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

0引言

今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号是:“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在城市中主要来源于无下水道区域的化粪池、厕所、污废水排放渗坑、渗井、排污沟以及垃圾堆置场、不完善的氧化塘或污水库的渗漏;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利用原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灌溉、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等活动,也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首先引起潜水水质日益恶化,潜水温度自然上升。在超采承压水地区,由于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造成上部污染了的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使承压水也受到污染,同时含水层疏干变为饱气带,改变了地层的物化条件,由还原环境变成了氧化环境,使下渗水饱气带中溶解了更多的物质成份,加速了地下水的污染。

2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当地下水遭受污染后,往往引起水中“三氮含量的变化。如果饮用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就会对人体尤其是婴儿造成危害,引发硝酸盐急性中毒即正铁血红肮症。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人体定条件下还会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作为饮用水源不仅苦涩难饮,而且会引起人体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胀气等症状。地下水源如果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甚至重金属污染,那么对人体健康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沈阳市修建的东工地下水源地由于电镀废水污染,铬含量超标31倍,仅使用9个月就被报废,不仅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3地下水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天然地下水的硬度,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但从时间上看变化较小,因此地下水硬度迅速上升一般系人为污染所引起。地下水中钙镁含量升高一般不是直接来自污水,污水中的硬度通常很低,而是由污水和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化学作用所致。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工业生产用水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地下水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首先地下水硬度增高,会使工业锅炉的炉内和管道上结垢,直接影响炉寿命甚至引起爆炸。同时锅炉内结lmm厚的水垢,大约要多消耗4%左右的燃料。就纺织印染行业面言用高硬度浆洗产品,不仅会大量消耗洗剂,而且会产生次品或废品。此外,高硬度地下水还会对化工、制药、酿酒、发电、造纸等许多行业造成危害。由于受污染的地下水硬度过高,就迫使一引起行业必须对硬水进行软化和纯化处理,从而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4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长期用pH值过高的井水灌溉农田,会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无法耕作。灌溉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减弱农作物的抗病力,降低作物的质量、等级。粮食作物吸收过量的硝酸盐会降低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营养价值下降;蔬菜作物则易腐烂,无法贮存和运输。另外如果受污染的井水中硫酸盐、氯离子含量过高,还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并且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大降低。

总之,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如果不积极加以保护,将会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5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5.1贯彻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和其它有关水源保护法规。对重要地下水源应划分保护区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5.2兴建地下水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过量开发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倡一水多用,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代替优质地下水用于工农业用水或园林绿化等方法。同时将暂不利用的地表水;较优质的工业冷却水及大气降水引渗回灌到地下含层中。

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策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更是促进经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形势下,全人类都应该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环保意识。本质上,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到了绿色发展的层面,同时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建设等内容,符合经济与生态共生共存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1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1自然灾害

乱砍乱伐等现象以及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村地区的绿色植被数量大量减少,生态发展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始终提倡和鼓励的绿化种植项目进展缓慢,在多雨季节,持续性的降雨很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没有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地表沙土变得松散,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则极容易出现沙尘暴。如今,全球气候都在发生改变,各个地区的降雨量严重不均,部分地区常年干旱,而有的地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化肥的过度使用

很多村民的知识水平不高,缺少对化肥的了解,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滥用化肥的结果就是肥料无法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化肥渗入土壤后,会对土壤、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土壤结构惨遭破坏,农作物的种植难度越来越大,产量也严重降低。比如,氮肥使用过量,就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资源,还会打破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导致地力下降,给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污染空气[2]。因此,在为农作物施肥之前,应该详细了解不同肥料的作用、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肥料无法被充分吸收,从而对土壤、水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1.3生活垃圾的污染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但在农村地区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执行效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较为落后,很多村民认为垃圾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即使不分类,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在垃圾箱上标记了垃圾分类,很多村民还是会将垃圾随意的丢弃在路边、田野、河内,或者直接焚烧,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1.4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剧,城市中很多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都被转移到郊区、农村地区,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尤其是近年来对城市垃圾的准入条件与处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还有部分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入乡镇,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流入了河流与湖泊,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严重危害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3]。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多次水污染事件无一不在警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

只有将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地区环保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这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协作与沟通,同时与卫生、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的管理部门,围绕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现状,确立环境监测目标。通过技术上的整合,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立足于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制订监测方案,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2.2明确监测指标,设置监测点位

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饮用水。土壤与空气的污染问题相对较轻。因此,需要选择典型地区开展环境监测,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监测,把饮用水、地表水、土壤污染当作重点监测目标,政府与科研单位通力合作,深入研讨食品安全、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尽量克服资金困难问题,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站,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

2.3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作为地方政府,应该从资金上支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信息化监测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采购科学、先进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还需要计算机技术、云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构建网络监测科技平台,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引入监测技术与设备,加强对水源、土壤、辐射、大气污染的监测。同时,加大研究院校、环境监测部门、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高监测技术的转化率。

2.4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的“三结合”

2.4.1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困境在于:监测效率低、监测内容缺乏针对性、监测指标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常态化开展。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活特点,应该将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引起的疫病风险等内容作为监测重点。2.4.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即使是在国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仍然对环境监测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环境监测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着环境监测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以满足现实的需求,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2.4.3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农业部、生态环境部都有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内容,但这些部门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监测信息,所以取得的监测成果比较少,而且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村民提诉求的渠道。为此,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联系与协作,拓宽监测内容,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

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解决策略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APP、短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村民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给农业、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宣传中,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3.2支持新型农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生产,提倡新技术、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构建推广体系,鼓励村民学习现代化的种植与养殖技术,促进农村经济逐步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将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农业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部门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农村地区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向村民普及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鼓励村民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附加价值。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村民资源化的利用秸秆。

3.3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

农村地区,大量的废弃物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地区有大量可供回收和利用的废弃物,比如人类和牲畜的粪便。政府部门可以修建沼气池,减少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从事畜牧养殖的村民能够安心经营,不必担心给环境和周边村民造成的影响。农田的秸秆同样大有用途,政府可以向村民宣传,不必直接焚烧秸秆。除此之外,还应持续推广垃圾分类政策,修建垃圾处理厂,实现对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经过处理的垃圾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只有在详细分析造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可行的环境监测体系与环保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旭.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21(3):167-173.

[2]杨肃昌,范国华.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2-23.

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第3篇

一、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放,每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而大多数的游客都是乘坐着汽车来到生态旅游区观赏,大量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汽车扬起的尘埃、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旅游区内宾馆和饭店排放出的废气等都对生态旅游区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水体污染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是相当的广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上运动带来的水体污染,水上运动往往给水体带来的危害最大。我们所熟知的水上摩托车不仅能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还能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漏出的油污也会污染水体危害水体生物的健康。第二就是优养化问题,一般来说水体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原来背景环境的养分很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一下子营养成分的进入导致了水体超过了原有的净化能力,所以产生了优养化问题。

(三)垃圾污染

游客造访生态旅游区必然会造成所谓的“民生污染”。如果对民生污染处理不当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卫生,从而会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垃圾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会衍生出更多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多个方面。

(四)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旅游活动对于生态旅游区的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随着生态旅游区的开发,道路等人工景观的建造严重分割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生物群落和种群,从而减低了生态保护区里自然景观的连通性,也减少了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存环境。2、在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中往往将人文景点修建在生态保护区中较为脆弱的的地带,这样很容易造成较为强烈而且扩散性的局部干扰和破坏。这样只会导致局部地区生境的退化和干扰斑块的扩大。3、在一些旅游活动中会猎杀该地区的动物,这样直接导致了生态旅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则更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游客的旅游公德

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提高人们的旅游公德。如今的游客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所以提高游客们的生态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游客强调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生态意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这样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游客的生态素质。但是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地区的开发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游客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生态保护区需要大力对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二)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

如果一个生态环境超过了它自身的所能承重的最大容量时那将必然会破坏其自身的恢复能力。一个生态环境自身恢复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它将不会促进生态平衡、系统稳定。所以严格控制游客的容量是十分有必要的,生态保护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控制各景区的游客数量,防止人满为患对旅游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协调好旅游供求关系,适当分流。不仅如此,还需要人工治理受损环境,加快旅游环境的恢复等。

(三)严格控制旅游项目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同时不同的生态保护区以及同一生态保护区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性也不同。我国生态保护区可分为深林、草原、荒漠、水域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应该开展适应其环境的活动,这样既满足游客们的需求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总结

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 生态环境 影响

0 引言

今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号是:“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在城市中主要来源于无下水道区域的化粪池、厕所、污废水排放渗坑、渗井、排污沟以及垃圾堆置场、不完善的氧化塘或污水库的渗漏;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利用原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灌溉、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等活动,也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首先引起潜水水质日益恶化,潜水温度自然上升。在超采承压水地区,由于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造成上部污染了的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使承压水也受到污染,同时含水层疏干变为饱气带,改变了地层的物化条件,由还原环境变成了氧化环境,使下渗水饱气带中溶解了更多的物质成份,加速了地下水的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当地下水遭受污染后,往往引起水中“三氮含量的变化。如果饮用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就会对人体尤其是婴儿造成危害,引发硝酸盐急性中毒即正铁血红肮症。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人体中特定条件下还会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作为饮用水源不仅苦涩难饮,而且会引起人体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胀气等症状。地下水源如果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甚至重金属污染,那么对人体健康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沈阳市修建的东工地下水源地由于电镀废水污染,铬含量超标31倍,仅使用9个月就被报废,不仅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3 地下水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天然地下水的硬度,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但从时间上看变化较小,因此地下水硬度迅速上升一般系人为污染所引起。地下水中钙镁含量升高一般不是直接来自污水,污水中的硬度通常很低,而是由污水和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化学作用所致。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工业生产用水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地下水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首先地下水硬度增高,会使工业锅炉的炉内和管道上结垢,直接影响炉寿命甚至引起爆炸。同时锅炉内结lmm厚的水垢,大约要多消耗4%左右的燃料。就纺织印染行业面言用高硬度浆洗产品,不仅会大量消耗洗剂,而且会产生次品或废品。此外,高硬度地下水还会对化工、制药、酿酒、发电、造纸等许多行业造成危害。由于受污染的地下水硬度过高,就迫使一引起行业必须对硬水进行软化和纯化处理,从而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4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长期用pH值过高的井水灌溉农田,会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无法耕作。灌溉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减弱农作物的抗病力,降低作物的质量、等级。粮食作物吸收过量的硝酸盐会降低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营养价值下降;蔬菜作物则易腐烂,无法贮存和运输。另外如果受污染的井水中硫酸盐、氯离子含量过高,还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并且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大降低。

总之,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如果不积极加以保护,将会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5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5.1 贯彻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和其它有关水源保护法规。对重要地下水源应划分保护区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5.2 兴建地下水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过量开发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倡一水多用,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代替优质地下水用于工农业用水或园林绿化等方法。同时将暂不利用的地表水;较优质的工业冷却水及大气降水引渗回灌到地下含层中。

生态环境污染范文第5篇

一、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问题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引发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和慢性中毒。全国每年农药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千起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千元至上亿元。2000年,我国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共采集蔬菜、水果30多个品种、1420个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其中一些禁止蔬菜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残留问题严重。2001年二、三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对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量又进行了两次检验抽查,抽样合格率为72.4%和64.5%,其中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十分严重。

二、农药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途径

伴随着农药给人类带来的正效益,其对环境的负效益也与日俱增。农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途径主要有:通过污染水体、土壤、大气及环境等4种。

1、污染水体

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污染面积大,在使用过程中70%~80%的农药直接散落到环境中造成污染。农田施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入水体;或随农药生产厂直接排入河流;农药使用过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尤其是农田农药流失是水体中的重要来源。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生产了约150t滴滴涕,其中有100t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

2、污染土壤

农药直接进入土壤污染。如:防治杂草使用的除草剂、种子拌种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在病虫害发生期,为防治病、虫、草害喷施的农药,一大部分落入土壤表面,另一部份随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化学性质稳定性强的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

3、农药污染大气

农田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向扩散于大气中,农药厂废气直接排入空气中。如:某农药厂排出的农药气体给周围的蔬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蔬菜表现叶片皱缩、果实畸形坚硬。

4、农药污染环境

由于使用农药,杀伤了大量寄生性的天敌,使自然界害虫与天敌间失去了平衡,从而造成害虫的猖獗。或人们误食了农药残留多的水果、蔬菜,造成死亡、伤亡。

三、农药污染造成的危害

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50起农药急性中毒事故,但其真实数据每年高达200起,其中,大约4人,因此丧生。据资料表明,农药中毒会导致头晕、恶心、呼吸不畅乃至窒息死亡。如长期食用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可引起慢性中毒,农药在体内慢慢蓄积,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如致癌、致畸等。

2、农药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农药残留还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自然界中,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是鸟类)的死亡,往往是浓缩杀虫剂后累积中毒致死的。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

1、提高认识,培训到位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并对农民及广大农药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使他们能能够做到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既能把农药污染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产品又能达到无公害化,实现生产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对症下药,适时防治

合理使用农药,杜绝使用剧毒农药、禁用农药等。科学混配不同的农药,以提高药效和节省药量,减轻农药污染残留。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合理掌握药剂的使用浓度、剂量和次数等,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

3、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营造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4、保护农业环境、提倡使用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防病虫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合理采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作用,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环境。①物理防治防虫方法有:人工防治,如捕杀、黄板诱蚜、灯光诱虫、毒饵、诱饵、糖醋液、性诱剂;防病方法有:高温闷棚、高温杀菌等。②生物防治方法有:包括:天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