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体性;人文关怀;感性思维;拒绝同一;设计功效

构筑公共空间景观整体性

如今,各种各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被建成,达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到小城镇小村落,都慢慢将脚步放至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我们共同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公共空间里也需要别致的景观规划来达到层次的丰富,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也日益强烈,但其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重大问题,如公共空间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与使用者的关系,缺少人情味,规模尺度过于宏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人文关怀的缺失,历史上不管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崛起还是到当今社会的外国国民大选,无不代表用闲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人为物之根本,物位世界的本源,很好的运转这个微妙生物链会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有别样的色彩,而放眼望去,现阶段建成的一切公共空间景观忽略绿色环境的塑造,缺少文化地域特色,健身娱乐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城市这个人类构建的生活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的集居开始到如今全球化的地球村,不仅其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其含义的变化。

而何谓城市公共空间?又为何要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改进?

这个项目是我们一直在分析探索却成效微小的一项根本性事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含义的,乃至多功能的公共系统,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于其中,它是我们饮食,居住,娱乐,休闲等其他众多社会交往生活的舞台,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这就造就了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应该体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具有人性化的主旨,完成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根据对西方众多的历史名城的公共空间设计的学习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弊端,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真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里需要感性战胜理性

理性思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怀抱理性思维也可以使一些大框架和数据上的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各异,用同样的眼光和理念来进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得发展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或者说过于死板毫无创新可言,也让广大民众得不到更丰富层次的感知,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种类多,形态异,分布广,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是城市物质环境巨系统中重要的分系统。如何使这一系统更好地强化其城市功能,首先应该考虑将其整体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系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在建筑实体定位定型后随意用其填补空白的。感性思维是什么概念上的胜利?感性思维它不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设计感知,而是一种讲设计生动化充盈化的设计手法,暂且不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景观规划,哪怕是一部电影一场歌剧也是一个感性思维冲破理性定式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物以及观众都被内容中感性的塑造打动,也就是被感性创作的活灵活现出动一根根敏感的神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含有冲动含有灵气的景观才让置身其中的民众感到身心放松和灵与景的交融。

拒绝同一追求历史差异性

西方国家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设计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它是历史名城抑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世界中心城市,尤其是欧洲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水平之高以至于界各地的人们都把这些城市当做旅游的首选之地。因为一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出色的城市必定是独特韵味的城市,而一座可以让世人向往的城市必定是用着无比出色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其二者皆为因果。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古罗马在公元前开始建设城镇,维罗那在公元―世纪开始建设.很多城市都是在古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经历了兵器时代的古罗马、漫长的中世纪、闪耀的文艺复兴等多个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城市街道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均有所体现,历史建筑的延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罗马的街道空间有由古罗马时期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围合形成的自由街道和封闭式广场的遗迹,有中世纪形成的自由式布局的街巷,也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形成的轴线街道景观;威尼斯城市则以其中世纪形成的不规则街巷和水街一体的形象而著称于世;巴黎既有中世纪的自由式街巷,也有19世纪中叶欧斯曼城市改造后所形成的轴线街景,而真正成为巴黎城市风格的则是欧斯曼时期形成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壮观的城市轴线景观及沿街建筑整齐划一的特色。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体现的体型环境特征与其内涵始终是统一的。即使是在不同的时期,这些城市的街道景观控制也呈现出相同的特征。相比较之下,我国大多数城市严重缺少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差异性,每座城市发展进程相似,大力投资建造的城市只是粗略的钢筋水泥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没有吸取各地的历史风味,而我国地域辽阔,对我国的许多城市而言,缺少的不是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而是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及风景园林之间的有机衔接,即缺少系统化处理,景点过于分散。系统整体大于要素之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有助于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城市公共空主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因此了解地域历史特色,将其融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质的提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之功效

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的前些年,一些沿海城市十分注重自己的公共空间建设,为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另辟蹊径,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口碑,也通过对公共空间景观的足够重视带动了大方经济发展,发展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繁荣向上的良好措施。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规模约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一半,它对城市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公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必须从整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好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建议将各类城市法定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旅游建设规划中关于公共空间的内容整合为专项或专篇,结合城市、城区的性质、规模和用地分配,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在定性、定位、定量、定形上实现公共空间的网络化。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发特征;规划设计;布局;规模预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

Research on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in Public Space Design Planning

Yuan Yu-hui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z.p. 430074

Abstract :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in the public spac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spac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conveys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guides and standardizes people’s behavio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actice guiding.

Keywords : Public space ;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 Planning ;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生存的空间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功能性的场所不断增多,空间类型正朝着复杂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日常交往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生活场所,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指除居住空间之外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办公、商业、文教、医疗、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诸多室内空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形标志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人们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公共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标识导向系统则是人们行为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然而,人们辨别方向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可有可无的,它是生存的前题条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往往会使置于其中的人们失去对地点和方向的判断,良好的标识导向系统的设置能优化人的行为路线,提高人们社会活动的效率,同时能烘托室内环境气氛,彰显空间个性。

一、标识导向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标识导向系统也可称标识指示系统,是指以图形、文字、字母、箭头符号等,辅以特定的色彩进行组合,置于空间环境中,用于指示方向和位置、传达信息的标志物,它不是空间环境的补充,更不是单纯的装饰设计,而是公共空间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部分,是衡量公共空间服务品质及人性化标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根据标识信息要素的类型不同,标识导向系统可分为指南类标识、诱导类标识、名称类标识、说明类标识以及禁止类标识等五大类。主要包括区域平面布置图、楼层索引、名称标志、导向牌、指示牌以及多媒体信息查询等。

二、目前标识导向系统设置存在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城市中遍地开花,楼宇越盖越大、越盖越高、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体现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识导向系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投入相应的力度去研究。虽然我国对于标识导向系统制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但执行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公共导向标识的缺失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但公共标识却存在严重缺失,在海口明珠广场综合商业圈,外地游客称居然找不到一个区域导向图。又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找不到任何有关地铁的导向标识,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南京有地铁,即使知道,也都很难找到。

2、标识指示的无序和杂乱,与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主要表现在标识指示设置的大小、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缺乏人性化的思考,设置的不合理。在设置标识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视觉习惯,将标识设置得过高,或是几个标识放在一起,缺乏主次,不够醒目等。在某大型书城,图书的种类非常多,主次标识却没有明显的颜色及位置区分,以至于顾客很难识别。

3、图形、符号不规范或色彩错误使用

虽然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但实施的规范化不够,一些单位或设计师设置标识时随意性很大。在武汉光谷步行街的一家商场,我们看到卫生间仅有“男厕”、“女厕”的中文标识,旁边的一家西餐厅,卫生间则是用烟斗和高跟鞋来区别,而有的公共场所是用一男一女的头像来标识,据不完全统计,公共空间中仅卫生间一项所用的图形符号就达十多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给人们的识别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不便。同时,标识的色彩也十分关键,在我国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中,对于通道颜色有明确的规定,如红色表示禁止,蓝色表示指令,黄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提示和向导,而有的公共空间中紧急出口却用红色表示,其效果截然相反。

4、英文标识缺乏或使用不当

标识导向系统使用中英文标识,这是城市国际化水平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指示牌上大部分缺少英文标识,有的即使有,在表达上却存在问题,造成了一些误解和尴尬。如Caution!The Ceiling is Low(小心碰头),被错误地翻译成了Beware of the Ceiling(提防房顶);No Drinking or Eating(请勿饮食),被译成了No Drinking and Eating(不能喝,但可以吃)等,让人觉得很滑稽。

三、公共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规划

在人们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可以试想,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中,没有导向,没有标识,也没有相应的文字,那犹如浩瀚大海中的一片孤舟,没有位置概念、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人们将寸步难行。合理的导向标识系统的规划,将成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动指南,告诉人们“身处何处”,以及怎样“到达何处”。

1、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原则

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是自室内设计伊始就纳入其中的,是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一套优秀的标识导向系统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在艺术设计中,实用性是第一要性,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首先应满足其基本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要从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考虑,使导向标识真正能到达索引、导向的基本功能。

(2)系统性原则

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不是个体的、局部的、分散的设计,对于一个公共空间来说,我们更强调标识导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强调的是整套标识系统从设计的规格、制作工艺、安装方式等细节都必须体现出同一特征,不能姿态各异,令人迷失。当然,也不是说要生硬死板、一成不变,在保证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的艺术性、个性化处理,能增强其愉悦性,使人感觉良好。

(3)艺术性原则

导向标识如果仅只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从美学原理出发,使其具有较好的审美功能和艺术品味,置于公共环境中,整体和谐,能增强空间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有人把导向标识比作公共空间的耳环,意思是说,导向标识和公共空间的其他构件相比,虽然体量不大,但数量不少,带给人们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是人们处于公共空间重要的信息媒介。在人们频繁的社会交往中,面对公共空间的复杂与庞大,如何建立起条理清晰、准确无误而又快速有效的信息导向?如何传达人本、企业、空间的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整体入手,由主到次,分级设计

一套完整的标识导向系统涵盖的内容很多,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应首先从整体出发,将标识导向系统所指示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展开,对人流实行阶梯式的引导。如在一个博物馆的标识系统中,入口处的各楼层总索引和各层区域总平面图属于一级导向标识;通往各展厅的标识属于二级导向标识;各展厅内部的标识属于三级导向标识。进行分级后,对于主次标识在设计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根据使用要求与空间环境的不同,合理作出规划安排。

(2)导向布点的选择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

标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合理有效地引导人流。在复杂的公共空间中,通往目的地的活动路线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如何通过标识系统的引导找到最优的行动路线,让人们迅速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在规划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行为路线的起点、终点以及移动路线的转折点,这些都是导向系统重要的信息节点,需设指示牌传达空间信息。当然,标识设置的多少与导向布点要恰到好处,坚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的原则,多则抢景,略显杂乱,影响环境的视觉美感,少则不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环境复杂、信息众多的场所,最容易让人感到迷惑,造成信息混淆,导向布点时要分级进行,在不同的位置,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选择不同的标识加以区分,但整套导向标识还是应保持它的统一性与有序性。

(3)图形、符号、文字、色彩运用规范,具有可识别性

正如美国设计师Joel Katz所预料的那样,图形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导向标识系统中来。箭头是标识系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图形符号,此外,如人、车、山、树木、建筑、河流等各类相关图形的简化表达,以指示具体的标识内容。各国也都制定了一套关于导向标识的国家标准,来规范这些图形符号的使用。此外,标识上的文字要简短、易懂、肯定,字体要清晰,可识别度高,以方便人们理解,迅速捕捉导向信息。

标识导向在色彩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图底关系,一般来说,符号、图形、文字的色彩和底色的明度对比超过70%的标识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还有一些标识,如禁止标识、警示标识、消防通道等,对色彩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能加以混淆。色彩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东西,能够带给人们较强的精神感受,在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的加以区分,使之更有利于导向标识的识读。

(4)充分体现企业背景与文化内涵

对于一个导向标识的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初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背景、理念与文化,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标识导向系统加以体现和传达,使人们通过对这些展示出来的导向标识,加深对公司、企业的了解与认识。标识导向系统也只有注入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才会显得与众不同、更有魅力。

(5)满足通用性设计需要

公共空间中的人们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语言能力、健康水平等,他们都是标识导向系统的可能使用者,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中不同层次使用者的要求。如标识中普遍采用中英文双语来传达信息,如果标识系统的使用者是非英语国家的,还应增注第三种语言。对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导向标识的高度同时也应满足坐轮椅的使用者阅读,对于视觉障碍者,可设盲道,使用盲文或声音提示等。

结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空间,其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人们穿梭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立体的空间环境中,越来越深感标识导向系统的重要作用,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虽然,我国的标识导向系统还处于研究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对于标识的建设上流于表面文章而疏于实质内涵,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对于标识导向系统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正在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必将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话题,它将成为公共空间的形象的重要载体与信息沟通的桥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12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第4篇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的本质

统一城市公共空间泛指城市中的园林、公园、街边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是公共艺术天然的、最佳的布局空间,两者隐含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社区性”是一致的。单纯强调景观自然属性的城市园林绿地必然缺乏人文内核,尤其是可贵的地域文化内核;而过多强调公共艺术性也容易使园林绿地景观显得矫揉造作、失去可贵的自然品格。要使公共艺术与园林绿地和谐统一,除了作品须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还必须借助科学的规划。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及其必要性

公共艺术能否规划、是否需要规划,这在传统的艺术圈子里存在争议,不少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规划或许会损害这种个性。然而完全借助艺术创作市场或者城市领导者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品位是不可靠的,尽管也能出一些好作品,却难以从整体上保证作品水平、作品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作品布局的科学性。公共艺术规划对城市的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更深入、更理想、更成熟;它促使现代社会对公共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它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形成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的个性,使城市的文化面貌更加鲜明。”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拓展其艺术领域。比如墨尔本港区的Webb步行桥规划设计项目因艺术家的参与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品;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如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共艺术规划重视艺术品布局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尤其是从重视对外价值向重视对内价值转变,还制定了艺术品布局和安置的具体标准;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当下对公共艺术规划的探讨多集中在公共艺术界,将其纳入公共空间和风景园林的人文景观塑造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共艺术规划不但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的重要规划手段和工具,还应成为文化人、艺术家开拓艺术视野的途径,成为公众接受公共艺术启蒙和参与的切入点。要区别于雕塑规划,就应面向大众、面向公共性、面向社区、面向当代性,强调对内价值。

(三)凸显公共艺术规划

对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的引领一个城市需要核心形象资源,它建立在对城市的定位、城市精神、区域功能和属性、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理解之上,包括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大多布局或发生于城市广场绿地,对塑造城市的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往往起着重大作用,正如《五羊》之于广州、《海的女儿》之于哥本哈根。在以往的实践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往往以总体上无序的状态进行,尤其缺乏必要的时空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组织制度保障,使得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与环境不协调。通过规划对公共艺术进行梳理和规范,有助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地中人文景观的建设。公共艺术规划应突出对其它人文景观系统的带动发展,公共艺术规划要达到其任务和目标,除了规划界和艺术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公众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树立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恰恰是发达国家公共艺术人文景观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与工作框架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发端

2005年,国内第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完成;受原深圳雕塑院(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之邀,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编制工作。规划在严谨而深入的现状调研基础上,强调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公共艺术的总体布局、特殊城市形态与环境下的规划与创作等问题提出了控制原则,阐述了实施策略与方法,探讨了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台州市在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即编制了《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2005年下发《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并很快纳入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2009年《台州市区“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重点项目管理细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实施提取百分之一建设资金用作公共艺术的城市。台州市还在建立公共艺术管理体系中走在前列,探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资质管理和执业注册制度、收费标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管理程序等。200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落实百分之一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12年初《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则是第一个大城市推进公共艺术的措施,尽管这个纲要有在“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概念之间折衷的明显倾向,但也进一步表明社会对公共艺术的认知、认可和推进。

(二)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

实施的阶段包括:规划目标与任务———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作品现状调研———公共艺术规划编制———作品的策划、设计与创作———建造或实施———评估与反馈。规划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现状调研:城市发展情况与定位;城市公共空间、园林绿地的调研;主要相关规划、特别是园林绿地规划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的调研;现状公共艺术作品的调研(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综合评价);居民空间认知及对公共艺术作品评价的调研。空间与时间规划:各个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下公共艺术的设置、题材、形式等的规划;按近期、中期、远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规划管理与控制导则:针对不同时空特点和作品题材类型等所需的规划控制原则。政策、措施、机制:资金来源与投入计划(艺术百分之一计划、民间捐助等);人才(策展人制度和独立艺术家制度);组织实施(作品招标与委托制度等)。行动预案与公众参与:相关部门各阶段各自任务的相互协调、组织保证、实施预案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等;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主动性。在三个规划层次中,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如何与园林绿地规划等的紧密衔接;探讨资金来源、策展人制度等管理和体制问题;研究作品点线面的宏观布局结构、主题、形式、题材等,关注各区域布局均衡、可达性等;中观层面,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分区或社区层面的布局、大型节事活动的策划(策展)、与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衔接等;微观层面应研究作品的创作和实施,如何与城市具体空间的城市设计紧密结合,关注重要节点或近期实施地点的作品布置,规划师与策展人和艺术家紧密沟通等。

(三)公共艺术规划的性质及参与主体分析

公共艺术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借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形象定位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并与之协调一致。目前国内公共艺术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还不够,甚至被认为是概念规划。从规划的参与和实施主体看,规划部门、文化部门、艺术家、公众等在不同规划内容和层次上应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规划的空间属性,建议行政上由规划部门牵头,文化部门、建设部门等参与。题材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其次是艺术问题。宏观上应由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提炼城市的核心公共艺术形象;中观由艺术策展人主导,微观由艺术家决定。布局问题主要是规划问题。宏观和中观由规划和园林专家确定规划布局问题,文化学者和艺术策展人参与,以城市人文形象、对内对外价值为依据,兼顾公平性问题;微观以艺术家为主导,但要遵守公共艺术品的安置标准和设计细则,规划和园林专家参与。体裁问题首先是艺术问题,其次是规划问题。一般不存在宏观尺度的公共艺术体裁,中观上应发挥策划人的主导性,微观体裁由艺术家主导,园林和规划师起辅助作用。资金来源、人才等政策和机制问题具有全局性,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公众参与属于城市社会学问题,在规划过程、具体项目的落实中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程序都保证公众参与和居民意见表达,实现全程公众参与。

四、结语

公共空间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  公共空间  美学行为  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 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 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美学行为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