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略发展报告

战略发展报告

战略发展报告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需求牵引型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据陈竺部长介绍,为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健康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10个具体目标是:①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②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③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④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⑤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⑥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⑦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⑧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⑨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⑩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出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依法行政;三是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四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统筹,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五是统筹保障制度发展,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管理统一;六是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七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八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陈竺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卫生发展的总体效益;要以增进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转变服务模式;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

陈竺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成果纳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积极投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2016年1月18日, 2月3日,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陆续出台,此两项《办法》以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明确监管对象、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主体责任、划清行业底线、开展信用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对现行办法进行修订。特别是《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是加强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扩大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和迫切要求,有利于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效能,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2月25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获得表决通过。该法历时三年,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多次修改完善,是文化立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法治化水平。当前,我国文化立法与其他领域的立法相比,仍然存在立法总量偏少、层次偏低等问题。在公共文化领域也仅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少数几部法规。《保障法》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保障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若干重要制度,为各级政府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保障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强调要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更好地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保障法》的出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对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其次,对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有助于统筹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出一系列规定,对设施建设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最后,对丰富公

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提高服务效能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化。

在法律法规建设的同r,对于“不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废止。 2016年 8月25日,文化部政策法规司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废止了《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文物字( 85)第 16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办新闻函〔 2007〕280号)、《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文市发〔 2009〕31号)等 14个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现行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二、居安思危,“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

2016年4月1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施行后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下称《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调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任务,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形成了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立体护栏”。

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全民力量。

今天,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我国在国家、统一和诸多安全领域仍面临不少压力和威胁。尤其是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国家安全法》将每年的 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正是为了提醒全体公民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树立国家安全观念。

文化安全属于国家安全观中的非传统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决策咨询项目《国家文化安全研究》课题负责人贾磊磊认为,文化安全的内涵是指一个国家的良性的文化生存境遇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社会、信息等方面的安全状态,它主要包括国家文化利益的保障、文化的价值与精神的认同、文化资源与遗产的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等内容。贾磊磊指出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评价体系中,都应建立一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取向,以社会职业道德为基准的价值观,进而奠定整个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实根基。

三、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召开,作重要讲话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致开幕词,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和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张阳分别致贺词。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主持开幕式。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特邀代表以及海外地区的特邀嘉宾约 3300人参加会议。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会。

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在讲话中,为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指导推动文联、作协深化改革、发展事业。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

四、文化部门积极推进 PPP模式,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2016年6月8日,财政部联合文化部等二十部委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将文化领域纳入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推广范围,并对各类资本参与 PPP模式做出了清晰的指引。《通知》指出要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提高新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统筹论证新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保证决策质量。这些都为文化产业 PPP项目的运营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文化领域积极申报 PPP示范项目,文化部于 6月27日公布了《关于做好第三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筛选工作的补充通知》,提出了“以奖代补”的具体政策扶持措施。 6月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文化部 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做出了更具体的战略部署,他强调:“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提供资金支持可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奖代补、基金注入等方式给予扶持。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众创空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等新兴领域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积极推动将文化领域列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 ” 2016年10月,财政部等二十部委日前联合公布第三批 PPP示范项目,共有 37个大文化类项目入选,占比 7.17%,项目总投资近 433亿元。相比于第二批财政部 PPP示范项目,第三批文化类 PPP示范项目增长了一倍多,表现出活跃良好的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特别是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面临着“不敢投”“不愿投”“没有能力投”等问题。通过推广 PPP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投资风险、收益和运营方面的问题,促进民营资本“敢于投”“愿意投”“有能力投”,破解文化领域的融资困境。祁述裕认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入文化领域,加强了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施俊玲指出, PPP模式可以推动政府职能从“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通过发挥社会资本运营管理的优势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魏鹏举认为,在政策和法律保障上,要合理规划,让项目更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通过制度设计增强民企进入公共文化产业的信心。

五、加强文化产业立法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长期以来,文化领域立法在我国的立法总数中只占 2.7%,文化产业领域立法更是一片空白,立法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6年,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立法“零的突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该法将于 2017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该法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电影产业促进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电影的产业属性,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明确了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支柱性行业的地位;《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政策亮点包括降低电影摄制准入门槛、加大开放制片参与权、取消电影摄制许可证(单片)、简化剧本审查等“简政放权”的举措,这些举措可以鼓励更多的艺术创作、创新自由,释放中国电影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电影市场更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该法的出台得到了专家和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继《电影产业促进法》这部“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法”出台后,文化产业领域更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文化产业促进法》也呼之欲出。 2015年9月6日,文化部牵头在京召开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会,正式启动《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之后文化部联合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和座谈研讨工作,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研究成果进行了进一步收集整理,完成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资料的汇编工作。 2016年9月2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工作研讨会,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讨论《文化产业促进法》起草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将《文化产业促进法》作为 2017年文化工作要点之一,强调要“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抓紧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力争形成各方基本认可、较为成熟的草案报送立法机关”。我们可以期冀,《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出台在改善文化产业的棋盘状松散管理状况、增加文化政策的可执行力和可预期性、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

六、《“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出台,对“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2016年底,《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6年― 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经“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行动计划》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提出了“文化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基本形成、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效应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及对外文化贸易渐成规模”四项发展目标。《行动计划》部署的五项重点任务是:(一)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二)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三)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四)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五)促进“一带一路 ”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 12项子计划如下:“一带一路 ”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

为保障《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由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担任组长的文化部“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对全国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进行全面统筹。为了完善《行动计划》的财政投入机制,文化部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建设;鼓励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挥优势,探索支持“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建设的有效模式,为“一带一路”文化项目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行动计划》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举目张地从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外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发展等方面为“一带一路 ”文化建设工作绘制了一幅完整细致的蓝图。

七、文化金融合作稳步发展、格局逐渐成型,相关政策推动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自2014年3月《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出台后,文化金融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基本成型”。2016年,文化金融合作市场规模稳步提升,一些相关意见和政策的出台将对合作继续走向深入起到较大利好作用。有专家认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被列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引起金融和投资界的极大关注,将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投资周期的形成。另一个重要文件是 3月底出台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无形资产是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然而长期以来,文化企业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影响了企业的投融资,对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文化资产流通形成了阻碍。《指导意见》亮点频现,根据我国文化企业的当前特点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识别、价值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资料的收集、评估方法的选用和评估参数的确定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其实施对文化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第三个重要变化是 2016年11月财政部设立“文化司”,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提出支持文化改革与发展相关财政政策”“承担宣传、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部门预算和相关财政资金、资产管理工作”等。专家认为,“文化司”的成立表明“大文化a业和融合性产业的政府财政视角必将越来越明朗”“文化金融与国家战略及新的文化经济活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财政部“文化司”的成立有助于文化行政部门对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统一管理,更好地掌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更加精准。

八、蔡英文接掌台湾地区领导人,强夺“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两岸文化交流渠道受阻

2016年11月,关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到任轮换同时引发两岸文化界与民众的热议。这一原本正常的台湾地区文化团体的会长轮换背后,隐含着台湾地区蓝绿阵营夺取文化主导权的公开化与激烈化。

应该说,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到“中华文化总会”,该机构虽非官方正式文化部门,但因会长一职基本都是由台湾当局历任 “总统”兼任,并且该会的活动经费也大都由台湾“政府”部门资助,故此每一阶段的台湾执政者都以该机构为核心,对内或对外传达台湾执政者的文化发展意愿和方向。蔡英文接掌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透过各种讯息传递出重新收编改造“中华文化总会”的意图。据台湾《财讯》刊登的马牧原所撰文章中说:“蔡英文五月上任后,对于文化总会的定位,早有初步构想,也打算安排核心幕僚林锦昌接秘书长,统筹会务。 ”而刘兆玄不改“做好、做满”作风,坚持 “会长 ”一职要到 11月21日选出新任会长为止,这也让蔡英文当局大为恼火,不得不采取“措施”来逼宫。首先是今年 8月有“亲绿”媒体发难,认为“文化总会”应回归过去,由蔡英文接任 “会长 ”,并批评刘兆玄“恋栈”“赖着不走”。

中央委员、台中市议员黄馨慧在接受中评社访问时表示:“蔡英文想要将中华文化总会拿下,就是想要 ‘借壳上市’,将组织主导权夺下、取得话语权跟资源,未来很可能会改名成 ‘台湾文化总会’,这样的后续发展是有违中华文化总会当初创立理念,所以希望认同中华文化的文化界人士要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必须有人出来护航、捍卫中华文化。 ”经过多次更迭的“文总”这个由台湾当局出资设立的组织,自1967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台湾人诟病为台湾“政府”的附庸,是借此收编台湾文化人脉、扩充资源的组织。同时“文总”也是代表台湾当局在文化界发声的工具,台湾师大政治所教授范世平即指出,以转型正义而言,文化总会可说是威权时代党政不分的产物,以文化为名,达成实质的政治操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和对“文总”名称的更改看出端倪。在执政阶段一直以“中华”二字冠名,而在执政阶段则将“中华”改为“国家”二字,不难看出这是为了配合 “”的“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调。因此,作为的蔡英文在执掌台湾后自然不会让“中华文化总会”任由人继续管理,而此次蔡英文组织大批台湾各界文化力量申请进入“文总”,其目的自然是想通过把这个组织“洗绿”后来控制台湾地区的文化人士和文化话语权。同时,蔡英文在选举过程中有大批台湾设计师的参与,以及此次申请入会的人中也有大批的美术、出版、创意领域人才。可以想见,蔡英文也是想把原来立足于两岸文化交流为主导的“文总”改造成为汇集台湾地区设计师的展现平台。刘兆玄的抵制,包括以技术的理由拒绝接收该批入会表格,及拒绝辞职等行动,与其说是刘兆玄“恋栈”,不如说是他不愿见到这个主要职能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团体,落入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蔡英文的手中,并被她改造成为推动“去中国化”和“文化”的重要利器。当前,蓝绿阵营争夺“中华文化总会”虽然目前仍未有明确定数,但从目前态势来看,蔡英文接掌 “会长 ”一职是迟早的事,对“文总”的“洗绿”改造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未来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也应有所重新调整和规划。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效,“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宣布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被视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便已发展完备。它是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以及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和物候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习惯。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截至 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 “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 39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十、“一带一路”文化建设起航,国内外学者共同推动丝路文化交流,谋求合作发展

2016年9月20日9时,经中国政府批准,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国家主席为首届敦煌文博会发来的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贺信中说:“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历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次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

刘延东阐述了丝路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提出了文化交流的目标与框架。她指出,敦煌文博会是目前唯一以“一带一

路”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将为各国文化合作和人文交流搭建一个重要平台,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博

览会。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文博会以“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秉承创新、开放、务实、合作、共享、绿色的办会理念,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高水平的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文化欣赏、互利合作活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通过高档次、高品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文博会将成为集中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创新成果的舞台,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机构和企业、专家学者、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桥梁,成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2016年12月2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开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海峡两岸的上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泉州共话未来。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师范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福建省 2011协同创新中心――南音文化传承c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贾磊磊,福建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赵建宏,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泰国文化部美术学主任 Amara SriSuchat、韩中文化艺术论坛会长柳在沂、伊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Hamidreza Dibazar等一百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和两天的研讨活动。

战略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以合作姿态掩盖霸权心态

《报告》开始正视中 在际 事务所中的作用,并试图借助中的力量来构建一个美主导的“安全的际环境”。《报告》开篇即称,“中作为一个主要际角色的崛起,似乎已成为21世纪初战略背景中的重要事件”,美欢迎中“共同维护际规则和准则,增强地区和全球的安全与和平”。

《报告》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美中军事交流与合作,提出“加强中美军事关系是美战略的关键部分,目标是影响中的战略选择,推动中按照际规则和规范来发展”。为此,《报告》将“美中军事交往”单列一章,并就“美中接触与合作中美的战略方针”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美中两间的军事互动将是长期、多方面的,其目标是追求和提升美长期防优势,同时减轻短期挑战压力”。

可以看出,随着中实力和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美经济实力及际影响出现下滑趋势,美已开始重新审视中的发展潜力、中在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利于适时调整对华策略。这也是奥巴马政府“巧实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很明显,美重视与中开展军事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企图让中按美主导的际规则和准则行事,实现美所谓的“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和平”。至于《报告》出台后美防部官员所谓的“美希望就《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中进行讨论”之说,同样具有虚伪性,表面上是要讨论问题,其实质则是要“塑造”中的战略走向。

继续渲染“中军事能力发展”威胁

《报告》沿袭“中”基调,继续渲染中军事能力发展,称“过去10年中军事力量快速增长。许多现代化武器系统已经成熟,还有一些系统在未来几年将具备作战能力;中与西方家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并在一些能力上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特别强调中军力扩张超过了美预估的水平,

“可能破坏亚太地区稳定”。

在渲染中军事能力发展的同时,

《报告》特别关注对美亚太战略利益形成挑战的关键能力的增长,其中一些是美长期占优势的领域,如航空母舰、隐身战机等。《报告》声称,中研制的歼-20战机和导弹,将进一步提升中打击美军亚太地区空军基地、后勤设施和其他陆基设施的能力;中的攻击型潜艇、反舰弹道导弹等也对美太平洋舰队构成一定威胁。到2020年,中将基本实现军事现代化,成为地区军事强。

《报告》在渲染中军事能力增长对美战略利益构成威胁的同时,还竭力煽动周边家对中军力提升继续提高警惕,恶化中周边安全环境。《报告》称,“中持续投资旨在提高远程作战能力的军事计划,可以为中提供一支能在整个亚洲开展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力量”,并特别对中军力增长对周边安全形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公布后,《印度斯坦时报》载文称“中印双边高度不信任”,表达了对中军力发展的担忧。文章引用《报告》内容,“中为震慑印度,将部署的液体燃料CSS 2导弹替换为机动力更强的固体燃料CSS-5导弹;中以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由,在中印边境开展道路建设,目的是实施边境防卫措施”。事实表明,《报告》已对我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报告》大力渲染中军事能力发展,主要出于以下目的:一是为美高额防预算寻求政策支持。当前,美防增长可能构成的威胁,以拉拢这些家-共同构筑“围堵”中发展的联盟。妄评中海洋战略和海上力量发展

《报告》格外关注中海洋战略和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特别新增了“中不断演化的海洋战略”专题,详细闸述中海洋战略的变化、海军装备发展及力量投送能力的提升。

《报告》认为,受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中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战略正在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中海军已逐步进入长期旧美海军支配的海域;中海军装备发展迅速,“瓦良格”号航母已开始承担试验和训练任务,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具备攻击肮母能力,攻击型核潜艇规模继续扩大:中海军力量投送正在向远洋延伸,已经展示了向第二岛链外部署现代化水而平台的能力,许多新型海军平台具备天接通信和区域防空能力,远离本土的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洲”战略后,认为中将冲出“岛链”封锁并全而涉足海洋,因此对中海军亚丁湾护航、首艘航母平台试航等十分敏感。美务卿曾表示,中海军现代化将“胁迫或恫吓”与美结盟的家和地区,弱化它们与美的军事同盟关系;中远洋作战能力的发展,将危及美在太平洋地区的长期军事主导地位;中海军力量的提升,将增强中解决南海海域领土争端的能力,限制美在该海域的航行自由,对美的战略利益构成威胁。

显然,美夸大中海上力量发展,是为其谋求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巩固在该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服务。臆测中网络电磁空间能力发展

争夺网络电磁空间主导权已成为当前美军事能力建设的重点,因此《报告》对中网络电磁空间能力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不仅无端猜疑所谓中对美的网络入侵,而且臆想中网络电磁空间作战理论已趋向成熟。《报告》引用中两部军事理论著作――《战略学》和《战役学》的相关论述,“信息战是获取信息优势的重要一环,是对抗强敌的有效手段”,并称在关于中未来联合作战模式的军事著作中,已将“网电一体战”确定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本形式。

《报告》渲染中网络电磁威胁和网络电磁空间怍战理论发展,实则是为美加速发展网络电磁空间作战能力寻找借口,以进一步增强美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今年以来,美先后《网络电磁空间际战略》和《网络电磁空间行动战略》,并加快网络电磁空间攻防技术研发,开展网络电磁空间演习,积极推进网络电磁空间力量建设。但是,与其他作战领域相比,美认为,网络电磁空间是其“软肋”,最有可能遭到攻击,并将中视为其网络电磁空间领域的主要作战对手。

歪曲中对外军事交流活动宗旨

《报告》以“中的军事外交活动”这个新增专题,表达了对中通过对外军事交流活动扩大际影响力的特别关注,从中的传统军事外交、联合演习、参与际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对外军售等方面,详细描述了中的对外军事交流情况。

《报告》称,中已与l 50个家建立军事关系,全面扩大了中的对外军事联系;中与外联合军事演习的内容不断拓展,涉及海上训练、联合作战、维和、搜救以及反恐等多个方面,2010年还首次与欧洲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通过海军护航、维和、撤侨等行动,演练了远程兵力投送能力,为中的全球军事存在埋下伏笔;通过军售巩固对外关系和扶取经济利益,中向伊朗和苏丹等“不稳定家”的军售,将有助干中降低能源进口的成本。《报告》认为,中军队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流,除将加快中的军事现代化外,还有助于加强中与有关家的政治联系、减少这些家对中崛起的担心,扩大中在际尤其是亚洲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