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建筑技术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精选

古代建筑技术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使用年限;结构检测;加固技术

1研究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建筑会存在各式各样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相关的检测手段去检验建筑物是否符合居住标准。针对一些不符合居住标准的建筑物通常采用加固技术进行修补增强,在提高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所以,建筑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2结构检测技术

2.1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

混凝土结构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是钻芯法与回弹法,钻芯法是钻取混凝土结构中的芯样进行强度检验,钻心取样的优势在于能够精准的量测测点数据,但是取样会对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此种方法在大批量试验中并不适用。回弹法与超声法虽然不会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失,但是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有所降低,因此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为了能够确保数据精确性的同时不损坏结构,专家学者提出一种结合钻芯法、回弹法以及超声法优点的检测方法拔出法。拔出法操作方法简便精准度高,减少了测量时对建筑结构的损坏。拔出法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结构检测技术的束缚,不仅简化了繁琐的前期工作,更是极大程度的避免了人为操作造成的数据精准性不足的问题。从而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这是一种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的结构检测技术。

2.2砌体结构检测技术

通过国内学者多年的研究,较常应用的砌体结构检测技术主要有回弹法、轴压法、推出法、扁顶法及原位单双剪法等。按照检测技术本身的特征及方式,将砌体检测技术大体上归结为直接检测法与间接检测法两类。直接检测法用于检测结构抵抗压力的能力,其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展现出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但是这项检测技术的施行较为复杂并且会损伤到结构整体。间接检测法通过检测结构的砂浆强度来达到对建筑检测的目的,其特点在于简便易操作,降低了操作人员施行的难度,同时能够确保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其缺陷在于数据精确性不高,操作中容易产生明显的误差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各种条件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检测技术,保证检测的合理性、准确性。

2.3钢结构检测技术

随着钢结构的兴起,针对钢结构的检测技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检测内容主要集中在钢材性能和质量方面。大体上能够分为钢材涂装、构件构造形式、钢材变形损伤、结构尺寸偏差、钢构件连接以及各种材料性能等方向的检测,还能够对钢结构整体进行加载试验来检验其构件性能与整体的结构性能。钢结构较之其他两种结构有着自重轻、材质构成均匀、结构整体强度大等优点,因此在工业厂房的建设应用当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内,对于钢结构的检测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如涂层厚度检测、锈蚀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渗透检测等检测技术都是借鉴于其他行业。

3结构加固技术

部分建筑结构经过系统的检测,结合经济效益的考虑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措施,以达到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延续结构使用年限、满足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增大建筑结构的受力面积来提升结构自身的性能,增大截面面积可以减少结构集中受力的情况。另外转变结构受力部位或者受力形式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将结构所受荷载分散转移,达到提升结构承载能力的效果。目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在进行加固改造之前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系统性检测与分析,结合建筑结构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选择合理的方法实施加固改造。以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为例,对其常用的加固技术做了简单讲解。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通常有以下几种:(1)托换法:该方法由多项施工技术结合起来施工相对较为复杂,施工步骤分为接柱、拆柱和换柱等。通过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对建筑物改造加固、提升结构性能、修复变形结构等。这种方法不仅仅用于对老旧建筑的加固与改造,在拆除废弃建筑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与以往加固技术相比较,托换法施工速度快,投入人力物力较小,对建筑周围环境影响小,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但是托换法操作性较难对从业人员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2)植入钢筋法:对混凝土结构植入钢筋进行锚固来达到加固的目的,这种方法施工简便容易操作,在需要加固改造的建筑物上植入各种型号的钢筋进行加固。植筋法主要被用在既有的建筑的加固改造中,包括对一些施工不规范造成的少筋露筋建筑或者使用年限较长的老旧建筑的修复改造等。(3)修补裂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许多部位会产生裂缝,经过详细的检验之后对建筑生成裂缝的因素、裂缝的本质、裂缝的大小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选用适合建筑物实际情况的加固方法进行修补加固,使得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得以延续,这种加固技术也是主要应用于已有建筑的加固改造。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出现裂缝时,不仅要对裂缝做针对性修补还要对该部位进一步加固以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其中碳化技术是一种效果显著的修补技术,能够很好的修补建筑结构出现的裂缝,该技术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推广应用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增加此项技术的研究力度,总结施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国内的裂缝加固技术,增强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既有建筑结构的社会经济效益。

4结语

如何构建完善的建筑结构安全保障体系取决于检测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和加固技术是否符合结构本身的情况,这两项同属于结构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结构中经常出现的特殊性问题,在结构检测与加固过程中首先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检测、加固的技术也要符合实际问题不断发展与创新,检测、加固设备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巧妙的利用检测、加固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1)将其作为一种建筑符号语言,直接应用到室内的装饰设计上,起到复古、传统的装饰效果,为整体的室内设计增光添彩。如室内吊顶,可以通过对三雕图案直接应用到吊顶设计中。

(2)作为单纯的室内工艺品陈设应用于室内装饰艺术当中,提高其空间的艺术设计感,提升其文化感染力,使之显得高雅而富有文化气息。如运用古建筑雕刻独有特色的“商字门”图形及雕刻图案,运用图形形式与功能的分离与重构,提炼而成室内装饰壁挂的设计。

(3)可以将其融入在室内家具中,将三雕艺术中国精美、复杂的设计元素与现代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像结合,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完美融合,既有现代特征又不失传统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2.三雕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古建筑三雕图案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如万字纹、蝙蝠纹、方胜纹、祥云纹、卷云纹、冰裂纹、缠枝纹、龙凤纹等纹样,都富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这些雕刻图案将是包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图形元素,巧妙的将图形元素运用于包装图形中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包装的效果,也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浙江特色的土特产包装,食品类如茶叶、酒、火腿、竹笋、香菇、山核桃、酥饼、莲子等,手工艺品如文房四宝、东阳木雕、雕刻工艺品、民间竹编等,这些具有浓郁区域特色文化和乡土气息的特色产品,如果在包装上精心设计并注重文化的注入,一定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如金华火腿的包装,可以将古建筑三雕中平、透、镂、刻线等艺术特点融入包装,将木雕中的镂空雕刻艺术应用到包装中,再配以高档的木质材料,将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结合进行一定的改良,增添包装的层次感与美感,使整个包装简洁而不简单,不经意间流露出浓浓的婺州风情。从浙江古建筑三雕图案来看,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设计者要试着从三雕图形中挖掘可以应用到实际包装中的图形,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提炼出雕刻艺术的精髓,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原有的内容赋予现代的内涵。

3.三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三雕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绝不是简单地对其结构、图案进行机械的模仿,而是将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到服饰的整体艺术设计中,实现对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特有的艺术性与地域性,在设计理念、面料组合、装饰搭配以及艺术展现等方面处处融入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色,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真正的与服装设计结合,中国服饰才能以其独特的“中国风格”在世界服装舞台脱颖而出。三雕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直接引用在服装设计上最常见的形式是直接运用灵感来源的图案,直接引用图案的特点是可以直抒其意的通过服装的语言表达图案本身的形象与图案蕴含的寓意。

(2)连续、重复运用将单独的图案以连续排列或重复排列的形式进行设计或者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式形成带状或辐射性地图案,组成既有秩序又不失美感的规律性花纹。也可以对部分图案进行倒置、旋转、翻转等,重新形成有变化的排列图案。这种图案运用方式一般用于大幅的印花工艺中,个别的图案变化能产生较强烈的视觉效果。

(3)组合图案运用用组合图案的形式进行设计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刻图案纹样以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进行设计组合,形成创意新颖的新图案。

(4)形态渐变图案运用:将一种雕刻图案作渐变式的设计,使设计图案具有韵律美感,也可将图案本身变形,形成抽象图案。

(5)解构图案运用解构图案的运用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主要是将一类图案拆解为部分具有特点的图案碎片,再将单独的图案碎片以直接运用或序列组合的方式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运用。

4.小结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书籍和论文。如:

1.古建筑保护措施与意义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杨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地说明保护古建筑既是见证历史的需要,也是建筑专业学习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2.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设计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即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对立体保护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仅依靠文字、图片去诠释古建筑艺术,这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薄弱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文字和图片呈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二维的影像,在文字方面仅依赖于讲述者的个人感官意愿,无法正确阐释其古建筑文化内涵,也无法及激起族群内部人的自觉性,其建筑艺术也难以赓延。只有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立体性展现,引入当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讲述,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对族群古建筑进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艺术元素的本真性;编辑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艺术系列影视片,传播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二)贺州族群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我们将现代影视技术引入的第一步,只有对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族群古建筑艺术得到保护与传承。贺州的族群古建筑随着族群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族群文化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极富地域族群性和艺术多样化的特点。

1.建筑布局方面。贺州的族群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大到整个古村的整体环境布局,小到每一间房屋的建筑布局,都经过了古人的精心布置。有的古村呈八卦图形,有的犹如蛟龙盘旋而上之势,有的依山临水,每一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贺州黄姚古镇,整个村落有八条街巷形成建筑组团的网络,布局呈“九宫八卦”形,呈现的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大部分建筑白墙灰瓦,两层砖木结构,一楼多为商铺,二楼住人,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在整个布局当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用其特殊建筑语言诠释不同的族群文化。

2.建筑结构方面。贺州目前大致保存的古建筑包括有干栏式、半干栏式和砖木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族群,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建筑结构也受地形、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因而古建筑的选址、风格与造型、内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百柱庙,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独特,内部装饰精美,为全国少见。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

3.建筑装饰方面。古建筑中的雕塑刻饰也是由早期的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形成图案化、规格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如贺州龙道古村,整个古村的建筑为青砖瓦房,特别是建筑中的“三雕”即灰雕、木雕和砖雕的构图、内容及文化蕴涵,在建筑雕刻艺术根植于深厚的族群传统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俗艺术气息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4.建筑形式方面。贺州地处三省交界,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多样的建筑形式,在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有些建筑物有着明显的外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这表明了早期国外建筑艺术对中国古建筑的渗透和融合。如临贺古城,整个古村建筑群中形成国外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生相惜的格局。在建筑构件上,护栏、壁柱、拱券等西式建筑构件的广泛运用,也体现着外国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结合,使古建筑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

(三)现代影视技术的应用

现代影视技术在古建筑艺术中的最优化研究,主要探索摄像与对象的高保真问题,即解决色差、解析度等技术问题,最大限度保留建筑艺术元素的本真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影视材料对古建筑细节进行刻画和表现,甚至是对古建筑的仿真性的影视重构,在影视片段的后期处理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集成技术(Presenter、CorelDraw、PhotoShop、IEBook、Captivate、Cooledit、Flash、SwiffChartPremierePro、SwishMAX等等)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编辑,同时对各种媒体进行采样、压缩、编辑、修改、整合、存储、传输等交互性处理,通过对多种媒体表达的建筑元素进行恰当地整合、提炼,展示出古建筑的素材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从多角度去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如:Premiere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由于它的编辑功能强大,文件格式和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好,在视频、音频编辑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根据族群古建筑所反映的真实的艺术内涵和脚本,对采集的数字视频、音频进行处理、合成、最后形成具有真实性的影视片段。从而使族群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艺术和技术并行。

二、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古建筑持有者保护艺术文化自觉性

当地居民作为族群古建筑的“持有者”,族群内部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解读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关键。所以,实实在在的将保护族群古建筑的自主权交回古建筑的拥有者———当地居民,由他们直接管理和经营,并与相应的旅游开发商洽谈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是加以适当的调控及帮扶,使古建筑“持有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增加居民收益,同时也减轻了在古建筑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压力,形成不断提高古建筑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济利益链”。同时,当地居民在保护族群古建筑中应该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除了充当保护的使者同时也是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诠释者,通过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手段,提高“持有者”的艺术文化修养,使其具备对本族建筑与艺术文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通过对族群古建筑艺术元素的提取及其“持有者”的文化解读,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给我们破解其“文化地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族群古建筑艺术的完整性、保真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策略,以激活族群的传承内动力和文化自觉,达到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延续。

(二)加强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目前,对贺州族群古建筑的研究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解读显得薄弱,而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影视化保护,是用影视文化特有的方式诠释古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贺州族群古建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也相对落后。近年来,《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月光恋》等影片在国内火热上映,贺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被人们所熟知。随着贺州古建筑的知名度不断地提高,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契机,利用专业的团队研究,充分发掘和整合古建筑的人文历史资源,并运用影视媒体等宣传手段具象地将族群古建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发掘族群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影视化为载体,将发展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如贺州黄姚古镇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带动当地的相关旅游业、服务业、手工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三维立体的影视片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推广及广告宣传等方面,从而成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三)古建筑的维护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及旅游产业的开发必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特别是古镇的旅游由开发商运作,为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古镇接待游客的数量大大超过的所能接待的能力,这给古镇的定期修复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修复,也是广大学者所重点研究的内容。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缘起古文物修复理论。梁思成留下了珍贵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学术遗产,并提出“修旧如旧”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依附于古建筑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白墙灰瓦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质朴淡雅的岭南特色;砖雕、灰雕、石雕和壁画、匾额等,其表现形式、艺术造型、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其不可代替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原有的修复工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与传承古建筑文化艺术。

(四)注重保护整个族群的居住环境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建筑亲和木构架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农耕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先民已经脱离了居无定所的原始居住状态,开始有意识地构筑与生相随的居住场所。伴随着周而复始的耕种劳作与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躲避风雨的安身之处。不难看出,建筑便成为古代先民生存自由的自觉选择,有意识地构筑安身之屋与本能寻求栖身之处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自此便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尽管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当时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有限的生存力量有关,但只有顺应自然,人的生存才得以发展,形而下之器的创造与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规律才能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确认。“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①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应用上特别钟情于木材。面对随处可见的石料而选择木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是建筑观念和文化信念的使然。不仅如此,选择木材还在于木材优越的物理特性和易于加工的材料性能,透过所加工的形态从中体现出柔韧、温和的品质,柱、梁、门、窗所散发的木质气息,以及那记录生长历程的纹理,都处处体现了与人的亲和关系,用木材营造的建筑自然会弥漫着家园的温暖。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无论是自然之木,还是心性之木,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心性对木性的认同,然而木性也适应心性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建筑来看,一般都是矩形的平面空间,房屋的几何形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要想获得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单体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院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多重要求。如果一座座单体建筑通过平面纵深推进,就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空间聚合,如果作横向推移时会形成宽广的空间场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墙体就变成相对封闭的庭院。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则。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如果单从外部观看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好似一组封闭而没有生命活力的房屋,但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内,明显感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处而生机勃勃。庭院空间作为各个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促使每一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归于一统,形成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单元。特别是在民居建筑的庭院里房间的通风采光、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种树养花、儿童游戏、休闲聊天均在这个共享空间里进行。“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③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庭院里和谐相处,人们在这一方庭院里呼吸到生命自由的气息,一种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回应。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还体现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态度上,从建筑非对称的自由布局方式里可以看出践行这一建筑理念的积极表现。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园林和一些民居建筑,因不规则地形和高低起伏的地势,而采取不对称的组群方式。由若干单体建筑沿着地势轴线作纵向移动,单体建筑之间的距离可长可短,在为数不多的建筑物之间便形成了纵深的空间序列,各座建筑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人流动线而串联。体察建筑空间的转换则以人流动线的时间过程来完成,形成了步移景移的动态变化。虽然单体建筑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采用流观的方法就很容易产生空间的节奏感,细微体察与瞬间把握在静止和流动中完成,不难看出,这是轴线距离的长短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布局里,其轴线往往偏离直线的规定,根据起伏错落的自然景观,而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方略,单体建筑可大可小、能方能圆;联通路线能曲可直;空间转换更显得曲折有致。所有建筑在起伏交错中进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境界,把人工的迹象隐于自然境地里而不露声色,这是自由布局的基本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还有一种更为开放自由的散点式平面布局,以大隐于山、于水的手法,仰卧山水之间尽显自然亲情。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房屋以点状的方式自由地散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散点布置的建筑房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它没有沿轴线布局的霸气,也不看重曲折的线性串联。建筑组群的空间聚合、开放,以点的情状围绕在特定的自然区域里,依形就势,顺应构成。有的就山势而高低错落,起伏进退。有的依水流沿岸散布,没有明显的人流动线。散点式布局,不以方位朝向、规则定式为准绳,而是无拘无束、融洽地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借景筑屋、自由空灵。因此,宁静致远、自然淳朴是散点式布局所祈望的空间境界。

我们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回应方式,从来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动的合理关系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93.

古代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5]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