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

教育政策研究范文第1篇

此次会议由赵国祥常务副校长主持。庞丽娟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宗旨与概况,指出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研究扎实,政策院作为“集智聚力、强教兴国”的高水平教育政策智库,希望加强与河南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共同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围绕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录取方式变革、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及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提出了一些具有政策咨询价值的建议。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赵国祥常务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区之间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中西部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总体较少,高层次人才招生数量少,地区间、学科间的科研经费差别非常显著,毕业生就业、考研会受到“学校身份”的歧视。为此,他建议:建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动态进出机制,施行申请、考评制度,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激活高校的有序竞争,进而避免高校分类标签化、固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身份歧视问题;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考虑地区之间人口与学生数量的差异性,让考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重点科研机构布局上倾斜,优先支持中西部经济后发省区,将省部共建高校上升为中央直属高校;从公平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调整和完善“一省一校”政策,有力支持与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李申申教授进一步指出,世界一流高校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有百年以上校龄的老校,她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西部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及教育公平发展的角度,建议将中西部几所百年老校纳入中央直属高校。

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问题与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高分考生落榜”的问题,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曾进行过由“顺序志愿”向“平行志愿”转变的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副校长认为,27个省市区的高校现行的“平行志愿”录取办法,强化了社会对高考分数的过分重视,导致提高教育质量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对高校而言,降低了高校招生自,进一步固化了学校等级,淡化了高校的志愿选择,增加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难度;对高中来说,加剧了对分数的追逐,导致了综合评价形式化、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对学生而言,“无志愿录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忽视,进而出现退学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由此,他建议,要对现行“平行志愿”招录办法进行评估,吸收“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优点和政策经验,实行“综合录取”的方式,即以“顺序志愿”的办法在第一志愿录完后,留出一定比例让各高校自主进行“平行志愿”录取;设立招生录取委员会;严格实施程序化操作,可以采取匿名录取办法。

三、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李帅军教授认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也存在着督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督导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度,教育督导部门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教育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尽快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设立教育督导职务系列;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形成并实施科学适宜的教育督导方式。

四、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普职比”问题与建议

基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入调研,李桂荣教授探究了当前职业教育中“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指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战略性问题,但现实表明,“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需要优化调整,不能继续作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并进行问责。198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当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91%,然而,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40%,现在仍然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规模与中职教育规模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进行考核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或者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虽然达到招收中职学生的目的,但是不符合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她建议,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低调宣传中职免费的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厘清管理体制,优化结构,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大资源投入,严格企业用工制度,把中职教育办成优质教育,推动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汪基德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专业化水平低;学前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他建议: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评价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消除学前教育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岳亚平教授指出,我国学前教师群体处于严重失衡与失序的流动状态,学前教师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群体,教龄在3~5年的幼儿教师流动次数较多,无职称的教师流动比例大,拥有本科学历的学前教师想要离开教师队伍的比重最大。为此,她建议:高度重视学前教师的失衡流动,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改善学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完善学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增加学前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

此外,刘济良教授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政策建议;李麦收教授针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海外交流资金保障机制,探索施行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学分、学位互认制度,为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造机会等建议;董保民教授针对大学学术评价问题,提出了建立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内涵式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议。王峥副教授针对当前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0~3岁儿童教育服务网络的建议。

教育政策研究范文第2篇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展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765.3万人。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属高原山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生计类型为山地耕牧型。据昭觉县志记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昭觉县人口为201393人,其中彝族193119人,汉族8026人(仅占总人口的3.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昭觉县人口为251836人,总体增长幅度不大。该县人口具体比例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但据政府官员介绍,变动不大,彝族人口比例仍占全县人口95%以上。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地,由于地形大多是高山峡谷,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加之居住分散,由此形成了凉山彝族人特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当今时代,面临现代化大潮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凉山彝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经历着剧烈而急速的变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往往要靠语言来传承,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言作为应用性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以其强大的力量迅速影响着其他民族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彝语和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汉化现象较严重,甚至出现衰退和丢弃的趋势。在凉山州调查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很多人都表示了这一忧虑。继而,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国际社会尤其是多民族国家,都坚定不移地追求双语教育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占全国彝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育,既有其内在的必要性也有外在的紧迫性。

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政策探析

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双语教学,并颁布了相关规划措施,予以实施。

1.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这一措施的出台,保证了汉语文课程的普及性。在凉山州昭觉地区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汉语文课,在县教育局的文件和学校课程安排表中,汉语文课程均表述为“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南。小学阶段语文课时安排为每周6~8节,这有效地保证了语文课的课时数。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学起来较困难,尽管课时充足,但仍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期末到来之前很多老师为了按时完成课程,一味地赶进度,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师上课学生像“听天书”一样,稀里糊涂不求甚解,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像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该课程课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大力倡导汉语文的情况下本族语文也不能丢弃更应加以重视。保证了本民族语文受教育的权利即保证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双语政策,在开设汉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彝语文课程,一般每周2~3节课,并配备专门的彝语文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上课方式也较为自由,倾向于和老师聊天。从教师那里了解到,彝语文的授课老师对学生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会说会读即可。尽管如此,学生在私下交流时一般倾向于使用本族语言,因为彝语的使用既有社会环境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家人的督促,时刻告诫本族语言不能丢,上述种种因素都有力的促进了本族语言的传承及本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政策研究范文第3篇

第一,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分为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现了明显的针对性和特殊性,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明确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方针和任务;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建立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党和政府对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费上实行倾斜政策;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与教材建设政策。第二个黄金时期是1976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总是把民族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综合发展少数民族民族成人教育,从而为整个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战略构想的实施,实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一方面要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要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重点,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变教育投资优先论为观念、政策和法规的全面优先。考虑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要实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就要实施“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的战略构想,要用好、用足我国已有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要集中其合力作用,要选好点,带动面,形成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

第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不仅要均衡发展,而且要通过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论著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要走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指在强化政府责任,对少数民族教育实行倾斜政策的基础上,政府要通过一定的资源调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公民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确保他们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很显然,在学校教育之外的问题逐渐得以有效解决的基础上,应该及早地将政策的重心转向学校内部的问题(主要包括双语教学问题和多元文化课程问题),这种对于特殊教育政策发展的关注是我国民族教育向注重质量转移的起点和标志,这无疑会加快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重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调整传统民族教育发展中追赶汉族战略导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自然会有助于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通过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追问、价值反思和内容重构,深入探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及其取向是指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和制订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在依据,以及民族教育及其政策研究的结果为什么样的教育服务的问题。针对现行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缺乏“特殊性”认识和关照的现实,论著直面我国民族教育课程及其设置的突出问题,那就是:已有课程没有充分体现文化的“人为性”和“为人性”这一根本的文化价值定位,已有课程文化价值观具有科学主义的取向,缺乏对民族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怀导致课程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相脱离,这不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的反思意识、主体意愿和行为调整。“教育及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变革”,少数民族的课程改革要主动自觉地建构,就必须基于民族地区和民族生活的实际,要充分体现“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质,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整体性地融入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第五,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训模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等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和完善的建议。个案研究是该著作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藏汉双语教学的个案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政策建议,并着力进行了-民族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政策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平行模式”、“整合模式”和“双语编译”模式。

综上可见,全书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系统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经验,以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双管齐下”的视角考察并总结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五十余年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民族教育政策类型说,比较分析了民族优惠性政策与民族特殊性政策的关系、侧重与优劣,并很有见地地提出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正在经历一个由优惠性政策向特殊性政策转变的重要而关键的时期;构建了以“民族地区教育政策与法规、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政策、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政策、民族地区教师学生政策、民族地区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为结构的新型民族教育政策体系。该书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人手,对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虽然在调查计划中,对21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调查,终因吸收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的成员不多而难能有效实施,但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两个实验研究基地的追踪调查,较好、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三大类型,即“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教育政策、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政策和聚居区民族教育政策。全书能较好地将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体现了政策研究的理论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的统一。

教育政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字:民族教育政策;优惠政策;不足;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本文文献基于“中国知网”五种数据库,时间跨度从1993年至2012年,以文献“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民族政策”、“教育政策”、“民族教育”为检索词,采取“精确匹配”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0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解;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内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几个方面。

一、民族教育政策的类型

王鉴指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的民族政策方面的民族教育政策,一个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政策方面的民族教育政策。[1]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类型上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教育政策有两大类型:第一类为优惠性政策,第二类为特殊性政策。[2]

综上所述,民族教育政策就是国家为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根据其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二、关于优惠政策的研究

有专家从经费投入上对此政策做了分析,也有学者从办学形式上做了探讨,基于此,下面笔者将从“经费投入”、“招生政策”、“办学形式”、“双语教育”等方面对此问题做一综述。

(一)经费投入方面

汤夺先在经费投入方面做了论述他指出,国家通过从财政中拨出专款、多方筹措资金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并在资金分配上向民族教育倾斜。[3]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

(二)招生政策

诸多学者还从不同侧面对高考优惠政策做了分析。郎维伟从民族优惠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指出基于民族平等和差别而平等的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高考录取采取了一定的照顾政策。[4]菅志翔认为,在不同民族之间,享受优惠政策的民族认为优惠体现了民族平等,而不能享受同等政策的群体则感到不平等,这种优惠政策的存在普遍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区隔。[5]王铁志从高校招生考试的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为出发点指出,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招生优惠政策,是因为部分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分数较低。进而从学业成就归因方面分析了影响学业成绩较低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理解为什么在招生中要制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一把钥匙。[6]王升云用文献法梳理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及其发展历程,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社会学个案研究与抽样问卷的方法,指出引起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争议的原因。[7]

(三)办学形式方面

张善鑫以历次重要会议为依据,对集体办学和个人办学,牧区模式和杂散居模式,班以及新疆班做了阐述。[8]严庆和宋遂周以内地班、内地新疆班为例对民族教育异地办学模式中的学生跨文化学习困难及其应对办法,指出内地班、新疆班的开设和发展是跨文化教育的典型模式,其性质属于跨文化教育的性质。[9]

总之,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基本适应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的一种特殊政策,应该努力坚持下去,以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族教育政策的改善

尽管民族教育政策在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培养民族地区所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还存在着一些教育经费不足,高考加分政策有缺陷等问题需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经费投入

金东海,王爱兰认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低,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生均教育事业费低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由此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危房不能彻底根除的主要原因;是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辍学、学校流失率偏高的原因;而且教育经费困难直接影响了民族教育照顾政策的落实,进而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10]张学敏,贺能坤指出,少数民族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体现出了一系列特殊问题:教育经费缺口巨大;民族教育专款种类多与数量小的矛盾突出;“三免”政策背离民族教育实际情;民族文化差异引起的教育成本过高等。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国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体制和“按生拨款制度”等相关措施。[11]孔德周认为,中国优惠政策欠账太多太长,造成整体发展失衡;长期对特定区域使用优惠政策,弊多利少。[12]

(二)招生政策

汤夺先认为,降分政策的实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却不能完全保证所招少数民族学生的质量。同时,我国现行的降分招生政策,是基于过去按原始分计算成绩的方式而制定的,显然有些滞后于形势的变化。要适应形势的变化,降分招生的优惠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体现统一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给地方上一定的变通权。[3]滕星教授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民族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公正问题;二是高等教育中的“预科”问题;三是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承担大学教育费用的问题。[13]

四、展望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出台并实施了大量倾斜性的优惠政策,对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发挥了“雪中送炭”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在新中国60年民族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针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台了大量的倾斜性优惠政策,积累了难得的发展经验。但同时民族教育今后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少数民族政策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J].民族研究,2003(6):12.

[2] 王鉴.略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3):19.

[3]汤夺先.论我国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2(1):13-42.

[4]郎维伟.高考招生录取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65-67.

[5]菅志翔.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意识――以保安族为例[J].民族工作研究,2004(2):23.

[6]王铁志.高校招生考试的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3.

[7]王升云.坚持和完善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2(1):24.

[8]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J].民族教育研究,2009(5):20-5.

教育政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融资政策;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08—02

[作者简介]余洵(1978—),女,湖北咸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对我们优化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的发展,正面临着融资政策渠道扩宽、融资政策方式多样化、融资政策实施多样等各种方式。所以,现在我们针对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改革进行探究,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从而进行总结。

一、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与财务政策的演变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颁布了不同的职业教育融资政策。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来出台政策的总体看来,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类型。

(2)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3)跨越式发展。

(4)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不同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都是根据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政策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所以,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情况下都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所谓“财务政策”(FinancialPolicy),主要是指为达到既定的财政、经济、社会等目标,来调节财务行为、高速财务关系而制定的有关政策的总称。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与财务政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财务政策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相关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目前,格局实际情况了解到,我国职业融资政策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也呈现出它自身风华正茂的一面。我们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创新性等各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融资政策也需要一部分的改进。在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的不管转化和演变的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办学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职业院校都是以国家为主要承办为主,其他民办职业学校为辅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与此同时,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管理权力进行下放,主要为市场自主办学和管理,政府只是在宏观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控制。现在职业学校的管理呈现出多元化,在根本上是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学费、国家教育拨款、地方政府助学、各个企业的资助、学校自身的收入等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究,以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融资与财务政策之间的联系

财务政策涉及到我国相关活动的各个部分。从理财的,主角度上看,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因此相应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由于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呈现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决定职业融资的范围和渠道也是多样化。我国职业教育融资与财务政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现在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融资的各种途径,都是与财务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主要包括:

(1)财政经费。所谓的财政经费拨款,是指国家、所在省、所在市的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统一规定,在预算的范围内安排给职业学校的财款。现在,我们国家的财政拨款是职业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说所占的比重比其他的经费来源都要高出很多。例如: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由于现在各职业院校自筹经费能力的不断得到提升,高等教育总经费中财政预算内经费所占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于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结构中财政经费拨款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2)学生学费。所谓学生学费,也是职业教育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言而喻,我们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上学需要交纳学费,这也是职业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学费、学杂费、宿舍费、书本费、取暖费、食堂费等各方面,不同的省市和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差别,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省市的情况和学校本身的情况来制定。

(3)银行贷款。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办学也经产采用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现在我们国家鼓励运用金融手段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在进行学校扩建,所以他们很多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完成学校的经费需求,在这一方面,银行贷款也是职业学校融资的主要来源。

(4)其他的融资方式,这主要是指在我们的职业学校仍然存在一部分其他的融资方式,例如社会企业的资助、学校食堂的收入等各个方面,这几个渠道的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明显,主要是这样的融资方式不具有稳定性,但是也是职业学校融资的一部分。现在,我国职业学校融资也存在一部分问题。在我国的发展规划中,要求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国务院“财政性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是更具实际情况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不断达到既定的目标,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单位绝大部分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其经费来源主要也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从真实记录的情况来看,国家为职业教育进行融资的方式不断地变化,已经不是职业学校主要融资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学生学费作为职业学校融资的第二大来源,不能在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因为现在职业学校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已经达到不能在增长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要保证职业学校学费的稳定性,但同时也是我们职业学校融资困难的一个阻碍。最后,比较重要的一点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的经费来源非常有限。比如,不可能企业一直在给我们进行经费支持,也不是所有的老师的科研项目一直能够获得国家的资助,所以,这部分的经费支持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小部分经费维持整个职业学校的开支和花销。

三、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政策与财务政策之间改革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融资政策与财务政策之间的改革力度也非常大。根据我们国家的政策规定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非常有限,由此可能限制了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对职业教育融资政策进行改革和探究,找出更多的途径来帮助我们职业学校经费的获取。主要包括两个比较大的方面:

(1)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这主要是指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我们不能很好地保证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过程,问题可能出现在经费来源的过程中,也可能经费使用的过程中,难免有一部分认为了个人私利而走法律的“球”,从而使我们的职业融资不能很好地利用。所以,关于职业学校融资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的条例和规定,以保证我们的职业学校经费得以致用,充分发挥它自身的重要性,帮助我们国家的职业学校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术型与创新型为一体的人才。

(2)发展民办职业院校。现在,我们国家职业学校面临的融资问题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外,还要把我国的职业学校推向于民办化与市场化。现在,民办职业学校能为我国的职业学校减轻财政压力,分担我国职业学校的负担和忧愁,最关键的是能帮助我国职业学校走出融资问题的困境。因为现阶段,很多民办职业学校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学校的设施和设备也比较先进,具有科学的职业学校管理制度,职业学校老师也比较具有才能和技能,职业学校的整体和布局都能满足国家对职业学校的要求与标准等等,民办职业学校具备的这一系列的因素都能帮助我国职业学校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同时,也能帮助职业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与方法。所以,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是我们现在职业学校改进融资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

(3)政府积极引导。在职业学校融资这一问题上,政府需要积极引导,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政府自身的职能就是对社会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进行宏观的调控,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秩序各方面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职业学校融资的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进行它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职业学校吸引更多的经费和资金,推动我国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帮助我国职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空间,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国职业学校的融资政策存在一部分问题,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所在,以时代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前进的道路。职业学校融资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政府主持大局,引进民办职业学校,配合相关的融资政策,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引进新的经费来源,同时,对职业融资政策进行相关的改革,不断完善职业融资政策的相关规定,实现职业学校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茜.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融资模式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范树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走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3〕陶志勇.职业教育融资政策的探索与实现途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8):173.

〔4〕王维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资政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4,19:102-103+109.

〔5〕庞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李洪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