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文学知识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知识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第1篇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近些年来它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表现为:古代文学课时被压缩,学习意义不明确。认为在当今社会,掌握实用性的知识更为必要,古代文学离现实生活太远,对个人发展没有直接促进作用,是附庸风雅的声音时而有之。与国人忽视古代文学教学相反的是在“汉语热”的背景下,外国人对古代文学的向往。不少国家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文化传承体现在哪里,作为中国人的最典型特征又在哪里?这样看来,在当代社会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价值的思考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价值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梁启超曰:“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中国古代文学负载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道价值、育人价值,是中华瑰宝,是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其情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代价值的根本在于教人成为一位典型的中国人。孟建伟提出了“文化教育”这个崭新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这是一种以文化为导向的教育:它将吸纳人类文化中一切有利于人的成长和文化创新的元素,并将教育的过程变成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符合这个教育理念并能很好地解释它。古代文学教学的作用是隐性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历史和现实的人文情态、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古代文学的教学分为两大块: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古代各类文体的演变轨迹、文化思潮的兴替、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文学史为纲,作品只是穿插其中。但文学史教材一直在变化,各个版本的文学史教材注重的角度不同,所选的作品也不同。其次,文学史所讲述的多是知识性问题,比如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家的贡献和地位、作者主张及相关的文学现象等,经典作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作品本身,作品的教学可以从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从将心比心,和古代作家产生共鸣;深度挖掘,领悟真理三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作品,掌握方法

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是鉴赏作品的第一步,通过细读、诵读、解读作品能实现对作品的初步把握。细读作品就是仔细读文字,细细玩味,关注的是具体的形、音、义及标点。细读作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单篇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文学史知识的多寡。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上阕开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读时要抓住似是而非。接着分层铺叙,先说杨花的飘坠“抛家傍路”,次写念远之人“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再写梦“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细读时要抓住分层的关键词。下阕直接抒发主观情感,“恨西园,落红难缀”,美好春光已经逝去。紧接“恨”的内容,同样分层次来写,“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飘飞的杨花变成了破碎的浮萍,此为第一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伤春别离,此为第二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伤春之情推向顶点,此为第三层。诵读作品指用适合的话语声音形态、语调和节奏,在一咏三叹之间慢慢体味朗读并背诵作品。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切的氛围、凄凉悲哀的感情多是通过叠字、入声字的韵脚来体现。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字,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作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诵读作品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法,通过对作品文字声音的感知达到理解作品、体悟情感的目的。解读作品。解读作品不是简单地讲析诗意,而是要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之外的东西。解读作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坐标上衡量其地位、贡献,等等。在解读秦观的《醉乡春》时,我们首先可以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贬谪广西时所作,“瘴雨”“椰瓢”等题材都带有典型的南方特征,说明词人在流寓广西时受到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其次,可以把这首词同秦观的其他词进行比较,发现秦观的大多数词作都写自己遭遇挫折、身处逆境之时不能解脱的愁和恨,而这首词写到“醉乡”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不再为谪居而自伤。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古代文学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体悟文学的真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多读、多揣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鉴别力的重要方法。

(二)将心比心,体验情感

古代文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读出作品中的情味。古诗词所负载的情感与今人有贯通之处。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所写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少年离家白首归的体验,读者可以身临其境般领略到这种沧桑之感。李白的《静夜思》语言简单质朴,但诗歌中蕴含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思乡情感。孟郊的《游子吟》所写只是一件小事,却把人世间最朴实最高尚的母爱写得感人至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所抒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不仅是词人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更是处于同样环境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种感受超越了时空,可以使我们产生共鸣。积极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在作品教学中至关重要。正如施议对先生所言:“将你心,换我心,必将有所得。”

(三)深度挖掘,领悟真理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第2篇

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探索性学习,有益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是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和耐心培养的。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作品讲授之前,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深层领悟能力。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水浒传》之前,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相关文献和著作的查阅,整理分析水浒戏的发展流变,并引导学生来思考水浒戏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李逵)和“小说”中人物在性格特征上的区别,或是分析作品人物的“同而不同”,[2]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以此作为选题,鼓励学生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梳理观点,写成小型论文或是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出发,艺术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但同时又会产生由于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应对不及和限制想象等方面的弊端。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教学效果最佳化。

1.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万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课件的复述者和演示者。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思考才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多媒体,不可滥用、泛用。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发展

前言: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一、初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探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1-113.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第4篇

现阶段,我国古代文学教学沿袭传统教学观念,以教材作为课程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完成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无论是自主能动性还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文章时,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而古代文学教师往往会千篇一律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包括作者的生平、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的特点等。这样一来,对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无法及时思考,只能被动接受。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反馈给教师,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传统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极为不利。此外,在古代文学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其重要,但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师生间不能充分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肯定会有所下降。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所提出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古代文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加强对媒介的认识与掌握,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丰富资源充分运用到古代文学课堂之中,将知识的传输量扩大,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加快对古代文学学术知识的更新。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各种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与传统课堂进行充分融合,改善古代文学教学课堂的乏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各种通信软件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赏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

二、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

1.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产品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范围得到扩大。以网络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链接、信息库、网络文件、文学网站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该类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将文学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大,将学生的文学思维进行调动,使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2.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形式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形式受到影响。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下,高校在开展古代文学教学中,其教学形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一是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文学课件,这样调节了课堂氛围,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文学知识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比如QQ、微信、微博,等等。借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方案,进而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3.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发展带来本质的改变,其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重点、难点,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媒介资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充分把握文学作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与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另外,在对各种媒介产品的运用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范围得到扩大,从两汉到魏晋,从初唐到明清,对文学作品进行统一教授,将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把握,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共性有所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不足

1.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良信息影响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众所周知,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多信息资源出现在人们身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媒介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监督与管理,进而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入侵到高校教学之中。比如,各种虚假信息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再比如,在网络资源中,有关各种朝代的文学知识比比皆是,但是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其中包括作者信息的不真实,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不正确,文学朝代的不完善等,都会影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并且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

2.新媒体环境下的不实信息影响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产物,新媒体环境下所衍生出的网络产品为信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纵观文学在网络中的发展过程,会发现诸多不实信息出现在各种网页、媒介之中,无论是QQ空间还是朋友圈,都会出现有关古代文学的不实信息,而网络人员的恶意篡改与传播,会导致错误信息出现在学生的思想之中,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恶搞杜甫,使其形象、作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情况,不仅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且阻碍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模式要想使古代文学教学适应新媒体环境,则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媒介资源、媒体资源充分运用到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将网络媒介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与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备课,设置计算机课件,将网络中所存在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整理与下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古代文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古代文学;立德树人;现实偏差;反思与提升

古代文学是高师文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文学因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保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上责无旁贷。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重大课题。

一、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的现实问题

古代文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实际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面对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教师资格证“国考”与师范专业认证评估等新形势,古代文学教学积弊,都让该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一)课程边缘化严重

学生对课程认知“代沟”严重。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内核。由于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与当下生活甚少产生直接联系,距离感凸显,成长于文化多元新时期的大学生往往将古代文学视为“老古董”,加之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地位价值认识严重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每周有限的课堂学习,鲜有学生主动阅读古典文献。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教师实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感受便是课程内容讲不动,学生的回应与互动逐年减少。一些本是常识性的古代文学知识,学生却闻所未闻,师生互动时,一些学生茫然无措。课程教学自然陷入困境,乃至举步维艰。课时过度压缩。课时过度压缩实际上是专业培养顶层设计层面课程边缘化。以F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总时数由最初的两个学年270学时逐步压缩至现在的一个学年144学时,除去各种假期冲课,实际学时更是少得可怜。课时大幅缩减,课程的核心内容难以展开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低。

(二)教材选用缺乏科学论证

部分高校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未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既缺乏专业性,师范性也不明显。教材选用较为功利,甚至简单粗暴,基本上是“一言堂”“一刀切”。案例高校的师范类文科专业均开设有古代文学课程,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增设教师教育课程后,各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在学时与学期安排上逐渐趋于一致,教材的选用既没有经过调研论证,也没征求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建议,教材选用“一刀切”,单纯考虑两卷本设计,现代汉语字体排版符合古代文学开设一学年,避免学生学繁体字困难的安排[1]。至于教材内容编选是否契合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育人目的这一核心要素,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三)执教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教案与课件陈旧老套。部分教师的教案与课件从初次担任古代文学课程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甚少结合学界研究动态与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选用的教材发生变化后,也没有结合现行教材的内容编排重新编写教案与优化课件,更遑论结合师范专业综合改革与认证评估新形势、学生新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教学任务式心态严重。部分教师很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振兴等新形势漠不关心,或照本宣科、或照“案”(课件)宣科;或随兴而至、离题万里;满足于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完成与学期规定范围的内容讲授,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缺乏全面观照与整体规划。重知识传授轻情怀涵养。古代文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且人文性统领工具性。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关注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部分教师兼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则普遍容易忽视。

(四)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相较城市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展开与纵深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信息化明显严重滞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每年的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明确了教学信息化的考核指标,案例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明显滞后,尤其是师范学院各教育学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几乎没有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教学主要依托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其他高校已建的古代文学慕课与本校古代文学教学需求不甚匹配;电子版古代文学教材与教参尚处于未公开状态。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缺少。教学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保障。白板普及前,教学依靠的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白板普及后,教学只是增加了PPT课件,白板网络未连接,只能单纯起电子黑板的作用,白板的核心功能没有呈现[2]。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改革策略

应对新形势,从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基于立德树人,推动传统学科教学的现代转型,积极开展课程革命,是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之举。

(一)转变观念,正视古代文学的基础地位作用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专业化语文教师,古代文学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要转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高校需要从专业顶层设计到课程实施主体转变,正确认识古代文学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坚定教育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使命的基础性作用[3]。顶层设计要去教育功利化,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涵养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安排古代文学的开课学期与学时,有力保证其有效实施。执教教师要坚定课程自信,严以致学,精以施教,最大化发挥古代文学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与解惑能力。高校应正确对待处理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避免将二者二元对立。深入分析探究以古代文学为代表的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突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教师要积极推进古代文学的当代转化,深挖古代文学的时代价值,弱化古代文学的距离感,引导学生投入古代文学的快乐学习。

(二)精研教材,着力适切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材建设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必须坚持专业、适切的原则,对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古代文学教材与专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对国内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古代文学教材使用的效果,从民族地区高师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择优选择。高校应重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研讨,着力教材建设,编写适合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材,进一步发挥教材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发展,实现古代文学的课程育德、课程育人[4]。

(三)提升素养,发挥古代文学的独有魅力

正人先正己,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成效。古代文学教师应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备课时,教师要坚持大文科观念,文史哲通读博览,共同为古代文学实践服务;课堂上,教师要从大时代背景切入,让学生知人论世,对作家作品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古代文学课可以向百家讲坛看齐,让学生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对古代文学生出亲近之意[5]。教师要充满信心、永葆斗志,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矢志不渝地践行教育使命。充分发挥传统人文基础学科的独有魅力,用古典文学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现象,运用古典文学知识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相长。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做到课前、课后与课堂有机联系。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淀,并结合问题积极思考;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具体历史时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课后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与研究能力。

(四)多元创新,推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信息化

改革传统课堂,引进和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高师院校要加大教学支持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比较成熟、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强化传统学科课程信息化导向,通过项目建设、专项培训等措施激励、引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发挥高校工科的优势,自主研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全面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有序开展;重视数字化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传统教材向立体化教材转变,丰富现有纸质教材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

[2]段永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2018(06):22-23.

[3]梁红,黄儒敏.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193-195.

[4]姚晓娟,赵阳.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05):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