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习论文

社会学习论文

社会学习论文

社会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1.1发展社区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而人文基础就是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如果没有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作保障,那么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是空谈。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只有建设好社区,才有建成和谐社会的可能。

1.2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让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发展社区教育,可以实现社区居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弥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体系的对接互补。社区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3发展社区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于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广,故能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如社区大学(学院)组织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与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1.4发展社区教育是加快社区自身建设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与学习的社会,由于社会的功能大多集中于社区,如服务功能、娱乐功能、保健功能、教育与培训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各项功能,而且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的有机融合,促使社区自身建设更加完善。如通过生态教育等,强化居民的环保意识,养成居民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社区的生态文明发展。可以预测,将来的社区是数字社区、绿色社区、多元文化社区。

2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

发展社区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社区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能促使社区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依赖。

2.1发展社会教育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由于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所以社区教育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社区成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社区教育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区成员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科技教育、法制教育、文明教育等,扩大了教育空间与时间,延伸了学习范围,补充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使人重新获得了终身学习的权利,从真正意义上,创建了学习型社会。

2.2构建学习型社会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化程度的加快,人们对各类学习与培训也越来越重视。构建学习型社会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环节组成,在学习型社会内部结构中,学习型社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型社区是一种新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以社区教育为基本内涵,提供社区成员学习的环境,保障社区各个层次人群学习的权利,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学习型社区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社区管理更加完善,最终,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更好发展。

3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社区教育已经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社区教育发展情况而言,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3.1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不够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只偏重于社区教育的经济与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上行动不到位。由于政府对开展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所以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开展社区教育会牵涉到很多部门,如财政、教育、工商、民政、劳动、文化等部门,但由于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度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即政府没有具体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工作,直接导致社区大学(学院)难以开展有效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走过场,做样子的现象。

3.2社区教育资源贫乏

社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社区教育经费不足。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社区教育工作只能靠争取政府部门资助和社区大学(学院)自筹来解决,基本设施简陋等;(二)师资缺乏,工作人员少。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中、高级专业职称和具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教师数量不足,并且缺乏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如没有建立教师的考核机制与信息库,聘请教师随意性比较大;(三)对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理论研究都很不够。主要问题有:普通性课程多,特色课程少;休闲类课程多,思想品德类课程少;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课程多,适应中年人课程少;理论性课程多,实用性课程少。

3.3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偏少

社区是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场所与区域,这个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要与职业类培训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目前社区教育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适合中老年人群,如生活保健讲座,科普宣传,社区医院义诊,工业新产品推广介绍,读书活动等。对于社区里的中青年流动人群、下岗失业人群而言,他们希望通过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通过培训,实现自主创业。但是目前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类的培训课程偏少。

3.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社区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看,社区居民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活动内容单调乏味,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活动流于形式;(二)实施形式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三)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创办社区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在社区教育活动中没有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比例偏少。

4对策与思考

4.1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

在管理体制上,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要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制度,使社区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的社区事务实行统一管理。社区大学(学院)主要负责具体教育工作的落实工作,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制订科学、合理的社区教育实施方案。社区大学(学院)还可设立社区教育的分支机构,深入到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使社区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实现社区教育管理的多元化、自治化,各个部门在社区大学(学院)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湖州社区大学在当地社区街道设立了社区教育的联络网点,在乡镇成校和企事业单位设立社区教育分校,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政府可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的激励机制,即奖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有突击贡献的集体与个人,并且加强对社区教育相关领导的业绩考核。

4.2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社区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充分借助社会各界、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实现社区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多元化,巧妙设计社区教育开展的各类项目,合理使用现有的经费,尽量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政府财政每年固定拨一点,企业、团体捐一点、学习者个人出一点。这个基金补偿四方的开支:(一)单位整合入网的费用;(二)软硬件及多媒体购置、制作费用;(三)互联网资讯费用;(四)教师及工作人员劳动报酬。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一支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和骨干师资队伍,如聘请高校中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或招聘有专长的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成为社区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与共享,学校教育资源要体现公益性。要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积极开发教育课程资源,通过设置实用性、技能型、发展型和娱乐型等多种课程,满足社区居民学习、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等多种需求。

4.3加强社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社区大学(学院)要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进行定期研究,为社区居民学习、终身教育提供便利。不同人群其参加社区学习的动机和需求也不同,为中老年人群可开展保健与养生教育,提供书画、广场舞、科学健身等,为其它人群开展音乐、美术、体育、理财、休闲、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失业的中青年人群开展创业职业技能班的培训,如家政服务、文秘与电脑,服装设计、烹调等学习,以及各类职业上岗证的培训等。湖州社区大学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本着开放办学的原则,曾先后开办了以“书香湖州全民阅读年”为代表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悦读湖州新市民融入教育”、“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人文大讲堂”、“社区艺校”等为代表的公益大讲堂项目;以“小社区、大总管”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培训项目;以“社区大学企业分校”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项目;以“浙江首家农民学院”为平台的特色农民教育典范等,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声誉,社区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4.4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

广大居民的参与度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成败,为此,社区教育机构一定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社区教育主要部门要根据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研究,分析社区居民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掌握的基本信息与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及时给予解决。社区大学(学院)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密切联系本地区各类社会机构单位,广泛开展与企事业等各条线上的合作交流,以达到信息通畅、增进感情、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社区大学(学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实践,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社区教育活动模式,如开放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数字化学习模式、各类组织学习模式、各类社会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与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由于社区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因此,社区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要不断更新,并使之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社区大学(学院)要合理安排时间,开展有针对性地社区教育活动,这样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的融入度就会增加,即增强社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5结语

社会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国民经济比较发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1978—2005年,我国以9.36%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7年的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奇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325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四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我国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上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全国教育经费为12148.07亿元,比上年的9815.31亿元增长23.7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280.21亿元,比上年的6348.36亿元增长30.43%。另外,2007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可知,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随之不断提升,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家层面来看,截止2007年年末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2508亿美元,人均GDP达246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总值676-2510美元之间的国家为小康型国家,我国已经进入小康型国家行列。

从居民个人层面来看,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在50%~59%之间为勉强度日(中国称为温饱);40%~49%之间为小康;30%-39%之间为富裕,20%~29%之间为最富裕。很显然,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跨入小康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社会。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会主动占据主导地位,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当然人们还有更高的物质需求,但是这已经不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精神追求成分将逐渐提升。从而达到两者的平衡,所以这样就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而不断学习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稳固的心态基础。总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还增强了人们独立接受终身教育的经济能力,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政治层面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政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已经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一致肯定和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律,明确指出了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不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巨大作用。例如,早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政策和法制化的轨道,这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二)终身教育的开展,政府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终身教育的开展,将远远超出传统教育的范围,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最大限度整合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终身学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办学的效率。而我们的政府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能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开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以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为例,自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确定了4批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基本覆盖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许多省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确定了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在社区教育试验中,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建立了由市领导牵头,其它部门领导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辖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终身学习的办学,为居民提供各类有益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终身教育的实现,政府给予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要实现构建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政府从构建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促进现行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终身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终身教育体系下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推进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社会建设目标的向前发展。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普通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003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十五’期间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积极实施国家再就业培训计划,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等等。

三、文化层面

(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今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质量。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都不是空中楼阁,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都是在原有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因为,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公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会对人们离开学校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全面普及。自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来,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例如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贫困地区“两基”工程建设,经过2004—2007年三年多的努力,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国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46%和99.5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0.48%。我国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阶段,义务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据统计,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6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园占地总面积达211.88万亩、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约2.75亿平米(均比2001年扩大了近两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607.4亿元:图书约14.8亿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满足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3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发展迅速。自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经形成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从业人员中未受完各级教育者的相应文化和专业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各种类型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1987年至2006年,全国共扫除文盲6290.8万人,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农村成人培训教育和职工培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分别达到年8000多万人次和9000多万人次,实施了各种形式的高层次继续教育,职工全员培训率为43%:成人学历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专门人才850多万人。⑤据统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程度大约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学者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纷纷从观念和行动上积极接纳和大力推进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社会建设,以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发展理念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观念给予重视。国内学者纷纷开始了对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科学研究,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终身学习社会的理论与学习社会形成研究”:高志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现论支撑与实践运作策略研究”:叶忠海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研究”:郝克明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研究”等等。

国内学者对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我国政府日后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为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发挥理论先于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科技层面

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促使人类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随着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广泛延伸,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成为人们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必要手段。但同时,信息社会也为人们实现处处、时时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便利条件。信息技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条件。

(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成效显著。以2005年为例。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数字音视频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以中央处理器“众志”和“龙芯”系列为标志的集成电路技术获得较大进展: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位列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前列:新型高速路由器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二)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学校发挥知识中心作用创造条件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挥知识组织和传播中心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进一步传播和组织知识开辟了新途径。

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成果显著。截止到2005年,我国逾90%的高校、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全国农村地区的6万多个小学教学点装备了光盘播放系统、16万多所小学装备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3万多所初中装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主干网建成开通并试运行,接入了近70所高校;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聚合计算能力超过每秒15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150TB,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网格中间件系统(CGSP),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三)网络教育稳步发展,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搭建了重要平台

网络教育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学习者和教师在物理上处于准分离状态的教与学的形式。网络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们时时、处处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为人们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它积极推进了学习型社会教育网络的构建,即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行为,也成为了非学校教育的行为,成为全面实现国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4所普通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试点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6年中国信息化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网络高等教育累计注册_420多万人。从2003年开始网络教育规模年增长近100万人,占当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5%以上。设置了153种网络教育专业,覆盖十大学科门类。涵盖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学历教育及各种非学历教育。67所普通高校设置了3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800个校外学习中心为20多所试点高校开展支持服务,共有2800多个教学中心(站)参与试点工作。在远程职业教育领域,已建成部级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学校4所,其省级分校130所,地(市)级分校668所,县级分校(站点)5291个。已审核批准了10多家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培训,涉及会计、IT、企业管理等专业领域。

总之,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向广大的教育领域的运用,即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同社会教育的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知识辐射作用,使广大的学习者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社会科非凡强调人在熟悉、处理和适应自身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性自我熟悉的价值。因此,它在学习形态上,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开放的、自主的、可以体验的学习方式,去展开符合人类的社会发展心愿的学习活动。

一、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

社会科教学活动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习”达到熟悉社会、理解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它从知识能力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有关社会的新知识和新熟悉。作为“学习活动”,它不能满足于知识的量的获得,而是强调通过知识体验(或实践)提高相关的技能和熟悉。例如有关地图的教学,不能只说“知识领域”中的地图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然后指导他们去利用、去制作。换句话说,社会课上理解地图,不仅仅是获得“会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制作中心得、熟悉地图的实在功能。这里既反映出一种教育思想或态度,也透过不同的学习形态反映出学科的本质和教师的能力。

我们把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称作学习形态。一般地说,学习形态着眼两个方面摘要:班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前者主要指课堂教学中的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后者主要指现场学习(调查、参观),构成学习(手工制作、编制图表和绘画),视听觉学习(看电影、电视),讲义学习(听报告和看讲义),报告学习(写报告书和论书),戏化学习(角色扮演),对话学习(讨论)等等。在社会科学习过程中,前者和后者经常根据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组合,如集体学习+视听觉学习,小组学习+构成学习。选择怎样的学习形态,既要考虑客观的学习条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要考虑学习内容的布置和学习时间。

集体学习为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标,在同一时间、地点接受同一教材和学习新问题的教学方式,称为集体学习。这一传统的学习形态的突出特征是,一位教师面对所有学生做内容划一的讲解。优点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轻易把握和检查教学质量。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摘要: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过分地强调教师意志和教科书的权威性。今天,日本的小学社会科虽说还是以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但在课程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引入了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而且非凡强调活动性课程的功能。即便还是一位教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可是学生已经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他们成了学生的学习向导。

小组学习其特征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活动性质是主体的、积极的和协作的。一般多以课题、喜好或学习目标编组,讲究自愿组合的原则。这种学习形态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自由地交换意见,并在讨论和探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性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尊重人格、相互协作、主动分配和承担角色,培养负责任的社会态度。

个别学习社会科在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有个性的学习形态。个别学习就是为适应学生个人的能力、喜好等个性差异而提倡的。在日本,个别学习多采用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等形式。但是,由于该学习形态还不能反映学生思索过程的多样性,也不能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它仅仅是个辅助的学习手段。

现场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查访人和人的社会生活,我们把这些参观、访问、调查和谈话等学习活动,称为现场学习。因为社会科是有关社会现象及新问题思索的学习,所以不能单纯地依靠书本知识。现场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具体的事,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理解,都建立在自己搜集的事实、自己提出的新问题的基础上。这是社会科学习的特征。

构成学习它是将参观、考察等获得的资料、素材,制成模型或标本、图画或图表的一种表现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将参观、调查的内容,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用一定的技能形式表现出来的学习形态。它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日本小学低年级社会科以造型为中心,常采用制作全景画和漫画的形式;高年级多以文字和数字为中心,并将其制作成资料集和历史小报。

戏化学习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达到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学习活动,称为戏化学习。将历史人物或社会生活戏剧化,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助于学生如身临其境,心得社会生活,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合作精神和有责任感的社会态度,也可以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

二、小学社会科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谈及教学活动不能没有教师、教材和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依据是教材,而预备好的教材和能自如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又是教师的重要资质。那么在社会科中,好教材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去预备好教材呢?

教师有必要解决好教材观的新问题。教科书中心主义是社会科中最要不得的东西。社会科教师必须知道,他如何制定教育目标,他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如何通过知识、概念和法则等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因此,教材是作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学习的前提,其功能是向学生提示具体的素材,其价值是向学生传达教育内容。

例如,三年级“我们的生活和商店街”单元,了解社区的消费生活状况和商店街的买卖情况是教育内容。怎样理解教育内容呢?首先,从“看得见的东西”入手,如买东西的人如何挑选、如何品评,卖东西的人如何促销、如何经营。其次,通过已经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看得见的东西”,去探索它背后的社会存在意识和观念。此时必须有教师的高明指导,因为人们的消费愿望和目的等种种“看不见的东西”,既不能用教材简单地固化,也不能单纯地指望学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让学生通过鲜明的表象看到“买和卖”的社会意义,更不是看看、听听就能够理解的。这就存在着一个教师将教材的意义和界限明确意识化的过程。

教材的意识化过程,就是教材的选择和开发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和开发教材的能力。从教学情景看,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生差异和地域实态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教材有着不同的教法。那么,如何选择和开发教材呢?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好教材,其条件有4点摘要:①教材和教育内容密切关联。教材能正确地反映教育内容,并具有反映教育价值的典型内容。②符合学生和地域的实态,并能反映教学过程的文化价值和学生发展价值。③适宜学生的情感和思索,注重到学生的学习盲点,有助于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和新问题。④学习内容富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思索,多方面探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所谓预备好的教材,就是将教材梳理成有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程序摘要:发现学习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生成新的看新问题的方法和思索方式——再发现新的新问题。

三、社会科实施的基本条件

1.教育思想应该具有民主的和开放的性质。社会科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念,并尽可能地将社会意志和个人发展意愿统一起来。

2.教育目标必须是整体的和可以评价的。它应有效地承担社会科的传授功能、练习功能和养成功能的教育任务。

3.教学方式必须是弹性的和多样化的。

4.教学内容必须是规范的和科学的。它既能够符合基本标准和水平标准,也能符合发展标准和技能标准。它应该有助于增加社会现实感,达到让学生熟悉社会、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目的。

社会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从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举措,分析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讨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和一贯的价值追求。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形成合力、持续推进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道德基础。激发社会活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又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价值目标。从字义上看,“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从外延上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世界和谐。立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历史教训的科学总结。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我们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信奉斗争哲学,结果是政治互信丧失,经济濒于崩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文化建设大滑坡了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回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像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近年来干部群众都反映比较多,意见比较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要深入学习,并且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来对我们局的机关文化建设进行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我们的机关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局良好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才能打牢全局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增强全局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才能推动我局机关科技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那什么是机关文化,我们又为什么要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机关文化建设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而机关文化,是指把全体干部职工的力量统一于履行机关职能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精神风面貌、业务技能,是一个机关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是机关每个工作人员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所带有的机关烙印和标签,它是在组织和管理相关工作或事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为多数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一个机关只有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鲜活的机关文化,才能更好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才能使政府机关这架机器高效运转,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机关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方面,机关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博,包括了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人生修养文化、工作氛围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方面,渗透于机关的管理等各个领域,体现于干部职工的行为、习惯、交往等各个方面,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处室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机关文化建设是发展的,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只要这个机关生存发展,机关文化建设就不能停止,就需要不断完善、提炼、升华、发展。

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机关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促进机关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我们局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以人为本,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这对于指导xxxx司工作,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具体到我局的机关文化建设,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作好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全体职工,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文选》、《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

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使八荣八耻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内心,转化为每个职工的行为自觉,在全局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强化文化管理。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在我局机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强化文化管理,努力营造高涨的文化氛围,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

加强阵地建设。宣传文化阵地是机关文化建设的依托和基础。应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不断拓展宣传文化阵地。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创办新闻网站,丰富内容,拓展功能,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我们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机关文化建设时,必须全面推进,各方协调,上下联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各个部门、各个处室广泛参与,努力在机关内部营造一种团结融洽、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力求在机关中形成一种庄重、高雅、大气的文化气质,努力为机关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内部氛围,使机关文化真正形成气候,使每个人在工作中受到无形的熏陶,自觉自愿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增强机关的凝聚力,使机关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各部门各尽其职,我们进行机关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机关工作职能,进行机关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关职能服务,而不能单纯为了文化建设而建设。这就要求在机关建设中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完善和明确机关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要从机关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机关内大力倡导“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严谨细致、团结和谐”的精神;二是在培育和树立上要加大力度、深入人心,使机关倡导的精神见诸行动,落到实处,实现干部职工对机关价值观由认同到自觉遵守的转变。

社会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图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图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