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保障。民主体制的健全、法治秩序的建立都要求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为前提。我国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把公民意识喻为“现代社会意识重要支柱”。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公民意识必须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精神素质,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因为在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是以基本权利与义务观念作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作为基础,以责任、使命感与集体主义观念作为条件。包含爱国、责任、自主、平等、公德、节俭、规则、纳税、科技、环保、国土、国防等意识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对未来,也同当代年轻公民发展方向一致,比较容易促使年轻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各价值目标中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本实施,不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由此可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

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传播媒介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一,公众的公民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并逐步养成。从近年来的一系列新闻事件中可以看出公众参与的高涨热情,这说明民众具有表达的渴望和参与的愿望。

第二,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越来越强。从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再到现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时期,网络上公民自发讨论民生大计等都展现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的强烈。

第三,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2008年汶川大地震,公民纷纷自发帮助救灾,一些民间志愿者亲自前往伸出救助之手,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公民的高度责任感。2010年,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并实施,村民委员会选举成为我国农民实现民主的最直接形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具备一定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公民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批判和监督意识。网络的兴起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为现实和便捷的平台。因表达或举报渠道的不通畅,“网络反腐”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推动反腐工作的一把利器。特别是微博、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让网络成为民间反腐的前沿阵地。

从整体上来说,公民挚爱祖国,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国家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熟悉了解,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崇尚自由,注重权利,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公德意识。但不容忽视的是公民意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民意识短板现象主要体现在:首先,缺少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细致了解,过多崇拜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其次,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细致,对法律的作用认知不够,缺少诉讼意识;最后,在公德问题方面存有了解与行动之间比较大的差异,缺少公德意识的问题随处可见。导致上述这些现象发生,不仅有社会历史原因,而且也有教育方面与公民自身的原因。①

“公民意识”的学习资源匮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后,我国民众难免拥有一些宗法等级理念与臣民意识,缺乏权益理念与主体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社会心理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在逐渐步入成熟,主体、平等、权利、民主、效率、法治等公民意识也随之得以强化。可是,一些臣民心理的守旧理念依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影响。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未留下几多公民能够模仿与学习的“公民意识”资源。

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应当是坚持“大教育”的战略。“大教育”指的就是有效借助现有的教育之道,不但要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学模式教育,而且还应当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社会教育,乃至是家庭教育。②家庭可谓一个较好的教育场所,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有着独具的优势,并且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受、沟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而此模式目前却未全面展开。由于教育的某些失误,导致我国一直以来欠缺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虽然一些文件中强调权利、义务、集体观念、民族感的教育,但是我国目前仍没有具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教材、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缺少价值共识的战略姿态。党的十报告指出公民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极好的指引。公民意识教育应当以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而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即借助沟通、对话和理解等,使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之间构成具有共同享用性的价值态度与关切,乃至实现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成果。而目前却未全面促成此种局面。③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从法律意义上讲,公民不但具有身份问题,更主要的是其具备意识问题。公民意识系公民对其本身的法律、政治地位及其同国家和别的公民之间互相关系之自我感悟。④公民承载着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历史重任。在建构和谐社会的里程中,强化公民意识培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张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总结,短短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出了体现当今全国公民“最大公约数”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稳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共同理念基础的高度出发点指出的战略任务,同时亦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是兴国之魂,影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践行的主体,不仅包含政党与国家,也包含广大公民,而最重要的主体便是公民个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此决策部署的意义,全面推动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项工作,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果创造正确的价值引领导向以及充足的精神支撑。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渠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理论课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但需要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积累。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公民意识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渠道,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整个社会未构成大气候,公民教育未构成体系与制度、课程化的状况下,一定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行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势。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公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认知掌握人与自然、与社会二者之间关系,为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要切实把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广大公民对公民之权利义务的了解愈加深刻全面,增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力度。

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应当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精心组织、构架,推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道和评论,并针对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的新的思路、做法、典型、成效等实施深入集中报道。互联网络媒体也应当利用传播速度快、传输覆盖范围广、互动性比较强等特点,经过系列报道、博客等方式,积极引导互联网上的舆论效应,及时回复网民关切,构成互联网方面宣传的强势。

通过上述措施促使公民知道哪些能够去做,哪些一定要去做,哪些严禁去做,帮助其确立慎重利用权利与认真履行义务之思想,培育公民对自身负责、对别人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从而促成为其多方角度增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日常管理当作起点,做到管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大环境建构方面,一方面应当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提升公民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张扬正气、鼓励先进、批判错误、揭露丑行,充分利用舆论的作用不断创优社会环境。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能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⑥所以,加快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强化包含权利义务和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民主法治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的认可及拥护,反映为民主与法治的高度一致,公民参与与参加能力的相互一致,知、懂、用法的相互一致。发挥法治规范制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约束能力。法律维护的是公民道德的底线。而各种社会制度要促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以普遍认同,并且维持稳定、连续性,就一定会让国家之法律法规与执行行为较好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做到法制培育、公德培育相结合。对广大公民来讲,职业道德意识可谓最核心部分的素质。而法律意识可谓底线,公德意识则是升华。道德文明属于公民意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公民之间关系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及文明标准的自发遵守和拥护。

当今社会,拥有优良的道德文明意识对公民素质来说是最为基本的需要,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价值规范。道德文明意识体现着公民经过理性认知,促成文明价值与道德信念由直觉与良心的自由状态走进原则与规范的自发状态,不断提升道德水准与文明素质。⑦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公民素质全面进步发展的需要。

强化对公民道德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公民自身与全体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是建构法治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意识教育属于社会先进文化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于公民道德意识教育中居于统领与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导,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则将失去方向、丢掉根本。

强化法制与公德教育,此称得上公民意识教育的两翼。⑧促使公民正确地认知个体同社会、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意识属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宪法与法律给予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履行,反映为权利和义务的相互统一。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范内容强化对公民之公德心的培育,以培育公民对自身对其他人及至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

强化协调,构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合力。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一项基础、灵魂工程,是党和国家共同肩负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密切配合。应当将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需求贯穿于国民教育、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融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反映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及宣传的各个层面。

要将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要求反映至制度构架、政策法规建构与社会管理当中,从政策、体制、社会等环境多角度给予有力支持,构成培养公民意识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那些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村镇、单位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先进典型带头兵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文明模范、身边好人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体作用,带领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学习雷锋争做志愿者服务、道德领域明显问题专项整治、公民道德文明宣传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公民在参与道德文明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启迪心灵,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当代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认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朝夕之功是实现不了的。而只有依赖充分发挥广大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够把公民意识教育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融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大众化的理论性教育,从而增强理论教育之说服力。

公民意识教育可先从小事着手,在细微之中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教育应当紧紧贴近公民的关注点,不但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坚持什么、扬弃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要结合不同群体、不同需要,贯穿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与手段,促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下的公民意识教育走进机关、走进厂矿、走进部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最终促成家喻户晓、深得人心的格局,以全面推动我国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宋惠敏,孙红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识教育与公民现代人格的生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白琼英:“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期。

③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④李异平,李洁玉:“从公民新闻的发展看公民意识的觉醒”,《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⑤齐秀华:“公民教育视野下品社科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⑥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⑦张一[:“中国学校公民教育问题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策研究

为了更好地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为构建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提供参考,本课题组从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内部管理体制、学生质量、师资队伍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主要以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广厦学院、黑龙江工商学院五所民办高校的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与访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于公办高校要更加严格管理、更加扎实推进,更加切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实际,更加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具有针对性。

2调查设计与结果

2.1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调查

在问卷设计上,我们从民办高校的美誉度和国家对民办高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两个角度考虑进行了设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按照年级比例均衡选取调查样本,每所走访院校调查约 100名学生,总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87份。31、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者一家人对民办高校颁发文凭的社会认可度有过质疑;37、的学生表示国家教育政策存在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区别对待的情况;43、的学生担心就业时民办高校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

2.2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调查

围绕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管理文化与理念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课题组访谈了五所民办高校的办公室、学生处、人事处、思政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的负责人。访谈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多样,运用灵活; 管理效率高,办事速度快; 管理文化鲜明,有特色。但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办学经费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 董事长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党委的角色在民办高校定位比较尴尬,作用发挥不够突出; 民办高校的管理文化与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冲突。

2.3影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师队伍状况调查

在问卷与访谈设计上,我们从师资结构、教师流动情况、教师业务能力、教师师德水平四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师生作了调查。调查显示,91%的学生表示接触的青年教师的比例最高,86%的学生表示曾经换过班主任,76%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应该提高。多数受访教师表示学校主要的教学力量是青年教师和公办高校退职教师,周围同事离职较多,在入职前后没有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结论与建议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学生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是十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抓好养成教育,重视日常生活的点滴,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定期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使他们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遵循基本规范。

参考文献:

[1]康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7)

[2]彭佐扬.乡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3]李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策略及路径

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

[4]于佳,王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态学审

视与构建[J].大理大学学报.2016(07)

[5]王羽,王立荣.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探究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第3篇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是贯彻实施《意见》的客观要求《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这说明,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切实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无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1.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2.1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成长成才,而且必然影响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与水平,进而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民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当代医学生明晰了在国家制度层面,我国倡导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发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与责任,也使医学生清楚了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坚定了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从公民个人层面使医学生知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和努力培育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高尚的医德品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严谨认真地做好本职所承担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

1.2.2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着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中,居于国家制度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价值认识与概括。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能使当代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并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致力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价值概括,它不仅为每一个社会个体认识评判我国所选择并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价值尺度与标准,同时更坚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信心。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医学生端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1.2.4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应有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概括与要求,也是对公民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提升道德品质提出的方向与目标要求。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医学生真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来教育引导医学生,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培育医学生诚信友善的品格与品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地做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工作。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构想

2.1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教育引导医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任课教师,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之中,借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积极向医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使医学生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深刻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2.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之中

2.2.1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高擎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很好地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u]不仅要注重运用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的诸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名家的事迹教育当代医学生,更要注重运用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诸如林巧稚、裘法祖、韦嘉宁、吴阶平、吴孟超、钟南山等一些卓越的医学大家、名家,尤其是用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李素春、叶欣、邓练贤等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教育当今的医学生,用这些榜样、楷模的力量激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调动更大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以便切实搞好在校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责任重大的医疗卫生工作。

2.2.2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需要医学生对医学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是人道主义事业。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医学技术、广博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有着对患者的高度同情、热爱,有着对患者生命、人格及其医疗健康权利的高度尊重,有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的热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奋发进取地履行工作职责,才能为患者、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才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地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探索。

2.2.3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徇私舞弊。诚实守信就个人方面来讲,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高尚的人格形象与人格力量,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诚实守信就单位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来说,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就国家来说,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医务工作者。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更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是因为医疗工作是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就不会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也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向家人、朋友诉说的隐私告知给医生。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诚信道德意识与品格,才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更好尊重患者,做到诚信待患、诚信对待同事,才能更好地赢得患者与社会的尊重,医院才能贏得更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做好对医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素质,提升诚信道德品质。

2.2.4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

对医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有助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为自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医学生走向社会后,也特别需要具有友善的意识与情怀,这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面对诸如医患、医医、医护、医技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开展,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维护。医务人员具备友善的品格,就能很好地关心关爱患者,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中就能多为同事着想,关心团结同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抓好医学生的友善道德教育,有利于其今后工作中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和谐医医关系、医护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有利于医疗工作更好的开展。

    2.2.5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21-03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核心”是针对“一般”而言。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个社会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长期稳定的价值观。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构建。虽然我国同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核心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但这些西方国家在核心价值构建方面的具体经验,对我国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构建途径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利益矛盾的日益突出,对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构建途径面临着四方面问题。

(一)社会文化多元化现状与构建核心价值观方式相冲突

国内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带来了群众在文化和价值认识上的多元化,使得民众不再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处于空白状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其他价值观念归于错误或者是不科学的行列,把其他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起来,这就与多元化认知构成了冲突。

(二)相对单一的构建载体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脱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当前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方式更多地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载体,内容单一,缺乏感染力,无法适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而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变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口号,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脱离,针对性不强,无法真正吸引群众。由于群众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无法产生相关的核心价值情感,更不能正确地去实践。

(三)填鸭式教育方式与群众主体性地位相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往往采取填鸭式说服教育手段加以施教。这种直接的方式在确立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改变,简单式的说服教育往往使人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难以体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与对部分社会现实的不满相互影响

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目的,是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行为准则或信仰。当个体的社会感知越来越偏离其知识层面的认识时,理论上的认同感便随着疑惑迷雾的扩大而不断消减;当社会现实或者是社会实践已完全站在理论认识的对立面时,信仰之塔便会轰然倒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偏重于理论认知的效果,使得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持理论认同的态度。但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非正义以至公职人员公然违法犯罪现象,给群众带来了强烈反差和巨大冲击,致使很多群众困惑于现实与理论的背离,从而影响了核心价值观构建效果。

二、西方核心价值构建的若干经验和做法

当前,西欧、北美以及其他继承西方文化传统国家的核心价值构建,已取得一定成效。为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的问题,西方核心价值构建过程中的部分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核心价值构建保障法制化

西方国家普遍将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宪法等各类法律,以保持其在社会运行的至上性,同时依靠法律强制力进行推广、普及。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是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该国前总统克林顿也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宪法时代”,美国人崇尚自由、珍视人权、坚持正义、追求秩序的民族性格完依赖于这种“宪法精神”的普遍宜扬,更重要的是宪法的制定、修订和贯彻在这方面的倾向和保障。其他西方国家也如此。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宣布:“社会的目标是共同幸福,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德国1990年《基本法》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它是国家全部权力的职责。”“人人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只要他不损害他人的权利和宪法制度或道德法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仰自由、良心自由以及宗教和世界观自由不受侵犯”。

为保证核心价值观构建效果,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法律解释的方式,尽可能地协调制度合理性与社会具体行动目标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使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接纳各种合理的具体行为和要求。如美国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家长担负起管教子女、传播价值观的责任。田纳西州惩处连续缺课的学生家长50美元罚金。巴尔的摩、洛亚诺克等大城市法庭,判罚家长要跟着犯法青少年坐牢。加利福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规定企业、公司应给予员工有薪假日,方便员工到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形。

(二)核心价值构建主体多元化

1.政党推动:构建核心价值的主要力量。执政党普遍通过教育政策、福利政策等公共政策的安排,自觉将核心价值理念贯彻到政策制定中。如,西方执政党普遍推行公民教育,以培养接受国家核心价值的合格公民。美国是实施公民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国家成立之初,其教育就被赋予了培育公民的使命。1790年,美国出版了最早的关于国家历史、政府和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并在中小学开设了“公民科”,公民教育诞生。2002年英国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中学必修课程,2007年又提出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的教育计划,规定中小学生要学习有关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国家处于转折时期的执政党,通过建立新社会价值目标的方式,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构想,推崇社会公正、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维护了社会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

西方政党还往往通过自己的政治纲领、领导人鲜明的政治主张,以及举办演讲、培训等活动,向社会和民众输出政党价值观,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形成某种核心价值。如美国历任总统就职演说中,都有唤起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名言警句,宣传“美国伟大”的思想。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设立“政策论坛”,组织党员就党的各项政策进行讨论,吸引党内外民众广泛参与,党员和民众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加强了对政党价值观的认知。

2.宗教传统教育:构建核心价值的基本渠道。宗教是最丰富的核心价值源泉。某些西方社会核心价值直接由宗教思想演变而来。如马克思・韦伯发现,加尔文教派在转化过程中所鼓励的勤奋、诚实、严肃认真、节约时间与金钱的观念,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此外,宗教对西方社会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如,在美国,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在就职时,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在白宫,每周都要举行《圣经》学习会;军队中有随军牧师,教会学校随处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国家,又是现代国家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教堂是公民的孵化器”。据初步统计,美国有86%的人信仰基督教。其他国家信基督教的比例亦大体如此。

3.非政府组织:构建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在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发挥着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作用,其地位和影响日益重要。如英国现有社区民间组织约17万个,就业人数近百万,提供分工精细和领域广泛的服务,包括扶贫救济、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科学研究和普及等领域。美国拥有涵盖各阶层、各教派的社会团体,包括联合基金会、残疾人协会、志愿者协会等。这些非政府组织往往强调文化与共同价值,与宣传、巩固社会核心价值不谋而合。如英国政府将许多原来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以委托等方式转交给非政府组织,使非政府组织在落实“英国核心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核心价值构建手段内隐化

在确立核心价值过程中,西方国家普遍采取内隐化教育方式,使国民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核心价值的熏陶和感染。一方面,西方国家将主导价值理念到融入教育主题,通过各式教育活动,增强国民对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比如,美国在对学生品格养成和道德规范认知的品格教育中,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融入其中。此外,充分利用文化、媒体等引领和塑造核心价值观,通过公权力引导文化传播事业、影响公共传媒的方式,以富有感情和艺术魅力的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全民共识。如,美国通过电影电视、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载体平台,宣传国家主流政治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影响国民价值取向;通过建设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反映缔造者们功绩、资产阶级革命历程的纪念物,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自由女神像”看作美国精神的象征,赋予其自由、民主、平等的含义,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此外,在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用杰出人物命名地名、场馆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三、西方核心价值构建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逐渐化为群众日常生活理念,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认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日常生活秩序相互需要的良性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行业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有计划地建立、规范各种礼仪制度,充分利用各重大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充分引导舆论媒体采取适当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种社会价值观念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为人们判断是非对错、做出道德选择提供正确的标准。

(二)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作用

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来实现价值要求。注重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够进行法律化的内容转化成法律法规,强制人们必须遵行,做到德法并举。同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制定、颁布一些新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坚决捍卫和支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依法打击和惩治背离其要求、严重损害群众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接受和遵守。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当前,国内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44.6万个,其中基金会2 200个、社会团体数24.5万、民办非企业单位19.8万个。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我国要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其活动涉及领域广、范围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促使非政府组织的宗旨、规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组织成员在组织活动中逐渐地接受、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此外,发挥非政府组织成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其奉献精神,引导民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西方,宗教思想是部分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来源。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其精髓也可以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真对待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把学习传统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认真发掘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和合”“、民本”、“知行合一”等认识,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值得很好地发掘。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例如,将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精神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将其中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任剑涛.以美国、北欧和新加坡为例,核心价值理念凝聚全民共识[N].南方周末,2007-07-12.

[2]许艳丽,周长美.西方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及启示[J].理论界,2011,(11).

[3]严秋菊.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祝灵君.国外建立社会核心价值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5]张春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及其构建途径[J].东南学术,2011,(2).

[6]吴千里.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问题和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7]邹国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层次[J].唯实,2011,(12).

[8]陈静,郝一峰.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9]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0]杜胜平.外国政党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J].当代世界,2008,(1).

[11]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2]刘丽瑛.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2).

[13]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J].瞪望,2007,(22).

[14]杨文博、刘大勇.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围绕价值目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大价值体系的竞争交锋愈加激烈。少数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认识不清,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不够。事实胜于雄辩,有比较才有鉴别。加强理想教育,必须科学运用比较方法,引导人们在认清事实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在认真总结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方法,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神支柱作用。理想信念能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无穷的力量,鼓舞人的斗志,甚至能激起人们为之献身。党员干部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二是团结凝聚作用。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人们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回顾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磁铁吸引那些具有磁性的东西一样,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一块磁石。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块磁石,将党员和人民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成长壮大。三是内在驱动作用。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党员干部自觉地为崇高目标奋斗,这种内在驱动作用可以使党员干部为追求目标而攻坚克难,义无反顾。四是竭诚服务作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具有服务本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群众功能的根本体现。雷锋、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而牺牲个人的一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开展信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一种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被信仰, 才不至于形同虚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信仰, 才能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家园。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家园来安慰心灵,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信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信仰, 才能为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社会转型期间价值观念多样化, 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予以引领,体现出信仰的凝聚力作用。

二、围绕价值取向,开展政策法制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紧完善民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法治既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推进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血汗工厂的出现,员工的福利大大降低,生活环境因受到污染日益恶化,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我们只是在重蹈覆辙,而这些人间悲剧似乎也正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断翻拍重演。国家的意义是保卫现存的社会秩序,如果这种秩序天生就包含着不公正的因素,那么建立在这种不公正基础上的政权也必将受到质疑。如果国家体制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制度固定下来,巧取豪夺变成合法,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所创造的财富没有被全体成员所共享,那么变幻着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就要一直持续下去。社会纷争的出现,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对促进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这就要求,政法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执法公开的规定,继续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不断深化政法工作公开的形式、载体、内容,要通过便捷的、最容易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和途径,将公开的内容公之于众,扩大公开审查案件的范围和种类,认真落实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接受人民群众和诉讼参与人的监督。

三、围绕价值准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价值准则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 往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从而升华为信仰。信仰以浓缩的形式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着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念。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没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为了形成一种全民行动精神力量和团结纽带,整合各方的精神力量,形成最大程度的思想共识。

因此,围绕价值准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方式上需要尊重广大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我们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品格要有充分的信心。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用年轻人特有的语言、逻辑、形式和途径来诠释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定要把蕴藏在青少年中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要善于发现、挖掘、褒奖、弘扬那些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爱国元素,使青少年的爱国行为得到宣传和彰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对改变当前的社会风气具有促进作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公民个体道德水平,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官德建设对于社会伦理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为官者一般被看作是社会精英,是社会道德的模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普通公民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官德好,则意味着普通公民就具有了好的榜样,好的学习对象,在潜移默化之中就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社会道德建设需要政府为主导,如果政府公务员没有良好的道德,则政府就很难有威信可言。官德建设是政府树立威信的一个途经,政府守信,才能实施政令。

公民道德教育应当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以两个方面为主,一个是知识性的教育,另一个是情感性的教育。所谓知识性的教育是对公民道德的具体内容的教育宣传,并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不知则不可为,只有首先知道公民道德是什么,才能知道怎样去践行。所谓情感性教育则是在知识性教学活动中,设定合理的情感价值观目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推广公民道德。社会教育则应当从家庭开始,家庭里的成员时刻践行公民道德,就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一个家庭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在小范围内具有示范作用,进而推而广之,则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社会教育还必须把官员纳入道德教育的行列,以增加道德教育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责任,需要通过公民道德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外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社会长期社会实践问题,不可一蹴而就,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失为培育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