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主动性,为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环境观念和发展观念。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去教等具体问题并未解决,甚至远未解决。

一、古城、古镇、古村的界定

古城、古镇、古村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各家说法不一。比较常用的有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古城镇、历史地区等。

1.古城

古城,即古代城市,是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是从氏族社会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城数量众多,我国采取以国家名义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加以管理的办法。截至2015年8月19日,我国目前共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27座,还有为数不少的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除此以外,有不少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2.古镇

古镇又称名镇、市镇等。早期有“以井为市”的说法。在古代,专业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和“曹仕”,逐步形成了这种情况下的市场,进一步发展了市场,形成了一个城市。

3.古村

古村落,也以广义上的名字称,在广义上,指的是“古民居建筑有保留的社会”;它涵盖了经过多年的沧桑继续和演绎,古民居建筑遗产仍为现代人继续和生活。从更深的角度看,是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宗族观念的融合。

4.古城、古镇、古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

古城、古镇、古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是指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古代建筑群落的典型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生活习俗、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等。中国幅员辽阔,古城镇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化,区域差异明显。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古城、古镇、古村,众多学者根据它们的特点开展了多方位多类型的研究,这些丰富璀璨的研究成果,为开展这一课程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

二、关于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优势

第比利斯会议提到:“环境教育应紧扣于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展活动。”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这里的古城、古镇、古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具有明显的开发优势与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极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等。

不同类型的古城、古镇、古村环境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包括自然景观资源、文化历史资源及社会发展资源等。自然景观资源包括水域景观、植被景观、地形地貌景观等。文化历史资源包括文物古迹、古城街巷、地名典故、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社会职业文化与社会阶层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

以苏州为例,其古城、古镇、古村的环境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分明的植被景观

苏州位于北纬30°左右,这里气候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自然带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主要是女贞、红橙木、杜鹃、石楠等。通过合理配置和人工修剪形成了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2.独特的水系与水域景观

肇始于苏州段的京杭大运河,从郊外流入苏州城区后,于唐宋之间就形成了三横四纵的网状水系格局,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城外、城内水系通过环古城河互联互通,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理念;策略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古诗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一部分,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元素多元化,古诗由于年代较为久远,语言极其精炼,抽象程度高等特点对当代的古诗教学提出了一定的难度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小学课改不断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意义也需重新调整和探讨。近年来,有些教育人士不断降低对小学古诗教学标准,片面追求功利化的教学目标,更有甚者,提出要将小学古诗教学边缘化,将古诗教学放到中学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中去,凡此种种,都对小学古诗教学提出严酷考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时代的变迁,而在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以及对小学教学规律的科学认知。

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再探讨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当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普遍提出来所谓开放性教学理念,其实从实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那么,何谓以人为本?针对小学生群体,需要具体对待,即教学工作要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复合教育规律,符合终身教育的宏观目标。在这种框架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小学古诗教学很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能在态度上出现偏差。

二、开放式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的应用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少年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即鼓励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少年儿童的天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确立一种平等的教学关系,重视引导,辅助管教。我们认为,儿童的学习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科学的办法是,用合适的手段去引导其自主培养。管教方式的出现是在引导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包括忽略个体性差异、方法单一、机械性重复等。

2.灵活教学模式。在从事具体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渲染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培养优秀思维品质,提升整体思想情操。为此,我们应当注意区别哪些是硬性培养目标,哪些是软性要求。所谓硬性、软性就是指,哪些是对于人才培养所必须的素质,哪些是可以在今后的自我教育中可以逐渐提升和具有的素质。比如说,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些就是硬性的培养目标,这些能力的培养有着严谨的科学规律,而古诗教学也确实能够达到这种素材训练的目的。而对于向爱国情怀、文学修养的素质品质培养,虽然也有这自身的教育方法,当总体来讲,这是一种素质培养,不是能力培养。当然,素质和能力同等重要,因此,应明确古诗教学在能力和素质之间的作用区别,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三、古诗教学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古诗其实是一件事、一幅画的描述,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想象的天赋,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小学生想象诗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的意境。教师扮演着引导、启发的角色,即抛锚式教学,提出一个问题,不做回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有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帮助。

2.鼓励学生参与翻创古诗。比如课上,根据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可以编排情景诗剧,教师在旁边根据学生编排的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提示学生的一些不足。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组织学生仿写简单的古诗,以达到训练学生观察和写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目前实施起来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参与时,场面比较混乱,学生有的提前准备不足,教师提前没有审阅学生的作品,没有给出指导,导致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要么将表演过程形式化,照本宣科,要么太注重学生参与,整堂课都在表演,缺乏明确的主题,导致古诗教学娱乐化,效率低下,实际效果不明显。

3.朗诵和背诵是必须的要求。有些知识性的东西,在小学阶段是可以先记住,再理解的。除此之外,背诵能力是小学生的强项,教师应当在一定的强度下,强化小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当然要结合一些形象记忆等记忆方法。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学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阅读量大400万字以上。这种硬性的规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即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训练,而不是单纯的问而不管。

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古诗教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教师必须予以重视。操作方法一方面加强渲染和引导,针对诗歌特点,引入科技手段,用形象的方式展开诗歌教学。另一方面,应引入开放性诵读教学,教学条件不局限在课堂。教学只是手段,关键还要对育人者的素质审定,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任用上应格外重视,对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提高标准,同大学人才招聘标准一致。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新课程古诗教学的基本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蒲悦,《小学语文古诗开放式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2007.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书院教育;现代高等教育;启示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代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相得益彰,结合非常的缜密,其最早开始于我国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不断成熟和分化,以学术思想著称于世大学者不断涌现,在他们看来自由讲学是非常有益的,于是热衷于创办各类书院,以此作为主要讲学场所,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近代以来,书院逐渐停办、减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官学化现象日益加重;然而,虽然古代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模式等,对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古代书院产生与发展

古代书院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首先,当时的官学衰落,士人大量失学,尤其经过“安史之乱”,唐朝陷入严重的军阀割据状态,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战争连年不决,以致于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困顿,整个社会陷入了无序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官学逐渐衰弱,大量失学士人被迫另辟奇径;其次,书籍积累和传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民间的印刷作坊也不断涌现,所以当时的书籍得到了快速的传播;最后,私人讲学形成风气。自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就有私学之风,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加之佛教禅林影响,古代书院逐渐形成。

对于古代书院而言,其发展历程从南宋兴盛,到元代官学化,经历了明代的复兴,再到清代的类型分化与清晚期的学院改学堂。[1]南宋兴盛时期,官学作用减小,为维系文化教育传统,朱熹等人重振书院。这一时期的书院多是理学家用来讲学的地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等。到了元代时期,书院逐渐官学化,汉族儒家学者们不愿做官,也不愿任教,于是退到书院自行讲学,当时的元朝政府只能对其加强控制,以致于书院进逐渐走向官学化。明朝立国后大约130年的时间里,因统治者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官学兴办、科举等方面,所以对书院并不重视;直到正德年间,书院渐兴。清代书院根据不同的类型有所分化,在清代大约300年的时间里,学术思想以及学风频繁变化,因此书院深受其害。到了清末,清政府下诏对现有书院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理由,并且将各省的书院,其中省城书院改名为大学堂,府厅、直隶州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至此,一千多年的古代书院教育性质有了质的改变,并且以全新的形式发挥着它兴学育人作用。[2]

二、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带来的重要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虽然古代书院已经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尽头,但是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一)古代书院的讲会会讲制度,对现代高等教育带来的重要启示[3]

对于古代书院而言,百家争鸣、开门办学的教育方针,对现代高等教育以启示;实际上古代书院在某知程度上相当于现代的高校,其实行的讲会会讲制度,也体现出开放办学以及自由交流的教育思想。实践中可以看到,为何当前国内高校会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即多数从本校毕业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留校任教;从整个大的教育环境来看,很多高校在学术上存在着多年吃老本的现象,缺乏创新。笔者认为,高校学术并非闭门造车,相反需要多交流,甚至只有在讨论、争辨中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实现进步。正如蔡元培先生所制订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才能成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佼佼者。从这一层面来看,现代的高等院校继承了古代书院办学特点以及自由交流的价值取向。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的精神,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大胆地去借鉴古代书院采取的会讲讲会制度,并将其分成校内讲会、校外会讲等形式,而且每会会期都规定天数,以保证其具有合理的周期性。对于校内讲会而言,可利用新课标中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在兴趣小组内部举行;在此过程中,高校先规定统一的讲会活动时间,不同兴趣小组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同时参加多场讲会,这样就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促使各兴趣小组的研究得以实现,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对于校外会讲而言,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去聘请有影响力的教授、学者或者老师,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自由辨别,通过该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论辩能力以及辨识能力得到锻炼。从实践来看,校内讲会、校外会讲之间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对时间相对富余,自由度相对较大的高校开展的活动,而且其借鉴意义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更强。[2]

(二)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古代书院教学课程的设置、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来看,均体现了学生中心主义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从主观层面来讲,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给人一种非常享受的感觉,教育就是体验教学的过程,这与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苦役”完全不同。对于知识传授型高等教育而言,实践上就是将学生观众、知识容器,而高高在上的老师就是主宰,他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管输知识,即填鸭式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到,该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启发意义非常的小,只是告诉学生对现有的结论不容置疑,而且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学完全单向性;这种没有弹性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适应,以致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积极性被磨灭了,最终形成了一种非常消极的人生态度。在改正该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教育中得到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且以老师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摒弃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该种启示下,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质疑、问难以及启发和点化,并且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擦出智慧火花,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目前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均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老师角色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以及学校的整体水平等,摸索一套最合适本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从古代书院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质疑、问难以及启发和点化,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对于古代书院而言,其主要是以学生自学、自主钻研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深造体会,老师的作用只是讲授、辅助教学而已;古代书院的该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治学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少教多学的目的,这是古代书院教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发非常的大。[4]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古代书院更加注重自学研讨,这相当于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从实践来看,古代书院强调的学生中心主义、自主学习方法,均符合知识建构特点――知识建构靠学生,老师只是这一过程中的引导者而非包办或者代替者。从教学实践来看,通过一味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想要使学生们有效地掌握知识、构建牢靠的知识体系,简直是天方夜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接受现成结论以后,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则无法自主学习,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的严重弊端。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论中提出的过程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标准的借鉴,从这一层面来讲,书院重视学生的自学研讨是有其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的。古代书院采取学生自学研讨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读书交流空间,即便是有问题向老师请教,也应当先自己独立思考;值得强调的是,在学生请教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告知,或者强求学生立刻认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相反,在古代书院中,老师更多时候采取的是鼓励法,即鼓励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这一实践过程来看,学生的角色始终具有主动性,而非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观点,学生在书院环境中,能够体会到师友中优游暇豫、玩索有得因的感触。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自学研讨教育方式要比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来的给有效,前者更有价值。所以,在现代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古代书院的该种精神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三)古代书院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加强常规教育,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将人格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上来。[5]第一,明确学生学习、待人接物行为规范。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高校大学生连最基本的礼节也不懂,所以应当以古代书院之礼仪,来约束和熏陶当代带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人格。第二,强化养成教育。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任何事情都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实际上,现代人格中的创新、独立以及诚信和敬业等精神,是现代人应对挑战、机遇甚至安身立业的基本素质,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古代书院中,学生无论学术成就如何,皆是谦谦君子,这是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的结果。所以,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学问之前,一定要先要求他们学会做人,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6]正如托夫勒所言,新的时代不会创造理想的超人,只是对社会中的普遍人格进行改变,不是产生新的人类,而是对全社会人格进行重塑。基于此,人格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古代书院的学生人格教育,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示,即学生人格不成,则教育难见其效。

结语:总而言之,古代书院倡导的是自由讲学、重讨论、讲学术风气,而且还开辟了新的学风,因此推动了我国教育、学术事业的快速发展。[7]正如张正藩教授所言,古代书院对于今日的教育,乃至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思想等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以教育为重,院址优美、讲学自由,实行教训合一和有教无类,若与现代高校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祁敏霞,赵倩.从古代书院精神看中国现代大学的价值理想[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04).

[3]于玉.书院教育模式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9(13).

[4]王瑜卿,袁敏英.中国古代教育的办学类型及现代启示--以书院为例[J]2010(03).

[5]郭鑫,屠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J]2011(07).

[6]陈小亮.古代书院教学对文科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04).

[7]〔英国〕麦克.扬著,谢维和等译:未来的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二)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教育为核心,兼收佛、道等各家学派思想文化。各家思想文化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我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一切教育的目的。如古代儒家《大学》中的8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修身,而修身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做人教育。8条目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总的来讲其欲阐述的意义都是以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提倡修身之道。蒙学教育也是始终以教人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如《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进行学习,就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小的时候不进行学习,等到长大后什么也干不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泛指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习染本领。通过教育达到做人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人教育。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阐述了做人教育,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5],这些成语典故其实就是通过古人做人的方式方法来教人如何做人,都是在进行做人教育。《弟子规》通篇都在阐述如何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6]等,这些知识看似浅显易懂,其实都在宣传如何进行做人。蒙学关于做人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而是蕴含于古代一切蒙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地继承,这一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蒙学的教育内容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蒙学教育内容多是对前人积累的智慧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人类的精华能够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可见,蒙学在民族文明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如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在这本书中随处就可以发掘到有关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容,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将孟母善于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身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蒙学教材以这种方式将人类文明继承了下来,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作用。又如《幼学琼林》里的“《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8],寥寥数语便将古代教育典藉《大学》及其阐明的事理展现了出来。再如《弟子规》中提到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9],通过简短的12个字告诉人类应该怎样传承人类文明。不难看出,蒙学做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注重的人类文明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

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字的教育,其将教会学生掌握汉字做为教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蒙学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蒙学教材的名称及编排均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视汉字教育,如3字连在一起的《三字经》《弟子规》,二者都是通过3个字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如4个字连在一起的《幼学琼林》,其通过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类3个字和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的教育较容易帮助学生记忆,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从易到难的编排理念。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蒙学的教学都是教师读一句,同时要求学生字正腔圆的跟着教师读,且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出来,直到能够读得滚瓜烂熟为止,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传统蒙学教学还非常重视习字的教育,如对学生习字的坐姿、笔画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规定了习字的顺序:先临摹仿写、后自己写。文字作为民族的符号,重视文字教育,将文字教育视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确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五)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

古代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如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学问需要你自己去学,某不过是个共同商量的人”。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还体现在蒙学的写作教学之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乐于并善于写文章,其基础多是在蒙学阶段打下的,具体体现在古代蒙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将现实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对对子,均是从现实中取材进行对,好处在于可锻炼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对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体悟,便很难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语句。另外,古代蒙学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用在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在《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都有体现,特别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规范的《弟子规》,先生将规范、做人的要求等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

二、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贯彻落实育人理念

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中学来说亦是如此。随着高考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且将语文分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0分,这便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分数情况。处于基础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得到重视本是一件好事,但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单纯为了学生考试分数而教的突出问题:教学跟着考试走,考试怎样出题,教师就怎样教,如教师在教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流传着龙头、猪肚、凤尾等“投机取巧”的教学方式。这是典型地过分追求教书职能而忽视育人职能的教学模式,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呢?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方向进行正确地价值引导,可通过专家讲座、转变教师的量化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最后,需要教师逐渐养成自觉地将育人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古代蒙学侧重做人教育的目的与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教师拥有树人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型的人才看,才能够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如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方针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不但可以扩充学识,开拓视野,同时利于其形成全新的育人自觉性;最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三)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能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同时能够掌握建设现代中国所需才能的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及教师应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通过时代需要及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思想动员;二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文言文、诗词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三、百、千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古代传统文化兴趣。

(四)重视字词教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轻视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教学,许多学生存在不会写甚或不会读字的现象。古代蒙学重视习字的教育特色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字词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认识。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字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字词教学。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习惯,教师可适时地教学生一些学习字词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字词,这也是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卡斯特罗;古巴;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42-05

卡斯特罗在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的马克思主义观,重视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卡斯特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准备,要为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努力探索古巴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各项措施、方案,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实现人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古巴社会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教育是全体人民共享的权利”的思想及实践

卡斯特罗把教育当作振兴民族的长久事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其引以自豪的事情。1961年古巴《教育国有化法》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卡斯特罗坚持“教育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有能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1]68古巴实行国家主办、全社会参与、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教育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向农村等弱势群体倾斜。“在所有国家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古巴在教育领域中名列第一。”[2]170根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古巴小学入学率为100%,进入五年级的学生百分比也是100%,达到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水平。古巴的每个教室都配备电视机,这在发达国家均未做到。每个小学教室最多学生人数是20人,而居民人数同教师的比例为42.23 ∶ 1[2]171。即使偏远的山区,“一个学生的学校”在全国就有93个,并享有同等的电力供应和计算机设备[2]192。作为一个发展中小国,古巴的教育成绩令世界惊叹。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一)高度重视教育,实行人人平等的免费教育政策。卡斯特罗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考虑目标。“教育就是一切,没有教育什么都不会得到发展”[1]69。为改变革命前文盲率达23.6%的状况,古巴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动了“扫盲运动”,并在革命后逐步完善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政府还号召全社会支持教育。古巴宪法规定,“国家鼓励公民通过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和文化政策的落实。”[2]188政府还委托一些群众组织来承办教育任务。如将职工教育委托给中央工会来办,将幼儿教育委托给妇联来办等。古巴《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即使在经济困难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仍比军事开支多一倍。近年来,古巴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2002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2004年用于教育的投入约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20%,远远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6%这一比例[3]。在古巴,全民实行免费教育,一切教育费用均由国家承担。人人都可以免费上学,并能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职业或成人教育,这是古巴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卡斯特罗在致力于古巴教育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革命胜利后,政府特别重视培养教育人才,希望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育水平。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古巴师资发展方针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首先,大量兴建师范院校,培养正规师范生来充实教师队伍。其二,培训在职教师,帮助教师合格达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巴绝大多数教师已具有大学水平,其中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员已拥有硕士学位,数以千计的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