文化与教育、科技、新闻、体育等事业及旅游产业相结合,积极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走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

运作的产业化道路。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及文物的保护、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突出展示**中旗多样性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独特风韵,大力扶持和开展各民族民

间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精品,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

第三节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体育、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继续搞好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边疆民族

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卫生三项建设,高度重视治理农村牧区的脏、乱、差现象;加强城乡老年人和职工的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

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十五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经济体制改

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切实推进依法治旗。

第一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继续实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坚持多方案择优决策等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新

形势下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的制度与方法,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大力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继续做好信访工作,

强化群众监督。

第二节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旗,实现执法、守法、护法的同步发展。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用法律、法

规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行为的法定化,促进政务公开,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

各环节的内部约束机制,从严治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继续从技

术装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建设,保证办案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全面培训政法干警和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确保严格

、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司法改革步伐,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持久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工作,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

部的法制意识,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三节维护社会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深入持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

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和做好帮教工作相结合,坚决查处非法宗教活动。增强群众识别抵制邪教,封建迷信和各种伪

科学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有效遏制“黄、赌、毒”的滋生蔓延,净化社会风气。积极探索治安管理的有效办

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面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民兵预备役

工作。

第八篇五年计划实施

第十六章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旗级经济调控体系,加强计划、财政、金融、价格及其他经济杠杆的相互配合和制约,运用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各项改革措

施的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必要的宏观调控环境。

第一节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经济调控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中旗五年规划主要奋斗目标,认真贯彻中央各项调控措施,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贯彻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零基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既防范金融

风险,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

第二节转变政府职能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学习和熟悉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正面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把精力

主要放在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减少经济具体事务,规范经济社会管理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政企、政事、市政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职

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切实转变计划、财政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益。金融部门要根

据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优先支持已列入计划盘子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适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按上级

部署,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让各类经济主体充分了解政府经济调

控的意图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加强行政监察,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大力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市场法规,严格执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积极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金融秩序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大对阻碍执法、暴力抗法和国家公职人呚利用职务之便干扰执法

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严肃财经纪律。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第十七章保障计划全面落实

实现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心同德,精心组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纲要》是今后五年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旗政府在制

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分年度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把《纲要》作为制定经

济政策的重要依据,认真贯彻落实本《纲要》的内容,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乡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本纲要的精神和

主要任务。

与《纲要》相配套,旗政府还将颁布组织实施城镇化发展、支柱产业、科技教育、水利水电、生态建设等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并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一批新世纪重大工程。进一步把《纲要》落到实处。

政府部门要动态跟踪、调查、分析《纲要》执行情况,对各个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和

重点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在《纲要》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或旗内其他重大原因,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旗人民政府将

提出调整方案,报请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第4篇

五年规划纲要

(2004年---2008年)

今后五年,是我旗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从我旗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实现全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第一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项目和招商引资为突破,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目标,加速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市场导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三大基地(绿色农畜产品

生产基地、矿产品采选冶加工基地、进出口易货贸易基地),壮大四大支柱产业(矿产工业、电力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业),实现五个目标(生态重旗、

养殖大旗、工业强旗、文化新旗、旅游名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必须贯彻以下发展方针: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高举发展的旗帜,唱响发展的主题,抓牢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发展的质量,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胆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企业为

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坚持以富民为宗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继续加强扶贫工作,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坚持以人才为关键。把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树立新的用才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努力营造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群体支柱产业的培育初见成效,产品进一步占领市场;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小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城乡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全面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托口岸优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资源利用渐趋合理,环境质量明显

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

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全旗GDP年均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7%,第二产业37%,第三产业3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年均1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0:23,群体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高,竞争力显

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功能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达到38%以上,非农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到35%以上。个私

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村牧区人口过上比

较富裕的生活,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左右;全面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

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今后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旗内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撤乡并镇、财税体制、乡村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二篇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章巩固和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

第一节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以农田草牧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人畜饮水解困和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五配套草库仑建设投

入。到2008年全旗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建设五配套草库仑7万亩,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进一步以农村牧区电网设施

、乡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抓好山旱区小流域治理,优化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生

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第二节调整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

灌区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大力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到2008年粮经饲比例达到20:20:60,规模饲养肉羊200万只,肉牛

2万头,奶牛2万头;山旱区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小杂粮等旱粮生产;牧区要突出草原的保护与建设,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生活方式,

形成以建设养畜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区。其中边境牧区以退牧休牧、还草增草为重点,走生态移民的路子。内地牧区以划区轮牧、短期育肥为重点,走草场轮牧

、牲畜半舍饲的路子。

第三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等多种经营模式,高起点、规模化、优质高效地重点建设40万亩优质饲草料(包括玉米)、10万亩优质小麦、10万亩

优质葵花、5万亩优质马铃薯、120万只优质肉羊、100吨二狼山白山羊绒、1万头奶牛七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多形式的龙头企业,加快农畜产品加

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强化订单农牧业和创汇农牧业。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引导,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示

范项目。

第四节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以农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协会、产品产销、信息服务等农村牧区专业经济合

作组织,建立与农牧户利益紧密相联的运行机制,拓宽农畜产品的流通渠道。改革农牧业科技和牲畜疫病防治管理办法,改进政府对农牧业的扶持和科技服务方式

,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引进人才,调整优化农牧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大力普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牧

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覆盖涉农涉牧部门、企事业单位主要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

第五节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继续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和“草原双权一

制”政策。在坚持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使用权流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作形式。按照规范化、企业化的原则,鼓励土地

有偿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各种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落实以草定畜的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休牧、轮牧和禁牧,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的趋势,

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应补贴,以解决减少牲畜后牧民的生活问题。继续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农牧业建设资金。认真落实

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做好农村牧区税费制度改革,确保农牧民利益,切实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各级政府扶持农牧业生产的各项政策。

第四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按照调整布局,提高质量,保护环境,注重效益的要求,加快水利、公路、能源、市政、通讯建设,缩小与全市发达地区的

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第一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除害兴利,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努力解决旱涝灾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和具有综合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的建设

与管理,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维护和经营管理。全面实施韩乌拉、狼山、石哈河、秦达门、二牛湾、新忽热、桑根达来等七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抓好沿山山洪

沟口防洪治理和滞洪区规划搬迁工作。建立高效合理的水利管理机制,使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节加快公路建设

交通建设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三横三纵九出口”公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重点加强与周边旗县和旗到苏木乡镇的路面等级改造,努力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完善村村通路工程,方便劳动力与人才的往来和

交流,保障农畜产品、工业品调运。2008年前,重点扩建海五线二级油路72KM,新建白新、哈石、海温、海达、临巴线等三级油路349KM。同时积极做好国家对边境

地区边防公路和对外贸易口岸公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公路专项投资的争取建设。

第三节搞好能源建设

加大主干电网建设和城乡配电网的投入力度,以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适应全旗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用电需求,调整电源结构,优化

发展煤电,积极发展风电,加快新能源发电,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农电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大小电网关系,实现全旗统一联网。到2008年,利用巴音呼都

格煤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4×30万千瓦火电站一座,总投资45亿元;利用丰富的风能资源建100万千瓦风电站一座,总投资100亿元;投资7.4亿元,完成德岭

山500KV输变电站,乌不浪口220千伏输变电站,楚鲁图、新忽热、石哈河、甲胜盘、乌加河、甘其毛道110KV输变电工程,新忽热、石兰计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

第四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重新修编的《海流图镇总体规划(2005-2020)》,有效地解决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坚持高起点规

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抓好一批以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绿化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骨干项目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

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

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计划五年投入5亿元以上,在道路工程方面,重点新建绕城油路30公里,人行道硬化74.5万平方米,桥梁工

程5座,新上路灯852盏;在污水处理工程方面,新建管径dn300-dn800的排污主管道28.71公里。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处理技术,建成处理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的

污水处理厂一处;在供热工程方面,新建3×58MW热源厂一座,供热站20座,供热管网29.25公里;在环卫设施工程方面,新建总库容量为104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厂

一处,处理能力200吨/日。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进一步加大给水扩建工程、园林绿化美化建设,完善镇东北生态旅游园区的绿化、美化及民族旅游设施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阴山岩画博物馆、**奇石馆及青少年文化宫、配套体育场设施等文化体育事业设施的建设。

第五节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网络教

育,远程医疗等,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

高生产效率。

建设以现代通信网络为目标,以强化干线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数据图像等高级信息业务的需求

,加快农村通信建设,提高电话普及率,改善农村邮政、电信条件。

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抓好移动及固定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

第五章积极推进工业二次创业,确立工业主导地位

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方针,加快工业发展,进行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全旗经济工作的重心要向工业转移,领导力量向工业集

中,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工业倾斜,各项生产力要素向工业流动,各种资源向工业配置,形成主攻工业的浓烈氛围。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非

国有企业的发展;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处于支柱产业范围的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控股、参股、国有股权委托管理等方式组建大企

业集团,一般骨干企业实行股份制,小型企业实行民营化;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名牌产品开发,加快现有企业改造,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充分发挥全旗的比较优势,举全旗之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做优一批支柱企业和骨干企业。整个工业要高速度大发展,实现二次创业、产业升级,确立

在全旗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增加值要以年均40%速度增长,到2008年达到10亿元,占GDPR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企事业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对财政的贡

献率达到60%以上。

第一节强化协调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要把抓重点项目作为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和优化工业结构的着力点。实施一批大规模、高水平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首先,要抓好项目的调研、论证

和储备,坚持推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不断有新项目推出并上马。对重点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要做为勘探工作重点,为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摆布提供充足

的依据。二是加大重点项目的培育扶持力度。对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要有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切实抓好项目的审批、列项,帮助项目单位争取配

套工程、优惠政策、贷款支持等。三是切实落实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要继续实行四大班子领导、相关单位包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认真落实新上项目

旗乡两级财政分成、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超前跟踪抓好项目论证、审批、建设、试产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四是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

有力保证。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行办事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办理时限制、投诉反馈制等行之有效的制

度,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工作,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各类收费项目以最低标准收取,营造优越宽松的投资环境,确保外地客商能进来、留得住、肯

投资、谋发展。在硬环境建设上,对工业项目配套公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超前争取,优先安排。为促进发电厂、中蒙合作项目

的顺利实施,争取建设巴音忽都格至电厂运煤专线油路、甘其毛道----西小召一级公路、塔本陶勒盖煤矿至西小召铁路、甘其毛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全旗经

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要按“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办法处理,可以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要切实加快项目争取、洽谈和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

利建设,按期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金泉工业基地为平台,围绕煤矿、铜矿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一个集焦炭生产、铜矿冶炼、化工、电力等多位一体的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工业集群,打造和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一是电力产业集群。千方百计落实华电2×30万千瓦发电厂和富汇风电有限公司大型风力发电场等重

点项目,加快建设500KV、220KV输变电工程,着力解决用电的瓶颈问题,这不仅是能否保持工业经济高效运行的关键,而且将全面带动多种产业的协同高速发展;

二是焦炭产业集群。在积极争取神华集团进行开发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的同时,尽快促成三和公司、普兴公司建设焦化厂;三是高载能产业集群。加快煤炭、电力

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开发硅铁、电石、硅钙、铬铁、金属镁等高载能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煤电高载能一体化产链条;四是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白

音查干油田勘探开发规模,进一步提高原油产能,积极争取新建石油精细化工厂,实现原油就地转化增值;五是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绿色、

无公害、品质优良等优势,加快发展以牛羊肉为原料的肉食品精深加工业,以羊绒、羊毛、羊皮为原料的绒、毛、皮革加工业,以荞麦、莜麦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

工业,以生物血清、动物脏器为原料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六是有色金属冶金和贵金属产业集群。利用甲胜盘锌、铅精粉资源及开发蒙古国境内铜锌等有色金属资

源,建设大型铜锌冶炼项目,加快新忽热217金矿勘探开发进程,整合巴音杭盖等地区的金矿资源,把我旗建成国内重要的黄金采选冶基地。

第六章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

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一节调整提升商贸业

加快建立以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为重点的现代高效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发展已形成较大影响的商品批发市场,完善锦海、兴海、富海三大市场,壮大建材、农

畜产品等一批具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和口岸边贸市场。创新经营手段,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传统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式商

场和专卖店、精品店发展。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

第二节培育壮大金融业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拓展银

行服务领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形成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加快发展旅游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旅游精品促销力度,分层次地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以**草原、同和太奇石林、甘其毛道口岸、**中旗阴山

岩画群等优势旅游资源为基础,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遵循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原则,科学规划,注意可操作性和战略性,突出精品意识,建

成巴彦淖尔市乃至整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佳草原景观、阴山岩画观光、蒙族民俗体验旅游目的地和内蒙古西部著名的边境旅游区。同时,积极开发大众化旅游休

闲项目,大力发展假日旅游。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8年,到我旗观光旅游

人数达到11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9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40%左右。

第四节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大力开拓经济适用房、旧城改造、企业建房和小城镇住宅市场,进一步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中介服务,规范发展物

业管理业,培育一批房地产销售、抵押、托管、置换企业和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五年内,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第五节着力开发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民族和地区人文资源优势,以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竞

技体育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和发展文化体育市场,加快文体产业发展,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旗文化品位。

----打造草原文化艺术品牌。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品牌。每2年举办一届"**中旗那达慕"或"中国?**中旗国际那达慕";民族风情品牌。加强对**蒙古族

衣、食、住、行、婚嫁等方面的独特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整理,建造一处"**民俗村";民族民间艺术品牌。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基层演出场次不低于50

场;同时,大力开拓旗外演出市场,确立乌兰牧骑在区内外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牌地位。大力培育以马头琴演奏、蒙古族长调、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乌力格尔、好来

宝说唱等为代表的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著名品牌。

----建成具有**中旗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到2008年,争取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现在的9处,增加到11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前,集中力量新建或改扩建影剧院、文体大楼、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广播电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赛马场等;加快基层文

化设施建设步伐。实现"苏木乡镇有综合性文化中心"的目标,70%以上的嘎查村建有文化室建设和完善广播电视网络。

第七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的可持续

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2008年,全旗非农产业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

第一节大力发展小城镇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人口、产业、市场方面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抓好旗城和小集

镇的建设。把海流图镇建设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矿业发展的服务基地,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边贸旅游城镇。到2008年海镇人口增加到4.6万人,

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之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1平方米,油路铺张率达到90%;排水受益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达到60%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1%;供热普及率达到55%;供水普及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乌加河、德岭山、石哈河及

甘其毛道口岸等重点镇加快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通讯、文教、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在全旗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比重。全旗城镇化水平以年平均1.5个百分点增长,到2008年达到38%。

第二节依法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必须依照《海流图镇总体规划(2005-2020)》,做好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科学论证,精心组织,分期进行。严格执行城市管理的地方性规

范文件,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城市规划的行政,技术规定和实施细则,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第三节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已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村牧区人口,优先落户,放宽政策,给予“农转非”;调整就业政

策,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增强对农村牧区经济的带

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

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提高城镇化的管理水平。

第三篇推进改革开放

第八章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我旗资源、区位优势,坚持“拓宽领域、改善环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努力扩大

出口,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我旗建设成为国家新的能源接续基地、储备基地及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第一节对外开放

要紧紧抓住经济发达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咎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大公司、大集团,在电力、高载能及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加工等重大项目、重点产

业引进上力求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加快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投资软环境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构建政策推动、政企互动、全民发动的整体招商格局。要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以

资源引项目、引资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对重大项目要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

第二节积极引进外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高层次宽领域拓展中蒙经贸合作,加快建设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抓住中蒙经贸合作日益密切,重大项目的争取建设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以蒙古国的煤铜矿产、

农畜产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神华、中信、中国有色等大集团企业密切配合开展蒙古国资源开发的洽谈工作,超前谋

划,提前做好中蒙合作项目实施需要配套的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的争取工作等,努力把建设大型焦煤生产基地和建设铜冶炼厂等项目真正落到实处,实现

进口资源在我旗境内的加工增值,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积极参与呼—包—鄂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扩大对内开放。要抓住呼—包—鄂地区经济带迅速崛起的机遇,加快中蒙大通道和能源原材料加工生产基地的建设,

为呼—包—鄂地区以及更广泛地区提供能源支持。抓住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投向的转变,积极承载转移产业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提

高产业层次,加大本地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乘势做大做强,实现地区经济优势互补。

第三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抓好政策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优化政策环境,就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我旗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用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

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拓展投资发展空间。优化行政环境,要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以开放促监管,深入实施警务、关务、检务、税务等制度公开

。牢固树立多种经济主体平等保护的意识,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抓紧建立快速、高效的外商投诉案件接收处理机制,使外商投诉讼明确统

一的受理部门和规范的处理办法,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优化政策环境,要加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三乱”现象。优化信

用环境,要健全信用制度,加强信用教育,强化信用理念,整肃信用秩序,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优化人文环境,要大力宣传“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

,使全社会普遍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开放形象”的意识。对于在营造对外开放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公民,进行表彰奖励,对有损投资环

境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

第四篇发展教育科技

第九章大力发展教育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最现实、最根本的生产力。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规模适当,

素质优良,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08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年以上。

第一节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2008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重点使我旗教育实现“四大跨越”:

----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跨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0%

以上,全旗普及高中段教育,形成比较合理的普、职高招生比例。

----实现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健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制度;推进托幼一体化,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构建起比较完

善的终身教育网络,形成覆盖全旗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使教育更好地向学龄前和学龄后两端延伸,为城乡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受教育机会。

----实现从承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跨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职业中学要和各类

高校试行弹性教育制度,促进普高和职高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拓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实现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积极构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的教育结构,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旗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和重要突破

口,到2007年建成覆盖全旗的教育科研网,全旗各地学校初步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小学以上实现“校校通”;开放教育资源,通过优化和重组

,扩大并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实行优势互补,鼓励实行开放式办学;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与蒙古国教育的合作交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提高办学效益。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

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要形成全社会投资教育的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采取特殊措施,加快发展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教育。解决好边远贫困牧区、山旱区学生辍学问题,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

第二节优化学校布局,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

2006年把旗蒙中建成盟级重点民族中学。2007年把旗一中建成盟级优质高中,旗职业中学建成盟级示范职业高中。2006年把旗民族幼儿园建成自治区级示范骨干园

,旗幼儿园升级为盟级一类甲级幼儿园,2008年建成自治区级示范骨干幼儿园。到2008年,全旗学校总数稳定在40所左右。

第三节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实施人才开发工程,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大胆创新培养选拨任用制度,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系统。营造用好、留住、培

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体制环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尊重爱护人才,在全社会形成爱才惜才,求贤若渴的用人氛围,充分调动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创新引智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格局。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评聘使用工作。

在充分发挥旗内各级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外部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

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体系及其上岗资格认证体系,培养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懂经营、

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高度重视优秀领导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的培养建设,扩宽渠道,不拘一格,务求选拨工作有新突破。积极选拨和使用一批具有开拓、创

新能力的少数民族、妇女和党外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跨世纪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开发农村牧区人才资源,造就一支用

得上、留得住的农村牧区人才队伍。

第十章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教兴旗”,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要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机关为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服务的新观念,力争通

过五年的努力,在**中旗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要求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08年产业化有较大

突破,全旗科技对农牧业的覆盖率达40%左右,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

第一节加快科技推广与应用

抓好农业种植和现代科技示范建设,促进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旗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试验推广新品种引进、集约化设施技术、生物技

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包装技术、信息技术等,力争在发展优质高效农畜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为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

。同时,在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普及、技术创新、企业制度、观念、机制及管理上.不断探索高科技示范经验,树立全新农牧业科技产业形象。

第二节加大科技引进与合作力度

实行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尽快掌握机遇,引进国内外生产要素开发我旗资源,嫁接我旗企业。特别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实行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引进国内外与吸收旗内相结合。靠环境、事业吸引人,靠待遇、情感留住人,培育和引进中青年技术带头

人,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农牧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兴牧,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坚持把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科技进步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牧业。要大力推进种植业、农区养殖业、优良品种、耕作方式、规范栽培、科学施肥、速生丰产、科学养畜、饲料开发、病虫害及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

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益。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旗属企业、乡镇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技术依托单位。鼓励支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

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制定实施相应的技术开发规划和计划,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第三节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

传科技人员“求实、创新、奉献、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第五篇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人口?资源?环境

第一节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全旗低生育水平,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重点做好

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生殖保健工作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公寓、敬老院等社

会公益事业,开发老龄产业。到2008年,全旗总人口控制在1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第二节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法加强土地、矿产、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

护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垦复,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全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勘

探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视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减缓耗竭性资源的消耗速度,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发展气

象、地震和测绘等事业。

第三节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对公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美

化,建设“绿色通道”。切实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防止乱采滥伐等工作。采取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到2008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55万亩。

第四节保护治理环境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把防治工业污染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重点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使

工业污染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加强水资源保护,抓紧治理水污染源,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有机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切实保护好饮用水

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开展农村环境监测,重视防治乡

镇企业污染源,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农村化学污染。开展环保教育,完善地方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六篇改善人民生活

第十二章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初步建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多渠道扩大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力度支持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创造更多的就

业岗位。提倡自主就业、家庭就业、非公有制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就业方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职工

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实

行自谋职业的小额信贷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二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范围,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的运行,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费用分摊机制,保

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下岗职工

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农村牧区救济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第三节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发展社会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积极发展慈善

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的监管。重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

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动员

各方面力量对口支援,扶贫济困。

第十三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全体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制,合理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

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采取大力发展服务业,多渠道扩大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措施,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机关公务员和由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

职工工资发放,以及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的后续效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

农民余粮;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牧区服务设施建设,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

第二节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把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发屗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

入力度。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繁荣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保证城

乡人民的基本卫生需求,进一步降低婴幼儿、孕产妇死亡率。进一步加强农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加强三级卫生网,发展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牧民基本

医疗问题。抓好疾病、疫病控制、医疗应急体系,远程医疗及卫生信息管理网络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抓好农牧民健康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公共

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加强防灾减灾

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一起抓,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防御地震、旱涝、白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网的建设,搞好预测和预报。逐步健全责任制和

监督检查机制,依法管理防灾减灾工作。抓好救灾物资储备仓储设施紧急救援体系和防灾减灾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加大重灾户救济力度。推广防灾

减灾科技应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增加安全设施投入,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重点改善居民住和出行条件。促进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和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扩大服务性消

费。消除不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障碍,改革福利型消费方式。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拓宽消费信贷。积极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商品住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和覆盖率,提高电话普及率。提高城市供水质量和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供电质量,实现城乡

同网同价。

第七篇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扬“爱国爱乡,知难而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塑造**中旗“山川秀美、经

济繁荣、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新形象。不断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弘扬主旋律,培养“四有”新人。进一步强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探索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

方法;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强化法制观念,加大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体活动,倡导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和引导。加强对新闻舆论,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公民

诚信教育,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

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全旗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心中,继续抓好“文

化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繁荣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抓住建设“民族文

化大旗”的机遇,把握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

利用,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使文化产业的增速接近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规律与文化规律的统一,充

分发挥我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优势,注意文化与教育、科技、新闻、体育等事业及旅游产业相结合,积极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走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

运作的产业化道路。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及文物的保护、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突出展示**中旗多样性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独特风韵,大力扶持和开展各民族民

间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精品,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

第三节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体育、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公共设施的投入,继续搞好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边疆民族

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卫生三项建设,高度重视治理农村牧区的脏、乱、差现象;加强城乡老年人和职工的文化、体育设施以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

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十五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经济体制改

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切实推进依法治旗。

第一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继续实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坚持多方案择优决策等民主、科学决策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新

形势下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的制度与方法,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大力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继续做好信访工作,

强化群众监督。

第二节加强法制建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旗,实现执法、守法、护法的同步发展。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用法律、法

规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行为的法定化,促进政务公开,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要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

各环节的内部约束机制,从严治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继续从技

术装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政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建设,保证办案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全面培训政法干警和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确保严格

、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司法改革步伐,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持久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工作,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

部的法制意识,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三节维护社会稳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深入持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

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和做好帮教工作相结合,坚决查处非法宗教活动。增强群众识别抵制邪教,封建迷信和各种伪

科学的能力。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有效遏制“黄、赌、毒”的滋生蔓延,净化社会风气。积极探索治安管理的有效办

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面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民兵预备役

工作。

第八篇五年计划实施

第十六章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旗级经济调控体系,加强计划、财政、金融、价格及其他经济杠杆的相互配合和制约,运用有效的经济、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各项改革措

施的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必要的宏观调控环境。

第一节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经济调控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中旗五年规划主要奋斗目标,认真贯彻中央各项调控措施,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是:贯彻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零基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既防范金融

风险,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

第二节转变政府职能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学习和熟悉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加入世贸组织的正面效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把精力

主要放在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减少经济具体事务,规范经济社会管理行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政企、政事、市政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职

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切实转变计划、财政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效益。金融部门要根

据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优先支持已列入计划盘子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适时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按上级

部署,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让各类经济主体充分了解政府经济调

控的意图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加强行政监察,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大力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市场法规,严格执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积极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金融秩序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大对阻碍执法、暴力抗法和国家公职人呚利用职务之便干扰执法

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执法工作顺利进行。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严肃财经纪律。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第十七章保障计划全面落实

实现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心同德,精心组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纲要》是今后五年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旗政府在制

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分年度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把《纲要》作为制定经

济政策的重要依据,认真贯彻落实本《纲要》的内容,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乡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本纲要的精神和

主要任务。

与《纲要》相配套,旗政府还将颁布组织实施城镇化发展、支柱产业、科技教育、水利水电、生态建设等一批重点专项规划,并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

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建设一批新世纪重大工程。进一步把《纲要》落到实处。

政府部门要动态跟踪、调查、分析《纲要》执行情况,对各个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和

重点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在《纲要》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或旗内其他重大原因,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旗人民政府将

提出调整方案,报请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

国民经济规划范文第5篇

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一)建立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

国家总体规划和省(区、市)级、市县级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二)明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三)严格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的领域。编制部级专项规划原则上限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国务院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水、海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国防建设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扶持或者调控的产业,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要求的其他领域。

(四)合理确定编制部级区域规划的范围。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地区、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地区、国家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或保护区域等,编制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二、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

(五)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编制部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拟订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衔接单位、论证方式、进度安排和批准机关等,并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需由国务院批准的专项规划,要拟订年度计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商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应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原则,由编制规划的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列入部门预算。

(七)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编制跨省(区、市)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由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与国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并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必要时还应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部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相邻地区间规划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国务院决定。

专项规划草案由编制部门送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涉及其他领域时还应当送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其编制的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同级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决定。

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草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送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规划编制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并自收到规划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三、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编制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各级各类规划应视不同情况,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在将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九)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要组建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对部级、省(区、市)级专项规划组织专家论证时,专项规划领域以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应当不少于1/3。规划经专家论证后,应当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

四、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十)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其中,规划编制说明要载明规划编制过程,征求意见和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的情况以及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和理由。

(十一)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部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及时公布。未经衔接或专家论证的规划,不得报请批准和公布实施。

五、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十二)实行规划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