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1篇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缺失,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剖析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强化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调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感。同时,学校要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230-02

一、社会责任感概念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社会责任心是指社会个体对社会公共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合理认知和评价,并体现在情感和行为之中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公民的社会责任心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责任心是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责任心,是种舍己为人的态度。有责任心,为别人赴汤蹈火的壮举;是为别人两肋插刀的豪情,因此才有了黄继光以身体挡子弹;才有邱少云至死不移半步。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担他人不敢担的后果。

社会责任感应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定义,从德育学角度看,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和自我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做出的行为选择和承担后果中产生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它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于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社会责任感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与、意志和态度。

Gough等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表现出一种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感,这类人关注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支持社会公正,积极参与社区或社会的公益活动。Gough(2006)的社会责任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指对广大的社会负责,还包括对自己的负责。谈到社会责任感时,更多指向对一种公民的义务,社会公正的意识以及对社会公正付出的一定行为。

综合国内外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态度及其表现出来的相关行为。

二、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的问题

当前大学校园血腥事件频发,归其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思考问题简单粗暴,行为不计后果,心胸狭隘,自私自利。部分学生不考虑对家庭的责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造成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对有兴趣的事积极主动,对工作敷衍了事;职业道德缺乏,没有奉献精神;自私自利欲旺,缺乏与人沟通相处能力;学校、家庭、社会追求经济效益多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教育培养。

三、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分析

1、人格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相关,Benning,Patrick发现反社会人格和精神病态的个体对社会责任感较低。Bierhoff考察了利他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研究表明,具有同情心的利他主义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高于一般群体。他们考察了不同人格的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格个体在面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以及相应的行为,如当个体目睹他人在面临困境时,有些人表明出对他人的同情,而有些人则不会。还有些研究发现,同情心的有无和个体幸福感强弱呈正相关。

有些学者发现,基因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密切。Rush.ton考察了异卵双生子和同卵双生子间的社会责任感,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社会责任感的一致率是异卵双生子的两倍。Rushton还发现,男性的社会责任感的受基因影响较大于女性,而女性的社会责任感更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2、环境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受到多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经济环境等。父母的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Gunnoe(1999)等指出,权威型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小孩,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要求孩子表现更成熟,更多考虑他人的需要,并且在这种家庭的氛围中,民主和谈判一直占家庭的主导因素,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F1angan(1998)的研究结论,当青少年的家庭强调社会责任感时,他们会更关注公众的利益。社区和社会组织形式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在国外学校中,教育部门有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定期举行相关的社区服务,在美国参加社区服务工作,是属于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认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感、利他的行为、去自我中心,更为关注他人的感受,此外,他们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3、经济背景与社会责任感相关

调查发现,受过高等教育和高收入家庭,生活在富裕的社区环境中的个体,拥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其社会责任感高于那些低学历和低收入家庭,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社区环境中的个体,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时间在为生活而奔走,而无暇参与社区相关义务活动。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体社会责任感行为的缺乏,并不认为其没有社会责任感,要考虑到某些因素限制,如面临经济困境的个体,或时间较少的人来说,就不会参与社区活动等。

4、社会责任感的驱力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出于以下四种驱力之一:本我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原则主义。本我主义的驱力在于提升其自我的利益。也就是说是为获取社会的回报,避免惩罚。一旦个体达到其目的,其社会责任感将有所减少。利他主义的驱力来自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这种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如个体可能更愿意为与他观点相似付出。

5、社会责任感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显示,社会责任感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正相关。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较高的入学率、较好的学业成绩、较高的自信、较强的社交技能和未来的政治参与性相关。Thoits(2001)等通过追踪研究,探讨了义工参与和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尊、抑郁症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义工参与的时问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尊、和身体健康呈正相关。

6.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模式

如目前在欧美较为流行的Hell ison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简称TPSR),该模式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来的,强调TPSR是一种关系模式,认为师生间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支持与理解,这种氛围将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养成;TPSR认为将责任感的培养整合到课堂常规教学中,效果将会更为理想;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话语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也是一种信任培养学生责任感养成的方式。

综合国内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既与基因有关也与环境有关。社会责任感的驱力既受到外界社会影响,也与个体内在的追求和感受相关。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国内外有不同的见解,即国外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感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多,无法通过后天训练养成,而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强。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意义

多数人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遵从道德观的,属于德育学范畴,但事实上责任感培养也是符合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应从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出发,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为国内责任感培养开发另一条道路。

(1)社会责任感与人口学特征的是密切相关的。不同阶层的家庭出身,他们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课堂教学、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环境熏陶法、榜样示范法、活动交往等等。

(2)社会责任感与自尊心和心理素质分不开。国外以往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职生社会责任感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学业、社会适应等之间都相互关联。

(3)通过个体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目标培养学生责任感,能促进他们幸福感、自信等各项心理指标提升,减少其攻击、犯罪的行为,促进职业学生向着阳光、健康发展。

(4)通过培养学生责任感,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提供必备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五、综述

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的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良好道德的职业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培养,寻求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是我们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过程的的难点,尤其是针对初入社会,人格不稳定的的学生,如何通过自身体验、锻炼、反思来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在重视学生技能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制定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方案,做到循序渐进的培养。从教师课堂、技能训练的常规学习中渗透、从社区、父母、学校和学生的活动课入手,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使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常规化,通过环境的影响(父母校园和社区)、学校活动课的教育等,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心存在的素质为手段,达到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12-13.

[2] 朱江,郭文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管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5(05):35-36.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即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承担着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又包括自我责任感。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是构成责任感的四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情感,并进一步形成责任意志,从而在责任认识和责任意志的引导和驱使下产生责任行为。

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自中共十以来,已先后视察过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并于出国访问期间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比利时的大学发表过重要演讲。在同各届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年一代的历史作用。他在谈话中说到,不管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青年都是富有朝气和富有梦想的群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

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进行国防教育的基地。在新时期下,高校国防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意识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开展和加强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国防教育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当代青年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当代大学生首先是公民,应当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大学生作为代表未来趋势的知识群体,不仅要关心国家命运,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积极报效祖国,还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2]。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分为对自我责任感与对家庭、他人、社会群体和环境的责任感。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是基础,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形成对集体、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自我责任感包括自我生存和发展两个层面的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家庭、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还有对国家和民族乃至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社会中,关心他人,以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舍“小我”为“大我”,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在大局中发展自己,同时不损害集体利益;作为国家的公民,应担负起为国家繁荣和进步、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任,这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全球化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当代大学生以全球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类的命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未来负起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乃至全球化的呼唤。

(二)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扩展,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国防教育模式[4]。

1.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旋律,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始终。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有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如国防历史教育、国防法规中关于公民国防义务和国防权利教育、国防建设成就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周边安全环境中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等。这些使大学生对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明确,使其富有为集体、为国家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两三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军事理论学习主要进行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科技及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人民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学习和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的学习;行军、宿营和野外生存的综合训练。通过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军训的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识的提高,获得对国防建设的感性认知,而且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社会群体,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而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担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责任。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国家赋予新时期国防教育的任务[3]。高校国防教育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我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了解军事高技术的内涵、分类、发展趋势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了解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发展趋势和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高校国防教育有机结合,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策略。

2.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具有巩固国防和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从巩固国防功能上讲,主要通过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心提高他们的国防素质,不仅要使大学生明白抵御外侵的重要性,建立起国防意识,还要将国防意识转化为国防行为,履行国防义务,实现巩固国防的功能。在培养人才上,国防教育尤其是学校开展的系统教育,对于促进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从特殊性看,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5]。

三、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国防认知、国防情感、国防意识及国防行为能力四方面统一发展的过程。国防认知是前提,为大学生关心国防、担负国防责任指明方向;国防情感是基础,对大学生投身国防事务,为维护国家和安全的高尚行为起到催化作用;国防意识是关键,对大学生捍卫国家、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国防行为能力是目的,是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关心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知行合一。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而实现的。

(一)从责任认识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认识是前提。责任认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责任的内容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责任及其行为的正确感知、判断、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军事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古代中外军事思想、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及关于军队建设思想的教育,可以培育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国防教育从各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责任认识,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

(二)从责任情感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情感是基础。在责任感的形成中,情感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情感来源于认识,并随着认识的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逐步形成而不断丰富,丰富的情感反过来又能强化责任认识,扩大责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防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5]。这样就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在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负更多的责任。

(三)从责任意志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志是关键。责任认识和责任情感只有转化为责任意志,才会为责任行为的体现提供明确目标和持久动力。在军事理论学习中,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育,使大学生从战略全局上认识加强国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对国防的认识从肤浅的全面逐渐过渡到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培养坚定的责任意志,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机,自觉、主动地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自觉地把社会需要、时代需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从责任行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行为是体现。责任行为是一个人责任感是否形成的标志和责任感强弱的具体表现。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仅靠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有欠缺的,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强化这种认识促成社会责任行为。军事技术训练是军训的主要内容,主要对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行军、宿营等进行学习和实践,这是国防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军训实践顺应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愉快体验,才会更乐于了解和践行相关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5.4.

[2]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范肇臻.深化高校国防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教育.2014(11)(总第457期).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责任感 中学生 培养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90后出生的,他们对责任意识有着一定的理解。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让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中有很多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近几年来,中学生出现了以下一些现状:

(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甚至有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读书只是混日子、混文凭,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责任感是一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行为。但从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状态、具体表现来看,在责任感方面普遍存在不容乐观的现象。对社会缺乏责任意识,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责任意识狭隘,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私自利,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因此,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就我国的现实,家校结合是最佳、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

1.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阵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21世纪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1 利用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初一开学初的班会,就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等内容,同时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然后定期总结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且同学之间进行比赛,在督促学生完成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每周的班会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班会内容。比如:“神六发射”、“嫦娥上天”等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内容,要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或新闻报道,然后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交谈所见所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2 鼓励学生荡舟书海,熏陶学生社会责任感。当代中学生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在课余时间和学生闲谈时,他们崇拜的人物大多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崇拜他们的生活富足、衣着鲜亮、出人头地,赚钱容易等。针对这种现象,要有针对性的给他们介绍一些名人传记和名著,如:、邓小平、、海伦凯勒、高尔基等。并给认真阅读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利用班会课上,让他们畅谈梗概、谈细节、谈感受……引领更多的同学加入阅读的行列,从名人伟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1.3 进行量化评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劳动积极是每一名中学生的责任,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通过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表现突出和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记录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每次加一分;对表现差的学生,每次减一分,一周总结一次,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行为明星,并作为学生入团、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的依据。这种机制,使学生们内心产生了想进步的愿望,促进其自制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4 细化落实职责,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了让每个学生体会到集体责任的重要,根据学校实行的流动红旗评比制度,首先在班里也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和责任制,每天一名执勤班长负责日常执勤;其次,班级卫生区内分块责任到人,即使不是扫除时间,也随时要保持整洁。责任制的细化落实,使每名学生肩上都有了担子,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1.5 采取适当惩罚,唤起学生社会责任感。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而巧妙而艺术的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对违纪的学生也给予相应的处罚,以儆效尤。如发现谁乱吐口香糖,谁就要负责地面口香糖迹的清理。在劳动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劳动的不易,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唤起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6 善于换位思考,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对家长来校或教师家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不太愉悦,以为这样就是老师向家长告状,家长与老师联手,而受害者是他们自己。为了扭转这种看法,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学生代表也参加,了解家长会的情况,了解家长的要求、表达学生的心声。教师也把他们当家长看待,与他们一起交流、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家长会,学生们了解了家长和老师的真实想法,能做到换位思考,体会家长、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自己的重大社会责任。

1.7 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将来承担社会发展重任的中学生,绝不能缺少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做社会义工,帮助他人,进行环保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等。培养学生们的大爱精神,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重大责任。教师同时进行现场采访,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启发他们站在国家社会的高度看问题,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的理想。

2.家庭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除了学校教育培养,家庭的教育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家庭情感教育是学生责任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社会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1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前提。父母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 一是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孩子逐步长大,不断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给予指导,但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二是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三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四是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例如,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出外,不小心损坏了物品。这时应该让孩子知道,要敢于承担错误,应当向主人道歉,赔偿等。敢于承担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心的前提。

2.2 让孩子心中有爱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心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教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如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引导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出门在外,时刻提醒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带孩子到福利院去照顾老人;鼓励孩子为他人、社区、社会做好事;表扬孩子为灾区或贫困山区的人们捐款捐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爱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进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明白: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的责任,随着不断长大,能力增强,所承担的责任范围也相应扩大。

2.3 让孩子信守诺言是培养孩子履行责任的关键。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责任却不愿去承担,或轻诺寡信。那他(她)于民与国也不会有什么贡献的。要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就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作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对于孩子所做的事、参加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要了解孩子完成的情况,培养孩子认真履行职责的好习惯。

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班主任一周一次反馈给家长,家长也每周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班主任。这样家校结合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到家庭和学校一致,增加孩子的是非感,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深信不疑,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承担责任,不但有助于其责任感的培养而且促使他们认真履行职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社会是比家庭和学校更大的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的熔炉。

当代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责任为荣、不尽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大众传媒和个人的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从而使人们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每个教师、家长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责任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14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104-05

近年来,许多家长为其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致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攀比成风,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_击,因而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有欠缺,致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越发凸显。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建立完善道德培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关责任感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尤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理论中论述了责任感的本质,系统探讨了责任感的产生过程、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本文拟在系统分析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略。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与成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他们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兴衰。”[1]不管是对于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责任感都不可或缺。责任感在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同时,也鼓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表率和贡献,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个人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都普遍缺失。

1.大学生责任感普遍缺失

大学生责任感的普遍缺失具体体现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减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行为虽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切断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如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意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价值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舒适、待遇较好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所缺失,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件常视而不见、袖手旁观。例如,当看到他人随意破坏公物时,一些大学生不但不及时制止反而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共群体的利益,不惜违背道德的谴责与约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群”[2]。

2.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侵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精神独立自主,但由于缺少集体意识,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意识。其二,学校没有对道德教育特别是责任感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枯燥古板,过于口号化,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入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在道德责任理论上颇为熟练,在实践中却不能付诸于行动,遇事还是偏向了利己主义。其三,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最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只在意升学考试,忽视思想品质和生活实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错过了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最佳阶段,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其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责任感的认识。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那么大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意识薄弱则是导致其责任感缺失的内在因素。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约束力薄弱的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很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

二、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以同情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各种美德的特点、道德的性质、道德的评价标准及其保障途径。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的评价标准,责任感是道德原则的保障。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感的产生过程

亚当・斯密认为,当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时,就需要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这种对规范或准则的尊重和遵守的情感趋向被称为责任感,或者义务感。那么这种责任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公正的旁观者”的使命是制定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这些规范的权威性来源于人们对其有效的执行,而人们的责任感则是为了保障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为这些规范的执行提供动力。虽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有“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但由于人天生偏爱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行为和感情是否具有合宜性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一个时刻提醒人们端正评判态度并做出正确行为的仲裁者,以为道德原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就扮演了这一监督者的角色。比如,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人们需要做出某种对应的行为,“公正的旁观者”会提醒人们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是不被认可和违背道德准则的,但是当这个行为发生时某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人们会自我暗示:这种行为是可行的、正确的,以求心安理得。这时候,责任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会让人们心中的天平不再倾斜,强制人们遵照“公正的旁观者”的指示做出反应。所以当责任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些影响判断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可以被有效屏蔽,即人们基于责任感所做出的反应大多是不受心境变化影响的,“一旦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指导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人类的那些自欺欺人的倾向和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反复地进行情感冲突、搏斗的困惑以及道德腐败的可能性就大大被化解了,当我们面对某种抉择时,我们就会被纳入到一个一般化的道德规范之内来判断,而不必去权衡自己的激情与公正旁观者的眼光之间的张力”[3]。对于正面的情感,人们会选择遵从内心的激情,扩大感情效应对行为的影响;而面对负面的情感,人们则会根据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自身偏爱的作用。只有人们自身的激情与道德准则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责任感,这也是人们需要具有责任感的原因。

2.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责任感能够有效保持人们社会行为的持续稳定,使人们变得可靠,建立人们对彼此行为的预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亚当・斯密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个人责任感也不能脱离社会责任感而存在。个人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自己,是人们对于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关注度;而社会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他人,是自己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及组织的关怀和希望其履行的义务。个人责任感是在社会责任感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旦离开社会责任感,个人责任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个人的收益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面前,个人需要为集体的利益而做出让步,因为没有社会的稳定,个人理想就无法实现。社会建设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感需要建立在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社会的繁荣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贡献和理想集结而成的,人们只有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负责,才能保证其对社会具有相同的情感共鸣。所以,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

3.责任感意识受后期培育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有关道德准则与个人情感之关系的论述中提出:“所有慈爱的情感鼓舞我们做出的那些优雅可敬的行为,出自那些情感本身的程度,应该不亚于出自任何对概括规则的顾虑。”[4]人们对于道德准则的遵守,并不只因为道德准则本身,如果强迫人们违背内心的意愿按规则去施行,即使在行为结果上无可指责,行为的过程也是不受欢迎的,正确的责任感行为是要达到情感与道德准则的统一。亚当・斯密举例说,一个儿子即使在孝道责任上没有缺失,但如果他缺乏身为人子对父母的敬爱之情,那么父母抱怨其冷漠就是合理的。因而,无论是把道德准则变成人们自身责任感的基础,还是保持责任感的认知,都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以及他人示范的影响,从最开始的经验慢慢变成自然而然的情感,从而在人们不需要思考权衡的情况下就能做出既符合道德准则又符合个人情感的主动行为。由此可见,责任感意识的后期培育在责任感的形成、稳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亚当・斯密在他的责任感理论中强调,如果人们失去责任感的约束,不仅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混乱,连简单的道德准则都难以遵守,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因此,社会道德原则的维护依赖人们的责任感。

三、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人们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道德的崩塌。面对这种状况,亚当・斯密提出了一系列道德理论,企图唤醒在经济生活中迷失的人们,使其关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国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于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道德滑坡的现象。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受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启示,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1.建构完善的责任感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指出,人们责任感的形成需要后天的示范和培育,而责任感的培养要从理论引导做起。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责任感的本质,把“遵从内心意愿主动承担责任”看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且强调责任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要求,这是我国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同时借鉴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有益部分,立足于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既要有理论自信又要吸纳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2.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学校应将强制性的教学过渡到主动性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父母应转变“以学习为本”的陈旧思想观念,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其次,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根据孩子的道德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规则。另外,父母还应时刻注意审视自身的行为,做孩子的道德表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的形成与示范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来增强集体责任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他人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正视个人价值和潜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系列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坚守住自我,承受住考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Y语

当代中国大学生中不乏牺牲自我以成全社会和他人的人,他们为其他青年做出了表率,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缺失,功利心严重,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脚踏实地,逐渐展开,以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亚当・斯密作为近现代伟大的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其责任感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状有选择地借鉴,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意义重大。在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的启迪下,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教育为路径,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0.

[2] 吴帆,陈岸涛.场域分层: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与培养论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02.

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表现范文第5篇

一、社会责任感的定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就其内容而言,社会责任感的实质内容随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其主体而言,它可以分为:社会群体(企业、社区、政党、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责任感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往往通过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人的社会责任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在内容、目标上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递进。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表现

1、思想上认识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都有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不仅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操,同样有着集体主义精神。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乐观的时代风采。然而同样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他们有可能将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相混淆。这种思想上认识的不足,更多的体现在他们认为社会责任感与自身毫无关系。当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更多的会选择退缩、逃避,去依赖别人去解决问题,不愿意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一部分责任。这种寄希望于外部环境,或者说外部力量作用的表现,实际上恰恰就是他们缺少一种主观能动性,或者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2、实践上重权利享受,轻义务履行

权利和义务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任何人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然而,当今大学生往往存在着一种重权利享受,轻义务履行的表现。许多大学生受到父母的宠爱,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为人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感恩的意识,认为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从国家或者社会角度来讲,我国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和重要力量,充分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他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却忘记了自己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样承担着为祖国和社会发展奉献自身力量的义务。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表一些不正当的,反动的言论。这都是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的表现。

3、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还是在校园里,都是一种相对比较浮躁的气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的时候,更多的选择去追逐自身的个人权利,标榜个人主义。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而轻视一些集体利益。对社会而言,缺少一种接班人的责任感,缺少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个体,只强调个体,并以自我为主。缺乏一定的为集体或者是社会做贡献的牺牲精神。例如:当今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会选择到经济发展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地区工作,而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给予支持的,从2003年就开始实施的专门针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西部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的西部计划却少有人问津。这都体现了部分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是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的具体表现。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当今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渠道上,无论从其广度,或者从深度上来说都较以前更为深入。外来的西方思想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加上当今大学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于是他们就比较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是我国大学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使命与责任的意识教育的缺失,也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科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能力,轻品德;重形式,轻实质。社会环境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2、家庭教育因素

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最基本的想法。在这样一个 “只有学习好才能考上好学校,只有考上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教育观的引导下他们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在当前愈演愈烈,我国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讲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子女身上,这导致他们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随着付出的不断增加而逐渐提高。学习至上,成绩成为他们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本身就缺少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这种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建立。家庭教育与高等教育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场所,两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来畅通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纽带或沟通的桥梁。

3、个人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在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之后,当进入大学这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之后,许多大学生丧失了学习目标,人生目标也开始变得模糊。因此,部分大学生在校园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当前相对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在还不够完善的教育环境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追求低俗化,只注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主见、随大流,在?F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之后通常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存在“盲目从众心理”,道德意志力变弱,出现社会责任感行为的偏差。

四、对策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阵地。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当今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水平。在学校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通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要求能够成功的转变为大学生个人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道德准则。只有将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准则的时候,他们才会自觉地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

2、创建培养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社会氛围

每一个个体都打着社会的烙印,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党的报告中将“教育”、“人才”都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任何个体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提高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氛围的营造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包括家庭环境。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父母只注重考试成绩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的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提供可供学生实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