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精选

国民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二、音乐的教育,偏正结构,强调教育为主体,在教育中掌握音乐。这种理解是把音乐作为一门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除了音乐自身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更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在音乐中接受教育还是在教育中掌握音乐,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二者的全面结合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涵所在。实际上,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正规系统的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除了模仿专业音乐教育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借鉴来的经验和模式外,几乎没有自己的经验可供总结。回顾3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走过的道路,虽然在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不少成绩,音乐教育也慢慢地走向正轨,但音乐教育中暴露的某些问题,如为技术而技术、重教育形式轻内涵等,反映了对在音乐中接受教育还是在教育中掌握音乐这关乎到音乐教育本质的原则问题,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有待更加重视

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教育学)是一切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它是研究教育者、受教育者、知识这三者之间如何随时代、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而变化的。其中受教育者的成长是教育理论关注的根本所在。受教育者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实施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局限性等这些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正是音乐教育施教的基础,但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还有待填补空白。有人认为,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专业的事,和音乐不相干,这样不可避免地使音乐教育脱离了教育的一般规律,从而走到在音乐中接受教育的狭路上,这条路把音乐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和评价标准,而忽视音乐之外的人的全面发展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综合素质的要求,音乐教育被认为是对音乐技术的培训,国内的音乐教育学著作也大多主张音乐教育学应该代替普通教育学,笔者认为,而这恰恰颠倒了教育学对音乐教育学的指导作用,忘记了教育问题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所在。有了教育理论的支持,音乐教育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只有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才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有素质的未来音乐人才,而不是一个知晓音乐知识只会唱歌弹琴的音乐技匠。二、关于重技术方法的讨论,轻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

在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在国内是不多见的。音乐本体在教育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应包括:哲学、教育哲学、美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哲学等。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本源;美学揭示了美存在的理由及它们如何存在,艺术美是如何转化为人的精神享受;音乐教育哲学揭示为何及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实现美的转化等。有了这些理论,音乐教育者就会对音乐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人的本质、教育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本体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没有学科理论的支持,对问题的研究和谈论只能局限在表面层次上。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发展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然而在国内,相关音乐本体理论研究还比较欠缺,也包括那些对国外相关的理论译作也不多见。这正是制约中国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对音乐教育中心问题——课程的整体思考的匮乏

中国音乐教育始终是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升沉起伏,除了缺乏对教育和音乐本体的理论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教育中心问题——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也是影响音乐教育不能按其自身规律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中心,以至如果没有对课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考察,就不能充分地讨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课程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是由课程本身的多义性所引发的,目前对课程的认识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课程即是学科和教材;二,课程即目标;三,课程即计划;四,课程即经验;五,课程即法定文化;六,课程即师生之间的对话。学校音乐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封闭性、特殊性,决定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严密的课程教学上,所以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的深入研究,对课程设置的安排,对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教材上)的选择,对显性、隐性课程的作用及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接合点等问题的研究应是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主要课题,遗憾的是,有关音乐课程研究的专题和文章还不多见,这也反映了我们对音乐教育主要问题认识的偏差。

四、对国民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关注重视还不够

学校音乐教育虽是狭义的,但它属于广义社会音乐教育的范围,是特殊的社会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民族民间音乐;关系探究

一、高校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的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宝藏丰富,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学院的音乐教育工作中,积极汲取本民族的音乐营养,才能保证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同时,只有具有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积极地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加以收集和整理,然后再加工,最终提炼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也才能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推广至世界各地。再者,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是宝贵的艺术土壤,如果没有本土音乐的滋养,那么高校音乐教育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必须抛弃轻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种观念,对西方的教学内容和音乐技法也应有选择地去学习,不能崇洋媚外。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关键,高校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和人才最集中的机构,拥有良好的生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应在这片乐园里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继承与发扬,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的力量。

二、高校钢琴教学之民族民间音乐弱化的成因分析

受传统制度的影响,在我国当下的高校钢琴教育中,很多教师还是偏向于使用西方的钢琴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训练。对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学生最初的接触非常少,所以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因此,经过分析可知,造成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有一些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或者创作,将其创作成为钢琴曲,但是钢琴教学作品的数量与西方相比少之又少,而且被选中的曲目有绝大多数还是改编曲目,极度缺乏原创作品。

(二)当前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并不健全。《摇篮曲》和《牧童短笛》是我国钢琴教学曲目形成的主要标志,钢琴音乐发展史过短,导致无法建立起健全、完善的钢琴音乐教学体系,主要的框架和主线借鉴的是西方的钢琴音乐体系,直接导致民族民间音乐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十分容易忽略传统的音乐文化。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很多音乐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所承担的重任,也没有认清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导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传统文化。

三、强化高校钢琴教学之民族民间音乐的方式

(一)加强对高校钢琴教育的重视,不断丰富钢琴教学的内容。

我国钢琴教育需结合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创造出更多包含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继而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的内容加以丰富。另外,应当将现在这些未成体系的音乐作品进行整理归纳,建成科学系统的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并且还应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应用。对于现代音乐艺术家的工作应加大鼓励,促使其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对高校的钢琴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最终使高校的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二)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改革。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培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钢琴教师需引导学生从指法、节奏、情感、包含的民族文化等各个角度去体会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深层魅力。应运用适当的作品去鼓励学生,帮助其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尝试改编,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

(三)引导并鼓励该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种课外艺术实践活动。

对于学校社团或者社会上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培养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帮助学生锻炼胆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实践应当和课堂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高校的钢琴教育中,需要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重任,应该对当前的钢琴教学情况有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创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钢琴教育,继而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浩晨.我国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23):87-89.

[2]李子乔.高校教学中民族民间舞钢琴伴奏弹奏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26):155-157.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母语民族音乐

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的,如何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目前统编教材无论是在调式旋法、和声复调以及视唱配器上仍然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虽然黎英海先生早已出版了《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但是,在现在院校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体系仍知之甚少。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用宫、商、角、徵、羽来称谓调式音阶,以板腔体系来称谓节拍,学生对此是陌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往往采用“音腔”,演奏中往往采用即兴,这对于习惯于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适应,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腔”不准。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紧打慢唱”以及“加花”演奏、“摇板”“滚板”“流水”的程式对学习键盘乐器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一位科学家在取得了关于人脑与母语关系的新发现之后讲道:是母语将人们接受、处理、感觉和理解声音的方法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母语与脑内情感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母语”这个概念的含义,母语是各种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当今全球化后殖民批评语境中各种文化传统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背景部分相似。

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都是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要解除语词与事物间的这种联结,是极为艰难的。然而,当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努力,把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简单地说,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所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哲学体系基础。当然,“母语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简单的或按西方人的教学方式把中国民族音乐编成教材纳入课堂。从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母语语言的教学来看,任何完整的体系性的语言教学,则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然而,目前我们中国音乐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是没有的,所进行的听、读(如视唱练耳)训练,说、写(演创概念、语法结构)概念和译(音乐音响的思维、文化哲学解读)都是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音乐作品仅为音乐教学中的“佐料”或“装饰”。我们提倡的中华母语音乐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将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等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建构。例如,开设中国乐理课、音乐方言课与音乐语言听辨、音乐诗、词、曲和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等。因此,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民族化教学”的本质在于:“母语”教学必须是体系性的,是独立完整的,而不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附属或补充。

综上所述,本文意在说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尽快列入教学日程、教学课程建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现在通用的“民乐”概念修定为“国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的举措。强化国乐的概念和教育,是提高学生爱我中华、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

第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将音乐家们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推广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20世纪,我们对东方音乐传统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的现实性意义有所忽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根本没有东方音乐的课程设置。这有一些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残缺,但是有一大批国内的音乐家已发现了此问题,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母语音乐的教学在不同民族、地区、院校都具有不同层面的特点。例如,小学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与参与,大学注重较深理性层次的文化、美学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积累。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形成双语教学,形成一种新的平等的音乐文化关系。

第三,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建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目前的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互相混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去相互沟通,而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音乐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我们应使中国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系统获得一种共时性与现代性,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

第四,增加民族音乐的视听欣赏,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连京剧都很少听,更不用说是“昆曲”等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而56个少数民族音乐更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欣赏。这种现象正是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不能不引起音乐家、教育家们的关注。

目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都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这个深远问题。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逐渐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从思维观念中转变,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还是可行的。音乐教育家们应该尽快转变历史形成的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以往的教材,开拓视野,为振兴中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全面素质传承音乐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西方经济大国对我国技术、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涌来。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既不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搞闭关锁国,也不能否定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搞全盘西化。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普通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责任,也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普通高校的莘莘学子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位。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推进民族音乐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也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人才的需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代热爱祖国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一专多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促进心理的健康,促进德智体各“育”任务的实现,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教育。

二、传承文化的需要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又为人民群众所广泛使用的。民族音乐由于地域性与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色彩。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其具有的浓郁地域性,使人民群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品种繁多的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它们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在当前传统文化遭受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现实条件下,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民族艺术瑰宝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通高校就应积极开展传统民族音乐的普及教育。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方法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应积极利用现有的校内与本地区资源,寻求有效方法。笔者通过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程设置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通过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种类繁多,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音乐历史理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清晰了。而民族音乐技巧基础理论课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写作技巧,了解民族器乐的相关知识。

二、授课形式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的课程多、课时少,学生要想在四年时间内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保证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讲座式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课程有《中国民乐》《中国戏曲》等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感到轻松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境界。

鉴赏式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扩大民族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影响。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器乐、民歌两大类音乐的作品,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名曲欣赏》等课程。授课时,教师先讲解与作品有关的知识,学生近距离欣赏音乐,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会起到积极作用,情感也易于回归民族,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爱国情怀,逐渐培养起民族音乐艺术的欣赏群体,逐渐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进而为更好地传承中国音乐做准备。

此类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授课采取讲授大课的形式,考试方法采取听乐段笔答形式,考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名称、作品分类、作品创作时代、作品主要特点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式讲授课程主要是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如《中国音乐简史》《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此类课程着重音乐发展历史会有较系统的认识,也会对我国悠久、优秀的音乐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母语民族音乐

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的,如何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目前统编教材无论是在调式旋法、和声复调以及视唱配器上仍然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虽然黎英海先生早已出版了《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但是,在现在院校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体系仍知之甚少。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用宫、商、角、徵、羽来称谓调式音阶,以板腔体系来称谓节拍,学生对此是陌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往往采用“音腔”,演奏中往往采用即兴,这对于习惯于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适应,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腔”不准。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紧打慢唱”以及“加花”演奏、“摇板”“滚板”“流水”的程式对学习键盘乐器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一位科学家在取得了关于人脑与母语关系的新发现之后讲道:是母语将人们接受、处理、感觉和理解声音的方法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母语与脑内情感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母语”这个概念的含义,母语是各种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当今全球化后殖民批评语境中各种文化传统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背景部分相似。

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都是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要解除语词与事物间的这种联结,是极为艰难的。然而,当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努力,把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简单地说,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所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哲学体系基础。当然,“母语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简单的或按西方人的教学方式把中国民族音乐编成教材纳入课堂。从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母语语言的教学来看,任何完整的体系性的语言教学,则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然而,目前我们中国音乐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是没有的,所进行的听、读(如视唱练耳)训练,说、写(演创概念、语法结构)概念和译(音乐音响的思维、文化哲学解读)都是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音乐作品仅为音乐教学中的“佐料”或“装饰”。我们提倡的中华母语音乐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将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等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建构。例如,开设中国乐理课、音乐方言课与音乐语言听辨、音乐诗、词、曲和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等。因此,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民族化教学”的本质在于:“母语”教学必须是体系性的,是独立完整的,而不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附属或补充。

综上所述,本文意在说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尽快列入教学日程、教学课程建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现在通用的“民乐”概念修定为“国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的举措。强化国乐的概念和教育,是提高学生爱我中华、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

第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将音乐家们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推广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20世纪,我们对东方音乐传统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的现实性意义有所忽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根本没有东方音乐的课程设置。这有一些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残缺,但是有一大批国内的音乐家已发现了此问题,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母语音乐的教学在不同民族、地区、院校都具有不同层面的特点。例如,小学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与参与,大学注重较深理性层次的文化、美学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积累。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形成双语教学,形成一种新的平等的音乐文化关系。

第三,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建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目前的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互相混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去相互沟通,而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音乐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我们应使中国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系统获得一种共时性与现代性,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

第四,增加民族音乐的视听欣赏,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连京剧都很少听,更不用说是“昆曲”等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而56个少数民族音乐更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欣赏。这种现象正是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不能不引起音乐家、教育家们的关注。

目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都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这个深远问题。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逐渐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从思维观念中转变,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还是可行的。音乐教育家们应该尽快转变历史形成的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以往的教材,开拓视野,为振兴中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