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信息通信技术 数据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对城乡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愈来愈明显,依靠信息通信技术(ICT)实现要素互动是实现市场对城乡要素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1-3],因此,分析ICT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对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ICT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ICT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依靠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可将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因此,ICT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效。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才有可能同城市居民共享社会文明。因此,ICT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

(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通过ICT促进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2)提高市场信息畅通度。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ICT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并促进农民依据市场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经营,大幅提高生产销售收入。

(3)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劳动者自身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农民通过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高效获取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加快新型农业的发展。

(4)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促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农业的形成,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5)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ICT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构筑一条信息通道,向农民提供足够的市场信息,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建立紧密的有机联系,把分散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 北京城乡一体化中ICT应用的基本情况

2.1 ICT终端产品发展情况

在本文中,ICT终端产品主要是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计算机、电视机等信息通信工具。

2.1.1 ICT终端产品发展情况

在本文中,ICT终端产品主要是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计算机、电视机等信息通信工具。

2.1.2 城乡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比例趋于一致,农村增长高出城镇

从2006-2011年北京城乡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时间数列来看,2006年北京城镇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高出农村45部,高出27.95%;而到2011年农村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的数量高出城镇16部,高出7.44%,如图2-1所示。北京城镇和农村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数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86%和7.49%,农村高出城镇6.63个百分点。六年间城镇总共增长了4.37%,农村为43.48%,农村高出城镇39.11个百分点。此外,从2009年四直辖市农村与城镇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的拥有量比看,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分别为99.53:100、78.28:100、63.41:100和57.22:100,四直辖市在这一指标上,北京城乡差距最小。

2.1.3 城乡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近六年变化不大,城乡差距趋于缩小

从2006-2011年北京百户固定电话拥有数时间数列来看,2006年城镇高出农村19.6部,高出22.48%;而到2011年城乡缩小到12部,城镇高出农村13.64%,如图2-2所示。2006-2011年,城乡年均增长分别为-1.31%和0.18%,城镇呈负增长状态,而农村呈极缓慢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受功能相近且替代性很强的移动电话增长的影响。从总增长速度看,城镇总共下降了6.37%,农村增长了0.92%,说明城乡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2.1.4 北京农村60%的农户以上拥有计算机,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从2006-2011年北京市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时间数列来看,城镇均值为96.5台/百户,农村54台/百户,城镇高出78.7个百分点。从图2-3也可以看出,2006年城镇高出农村55台,高出134.15%;而到2011年城乡缩小到41台,城镇高出农村65.08%。2006-2011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1%和8.97%,农村快于城镇7.4个百分点。6年间,农村共增长了53.66%,而城镇只增长了8.33%。这一指标反映出城乡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另外,从2009年四直辖市农村与城镇居民每百户电脑拥有量比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分别为54.63:100、54.93:100、13.95:100和2.47:100,在这一指标上,上海城乡间差距与北京城乡间差距大体近似,北京略低排第二。

2.1.5 城乡电视综合覆盖率基本一致,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方面农村远低于城镇

2006-2011年,北京城镇和农村电视综合覆盖率没有变化,六年分别为100%和99.97%,城乡几乎没有差别。北京城镇有线广播电视已实现全覆盖。而与2006相比,2011年北京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年均增长14.88%,由2006年33.23万户增加到2011年的6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81.5万户)的81.6%,比城市低18.4个百分点。

2.2 ICT终端入网情况

ICT终端入网数据能有效说明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情况,也反映了城乡居民使用ICT终端和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促进市场要素流动的情况。

2.2.1 城镇百户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数远高于农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从2006-2011年北京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时间数列来看,城镇年均值为17.95部/百户,而农村为6.68部/百户,城镇高出农村约2.69倍。2006年城镇高出农村4.2部,高出2.33倍,而到2010年城乡扩大到19.1部,城镇高出农村0.96倍,这是由于2011年城乡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3部和13.9部,增长速度分别为51.95%和235.95%,农村普及率大大快于城镇(2006至2010年农村年均增长4.06%, 而2011增长了2.36倍,是增长最快的一年,反映出农村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如图2-4所示。

2006-2011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5.33%和61.54%,城镇高出农村16.2个百分点。6年间北京市城镇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数总共增长了5.48倍,低于农村增长的10倍。这一指标反映出城乡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相对差距缩小趋势。

2.2.2 城乡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绝对数量差距在扩大

从2006-2011年北京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数量时间数列来看,城镇年均值为70.72台/百户(占城镇拥有计算机总数的73.28%,其中2011年入网率为94.71%),而农村为40.33台/百户(占拥有计算机总数的74.69%,其中2011年入网率为85.71%),高出近75.35%。

从图2-5也可以看出,2006年城镇高出农村31.5部,高出1.38倍;而到2011年城乡绝对差额扩大到44.5台/百户,城镇高出农村82.41%。2006-2011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43%和18.61%,农村快于城镇6.18个百分点,农村增长速度则相对较快。6年间,城镇共增长了79.74%,而农村增长了134.78%,反映出城乡绝对差距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呈逐步缩小趋势。

2.2.3 城乡百户接入有限电视网络实现率差距逐年缩小

从2006-2011年北京百户接入有限电视网络的电视机数时间数列看,城镇百户年均值为122.56台,而农村为73.14台,城镇年均高出农村近50台。

从图2-6可以看出,2006年城镇高出农村33.6台/百户,高出37.33%;到2011年,城镇高出农村14台/百户,高出11.57%。2006-2011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百户接入有限电视网络的电视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8%%和6.10%,农村高出城镇4.32个百分点。六年间,城镇共增长了9.22%,而农村增长了34.44%。可见,城镇居民接入有限电视网络的电视机数趋于饱和,而农村发展潜力则很大。

2.2.4 北京城镇人均通信费支出高于农村2倍,且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2006-2011年6年时间数列来看,城镇人均通信费平均支出为944元,远高于农村的426.5元,年均高出517.5元。从图2-9可以看出,2006年北京市城镇人均通信费支出高于农村559元(城镇941元,农村382元),高出1.46倍;而到2011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到634元,城镇高出农村2倍多。

2006-2011年,北京城镇和农村人均通信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5%和1.4%,城镇增长速度快于农村的1.1个百分点。从北京城乡人均通信费支出比例也可以反映出城乡相对差距先缩小再扩大的趋势,城乡人均通信费支出比例分别为2.46:1、2.24:1、1.93:1、 1.92:1、 2.23:1和2.57:1。丛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呈现快速下降后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农村则基本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城乡在人均通信费支出方面的差距呈先下降又扩大的趋势。

3 ICT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数据的分析,结合课题组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ICT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城乡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差距在不断扩大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城乡ICT终端产品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甚至某些方面(如手机、电视综合覆盖率等)是基本一致的,但城乡在使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交流方面差距有扩大之势,如北京城镇百户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数高于农村近2.4倍,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城乡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绝对数量差距在扩大,且农村增长速度趋缓。在ICT终端消费情况,北京城镇人均年通讯工具费支出、人均通讯费支出、人均通信费支出均高于农村1.23倍,且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3.2 农村计算机普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农村计算机普及相比城镇不仅数量少,而且上网计算机更少,通过互联网获取涉农信息的程度不高。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农村网民中多数网民学历低,且有相当部分是年龄小的新一代网民。因此,提高农村网民文化素质和信息化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农业信息技术培养和培训,提高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种植技能、市场信息等使用效率,深入推动ICT在农村农业中的应用,对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推动农民致富、服务农村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社会力量在推动ICT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参与不足

通过相关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北京农业ICT应用过程中,虽以政府主导,但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国外农业信息化先进经验之一就是发展大量农业组织,如各种农会、协会、农村经济组织等,以各种农业组织建设带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北京ICT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应用是以政府为主导,已逐步构建起市和区县两两个层级上下互通、市级各个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体系。确立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多渠道增加信息化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ICT在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应用。

4 加快ICT应用驱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情况和城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课题组提出加快ICT应用驱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4.1 推动ICT在农村农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221信息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深度应用,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和夯实ICT终端在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以适应ICT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一是要积极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加大农村农业用计算机补贴力度,加快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力度。二是推广新型技术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强新型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技术的及时应用推广。三是加快农村各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涉及“三农”各个方面的服务系统,统一入口、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实现功能健全、互联互通、开发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

4.2 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提高农民互联网使用率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信息化素质较低,在操作ICT等设备、上互联网、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等方面都会遇到较大障碍,致使ICT应用的效果大幅降低,努力提高农民在了解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意识和操作水平。一是着力提升农民的信息科技与文化素质,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切实使农民感受到使用ICT带来的收益,使农民能切身感受到ICT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学养植、减少劳动强度、促进销售、提高收益等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每村都能根据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技术教导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农民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

4.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市场机制,在政府主导农村农业化信息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政策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以市场拉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一是强化农村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以市场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业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切实建立政府主导、以市场带动的农业信息化机制。二是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市场手段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注重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特别是鼓励龙头科技型农业企业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形成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市场机制。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为基础、市场信息畅通的信息化产业链,使农民切实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收益,帮助农民降低劳动强度和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陈勇.信息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7.

[2]陈志良,陈光正.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和和信息化已步入深入融合阶段,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社会信息化倒逼我国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机械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有效的农机产品开发周期,如何达到最优农机产品质量,如何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成本与价格,如何完善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拷问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数字化是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化设备能有效的调控农业机械的精密的制造与加工,通过企业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能否实现严格的生产管理与用户反馈。本文主要对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并结合从事农机产品多年的设计与制造经验和数字化设计特点,以及 CAD/CAM/CAE、虚拟样机、虚拟测试等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数字化驱动下农业机械设计研发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阎楚良,杨方飞.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与展望[J],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陕西省;农产品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23-03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一种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交互式联通的网络。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其运作原理如下:通过感知工具将物的固态属性转化为动态信息,在一定的标准框架下利用传输媒介进行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沟通,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交互控制的一种网络形式。物联网技术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应用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实现实时监控货物信息,提高配送效率,从而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目的。

(二)物联网介入下的农产品物流系统

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业务系统在农产品信息采集和交互能力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办法实现对农产品的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使得农产品物流营运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在核心业务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就有足够的资源去拓展增值业务,本文在原有的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来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框架。

二、陕西省农产品物流现状

陕西省地处中国大地的圆心,800里秦川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适合农耕。在农业技术日益提升的今天,农产品的产量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可以让农业从业人员既增产又增收?农产品的快速流通是关键。

(一)陕西省2012―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据表1,在这四年期间粮食的产量有起伏,而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的产量呈递增趋势,说明农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附加值高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

(二)陕西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由于2012―2015年这四年的农产品数据都是呈现线性变化的趋势,所以可以利用直线趋势模型也预计未来几年陕西省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变化趋势。

1.直线趋势模型步骤。

水果、肉类、奶类等同样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进行预测。通过趋势分析可以看到,农产品的产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上述农产品具有保质期短、不易运输等特点,对物流的要求就更高了。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到,陕西省对于提升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迫在眉睫,而物联网技术和农产品物流的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三、陕西省农产品物流目前的困境

第一,农产品采购系统不完善,产销双方信息不对称。我国的农产品供应系统主要是经中间商采购进入r产品批发市场,然后再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中间商过多,造成中间商攫取了农产品的大部分利润,而种植户得到的收益很有限,尤其是在某些农产品丰收的季节,此种情况更甚,造成了“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第二,农产品物流加工过程缺乏实时监控,使得安全问题严重。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相比具有“附加值低、保质期短、易变质、损耗严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必须要有严格的储存条件,但是存储条件高了就会使得农产品成本过高。加之,我国的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管不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降低农产品成本和增加农产品的保质期,同时使得农产品的外观、口味更佳,便在农产品中的加工中加入各种添加剂、色素甚至是有害药品。

第三,农产品销售点分散,物流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销售点多、配送路线复杂,配送区域分布不均匀,这些原因致使农产品配送效率降低,同时,由于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和配送手段落后,对于车辆信息和货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掌握。而我们制定配送方案中确定的配送路径和车辆安排都是基于经验而不是成本,这样就会产生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的后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从关心“农产品数量安全”转移到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农产品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新趋势情况下,配送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便被进一步放大。

第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产品行业的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结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地存在于市场中,产业中的上中下游参与方通力合作,共建信息平台和共同发展成为趋势。而农产品行业在这方面基本还没有作为,想要在以后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迫在眉睫。

四、基于物联网的陕西省农产品物流困境解除方法

第一,完善产销双方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做到及时匹配供求关系。产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不同空间的“供应商、中间商、客户、运输车辆”等信息通过REFD采集、录入,通过Intenet连通,形成一个各方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从而可以为“供应商、中间商和客户”等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实时查询平台。各方共享信息,可以减少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提高各方信息对称性,使得各环节之间实现无障碍沟通,有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合理配置。

第二,建立农产品追溯查询系统,改进农产品物流生产加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追溯查询系统的建立,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条码扫描技术,给农产品贴上电子身份证,并录入唯一的ID代码代表该农产品,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农产品的ID,将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数据中心,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电子化,有效建立农产品全程追溯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以根据产品上的ID,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查询农产品相关信息,实现对所购买农产品全环节信息的实时查询,做到购物知产地,质量可追溯。这样当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就能及时知道引起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可以及时进行改善,确定问题的责任方,并追踪其整改。

第三,优化配送方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农产品配送具有网点分散、每个网点产值低等特点,这样对于合理规划配送方案,降低配送成本的要求就更迫切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运用GIS系统设计配送可行性方案,然后利用综合因素评价法,选择出农产品最佳的配送方案;配送过程中充分利用GPS系统实时更新定位,通过GSM系统将实时信息发送到信息处理中心,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掌握配送现状,调整配送路线。同时,将REID和 GPS(全球定位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在通过检验检疫中心和道口时,无须拆开包装,通过扫描REID标签就可以知道农产品的详细信息。

第四,通过物联网技术,共建中央数据库,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农产品的生产者、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供应链可以将这些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农产品的信息实时的传递到供应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消费者在零售商那里购买农产品,射频标签可以将消费者购买信息,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同时可以实现自动补货和下货,这样就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及时掌握需求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推动大幅度降低产业链成本的目的。

五、结语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和物联网技术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提升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使得陕西省的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中能够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陕西省的农产品物流也处在初级阶段,这两个领域未来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9.

[2] 杜渐.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综述[EB/OL].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9-12-25.

[3] 宁焕生,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10,(12):514-517.

[4] 孙其博,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5] 艾耕云,陈俊芳.供应链风险扩散收敛模型与风险管理机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487-490.

[6] 凌中南.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5-8.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礼县

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多年努力,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农业尚在起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有了现代化农业,才有高效益农业,也才能大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发展礼县现代化农业,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地探讨,以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我县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县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

展。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第三,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大批有技术的人才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3大力发展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和部分乡镇正在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站),并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将为我县信息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我县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倒茬,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技术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尤其近年来形成并大量用于生产实践的“猪―沼―果(菜)―粮”四位一体或“畜―沼―粮”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进应用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农业技术。

5促进发展城郊型工厂化农业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措施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