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影视企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在国家及浙江省政府鼓励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下,近年来民营资本大量流入影视产业。据浙江省广电影视工作会议统计,截止2012年2月14日,浙江影视企业共660家,总注册资金62.2亿元,90%以上都为民营资本。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影视产业的投资特点。在民营影视企业式发展过程中,真正能够盈利,过上好日子的企业为数不多。众多企业徘徊在影视产业的边缘,而号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多年来主打的是“影视旅游”牌。真正介入影视产业核心价值链,能够在影视市场中运筹帷幄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多。影视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对影视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要求很严格,杭州雅缘影视公司因为还不起高额的债务,总经理举枪自杀。惨烈悲剧再次给众多在路上和欲上路的影视企业以警醒。

一、浙江民营影视公司的数量及骄人的成绩

被誉为“影视双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激起了浙江民营影视创业热情的大波澜。在注册的660家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8家。落户浙江横店的企业达到400多家,约占浙江影视企业总数的一半。在华谊兄弟和浙江华策影视的带动下,制作实力较强的“今古影视、长城影视”等民营影视机构已经在创业板排起长队。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投资电视剧产业近80亿元的流动资金总量中,近70%的资金来自于民营资本;在国内年产15000集左右的电视剧市场中,由民营影视公司独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占80%。“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绿城文化”、“中南卡通”、“南广影视”、“今古时代”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产量颇丰。在各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浙江制造”的身影。2009年浙江生产电视剧27部863集;2010年完成电视剧43部1500集,同比增长60%,占全国总量的11%,排名仅次于北京。浙江民营影视的老大华策影视生产的《中国往事》,获得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高电视剧大奖”,这是到迄今为止国内电视剧在海外获得的最高奖项。长城影视10年来拍摄的纪录片、电视剧,以每天一小时播放可以持续播放6年。自2003年成立影视实验区以来,横店以打造影视产业集群为目的,以影视基地运营为起点,打造从剧本创作到影视制作、发行、后产品开发一条龙的相对完整的影视产业链。2011年1月至9月,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38亿元,同比增长65.68%;上缴总税费3.07亿元,同比增长110.64%;新增企业43家,入区企业累计达到425家;接待剧组116个,同比增长9.43%;接待游客867.68万人次,同比增长37.31%。

二、浙江影视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合。产业组织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个体:二是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市场关系;三是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企业行为、企业的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率规律的经济学理论。在马歇尔和张伯伦之后,梅森和贝恩(Bain)、凯维斯(Caweis)、谢勒(Scherer)等经济学家在对产业组织理论进一步研究后,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到三分法,即产业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对产业进行分析,简称SCP框架。当前应用SCP范式主要是研究基本条件、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四要素彼此间的各种互动关系。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为理论和分析工具,以问卷调查和方法的同法对浙江民营影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旨在研究浙江影视产业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浙江影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指企业在数量、市场份额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总和。影响浙江影视产业市场结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

1、市场集中度

影视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宣传、教育、娱乐大众、传承文化等功能。影视产品的生产者在考虑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效益。这使得影视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同时本身也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在2011年中央决定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影视产业发展得到释放。浙江政府借助于活跃的民营资本,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影视产业投融资环境。国家及浙江省在影视产业政策上大力鼓励和发展民营影视制作主体,对影视公司注册资金、税收等政策都明显降低门槛。浙江省影视企业从2005年112家上升到2011年609家,民营企业511家,总注册资金39亿元,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达68家。从影视企业数量和注册资金总额上看,浙江位于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广东之后。

市场集中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绝对集中度CR指的是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有关数值X(X可以是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或资产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企业生产CR(n)。通常n=4或8。如果所得出数据CR4

当前浙江影视制作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68家,上市企业只有华谊兄弟和浙江华策股份有限公司。而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些小舢板,竞争力弱。近年来影视产业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加上中国电视台掌握播出主导权等众多的因素,影视剧市场一直处于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小规模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将被逐步淘汰出局,而具有较大产能的制作机构将逐步成为剧制作市场的主导,市场集中度也将因此而提高。

2、产品差别化

影视产品的消费特性决定了产品的差别化。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与日常的物质消费不同,没有一般物质产品的有形判断标准,对作品的好坏判断主要基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和独立判断,作为一种体验性消费,很大程度上具有一次性特征。产品的差异化使得影视企业始终处在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之中,是否为市场和广大观众所接受,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票房或高收视率并最终获得高投资回报都存在不确定性。

影视产品的生产是影视人员集体创作的过程。完成影视作品所需的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创造影视精品的主体。拥有多少人才和如何使用人才决定了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和产量。影视制作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竞争,实则是影视制作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作人才的竞争。影视制作对专业人才(如制作人、导演)和艺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专业人员如导演或一线明显等大规模的流失对公司经营造成巨大损失。2012年2月8日冯小刚在微博上“隐退宣言”,华谊兄弟股票跌1.19%。影视企业之间不同的管理模式、待遇、公司文化等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影视企业竞争中一大核心。

3、进入壁垒

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在对影视产业准入上进一步放开,进入影视企业的门槛低,2012年市场国家广电总局通告获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制作单位就有5363家。民营制片公司大量涌现,市场制作水平良莠不齐,影视剧市场整体供过于求和精品供不应求的两极现象并存。在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小型影视制片公司将面临重新洗牌。在政策方面,影视剧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国家对电影、电视剧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和监管政策,给新进入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国内企业立了较高的政策壁垒。

拍摄大片是每个导演的职业梦想。对众多的影视企业而言,拍摄大片所需的大额资金投入。国内影视市场由于还未建立成熟的投融资体制。而受资金的限制,影视制作企业产量无法迅速提高。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拍大片尤为困难。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梦想实现难。

与电视台的制播矛盾一直是横在影视制片公司面前的一大障碍。电视台榨取制片公司高额利润使得影视公司没有更多的成本投入制作。影视产业的利润与医药行业、房地产等行业相比都要低,华谊制作电视剧的利润在30%上下浮动。而医药行业的平均利润能达到45%。三网融合给影视剧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影视剧的流通渠道不再局限在电视台,双方之间制播矛盾有所缓和。但是一高再高的购片价格让电视台和网络播放平台也难以承受,这两年演员的水涨船高的片酬让制片公司难以招架。制片方在影视剧定价上要适合市场的需求,这样能促进影视市场的繁荣。

(二)市场行为

浙江大部分影视企业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规模普遍小,大多影视机构大多为“小舢板”,从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的企业来看,注册资金在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的社会民营影视机构占了80%以上。大多企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规模化程度更低。从经营的业务上看,调查的53家企业中从事影视制作的企业占到64.2%。而从事影视制作的企业中从事广告制作的就占58.5%。除了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等一批上游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只停留在做广告、发行、以及影视制作业的一些附加产业环节,未能占据影视产业制作与发行等核心领域。浙江民营影视企业短期行为较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民间资本灵活,变动性大,投机成分重。涉足影视产业是为了“做事业”还是为了“做投机”?是做“一世”还是做“一时”?这样的问题对很多小型的浙江民营影视企业而言,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市场绩效

本世纪,浙江民营影视企业取得一系列成就。影视企业数量从2002年41家上升到2012年660家,注册资金从2005年25亿元上升到2012年68亿元。民营影视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民营机构收入从2005年5.44亿元上升到2010年39.53亿元。就制作业务而言华策影视(300133)影视行业占公司所有业务94.86%,主营收入为382360643元,毛利润为59.41%;华谊兄弟(300027)电影及衍生占23.05%,主营业收入为205,702,33元,毛利润33.06%;电视剧及衍生381,988,548元,所占总收入比例为42.81%,主营业收入为144,703,364毛利润为62.12%。横店影视企业自2004年建立部级影视实验区以来,形成了从剧本创作到影视制作、发行及后产品开发一系列完成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了“拿着剧本进来,带着电影出去”一体化影视产业实验园区。横店影视实验区入区企业收入逐年递增,影视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24.78亿元,上缴税费9.9亿元。

四、总结及建议

从以上对浙江影视产业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影视产业正处于市场培育期,是一个集中度不高的竞争型市场结构,进入壁垒低,受政府规制影响大。市场上极少数大型具备强势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形成。如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华谊兄弟股份有限公司等;因为目前我国影视产业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影视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规模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需要足够的成长空间。从产业内部看,良好的产业政策形势下大量的中小规模的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影视产业是资金壁垒高,投入大,风险高,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大制作动则几千万美元。中小企业在竞争中也可以寻求合作,联合投资,或公司之间进行合并,在市场的洗礼中寻找好清晰的定位,坚定战略方针,稳扎稳打,积聚实力,在投融资方面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其次,在人才方面,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中小企业要给影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影视产业的工作十分辛苦,熬夜,不按点吃饭,这些起码的生活作息在工作中经常不能满足。大脑高负荷的运转使得影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年纪轻轻就已经入不敷出了。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不仅要给培养新人,让他们迅速成长,更要在员工福利待遇上有良好的保障,让员工成为持续的生产力。人才是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之本。赢得人才就赢得了市场。

从产业外部看,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市场绩效,笔者认为当前情况要构建合理的准入机制。当前政府为了鼓励影视产业的大发展,降低进入壁垒,这直接导致我国影视业进入者多,公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政府可以提高准入门槛,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发展、整合,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打通平台、渠道,形成合理供求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链,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影视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For an historical treatment of this issue see Heikki Hellman and Martti Soramaki“Eeonomie Coneentrationin VideoeassetteIndustry:A Cultur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Comunication,1985(35).

4.王宝安,罗晓光.中国证券集中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2(2).

5.楼彩霞.基于SCP分析框架的中国大陆电视剧产业研究[J].当代电影,2011(7).

6.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报告[R].2012-04-20.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近年来,电影的跨国流动频频带来票房热点,产生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在影视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尤为重要。由于国际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中国影视贸易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受国家文化差异的影响,同时受到文化"折扣"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影视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甚少,本文在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分析基础上,探索目标国文化距离、地理距离、GDP、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

对于中国影视贸易市场选择的研究,首先需要明晰国际化目标市场的概念,而与本文有关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折扣理论。

(一)国际化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贸易的产品、服务和其他资源跨国转移所必需的一个交易场所,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重要决策之一就是选择正确的目标国市场。本文以国别作为国际市场为一个细分市场进行论述。

(二)文化差异理论

文化差异理论,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国家文化模型是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文化差异具体由文化距离或心理距离这两个因素组成。心理距离概念由Be-ckerman于1956年首次提出,用于解释国际贸易中的目标市场的选择问题。Johansson和Paul对于心理距离概念进行了解释,将其定义为"阻碍公司与市场之间信息流通的因素",并且认为心理距离受一些差异性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语言、教育、业务、文化、、政治体系、工业发展水平等。[4]

(三)文化折扣理论

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霍斯金斯(ColinHoskins)和米卢斯(R.Mirus)在1988年发表的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ReasonsfortheU.S.DominanceoftheInternationalTradeinTelevisionProgrammes")中首次提出此概念。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5]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指出:在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中,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其它民族观众认同和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视听人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6]

三、研究的相关假设

对于目标市场选择的研究,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对于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主要从目标国的吸引力、目标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文化距离等出发,因此,主要有如下假设:在国际目标的选择过程中,地理距离是开展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地理距离影响了运输成本。其次,相互信息传递的成本也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大而增高,尤其是一些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信息。但是与传统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则对于地理距离的要求更弱化。同时,随着目前通讯水平的提升,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搜集与传递成本,使得地理距离对于信息的搜集成本影响较小。因此,对于影视贸易的国际化而言,地理距离对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影响较小,得到第一个假设。假设1: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不受地理距离的影响由于影视产品属于休闲消费类产品,所以对于目标国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影视产品在进行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决策时,需要考虑目标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第二个假设。假设2: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受目标国GDP影响较大由于影视产品内容很多属于意识形态,将会受到文化折扣理论的影响,因此,在影视集团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将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较小的目标市场,得到第三个假设。假设3: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倾向于文化距离较小的国家对于跨境的服务贸易而言,应当选择目标国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政策。不仅能为影视产品跨国发展提供了便利,而且降低了经营风险,能够为影视贸易的发展提供极大的空间,得到第四个假设。假设4: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倾向于良好的目标国市场经济环境

四、实证研究模型与分析

为了研究因素对于中国影视贸易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将搜集在国际化过程中,已经开展国际业务或合作的国家,然后以所选国家在近年发生影视交易频率为因变量,探索文化差异等因素是否对于目标国选择产生影响。

(一)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的测量为了研究的便利性,将以影视贸易所选择的目标国家出现的频率(FREQ)为因变量。假设所选目标国家为Ai(i=1…m),在国家Ai从事业务的影视集团个数为Nij(i=1…m,j=1…n)。则进入目标国Ai的频率为:2.自变量的测量(1)测量文化距离对于文化距离(CulDist)的测量国家文化距离衡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依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权力距离、男性主义、集体主义、风险规避,进而构建文化距离的测量模型②。尽管Schwartz指出了Hofstede研究的一些缺陷:文化维度并非充分,其设计并不是针对国家文化维度,因此可能并没有包括所有相关的问题;样本选取并不能充分地反应国家文化的全部内容。然而,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的kogut和singh的文化距离计算方法,考虑了不同文化维度的权重影响。本文借鉴Groo(t2005)计算两国之间总的国家文化距离。CulDist表示中国与j国总的文化距离,Ikj代表j国第k个文化维度指标,Vk表示所有样本国家k维度分数的方差。(2)地理距离(FLIGHT)的计算考虑到目前影视贸易决策者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因素,以及传媒产品的运输方式等,本文将选取北京到各个国家首都的航行时间(小时)视为地理距离,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北京直飞各个国家首都的飞行时间,个别国家没有直飞的,将选择通过转机最快到达目的地的航行时间。(3)GDP计算模型中的GDP数据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估算的GDP。经过PPP系数换算的GDP能消除由于各国GDP计算体系、标准、价格不同产生的偏差,可以用来比较和评价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4)市场经济环境衡量对于目标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衡量,将根据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报告的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环境投资指数BERI(businessenviron-mentriskindex)来计量,该指数利用专家意见及国际货币基金出版的统计资料,定期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做风险评估报告。主要考虑目标国的运营风险、政治风险与汇兑风险等三个方面,然后综合评定该国的投资指数以评估各国投资机会。

(二)样本数据与实证模型

考虑到中国电影贸易海外推广国际化相关数据收集的困难,实证检验将以2009年国产片境外票房收入前十的具有出口许可证的电影集团为对象。搜集影视贸易有国外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对于影视贸易主页以及互联网数据的收集,总共有中国电影集团、河南电影集团、光线影业、上海电影集团、银都、北京橙天智鸿、华谊兄弟等7家传媒集团有国际化的业务,所涉及的目标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等13个国家,与这些目标国家共计有53次合作,本文将以这53次合作数据为相应的因变量进行分析。FREQAi=1+2CULDIST+3FLIGHT+4GDP+5BERI+其中FREQAi为7家影视集团与13个目标国有过合作业务的频率,公式(1)中m为13、j为7;CULLDIST为中国到各个相应目标国家的文化距离,按照公式(2)计算而得;GDP为目标国家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的报告;BERI为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报告的各国或地区的市场经济环境指数。

(三)实证结果

利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相关模型回归分析(表1),目标国所选频率与GDP、目标国市场经济环境正相关,而与地理距离、文化距离显著负相关。因此,对于原研究假设部分支持。

(四)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对于中国影视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1.影视贸易对于目标国家选取的频率与文化距离负相关,即影视贸易倾向于选择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小的国家进行合作。这主要是由于电影艺术还是受文化观念的影响较深。华人或者华裔更加期待华人电影。在影视产品的输出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华人地区进行出口。2.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可得,影视贸易所选目标国在地理距离负相关,这与其他的产品在国际化目标选择的结果是类似的。因为影视产品同样需要运输母片,制片方和剧组宣传都涉及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因此,目标国与中国的距离往往会影响到对于目标国的选择。3.从GDP方面可知,影视贸易目标国家的选取与目标国的GDP具有相关性,即中国影视产品倾向于选择GDP较高或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同时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休闲消费类产品的影响。4.由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对于目标国市场的选择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这与中国影视贸易在国际化进程中,参加的一些大型国际影展有关联,往往大型影展开办于经济产业比较发达地区。其次,目标国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资金的回收和产品的推广有更好的客观条件。同时发达地区观影者对于具有东方色彩的影片极为关注。

五对策建议

在中国影视产品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来促进中国影视贸易产品的出口,使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可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宏观调控借鉴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验,设立专项引导基金,资助电影人拍摄可供输出的影片。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鼓励电影贸易走出国门。针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专门的电影海外推广机构,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增强其整合资源的能力。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波特;竞争理论;缺陷;发展;超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42-04

0 引言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于战略管理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波特的竞争理论成为主流的战略理论,而对于企业来说,《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更是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使得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的战略实践有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联系。本文围绕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反思,并试图对波特现有理论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并超越其理论体系,从而获得能够指导当今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启示。

1 波特竞争理论的理论特征

1.1 市场结构化是波特竞争理论的总体理论特征

“市场结构化”是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总体时代特征[1]。波特的《竞争战略》发表于1980年,而《竞争优势》发表于1985年。因此,二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美国工商业的特点对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有重要的影响,这在《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书的案例分析中有充分体现。总体来讲,这个时期产业稳定、界限清楚,产业间利润率差别较大;产业内呈现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的市场均衡结构,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相关;市场需求稳定、单一,或多样性遭到牺牲[1]。这些特征即使有所变化,也是基本连续的。因此,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以下两个中心问题构成: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和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这是颇具洞察力和时代特征的。

1.2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是波特理论的重要支撑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受到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哈佛学派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简称S-C-P①分析范式的巨大影响。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并不重视对企业本身的研究。在梅森、贝恩和谢勒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S-C-P范式,是判断有效竞争的三个标准。其核心思想是: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五力竞争模型),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改变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可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名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②[3]。很显然,波特深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S-C-P分析范式的熏陶并吸收了其中的思想精髓。

2 波特竞争理论的基本内涵

2.1 五力模型 一个产业内部出现竞争的强弱并不是偶然的,产业内的竞争深深根植于其基础经济结构,并远远超出了现有竞争者的行为范围。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五力模型反映出的事实是:在一个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行业竞争者。客户、供应商、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均为该产业的“竞争对手”。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些竞争作用力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其重要性,与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相比这是突破性的发展。

产业中的这五种竞争力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同时也影响着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更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希望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出尽可能对自身有利的产业结构。

2.2 三大通用战略 在与五种竞争力的抗争中,有三种战略可使企业在该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缩减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2]。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制定竞争战略时对成本控制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2]。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但波特认为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不可兼顾,并伴随着成本上升的代价,而且并非所有顾客都有能力和意愿接受该产品的独特优势。

“聚焦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避免四处出击能够高效率的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越宽泛竞争的对手。公司要么满足特殊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要么为这一对象服务实现低成本,这样的企业往往能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2.3 企业价值链 企业价值链这一概念出自《竞争优势》一书。他认为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活动组合起来所创造的。每一种活动,都有可能促成最终产品的差异性,提升价值。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应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经济效应。

基本价值链由5项基本活动和4项辅助活动构成。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生产作业、外部物流、市场和销售、服务。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各种辅助活动都与具体的基本活动相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的基础设施不与各项基本活动相联系, 但支持整个价值链。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3 波特对于竞争战略理论的重要贡献

3.1 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 在波特的著作之前,绝大多数的战略著作均只强调战略的制定程序,指导企业界如何按部就班地拟定未来的发展战略,但没有就企业未来应采取的战略提出较具体的建议。虽然,波特的诸多主张均已有学者深入探讨过,并非全是波特本人的创见,但他却能将其汇总归纳,成为有条理、系统的见解。[2]这无疑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应该说,波特所建立的模型简明实用,对于各种竞争因素的分析十分详细并在竞争优势维持上具有很深刻的见解。

3.2 为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分析工具

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一直未能引起战略学者和企业家的注意,而波特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战略研究的新视角。一般来说,经济学能够促进战略规则的制定,波特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将很多经济学建模方法应用于管理学的分析与研究之中,五力模型等理论模型中依稀可以看到产业经济学的影子,这样融合了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更有助于管理学的研究。

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中,经济学者曾深入探讨过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厂商绩效的影响,而且已形成了垄断可以带来超额利润的共识。波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应是维持垄断地位、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谈判实力和提高对下游顾客的议价能力等原则,再根据这几个基本原则,细化出若干项竞争战略措施[4]。

波特认为,竞争战略是经理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它需要对产业和竞争者的精微理解,然而此前的战略研究却没有提供多少获得这种理解的分析技巧和工具,有些虽已崭露头角但尚缺乏广度和综合性。基于这种现状,波特独创性地提出了产业结构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的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的四要素框架(未来目标、现行战略、假设和能力)、获取成功机会的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聚焦)、竞争优势的两种表现(低成本和差异化)及其分析工具—价值链。

4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波特的竞争理论直至今日仍然为企业的竞争提供很多有效的指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特的竞争理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求,暴露出了不少缺陷。

4.1 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导致同质化和竞争优势外生论 产业经济学以产业层面的市场运作与竞争为研究对象,故波特竞争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于产业结构的分析上,从而造成了企业间的同质化和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即五种竞争力的同质化。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某一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除规模之外的其他方面都是相同的,故其也把竞争优势的获得归结为企业外部的原因,波特的竞争理论也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代表。

尽管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模型,并建议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价值链模型的提出是以否定资源的异质性为基础的,即认为资源具有同质性并在企业间流动。显然,价值链模型无法涵盖许多真正能够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并且,波特认为带有同质化属性的产业内五种竞争力对于产业结构的重要性是相同的。而在管理实践中,这五种作用力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波特也并未对这五种作用力对产业的影响程度作具体分析。

4.2 经济人假设导致目标单一与管理实践不符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将企业赚取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视为唯一目标,这与波特产业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视角高度吻合,认为企业进入某一产业仅仅是被可观的收益所吸引,这样的观点显然太过片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企业同外部市场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的利益关联方不再仅有股东,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受到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因素制约。因此,波特单一的企业经纪人假设对于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已不再具备很高参考价值。

4.3 基于S-C-P的研究范式导致过分关注产品竞争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受到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哈佛学派S-C-P分析范式的影响。该研究范式在描述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时以产品生产、销售这一过程为研究核心,所以波特的研究重心侧重于产品竞争层面。然而,在当今的市场背景下,科技进步使企业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经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产品性能相差无几。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不再坚不可摧,企业学习到先进生产技术变得更加容易,学习成本降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已经在寻找新的价值创造点,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止产品竞争一个层面。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产业集群开始出现,许多企业已经联盟化,不再像以前一样孤立的加入竞争而是与其他企业合作开拓市场,而且产业中的集群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一些地域内发展出了很有代表性的优势产业,但行业中单个企业的贡献和作用却被弱化,不同地域间相同产业的竞争日趋剧烈。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更加开放自由,国家层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企业间微观竞争向宏观竞争的逐级延伸,波特的理论已经无法完全解决企业当前面临的新问题,过分关注产品层次的竞争已经和管理实践脱节。

4.4 “见物不见人”的分析视角忽视了企业家才能对于企业的关键性影响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从企业的内部活动成本、产业结构作了全面深入的的分析,从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波特将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归因于外在环境的作用,尤其强调外在市场结构不完整性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企业本身资源禀赋的差异,更忽视了企业家才能对于企业成长的关键作用。根据彭罗斯的观点:企业是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组织起来的生产资源的集合体,而且该管理性框架部分地决定了资源所产生的服务的数量和类别,而企业的管理框架是由企业家构建,企业的发展速度受到管理瓶颈的制约,而要突破这个瓶颈,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发挥才是关键。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物化层面的外部环境之上,而对于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内涵并未深入挖掘。

4.5 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短期静态分析导致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合作的可能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深受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目的在于使其在产业内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作用力。波特以市场资源稀缺性作为理论假设,其理论以静态的分析视角认为产业内的资源是固定不变的,企业间无法实现资源共用,静态分析资源的数量,忽略了市场动态的变化和持续扩张的能力,并且否定了市场资源的长期供给和资源总量的可变性。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零和博弈,作为竞争对手的彼此无法走向合作的道路。

这种看法显然过于偏激和片面。如果说竞争和合作是企业与五种竞争作用力之间关系的两极,那么其间有宽广的中间地带可供企业选择,并且蕴含着大量的能带来竞争优势的可能机遇,这显然比波特理论认为的企业只有竞争关系要复杂得多。在波特的企业间只有竞争的价值取向上,企业容易陷入被动竞争孤军奋战的境地,而无法结成战略联盟,而这却是当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5 对波特竞争理论的超越

5.1 从片面强调竞争优势外生论到与竞争优势内生论并举 在波特的理论基础之之上,我们应该加强对作为竞争战略主体的企业本身的研究,将波特理论的企业同质性观点向异质性转变,即承认企业的自身资源禀赋是存在差异的。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的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大得多,许多企业获取的超额利润绝不仅仅来源于行业本身的吸引力。要超越波特的理论我们要深入研究企业价值链的上的各项活动,首先,我们必须从企业的研发、技术、生产、经营、销售、物流、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进一步丰富企业价值链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研究、制定战略的理论假设时应该与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高度统一。其次,全面研究企业内外环境条件而不有所偏重是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明晰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并了解清楚外部市场环境,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挖掘出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

5.2 完善企业单一的经济人假设并承认企业经营目标的多样性 自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之后,在管理学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等新的理论学说。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赚取经济利润之外的其他责任,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必须得到补充。第一,我们必须在波特理论中补充企业的社会属性,即承认企业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企业的目标应是多重的,赚取经济利润只是企业使命的一部分。第二,进一步挖掘企业社会人的内涵,不孤立的看待企业同外部环境的联系,要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影响自身发展,也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休戚相关。第三,找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互影响的个体,不过分追求财务利润,应该使得企业目标能够满足各关联方的利益诉求,从企业独赢转向共赢。

5.3 竞争理论研究主体由微观向宏观延伸不再过分关注产品竞争 波特的竞争理论重点关注的产品层面,只是企业竞争活动中最微观的部分。而完整的竞争过程应该是从产品层次为起点逐步发展延伸的:产品竞争企业竞争集团竞争集群竞争产业竞争国家竞争。要完善波特的理论体系,就要先破解对于产品竞争过分关注的理论束缚。首先,我们应该把研究重点转向企业边界被打破之后的企业竞争状态。未来的竞争格局将是区域性特点更加显著,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主要的市场竞争模式,产业间的集团竞争和集群竞争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要更加深入。其次,对于各层次之间的竞争我们要建立起动态的联系,找寻彼此的影响关系,不能孤立静态的分析一个层面,将微观竞争层面和宏观竞争层面二者相结合,从最初的产品竞争分析升华到国家竞争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

创新。

5.4 将企业单一的竞争关系假设向竞合关系转变

波特的产业经济学静态的分析视角亟待改善,我们应当以动态的分析视角看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将分析的基点放在现有的产业和市场之外的领域,重视开拓市场。波特的三大通用战略不应只关注如何在现有的市场蛋糕中切下最大一块,而应另辟蹊径制作一块新蛋糕,或者将蛋糕做大。随着各种新兴的战略联盟的蓬勃发展,对于企业战略的研究我们应该拓宽视角由单纯的竞争思维向竞合思维转变。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于产业内的企业联盟的研究,为企业在竞争中找寻合作机会开发新市场和扩大现有市场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我们还要进行产业结构的理论创新,波特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其竞争理论的精髓,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发展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提升行业绩效,改善企业行为,如此,产业内的企业将能超越竞争,制胜未来。

5.5 重视企业家才能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 企业所有权通常情况下部分或完全的掌握在企业家手中,他们在企业治理中往往发挥主导作用。为了弥补波特竞争理论“见物不见人”的分析缺陷。第一,我们必须认定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最终会促使企业在发掘利用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和市场、形成组织能力等一系列方面形成竞争优势,这一观点已被波特之后的很多研究者所证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付出很高的代价聘用职业经理人便是明证,承认企业家才能对于企业竞争的重要性将是完善波特理论分析范式的基础。进而,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我们要深入研究“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在生产性和非生产之间的配置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我们可以把企业家才能在这两项行为之间的比例进行划分,统计各项比例搭配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出能优化企业绩效的最佳比率配置,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注释:

①SCP理论是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建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参见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1997,1,华夏出版社.

②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导致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参见史东辉.产业组织学,2010-4-1,格致出版社.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Porter,M.E.)著.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

[2]朱廷,安占然.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基本架构、最新发展与质疑[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4):55-58.

[3]史东辉著.产业组织学[M].格致出版社,2010:4.

[4](美)迈克尔·波特(Porter,M.E.)著.国家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

[5]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C].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2-44.

[6](美)迈克尔·波特(Porter,M.E.)著.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市场;企业;影响因素

一、引言

电子市场(electronic marketplace)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平台,它的载体是行业或综合性企业间电子商务网站。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商务活动的不断拓展,电子市场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买卖双方促进和协调交易过程、交换和分析行业信息以及获取商业增值服务的虚拟市场空间(Chian-Son Yu,2006)。

Laseter et al. (2001)指出,2001年美国有2 200多家电子市场,Andrew White et al.(2007)发现,2006年中期仅有700多家电子市场还在运行,很多研究认为相对较低的电子市场采用率引起了电子市场的衰落。《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 000家,电子市场正在蓬勃发展。iResearch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表明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总体采用率仅为28%,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参与率更低。

电子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电子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的价值越大,电子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越大,其规模也会越大,两者之间遵循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情况会使电子市场规模缩小甚至无法继续存在,电子市场要突破临界规模才能继续生存。

所以,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从不同理论解释和研究视角进行梳理与评价。

二、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电子市场参与行为的解释,已有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种视角: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制度主义视角和综合的视角,不同视角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各有侧重。

1.个体理性主义视角——创新扩散理论的解释

个体理性主义视角下,企业参与电子市场被看作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采纳,假定个体具有获取信息、计算利益、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利益的计算,以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对所需采用的方式手段进行选择。代表性的理论是Rogers(1983)的创新扩散理论(IDT),IDT注重技术和经济理性,出发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本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采纳行为,提出了相对优势、匹配性、复杂度、可试用性、可观测性等技术因素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其中,相对优势反映了理性决策的利益驱动,技术的匹配度、复杂度则反映了采纳的代价因素,这三个因素被多数研究支持。

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200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IDT为基础,结合Kambil和Van Heck的交易过程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牛肉行业第三方电子市场的采用情况,从不同的交易步骤分析了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验证了电子市场的优势对企业的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在搜寻阶段,买卖双方都能找到更多交易伙伴,并且降低了搜寻成本;在议价阶段,由于面向更多买家,卖家拥有更好的谈判地位,从而提高了价格,买家虽然付出更高价格但提高了所购产品的质量,并节约了时间;交易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沟通和处理交易事务,降低了信息成本。该研究还发现信息接收渠道的影响,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到电子市场的企业倾向于拒绝参与,而通过私人交谈对电子市场有更深了解的企业倾向于参与市场。

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2007)用IDT构建了分析框架,分别对卖家和买家采用企业联盟形式的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得更多交易伙伴、降低价格、提高交易过程效率、促进企业间信息系统整合、降低菜单成本、加强企业间合作;兼容性因素主要包括:与企业流程兼容性、与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兼容性、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观点和战略的一致性;复杂性因素有:对信息系统整合的要求、流程和数据改造要求;该模型还引入了感知风险因素,包括数据安全性、平台可信任度。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Supply On、Global Healthcare Exchange、Eutilia三个电子市场及其用户的分析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等因素对企业的采纳行为有重要影响,而感知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制度主义视角——组织行为同化的制度主义理论

与个体理性主义相比,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DiMaggio将制度理论引入对组织形态相似性的研究,解释了组织之间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发生同化的现象。通过电子市场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企业的运作方式,当这种运作方式反复发生,被社会所接受,逐渐就会成为一种规范,因此具有规范的性质。同时部分具有权力的组织,能形成强制的影响力。从理论分析上看,这些来自制度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影响力的因素有:规范化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等。

Jai-Yeol Son, Izak Benbasat(2007)从制度主义视角研究了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度,引申出制度导向因素,包括模仿压力(竞争者的采用、成功应用的例子)、规范化压力(行业和政府的规范化力量、多数供应商的采用)和强制压力(主导供应商的要求)。通过对98家潜在参与企业和85家已参与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模仿压力和标准化压力对企业的采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对参与度的影响不显著,他们的研究验证了制度因素对企业参与电子市场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综合的解释

综合分析考虑了更全面的因素,其基本逻辑是:电子市场带来的利益将诱使企业对市场的参与,参与电子市场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企业是否参与受到各种制度环境的影响,其应用电子市场的过程能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别的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素整理方法,它起源于Tornatzky对普通类型技术创新的研究,将技术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有效地归纳到技术面、组织面、环境面三大类。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2004)以TEO为框架研究了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层面选用的因素是相对优势,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外部压力和买方力量,组织层面的因素是资源状况和企业规模。分析发现,外部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和企业大小对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买方力量和资源状况(如资金支持、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能力等)影响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研究发现电子市场的相对优势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采用和未采用电子市场的企业都对相对优势有较高感知。

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模型(UTAUT)将2003年以前出现的大多数针对个人层面IT采纳行为的研究模型进行全面综合。该模型将影响因素总结为四类:期望绩效、难度预测、社会影响、实施条件。Shan Wang, Norman P. Archer(2006)以UTAUT为框架,将模型中的社会影响改为制度影响,研究了美国第三方以及联盟式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其中,期望绩效类因素包括降低搜寻成本、获得更多产品信息和交易伙伴、提高信息可靠性等;难度预测类因素是电子市场的易用性;制度影响类因素包括趋势跟随、客户要求、重要供应商推荐等;实施条件类因素包括系统兼容性、对网上业务的熟悉程度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是企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制度影响和实施条件,易用性对企业的参与决策影响不显著。

4.其他一些补充

Ruey-Lin Hsiao(2003)分析了信任因素对采用行为的影响,解释了潜在采用者不信任新技术对电子市场采用的挑战。其中,不信任有两种类型: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和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他认为,电子市场可以改进技术以减轻可靠性导向的不信任,但价值观导向的不信任由于根源于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更大的阻碍。

王平平(2006)还探讨了产品特性对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研究认为,产品特殊性、产品说明复杂度与电子市场的参与意愿负相关。

Chian-Son Yu(2006)将采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外部推动力、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领导层对电子市场的认识和态度三个方面,研究了台湾中小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用行为。通过对115家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有25%、49.9%、18.7%的贡献度。与其他研究结论相比,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CEO在采用决策中比大公司的CEO有更大的影响。

三、简单的评述

从因素提取方法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已有理论确定的因素模型,其特点是因素比较系统,不同研究的可比性较强。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归纳,这种方法贴近实践,更有针对性,其中,也有的用了较为科学的归纳方法,如Hsin-Pin Fu,Yung-Ching Ho(2006)采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验证。

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案例研究比较常用,这种方法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参与和潜在参与企业的访谈来发掘更具体的影响因素,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因素影响的显著性。也有一些定量分析,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衡量对不同因素的认同程度和采用意愿,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了各因素的显著性和贡献度。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将会更多应用于该领域。

综观上述文献,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在电子市场、企业组织、外部环境三个层面。但在每一个层面中,二级变量的选取比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针对不同的情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类型、行业集中度、买方/卖方角色、电子市场类型等,各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四、我国的情况

现有的研究虽然大多基于国外的情况,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对国内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有效促进我国电子市场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都有待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hian-Son Yu,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SME E-Marketplace Adop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9, pg. 5.

[2]Hsin-Pin Fu, Yung-Ching Ho, Roger C.Y. Che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fuzzy AHP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6.12, pp. 1301-1324.

[3]Andrew White, Elizabeth Daniel, The adoption of consortium B2B e-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6 (2007) 71-103.

[4]Caroline Driedonks, Shirley Gregor, Economic and Social Analysis of the Adoption of B2B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 Case Study

in the Australian Beef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005, Vol. 9, No. 3, pp. 49,72.

[5]Young-Beum Joo, Young-Gul Kim,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adoption of e-Marketplace: an innov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10 (2004) 89-101.

[6]Shan Wang, Norm Archer, Business-to-business collaboration through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3 (2007) 113-126.

[7]Ruey-Lin Hsiao, Technology fears: distrust and cultural persistence in electronic marketplace adoption [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2 (2003) 169-199.

影视产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影视从业人员;职位;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具动态和最积极因素的资源,它的运作能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产生根本性变化。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影视工作人员在精神生产中创造供人们精神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直接是影视制作人员的智力成果。可以这么说,没有那么多优秀的创作人员,就没有蓬勃发展的影视产业。因此,影视人才资源影视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影视产业发展和提升电视台、影视公司等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推动力。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2008年上海中外影视行业研讨会上,与会者共同讨论了影视创作、制片发行及影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研讨会上专家报出中国影视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廷文分析说,将来影视人才需求的重点将是创意策划、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等人才。中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在影视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影视行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是人才紧缺,而另一方面是采编人员出现剩余,有些处于生存艰难的状态。影视人才生存问题随着影视产业的大发展越来越突出,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影视产业发展为对象,探讨浙江影视从业人员队伍状况和市场需求。

一、浙江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第一,从政策上,浙江省政府自觉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影视产业。影视产业发展较快且基础厚实,加上浙江文化资源深厚,发展影视产业有很好的基础条件。1999年浙江省委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2002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03年6月,浙江和广东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同年7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拟定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和试点部门、试点城市改革方案。影视产业作为整个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2004年《关于加快浙江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影视企业主体资质准入条件、改革国有影视制作经营机构、拓宽影视业的投资渠道、培育交易市场、影视人才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规划。在2005年7月《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和2006年7月《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的两大文件中影视产业都被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08年7月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提出重视影视创作,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浙江省影视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从影视运营主体看,一部分是国有影视机构,主要是电视台;另一部分是民营影视公司。根据浙江广播电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2座,广播电视台66座,广播、电视年播出能力分别达到63.75万小时和59.34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04套和111套。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5.8%和87.4%,全省有线电视用户数接近900万户,入户率达到60%,全省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37%和98.84%,居全国前列。

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民营“影视浙军”正在迅速的壮大。浙江省自2003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一直把影视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和新增长点。目前全省已拥有1个全国影视产业实验区、4个部级动画产业教学研究基地。截至2009年2月,浙江省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拥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的机构442家,其中民营企业397家,占90%。全省影视公司总注册资本金由2005年的12亿上升到2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公司48家。2009年上半年浙江横店影视实验区现有入区企业达到293家,入区企业影视制作总投资金额达5亿多元,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

二、浙江影视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8年北京电视节目发展论坛上华谊兄弟集团总裁在总结华谊这几年取得成绩时说电视剧制作人才是第一突破口。浙江省是影视产业发展重镇,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据统计现有浙江省国有广播电视电影在编从业人员粗略估计约2.5万人左右。从民营影视发展看,就浙江横店影视实验区而言,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有276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带动了当地各类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2万余个就业岗位。横店以影视基地为基础,以吸引剧组为起点,筑巢引凤,从2004年至今累计接待剧组500多个,拍摄影视剧1.5万多部(集),为剧组提供群众演员达380多万人次。按照工作的性质,影视业人才可以划分为影视创作和影视市场管理两大类。影视创作类人员包括: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包括服、化、道)、录音,等等;影视管理人员包括:影视企业管理者、影视政府部门管理者、监制、制片人、发行人等等。表1以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网两大招聘网站2009年8月11日浙江站为考察对象,对影视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在考察众多公司所需职位中,编导类依旧在市场上需求量最大。因为在这两大网站上职位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处于刚刚成立阶段或者是公司发展期,公司需要大量的采编人员从事内容创作。但是相对于整个采编队伍来说,采编人员还是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本文把制作类人才也归入编导类,因为采编、后期制作两种职位同属于影视节目生产制作,所以归于同一类别。第二类需求量大的演艺类,演艺类属于变动比较大的一类职位,而且需求具有临时性,从人员需求上看所需的量比较大。还有一类是营销类,这一类职位主要是开发市场,所需的人员多,对其能力的要求也高,符合现今影视产业发展的需求。从策划类岗位而言,这一类人员的需求职位相对较低,基本是策划和文案两种职位,在浙江市场上策划人才的求职方式主要不是依赖于网络渠道,更多的是业内人士的引荐。管理类人才需求要求比较高,主要在工作年限和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在浙江民营影视企业增多,市场需要一批既懂得影视生产规律又懂得影视产品市场管理阶层。一流的管理造就一流的企业,这一批人才将带领浙江影视产业发展,也成为浙江影视产业崛起的关键。相关各个职位的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三、浙江影视产业人才供给分析

浙江影视产业发展迅速,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活跃的民营经济外,浙江影视教育提供人才支持也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中国的影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影视高等教育。在浙江不仅有浙江传媒学院这样专门培养影视人才的高等学府,还有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林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都设有新闻传媒类专业,这些院校每年为整个浙江省影视产业输送大批人才。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调查浙江影视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广电总局主管的两所专门培养广播电视人才高等学府,浙江传媒学院创建于1978年,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专业性很强。学校现有教学单位8个,共有专业36个。学校现设有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音乐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动画、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工程等3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部分专科专业。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逾8800人。在浙江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都能看到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的背影,浙江传媒学院成为浙江各大影视机构输送影视人才的摇篮。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学特点是:以广播电视制作专业为主体,兼顾艺术创作与科研。学院所设置的课程是按照电视制作各个职能部门――导、表、美、录、摄、制――进行规划,加上播音学院的播音主持人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与电视台生产流程上职位设置是一一对应。从发展的倾向上看,艺术类专业占主导。在管理这一块设置制片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影视管理人才,为了跟上影视新技术的发展和动漫产业发展,学校专门设立动画学院,另外设立音乐学院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课程设置上重点在影视专业课程上,侧重技术层面的学习。学生满足于技术技巧上的要求,即通常所说的“匠人”。非影视专业课程,像美学、艺术学这样的艺术类学生的基础课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相应专业学生的根基很浅、视野狭窄。特别是管理学院的学生,根本不具有高级管理人员所具有的基本素养。从培养的角度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势必成为以后职业发展一种障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理论的教学,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意能力不强。尤其是每年大规模的招生,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大班授课,师生互动性差。因为是艺术类招生,英语水平大多不高,艺术类学生CET-4考试通过率很低。在当今市场发展趋势,影视人才都面临市场残酷的挑战,影视人才要求熟悉影视产业生产规律,熟悉市场,制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浙江传媒学院专业性强,在影视行业居全国前列,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分限制学生的发展道路,阻碍学生专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浙江影视产业人才教育上,其他院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浙江传媒学院的专业性强,特色明显,办学的实力强,浙江其他的专业院校就逊色一些,这些院校在培养学生要解决的难题是学生的影视语言能力培养足,实践能力差,上手慢。

四、总结

影视产业植根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还受到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支持,浙江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谓是得天独厚。影视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在结合影视人才需求和供给分析后,浙江影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作为人才供求方,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需要及时改变教学思路,与市场接轨。