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培训制度

应急培训制度

应急培训制度

应急培训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护士培训;导师式

急诊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急诊科急危重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因此急诊护士必须集各专科急救护理知识于一身,全面掌握急救技能,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急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临床护理专业,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更新、涌现,而护理培训是一种终身性培训。目的是使护理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护理学科的发展。根据对湖南省湘雅医院的实地考察与吸取经验,笔者通过2011年、2012年对湘雅医院急诊科新入科护士所采用导师式一对一培训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1 导师式护士培训方法

1.1培训对象、周期与方法

1.1.1培训对象

急诊科护士应是在内、外工作至少2年,故培训对象设定为工作2年~5年首次转入急诊科的年轻护士。

1.1.2培训周期

培训周期设定为入科的前3个月。分别为入科后7天的培训,然后是第1个月的培训、第2个月的培训、第3个月的培训。

1.1.3 培训方法

培训主要模式是师徒带教式一对一培训。每个新进人员入科后,护士长就与其谈话,了解新进人员的基本概况,性格特点,工作经历,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性格特点等安排1名主要的带教老师,3个月内不单独值班,基本和带教老师的班次一致。科室制订入科3个月的带教培训手册,带教老师根据新进人员的具体情况可做适当的修改,制订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根据培训内容和要求对培训对象实施带教。带教模式为:带教老师示教,然后培训对象经过反复练习后,再恢复示教,之后带教老师考核通过,然后该项操作方可单独操作。带教老师对培训对象实施实时监控,掌握工作进度、思想动态,对重点内容严格带教。护士长随机抽查培训效果,利用晨会提问,考察培训对象的应急应变能力等。

1.1.4 培训师资

培训老师必须是责任组长或者护士长的资质。我科的责任组长均有大专以上学历,院级及以上急诊专科护士,工作责任心强、耐性好的护士。

1.2 培训内容

(1)科室环境。每个新入科人员必须对科室的环境进行全面了解,熟悉每个设备仪器固定放置的位置、配备数量、科室各个区域的方位和通道等。

(2)仪器设备。培训每个新入科人员熟悉科室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登记制度。急诊所有仪器设备一律不外借。

(3)应急预案。护理部制订全院护士应知的应急预案,科室根据本科室的特点进行修订后,带教老师评估每个新人对应急预案掌握的具体情况,根据科室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和应用。

(4)急救技能。带教老师评估每个新人急救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根据科室必须掌握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带教和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洗胃、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血糖监测、心脏电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留置针的使用、心电监护、微量泵的使用、输液泵的使用、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等。

(5)急救理论。必学内容:各种常见疾病的急救流程,如心搏骤停、脑出血的急救流程等;急诊护理常规(科室制订)。自学科目:急救护理学书籍(自选)。

1.3 考核评价

每名新进人员培训满3个月后,由护士长组织,与带教老师共同针对其培训内容进行理论和技能的抽查考核,外加同行评定,科室制订同行评定测评表,包括10个子条目。理论和技能各占40%,同行评定占20%,满分≥85分为合格,科室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2 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该培训,2年来逐步建立了一支技术好、素质高的急救护理队伍,获得了医生、上级部门和病人的一致好评,病人满意度达97%,护士满意度达100%。本项实践证明,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高,急诊专科护士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得到解决;时减轻了急诊抢救室新上岗护士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护士队伍的稳定,与廖全全等的研究一致。

应急培训制度范文第2篇

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2012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2014年年末,普及率不低

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2014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

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

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1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

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

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

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指导,加强监督。区红十字会要不断加强对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学计划、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行业

应急培训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应急培训;应急人才;定位;对策

信息化战场,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以至于人与武器结合等因素组成的战斗力中,信息主导为核心,技术为牵引,先进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塑造为内涵,加快培养胜任信息化应急作战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院校应及时调整和确定新的信息化应急人才素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院校转型,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信息应急视野和创新意识新型人才。

一、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的认识不一,存在惯性意识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效益显现慢,军队职能部门和人员对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认识需要经过观望、参与、支持到迫切需要的提高过程。对于信息应急培训工作认识还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院校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从微观管理的范畴中挣脱出来;其所拥有的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管理权力仍然过于集中,自然院校也就难以充分彰显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于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

(二)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思想观念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相适应,整体规划缺乏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缺乏整体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和对信息应急培训的有效整合,信息应急培训共享程度低。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成体系开展建设,各自为政、自主建设,导致信息应急培训重复建设、共享困难,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作战理念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信息应急培训“信息为主、体系取胜”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认为信息应急培训能力建设是主管部门的责任,自身建设就可以了,主动作为的思想意识缺乏。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机制仍未充分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作用,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未感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

(三)信息应急培训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院校信息应急训练始终不能摆脱专业的束缚,缺乏与其他院校开展相应训练的有效举措。获取信息应急的渠道不够成熟,信息应急保障效率不尽人意;基于信息应急体系的网络训练和实战化对抗训练没有展开,信息化应急训练器材和模拟仿真训练设备还比较缺乏,缺乏信息应急挖掘能力,深层次的信息应急得不到充分发挥,决策支持能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应急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急环境建设滞后,网络训练手段集成化程度低,功能相对单一,不具备开展基于信息化应急体系下联合处置演练的功能。制约了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的形成,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在充分挖掘信息应急需求、帮助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决策或直接解决问题方面有待增强。

(四)培训经费不足造成学员动手能力大幅下降、教员的培训水平不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由于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经费不足,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经费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导致了培训经费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实践培训环节的质量。信息应急学员培训的操作性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教师中不少人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在培训方法及培训艺术、培训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其培训质量不太尽如人意、达不到学员的期望值。不合理的师生比给教员带来了过重的课时负担,过重的课时负担影响了教员的培训水平,导致了院校培训质量的滑坡。

二、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定位

信息化应急人才和平时期是“处突、维稳”的生力军,战时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力量。打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信息化武器装备,而每件信息化武器装备都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晶,操控这些“复杂的巨系统”本身就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应急人才人。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但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无数的节点联线成网聚合而成,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应急威力,需要每个节点将功能发挥到极致。更加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实时力、精准力、创新力、转化力、强体力”的时代特征。

应急培训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公务员培训; 政府行为; 行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00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持续演进,造成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受到广泛关注。

一、应急管理及其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应急管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应急管理及其研究中。那么,到底应急管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政府行为。应急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应急管理培训的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特征。

(一)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急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行为。虽然各个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各异,但应急管理政府行为的本质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性质已经形成了共识。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我国第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应急管理刊物《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刊文《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指出:应急管理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1] 文章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的定义,指出无论是“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还是“建立的预案、机构和安排,将政府、志愿者和私人部门的努力结合到一起”,或者是对“知识、手段和实践”的运用,都是政府对公权的行使。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由政府给定的,表明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紧急事态管理当作了政府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民间的、社区的和个人的努力实施组织和协调。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指出: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指出: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3]

可见,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职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要逐级落实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二)应急管理培训具有强制性特征

随着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的关注,应急管理培训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行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具有强制性特征。

1. 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起主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是应急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决定着应急事件处置的结果。应急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公务员是实际操作者。因此,公务员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处置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应急事件的处置结果,直接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急事件处置相关部门的公务员,必须具备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也就决定了对应急管理的培训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对有关公务员来说必须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迫使其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培训更具有教导启发、使其明白道理、理解政府职责、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从国家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为各级行政学院以及在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的调训方式上,也证明了其强制的性质。这种调训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般调训的学员选自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和与应急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这种培训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其具备更好地行使职责的知识和能力。

3.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应急事件处置常识的传播教育,应普及性与组织强化教育并重,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应急事件处置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防火、防洪、防震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对基层群众组织,如村委会、街道办、厂矿企业等有关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所在地区的群众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避灾自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

(三)应急管理培训应该是非盈利性质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1. 逐利性的应急管理培训不符合公务员培训的性质和要求。公务员培训是国家行政机关从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出发,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以提高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绩效的教育手段[4]。这种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应该建立在低成本、高成效的基础之上,不应成为一种营利行为或营利活动。应急管理培训不应注重经济效益,而应强调注重政府职能发挥或社会效应,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2.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其培训质量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近年来,干部培训领域探索引进社会机构参与,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或观点式培训,它需要具有相应的培训场地、标准化的设施和实验室、能提供应急实训的相关设备。这些设备设施及实训投入,不仅需要前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及其费用投入,同时,还需要有与政府应急工作相互融合的专业团队。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市场化行为以及自身的逐利倾向,势必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形成标准体系。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相关方面协调行动的联动性极强的工作。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协调体系是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由此,应急管理培训就应该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包括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学设施等体系应该是建立在统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培训体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竞争带来的差异化,不利于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的形成。如果培训体系缺乏、培训内容要求不一致,可能会在应急处置中带来更大的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不利于应急事件的处置。

二、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政府公务员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处置者,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公务员的决策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应急处置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行政学院理应在应急管理培训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体现

行政学院的成立,是党和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对公务员培训缺乏针对性而专门组建的,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

突发应急事件应对处置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行政学院首先立足于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国务院第568号令)规定: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培养政府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行政学院的根本目标。[5] 行政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行政”,这也是与普通高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探索和寻求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其中,政府对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政府机构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便是重要举措之一。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应当发挥包括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条例》明确应急管理是行政学院的“着重建设”的学科之一,行政学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培训是国家应急管理机能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具有政府预期行为

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无论是从培训对象还是从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上,都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的预期性。行政学院是依据公务员法而组建的,主要的职能是“教育培训”政府公务员。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不仅着力于提高公务员应急处置的素质和能力,更在于通过“教育”深刻领会政府职责,自觉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预期。

“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政府“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5]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允许普通高校等社会力量资源参与公务员培训工作”,但这种参与并不能替代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只是作为主渠道作用的一种补充。虽然这些社会机构不一定是赢利性组织,但至少在公务员培训这一项目的运作上是有利益倾向的。再进一步,如果政府继续投入,那显然就是一种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

多年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相比较,我们更为了解公务员对培训的需求,由此形成了专门针对培训的硬件设施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教师资源和培训内容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上。应急管理培训恰恰需要各方面的融合,行政学院的这种特色是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是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法宝。

(三)行政学院可以有效整合应急管理培训资源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第十条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2]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明确“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要依托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研究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体系”。[6]

行政学院具有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依托行政学院整合应急培训资源,有利于实现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与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这是行政学院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国(境)外交流,有利于全国性的、系统内部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的整合,以及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加强行政学院系统应急管理培训的几点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系统作为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

目前,对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在全国公务员培训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切实加强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形成一个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行业标准。具体可由国家行政学院提议并牵头,形成我国公务员应急培训教学的行业标准体系,并报请国务院相关部门批准。另外,整合或联合行政学院系统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的联合攻关,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开展合作培训、异地对接培训等。

(二)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

面对国家、地方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平台的建设,如何使得这些资源形成合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由国家行政学院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对国(境)外交流的平台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6] 为此,建议依托设在国家行政学院的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或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委员会,同时建设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全国行政学院应该在国家行政学院的牵头下,建立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库、成果库、案例库等,实现系统内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共享。

(三)形成行政系统在应急管理培训领域的合力

目前,国务院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了部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模拟指挥平台等,各地方行政学院也在积极争取或筹办各地的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我们应该以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从培训设施、师资、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夯实基础。通过项目合作、联合课题攻关等,将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内容,扩大系统影响力。通过师资互派、案例库建设等,加强系统内在应急管理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努力形成行政学院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合力。

(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开放式办学,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行政院校广泛合作,是行政学院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地方行政学院积极配合国家行政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国家行政学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多给地方行政学院提供机会。如国家行政学院从英国引进的基于演练的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应急管理培训的最新经验,创新我们的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总之,应急管理培训的定位是由应急管理的政府行为特性所决定的,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2011,(11).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15)[2012-07-13].http:///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522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7-08-30)[2012-07-24].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4]欧文汉.当代中国公务员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应急培训制度范文第5篇

目的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护士培训时应用医院常规培训法来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观察组则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护士8项技能掌握情况。结果除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沟通协作能力无显著差异外,其他专业操作、临床分析应变等能力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应用效果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急诊科护士应变能力、专业技术等诸多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训方式大都较为陈旧,而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就是一种新型培训模式。本文旨在探讨急诊科内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应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的效果,特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

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胡英莉,黄静雅,邱丽娜等.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3,28(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